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MJ笔神

高二教案除了包含每个教学环节的详细安排,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高二教案例题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一

围绕目标,设置主问题,注意信度。什么是主问题?主问题应该是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立的一系列有机问题。从运用价值上讲,应有如下特征:

1、在课文理解方面具有整体品读的牵引力;。

2、在教学过程方面具有教学板块的支撑力;。

3、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的凝聚力。也就是说,要能切实地教学目标的完成,问题展开要有逻辑性、层次性,给学生思考时间,然后师生愉快地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情感的火花。如教学《祝福》,以理解小说的主题为目标,设计如下问题:

1、阅读有关祥林嫂的描写,你了解到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从人物身份、外貌、性情、经历、品格等方面总结。

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了她?

提示:考查她自己、周围人、当时的社会观念。

3、祥林嫂死在祝福的时候说明什么?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提示思考:那些人在祝福?他们怎样看待祥林嫂?“祝福”和祥林嫂的命运有什么关系?

三个问题紧紧围绕目标,铺垫引导,层层推进,师生互动,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快感。整个过程流程畅,有亮点。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精神·改革阅读方法〗。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二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

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渎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析句,探究质疑。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研究历史文化现。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三

原文: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君行别无所赠,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付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译文: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

【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长老下场)(莺茑唱)。

【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耍孩儿】湿淋淋的衣袖上沾满眼泪,比白居易的青衫更湿。伯劳鸟向东飞去燕子向西飞,还没有启程倒先问归期。虽然眼前人要远别千里,姑且先干了面前的这一杯酒。没有喝酒心却先醉,眼里流血,内心如同死灰。

【五煞】到京城望你适应水土,及时赶路,节制饮食,顺应时节,保重自己的身体。荒村野店应早点休息,风霜雨雪天气应起得迟!在秋风中远行,身体最难调护,也就最要照顾好自己。

【四煞】这忧愁向谁去诉说?想思之苦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老天爷不管人是否憔悴。相思的泪水使九曲黄河都泛滥起来,怨恨能将华岳三峰都压低。到黄昏独自闷倚西楼,只见那夕阳古道,依依杨柳,千里长堤。

【三煞】笑嘻嘻一道来,哭啼啼独自回。回家后若是入罗帏,昨夜绣花被里又香又暖春意迷人,今夜里绣被冰冷难成梦。留恋你不为别的,只是见你攀鞍上马,忍不住泪水横流,紧锁眉头。

(张生说)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莺莺唱)。

【二煞】你不要担心“有文才而没有福气”,我只怕你“撇下前妻再娶妻”。你不要“一去就杳无音讯”!我这里有信经常寄给你,你千万不要“考不中就坚决不回来”。这一点你必须记住:如果遇上那他乡女子,不要像在这里似的逗留迷恋。

(张生说)还有谁能比得上小姐?我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念头。(莺莺唱)。

(红娘说)夫人回去好一会儿了,姐姐,咱们回家去!(莺莺唱)。

(莺莺、红娘下场)(张生说)仆童趁早赶一路程,早些找个住处。泪水随着流水更加多了,忧愁追逐着野云四处飘飞。(张生下场)。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四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看课件)。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三、整体感知:(看课件)。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四、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看课件)。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五、《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六、比较元稹的《莺莺传》。

作品莺莺的形像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破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祸水”,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wu趣。”作品的格调低俗。

但王实甫果断抛弃了“始乱之,终弃之”男性为主导的贬低女性的传统模式,进而以女性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爱情的伟大理解。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五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嵬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问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嵬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六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

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

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

解析:

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九州:杨贵妃在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生:来休:断。

解析:

旅:军。

宵柝:夜间巡逻使用的梆筹:更筹,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时间无复:再也没。

解析:

此日:指事变的那天驻马:停滞不前。

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_,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

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五、内容小结。

《马嵬》为咏史诗,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这首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结。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解析:

四纪:之四十多年。这里的一纪就是十二年。

莫愁:这里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七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

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八

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

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

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

3.把握全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

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因景生情?缘情入景?)。

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九

香河三中语文组杨波baobeideni。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能力目标: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及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就来见证他们的爱情:(放幻灯片1)。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放幻灯片2,3,4,5,6)。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官,声誉很好。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同僚不和’,40多岁就弃官不做了。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在60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间。”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之间,名诗人元稹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听录音,思考(放录音:14分钟)。

给学生时间自由朗读,自由探讨。10分钟。

1.文中的人物形象(结合幻灯片7,8,9)。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崔莺莺--相国之女,名门闺秀,知书答礼。向往自由的爱情,与“白衣秀士”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倾心,而后又于墙角联诗,真诚相爱。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天理”,但她不改初衷,任凭母亲怎样阻拦,对爱情仍是忠贞不渝。

张生--出身低微,先人虽做过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见到崔莺莺时。仅“白衣一秀士”。但他为人诚挚,追求自由的爱情,赁居西厢,借故搭斋,月下吟诗,献计解围等情节都表现出对崔莺莺的一往情深。同时,书生气十足,在赖婚的崔母面前无计可施,甚至想自寻短见。重情重义,决不是普通的风浪才子。

红娘--剧中的重要人物。虽是婢女身份,但见义勇为、敢做敢担、机智爽朗、泼辣善良。她时而嘲弄作假软弱的崔、张二人,时而为他们的爱情挺身而出,是崔、张爱情的促成者和保护神。

老夫人--老辣,世故,满脑子封建思想。始终不忘自己相国家的高贵门第,因此对女儿的自由爱情难以接受,并百般刁难,甚至赖婚。她那“三辈不招白衣女婿”的信条,隐藏着一副势利小人的面目,以及虚伪自私而又冷酷无情的封建本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角色。

2.文章脉络。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明确(放幻灯片10)。

提示:1、题目为“长亭送别”,是如何送别的?

2、哪些描写长亭送别的场景的?

3、场景变化,人物上下场。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jj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第三部分(“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

第二课时。

(看影片亲身感受)。

欣赏曲词,体会情感。

一.。

1.[端正好](放幻灯片11,12,13,)。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赏析[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2.赏析[滚绣球]: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放幻灯片14)(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柳丝玉骢。

疏林斜晖。

马儿车儿。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由情入景,情景交融,夸张,。

身心交瘁。

3.[叨叨令]一曲运用了什么描写,加入什么修辞来表现莺莺的情感,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放幻灯片15)(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叨叨令]一曲,用丰富的情态描写,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

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总结:给人的感受就是:痛。

二.。

1.[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放幻灯片16)(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放幻灯片17)(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放幻灯片18)(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放幻灯片19)(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朝天子]中哪一句彰显了文章主题?(放幻灯片20)(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总结:感情是恨。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放幻灯片21)(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

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放幻灯片22)(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1).对张生的`关心---------【五煞】体贴入微的话,写出了她对张的缠绵情谊,表现了她温柔贤淑的性格.

(2).对张生的担心----------【二煞】中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说明在莺莺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

总结感情:怕。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放幻灯片23)(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放幻灯片24)。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放幻灯片25)。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

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

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

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总结感情:念。

总结本课整体感知。

本折戏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放幻灯片26)(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自由的爱情与功名利禄的矛盾。

本折戏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重爱情,轻功名。

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莺莺“重爱情、轻功名”?(放幻灯片27)(学生自由讨论,然后教师明确)。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

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

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第三课时。

艺术手法总结(放幻灯片28)(放幻灯片29)。

(放幻灯片30)。

分析作品中的曲词之美(放幻灯片31)。

一.善于运用民间口语(放幻灯片32)。

突出事例:。

【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在王的笔下加工成了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二.曲词幻化了许多古典诗词(放幻灯片33)。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轼满庭芳(放幻灯片34)。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放幻灯片35)。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放幻灯片36)。

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心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放幻灯片37)。

鹧鸪天(一题作春闺)。

枝(一作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燕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三。全折巧用修辞(放幻灯片38)。

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重叠、设问等等。

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1。听得道一声“去了”,松了金钏(放幻灯片39)。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3。【叨叨令】。

4。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6。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7。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结束语。

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寻觅与追逐。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送别》乐曲声中,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蔓溯。

爱情,一个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便有了: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戏曲,走进。

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去品味这千古爱的绝唱。

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课件中每一部分的创意及作用。

幻灯片1~5意在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从内心有想学本课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并了解了作者及背景.

幻灯片6~9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形象而生动.

幻灯片10分析文章脉络,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

幻灯片11~27是赏析曲词体会情感,真切而深入的体会到自由爱情与功名利禄的矛盾.张显本文的主题重爱情,轻功名.

幻灯片28~30为艺术手法的总结,意在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

幻灯片31~39分析作品中的曲词之美,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古人的巧妙幻化,使自己的作品锦上添花.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十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整体感知: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四、《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五、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jj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六、教师范读:

《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

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漂浮不定的特性)。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快快、早、松、减等。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七、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作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郏罕疚牡闹魈馐鞘裁矗?br。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一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二

1.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课堂小结(c级)。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三

知识教学点。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训练点。

1感受理解人物的独特心理。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德育渗透点。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体会莺莺别离时的心情。

四、教学设想:

1、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往往给学生认知、欣赏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的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采用戏曲欣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言品味时,教师指导点到为止,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2、重点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悟品味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李书同的《送别》曲,它写的是离愁别绪。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感受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板书《长亭送别》王实甫)。

二、语言品味。

重点赏析课文部分段落。

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赏读曲词《端正好》。(课下给大家留了预习作业,先背诵开头和结尾的曲子,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

放录象,再背诵。

1、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可讨论商量)。

明确:意象: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

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板书)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提问: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索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些意象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在离人眼中,霜林之所以醉,是人的离情使景物沉醉。从“离人泪”可以看出主人公离别前伤感悲凉的心境。体现情的只一个“泪”字,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的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泪”字为画龙点睛之笔。

这一支曲子是化用谁的诗词?

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上片写景。开篇“碧云天,黄叶地”上下辉映,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以如此广袤无垠的天地作为秋思乡愁的背景在宋词中比较少见,阔大深远的境界中所烘托出来的情感也显得格外深沉浑厚。

三、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赏析【一煞】、【收尾】两曲。

明确:【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提问:这样的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

讨论明确: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切切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如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鞭残照里”,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遥,含情凝望,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身影,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中,留下的是一片静寂。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煞》《收尾》写愁用了“青山”“古道”“斜阳”“淡烟”、“暮霭”这些意象。其实这也不是作者的独创,也是化用了古人的用法。你能联想到与这些意象有关的古诗句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看一下唐诗宋词中运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四、知识点回顾。

1)用凝练、精当的语言描摹景物,显现情感。

2)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增加文采。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下节课重点讲修辞)。

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色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

五、欣赏音乐。

江淹曾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都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李叔同的《送别》歌词)。歌词中几个充满浓郁古典气息的意象:长亭、古道、芳草、晚风、..他从写长亭入手,点名送别地点。景物描写渲染送别的气氛。全篇透出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但哀而不伤,意蕴深沉而表露淡雅。词句直抒胸臆,所表达的黯然销魂的离愁别绪超越了时空,具有永久的魅力。它作为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成为影片的灵魂音乐,为此片增添无穷韵味。

六、写作启示:

1、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物象(景、物)。

2、化用诗词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文化底蕴。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七、小结:我们今天学的《长亭送别》称得上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它“词句警人,余香满口”。长亭送别》从头到尾不过写送别一件事,惜别一件情,但是读来不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画意诗情所感染,这难道不是由于语言构成的形象,意境在起作用吗?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八、迁移: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假如来年春天仍在十里长亭:

1、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

2、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崔莺莺长亭相迎……。

3、张生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崔莺莺长亭思盼……。

根据以上三种情景,任选一种情境,写出一段情景交融的话,写成现代诗歌或仿写都可以,要讲究一点文采。四-五人为一组,选出执笔人和发言人。几分钟后交流。

点拨:想象要丰富,又应合理。地点未变,时间已变,要注意春天景物与崔莺莺的心情一致,要做到情景交融。

示例:碧云天,芳草地,东风醒,双燕衔泥。晓来谁奏春归曲?却是百灵啼。

1、东山绿,西山青,十里亭,一路相迎。扬花有情点点飞,唤我张郎回。

2、长亭外,古道边,春山蹙,一帘雨幕。乱红可曾迷君眼?莫做负心汉。

九、布置作业:

1、找出其它化用的词曲。

2、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板书设计:长亭送别。

王实甫。

深秋时节。

情景交融。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十四

《西厢记-长亭送别》爱情观讨论的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不少被新教材所节选,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如何分析评价爱情方面的题材,如何处理这些作品对学生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的教学成为必要。

一.导语--创设氛围,引入话题。

让学生列举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投影幻灯片如下:

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

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

千古绝唱,唱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人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让学生朗诵,进入爱情的审美情景之中。

二.研读课文,概括总结莺莺的爱情观。

要求学生在上节课对莺莺性格的评价基础上,结合全剧情节,特别是从课文莺莺的对白和唱词中概括莺莺的爱情观。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提示,师生合作研究。可从如下方面总结:

在她心目中,爱情的前提和基础不是门当户对、金榜题名。金榜提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

三.争鸣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思考讨论现代人的爱情观。

抓住文中体现爱情观的描写语句,结合全剧情节,展开讨论。注意创设民主气氛,适时点拨,教师也可以作为一员加入讨论,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关于描写语句在上个环节总结后可投影如下,以便讨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学生可能有如下观点,这里备用,供教师启发点评。

1.撇开名利的爱情至真至纯、至善至美。

2.鄙视事业“功名”的爱情至上主义。

3.从“夫贵妻荣”到:“妻荣富贵”根深蒂固的爱情攀附观念。

4.缠绵“忧”“怕”背后的依附心态。

5.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

6.爱情自由的颂歌,封建礼教的哀曲。

教师要注意主持引导,提示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评价人物性格要注意时代背景,人物的社会环境,进行辨证分析。要从追求个性解放的角度肯定《西厢记》的`思想价值。在学生的辩论中,现代人树立什么样的爱情观便愈辩愈明。可以联想一些例子如:《刑场上的婚礼》、裴多斐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鲁迅的小说《伤逝》等。

最后可利用如下材料总结:

作品指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种主张是对当时文坛上爱情至上、灵肉解放倾向的一种反驳,指出真正的爱情不能脱离社会,不能离开个人生存的土壤。

------鲁迅《伤逝》评论。

爱情如果是鲜花,

那么生活就是它的土壤。

土壤肥沃,鲜花才能艳丽。

生活丰富多彩,爱情才能永远。

作为现代中学生,既要培养对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还要记住:爱情是人间美好的感情之一,它神圣,神圣得要用一生去守侯;它纯洁,纯洁得要用心灵去面对;它脆弱,脆弱得要用双手去呵护。“早恋”就是对它尊严的侵犯,我们还年轻,学业、职业、事业、心理、伦理要求我们,爱情的尊严更要求我们:把握人生、珍重爱情,远离早恋。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记诵经典名句,体会莺莺的复杂感情;

2、学会从不同角度来鉴赏曲词的方法(能分析本文的修辞手法);

3、培养立体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和2。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南朝的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的诗难写,却最易打动读者。今天我们来学习“离愁别恨”的绝唱,元杂剧的压卷之作--《长亭送别》。说到《长亭送别》就不能不说《西厢记》(读注释1),所以《西厢记》被称作“悲惨而快乐”的著作,说它“悲惨”是因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说“快乐”是因为二人最后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样的情节王实甫在前辈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多媒体展示):

有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最早记载了这个故事,文中的主人公崔莺莺曾有过这样的诗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西厢记》的名字由此而来。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一方面对小说原作进行了最彻底的改造,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原作关于情景、人物、语言表达等诸多要素。王实甫的《西厢记》恰是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的再创造,其情节发展的走向与人物形象的表现,对《董西厢》的依赖十分大。

解说:金代董解元在此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为大型的说唱形式《西厢记诸宫调》,从而能为众多人所熟知,后人又叫它《董西厢》,元代的王实甫又对情节做了些改变,写了《西厢记》,《长亭送别》就是剧本中的精彩片段,讲得是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之事。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问题:莺莺的心境发生了那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曲子里?(学生发言,如不够全面,别的学生可以补充。)。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上小楼》《快活三》--离别的悲伤、悲苦或愁绪(贯串始终的,包括后文中的`《耍孩儿》)。

《朝天子》--对科举的反叛情节,对名利的淡泊。

《五煞》--对张生在外身体等方面的担忧。

《收尾》--目送张生走后的离别愁绪。

总结学生发言,帮助梳理思路:在《滚绣球》《叨叨令》中表现了莺莺的面临离别的愁绪,这一点实际是贯串全文的,后文的《快活三》和《耍孩儿》中也可以体现,在《五煞》中又表现了莺莺对张生在外身体、生活等方面的担忧之情,《收尾》出写出了莺莺目送张生走后的依依惜别之情。

2、齐读《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感悟莺莺的离愁别绪。

莺莺感情是复杂的,面临分别,离愁别绪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接着往下看,请同学们齐。

读《朝天子》,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莺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

明确:盈盈是一个把名利看得很淡的人,不重功名,重感情: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过渡:那她感情的另一半张生对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回答)。

明确:张生是看重功名的: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明确:张生移情别恋。

过渡:莺莺最担心的就是张生移情别恋,担心张生去后不再回来,那么张生此去会回来吗?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张生不管是中举还是不中举,都是不会来的,同学们是否同意余秋雨的看法,请说明自己的理由。

总结:莺莺对张生回来的把握度有多少呢?没有多大的把握。这个问题涉及莺莺的终生幸福,这里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女性婚姻的不幸,莺莺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况且,二人对待功名的看法也不一样,经历了那么多磨难,而且昨天结为夫妻,今天即要别离。

三、合作探究。

剧中的曲词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刚才大家已经从感性上体悟到了它们的美感,接下来,我们要在理性的角度来看看这种美感缘何而来,将感性上升到理性,来鉴赏曲子之美。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一首自己喜欢的曲词,并理性的角度来分析这首曲词。

情景交融同学分析“端正好”。明确:此曲词特点是句式简短,并且一句一景,写出了深秋之景的凄凉,景中融情,深秋之景烘托出了主人公的离愁别绪。诗要炼字,此字即诗眼,曲也讲究炼字,“晓来谁染霜林醉”中“染”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火红的枫林像人工染得一样,“霜林醉”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容深秋经霜的枫林叶子像喝醉酒的人的脸一样红。这句话又用了设问,是离人的泪水染红了枫林。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情中设景同学分析“滚绣球”:全词实际是莺莺的心理描写,因情造景,设景抒情,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留恋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曲中具有口语风格“。。的,快快的,破题儿,去也”,朴素自然,雅俗共赏。曲末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更加表现了莺莺对张生的依依不舍之情。

选取了哪些意象?其艺术效果如何?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借景抒情,身心交瘁。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以景托情同学分析“脱布衫”:凄凉的秋景中,秋风吹得枯叶乱飞,秋天的雾色中,枯草凄迷,景色中的张生愁眉不展,悲景衬悲景,以景托情。

同学分析“叨叨令”:形式上运用了口语、儿化音和重叠,使曲词通俗易懂,读来婉转流动。

同学分析“耍孩儿”:用典,夸张,写出了送别张生的悲戚、依恋和怨恨之情。“红泪”、“司马青衫”,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王燕丽。

最新长亭送别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6篇)篇十六

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

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

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

第一课。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

导入课文。

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

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

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孙飞虎。

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全剧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4本第3折,写张生在老夫人威逼下,被迫离开崔莺莺赴京赶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其他的人道白,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怨,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流露出了对封建礼教阻挠青年爱情的强烈不满。这折戏素以曲词优美、情意动人而脍炙人口。阅读与鉴赏要注意体会莺莺和张生在艰难中结合又分离的极为复杂的内心活动,鉴赏曲词中有情有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诵读课文(或表演)。

6、结构线索。

明确:

(1)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2)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

(3)莺莺担心和关心张生。

(4)莺莺目送张生和别后痛苦。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7、感情基调。

明确: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8、布置作业: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白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小姐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地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第二课。

教学要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堪称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一个“染”字,沟通了景物和情感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端正好]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可与唐诗宋词的名做媲美。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如:烟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得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一“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终之,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富有文采的戏剧语言。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的优美诗句。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语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了苏轼的《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袄请、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语句的作用。

明确: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唱词中的修辞方法与表达效果。

如,[端正好]中的前三句可看做是对仗或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叨叨令],使用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快活三]中的一二句是比喻、夸张;后几句是进一步的比喻和夸张。[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比喻、夸张、对偶;“拆鸳鸯在两下里”也是比喻。

小结: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富于文采,主要体现在,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美读鉴赏、练习改写。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视角表现离别之情。要有一点文采。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

转山坡,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生平安,道一生珍重,陪伴游子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扣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颤。

那离愁啊,长如水,沉如铅。

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施向前?

第三课。

教学要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莺莺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提出思考题。

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

(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全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提出讨论题。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和“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和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段。示例:

人物:莺莺张生红娘。

地点:十里长亭。

莺莺(举杯,神色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子举觞?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这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话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生)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后记:

后记:

闺塾。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

体味剧中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明确剧中的人物冲突。

通过人物说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杜丽娘的性格。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熟读课文。

把握剧情,抓住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体会剧中生动的细节,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准备。

确定主持人担任导演,组织排练。

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牡丹亭》,诵读或表演,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引出新课。

《牡丹亭》明代传奇,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我国戏剧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课文为剧本的第七出。闺塾,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这是全剧中的一场重头戏,仅这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足以让人拍案叫绝。《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一“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剧情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想念她。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才貌端妍,年已二八,尚未议婚。一天被《诗经》的爱情诗引动春心,不顾封建严厉的礼教约束,私自到花园游园赏春,明媚的春光助长了她青春的觉醒,结想成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怅然感伤。因相思梦中情人意恹恹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小像。杜宝升官离任,在埋葬丽娘的花园里造起一座梅花观。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借寓梅花观,发现丽娘的自画小像,见画生情,引得丽娘的魂灵和他来幽会。柳梦梅从丽娘灵魂那得知真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同赴京城临安。柳梦梅试后,因金兵入侵延迟放榜,此时杜宝在淮安被乱兵包围,他受丽娘嘱托寻找岳父,杜宝却将自称女婿的柳梦梅囚禁起来,兵退放榜,柳梦梅中了状元。但杜宝仍不认这门亲事,要强行拆散丽娘与柳梦梅。皇帝得知,下旨命,二人成婚。丽娘生生死死,历经磨难,终于得到了幸福。

二、课文内容提要。

选文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听老师陈最良讲解《诗经》时的情景。描写了杜丽娘心灵的初步觉醒。她虽然处于礼节上的尊重,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嘲弄那个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是追求。春香的形象,机智、勇敢、泼辣、活泼,和杜丽娘端庄、含蓄、矜持的详细相映成趣。

三诵读或表演。

四疏通文字。

五检测练习。

1选出各组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咂(za)瓶花b雎鸠(ju)(jiu)c窈窕(yao)(tiao)d诨(hun)。

a君子好求(hao)b屦(ju)c葩(pa)d女郎行(hang)。

a盥(guan)漱(shu)栉(zhi)笄(yan)b笺(jian)c觞(shang)d敷(fu)。

2选出各组中解释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设帐:汉朝马融讲学时设绛纱帐,后人称教学为设帐。

b:管待:照顾和接待。

c:膳:饭食。

d:逑:追求。

a:上书:上课。

b:诨:开玩笑。

c:款步:快步。

d:敷演:陈述而加以发挥。

a:潇洒:坐姿自然优雅,心情舒畅。

b:葩:华美。

c: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d:风化:风俗、教化。

五关于作者。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少有文名,万历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代表作《牡丹亭》(原名《牡丹还魂记》)及《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它们被称之为“临川四梦”,此外还有《紫箫记》。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语文读本》365页的《游园》。

第二课。

教学要点:明确剧中冲突、赏析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简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明确戏剧冲突。

明确;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博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首先,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接着是模字的情景;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体会语言特点。

提出思考:

1、剧中人物语言富于风趣,主要体现在哪里?

明确:主要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对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处处冲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色,各表现出其什么不同性格特征,显示了怎样的不同地位?

明确:

a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b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c陈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与春香的对话,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简析人物性格。

春香:机智、勇敢、敢于公然嘲弄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天真、直爽、率真、活泼、风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杜丽娘相比更富反抗性。

杜丽娘: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性格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不一致,知书达理又向往自由,温顺又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虽然长期遭受封建礼教束缚更禁锢严厉,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多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体现了心灵的初步的觉醒。

陈最良: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有一定的虚伪性,封建礼教的化身,被封建礼教与科举扭曲和麻木了心灵的道学家的形象。

四作业:选作《同步训练》。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项目投资合同版(模板19篇)

    在投资过程中,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合理控制风险,才能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回报率。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投资案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投资水平。本协议由以下双方于

    最新称象教学设计方案(汇总18篇)

    计划书是一种详细规划和安排未来工作或活动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时间。在阅读这些计划书范文时,请大家注意思考和思考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更

    最新写父亲我心中父亲(精选14篇)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丰富自己的内涵。随后,我们将会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典型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我有一个为人正直,性格憨

    四年级报告手册评语(模板14篇)

    报告范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清晰、准确的信息,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1.虽然,你真是个让老师生气的

    最新学校班组鉴定评语(热门18篇)

    学校是一个知识的殿堂,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其光辉的殿堂中获得智慧的滋润。学校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在学校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六年级数学复习教案文案(精选18篇)

    六年级教案的评估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

    2023年假期调查报告(通用21篇)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并得出结论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调查报告的参考资料和文献,可以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研究和了解调查报告的编写。

    高考及赏析(热门24篇)

    优秀作文惊艳了文字的世界,让人重新认识了语言的力量和人类思维的辽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片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例文1:放飞孩子。湖

    2023年小学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的教学设计(热门17篇)

    教学计划是为了有效组织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而制定的一种计划。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

    最新回家教学设计(实用20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大纲、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材的特点等。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考虑学科的连贯性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到系统性和有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