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机制论文的参考文献(精选6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翰墨员工激励机制论文的参考文献(精选6篇)

意见和建议是人们对某个问题或情况的看法和建议,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对于不擅长自我介绍的人来说,以下是一些简单易用的自我介绍模板,供大家参考。

员工激励机制论文的参考文献篇一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新时代,人才管理已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对于知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是在一个企业组织中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特殊员工,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只有掌握了这类人才的吸引、招募、使用、发展和保留的整个过程,形成有效地循环管理。如何更好地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不断进行自我超越,这就有赖于激励机制的设计。然而面对当前企业用人成本越来越高,人才问题日益突出等现象,企业将如何进行激励机制优化设计和转型升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及需求分析,试图探讨出一些知识性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的解决措施。本文旨在运用激励理论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h公司的实际情况,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优化

引言

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理用知识和头脑,通过电脑等高科技手段来工作,通常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更关注能力的发挥和自身职业发展。他们通常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在企业主要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是企业最重要的发展力量,而激励环境的缺乏,导致公司中知识型员工流失率不断增大,对知识型员工群体的管理也一直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研究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对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公司留住、吸引核心人才,增强公司自身的凝聚力、竞争力也有重要的作用。

1、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和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高、独立自主性强、需求层次高、对企业忠诚度低和劳动过程难以监控。

(1)工作自主需求。知识型员工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禀赋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拥有较强的工作独立性和自主性。

(2)学习和自我发展需求。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对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要求组织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他们知识更新、事业发展的需求。

(3)工作成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知识型员工更注重的是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4)对高薪酬的需求。目前不少企业薪酬分配存在平均主义,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创造与其收入不匹配。在我国,报酬仍然是一个最重要的激励因素。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报酬水平相对比较低下决定的。高薪不仅给予了知识型员工生存和发展充分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高成就的体现,自身价值的实现。

(5)工作过程难以实行监督控制。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灵感和创意可能发生在任意的工作外时间和场合,很难实施监控,传统的操作规程对他们也没有意义。

(6)工作选择的高流动性。知识型员工如果觉得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职业机会。其更多地忠诚于对职业的承诺,而非对企业组织做出承诺。

2、h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h公司较为重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也在不断的探索适合自己的激励措施,在激励方面颇有自己特色,并有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不了解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h公司的企业管理者并未完全认识到一般员工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和行为规律是有区别的,在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上采用传统的控制型管理模式。导致知识型员工得不到真正的激励,潜力不能激发,能力也没有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受到打击。

(2)薪酬分配不科学,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等同于一般员工的激励。h公司论资排辈的现象在薪酬制度中仍然十分普遍,知识的价值在分配制度中没有很好地体现,依然支付高额的工资给那些没有提供有效贡献的、知识结构老化的员工。同时公司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在薪酬分配上并没有拉开差距。

(4)对知识型员工的长期激励效果不明显。没有充分运用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措施,虽然已经开始对股票期权、员工持股、技术入股等新的产权激励制度进行探索和实施,但还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产权激励制度,导致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长期激励效果不明显。

3、h公司知识性员工激励机制优化设计建议

h公司应与优秀的咨询公司合作,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及时调整薪酬机制,满足员工需要。对知识型员工应进行全面激励,通过有效的目标管理,促进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设计激励性的工作,发挥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知识型员工的潜能;合理利用薪酬战略,给知识员工以充分的激励;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增强企业凝聚力等策略来实现对知识型员工的全面激励。

(1)创造实施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目前h公司存在部门间部门内不同程度的内耗,良好稳定的制度可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组织成员都以最佳效率为实现组织目标多作贡献。应不断完善改进薪酬奖励制度、股权激励制度以及激发知识型员工研发经费保障制度、成果表彰制度等。

(2)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吸引和留住知识型员工的前提是建立体现自我价值的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要有公平性,要体现竞争性,并具有动态性(根据内外变化调整),薪酬激励一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短期激励)、股权激励等。

(3)重视知识型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根据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目标、知识、能力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分析而设计的职业发展的方向,重视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充分地将员工人力资本与企业资本结合起来,形成对企业发展有力的专用性的资本。满足知识型员工自我提升和知识更新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和知识型员工的共同成长。

(5)多种激励方式灵活运用。在针对知识型员工设计激励机制时,理应充分考虑知识型员工的特殊性,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报酬激励,同时运用物质激励手段如文化激励(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自我学习等)、组织激励等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复合式激励模式;在激励的方法上,应当将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在激励时间效应上,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可以有效地结合起来,注重对员工的长期激励效应。

(6)创造和谐环境的情感激励

在h公司,建立高层亲自发奖金和谈话的亲民政策,有良好的工作氛围,营造丰富多彩的员工的生活,各种活动不仅让员工感觉到家的温暖,还能使员工获得良好的心情和精力。

结束语

根据h公司自身实际情况分析,要通过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作用,保持和发展企业以知识资本为前提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h公司须采用多种形式并存的薪酬制度和多种精神激励方法,将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通过内部岗位轮换与岗位招聘,挖掘人的潜能,使员工的工作内容丰富化、扩大化。当然h公司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完善其激励机制,以激励知识型员工促进公司的成长与进步。

员工激励机制论文的参考文献篇二

激励理论是关于激励的基本规律、原理、机制及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是激励在管理活动中赖以发挥功能的理论基础。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怎样激励人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对这些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和分类。比较流行的分类方法是按其所研究的激励侧面的不同及其与行为关系的不同,将上述理论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下面总结归纳一下主要激励理论的观点。

1.1.1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解决的是用什么来激励员工的问题。也就是说,员工的需求层次如何发展、管理者应从哪里入手才能起到对员工激励作用的问题的。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赫兹伯格、麦克利兰及阿德弗等。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基本需要的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就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如果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不同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在进行激励时应有所区别,而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激励方法对待所有的人,并且要注意到每个人的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从而尽可能地激发所有人的最大力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这告诉我们在进行激励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激励方法去激励人,而应根据激励对象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形式来满足人变化的需要。

(2)阿德弗的erg理论

克莱顿·阿德弗提出的erg理论认为,一是人的核心需要是生存需要(e),是维持人的生命生存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关联需要(r),是个体对社交、人际关系和谐及相互尊重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因素(指对于名誉、地位、认可、重视和赞赏等方面的需要);成长需要(g),是个人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取得自尊、自信、自主及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自尊需要的内在因素(指对于自尊、成就、自主、独立等方面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二是多种需要作为激励因素可以同时存在,并同时起作用;三是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会带来较高层次需要的愿望。但人的需求中同时包含了“挫折一倒退”维度,即如果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或者说挫折可以使高层次需要倒退到低层次需要。

(3)麦克利兰的需求层次论

麦克利兰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社会性需要归纳为三个层次: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高成就需要的人能够为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希望及时获得对自己绩效的反馈便于判断是否需要改进;具有适度的冒险性,中等难度的任务对他们具有挑战性。

(4)激励一保健理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企业员工不满意与满意由两类不同性质的因素影响,提出“激励一保健”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在激励行为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不一定会让工作令人满意。缺少了保健因素,员工就会感到不满意;激励因素能够使员工感到满意,能够对员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在激励工作中,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激发其潜能,既要注意保健因素,努力使员工不产生不满情绪,更要注意发挥激励因素的激励作用并要尽可能地促使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5)x理论和y理论

道格拉斯。麦戈雷格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消极的x理论以及人的本性是积极的y理论。麦格雷格得出结论,一个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系列特定的假设基础上的,他倾向于根据这些假设塑造自己对下属的行为。麦格雷格本人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有效,所以他提出一些激励员工的方法,如参与决策、提供有责任感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建立融洽的群体关系等。

综合以上理论,我们知道不同人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具体的需要层次结构也是多样的,会随着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家庭背景、人生阶段的不同(或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激励时应有所区别,而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激励方法对待所有的人,并且要注意到每个人的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从而尽可能地激发所有人的最大力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这告诉我们在进行激励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激励方法去激励人,而应根据激励对象不同时期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形式来满足人变化的需要。

员工激励机制论文的参考文献篇三

[论文关键词]知识型员工;高校教师;构建;激励机制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高校教师“身份”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高校教师应属于知识型员工,与高校的关系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雇佣关系,也不是传统的“国家干部”管理模式,因此不能用过去简单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对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要不断创新,特别是引进企业界对知识型员工管理的成功和先进经验,如完善薪酬激励和内部激励机制,实行人力资本产权激励和学术文化氛围激励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型员工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教师也属于知识型员工,在高校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潜力。为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使高校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构建科学的教师激励机制,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重新界定高校教师的身份范畴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知识型员工的范围从职业上界定,典型的有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技术与经济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咨询人员以及教育工作者、医生、法律工作者等等。

高校教师既具有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人力资本存量大,前期投入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对高级知识的归集、传授和创新,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渊博的知识、较高的智力水平和创新能力,反映在学历上至少是硕士以上,这需要比较大的前期投人。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消费水平测算,拿到硕士学位需要投人24万元人民币,而拿到博士学位则需要高达36万元人民币投人。这样的投人,自然会反映到高校教师的薪酬期望值水平中,高投人要求高回报。

2.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高校教师的劳动是能够创造较高价值的复杂脑力劳动,这种劳动的付出是艰辛的。同时,高校教师最为关键的贡献在于有效知识的识别、整合与系统知识的转移。这种活动非常类似于产品创新活动中的构建性创新,它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3.教师个人的劳动成果难以量化。教师劳动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学生质量的改进与提高上”。然而学生的这种改进与提高是很难量化的,更何况学生的发展是教师集体合作培养的结果,很难界定某一位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同时,由于科研过程很难控制,科研成果也很少有明确的衡量标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无法准确地把握,因此科研成果也难以量化。

4.工作动机非完全货币化,成就动机强烈。高校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具有创造性鲜明、潜力大、自主性高、成就动机强、崇尚智能、蔑视权威等特点。在货币收人达到一定水平后,更注重追求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5.流动性意愿较强。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收人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师职业逐步为人们所看好,教师队伍在不断地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教师流失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流失的方向、结构和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呈现出重点大学的教师往国外流失,普通大学的教师往重点大学流失,西部高校的教师往东部流失,贫困地区高校的教师往富裕地区流失的特点。除此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隐性流失的现象:一些有真才实学、动手能力比较强的教师,把本职工作放在第二位,主要精力投人第二职业;或者因为校内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等实际问题,一些教师准备或正在联系调动,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出现“人虽未走心已动”的局面。

当然,在我国现有的高校体制下,高校教师与纯粹的企业知识型员工还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是体制上的身份限制。高校所属的单位类别决定了高校与企业的薪酬机制有着很大的不同。高校在我国属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企业单位则是以盈利为月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它的特点是自收自支,通过成本核算,进行盈亏配比,通过自身的盈利解决自身的人员供养,服务社会并创造财富价值。这也要求在制定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时应与企业知识型员工区别对待,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

二、知识型员工范畴内的高校教师激励因素分析

(一)实证分析。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34%、工作自主31%、业务成就28%和金钱财富7%。

安盛咨询公司与澳大利亚管理研究院分析了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多个行业160名知识型员工后,得出前五位的激励因素分别是:报酬、工作的性质、提升、与同事的关系、影响决策。

美国保罗・麦耶斯研究成果为:提高收人7.07%、个人发展33,74%、业务成就28.69%和工作自主30.50%。

张望军和彭剑峰在1月至1月对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润讯通信发展公司、中国公用信息网、信息产业部信息化工程总体研究中心的150名研发人员实施“创新型企业员工激励要素调查问卷”,同时以深圳天音通信发展有限公司的150名移动电话销售和客户服务人员为对照组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的中国知识型员工的前五位需求是:工资报酬与奖励(31.88%),个人的成长与发展(23.91%)、有挑战性的工作(10.15%)、公司的前途(7.98%)、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6.52%)。

邓一飞于12月至8月进行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1份,有效回收率为86.10%。调查结果显示:(1)关于“您认为影响高校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这一问题上,30.92%的教师认为是“经济待遇”;16.38%的教师认为是“住房条件”;14.36%的教师认为是“个人发展预期”。(2)关于“假如您有机会流动,吸引您到其他单位工作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上,31.19%的教师认为是“收人高、待遇好”;16.11%的教师认为是“学科强、能发展”;13.42%的教师认为是“住房、福利好”。(3)关于“您认为外单位的一位人员流动到你校,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上,22.02%的教师认为是“收人高、待遇好”;13.97%的教师认为是“学科强、能发展”;11.98%的教师认为是“住房、福利好”。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经济因素和个人发展因素。

上述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实证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影响我国高校教师的激励因素,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高校教师的激励因素很多,但主要是薪酬、个人发展、工作成就、工作自主四个方面的因素。(2)经济文化背景对我国高校教师激励因素具有较大影响。对于管理者而言,在进行管理时,要注意对高校教师的校园文化激励。(3)我国高校教师的需求特别是工作报酬与奖励占有比较大的比重。(4)对个人发展预期也是影响我国高校教师的一个重要激励因素。

(二)激励理论分析。高校教师的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普遍较高,他们的需求也处在一个较高的层次。高校教师特殊的职业活动和职业素质要求,形成了教师需要的精神性特征。“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一定层次的需要必须配以特定的激励去满足。高校教师需要的精神性和高层次性特征,决定了教育管理中要以精神激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主要激励手段。因此,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不能简单以物质待遇和金钱刺激为主,而应以其发展、成就和成长为主。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高层次的大学教师来说,工资、奖金、福利、生活待遇,只能消除一种不满状况,而不能产生一种满意感受,因此,它们只能算是一种保健因素;真正能使高校教师产生满意感受、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的,则来自于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以及成就、认可、职务提升、进步和成长等,这些因素属于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对高校教师产生一种稳定、持久的激励作用。因此,双因素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充分地体现在高校教师身上(图1)。

通过上面的理论模型分析可知,对高校教师这类知识型员工来说,激励过程不能简单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方式对他们进行综合的激励,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为构建适合、恰当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知识型员工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

(一)薪酬激励。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财务状况,结合教师队伍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工资水平和内部津贴分配办法,逐步在分配上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机制。除基本工资之外,积极实行岗位津贴制度、住房津贴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大多数人起激励作用的薪酬福利体系。

确保薪酬水平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就整体性而言,我国高校教师薪资收人不具有外部竞争力,很难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到高校任职。中华英才网20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教育行业的平均年薪仅为26,661元,在其调查的30多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仅相当于电信行业平均工资的46%,属中等偏下的水平。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薪酬与其个人价值也是很不匹配的,对其个人的前期投人不能实现合理的`回报,致使一些教师不安心教书或大量从事第二职业。确定高校教师薪资水平应在坚持公平性、激励性、竞争性、经济性和合法性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薪资应反映教师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体现对其所积累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承认。高校教师属专业技术人才,其整体收人水平应该略高于专业技术人才收人平均值。

(二)内在激励。内在激励是高校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提高个人能力,同时完成高校目标的实现过程。教师在进行创造性工作过程中,往往要求更高的知识水平、更好的研发设备、更友好的协作关系等。高校可以通过形成合作伙伴理念、培训、公平绩效考核等柔性管理方式满足高校教师的需要,从而提高激励的效果。

1.高校内应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理念。由于时代的不同和教师自身拥有知识的特性,使得教师与高校不再是传统的雇佣关系,而是为了完成各自理想和目标共同走到一起的战略伙伴关系。传统的维持高校运转的管理风格不适合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而应该在互助思想指导下,努力朝着一个方向迈进。这种理念的形成有利于高校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建立培训机制。我国高校现在的培训制度缺乏制度性和针对性,对新引进的人才的培训流于形式,时间短,内容有限,不利于培养忠诚感;高校对充实知识提高能力的培训缺乏重视。由于高校的短视行为,对教师的培训往往因其工作繁忙而不鼓励,不批准任务重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骨干教师在工作中疲于奔命,长时间得不到新知识的补充,很快就会面临知识老化的危险,产生危机感,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建议高校根据每位教师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配套的培训计划,使教师都能参与到培训中,达到教师与高校共同发展的目标。

3.通过公平的绩效考核达到教师个人满足度提高的目的。在工作中,教师不仅关心自己经过努力取得的薪酬绝对数量,还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以确定自己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回报。当他们感到自己的投人产出比和其他人的投人产出比不平衡时,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尽管薪酬的绝对数量不低,但激励效果不大,缺乏科学评价的分配机制极易使人产生不满情绪,无法对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发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消除这种平均主义,高校就要建立一套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和奖励措施。建议从教师的能力水平、工作业绩、品德修养三个方面来考察知识型员工的绩效水平,并制定具体详细的考核标准,采取民主评议和领导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三)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教师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却又不是一般的要素。教师像股东一样向高校投人人力资本。但与股东投人资本不同,高校教师所投人的人力资本是变动的。人力资本不仅不像物质资本那样被消耗、磨损,反而不断增值。当然一般人力资本也有这个特征,但这在教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教师教育工作过程中独具教学相长的特点,在研究工作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必然使其人力资本不断得到积累。在学术上贡献越多,他的人力资本就累积越多,这是一个无止境的累积过程。

高校教师的劳动在他们一生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用长期性的激励来代替短期性的激励是十分必要的。高校作为非赢利组织,几乎不存在将教师的经济收益和学校的效益捆绑在一起的问题,倒是另一个因素“声誉”,才是将教师与学校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关键。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高校中就要求高校的薪酬制度创新要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力求有利于增进教师福社,有利于加快高校发展。薪酬制度建设过程中必须承认在学术职业生活中教师的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差异,各取所长。杰出的研究人员不必是伟大的教师,伟大的教师也不一定是优异的研究人员。因此,薪酬制度必须兼顾到不同人的差异,富有弹性和个性,既要有效率,又要有公平。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将知识资本产权激励纳人薪酬的范围,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这可以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积极性,也能更有效地激励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

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实行年薪制。年薪制作为一种期权分配的长期激励机制,可以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鼓励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使有能力的创新性拔尖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国外发达国家很早就引人了年薪制,发挥年薪制对高级人才的激励作用,并在其他教师中形成一个竞争的氛围,约束教师的行为,提醒他们对本职工作的忠实度。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的教授年薪平均超过11万美元。据美国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地教师工资比全国各行业的平均值高出四成。我国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和电信学院率先在20进行了年薪制改革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国内很多高校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大学等一批名校都进行了年薪制的改革,很多高校如新疆大学等也都将年薪制写进了自己的改革议程。

(四)学术文化氛围激励。高校教职工选择在高校工作所考虑的主要因素依得分的顺序依次是:工作稳定且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占31%的有效得分)、学术氛围好(27%)、工作有成就感且有发展前途(21%)、收人高(9%)、住房条件好(8%)、其他(3%)。这说明了教师选择高校首先考虑的不是工资和福利待遇,而是其工作性质和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也说明,从长期激励机制来看,高校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不是吸引人才的唯一条件,更应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学术氛围和发展前途,这些最终体现为高校的“学术文化”。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高校在吸引人才方面应该将发展高校“学术文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员工激励机制论文的参考文献篇四

摘要: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应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价值。本文通过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构建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些能够建立企业文化导向的员工激励机制的方法与措施,希望能够为企业更好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导向的员工激励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企业文化;激励机制;薪酬制度

一、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构建的意义

(一)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构建员工激励机制指明方向。企业想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必须要有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作为指导,通过企业文化来影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帮助企业激励机制顺利的施行与开展。对于企业激励机制来说,在设计与制定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考虑企业文化,凡是企业文化提倡的,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就要奖励;企业文化所反对的,企业的激励机制就要惩罚。企业中的员工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前都拥有不同的价值观,进入企业后,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员工在工作上的价值观趋于一致。以企业文化为指导建立的员工激励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为企业服务,保证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能够保证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得企业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企业的员工在共同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其价值观逐渐趋同,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的矛盾会减少,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因此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融洽。企业在构建员工激励机制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影响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效率与效果。如果企业拥有健康的企业文化,员工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和谐,那么企业就能有效避免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不完善带俩的后果。例如:有的企业的`激励机制侧重于销售部,如果企业没有健康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其他部门的员工就会有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因此很可能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这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如果企业拥有健康的企业文化作为保障,那么即使其他部门的员工有不满情绪也会采取正确的手段来解决这种事情,不会把不满情绪带入工作中来,而是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来完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中的问题与不足。

(三)企业文化对员工激励机制具有隐形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中的一种无形资产,其本身对于员工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能够有效的调节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只是这种作用是非常隐形的。在社会上,伦理道德能够有效的调节人与社会、社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无形的枷锁,对人、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与管理。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的伦理道德,他能够有效调节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员工之间的关系,让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一切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来为企业提供服务,无形中激励企业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更好的实施行与完善。员工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深入理解,能够更加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把个人的行为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切个人行为都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企业文化通过这种无形的方式就能有效的规范员工的行为,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帮助企业构建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

二、如何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员工激励机制

(一)促进员工激励机制与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领导者的领导优势。企业想要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向导的员工激励机制,就必须要加强员工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的不断融合,在激励机制中体现企业的文化,保证企业的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的完美融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还要加强对员工思想上的引导,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来,不仅能深入的理解企业文化,还要对企业文化高度认同,最终完成员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完美融合,然后通过以文化为导向构建的员工激励机制来有效的激励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另外,企业中的领导者必须要充分发挥其领导优势,一身作则,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来约束自身行为,不断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让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价值,在宣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员工激励机制,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制定宽幅交叉薪酬制度。企业想要构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员工激励机制需要在构建的过程中重视个性化的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宽幅交叉的薪酬制度。不断提高薪酬制度的灵活性,通过灵活的薪酬制度来帮助企业构建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首先,企业应该考虑每个员工的自身特点,通过对员工工作能力的分析为其制定专业的职业规划,通过职业规划的指引,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帮助企业完成其既定目标。企业构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员工激励机制,在制定薪酬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为不同的员工制定多种职业晋升通道,员工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程度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其次,企业制定薪酬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员工的能力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制定不同的薪资待遇,通过这种等级式的薪酬形式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能尽最大额努力来帮助企业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三)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员工激励机制需要有完善的考核制度作为保证,因此,作为企业必须要不断的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帮助企业的激励机制更好、更快的施行并发挥效果。目前,我国企业的考核制度都不是非常的完善,主要是由于大多数企业中的考核指标太多于复杂,企业考核人员很难通过精准的考核指标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另外,大多数企业的考核指标过于宽泛,指标不能明确量化,企业中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考核的效果,使得企业的激励机制不能被真正的应用于企业。因此,作为企业,必须要不断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简化考核指标,量化考核的标准,对企业中的员工激励机制的实行情况进行精确的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策略来有效的提高企业员工激烈机制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抱证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完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目前,很多的企业都不是非常的重视对于内部经营管理信息的共享,他们认为企业的信息只要提供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行了,其他的人员没有必要掌握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这就使得企业的员工根本就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只是盲目的完成本职工作,即使员工非常认同企业文化,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做出一份贡献,但是由于对企业经营情况缺乏了解,员工根本就无从下手,有的时候还可能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因此,企业想要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向导的员工激励机制,就必须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让每个企业员工能够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得每个员工能够清楚的指导自己需要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菁.对企业文化创新新方向的探析[j].大陆桥视野,,(20)

[2]吴弟英.谈企业员工的差异化激励机制[j].企业文化(下旬刊),,(4)

员工激励机制论文的参考文献篇五

论文摘要:全过程激励系统包括一个过程即双向信息交流过程、三个子系统即环境子系统、因素运行子系统、激励效果反馈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加入创新因素,构建了创新型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教师激励机制激励因素

一、双向信息交流过程

此过程包括激励主体对激励信息的获得和对激励信息的选择两个阶段。激励主体主要通过心理观察、情绪体验、业绩反映等方式来认识激励信息,评价、断定信息的可信度。激励客体(教师)通过实施的激励因素,如指示、命令、目标、情感及其管理控制工作,认识激励信息。激励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激励信息有效传递,构成信息流,从而取得认同上的一致陛。这一步骤的任务是高校管理人员了解教师的个人需要、事业规划、能力和素质等,同时向教师阐明组织的目标、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组织的奖酬内容、绩效考核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教师个人则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个人的各方面要求和打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要把组织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了解。在此基础上高校管理者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子系统。

二、环境子系统

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环境子系统,是指国家和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社会环境是由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民族文化传统和国民的素质决定的。高校创新型教师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一部分,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宏观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离不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如何使政府更加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加有效地促进高等学校确立自主办学地位,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和机制创新应重点解决的问题。高校小环境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土壤,是创新型教师的理想家园。适宜的校园环境包括: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尊重教师个性、自由民主的管理风格,奋发进取、求实创新的学风,时间充裕、空气清新、景物宜人的生态环境。

教育管理的工作,要以最大限度地让每位教师把生命的潜能变为现实,使每个教师的个性和特点在教育工作中充分自由全面地发挥,让教师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首先每一所高校都必须确立以创新为精神骨架,既符合其社会使命又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并使之成为学校一以贯之的`传统。其次,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往往是以事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教师的一切工作围着教学计划转,各种有形无形的条条框框,使教师无暇创新、无力创新、不善于创新。因此,要孕育创新人才,就必须突破条条框框,为创新营造一个自由的学术气氛和宽松平等的学术生态环境。最后,围绕教师对工作自主性的要求,更加重视发挥教师在工作自主和创新方面的授权,提倡自主管理,通过授权,自主选择题目,自主组织队伍,经过自由组合,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工作分工和程序,形成自我管理式团队。通过这一切,使学校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和人的自主性需要的满足放在前所未有的中心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管理。这样,教师的创新型人格才能得以塑造。

三、因素运行子系统

此子系统包括三个过程,首先是高校管理人员根据教师个人的特长、能力和素质以及工作意向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岗位,提出适当的努力目标和考核办法,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并付诸行动;教师则采取适当的工作态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开始努力工作。然后是绩效评价工作,对员工已经取得的成果和工作进展及时进行评价,以便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再作适应性调整。最后是根据年终的绩效评价进行薪酬分配,这一步的工作是在年终进行的,教师要配合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进行评价并据此获得组织的薪酬资源。这个子系统中三个操作过程缺一不可。

(一)激励因素作用过程

1.激励因素。根据库克的创造力生命周期曲线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是有增长衰落的周期性的,就教师而言,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的创造力都服从创造力的生命周期曲线。仅以教学为例,所有的教师都有同感,一个教师初次接受教学任务时,由于教学内容不熟悉,迫使他必须以较高的创造状态进行学习与备课;此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处于未知状态,对学生及外界评价都极为在意。正是这种对外界评价的期待,产生了创造的激情,使创造力呈上升趋势。而当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已经很熟悉,并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已经确认时,这是教师教学水平成熟状态。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往往也是一个教师教学创造激情下降的开始。一个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发展与自身的成就动机、创造能力、创造激情这些主观因素有关,但同时也与外界的激励因素,尤其是能激发教师创造激情发展的激励因素有关,如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即了解和把握教师的需要特点,实施激励管理的过程。

2.激励遵循的原则。无论哪一种激励,都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激励要渐增,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其分量都要逐步增加,以增强激励效应的持久性。同时要注意适当原则,过低起不到激励作用,过高会导致较高的激励成本。

(2)情境要适当:包括要符合当事人的个性特征,注意时机、频率、地点等。

(3)激励要公平,包括机会均等,奖惩程度与当事人的功过相一致,实施过程要公开化、民主化等。

(二)高校教师绩效评价过程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所以教学、科研评价制度是评价高校创新型教师竞争力的两个核心纬度。

1.关于科研创新评价。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两个翅膀,教学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与责任,科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内在支撑,学术生命的生命力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创造力,而一个又一个的课题则是人创造力的载体,也是创造力的激发器。通过科研可以使教学的内容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使人的创造力,沿着爬坡的方式向上攀延。同时科研的成就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值。而期待是影响一个人创造力发挥程度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人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重要内容。当一个人有较高的社会评价时,自身的期望值也会提高,他自己追求的目标也会提高,他会处在一个不断开发与激发自己的潜能的创造状态之中。因此科研不仅仅使教学的内容不断深化,更主要的是将教师调整到一种较好的创造状态。

2.关于教育创新评价。就其评价体系而言,科学的评价可以让教师认识到自身努力的方向,确认自己与应有目标的距离。教学测评体系中主要的技术性问题是如何根据教师成长的特点与教学自身的规律来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教师的成长在不同阶段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对一个新教师而言,规范化是主要的要求;对一个讲师而言,就必须在规范化基础上有体现风格与特色的指标体系;而对具有副教授以上水平的教师的教学测评还必须包含学者化特征,即教师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力和把学生引入学科前沿的能力,甚至作为一个学者对知识的追求与信仰,都应成为测评的重要内容。分层次的测评体系可以提高教学测评的针对性、有效性,可以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确立不同的努力目标,形成良好的外在激励机制,使教师的教学创造能力不断地突破原有的创造力周期曲线,从一个层次攀升到另一个层次。

(三)高校教师的薪酬分配过程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使自己能够分享到自己创造的财富,仍然是激励知识型员工的一项重要因素。

作为管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需要的多重性、复杂性,承认教师作为复杂劳动者在高等学校应享有较高的待遇,鼓励通过创造性研究获得必要报酬,推动专业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技术分配。拉开分配差距,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即薪酬的对外竞争性,薪酬对内的公平性以及单位本身的支付能力。激励性薪酬的设计目标应重点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吸引和稳定单位骨干队伍,其次是要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热情。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激励性薪酬体制,使高校教师感到巨大地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从而加倍努力,以全部身心投入本职工作。

四、激励效果反馈子系统

激励主体(管理者)在对职工(教师)进行激励检验与评价后,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便使职工随时知道自己的行为活动的结果如何,这样就可以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改进激励方法,强化激励效果,这就是激励信息的效果反馈。

1.双向选择的流动机制。双向选择的流动机制即学校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对于教师而言,是保持最佳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基本前提。双向选择对于学校来说也是激发教师活力的有效手段。在制度、经济环境既定的情况下,环境对于人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人际环境对人创造性的制约,即当环境对一个人的创造激情产生了窒息作用,已经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适度的流动可以使一个人面对一个新的环境,重新建立新的起点,也可以在一个新的环境中重新定位自身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产生正向的期待,从而使创造力从一个生命周期进入另一个生命周期。为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应尽可能的在校内进行合理与有效的配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促进教师适度在校内调节与流动对教师创造力的保持与激励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保持组织的活力。美国学者卡兹对科研组织的生命周期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组织的生命周期的长短与组织内的信息沟通有关系,与组织成员的创造力有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科研组织也与人一样有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

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保持一个组织的活力往往也是一个教师保持良好的创造状态的条件之一。高校本身就是一个科研组织,系部、教研室,也是科研的一个小团体,教师的教学激情、教学创造力往往也与这些团体的生命周期有关。当一个人处于组织的最佳状态时,组织成员之间可以产生正向激励,想在他人面前证实自己与表现自己的愿望比较强烈,彼此之间能从对方获得信息量也较多,创造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引进具有创造力与竞争力的人才是保持一个组织生命力的方式之一,它可以防止组织衰老,也可以使组织的成员处于创造状态之中。加强教学组织方式的研究,与学生保持交流、接触与对话,可以从其身上获取期望、期待与挑战,更能增加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以不断获取创造力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的存在成为教师创造力的源泉。

员工激励机制论文的参考文献篇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力量就显得更为突出了,知识型员工拥有的人力资本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而对其进行有效激励可使企业在原有人力资本的前提下实行跨越式发展,然而,很多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一定的人才危机,对人才的管理被认为是制约一个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管理人才就是如何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因此,针对当前企业正处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这个时代大背景,构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是对知识型员工行为目标的选择起激励作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要产生高效率,首先必须符合人类的本性。即符合人行为的一般动机和目的。个人作为行为主体,都是在一定的人性观支配下和制度约束下选择其追求目标为实现目标采取相应行动的。其中,制度安排是外因条件,它通过所针对的行为主体的内因――人的本性发挥作用。因此,构建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至少要明确以下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假设;二是设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三是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

一、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首先提出来的,是后来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斯密认为自利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现代微观经济学也已明确肯定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首先是“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每一个知识型员工都是“经济人”,在做决策或行为时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知识型员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从事企业生产,他们的目标和需要与企业的一般成员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但不能因此就认为物质利益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就是无足轻重的,他们努力工作同样也有出于物质利益的。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将知识型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物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情感需要、自尊与荣誉需要、创造与成就需要、学习和发展需要等几个方面。其中物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情感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后三者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知识型员工的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当然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由于人的首要需求是物质需要,在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人的社会价值的主要尺度的经济社会,要求知识型员工不去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具有一定经济收入是知识型员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要。

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性的探讨实质就是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理论前提的探究,作为现实理性经济人的知识型员工,与现实普通社会人一样具有相应的需求,追求的同样是利己最大化效用。斯蒂格勒认为一个理性人必然受到对其有影响的激励机制的支配,无论他的个人欲望是什么,如果某项活动给他带来消极后果,他会放弃这项活动:如果将带来积极收益,他则会趋于这种活动。这表明人的自利性源于自身理性的控制,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策略选择是自身对不同策略的收益、成本权衡后的结果。在知识型员工在进行企业生产时,个人同样是追求某种最大化的个人利益,即包括各种可控的资源和与建立个人声望、名誉相关的个人价值,在现代社会,时间也应涵盖在内。当然这种利己主义动机正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成为导致知识型员工的偷懒行为、引起激励失灵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也会成为我们成功激励知识型员工,引导他们选择尽职敬业行为的积极诱因。这表明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之下,利己主义动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效果。

二、设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知识型员工这一人性假设的分析,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型员工的需要,这也是我们设计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基石,针对这一分析,为了更好地激励知识型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其设计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原则。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以利益最大化参与社会活动,经济主体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不自觉地促进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辩证法;利己对利己,产生利他;各人图私利,必利于公。我们在设计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时,本着承认知识型员工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并按“用私为公、公私相成”的思路,重新设计符合知识型员工“经济人”特性的制度安排,使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这一制度安排下,知识型员工在追求个人合理的物质利益时,不损害企业利益,而把企业利益融于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利益中,知识型员工在实现个人“私利”的同时实现企业利益。

激励公平原则具体包括:第一,机会均等,即所有知识型员工在获得或争取奖酬资源方面机会要均等;让所有知识型员工处在同一起跑线,具备同样的工作条件,使用同一考核标准。第二,奖惩的程度要与知识型员工的功过相一致,奖惩的原因必须是相关事件的结果,并不能以功掩过。第三,激励措施的实施过程要公正,即要做到过程的公开化和民主化。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通过严格考核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评估、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和表现,按照知识型员工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作为奖励惩罚和职务升降的依据,体现了任人唯能和奖优罚劣的思想,实现了担任企业职位、机会均等的原则。

(三)人才为本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人才已成为第一资源,是企业生产力第一要素。出人才、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应是研究政策、制度的出发点、落脚点。抓人才制度建设不能盲目照搬照套国外企业的经验做法,而要结合企业实际和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研究制定政策,在坚持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则下,稳中求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制度建设不能急功近利,不切实际,应循序渐进,既有利于鼓励竞争、增强活力,又保持知识型员工队伍的稳定;既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把握好用人基本条件,又要从整体上突出高层次人才和科研骨干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中青年人才吸引、稳定和培养提高工作;既按照贡献给予相应的物质待遇,又注重思想教育和精神激励。

(四)及时和适度原则。对知识型员工及时进行激励很重要,这一原则以强化理论为基础。适时、及时才能达到其最佳效果。职位晋升,奖惩都有其最佳时机,错过最佳时机,其激励效果就会逐次降低,直至不满情绪的产生。因此,各级管理者不应在适时而及时的激励方式而表现出满不在乎,更应关注有效激励资源的投入产出效应。由于知识型员工个性差异的客观性,各人对受奖励和惩罚的时间、方式和环境要求都不一样。并且,由于受奖励和惩罚的原因各不一样,个人对同一情境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组织在实施激励措施时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选择适当的机会和环境。

具体来说,情境由五个方面的因素组成:一是来自知识型员工方面的,如他的性格特征、情绪状态、所要求的奖惩方式等;二是来自管理者方面的,包括实施奖惩时所持的态度、艺术和技巧等;三是实施奖惩的时机,其时机要选在最能对激励对象起作用的那一时刻;四是实施奖惩的地点,即要选在对激励对象起有效作用的地点;五是事件本身的性质,即针对性质不同的事件受到奖惩也不同。只有五个方面的因素达到有机结合才能起到最佳的激励作用。

三、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

需要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形式、行为动机的源泉和实现行为目标的最根本动力。在同一时期内,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但总有一种或几种需要要占据优势地位,起着支配作用。这些需要就是主导需要。唯有主导需要才是人们行为的中心推动力。所以,根据知识型员工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设计的出发点就是满足知识型员工个人需要。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外在性的奖酬形式和具有激励特性的工作,从而形成一个诱导因素集合,以满足知识型员工个人的内在性、外在性需要。激励机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谋求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激励机制运行的最佳效果是在较低成本的条件下达到激励相容,即同时实现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使知识型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达到高度一致。因此,设计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时,其应该包括的核心内容包括:

(一)应建立合理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的薪酬体系。知识型员工受教育水平较高,在自己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发生和沉淀的成本较大,自然要求更多的补偿。通过学习,知识型员工增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也提升和扩大了自己的需求,因此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这一切,都使知识型员工要求更高的工资收入。因此,为了全面满足知识型员工的生存、生理和安全需要,本着覆盖面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原则,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企业应首先建立与人力资本投资规模相对应的薪酬体系。

(二)针对知识型员工劳动的复杂性,激励机制的设计应从传统理论中的努力程度因素,转移到激励系统中的“绩效”因素上来。围绕“如何帮助知识型员工提高工作绩效”,最终使知识型员工获得满意,从而使知识型员工能够维持较高的工作水平,并将这样的努力水平带到下一轮的系统反馈中,形成良好的系统反馈。导致“努力”的因素有:期望与效价,理性程度的选择,偏好,压力以及习惯力量。而直接导致“绩效”的因素是:能力,努力,环境制约等。另外,激励系统中的公平因素,对“绩效”的影响也很大。所以,在设计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时,不仅要围绕“努力程度”因索,还应当围绕产生“绩效”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和设计。

(三)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到企业工作,虽然强调物质利益的重要性,但更加有着对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和成就自己事业的追求,他们较多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在很大程度上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发展需求和从工作中获得内部满足感,他们希望在工作中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工作弹性和决定权,同时也特别看重支持;他们期望通过一种创造性或者挑战性的工作实绩来获得精神、物质及地位上的满足。由此可见,以前传统的以针对个体唯一的以物质激励方式为主的激励机制,己无法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内在需要,难以产生强有力的激励效果,因此在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合理公正的工作报酬的前提下,应将激励重点从物质激励转向工作内在激励,以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发展、成就和成长等方面的需要。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模板19篇)

    个人简历是自我推销的重要工具,可以让雇主对我们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介绍一些在实践中应用较多且效果显著的意见建议的案例。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最新经典唯美爱情句子 唯美爱情语录(大全12篇)

    提供具体、实用的意见建议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方法。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自我介绍示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灵感。经典唯美爱情句子篇一1、相思

    最新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反思(汇总8篇)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一节课中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高一教案范文,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反思篇一综合

    最新药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表(通用8篇)

    范本范文是学习和借鉴优秀作品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范文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写意见建议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优秀

    早安励志语加(汇总11篇)

    通过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实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写作技巧。早安励志语加篇一不

    最新春教学设计意图(模板11篇)

    个人简历是求职者与雇主建立联系的第一步,它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撰写来吸引雇主的注意。自我介绍是在社交场合中展示自己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他人了解你的基本信息。一个

    最新美丽的眼睛 美丽的眼睛教案(模板8篇)

    意见建议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支持,可以让大家更好地合作和共同进步。最后,我们将给大家展示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美丽的眼睛篇一

    最新期末复习计划书 高中生期末考试复习计划日记复习假话(精选8篇)

    通过学期计划,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天的时间,合理安排每一门课程和学习任务,以增加学习效果和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人士制定规划计划的经验和

    2023年四年级音乐教学反思共几篇 四年级音乐教学反思(优秀8篇)

    范本是对一类物品或作品的典型代表,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该类物品或作品的特点和要点。意见建议范文的阅读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和创作灵感。四年级音乐教学反思共几篇篇一这节

    六年级音乐亚洲弦歌教案及反思(精选8篇)

    教案应该遵循科学教育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接下来是一些初二教案的案例,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六年级音乐亚洲弦歌教案及反思篇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