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优质7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紫衣梦最新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仁礼思想论文(优质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仁的思想篇一

【摘要】本文阐述了孔子的学习观,提出了“在学习的目的上主张学以致道,学以治世;在学习的态度上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在学习的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学行并重;在学习的内容上注重德育;在学习的作用上突出完善人格”。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

在孔子的心目中,学习的最高目的还是“学以治世”,正如子夏的所说:“学而优则仕”[1]子张即学有所成了才可以去做官。对君子而言:“不仕无义”,依据是“君子之仕,行其义也”[1]微子。对于其他目的的学习,孔子是不赞同的:故当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1]子张毕竟在孔子看来“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1]卫灵公从中不难发现孔子认为只有学习那些治国安邦的策略才是学习的正道,而学那些农事就偏离了学习目的。在分析学习的目的时,他曾颇有感触地强调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子路可见,孔子学习的最高目的是“学以治世”,认为书读得再多,如排不上“为政”的用场,这样的学习是无用的。学习是为了达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1]子路的从政目的。上述事例也表明了孔子的那些弟子皆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完成了达仕为政的神圣使命。他自己也曾表达过急于从政的`迫切愿望:“诺,吾将仕矣。”[1]阳货这些思想也初步奠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伦理基础。后世的许多读书人皆把读书视为是最神圣的事业,看作登上仕途的理想阶梯。上述这些言论都体现孔子学以致道,学以治世的学习目的。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提倡发奋好学,虚心求学。他本人也叙述了自己终生学习的奋斗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为政孔子终生勤奋好学,虚心求学,从子贡对老师的评价中也可得到佐证:“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子张毕竟孔子有自知之明,他深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述而于是越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1]公冶长、“学而不厌”[1]述而。他对自身好学的评价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1]公冶长对于知识的学习,他确实有那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泰伯的迫切愿望。其学习的境界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述而的程度。

在虚心求学的态度上,孔子也是十分诚恳的,他再三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为政同时高度赞扬孔文子“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是谓之文也。”[1]公冶长的学习态度。此外,孔子在强调虚心求学的同时,特别提出要切记“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子罕,这是向别人虚心求教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学习是不可能有很大成效的。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既重视见闻的作用,又强调思考的功能,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为政即只学不思,就会茫然而无所得的;只思不学,就会使精神疲倦。学思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了学习的思考,只能是苦思空想,收效甚微。在这点上,孔子是有切身体会的,他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卫灵公同时,思考又是学习的升华,经过思考得学习能达到“告诸往而知来者”[1]为政德功效,孔子对此也时很有感触的,他曾言:“吾欲回言终日的,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为政可见他承认得意门生颜渊不愚笨的原因就在于颜渊能在学习后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这点让孔子是很折服的。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学思结合,重在培养和锻炼学人“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知十”、“能近取譬”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对当今的学习理论和教育方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就中有“仁者爱人”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信条,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述而,才能真正地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因此,在学习的内容上,他对学生实施“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忠”与“信”就直接属于德育的范围,认为只有具备了坚强的道德信念,才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泰伯。孔子在二者的关系是采取了“行有馀力,则以学文”[1]学而的立场。即只有在做到了“入责孝,出则弟,谨而慎,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道德实践之后还有余力,才用来学习文献知识。这就说明了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中道德实践比文献知识更重要。

孔子还把“六经”作为教学内容,目的也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学到从政的本领,在为政治国过程中贯彻策略“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仁人”的政治伦理观。孔子也更多的强调道德教涵养的因素,正如子夏所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学而对于好学之人的评判依据,孔子也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的。他对千里马的称赞也是“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1]宪问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孔子教学内容上突出道德教育的份量。

在学习的作用上,孔子认为“学则不固”[1]学而的,即学习可以使人视野开阔,不闭塞。相反“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1]季氏。学习对人的人格完善至关重要,因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的,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阳货仁、知、信、直、勇、刚,是当时社会人群所称道的六种美德。孔子在此指出了当时人群中的六种美德与六种劣癖的内在关系,认为本性仁爱但不学习就会狭隘愚昧,其弊病是会受人愚弄的;本性机智而不学习就会浅尝辄止,其弊病是好高骛远而没有基础;本性诚信而不学习就会目光短浅,其弊病是容易受到欺骗和伤害;本性耿直而不学习就会思路混乱,其弊病是说话办事没有条理,在混乱中伤害别人;本性勇敢而不学习就会胡作非为,其弊病是会滋事生乱;本性刚正而不学习就不能控制自已,其弊病是易狂妄自大。在好学的定位上,孔子也时从人格完善着手的,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学而只有不断的致力学习,个人的人格才能不断的完善,毕竟“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1]阳货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阳货还可培养“思无邪”的道德品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颜渊,孔子本人也自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矣”[1]述而“下学而上达”[1]颜渊这些事例均可说明学习对个人人格的完善至关重要。

[1]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孔子仁的思想篇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从15岁就立志向学,这个“学”是什么呢?个人以为孔子想学的应是“道”。何谓“道”?“道”即是真理,是生存的意义,也是存在的。于是孔子博览群书、周游列国、拜访老子,即是有志于求道的真实体现。

从15岁就立志寻道的孔子,30岁时,由感性上认为已经找到了“道”,而且也认为自己已有一定的体悟。他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升华,到了40岁时,他对他所证悟的道已经没有任何疑惑,也就是说,他已经从感性上的认知,升华到理性上的明白了。

不断修行升华的孔子,到了50岁时,知道了他的使命,就是“传道”。所以孔子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当然,周游列国的目的,绝非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是弘传此道。孔子不排斥当官,所以孔子是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可久则久,可速则速。

在传道的过程中,当然会遇到不同的人,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嘲笑他、冷落他,当然也有人尊敬他而跟随他,从中不断考验他的心性。因为他是在人群中修,不是到深山老林与世隔绝。所以也有些隐士取笑他,竟然想在乱世中跟世人传道,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继续传道一直到60岁时,心性已经提高到“耳顺”的层次,也就是对于外在的环境、人、事、物都能了然于胸,达到凡事难乱其心的境界。不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他,他的心都能坦然不动,这就是大忍之心的表现。孔子周游列国2019年,直到他68岁才回到鲁国。

孔子70岁时,他的境界已达到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的一思一念,一言一行,都在道中。也就是修炼到他所应该到的层次,功成圆满。最后几年他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直到73岁时完成他的使命离开人世。

有人说孔子的道是无神论的,不谈论生死的。主要是因为孔子和季路的对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事实上,在古代每一个人都鬼神之说,人死为鬼,在天为神。当然孔子的弟子也是。当他们问及孔子这类相关问题时,都是抱着常人之心的。所以很多人就会想,人死了会怎样?神仙是怎么过生活的?当神仙有什么好?鬼吃什么?如何祭祀鬼神.……。真正的修炼是修自己的心,重点并不是在侍奉鬼神。就如同《金刚经》讲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的形式和祀奉鬼神的仪式事实上都是有为法。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精进实修,修炼重点应放在修炼心性,如何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修炼,并不是在祀奉鬼神,也不要对其它知识性的问题感兴趣,人是不配知道神仙的事的,因为人会用人的心想神的事,这是对神的最大不敬,要想知道神仙的事,那就修成神仙。鬼怎么过活,你都听闻到了道,还担心变成鬼吗?因此孔子也说“朝闻道,夕可死”。其实听到了“道”就是最宝贵的。

何谓忠?“忠”绝不是国文课本中所写的制式答案:“忠于帝王,忠于,忠于权威”,孔子的“忠恕 ”之道真正“忠”的含意,就是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工作,忠于自己的身份,忠于自己的本份,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修”真”,因为真,所以每个人都应善尽本分,真诚的贡献自己的才能。

儒家倡导“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要大家去追求功名利禄。正其心、诚其意,当一个人心正、意诚修真其自然可以齐家;当诸侯的人修真,自然可以治国;当天子修真,自然可以平天下,若人人都能做到,自是一片升平,也不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礼义廉耻都是从真中派生出来,也是以真为根本。

可惜后来的儒生,没有达到孔子所在的层次,也没有了解孔子所说话的真正含意,把孔子的思想理论解释得很世俗化、功名化。之后,董仲舒把阴阳学加入孔子的思想中,汉武帝独尊儒术,中国变成政教合一,儒家就此失去了真正的内涵,到了后来宋明理学又加入了佛教思想,使得孔子的思想都变质了。

接下来的几千年,儒生只是把孔子的思想当作范畴的东西在批判着学和所谓的研究,也把它当作考科举追求功名的工具。许多人把中国的很多问题推给孔子,说他的思想让中国人愚忠,愚孝,遵从秩序,尊崇权威,形成酱缸文化,这真是曲解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仁的思想篇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www.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仁的思想篇四

《仁学》是谭嗣同“冲决网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著名作品,也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哲学作品。本书共二卷,五万多字。撰写于18至18之间。它的出版在谭嗣同死难之后。首先刊登《仁学》的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发行的《清议报》,略后发行的是上海的《亚东时报》。

在五光十色的闻见博杂之学掩盖下面,《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冲决民族压迫,冲决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追求利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俗学,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开了先声。由于他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顽固腐朽有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伦常的毒害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抨击封建伦理方面,极为深刻,比早期《新青年》上的批孔深刻得多。

从《仁学》中能看出谭嗣同对平等极为关注和推崇,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即罹难,未及对《仁学》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展,因而“仁学”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系。谭嗣同在《仁学》序言中说:“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书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理学提倡王阳明、陆九渊的心学;佛学提倡禅宗、华严宗、唯识宗;诸子学提倡庄子、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黄宗羲等的思想;西学攻格致、算学、社会学。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仁学》的核心思想“仁——通——平等”最后一个立脚点是“平等”,谭嗣同的“平等”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化,其源头是在基督教思想之中。“仁”以“以太”为体,其用比较复杂,谭嗣同认为“仁”之用在于会通东西方各种思想,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谭嗣同的这一会通点选择得非常有道理,正好抓住了儒学和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基点。东西方这两种思想里都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在基督教思想更加彻底,不但说“要爱人如己”,而且还“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谭嗣同非常看重“视敌如友”思想,认为是民主平等思想的来源,“其在耶教,明标其旨曰:‘视敌如友。’故民主者,天国之义也,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宫异财,父子朋友也;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自愿,而成婚于教堂,夫妇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谭嗣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惟独对朋友非常赞同,因为朋友体现平等思想,正是因为在这一点和基督教的“博爱”和“平等”思想有会通之处。谭嗣同希望用朋友之间的“平等”来改造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这四伦都要和朋友一样平等。

基督教提倡的平等,关键是人人都要有自主权。“耶出而变之,大声疾呼,使人人皆为天父之子,使人人皆为天之一小分,使人人皆有自主之权,破有国有家者之私,而纠合同志以别立天国,此耶之变教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主,这是基督教的变,接下来谭嗣同讲了印度佛教四种姓之不平等为平等,然后得出“三教不同,同于变;变不同,同于平等。”宗教的出现是为了变不平等为平等,这是各种宗教的相通之处,尤其是在基督教思想中平等自主的要求更为明显,在宗教的传播上,需要学习基督教来平等地传教,宗教是改造人心、教化人民的重要武器。如果宗教对世界各国都平等对待,就可以在全世界推行,“故凡教主教徒,不可自言是某国人,当加耶稣之立天国,平视万国皆其国,皆其民,质言之,曰无国可也。立一法,不惟利于本国,必无损于各国,使皆有利;创一教,不惟可行于本国,必合万国之公理,使智愚皆可授法。”宗教就应该要求对一切人平等,对一切人都有教化作用,所以“以此为心,始可言仁,言恕,言诚,言絮矩,言参天地、赞化育。以感一二人而一二化;则以感夫下而劫运可挽也。”效法基督教平等传教,用宗教来感化人心,从而可以求得“仁”精神。

谭嗣同在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发生思想危机、感到人生迷茫的晚清时代,较早接受了基督教(耶教)思想,并且通过对基督教典籍的深入研习,从中吸收了可以和儒学(孔教)、佛教以及墨学等相互会通的“以太”、“灵魂”、“平等”等概念,并且逐步形成了具有谭嗣同独特风格的宗教观念和“仁学”思想体系,基督教对于谭嗣同思想的成熟和《仁学》一书的写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意义。他接触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然后再反观孔教,最后“他认为这些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心灵的力量可以使我们认识宇宙和生命的真谛,从而化解生命中的痛苦,拯救人类和世界。”谭嗣同重视人心(灵魂)的力量,肯定了宗教对人心的教化作用;重视基督教思想中的平等精神,认为宗教都有变不平等为平等的作用;还提出孔教必须改革,从以“仁学”来会通三教,吸取基督教传教方式扩大对广大民众影响力。最后,“以太”不灭、“灵魂’’不死的信仰,形成了谭嗣同晚清以来少有的烈士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对基督教在清代思想界作用、影响的评价,实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偏颇之论。

孔子仁的思想篇五

对于“好学”,在《学而第一》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意思是说,要做到饮食不求奢侈与满足,居住条件不要求舒适与安逸,但对学习与工作要勤快,说话要小心谨慎,到道德高尚、有学问的人那里去讨教端正自己,就算是好学了。事实上,孔子强调好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他把做人放在了首位。《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其意思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缺点,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因此,研究生要培养德性,学会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以德为先,是好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孔子的一生又是勤奋问学的一生,他从十五岁“志于学”后,终身学而不倦。直到晚年,还津津于易经,手不释卷而韦编三绝,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求学精神,是值得研究生学习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特别是孔子的好学还体现了谦虚好学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绝句。因此,重温“好学”精神,养成“好学”习惯,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生成才的必修课。

二、忧患意识是成才的内需

孔子《论语泰伯》中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刻忧患自不如人的自觉意识。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业上,时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孔子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困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从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忧患,到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忧患,无一不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其忧患意识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便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孔子时刻怀有“以道自任、为道献身”忧患意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并有为“道”、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即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这种忧患意识值得人们学习。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我们当代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所应秉承的基本思想。当代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忧患意识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的精神。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忧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并激发出把建设祖国作为己任的壮志。四、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成才的外部要素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对子路说六言六蔽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事实上,孔子告诉了我们处世与学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意思是:有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因为仁虽然好,若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往往会分不清是非善恶,这种好人就是“东郭先生”。有许多人心存善良,仁慈爱人,但盲目的慈悲也不对,若学问不够,不能明辨是非,有时帮助一个人,反而可能害了被帮助的人。因此,仁慈也需要智慧和学问。“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其意思是爱耍聪明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孔子说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就容易非常放荡、任性。许多年轻人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对自己不够检束,这就是荡的表现。“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意思是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自己受害。有的人过分的自信且自以为是,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因此,自信必须建立在深入考究、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之上。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意思是直率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说话尖酸刻薄。直爽的性格本来是优点,但若不分场合、不分尺度地指责与批评别人,不给人留情面,结果得罪身边的人,难以与人共处,结果被孤立,未能有所作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是指的勇敢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出乱子。有的人勇敢、脾气大、莽撞却不学礼度且缺乏修养,做事不周全就容易出乱子。“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是指刚强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悖理。个性很刚的人,若不好学,他就会变得狂妄自大、满不在乎,容易铸成大错。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这段话的意思是,冉央求着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回答说: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也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就自行设定终止线了。这里孔子批评冉在为自己的退缩找借口,这个借口乍一听似乎还有点道理,但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不思进取的一个开脱,缺少持之以恒的品质。

有的人做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持之以恒。其实,许多成功都是努力坚持的结果,正如“水滴石穿”、“愚公移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我们做事时缺失了这份坚持的力量,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比如,奔月工程曾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梦想,可到如今我们的宇航员能够实现太空行走,我们的卫星能够绕月飞行,梦想变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结晶。追溯孔子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问学水平,为实现繁荣富强中国梦贡献力量是当代研究生必修的内容,任重而道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孔子仁的思想篇六

我还记得,2009年十大流行语为 “躲猫猫”、 “被就业”、 “纠结”、“钓鱼”、“秒杀”、“蜗居”、 “杯具”等,可能是现在我们使用它的频率还是很高吧,其实还有一句更远一点流行语我也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甚至是难以释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也许咋一听,你以为是这话对于我们“廉政建设”还有积极意义,实则不然:我倒是觉得我们说着这话的时候反而从骨子里流露出一种国民的奴性。

当然着说明了我们现代化建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但是“每一朵花开都有它的理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背后到底又怎样的理由呢?我们的现代化将会走向哪里呢?有人说,我们对过去看得越深,对未来就看得越远。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回顾一下我们的政治历史传统就一切都明了了。

有人说,中华文明源于《周易》,它讲究天地人三才,而又有人恰恰认为 “文化”“文明”的“文”含有天文、地文、人文。现在仅就此三个维度分析一下吧!

众所周知,从天文上讲华夏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地文上讲华夏地区黄土深厚,长河滚滚,东临大海,西靠高原,这就造就了中华大地历史上先进的农耕文明---这一辉煌的人文。

我们知道农耕文明是指人类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而形成的一种文化集合,这个文化集合包括了为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国家制度、礼俗道德、文化教育等。农耕文明是一种定居文明,这个文明虽然没有蝗虫式的游牧文明那样很容易适应新环境的优点,但其兼容性很强,它能够兼容其它文明而逐渐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农耕文明的定居思想强调防御而不是进攻,因此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开始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而此后的历朝历代都不断修缮。明代是我国长城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修筑长城的一个封建王朝,先后设计九镇。

人类早期的历史就是南方的农民和北方的牧民之间的斗争。农耕民族的粮食来源一般比较稳定,人口的数量一般基数比较大,文明的发展程度也高,对外的攻击性很低。游牧民族,靠放养牲畜为生,放牧的过程中经常要与野兽战斗,民风彪悍。长期的战斗使得游牧民族的人口和文明的发展缓慢,对于南方富足的生活自然无比向往。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富于攻击性,就像狼。

在东方,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一条贯穿东西的长城,偏重防守的农耕民族抵挡住了北方人的侵袭。但是即使如此,蒙古人和满洲人还是一度夺取了统治权。但是由于南方民族的文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大大超出了北方民族,最后游牧民族的落后文明被南方的先进文明同化了。

但是,在西方,希腊文明和他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却没有这些先天条件,最后在游牧文明的攻击下,国家毁灭了。由于国家崩溃的时期较早,两种文明之间的差距不够大,还不具备同化的能力,所以具有攻击性的游牧文明主导了西方世界。

至此以后,南北方的斗争就变成了东西方的斗争。

在东西方斗争的前期,东方农耕文明的优越性明显高于西方的游牧文明,所以东方在斗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保守的农耕文明在农业技术上取得成就以后,就裹足不前,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而随着富于冒险精神的游牧民族完成了以蒸汽为动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为能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东西方的文明发展程度发生了转变。由此,长期处于世界巅峰的东方文明衰弱了。可见,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农耕文明处于领先地位。而以工业为社会主要生产力的游牧文明靠着从工业革命中得到的力量,后来居上并且反超。直到现在还控制这世界的主导权。

研究了上面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决定东西方较量结果的砝码,是科学的力量。前期,农耕文明在农业科技上领先,斗争中,东方就领先。后期,游牧民族在工业技术领先,西方就主导世界。

也就是说,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中,当世界气体文明区的社会组织有血缘关系转变为地缘关系、等级关系时,在中因为农耕文明的发达使得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缺的一长期的保留,并与君主专制制度机密结合在一起。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在小农业——家庭手工业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宗法——专制的传统社会结构。

在中国人心里,国施加的扩大和集合,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即所谓“家国同构”。家族是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家族的中心地位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解中至关重要。在家庭、家族中,父权至上。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的整体之中。当家庭伦理演绎到国家伦理,帝王的权利就自然而然的至高无上。伦理道德上的对父亲的“孝”也就被理所当然的推广到对君王的 “忠”,即所谓“忠孝一体”。所以就不难理解“求忠臣与孝子之门”“以孝事君”“以孝治天下”的原因了。宗法家族就成为“国”与“民”的中介,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在这个伦理型的社会里的政治始终笼罩在宗法的血亲之下,社会等级、地缘政治下压迫与剥削也显得温情脉脉,披着“人伦”与“血缘”的袈裟。

家是国的原型,忠与孝的合一,家庭成为保存国家的原动力,行了以忠孝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观念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协调政治关系的特殊功能。中国传统社会由此获得了极具修复功能的超稳定结构。

孔门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仁学基础之上的民本主义思想。《尚书》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他反对愚忠,主张不与昏君、暴君合作,甚至可以弃之而去。如:“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也。”(《卫灵公》)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这种政治民主的思想。他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荀子更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虽然,民本思想本质上只是一钟“为民做主”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是维护君主统治的重要手段,因为国家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中,兵员和财政直接来源于农民。而近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是“以民为主” 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逻辑是:因为自然法赋与人类以人性亦即道德理性,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人人平等,因此人人应当享有根据其天赋人性而具有的正当的作人权利即天赋人权;因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因此政治权利人人平等,主权属于政治权利人人平等的全体人民。尽管“为民做主”和“以民为主”还有不少的距离,但是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并非水火不容、相互对立,从民本思想发展到民主应该是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的事情。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见《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东汉郑玄《注》:“公,犹共也。禅圣授位,不家之睦亲也。”又云:“同,犹和也,平也。”唐代孔颖达《疏》:“ 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又云:“天位……灼然与天下〔 人〕共之。故选贤与能也。”

《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唐虞之道,禅而不传。”《郭店楚墓竹简》又云:“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

孔子及其后学的这两组话语,分别表示:第一,中国政治的理想,是实行天下为公,建立人道社会。天下为公,乃是最高政治权力属于普天下人所共有(“天位灼然与天下〔人〕共之 ”)。

第二,天下为公不仅是一种政治理想,而且是必需实行的政治制度。(“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按:《唐虞之道》的意义,是把天下为公从一种看似高远的政治理想,确定为一种其制度可以实行,而且必需实行的政治思想。)

最高政治权力属于普天下人所共有,是天下为公的本质;选贤、上德,崇尚道德,是天下为公的特征;选贤禅位,是天下为公的古代形式;为普天下人服务,建立人道社会,则是天下为公的目的。

天下为公的根本意义,与民主思想的根本意义,是一致的。即:最高政治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所共有。

孔子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在本质上具有某些一致性。

《论语述而》:“子曰:‘天生德于予。’”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雍也》:“子曰:‘人之生也直’。”《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孟子 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论语阳货》:“子曰:#3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9;”《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由上所述可见,孔子思想亦即儒家思想具有与民主思想一致的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平等思想,具有与民主思想一致的天下为公亦即最高政治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的思想,因此,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可以而且应当结合。

这一结合,是以儒家的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平等为逻辑前提,正当地接上民主思想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然后以此为逻辑前提,正当地接上儒家思想的天下为公亦即民主思想的主权在民;然后把天下为公落实为民主思想的最高权力立法权属于全体人民、立法受人性和人权的限制、民主社会是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结合的结果,是建立起中国民主思想的核心逻辑。即:因为天赋人性是道德理性,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人人平等,因此人人应当享有依据其天赋人性而具有的正当作人的权利亦即天赋人权;因为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政治权利人人平等,因此天下为公,即主权在民。

这一结合的意义,是为中国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提供中国哲学的基础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治人”和“治于人”的具有伦理色彩的学说,同民主政治思想既有可以融合之处也有相互冲突之处,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法思想,弘扬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取我所需,去其其余。

在“治人”上,这种伦理政治观作为统治手段,主张为政以德,在德、礼、政、刑四大统治手法中把德、礼视为首要手段。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甚至把整治实施过程看作是道德感化过程。孔子主张:从君主到各级官员,都要克制私欲,恪守礼法,为民众作出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官员要走在前面,为民表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颜渊》)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礼,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孔子主张把人当人看待。对待人民,应重在教化而非重在刑罚。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孔子还反对不进行军事训练就驱使人民打仗的做法,他认为:“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

这些思想毫无疑问在今天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中有着明显的积极意义,要求我们的官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克己奉公,率先垂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治于人”上,儒家主张修齐治平,认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就是实现伦理道德,即按照“礼”规范修身养性,达到“仁”的境界,正己方可以及人,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塑造个体人格以为 “内圣”,而且在参与政治生活中以为“外王”的条件和基础。把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关系、国家政治统治置于同一坐标系中,以“修齐治平”的工公式使得政治社会化,为个人通过自生努力成为政治角色和统治集团鉴别吸收的新的政治成员提供了方向和标准。

《论语子路》:“子曰:#39;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39;”《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39;修己以敬。#39;曰:#39;如斯而已乎?#39;曰:#39;修己以安人。#39;曰:#39;如斯而已乎?#39;曰:#39;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39;”《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

政治的本质是必须公正(“政者,正也”),公正高于政治。政治公正的保证之一,是当政者的行为必须正直(“帅以正”)。当政者应当以修身和由此而来的公私行为,成为公众的表率(“修己以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形成人人以修身为本的文明社会(“明明德于天下” ,人人“以修身为本”)。因此,修身先于从政(“正其身”然后“从政”)。

道德高于政治、修身先于从政,是孔子这些思想对民主思想、民主政治和民主社会建设依然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总结百余年来古今中西的冲突与融合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之上,不断的点对点短短创新求变,确立全球眼光,强化民族意识,谋求多元文化之间对话的对等地位,重新梳理世界文化新秩序,正确处理一与多的关系,既要放眼全球,与普世价值保持一致,又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迷失自性,与传统完全脱节。

孔子仁的思想篇七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儒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诚然,它作为封建统治者推行“王道”的工具,本质上是欺压人民、奴役人民的。但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发掘其合理成分,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容,就有很大现实意义。作为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总纲的“仁”,几千年来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总的指导原则。在今天,它同样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养成具有积极影响。

“仁”学认为“仁”是一个大概念,一切美好的品德都包含在“仁”中。它是最高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其它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仁”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仁人”,即“仁义之人”,有宽厚之德、仁爱之心:二是“爱人”,即“重人之义”、“泛爱”、“博施”具有普遍的人类之爱。归根起来就是“仁者爱人”。当代大学生如认真领悟这些内容,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并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必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恭”即“恭则不悔”,即为人谦恭就没人轻视,虚心礼让,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一个谦虚的人能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能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道德水平,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但态度上谦恭,而且在心里树立谦恭的观念。其次,虚心向他人学习。再次,有自知之明,不断认识、纠正缺点。最后,不因为取得成绩而看不起别人。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和同学相处中,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首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有少数大学生强调个人奋斗,以为“井水不犯河水”就可以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不仅学习上很少互相交流,思想和情感上彼此也不交流、互不关心。甚至在个人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彼此都尽量保守秘密。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的淡漠关系,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2、“宽”即“宽则得众”,即气量宏大,拥有宽阔胸怀,待人处世宽容厚道、不刻薄,能容人。能与各种个性的人融洽相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具有宽阔胸怀的人可以兼容万事万物,赢得众人之心。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大学生个体之间有时处于拒斥状态,同学之间彼此存有怨恨,经常为小事而争吵或攻击,致使情绪对立、关系紧张、心情沮丧或压抑烦躁。轻者心中怀有不满和抵触情绪,重者会采取某些极端的行为,高校里甚至出现过杀人碎尸案和纵火案等。培养宽厚待人的作风,不以恶意猜测人,崇人之德,扬人之善,师人之长,勿求全责备,大度容人,尤其能容纳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做到这些,首要的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信”即“信则人任”。即诚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诚的主要内容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亦不欺人。对自己,真心实意为善去恶,从事道德修养:对他人,开诚布公,无所隐瞒。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也是一个人为学和立业的根本。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只有作到诚,才能感动他人,取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问的团结和友爱。

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他们的信用一般不像社会政治与经济交往中那样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主要是依靠道德力量来约束。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只有真诚待人,才有可能谈得上与别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人际关系。社会经验证明,为人与交友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诚实。诚实才能使人放心,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否则,就会产生“信誉危机”失去众人的支持和帮助,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4、“敏”即“敏则有功”。仁学是入世的学说,注重进取拼搏的文化模式。“敏”着眼于对知识的追求上、为人类的贡献上、认识的深刻性、反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办事能力等。

当代社会,物欲化倾向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物质层面的追求成了不少人的言行动因,受此影响,不少大学生名利心较重,缺少应有的精神追求。急功近利成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南,比如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只以能否挣大钱、向往大城市等单方面考虑问题,而较少考虑能否发挥自己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会让名利束缚住聪慧敏捷的头脑,患得患失,难成大事。

5、“惠”即“惠则足以使人”,对别人施以关心帮助,当你需要别人时,会得到加倍的回报。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给予别人一点一滴的帮助,在别人有困难和挫折时,尽最大努力提高帮助,因为“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对人的帮助更大。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行,不要只顾自己。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具有助人而后得人助的思想,但也确有不能全面看问题,只考虑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这样的学生只能生活在个人的狭小圈子里,封闭自己,孤立自己,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会影响自己的发展。现在是一个讲究“双赢”的时代,那种一心只为自己的人最终会被人识破而远离,应该看到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永远是有价值的。

孔子“仁”学体现的“爱人”思想。对人格的养育,待人待己,兴邦治世,起到极为重要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作用。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仁者爱人”等思想既是人的善良本性使然,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尤其对当代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高尚志趣、博大胸怀,建立相互忍让、相互谅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美术漂亮的房子教案 彩色的雨滴小班美术活动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

    最新孟子仁的思想内容 著名思想家孟子的心得体会(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

    2023年项目部合同章有法律效力不(通用8篇)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法律的社会中,合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保护民事法律关系。那么合同书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范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2023年活动主持稿的摘抄(通用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

    员工聘用合同协议书(汇总5篇)

    合同的签订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合同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合同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夏天来了社会领域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方案(精选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

    中班区域活动方案(优秀9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时间的安排以及风险的评估等,

    最新人教版四上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四下教学计划(精选5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变化。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

    房屋出租扰民 房屋租赁合同(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最新思修调查实践报告(通用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我给大家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