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材料,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一

古往今来,只要是主张以人为本的、肯定人的尊严及价值等的思想观念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人文精神,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每一种体现人文精神的表述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意义、时代意义。要掌握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除了要了解当下的时势,更要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中反思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历史是相当久远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以前,《易经贲卦》的象辞最早提出“人文”一词,认为“文明以止”就是人文,也就是说人文是一种文明的极致;而我国传统儒学提倡的人文精神基本上也继承了这一理念,提出“诚意”、“正心”、“修身”等概念;以及魏晋时期的玄学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这些观点的倾向性、提出的背景等不尽相同,但这些不同的表述其实都是围绕着道德、文化教育的。这些隐藏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为目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更是一种肯定人的尊严及价值、关切维护人和人的命运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核心主张是以人为本,肯定、尊重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中职卫校为社会医疗事业培养医药人才,他们站上工作岗位之后服务的对象是处于病痛中的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用心医治,需要更多的关切、爱心。这一职业特点要求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因此,在中职卫校的教育中要有意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一)爱心教育。

接受治疗的患者,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希望能够得到尽心的医治和关爱,得到身心安慰。因此,在中职卫校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爱心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付出爱心公平对待患者,使之得到及时的治疗。

(二)责任心教育。

关于责任,丘吉尔曾说过: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责任”一词,无论是何人、何种职业,都是应该且必须铭记的准则。对中职卫校生来说,责任心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内涵之一。对一名医护人员来说,这个责任主要是要对患者负责。无论是平常患者的体温测试、血压测量、吃药,还是手术室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把手术工具,医护人员都要做到认真负责,全神贯注。这是对患者的尊重、对医生和护士这个神圣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132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珍惜。因此,要想把中职卫校学生培养成一名具有责任心的人,就要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奉献精神教育。

说到奉献,总会让人肃然起敬。从古至今,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总是可歌可泣,受人赞誉的。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者的第一责任,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医院,患者病情反复无常常有之,或者在医者下班之际,亦或是深夜时分,然而,患者什么时候需要医生和护士,医生和护士就应该什么时候出现在患者身边。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就应该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就像胡佩兰,作为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她退休后,仍坚持20年每天出诊,还经常为患者垫付医药费,她是一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仁医,她的精神应该为我们学习和继承。中职卫校要加强对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一)中职卫校学生普遍对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通过分析研究其他学者关于中职卫校人文精神教育调查研究的数据,可以发现中职卫校的学生虽能肯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知识还缺乏重视。他们的观念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就是他们选择到中职卫校就读目的就是尽快学到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他们往往把语文课程和人文就精神的培养放在最后面,甚至是置之不理。这种错误的认识还有待改变。

(二)中职卫校的人文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目标不理想。

一直以来,很多中职卫校的教育模式都过于重视实用技术而轻视人文,只看到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渗透的重要作用,未处理好人文精神教育与医药技术的关系。因此,在中职卫校的教学计划里,往往不太重视语文教学的安排。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导致某些中职卫校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语文课程由非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没能获得显著的提高,也就丧失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途径。同时,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职卫校培养人才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多数中职卫校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甚至是改变一个人。正如上文所述,不仅是学生,就连中职卫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都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在老师的误导下,会使学生存在一种狭隘的学习观,就是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万事大吉。当一个中职卫校的全体师生都不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那么又谈何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一个没有人文气息渲染的环境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工作就难以进行,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模式。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型的人才应实现德、智、体、劳的全面发展。因此,中职卫校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传统、狭隘的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而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传授知识、技术。首先,要给师生们灌输新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可以让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以讲座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现代教育理念,解答师生们的疑问,让他们深刻了解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并应用于实践。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合理确定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学时,并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实现教育模式的革新。此外,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人文精神。要加强中职卫校学生的人文意识,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让他们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如可以将语文教学实践与校内外的公益活动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通过帮助他人,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既巩固了专业知识技能,也明确了他们身为医者的责任。此外,多参加社会实践还能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对卫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诊断救治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强调为人师表的重要性,要想实现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首先要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语文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学校大力引进和培养。为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一名卫校中的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高素质、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除了可以从校外引进,学校可以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后,教学质量也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入其中。

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医护人员。因此,学校要想发挥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就要将之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开展医学知识板报宣传大赛,在这一比赛中,除了要有医学技术知识的普及,自然少不了语文的应用。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办校报,让学生们发表自己学习生活的见闻、感人事迹等等。又或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之类的视频,熏陶学生们的人文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二

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显著特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我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1.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

三、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民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

《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三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本文将简要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意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内容之一。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出高中语文课程的自身优势,通过语文课程独有的魅力,促使学生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全面的品格,逐渐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学生可以全面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思考,是语文教师应重视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利于语文教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可以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一般情况下,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可以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方式,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内容是涵养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结合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包括:树立人文语文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渗透人文精神;实施人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等内容。

(一)树立人文语文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环节,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标准,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逐渐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现代语文教学观,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构基本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通过树立人文语文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其学习能力。因此,树立人文语文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语文教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营造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渗透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营造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渗透人文精神,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师生多向信息沟通的过程,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营造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渗透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师应重视的教学策略之一。

(三)实施人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人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形成,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应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更加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环节中,语文教师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逐渐培育学生拥有健全人格,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

[2]李婷婷.浅谈高中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下旬,2017,(7):278.

[4]龙雨.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四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素养的培养,谈谈我的看法。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有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等。它对于现代初中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要承担起加强学生的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了一点尝试。

一、用“品读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新教材反复突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德育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学重点就是以“读”为载体。在“读”中让学生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随着阅读遍数的增多,进而感悟到文章的内涵,在“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感染,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初中生刚入学时,通过读《在山的那边》懂得了一个人要树立理想,要不怕挫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才会走向成功。

通过“读”的熏陶,在孩子的心灵上绘上道道的色彩,帮助孩子思考人生,选择人行,达到培养他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课标》指出: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重点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疑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我常依据学生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仔细感悟和揣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教《伤仲永》一课时,讨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亲不使学”。一位学生就谈感受:“如果我们也不学习,一定会变成比普通人不如的傻子。”针对这个回答,我反问全班学生:“我们是不是上了学就一定会超过普通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上学还不行,还要有端正的态度;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还要善于合作;善于解疑这样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身边的事进行着思考,从而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

三、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从写作中,往往能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因而,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在作文中倡导学生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做到我手写手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心灵。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塑造一种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康的人格。

总之,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学,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是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与同仁们一起共同承担起这个任务,再接再励,共同前进。

一、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其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这也是任何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养的具备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那些语文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往往是人文素养欠缺的学生。人文素养看似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实就是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对于作品中要传达的观念、内涵的一种感知能力。很多学生表示读不懂一些文章,这首先可能由于学生知识面不够,文章理解起来有障碍,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文化底蕴不够,人文素养有待提升。语文学习是一个感知与熏陶的过程,好的文学作品,是对学生内心的一种洗礼与沉淀。能够收到这种效果的前提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2.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很多观念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从而伴随其一生。语文教学不是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不同于数学课堂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各种数字的运算,也不同于英语课堂教会学生掌握一门语言,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其实是一种价值的输出,每一篇课文,文章背后都表达了作者对人、对物、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及观点。对于这些观点的理解与接受,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而这些最本质的东西将会伴随其一生,影响他们以后生命的轨迹。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认识那些卓越的人们留下的话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以下几种途径。

1.剖析教材,引导学生欣赏文章

本、挖掘课本。教学过程中,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蕴及内涵,首先教师要对每篇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相应讲解。课本中很多文章是文言文,发生在很久以前,通常作者写每一篇文章都会有特定的背景因素,可能是被贬谪也可能是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这些特定的背景条件才酝酿出了这些文章。清楚地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教师只有对文章准确把握,学生才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及内涵,才能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2.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对于语文教学,教师很有必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课堂上的`知识毕竟有限,很多知识的获取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阅读而得到的。很多名著中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学生如果能尝试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入手,逐渐培养阅读兴趣,直到爱上阅读,这个过程无疑可以让学生收获很多。课外阅读的另一个益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各学科知识的获取,对于不同类型文化的感知,这些能力都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广阔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篇未知文章的主旨,对于文章也能有更好的鉴别。课外阅读是教师应当大力鼓励的,它有太多潜在的益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因材施教,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学生之间由于已经形成的语文基础的差异,同时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学习习惯、悟性上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基础很好的、已经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在课本知识已经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更多地鼓励他们阅读课外读物,也可以鼓励他们思考探索,对文章的内涵提出自己的见解及看法。一篇文章到底表达了什么,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存在正确答案。教师切忌限制学生的思维,灌输给他们某种价值或观念,应当更多地鼓励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看世界、认识世界,当然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也应当及时矫正。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要给他们更多的辅导,培养他们的信心及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一同领略语文的美,让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很关键的部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内的文章,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更多地涉猎课外读物,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五

摘要:语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丈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感培养的新途径,利用有效策略,加强语感培养,发辰学生语文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敦学中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要正确理解“语感”的内涵及特点,掌握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及策略,重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将语感培养贯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语感”的内涵及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感”?夏丐尊和叶陶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告诉我们:“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又强调良好的语感表现为对于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受。这是我国教育界对于“语感”内涵的最早界定。语感具有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体验性特点。学生的领悟不依赖逻辑思维,靠直觉思维把握文本;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意蕴;能迅速形成联想和想象,并具有个性化特征,不同的情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验。由此可见,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这种心智活动是由语言文字引发的,表现为对语言的直官感觉与运用,表现在理解语言、遣词造句、口语和书面语综合运用等方面。

初中语文教学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忽视语感的ijii练。要坚持不懈地在阅读、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中进行训练与积累。学生只有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才能架起通往作者心灵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谆谆告诫我们,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训练是思维和语言训练的综合体现,语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这种把握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通过讲解范读,引发学生的语感。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而理解则要依托“语感”才能完成。语感是较为迅捷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讲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范读是通过感情和技巧的示范,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刻,自己无法体验这些情感,而范读则能帮助学生较好地触摸语言文字,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读好,教师首先要读好,要给学生做出好的示范,来展现自身情感的变化,从而“传染语感于学生”,引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取准确、鲜明的感知。

笔者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悟性,融感性与理性为一体,和谐相生、相辅相成。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切实练好“讲解范读”的功夫,做到讲解有度,训练有方。教师有声有色、入情入境的范读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师和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范读尤其适用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学生欣赏老师的范读之后,要用心模仿,通过自己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有声的语言来传达出自己的理解,从而步入体验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境地。

2.通过朗读诵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讲解”只能使学生知道,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告诉;而朗读、诵读则能使学生获取真切的感受与体验,有助于促进语感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朗读和诵读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体验情感、培养语感。“诵读”能够把缄默的语言变得有声有色,将内隐的情感显现出来,将抽象的情景直观化。当然,指导学生朗读或诵读,语调要抑扬顿挫,表情要富于变化,杜绝唱读。朗读的节拍要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朗读充分感知文本遣词造句之妙,联系具体的语境咀嚼品味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作者或文本角色内心复杂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达成训练语感之目标。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要指导学生结合语境,体会句义,升华认识。多朗读、多背诵,方能领略到语言的节奏之美、气势之壮,方能感受到情感之波澜起伏、景色之气象万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通过朗读训练可以积累词汇、丰富语感、提高语用能力。指导学生读书,还要善于瞄准重点词句、精彩语段开展朗读活动,培养学生语感;要善于运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通过口诵心惟、字斟句酌,来琢磨、领悟文本中的情取理趣,心智自然会逐渐聪颖起来,思维逐渐会敏锐起来,久而久之语感能力就增强了。

3.通过联想和想象,升华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一种整体直觉,这种直觉是建立在直觉语言知识、已有观念和感情倾向的基础之上的。语感的过程离不开联想和想象的参与。有了它们的参与,学生才能依据言语的描述,看到栩栩如生的形象、感人肺腑的情怀、启人深思的哲理,学生对言语的感受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入境始于亲”,学生进入了角色,融入了情境,就会感受到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情感之美;就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准确、迅速地呈现有关的表象,展开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将联想和想象与情景交融,形成语感。阅读教学中为使语感培养走向有效,教师务必要做好预设工作。要根据语言文字在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作好引导,以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或想象,进入语言文字所营造的境界,领悟文本内涵。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鲜活的语境中去体验、去感悟,敏锐的语感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教师要通过不同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强化感知的敏锐性,不断积淀语感、丰富语感,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要注意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牵起手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描摹的事物、所抒发的情感、所阐述的哲理,这样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感悟才更深切,才能更进一步地走近文本中的角色,熟悉文本中的事件,领略文本中的情感,进而提升自己的语感能力。

三、结语。

语感的培养重在抓住语感训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品析体会,达到精通、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感培养的新途径,利用有效策略,开创新的言语教学方法,加强语感培养,发展学生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六

学校美术教育必须从单纯的学科教育转化为美术文化的教育。这是由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所决定的。《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这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同样包括了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参与,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美术文化教育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启迪人生、关怀生命(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其最有价值的是培养多元开放的文化胸襟(利于创造性学习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技能,还必须渗入审美意识、人文意识、创新意识、环境意识、多元意识和技术意识等。

美术作为一门人文科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真、善、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蕴含于历代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美术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模仿和表现,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具有教育和感染的作用 。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及其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有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及美术家的个性。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人文精神,就是审视人生,以人为本;就是对人生进行终极意义的探索,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是人和人类社会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美好的精神要素,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它包括人对完善自已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对遭受不幸的怜悯等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做文明进步的现代人。

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精神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人类(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无所依托,没有崇高的理想,人性所具有的优良的品质在逐渐被漠视,人文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培养人文精神正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理应成为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旗帜鲜明的扬起人文的大旗,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专业技能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美术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早已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当前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受实用主义哲学和功利主义思想左右,违背少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以获奖、加分、考级、升学、就业、赚钱为目标的美术教学活动,根本无视学生的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精神的培养,在现实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却是因人而异,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做一点肤浅的探讨。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阵地。这里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最频繁的地方。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实践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要渗透人文思想,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互相对话的场所,而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地方;让课堂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的场所,而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让课堂成为师生探究知识技能的场所,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场所;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特别要注意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师要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研究者;由教学的管理者成为引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者。

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现代教师应具有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自觉、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发觉人性的闪光点,做人文精神的示范者和哺育者,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人文型、学者型的教师。 教师对社会的奉献和对本职的敬业,本身就是对学生很好的人文示范。教师应该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坚定教育信念,认识社会责任感,少一些功利与浮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岗位上,展现新时代教师的崇高形象。美术课要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首先要构建教师的精神世界,一个自已思想贫乏,境界狭窄,知识浅陋的美术教师,是无法把人文精神引进课堂的。人文性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技能技巧性,它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知识底蕴。

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一颗热爱学生的心。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一定要开发儿童的智性和天赋,坚持启发学生而不是教授学生。尤其是美术这种领域,对儿童而言就更应当重视感觉的培养,而不是造型或技巧。也不应该把这种极富个性和感觉的儿童美术用某种量化标准加以束缚。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形象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的人文情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也可以用一些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要让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情感的温床,成为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到体验生活的乐趣。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消弭学生的个性,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是创造的大忌。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的表现,同时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思维方法上,应该注意采用与创造性密切相关的发散思维、类比思维、想象思维。另外,还要努力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它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的提高,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要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多元意识,首先在课程的构建中应体现多元文化的色彩,还应告诉学生美术作品是不同的国家、民族、时代、个性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人生,并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出来的结果。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要推进美术学科和其他科目之间的整合。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要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人格、品性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创造一种整洁、有序的教育环境;还要努力营造有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以积极的、人性化的文化为主线,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浓厚的学术氛围。要改变校园文化过于单一、肤浅的局面,使学生在浓厚的人文环境熏陶下,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做人和学习,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教育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营造富于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应从尊重儿童情感、尊重少儿教育自身规律做起。

要用运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全方位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认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件艰辛又复杂的事情。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拜金主义等现象,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如在学校里对老师教育的反抗、在公共场所对公众批评的抵制、在家里对父母关怀的顶嘴;他们在“自由”的保护下,可以酗酒、可以进赌场、可以欺骗父母、可以辱骂老师、可以背叛信仰、可以出卖良心、可以践踏社会公德、可以把一切古老的文明和信仰统统抛弃。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滑坡,表明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着弊端,如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等,必须要对我国的教育进行改革。

1.《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人文性质,其价值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这是因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所以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就应该要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2.人文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并且把“德育”放在首位。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而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能力、人际交往中的容忍、宽容与合作精神、明确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

二、美术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优势

1.什么是人文精神

笔者认为,所谓人文精神,也可以称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文素质,是属于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是人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信念、精神、价值等追求,是对人类行为的判断标准。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他们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一个集真、善、美三位于一体的“完美的人”。

2.美术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优势

美术教育是以人文学科为基础的,并且由于其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在陶冶人的精神、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有其特殊的优势。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首先美术教育曾明确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它的终极目的,并且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技能,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等美术活动,从精神上塑造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美术技能只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目的。其次,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文化、思想观念、经济的反映,蕴藏着许多的人文精神。

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无论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还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使人的精神更加充实,提高人的人文精神。

三、对教师的要求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要更新教育理念,远远还不足。试想,一名没有人文修养的美术教师要想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除了要精通所教的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其姊妹艺术与相关学科(如文学、音乐、书法、建筑艺术、哲学、宗教、美学、伦理道德等等)有一定的了解。美术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质,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技能,这样才能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四、为了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策略:

1.加强美术欣赏教学

这是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都知道,《美术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从表现上看,欣赏在四个学习领域中所占的份量相当少。实则不然,在这四个学习领域中都或多或少渗透着欣赏的成分。

在欣赏作品时,教师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形式中色彩、形体、光线等因素的分析和体味,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为在理解的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想象和创造,也渗透着学生的人文精神。欣赏作品时,我们必须提高欣赏的质量,而要提高欣赏的质量,就必须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就要有一些对比,对比是美术教学中增加学生体验的重要手段。对比的方法很多,如假设,即把画面上有的与没有的进行对比,能够拓展学生体验的空间,增加对画面上已有的部分的认识,如欣赏《步辇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对照画面,想想画家为什么不画背景而只画前面的人物?也可以把画在上的东西与实物加以比较,像欣赏齐白石的虾、鸽子等;也可以将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像欣赏人物画时可将不同时期的人物肖像画进行对比等等。总之教师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尽量提高学生的欣赏质量。有一点,我们要注意,那就是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体验,这样就忽视了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通过体验来实现的,也就等于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变为一句空话。在欣赏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一点是千万不能忽视的,那就是评述、评论,教师要让学生把欣赏后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自己的话表现出来,并且多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思想。

学生在美术课能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文化积淀过程。学生在美术课上,除了能看到我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的艺术作品,还能看到不少的国外优秀艺术品,这有利于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眼界,同时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无形之中,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组织开展讨论会

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中的内容或学生质疑的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等等。在进行讨论会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使讨论会顺利进行,并且使讨论的结果有一定浓度和广度。具体要做好以下准备:

(1)确定主题

主题,是讨论会的中心。只有确定了主题,下面的工作才能开展。主题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学生对此主题的已有经验以及教学的需要。

(2)合作分工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主题的某一方面收集相关信息。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合作完成本组的任务。当然,在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的同时,也要推选出主持人,主持讨论会。有时主持人可有教师自己来担任,但尽量由学生来担任。

(3)指导收集与处理信息。

在确定主题与小组分工后,各小组就要围绕主题去收集相关信息。之后各小组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整理出本组所需要的内容。

学生在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怎样去收集资料、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怎样去分析处理信息等等,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工作,如可以提供有关的书籍、网站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对地处偏远农村、缺乏相应条件的学校,学生就没有办法去收集资料,这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相关资料与书籍等让学生阅读,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讨论的主题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可以进行讨论会。

总之,收集与处理信息是讨论会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只有对讨论的主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才能使讨论的结果有一定的浓度和广度。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七

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主见,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自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好自己要学习的内容和要参加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也可以说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俗地讲,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学习。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自主学习是可以给学生带来数不清的益处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等等。既然自主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自主学习”就是小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如果小学生自己不想学,那么谁也教不会,所以必须克服这种不良的情绪,形成新的“我要学习”的积极的心理。要想让小学生形成这种积极的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那么,怎样让语文这一学科有足够的吸引力呢?或者说怎样让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语文教师要保证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丰富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也可以加上一些有趣的肢体动作来吸引小学生,还可以在讲课过程中添加一些小学生身边的典型事情或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歌词等等。除却以上,语文教师要把多媒体设备充分利用起来,不要只是干巴巴地讲,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小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2.语文教师要妥善合理地安排语文课堂,让课堂变得动静结合。语文教师可以先给小学生讲解一些知识,然后要让小学生都动起来。因为小学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总是不断地讲,小学生会进入疲劳状态,从而产生厌倦的坏情绪,所以,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时间,讲到这节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就让小学生动起来,可以组织一些课堂活动,比如说让小学生来说一说刚刚都学到了什么、让小学生说一说希望如何上语文课、语文老师组织一些智力问题来让小学生来抢答等等课堂活动,做完这些课堂活动,然后语文教师再继续讲知识点。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3.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小学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小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带领小学生进步。一个老师有魅力,并不是因为这个老师穿着有多个性,外表有多光鲜,而是看这个老师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专业素养和较高的素质,只有老师有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综合素质,才是有真正的魅力,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要做有魅力的教师,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只有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有兴趣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师性”。

4.语文教师要给小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多给小学生表现的机会,多表扬小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小学生来回答。语文教师要多制造一些问题,最好是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然后给予表扬。这样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5.语文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有些小学生上课不爱发言,下课也不爱和别的同学一起活动,这是自卑的表现,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来帮其树立信心了。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每天都朗读一遍自己的优点,可以增强自信心。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结论,让每一个小学生写出同桌或者前后桌同学的几条优点,然后交给同桌或者前后桌的同学,也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每一位小学生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自卑的同学,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多带领这样的同学参加活动。在课上多安排这样的同学回答问题,无论回答得正确或者错误,都不能批评,如果回答正确,语文教师要表扬其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如果回答错误,语文教师就要表扬其勇气可嘉,鼓励其再接再厉,以后多发言。这样慢慢地自卑的同学就会变得自信,而他们只有变得自信了,才会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培养小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兴趣,小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促进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这样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得全盘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拉开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而且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都过于强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知识教学都被看得很重,而忽略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从而禁锢了小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也陷入了公式化。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方法,要采用放手式的教学方法,不要把小学生抓得太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只制定一个学习的框架,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填充这个框架。语文教师让小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课上让小学生根据全班同学的发言来总结这个知识点。语文教师也不要把授课内容局限于教材上,可以推荐小学生去看一些课外书,或者给小学生打印一些资料,这样有助于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观点,不要因为小学生的观点与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就否定小学生。如果语文教师毫不留情地否认了,下一次小学生就不敢有自己的观点了,小学生自己就会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所以,对于小学生的观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绝对否认。语文教师只有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部分,学会适当放手,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八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死记硬背式的读书方法已派不上用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的环节。

一、巧用教材,启迪创新思维。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依赖教参或其他资料对作品的评定,而应以学生为主,巧妙地利用教材的特点,灵活设计,启发引导学生阅读,自主感受。比如讲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时,我们应将前面学习过的吴敬梓的作品《范进中举》进行有机的结合,把切入点定为: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表现出怎样的神态呢?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如果孔乙己中举了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样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和“范进”换位思考,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巧用了教材,一改传统的教法,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二、激励学生自主参与,训练创新思维。

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如在讲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教师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空间,课堂呈现个性化,有的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的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山、王屋山这两座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最后,愚公究竟是“愚”还是“智”成了学生激烈辩论的话题,大家各抒己见,争持不下,群情报激昂,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到处闪现。

我们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打动过内心世界的那些东西才能刻骨铭心。学生是一个鲜活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有自己的审美观和褒贬取向。我认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分析课文,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让学生进行课堂交谈、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并作正确的引导。

三、拓展自主阅读空间,提供创新沃土。

(1)广泛搜集阅读材料。当今的社会是科学信息化的社会,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教学切入点的前提下把学生带出教室,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作品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去远航。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主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形成自己内心的品质。

(2)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作文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手抄报、办墙报、黑板报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的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去体会社会生活的真善美,去鄙弃社会生活的假恶丑,去同情去关爱,去憎恶去批判。把社会作为第二课堂,这实际上是课内阅读的又一延伸方式,只是阅读的材料不再是一本本白底黑字的书,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件件复杂的事,一幅幅生动的画。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创新的美好。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营造广阔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九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有力实施,营造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合作的环境空间,理性、求实、创新和合作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科学教育融入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培育。高校在项目实施管理要不断进行探索,以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创项目;科学精神;科学教育;培育学生。

教育部于提出实施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十一五”期间推动高校机制体制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过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全面建设,以课题为驱动,探索解决问题为导向,学生兴趣为根本,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扩充和提升了大创项目的项目内涵和高校覆盖面,以逐步改革教育模式,转变传统固有教学思维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目前我国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充分融合的现状,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大创项目通过项目形式资助大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有深远意义。笔者作为大创项目指导教师,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文中就大创项目的科学教育促进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分析论述。

一、促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求实精神。

科学精神以追求求实、创新、质疑、协作为主要特征,培养科学精神最直接和有力的方式是学生亲身参与科学实践,实践产生才智,实践铸造精神。以学生为中心指导教师为辅助设立的大创项目,是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为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科学实践的可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自主性科学探究既体现在能够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也体现在学生能动地全面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体系,从而深刻认识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培养锤炼探索和求真求实精神,体验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大创项目的科学探究实践训练活动也使得学生体验到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对学科的研究任务观察和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假设、收集并分析资料、给出结论并验证解释自己得出的结论,促进学生在前人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带有批判性和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通过项目探究实践把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变为实证,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奥妙,逐步培养学生的好奇思维和探究积极性。

二、促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类在开展创新活动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素质和气质,是一种勇于探究追求个性、超越现实的'品质。创新精神能够在不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理论教育之外,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并有效转化,学会运用创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同等重要。传统大学课堂以教为主,受学时和硬件条件等因素限制,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没有合理化体现,教学模式单一,没有平衡的课程体系结构,使得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浅尝辄止。

学生在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失败,要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必须要有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毅力和理性的思维,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锻炼出创新所必需的正确态度、坚强意志和恰当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实践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对专业产生情趣和自信,并且促进了他们对自己能力的省察,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肯定自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加客观的自我评价的机会,激励自己不断自主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增强勇气,不畏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于求知、探索、创新之行为中。

学生在经历一系列考验,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步步成长,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这个实践过程其实就是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质疑精神是历史发展和进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思想精神。在实践事实面前要求真务实,敢于怀疑,勇于挑战,对待科学研究要有严谨性和批判性的精神。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要分析实验过程中所经常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潜心研究,不盲目从众,敢于质疑,不死搬硬套书本知识,需要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创造力和问题意识,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改进并建构科学概念,大胆尝试,发挥创造性打破常规,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相信自己,实事求是,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推崇不同结论,养成质疑的态度,培养求实的精神。历经十年的项目实践反映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运用了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促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大创项目是集体性很强的实践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组建项目团队,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自由组合搭配,在项目科学研究方面,需要依靠多学科和各种社会资源的协同支持,这就由内驱动了学生产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组员间群策群力,积极沟通,团队合作是顺利完成项目的重要保障。团队内部既要有合理明确的分工,又要有传帮带的合作,更要形成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团队需要有共同明确的团队目标,该目标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在合作过程中有效加强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工作维度由个体到团队一员再到社会一员的转变与适应,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大创项目具有集体性实践性强的突出优势,规范的组织形态和组织运作机制。跨年级的人员梯队和跨专业的人员交流,有利于高校培育和建设有明确学科或特定课题的学术前沿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如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为学生合作能力锻炼与提升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平台。若干具备较强执行和运作能力的项目小团队,从一般训练提升到高质量研究训练,集成发展成多学科交叉、梯队式发展的学生科研队伍。从全国50支批准建设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过程中可以见得,这些团队在“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科技竞赛中获奖的不少作品源于前期的大创项目,而优秀科技成果产生的实践过程,既锤炼了学生团队集体作战力,又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团结合作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

四、结语。

科学精神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基地,如何在本科阶段渗透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是学校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现已成为针对大学生群体所设立的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组织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计划,资助近8万个项目,投入经费近14亿元,参与学生近22万人。

项目训练使科学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中,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大创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学校组织措施和教师指导方法还有很大的改善及提升的空间。充分整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地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助推作用,潜移默化倾注于项目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以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将对于大学生真正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10):1-3.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十

弗赖登尔曾经说过:“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在线创造性的做,才能是最有效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也必须遵照这一途径,下面谈两点体会。

例如,准备题和例题,可运用类比迁移。准备题是例题衍生出来的,准备题是已学过的知识,变换准备题的一个已知条件就是例题。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人教数学第七册在讲解应用题时,准备题、例题同时出示,要求学生独立做出,看谁思考得最快。

教师深入学生中,摸清学生的思维动态,发现共性问题为点拨积累素材,发现个性问题教师及时地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的思维基本会出现三种情况:一部分学生独立做出,教师当堂给与批阅予以赞赏,并高标准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说算理,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形成思维和表述的完美统一。另一部分同学能算出一、二步,思维受阻,还有个别学生无从下手。此时教师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点拨,能再次激起学生探索的无限乐趣。

如上题:“现在每天修多少米,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怎么样求呢?用老师讲吗?他们齐声说不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状态,再进入探索中,最终独立完成,教师予以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探究精神。在信息交流阶段,教师提出:你是怎么样思考这道例题的?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交流信息网络,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完成新知要重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正确恰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操作,加深对数学理解和认识,在头脑里形成鲜明的知觉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揭示数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启迪心智,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让学生以不同长度的三条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不同的三个圆,剪下后把三个圆分别滚动一周,得到的线段分别是哪个圆的周长,让学生探究圆的直径与周长有没有关系,学生发现: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学生得出结论:圆的直径与周长有关系。然后再组织学生动手测出每个圆的直径,并计算出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并把相应的数据填在表格中。通过展示数据,学生发现了直径与周长的关系,即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三倍还多一些。知道若圆的直径已知,就可以得出圆的周长。指导学生根据操作提练问题,根据需要收集问题的数据和信息,组织和表述数学问题,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进行思考,学习新知,学生深入实践,手脑并用,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十一

第一,教学生要首先理解发散点本身。发散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发散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发散思维,就得把握发散点的实质,理解发散点本身,这样,发散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失街亭》,或从批评诸葛亮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马谡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失街亭》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失街亭》,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比如,出一个作文题,要求学生思考与此题相反的观点,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再要学生就此观点写出5个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侧向思维训练。然后,就5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联想,根据联想的3条基本规律写出至少3个联想。通过大量的发散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和求异性,让学生能够自如地寻求新的思维领域。

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收敛思维。收敛思维是指某一个问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为了获得这个答案,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将思维直指向这个答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游国经《创造性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就是要教他们对由发散思维所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求得既新颖又合理的`最佳答案。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十二

当前,新课程改革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班主任,其工作不仅仅是单一的班务管理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本人在多年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以培育民族情、亲情、同学情、师生情为基本点,有意识地使情商培养贯穿其中,净化学生心灵,凝聚学习动力,旨在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百折不饶、理性思维、善解人意、团结协作等优秀心理品质,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培育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学生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纳入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使全体同学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中学德育的重要任务。新时期中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意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培育中学生的民族精神要用先进文化构筑中学生的精神支柱,用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空间,用我国历史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

二、体味父母辛劳,加深亲情意识。

亲情是情感世界的美好玫瑰,对学生学习、成长和生活有难以替代的鼓舞和促进作用,感情亲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

为了使同学们感受父母孕育生命的艰辛,培养父母与孩子的亲情,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我有意识地开展了一系列的亲情教育,让同学们知父母的苦,感父母的恩,报父母的情。一是阅读欣赏有关亲情描述的小作品,让学生认识亲情,引发共鸣。二是让学生做有心人,观察父母对他们的爱,体味亲情。妈妈早晨的催促声、风雨中送来的雨披、夜色中的守望、生病时父母的焦虑、失败时的鼓励等,这些都是亲情的体现。让学生仔细观察将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之爱,感受到人间温暖,更加珍惜生命。三是利用他们喜欢的西方节日,在父亲节、母亲节交流各自为父母做了什么,大部分同学都感到做得很少,很欠缺,从而激发感恩之心,他们将以更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觉性得到明显提高。

三、引导学生交往,增进同学感情。

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交往会耽误学习,甚至会出现早恋。其实,不管你如何压制,他们的交往依然十分活跃,与其压制不如正确引导。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通过观察,我鼓励学习成绩或生活条件有差距的同学结为帮扶对子,按学科引导男女同学成立兴趣小组,分小组对遵守纪律、各科成绩和打扫卫生情况进行打分排名。班级凝聚力明显加强,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班集体,逐步形成了“友爱、互助、勤奋、进取”的良好班风,他们为班级得到荣誉而一起欢呼雀跃,为一张小小的扣分单而一起难过。

比如,针对早恋这一敏感话题,我利用班会进行审美教育,防患于未然。首先,我让学生明白初恋是人生中最纯洁的感情之花,要懂得珍惜;其次,我让学生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让对方注意自己,必须使自己更出色;最后,我从心理和生理发育规律的角度,让学生明白,早恋其实是一个人早期的情感历程,处理不好会带来伤害,甚至会影响一生,要学会保护自己。宽容的态度,友好的引导,让同学们在轻松的笑声中得到教育,男女同学问的交往更加自然、纯洁。

四、注重言传身教,加深师生友谊。

“教”和“学”的成功取决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班主任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饱满的工作热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精神,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都能升华为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同时倡导学生尊敬老师,深切体会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与老师多沟通多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1.班主任要以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2.班主任要协同各科老师以愉快的心情上好每堂课,让学生喜欢上课。

课堂45分钟很重要,教师要尽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除了用心备好课外,老师的课堂上的教态表情也能感染学生。班主任要保证本班的纪律,让任课老师以愉快的心情与形象魅力吸引学生,并全身心投入其中,面带自信的微笑,目光真诚具有说服力,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运用亲和力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恰当的肢体语言既能帮助你表意,又能为你增添魅力,再运用生动活泼的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喜欢上每门课,喜欢学每门课。

3.成功的.心理暗示是征服困难的必胜武器。

正确面对挫折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反复必修的一门功课。心理承受力不同,面对挫折的反应也不同,有的人能将失败转变为成功之母,有的人却从此一蹶不振,自甘落后。班主任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失败具有积极而又现实的意义。教育学生恰如其分地看待挫折,让他们知道挫折不等于失败,挫折是成功路上的必经之路,并告诉他们该从中学到什么。引导他们暗示自己“我不怕困难,我敢于尝试失败”,帮助他们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

4.以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

班主任的评价对学生的情感起调控作用。班主任的评价,能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关心和尊重。作为班主任要注意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团队成功,我成功”的合作理念,需要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塑造学生的协作意识。

总之,班主任一定要重视情商在教学和班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努力探寻培养学生情商的途径与方法的过程中。班主任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不断以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影响学生,不断与反思学生情商培养的效果,开发学生的潜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情商、高技能的人才。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十三

福建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的神圣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科技教育乃是学校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呢?其实,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瞄准时机,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小学生对事物特别敏感,想象力极其丰富,科技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瞄准时机,正确地引导他们,尽量让他们不走弯路,不能让他们的探究结果惨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会对探究有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研究才能。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后,教师就要瞄准时机,引导学生研究“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好多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有的说可以用石头把瓶子砸破,有的说可以在瓶子旁边地上啄个小洞再推倒瓶子,有的说可以用吸管伸进瓶子……老师在学生发表创新方案时,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耐心听取他们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既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2注重激励,形成创造意识。

科技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激发创造意识。教师应着力强调只有学好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创造出新作品。在指导科技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激励各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担较有难度的任务,学习差的学生承担比较容易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当成绩差的学生有能力时,就必须让他担任主角,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信息栏”、“展示台”等,表彰优秀同学,展示优秀科技作品,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创造。学校还应该经常举行小制作、小发明、小科技论文等优秀作品的评比,促使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得以点燃,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3优化组合,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科技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群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好多的科技活动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品,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了群体合作的机会。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优化组合、合理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在活动中老师要教指导他们合作的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不断增强小组合作的效率。

4倡导榜样,萌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就不能起到正确引领作用,学生的创新种子就无力发芽。“事事多思考,处处有创新”,教师要从小处着手,引导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起,在教具上进行创新,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创新中,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制作一些各种形状和色彩的生字卡片、带悦耳音乐和动画的课件、自作奇特的教具等。这些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就会萌生出一个个创新的念头。

5潜移默化,树立科学意识。

教师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科学意识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在与学生长期合作中,要让学生觉得值得信赖和敬佩。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践行新课改理念,点燃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树立科学意识;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造,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要我们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意识,树立科学态度,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能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我国科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第4期。

[2]李京华,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江西教育》〔j〕。02期。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十四

[关键词]。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60年代至80年代强调智能的培养,80年代以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何种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如果将学校的工作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教学工作,那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应主要由科任教师来完成,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班主任却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着,与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起骨干作用。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1、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性功能。

所谓德育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创造动机。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没有道德品质的人的创造发明往往会危害社会。这是有众多事例可以证明的。

其次,以培养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创造发明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一定要身体力行,做科学世界观的楷模。

[1][2]。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十五

真实的习作应该是“我手写我口”,而不是无病呻吟,为习作而习作、为考试而习作。在传统习作指导中往往是教师设定命题,然后学生去写。而命题只有一个,学生却有几十个,有的学生对此命题有感触,有东西可写;有的学生则可能对此命题不感兴趣,讨厌去写。写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习作不能产生需要、缺乏兴趣,就很难写好作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老实倾诉胸中的积蓄。”如何才能使学生对命题产生真情实感、对习作发生浓厚兴趣呢?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自主拟题的方式,把习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命题,写自己有真情实感、饶有兴趣的内容。

(1)让学生学会写日记。学生初写日记,难免写不好,教师应降低要求,循序渐进。日记还应放宽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写日记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2)教师要做好引路人。在让学生写日记的时候,教师要做好引路人。我在教学生写日记的时候,经常向学生展示一些自己的可以公开的日记、下水文、习作稿,以实际行动感染学生,点燃他们习作的热情。

(3)让学生长期坚持写日记。学生写日记,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晾网”,要持之以恒。

3.激发阅读兴趣,厚实文化积淀。

(1)认真做好读书摘录。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积累各种类型的词语,摘录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断,摘抄一些对生活、学习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

(2)表扬激励树立典范。对于一些平时总能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孩子,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表扬,为全班同学树立榜样。

(3)陪着孩子一起阅读。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在共同阅读的过程中,互相交流感受,找寻心灵的契合点,孩子们也会因此而激发起阅读的热情。

4.积极评价,提高习作综合能力。

(1)教师给学生写评语,要求优点与成功之处尽量找足、找全。要拿着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而找学生习作中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我们则主张“找准一点不及其余”,特别是对于学困生尤其如此。

(2)教师的评语要讲艺术性、技巧性、鼓励性、导向性。教师的评语是学生修改习作、提高质量、提升习作水平的指导性话语。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写评语时不能粗枝大叶、草率行事,而应三思而“评”之,要讲究评语的艺术性、技巧性、鼓励性、导向性。

(3)教师批阅学生习作切忌胡砍滥删。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批阅学生的习作时要进行角色移位,要以一个孩童的心态去批阅学生的习作。批阅学生作文,切忌胡砍滥删,学生原话能用就用,能凑合就凑合,立求保持原汁原味,不能以自己意思为转移,遇到实在不妥当的地方,用一定的符号标示出来就是了,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回味、改过的.机会。

5.自能修改,团结协作。

(1)学生自改。要学生自己修改文章,首先要教给他们方法。要从基础抓起,遣词造句是写文章的基础,修改文章也应从遣词造句开始,比如,我要求学生习作完成之后,要反复认真地读,要读出声音来。读时一看语句是否完整;二看语句是否通顺;三看语句表达是否明白;四看用词是否得当。先感觉一下读得是否顺口,以后逐步提高要求,从文章的立意、选材、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等方面来评价修改文章。

(2)学生互改。我们还应十分重视互改能力的习惯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修改别人的文章是向别人学习的好机会,即使别人文章不如自己写得好,但帮助别人修改本身也是提高,别人文章中的优点我们可以学习,别人文章中的错误和缺点,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总之,教师应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爱上习作;以日记为突破口,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重视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积极评价,提高习作综合能力;赏识学生习作,满足心理需要,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习作基础,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让习作之花在少数民族地区灿烂绽放!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热门16篇)篇十六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将教材分析透彻,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不认真备课,认为小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难处,然后就胡乱讲一通,其实这样对教学效果的达到是很不利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是最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致裁判员的加油稿加油稿(精选15篇)

    无论何时何地,加油稿都能提醒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以下是一些积极向上的加油稿范文,通过鼓励和支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内心力量和勇气。默默无闻的用最公平的天平衡量

    快消品促销活动方案范文(19篇)

    在编写活动方案时,要考虑到活动参与者的特点和需求,以实现活动的最大效益。以下是近期举办的类似活动的总结经验,希望能为您的活动方案提供一些建议。想要做好汽车美容店

    士兵突击观看心得(精选18篇)

    在总结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为以后的提升和改进提供了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士兵突击是一部以中国人民解放

    停业整顿的通知(专业18篇)

    通知能够及时传达各类信息,促进工作和学习的顺利进行。这些范文覆盖了不同领域的通知,包括学校、公司、社区等等。xx有限公司等117家增值电信业务经营单位:你公司未

    在家上网课的感想(实用17篇)

    优秀作文的特点包括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卫生局家庭工作总结(模板17篇)

    在卫生工作中,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卫生工作总结的典范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20xx年,**区

    医院开业发言稿(通用18篇)

    发言稿是在会议、演讲或其他公开场合上发表的一种正式的口头陈述,意在向听众传达信息、表达观点或提出建议。通过阅读这些发言稿范文,我们可以激发出一些新鲜的灵感和创意

    水浒传名著读书心得(专业16篇)

    通过撰写读书心得,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读书籍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接下来是一些书籍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水浒传》是四大古典

    对领导元旦致辞(模板22篇)

    通过致辞,我们可以传递一种积极的态度,激发听众的激情和动力。这些范文中的语言精炼、思路清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致辞的写作要领和技巧。各位经理、各位员工、大家

    新生军训动员会上的讲话稿(模板14篇)

    讲话稿的结尾应该简洁明了,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发。讲话稿范文五:主题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内容主要介绍了环保意识的内涵、意义和如何提高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