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事迹材料(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灵魂曲最新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事迹材料(通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篇一

杨永峰,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

大巴坠崖,30多名乘客深夜命悬一线,杨永峰带人披荆斩棘紧急救援;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乡村,他冒着生命危险实施救援;“驴友”或群众登山遇险,他拼尽全力搜救。他是群众心中的“守护神”。

一次偶然的见义勇为,开启了杨永峰的救援生涯。20xx年3月2日深夜22时55分,杨永峰开车带着儿子和3名员工行驶至省道五龙镇小虎山路段时,发现先前一直行驶在前的大巴车突然消失了。他意识到大巴车可能坠崖了,立即掉转车头折返。他一面报警,一面带领大家借助手电筒,分工展开救援。他让儿子和一位员工留在路上担任“警戒”,打开双闪灯,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并为下陡坡救援人员指路、做接引。自己和另外两名员工则下陡坡,借助手电筒的光,穿过荆棘丛救人。因为他们的及时报警与救援,为后续生命大营救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挽救了13个人的生命。

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结束后,杨永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先是将林州市委颁发的“林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奖金捐给当地慈善总会,用于救助贫困家庭;随后带头成立以义务搜救、救援为使命的红旗渠应急救援队。4年多来,他带领团队配合公安、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先后参与山地救援、水上水下救援、城市搜救、灾难应急处置等各类事件617次,成功挽救521人。

杨永峰和他的团队将见义勇为的救援行动扩展到林州之外,先后多次到内黄、浚县、淇县、长治等相邻县市乃至太行山周边参与救援。仅20xx年,救援中心就出队158次,出车923辆次,出动救援队员1811人次。杨永峰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河南省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篇二

xxx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他在大学毕业之后主动放弃了留成工作赚大钱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守着黄土,守护乡亲,一守就是18年。

xxx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当初,xxx考上了卫校,但三千多元的学费让全家犯了愁,母亲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才找出302元钱。就在xxx以为求学梦要破灭时,善良的村民们伸出了援手,你家三十,我家五十,把他送进了学校。对此,他明白自己这辈子都与家乡分不开了。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家乡乡亲的生活中去,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xxx十八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将乡亲们的事情看作自己的事。他面对生活工作上的困难能够坚持下去,努力克服,是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得到了实现与升华。

作为基层公务人员、组织工作者的我们,首先也要学会感恩。人民与政府信任我们,给了我们工作的机会,我们要珍惜这份工作。党培养我们,交给我们知识与工作技巧,我们要懂得感恩,将自己的所有奉献给群众,就像xxx一样,对群众毫无保留,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了解群众真正的所想所需,站在群众的角度上认真思考,争取给民众满意的答复。

组工精神还是不畏苦、不畏难的体现。基层工作常常是抹黑归,顶月行,对此我们要学习不畏苦精神,扎根于群众,不管环境的困苦,能够坚持信仰,坚持群众路线,只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初衷,我相信不管多累多苦,大家的心里都是甜的,都是幸福的。

xxx“80后村医”感人的榜样故事让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与学习了组工精神,今后的基层工作中,组织工作里,我一定会树立坚决的心,时刻谨记初衷,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篇三

“我是来捐款的。”2020年1月31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雪二新村党支部门前,85岁的中国好人孙正海捐出自己大半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00元钱,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一份力量。他笑着说:“将心比心,政府为咱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咱老百姓要懂得感恩、要知道反哺。”

为拯救亲人,他负债累累

2003年8月26日,孙正海老伴突然胸部剧烈疼痛瘫跌在地,家人及时把她送到县人民医院急救,经医院确诊为胆囊癌。老伴住院治疗1年多,孙正海天天陪护在医院,片刻不离病床,终因病情严重无力医治,老伴撒手人寰。那时,他为老伴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和5个子女给的钱,家徒四壁。

谁也没想到的是,孙正好在老伴走后自己又患上了直肠癌。看着膝下的儿孙,孙正海下决心要与病魔作斗争。或许是他的坚强,或许是他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执着,他竟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了过来。面对为他治病而借的债务,孙正海对儿孙说:“人要讲信用,不论我们多难,也一定要把债还上。”

在那段时间里,身体稍好一点的孙正海天天守在菜地里,精心呵护着每一棵大白菜,省吃俭用积攒每一分钱,渐渐还上了债务。可孙正海没想到的是,2006年10月,他的大儿子竟也查出患了肺癌。真是一个晴空霹雳!这让本就命运多舛的孙正海,又陷入到新的生活磨难之中。为医好儿子的病,孙正海四处求医,东挪西借,巨额医药费再次让他的家庭负债累累。而他的大儿子,最终也因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更让孙正海没有料到的,当他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还没有完全走出来的时候,他的大儿媳又患上乳腺癌。面对这一次次打击,孙正海真的心力交瘁了。

2014年1月,村委会综合考虑孙正海家庭的实际情况,为他办理了村低保保障。有了这笔生活保障金,孙正海一家总算度过了生活最难关口,他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真正体验到低保保障金对困难家庭的重要作用。他在心中暗暗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还清债务,只要生活一好转,他就退出低保。

为恪守诚信,他绞尽脑汁

生活在艰难地继续着,而孙正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没有变,埋藏在他心中的还债承诺也时时提醒着他,他一天天翻着借债的记录本,盘算着如何还清债务。

孙正海在家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一日三餐,油盐酱醋,他都一遍一遍从脑子过,决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油。衣服破了,他就让大儿媳用针缝;要洗澡了,只要不是太冷,他就决不进澡堂;逢年过节,他另外的4个儿女来孝敬他,他就把这孝敬的钱积攒下来,加上俩孙女寄回来的钱,一笔一笔还给人家。他就是这样不停地积攒着每一分钱,不断地偿还每一笔钱,到了2017年,他终于偿还了所有债务。他长长舒了一口气,长年紧皱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他退低保的承诺。

为兑现承诺,他五退低保

2017年11月,孙正海第一次向村委会提交退出低保书面申请。他说,他现在生活好转了,每月可领取养老金、尊老金、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资金、土地租金等共计725元,已超过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他要把低保名额让给真正需要低保的人。村委会综合考虑孙正海家庭困难情况,未同意他退保。为此,孙正海一次次找村支书,找村委委员说明自己退保理由,直到2018年5月,他第5次提交申请,并向村委会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看着孙正海执着的表情,村委员第5次为他召开了表决会议,最后同意了孙正海退保。在他的感召下,同村的张效翔也果断上报组织退出了低保,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苦干,脱掉贫困的帽子。孙正海五退低保的事迹被当地百姓口口相传,他的举动受到了四野乡邻交口称赞。

如今,孙正海还主动承担起了村里“五保老人”的代餐服务,为老人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他还积极践行人情新风行动,先后加入“新村说事”劝导志愿服务队、人情新风理事会,积极开展人情新风劝导活动。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雪二村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大事小办、小事不办逐渐成为常态,有效减轻了每一个家庭的人情负担。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篇四

方xx,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xx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用心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xx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我的职责。他把业余时光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

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xx就像时刻持续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xx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xx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xx,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xx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篇五

小李,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xx年7月17日

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

站在自家楼顶的小李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小李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小李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小李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小李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小李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小李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小李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小李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小李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xx年,小李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