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

时间:2023-10-24 作者:雁落霞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

理想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实现理想需要克服困难和挫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这些范文展示了实现理想的艰辛和付出,但也证明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餘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

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二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学术界一派观点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这种观点有待商榷。我们的观点是倾向于“道”具有物质性的`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精,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在以后的章节里,还将遇到此类问题。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人生现实问题上,“道”体现为“德”。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三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荣,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朴散则為器,圣人用之,则為官长,故大智不割。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四

1、孔:甚,大。

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德”。

3、容:运作、形态。

4、恍惚:仿佛、不清楚。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

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微小中之最微小。

8、甚真:是很真实的。

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今及古:一本作“自古及今”。

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

12、以此:此指道。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五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溪:沟溪。

4、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5、式:楷模、范式。

6、忒:过失、差错。

7、无极:意为最终的真理。

8、荣:荣誉,宠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11、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12、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13、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六

有的学者在研究本章时这样写道:“老子经常讲退守、柔顺、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他的手法。他对待起来造反的人民可是不客气,是敢于动刀杀人的。只是他看到用死来吓唬人没有用,所以才说出一句真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过去有些人为了掩盖老子敌视人民的凶恶形象,故意说老子是不主张杀人的,这是断章取义。”(《老子新译》)。

他认为,应该把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并且采取宽容的政策,不按天道自然办事,草菅人命,就会带来无尽的祸患。仔细理解老子的本意,他并不是要用残酷的手段随意杀人。尽管在本章里我们见到好几个“杀”字,但并不是要杀害老百姓,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分辨清楚的。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七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八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朴”、“婴儿”、“雌”等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本章的“复归于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这一概念。这些地方所提到的“朴”的字,一般可以解释为素朴、纯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对他关于社会理想及个人素质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本章里有“复归于婴儿”以及后面的章节中也有提及“婴儿”这个概念的地方。“婴儿”,其实也是“朴”这个概念的形象解说,只有婴儿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宠辱所困扰,好像未知啼笑一般,无私无欲,淳朴无邪。老子明确反对用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的规范约束人,塑造人,反对用这些说教扭曲人的本性,这就涉及到老子所说的“复归”这个概念,即不要按照圣贤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束缚人们,而应当让人们返回到自然素朴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在本章里,老子还主张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圣人”也应以此作为治国安民的原则。

守雌守辱、为谷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实在是告诫人们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陈鼓应说,“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九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但这个本原“道”,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呢?对此问题,学术界的解释不同,就出现“道”是唯心主义的和“道”是唯物主义这两种观点。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一章、四章、十四章、本章和二十五章,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性质问题的重要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十

【翻译】:

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丧失。

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为。

【老子·第六十五章】。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十一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十一。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二十二。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二十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二十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二十五。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二十六。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二十七。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二十八。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文档为doc格式。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十二

【翻译】:

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才有光明。

能战胜别人,算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强。

知足的人富有。

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肉身虽死、生命活著的人才叫长生。

【老子·第三十四章】。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十三

【注释】:

[1]"奥"字,河上公注为"藏",王弼注为"庇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均作"注",读作"主"。其实,道作为万物之"主",已将"保藏、庇荫"万物的意思涵括进去了。

[2]"保"字,任继愈和陈鼓应的译文,均依河上公"道者,不善人之所宝倚也",说"道也是恶人所要处处保持的"。

【翻译】:

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宝贝,罪人的中保。

美好的言词固然可以博取尊荣,美好的行为固然使人得到敬重,然而人的不善怎能被剔除弃绝呢?所以,就是立为天子,封为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财宝无数,荣华加身,还不如坐进这大道里呢!

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十四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名言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专业《道德经》原文及翻译范文(15篇)篇十五

【翻译】:

世人都说我的道太大,简直难以想像为何物。正因为他大,才不具体像什么。若具体像什么,他早就藐小了。

我有三件宝贝,持守不渝。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不敢在这世上争强好胜,为人之先。

慈爱才能勇敢,俭朴才能扩增,不与人争强好胜,才能为人师长。

当今之人,失了慈爱只剩下勇敢,失了俭朴只追求扩增,失了谦卑只顾去抢先,离死亡不远了!

慈爱,用它来征战就胜利,用它来退守必坚固。上天要拯救的,必以慈爱来护卫保守。

【老子·第六十八章】。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山清水秀的散文有哪些范文(13篇)

    范文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找到新的写作灵感。写作文时要注意审题和命题要求,遵循正确的写作方式和格式。这些范文范本不仅在结构和语言上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还能

    实用防范风险挑战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是对个人在培训中所收获的知识与技能的回顾和总结。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看到一些学员在培训中的真实心得体会,相信这些经验与感悟会对大家有所启示。

    热门幼儿园老师调班申请(通用13篇)

    贫困申请书是一种向相关机构申请经济援助或帮助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体现个人的困难情况和需求。这是一份成功的学生会申请书范文,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如何突出个人特点和优势

    优秀机要文秘工作范文(16篇)

    通过宣传语,公司可以向客户传递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特点。宣传语要与公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风格相协调,形成一致的视觉效果和声音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

    最新应急救护培训讲话稿(通用17篇)

    决议是一种抉择和决策过程,它需要我们权衡利弊、分析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决议的制定需要考虑问题的长远影响和实际可行性,避免过于冲动和盲目。在接下来的部分中,将详

    实用党史进校园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工作心得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定期的总结和评估。以下是一些写得较好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第一段:引言党史

    实用审计监督工作情况汇报范文(15篇)

    导游词的撰写应该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以便游客能够容易理解和记忆。导游词的写作要具备创新性和个性化,突出景点的独特之处和自身的特色,以吸引游客的关注和兴趣。欢迎大

    专业安康杯主要事迹范文(17篇)

    梦想是人生的航标,它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让我们不迷失在生活的迷途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探索梦想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

    专业研学旅游线路设计线路范文(16篇)

    使用条据书信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资金流动,提高交易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在撰写条据书信时,要遵循书信的基本结构,包括信头、称呼、正文、落款等要素,确保书信的完整性

    热门表扬员工工作认真的表扬信(汇总16篇)

    条据书信的格式通常包括日期、收款人/付款人姓名、交易金额等要素。那么我们该如何撰写一份有效的条据书信呢?将关键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