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交流与发展小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通用5篇)

时间:2023-09-30 作者:雁落霞最新交流与发展小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交流与发展小论文篇一

“扬州会议”以来,学校体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世纪之交启动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无疑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体育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农村小学体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校体育。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是落实广大农村学生享有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农村小学学校体育课程、教材、教法和评价的改革走向深入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成功举办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应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但是,我国农村学校体育长久以来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农村学校体育还有一系列等待解决和深化思考的新的历史性课题,比如思想观念、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中国体育教育前进的步伐。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的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农村学生在肥胖率、视力不良检出率等诸多指标上呈上升趋势。我们认为农村小学体育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良好的体育教育,达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课题主要以湖北省部分地市(宜昌、荆州、仙桃、潜江、襄阳、神农架林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是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查阅、收集和整理了近五年来有关书刊中关于教育学、学校体育理论、体育教育的相关文献。

二是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需要,设计了两种问卷,分别是“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对我省40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体育教师问卷60份,回收57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53份,有效回收率88.33%;学生问卷800份,回收776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762份,有效回收率95.25%。结果表明,这几项指标均满足和达到了社会调查统计的标准和要求。

三是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运用microsoft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四是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二、现状分析

1.体育观念陈旧落后

一是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存在错误认识。据调查大多数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即使有几所学校稍微重视体育,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也使得农村小学体育发展受到制约。其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重视“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而忽视其它学科的'学习,忽视体育教学的社会价值,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在领导眼里体育课可有可无,不愿在体育教学上投入过多的经费,体育课只要不出伤害事故就行。导致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的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

二是学生家长对体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这种思想就导致学校教育变成了只有文化教育,在他们看来文化水平的高低便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另外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体力劳动,农村小学的孩子每天都是走路上学,回家了还要帮忙干家务,这些就足够锻炼了,并不需要对孩子们进行专业的体育教育。

2.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欠缺

一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国家规定体育教师的基本标准为:“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但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基本标准,这是农村体育教学最严重的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40所小学平均每个学校不到2名体育教师。农村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专职体育教师较少,学校里的体育老师有很多还是属于代课教师,而且年龄比较大,由于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还存在专职体育教师改教其它学科的现象。

二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强。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基本都是大专毕业或中师毕业以后通过继续教育达到大专学历,大专院校的占体育教师的86.3%。从学历上看基本尚好,但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很少,体育教师对新的体育教学方法不了解,对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方向也不清楚。兼职体育教师由于没有接受体育专业教育,很难胜任体育教学工作,而且学校领导一般对兼职教师上体育课不作过多要求,因此一些老师往往就把体育课当成休息时间,没有教学目标,也没有教学方法,一味地进行“放羊式”教学,他们认为,在体育课上只要让学生玩得开心,不发生安全事故,这节体育课就上得很成功。

3.体育教学设施较差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国家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农村小学在国家、社会的帮助下已经拥有了一些体育设施。但是由于农村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加上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不够,学校经费来源途径有限,因此造成农村小学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第一,体育活动场地少、器材数量严重不足。调查发现,农村小学多数学校没有规范的运动场地。跑道不规范,基本都是泥土地或者煤渣跑道,周围长满杂草,下雨之后根本不能上课,学校有水泥乒乓球桌,但球网都是学生用砖头和石头自己排成的,桌前大多是坑坑洼洼的,影响运动,还容易在运动时受伤,其它活动场地也很有限,学生一般都是在教学楼前的一小块地方活动。其实并不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土地,农村学校的空地很多,但这些空地因为财力所限或其他原因,没有被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体育器材极少,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虽然部分学校添置了一些体育器材,但是这些器材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能真正用于课堂的很少。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连基本的体育器材都没有或者不齐全,更不用说一些更好的体育器材。体育器材的缺乏也是导致农村小学体育活动难于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体育活动经费不足,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基本需求。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一般不到学校总经费的0.5%。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有限,经费来源途径又单在经过体育老师的无数次争取之后,学校才会投入一点资金,但这些钱极少。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学校体育设施得不到改善,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缺少的器材不能及时补充,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安全隐患和制约因素。

4.教学目标不明确及教学不规范

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是因为体育老师对此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写在教案上的目标成了一个摆设。主要表现在表述还是沿用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往往用一些表示程度的状况来反映教学要求的高低,如初步体会、基本掌握或进一步掌握等,这些表述都是不明确的,也很难检测。很多体育教师对新课标不了解,从而达不到“课程目标一方面目标一水平目标”三维递进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没有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5.教学评价方法陈旧

目前小学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以笼统的划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失公允性。考试是对人的某种能力的公平检验,既然是公平检验,那就要有时间上、方式上、内容上、评判标准上的统一规定。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冲击。然而教学评价的单一化,忽视了学生的进步,显然也就谈不上有何激励性。在评价中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让很多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保证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小学领导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要努力贯彻“健康第的指导思想,在保证基本的体育经费投入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确保体育教学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能有条件正常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二,大力加强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配备足够的体育专职教师;二是要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利用国家对农村中西部地区教师免费培训的历史机遇,积极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联系,安排教师外出接受培训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监控,逐步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

第三,认真实施新课标,抓好体育课开课率。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抓好开课率,提高课堂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做好了学校体育工作。农村小学应努力创造条件,严格执行新课标中规定的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开足上好体育课。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满足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了解更多更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四,正确认识,合理设置,全面优化体育教学目标。无论那个层次的目标,在设置的时候一定要从学校教学条件、学生的基础水平、教师的专长等各方面的实际出发,使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各种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之间应具有紧密的连贯性,要考虑面对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并且都是为体育教学或者说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一终身体育服务的。具体到学时目标的确定,还是应该全面考虑教学对象、教材和组织教法等要素,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有利于教学评价等,要突出重点,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要确保教学目标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这样才有实际的意义。

第五,精选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内容十分的丰富,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必须精选教学内容,使之既具有很好的锻炼身体的价值,又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们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照顾学生的运动兴趣,但是运动技能的教学也同样重要。学生受年龄、知识、经验或怕苦怕累等因素的制约,对各种运动技能的认识是有限的,而且所谓的兴趣也十分的宽泛,体育教学不可能做到满足所有人的兴趣。如果单纯照顾学生的运动兴趣,其结果可能就是放任不管,自由散漫,从而失去体育教学的本质。对那些趣味性比较差但锻炼身体的价值高的运动技能,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改造和加工,适当降低动作技能的难度与要求,或者通过改进教法手段等措施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采用,一定要注重实际的效果,要以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为前提,为此必须做到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相适应,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地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基本的体育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注重教学评价的改革。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评价的方法上,避免单一的评价,而是把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运动参与、团队意识以及情意表现等多方面的评价。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交流与发展小论文篇二

在进行主体心理学研究期间主要的研究路线是贯彻在苏俄期间的心理研究发展,根据其研究的路线与前提进行详细的探索。在心理学研究期间,最初的研究方面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世界心理学危机,提出从表面上来看心理学注意研究比较全面,但是心理学研究的实质其实只是重视在意识方面的研究,从而忽略了对于心理主体的关注。

一、主体心理学

所谓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指的是根据俄罗斯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进行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心理学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以人为主,进行人物心理中的研究,比较重视强调研究主体的心理积极性,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具有比较鲜明的有关人文的主要特征,并且还非常重视关于主体中进行群体的研究分析,比较重视问题的表现,注重相关产生原因的分析,并且俄罗斯主体心理学还非常重视社会发展问题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方面,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主要以人为研究主体进行心理变化与产生原因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二、当前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教育现状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的问题:

其实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在教学目标上主要坚持的是学以致用,但是现在很多的教育中将这方面实施的并不是非常的好,还有很多的教育方向已经逐渐的偏离的航道,严重缺乏对其心理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教学应用。

2.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的内容安排上,人格心理学与主主体心理学都过于的强调在心理学的理论上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学生过分的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但是轻视了心理学教育与实际的生活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西方理论教育为主,并且严重的缺少对于其自身教育的研究与实际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这样的心理学教育会严重的影响到整体心理学教育的发展。

3.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对于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来讲,其主要的教育形式为课堂传授的形式,当然这种教育形式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并且在教育的同时教师经常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还会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互助,但是在学生方面对于这种教育形式积极性以及实际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

4.在教学评价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利用考试的形式,形式上比较单一,并且在考核方面也只是考核学生对于基本的理念以及主要概念方面的掌握程度,很多的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管是上课记笔记还是在考试前进行整体的复习都是为了更好的通过最后的考试,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到心理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三、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教育方式上的改善措施

1.优化心理学学科对于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俄罗斯心理学来讲,不管是主体心理学还是人格心理学,学生都需要学习普通心理学以及发展心理学还有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需要熟练的掌握这些心理学基础才能很好的学习俄罗斯心理学,并且这也是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基础,掌握了这些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以后的心理学学习与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俄罗斯心理学教育中,他们只是在介绍本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学习条件,以及需要掌握的知识,若是没有丰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做铺垫,这方面的学习会非常的困难,所以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的目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

2.强化心理学应用教育中的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的教学中对于心理学的教育主要方向为人格教育中,并且其研究的对象为理论方面的知识点掌握。同时还有一部分的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其他的知识,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教学的主要方向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针对现在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不断的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调整在教学中关于理论教学的内容,不断的融入关于心理与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重点选择式的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格教学与生活之间联系,将人格教学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不断的改善教育中只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生活中实际心理教学方面的教育,缓解在教育中人格与人际之间的关系,与心理健康方面以及职业方面的知识。其次就是在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面进行更好的教育,优化关于这方面评估的方法。

3.强化心理学方面的教学方法

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的重要,并且也是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这方面需要不断的采用比较灵活的教育方式,例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结合课堂上的讲解,建立一个知识点掌握的小组进行详细的研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教学。还要重视心理教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不断的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主要的形式是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中不断的融合实际的生活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等进行心理上的沟通,进行分析评估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促进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的教育,同时还能提高这方面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强化心理学教育中的评定方式

在进行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关于心理学教育的评估方式。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对这方面的评定方式主要为笔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其中也包括实践方面,但是实践的比分比较少,这样其实对于心理学的教育并不是非常的有利。所以需要不断加强在这个方面的考核方式强化,将实践的部分进行提升,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心理学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缓解在这方面心理学的教育,还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促进俄罗斯主体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方面的教育质量。

结束语: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形式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不断的适应现在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并且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的生活进行教育形式上的优化,因为心理学是一种自由性比较大的教育学科,在进行教育的同时非常重视实际的应用。

参考文献:

[4]瓦洛齐科娃.主体积极性作为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学杂志(俄文版),,(3):23.

交流与发展小论文篇三

世纪之交,展望未来,不少史家强调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更有学者认为建立严谨、系统的史学理论体系是目前中国史学工作者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众人所关注的理论既包括通常所说的历史理论--对过去的系统阐释,也兼指史学理论--对研究过程的系统概括。的确,治史者不仅要沉潜书卷,钩沉索隐,钻研具体问题,还要更上一层楼,善于归纳总结一般性判断,构建对“过去”的理论诠释。这一工作并非一蹴可就,必定漫长艰辛,但对中国史学发展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眼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设。

理论源于具体研究,但又不等于具体研究的简单叠加,而是它的提炼与升华。不过,在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一味追求“自力更生”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拿来、借鉴、消化与吸收“他山之石”始终是理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史学上也是如此。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史学新流派、新理论大量被介绍到国内,构成过去二十年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回顾这些年来史学界对西方学说的译介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流派的历史哲学(如克罗齐、科林伍德、沃尔什的历史哲学)与各种新史学流派(如法国的年鉴学派、英国新社会史、美国的新经济史以及心理史学等)上。这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20世纪以来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史学流派国内都作过程度不同的评介和探讨,中国史家对它们也有深浅不一的把握。近些年史学界在拓宽视野,开辟新领域,探索新方法以及反思现有理论的不足上能够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学的引入。但是,已有的成绩不能成为裹足不前的借口,我们的目光不应局限于西方的历史哲学与新史学,必须登高望远,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动向,并与它们展开跨学科的对话交流,这是未来构建中国史学理论所不容忽视的。

正如《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二战以后西方出现的“新史学”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科学。法国年鉴学派的产生,与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与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影响息息相关。美国的新经济史、新政治史又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中汲取了许多理论营养。心理史学则是在心理学理论方法的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的`刺激,就不会产生西方新史学。因此,欲建立中国的史学理论,仅仅钻研作为结果的西方新史学远远不够,还须寻根溯源,追踪和把握促生新史学的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样不仅会加深对西方新史学的理解,也有可能带动中国史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即通过与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直接对话,找到中国史学发展的生长点与突破口,而不必亦步亦趋地跟在新史学后面。

广言之,古往今来指导史学记述与研究的理论绝大多数不是史家自身的创造,而是由哲学、科学或社会科学移植来的。长期影响古代中国史学的“五德终始说”便是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的发明;支配近代中国史学的进化论的首倡者乃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若干“实证主义”的研究准则经过众多史家的实践已摸索形成,但作为一种哲学理论的实证主义则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提出,并由兰克系统输入史学,开创了统治西方史坛数十年的“兰克学派”;马克思主义首先也是哲学理论、历史学中不过是加以一能够应用而已。如果说以往指导史学的理论多来自哲学的话,当前灵感更多地出自人文社会科学。二十多年前,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趋势眼下表现得更为明显,要提高中国史学的理论水平,创立系统的理论,必须认清学科相互影响的大趋势,争取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随着大量现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国内人文社科的成长,学习与交流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90年代以来,不同背景、不同派别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名著纷纷推出中文版,翻译质量也不断提高,许多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的代表作基本上多可以见到中文版。社会学中,马克斯·韦伯、涂尔干、齐美尔、滕尼斯、帕森斯、哈贝玛斯、吉登斯、布迪厄等的重要著作的中文版都已先后问世。人类学方面,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博厄斯、本尼迪克特、列维·斯特劳斯、格尔茨、萨林斯等的名著也已经或正在译成中文。经济学领域的译著尤为丰富,政治学也是如此。国际学界近一、二十年风行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领袖福柯、德里达、赛义德的巨著也能很方便地找到不错的汉译本。可以不夸张地讲,二十世纪以来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一流学者的代表作,不能说全部,至少十之七、八,中国读者已经可以不必再费力阅读原著了,有的译本还不止一种。最近,汉译名著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有些中译甚至与原著几乎同步上市,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即是一例。在名家名著全面登陆的同时,大量西方人文社科的主流教科书也系统引入汉语学术界,奉献了一批最新的入门级读物。时至今日,可供汉语学术界参考的学术资源相当丰富,这为中国学者,包括历史学家,了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脉络,开展交流与对话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在不断成长、壮大。不少学者已不满足于简单移植、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正通过反思性地运用西方理论,逐步积累中国本土的研究,尝试依据中国经验与实践,寻求适用于中国的分析角度,归纳、概括出切合中国的概念与解释,探索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发展。近来一些学者着力探讨的“关系”问题就有望成为透视中国社会与历史的一个新视角,同样备受瞩目的“单位”问题也会成为认识当代中国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成果会为史家研究“过去”提供日益丰富的思路。欲建设理论的史学工作者应与人文社会科学家们携手并进。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条件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推动史学前进的现实力量,需要史家善加利用:通过读书、开放式的课程设置、跨学科讨论会、共同研究等形式,创造跨学科交流与对话的机会与机制,主动接触和掌握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吸收本土人文社科的新成果,形成不同学科互动互长的良好局面。

从史学自身情况看,它的发展、理论建设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通过了解西方20世纪以来的历史哲学与新史学,摸清西方同行的新进展,反思自己的不足;其次,通过阅读有关著作与跨学科的交流对话,掌握西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发展脉络与主要学说,并进一步反观自己,认清自身研究的问题,同时,通过与本土经验的对照,明晰西方学说的局限性,探索适合中国的分析角度、理论框架;复次,在第二阶段积累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国自身的历史与实践,提炼中国人的理论概括,形成各种关于本土的系统解释,贡献于世界学林。

经过的努力,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效显著,目前重点应转到第二阶段。要在这方面有所收获,20年也许还不够。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史家开阔视野,坚持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合作,不管前面遇到多少困难,这一目标迟早会实现。

交流与发展小论文篇四

本文阐述中医学理论辩证发展的沿革,分析了中医学理论发展中的唯心因素,指出:中医学理论必须在辩证“扬弃”中发展。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从《黄帝内经》开始,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至今仍然不能脱离《黄帝内经》已形成的理论框架,这与现代科学在不断突破和否定中实现知识更新和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是思维辩证发展的前进运动。毫不例外,中医学的所有学科的发展,也同样是前人为了认识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而展开的一系列辩证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又使之存在着某些违背辩证思维发展的“唯心因素”,这些因素阻碍着中医学理论的继续深化和发展。因此,中医学必须打破其“唯心因素”造成的桎梏,才能实现辩证的“扬弃”,在创新的突破中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辩证发展的沿革

早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古人就以自然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最高理论规范,建立了最初的理论框架。历代中医学家以此作为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立足于自身不同的医疗实践,不断丰富、充实了《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实践内容;他们往往致力于某一特殊领域的研究,使之得到深化,并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学术见解,使之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一)大量总结临床经验,丰富了前人理论的实践依据

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前人提出的理论往往为后世医家揭示了研究的方向、观点和方法,但与后世医家相比,其实践内容又是显得相对的贫乏。于是,和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一样,历代中医学家就在规范理论的指导下,“力图扩大规范所能够加以说明的事实的知识,加强这些事实同规范预测之间的配合,进一步详细表达规范的本身”。这种以规范说明事实的过程,必然的结局是使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依据局限的事实材料得到的种种抽象,与日益丰富的科学事实和感性经验联系起来,用新的事实验证、丰富着理论原则本身。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一种形态。

《黄帝内经》中对痹证已有相当深度的认识,《痹论》专篇论述了痹证的病因、病理、分证等。其言病因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言分证:”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显然,这对痹证的认识仍是较为粗疏的。后世张从正指出:”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寒气胜者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其痹痛,旦静而夜剧;湿气胜者为着搏,湿胜则筋脉皮肉受之,故其痹着而不去。肌肉削而着骨……劳力无制、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潮湿,痹从外入“。(《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他还提出了”痹证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的观点;这无疑对搏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作了重要补充。后世医家就这样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事实,积累新的经验,根据规范加以理论的说明。这些事实和经验也就源源不断地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客观依据,扩大新的应用范围,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宋代陈无择创立三因致病学说;钱乙、张元素以脏腑寒热虚实论病机、辩证等等;后世诸家无疑地在具体内容并进而在理论框架方面更加完善了。

(二)立足于临床各学科的研究,使中医学理论在某些具体领域里率先发展

历代医家由于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以及思维研究方法上的特殊性,并使得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以其独特的见解,提出一系列规范制约下的新理论原则。随着认识的深入,他们日益深刻地揭示出各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弥补了规范理论只能抽象地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及其最简单的联系的缺陷。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二种形态。是事实材料和规范理论互相沟通的逻辑中介。

如果说《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辩证论治进行了一般规律的研究;《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则大量收集、整理了临床用的方剂。那么,与现今理法方药辩证论治体系相比,对治法的研究在当时无疑是比较薄弱的。这大概就是金元四大家至明代温补学派大都集中研究不同治法的逻辑原因。他们虽然在学术渊源上无不宗旨于《内经》、《难经》等经典,但是不同的实践基础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学术道路。这表明,中医学和西医学一样,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三)积累对反常现象的认识,使中医学理论在突破中发展

任何事物的.内部外部均存在着互相区别、排斥、对立的关系。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必然存在与自身相互对立、统一的物质势力。这种自然观使得中医学主要是从人体与自然界及其内部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来认识人体。当人们试图认识事物内部的阴阳变化时,他们就以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已有理论中的种种规定,往往只能先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然后才能认识到另一些方面,日积月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包含的差异性就开始显露出来,理论也就有可能更加全面,因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事物内部的复杂规律。这是中医学理论从抽象向具体发展的第三种形态。它是前两种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最富有变革性创新性的一种形态。要使得人们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对人体复杂多样化的生理病理现象作出理论阐述,直接地推动了理论变革和进步。

中医学的外感病学说从《内经》到《伤寒》和温病学说,经历了从同一到两歧的发展。虽然《内经》还没有分别阐述伤寒、温病的理论体系,但它却是二者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伤寒论》又使中医学能够在伤寒这个特殊领域,更深刻地把握外感病的发生传变及辩证施治基本规律。这是《内经》的外感病学说所不具备的。虽然曾经也有过将之作为整个外感辩证论治的理论尝试,但并没有如愿以尝。研究和认识的深入使得人们逐渐从更多的”反常“规象中认识到温病对于伤寒的特殊性,导致了温病学说的建立。中医学关于外感病的学说由此实现了自我的辩证否定。《伤寒论》的适用范围得到了更确切、具体的揭示,得到更加符合临床实际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必将有新的理论使《伤寒论》,温病学说互相区别的理论原则得到统一的阐述,使二者的合理成份构成为新理论中的一种局部情形,从而使理论在否定之否定中实现新的突破,达到新的高度。

二、中医学理论发展中的唯心因素

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局限,在中医学理论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形而上学与诡辨论的干扰,这种干扰违背了辩证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阻碍着理论的深入发展。

(―)形而上学的”道守如一“

两千年来,中医学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但是,它却始终没有脱离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其具体的理论原则,都只是对阴阳五行学说及其相应的理论结构的一一映射,表现出各种学说之间的理论同构现象,以习惯的语言表述,就是“道守如一”,“天道守恒”等等。在中医学的理论思维中,认识对象虽然是运动变化、复杂多样的,而按阴阳五行制作的理论框架又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种理论内部,实际上存在一种难以导致创新和质变的惰性结构,任何运动调节,都难以超脱出阴阳五行结构界限的范围。

(二)臆想矛盾的诡辨干扰

由于研究方法上的种种局限,中医学不可避免地具有猜测和想象的特征,使得它至今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各种互相作用、相互联系的具体过程,对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更是了解甚微。因此它无法象西医学那样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事物的功能行为发生变化时,其形态结构的变化如何?其功能形态变化经过的各个具体环节及其条件如何?可能的条件与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如何?这方面的理论困难使中医学难以把握人体形态结构上的运动规律,也难以在直观领域以外确切地把握功能变化的具体条件和规律。因此,它不得不降低理论预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以至出现这样的情形,理论可能对已经成为过去的事实作出种种合乎规范的解释,却难以对将来的现象作出有把握的预测。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用来说明气候变化及其与疾病流行关系的理论。何年何月出现何种气候,取决于运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但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又不是确定的。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各年各月多种气候都有出现的可能性。它规定了每年的大运、主运、客运,主气、客气、胜气、复气等,却没有规定何年岁运太过,何年岁运不及,何年岁胜气不足,何年岁复气有余。一切均有待于”善言天者,必有厌于物“,即根据已发生的事实来选择理论说明的方式。以实践第一来说,这是正确的;但从理论预测来说,却反映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和谐。这样的理论说明并没有把握变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只能是脱离了条件来谈论变化,将臆想的矛盾强加于事物本身,终究陷入了诡辨的泥沼。

三、中医学理论必须在辩证”扬弃“中发展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代,中医学仍将继续以积累和继承的方式,沿着原有的辩证发展道路,使理论不断地丰富、具体和深化。然而,理论向前发展的趋势又使中医学必须对原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合理的扬弃。这种理论说出了许多科学的见解,但它毕竟又是从特定角度对人体进行考虑而得到的理论认识。这种理论直观、想象和模糊的特征却有待在发展中,通过对自身的辩证否定,形成全新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研究方法,曾经使这种理论有一定的科学见解,但又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阻碍着中医学理论认识的深化。两千年来,毫无疑问,中医学的认识层次随着一个又一个具体领域的理论体系的建立,逐渐得到了深化。但在现代,如果继续纯粹地依靠传统的理论和方法,以积累、辨察宏观领域里的直观现象的细微差别来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特质,不能不日益困难,这种方法指导下的理论发展已日趋极限,只有创新和变革才能将它引向更广阔的发展领域。近代中医界在吸收西医学与近代科学知识同时,还受到近代科学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传播,给中医学的发展增加了新内容。随着近代科学分科日渐明确,各科研究迅速深化,人们把精力集中在某个专科进行研究,直接促进研究方法的更新,这必将推进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医学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达到自身的辩证否定发展,从而出现一种全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交流与发展小论文篇五

优秀教师数据库是优秀教师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既反映了每位优秀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也反映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和水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1]建设优秀教师发展数据库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在理论方面,优秀教师数据库将为纵向基础研究提供平台和数据资源,数据库所验证和收集的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研究范式、研究数据将为后续的相关研究起到基础和平台作用。在实践层面,优秀教师发展数据库的建设能够为优秀教师及其成长历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及实施教师人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依据和目标;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模板和标杆,也能为发掘潜在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培养提供依据和参照。

1.2现实状况

1.2.1国外关于优秀教师发展数据库建设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优秀教师发展的数据库建设的方法较少,主要是档案袋法。20世纪8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教师评价项目组第一次探索和尝试了在教育中使用档案袋法进行评价的可能性。之后,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如美国纽约教学专家研究中心主任马丁-克尼普(martinkniep)等开始致力于档案袋法的开发、研制和评估工作。[2]短短几年的时间,“电子档案袋”(e-portfolio)在美国小学、中学、大学、在职教育各阶段的研究中予以采用,并将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学校进行应用。目前主要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每位教师建立电子教学档案袋,这一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可以作为我国优秀教师发展数据库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1.2.2国内关于优秀教师发展数据库建设的研究现状

研究发现,优秀教师综合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心理素质、品德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等;同时,优秀教师对学生持有交流的热情、同情心,有更高的道德目标。在教师的成长规律层面,国内研究主要从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学校环境等方面展开。但是,目前国内对于优秀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的个体层面,缺少对优秀教师群体数据库动态数据的'收集,无法获得有关变化趋势的信息。同时,国内的一些研究也涉及了群体数据的收集,例如各省市地区对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未对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做出区分,通过实证调查所获得的优秀教师群体特征较少。

此外,国内对教师发展数据进行收集的主要方式是档案袋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对象的一些文本材料和实践记录,展示被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状况。但是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对教师工作状态及实绩的评价方面,并未扩展到对于教师心理发展特征的收集,在使用过程中也很少将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分开来。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