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和展开结构。这些范文范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一

摘要:高职院校要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入世”后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教学中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师资问题,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高职院校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

“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教育教学必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即要具有双重素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价方案》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其标准共有四条,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

(3)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双师型”教师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时代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要求高职教师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双师型”涵盖的能力与素质还应包括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质、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交往能力以及革新创造能力等等。因此,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密切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从事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有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可以优化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水平,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问题依然很突出:

(4)教师的培训层次偏低。从调查情况来看,在上述52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出国培训两周以上的教师为102人次,仅占教师总数的0.8%;个别学校未安排人员出国培训,这反映出高职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这种局面应该有所改变。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许多办学特色鲜明、成绩斐然的高职院校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挖掘潜力,采取“外聘内训”等多种措施,开拓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值得借鉴。

1.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看,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合作的典范。在我国,院企合作成功的范例也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创造了条件。通过院企合作,可使教师了解企业先进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产学合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双师型”教师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科研单位挂职锻炼,并应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对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的教师要加大奖励力度。通过科研攻关活动,不仅可以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且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成立专业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系列的教师职称评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标准,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如何评价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至今仍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

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从而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特色专业,而要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必须具有一支由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要让名师成为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因此,一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不能没有学术与技术名师和专家学者。

5.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高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wto给高职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7.激励与制约相结合。

对师资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晋升晋级、进修轮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参考文献:

[1]高宏艳.试论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6).

[2]黄洛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5,(8).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二

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大力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突显了党和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充分重视和成果肯定,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和魄力。大力发展现代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全面、实践技能较强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而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承担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一个必不可缺的方面,决定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培养质量。

一、知识管理内涵及意义。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成为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和要素。知识管理在企业界应声而起,一些大型企业纷纷把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有人认为知识管理即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行分享和创新,从而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也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策略,将正确的知识传达给正确的人,从而提高组织绩效;还有人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工具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编码化的,可以用正式、系统化的语言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内隐于个体头脑中的经验类知识,无法用语言或书面材料进行准确描述。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如何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知识管理即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对象,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转化创新等,进而提升学校的知识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国内高职院校规模发展迅速,大量青年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来,他们视野广阔、探索精神强,可塑性强,并积极追求上进。但是由于年龄较轻、资历不深,职业理想也不够成熟等,在职业发展和目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实践技能。首先,缺乏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一套系统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重视教师的引进而忽视教师的培养,重视岗前培训而忽视在职培训提升。国内目前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类似,都有教师岗前培训,以便顺利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但是高职青年教师培训内容大多是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以及教育法规等普识课程,缺少高职自身特色,因此大多过于形式化,与高职教育联系不够紧密。此外,青年教师在职培训体系较为缺乏,缺少系统管理和长远规划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大多不太重视青年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缺乏知识分享沟通的渠道和平台,知识分享激励制度尚不健全,激励措施执行不够到位等等,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素质发展和专业成长。最后,青年教师自我培养、自我提升的知识管理意识也较为薄弱,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如今知识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现在大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可能到入职工作时有一半已经陈旧过时了。青年教师不应以现有的知识量为足,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或各种社会实践技能培训,加强自我知识更新和管理。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其拥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者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结合知识管理有关理论,利用好学校知识这个大仓库,将知识管理融入到青年教师学习、科研和教学中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学校综合实力。

(一)转变理念,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教师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建立适应自己学校发展的知识管理的激励考核管理制度等,从而积极促进高职青年教师进行知识分享,提高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加彼此的信任感,鼓励每一个青年教师大胆创新,自由成长,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用学习型组织不断推动青年教师对自身成长的关注。

(二)成立专门机构,健全学校知识管理相关制度。

学校是个宝贵的知识大仓库,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知识管理,建立一套合理的知识管理制度,包括知识产权机制、知识分享机制、知识激励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等等,不断激励青年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传播和创新,从而真正确保学校所有知识得以充分整合和利用,并长久可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重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高职教师知识管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管理,也包括隐性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是高职院校教师中80%的比重是隐性知识,它包括教学、科研经验、诀窍、技能以及心智模式等,在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学校不可忽视隐性知识的作用,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的知识获取、转化、保存甚至升华,不断实现知识创新。

(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发挥知识桥梁作用。

高职院校基于大数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邮件、微信、微博、bbs、qq等等建立一个高效、快捷、实用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化。鼓励青年教师根据自身知识需求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分类,甚至可以利用一些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提高教学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胡洁茹.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三

在知识管理中,构建知识仓库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作模式。比如,在建立健全各类档案材料的过程中,在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和录入等环节正是知识的获取、整理和保存的过程,也就是构建知识仓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档案资料的新增与变更,即是知识管理中的更新与重组;在对档案信息经过不间断地更新和重组,将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和提升,这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在被查阅和利用的过程中,会直接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为了构建高水准的知识仓库,人的创新精神和集体的智慧需要不断地加强,如果在知识采集和更新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小小的差错,都会给档案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而在构建现代化知识仓库的过程中,既需要有严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保障,更需要在各级档案部门中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科学有序的工作氛围,唯如此,才能承担起构建知识仓库的重任。

二、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强化传递知识。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其中知识管理活动包涵了以下几个内容:识别知识、产生(新)知识、存储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其中传递知识是档案管理领域里最有价值的工作环节。据考证,目前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有局域网,但是,运用局域网传递知识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大量有价值的纸质档案如何迅速转化为电子信息档案?各种不同级别的档案如何做到适度保密而又能良性传递?这都是档案管理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事实上,构建知识仓库只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促进知识的传递才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命脉,实践证明一个档案部门只有加速知识的传递,才能使本院校各部门获取工作的最大效益。

三、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转化知识形态。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一般被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各类文献中的可识别的信息,比如图书、情报、档案等。其中档案管理是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而隐性知识,一般指的是经验或观点,它属于看不到、摸不着的知识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从而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此外,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还表现在如何使传统的纸质知识管理逐步过渡到电子知识管理的状态。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各项管理工作已从单纯的手写办公到现在的电脑网络无纸化办公,尤其在现代的知识管理数据库中,除了excel电子表格,还出现了各种管理软件。实践证明:电子文档的建立已成为当今档案管理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它不仅便于传递,而且容易识别与读取,是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形式。

四、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在知识管理中追求知识应用的价值。

在档案管理整个工作过程中,其实都在为需要者提供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信息流的管理都只是一个提供信息的手段而已,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提取信息者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从而学习和利用所得到的信息知识,以便更快更好地使用信息并采取行动,而达到所期望的目的。企业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益,高校是为了不断提高教科研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但不管是以什么为目的,知识管理的确都只是个手段,一个服务于多方面发展领域的阶梯。知识管理最终会对我们社会乃至全球的进步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数功能也越来越强大,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走信息化的道路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信息,一所高职院校能否拥有一支专业化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档案管理队伍?是否拥有一个完备的网络和信息技术系统?是否能为本院校各专业提高办学层次,及时提供有学术价值的知识信息?往往是决定一个高职院校能否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变革中抓住机遇,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竞争力。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加速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创新知识产业链的过程中,在锤炼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队伍的过程中,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更好地达到知识即档案材料的收集、传播、更新与再利用。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四

摘要:本文就“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界定,同时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引入到地方工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来,并对地方工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具体体现为:

1、具有从事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

2、到相应的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训练的时间,累计达到两年以上(每年累计不得少于三个月)。

3、已具有非教学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转而从事相应专业的教学工作,高级职务从事教学工作一年,中级职务从事教学工作两年者。

4、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应用,效益良好。

5、近些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将双师型教师引入地方工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来职业教育。

自发展以来,便定位于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的提出,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的发展思路而受到高度重视。相反,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精英教育为主,注重理论研究,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化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院校的发展也处于由大转强的内涵式发展关键时期,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特色办学业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内涵式竞争的主流,特别是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地方工科院校更是以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和新型实用人才为主。因此,应将“双师型”教师引入到地方工科院校中来,加强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共同发展。

1、转变观念,加强指导,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统一认识。

打破传统的“双证书”“双职称”的限制,以提高专任教师的'指实践指导能力为根本目标,制定具体的、明确化的能力标准,确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内容、建设方式等。

2、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具体、可操作、科学合理的“双师”评价体系,是引导和促进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极和有方向性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有力导向,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规范。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的、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构建学校教师队伍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强化教师的实践培训。投入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选择地选派一批在本科学校有较高影响力的在职教师深入到相关企业一线、科研院所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拓展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视野,不断加强对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新技术、新工艺、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的了解,通过与业内专家和一线员工的工作交流,有助于帮助教师捕捉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握社会实践的热点,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4、建立起联合培养机制。依靠地方高校的行业属性和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同大型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起教师联合培养的机制,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到工厂、企业顶岗工作,走上生产一线,通过实际生产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适应企业的发展对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的需求。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对实际生产的理解,更新观念,在多学科多领域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新的理念和精神。

5、聘请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发予聘任证书,定期到学校讲学。聘请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依托生产实际在工作现场为学生讲授生产技术,提高学生对生产实际的直观认识,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践性。

6.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让青年教师逐渐融入到团队中去,同时吸引和利用科研团队到教学队伍中,以其承担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充实教学队伍的工程背景知识,增强对教师教学的理解力。

7.充分发挥以名师工作室为发展平台的吸引作用,汇聚一大批来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的名师和专家,大家相互交流,形成“周周有人学,月月有人讲”的动态体系。

参考文献:

1、白洁,吴羽纺等.综合性大学生物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j].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五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一种以就业为重心,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发展思路,在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本文根据这一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时可以采用的策略。

当前,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重点已经转移到对其能力的培养上来,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在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更强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不管是在就业还是创业上更加得心应手。从这点来看职业院校应该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有必要对自身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一、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该以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为基础,在进行课程的选择时,应该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刚好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职业院校的学生才能供不应求,职业院校才能更好地发展。在开展课程体系创新过程中,应该以企业的需要为前提,要以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为基础,要以工作中应用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技能为中心,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也就是说职业院校学生在具备必要的职业技能外,还要结合其他一些能力比如说交流沟通、自主独立、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受社会、企业欢迎的新型人才。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过程。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帮助他们改善学习,取得更大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变原有的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操作的教学弊端。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未来职业的发展需求,从未来工作出发,加大实践教学的机会,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选择,充分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情境教学法,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职业院校还应该注意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提供的各种信息咨询、岗位实习等机会。鼓励学生利用实习机会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加必要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有的消耗性实习。在进行实习教学时,也要采取相应的先进方式方法,遵循下面的模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即老师指导、规范演示、学生操作、实习检查、考核评价、老师等步骤,一步一步地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教学中方法过程的改善,都离不开老师,可见老师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改善优化过程,老师的组成方式不能单单的以理论水平作为依据,老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实践水平以及知识的构成都应该作为考察的重要方面。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课程的设置,从社会中聘请那些具有相关丰富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老师,邀请他们定期到学校进行授课。不仅可以大大改善职业院校自身师资水平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拥有丰富经验人员的引入,增强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从而改善学校原有的陈旧教学形式,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提供更多的关于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宝贵经验。

四、注重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改变原先实训基地功能单一、使用利用率低下的状况,建立一种具有多功能、多用途的实训基地模式。在这种实训基地建设时,应该充分地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合理地进行统筹安排。通常这种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利用政府投资,根据相应的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建设,学校之间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第二,有政府出资,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可以为不同职业院校和社会其他团体提供服务;第三,开展校企结合的方式,在企业中建立实训基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使用和发展;最后,利用民间的资金建设,对外界和学校实施有偿性的使用。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建设模式,实训基地都应该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发展的模式,除了向职业院校提供服务外,还应该主动地向社会的各种团体提供服务。争取实现社会不同力量以及学校对基地的共同建设和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学生职业技能提高过程中资源的更好利用。

五、抓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机制。

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中职学校要加大力度,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企业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建立企业、各类中介机构、就业部门及培训单位之间的网络平台。学校要依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生的专业学习紧跟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开拓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要严格按教育部、劳动部和财政部就中职学生实习联合出台的管理办法安排学生实习,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要做到学习在先,技能在先。

总之,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技能,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程敏辉,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途径的探讨。

2、闫红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3、董琳,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六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相应的高职教育也得到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也给高职生带来了很大就业压力。毕业生技能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生存能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分析目前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和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说明培养高职生的技能素质的必要性,同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供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的开发利用,运用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市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已不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和企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是目标定位不准、管理体制落后,要么就是培养模式不合理,更有一些实训条件不完善、管理体制落后等。这些都影响人才培养。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提高高职生技能素质是当务之急。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做起,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制定良策,为生产第一线培养职业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素质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体现为专业性技能,方法性技能和社会性技能。

1.1核心技能:专业性技能专业性技能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认知能力)与技能,;前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者包括各专业和相应专业群的技术、工艺和运作技能。专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核心技能。

1.2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方法性技能它包括制定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以及理解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等。在科学进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形势下,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定要不断更新技术、更新设备,对就业者会提出更高的技能素质要求。因此,毕业生应具较强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求得职业能力的促进和迁移。方法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1.3必备技能:社会性技能社会性技能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感以及群体合作的协调与仲裁,参与意识、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语言文字表达技能等。从业者既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等之间,需要进行思想交流、展示自我、组织协调等。因此,对于高职生来说,应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必要的外语阅读和表达能力,以及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性技能是从业者的必备技能。

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技能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缓解人才市场需求矛盾,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2.1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素质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更多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懂技术、懂生产、懂管理、又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部分高职生敬业精神差,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眼高手低,频繁跳槽,就业错位率高;动手能力较差,技术不够精湛,知识匮乏等,远远不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2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各类高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也不例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把培养有相应专业、有一技之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性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最为培养目标,应该更多地把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部门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核心指标。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七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需要。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受到了我国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在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也是我国教育战略的选择。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导致其效果也差强人意,这就给建设“双师型”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1、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脱节。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师型”的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这中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只关注其学历,并没有考察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二,有的高职院校只关注教师专业的实用性,而忽视对其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在理论上与实践脱节,尤其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协作培养时,他们的目的和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其培养过程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而影响协同培养的效果。对高中院校来说,他们过多地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带来的社会化效益,然而对企业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追求技术的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这些分歧很那调和,进而就阻碍了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效果。根据实践研究表明,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而真正由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活动还处于展望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就是提高教师的水平,从高职院校入手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尝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是动态化的,这就给学校对其考核和激励提出了挑战,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其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如此一来,学校与企业都没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都认为其考核与激励应该由企业来完成,导致学校放松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工作。这种现状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责任心不强,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水平。根据以外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也确实对“双师型”教师实行了必要的考核,但是其考核过程严重缺乏客观性和有效性,对其工作的考核也比较盲目,从而影响到了他教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为了改善我国的高职教育,学校与企业应该做好协同培养工作,一方面,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培养其工作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其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也是培养其工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不能将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任务完全交给企业来完成,学校应该协调企业做好人才培养。当然,协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其基本建设过程主要包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二,双方都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尤其应该间接科学技术手段,拓宽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的空间;第三,企业应该重视并支持其人才从事“双师型”教师行业,学校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态度来接受“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带来,旨在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转型的标志,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进行项目协同培养的模式。当然,学校与企业协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基于行动学习理论为视觉的。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一,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项目中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这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某一项目,比如研发项目等,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培养了人才,还能使双方能够不断追求前言科学技术。分开来说,对学校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这种合作,及时将学校的教学信息反馈到企业,有助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对企业来说,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指导其进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第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关系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和课程等都需要双方的参与;第三,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

根据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实践研究表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它需要社会上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和企业只是作为明确的双方,还应该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和学生等的协调参与。针对我国培养“双师型”教师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首先,政府部门不断完善鼓励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学校和企业联合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最后,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我国教育战略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然而,对学校和企业双方来说,他们应该以人才为核心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也必须明确地知道,只有学校和企业双方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才能真正提高其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培养出来的高校人才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

作者:郭学霖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凌总成,朱友强,沈宏毅.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企业员工素质培养对接——以煤炭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

[2]许红春,张京生,邓志峰,迟全勃.职业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3]程宜康,傅小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行动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31)。

[4]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八

旅游管理专业依教育部新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才从工商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自成学科体系,应用型专业的特点进一步明晰。后旅游法时代,旅游市场的的划分越来越细,本科毕业时一般除要求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外,还应能直接从事旅游活动策划和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的实践技能。大学教育的趋势和模式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很多本科院校纷纷将办学定位于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热门专业,市场的导向性促使在高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率先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除应具备较强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双证代替双师。对于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并没有提出强制性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有部分本科院校,参照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在本科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认证。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位,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幽静,学术氛围较浓,教师考证的通过率很高,“双证型”的数量很快会达到一定的比例。表现为以“双证型”教师代替“双师型”。但持证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有有过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主体知识结构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的.指导流于形式,违背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初衷。教师认识偏差。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在我国开设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教师多从地理学、历史学、管理学专业转变而来,长期从事教学并无旅游行业的实践经历。高校教师大多重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很少深入到企业和社会从事实践活动,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基本是通过媒介完成。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教师对“双师型”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认为“双师型”教师只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从而漠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的需求导向,只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实践能力的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学校缺乏激励。本科学校的考核和评定一般以论文、课题、教学工作量为依据,部分已经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薪酬如同“鸡肋”,大多数教师觉得还不如将精力放在发表论文、完成著作等硬性指标,也不愿意进入企业从事旅游实践。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建立严格的双师认证制度,在企业的年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为期限,实践能力提高为考核重要标准。同时,使“双师型”教师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参加实践锻炼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教师的认识,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践,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校企合作提供平台。要培养出旅游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首先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企业密切接触。学校利用教师培训经费、科研经费,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每年有组织有计划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旅游线路、策划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对旅游市场进行调研、探索旅游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模式等。在校企合作平台上,教师既可开展研究项目,也可提高实践能力,还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挂职互帮提高能力。学校应提供突途径和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挂职,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如为中青年教师集中排课,空出更多的时间接受企业培训。对挂职的效果,以调研报告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考核,确保挂职起到相应的成果。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实践经验丰富,了解旅游市场,也了解单位用人的需求,学校可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学校挂职,成为名誉教授,举办论坛、讲座,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同时可实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其他专业人员与教师结对互帮,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可穿插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走进课堂,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以企业的思维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结语。

结对互帮的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可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并可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指导学生。挂职互帮即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在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制度,是专业教育的方向和趋势,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九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既有一般教育文化的功能,又有自身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旨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进而能动地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遵循组织文化对接的机理,学校采取系列举措以“双师”教师素质文化建设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使之具备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以在与企业的积极互动中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自我认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以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动作用。

文化具有能动性,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强师生自我认同,增进学校办学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动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够促进个体充分就业。打造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了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趣,促进其职业认同。由于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不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1]。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承诺,自主发展职业能力。一旦学生对口就业后,就会胜任职业岗位并依托职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主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以教师为桥梁促进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与企业积极互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认识、接受和认同行业企业文化,进而能够传递、传播并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以教师为桥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自我认同,自觉增强能力和素养,自主专业化的过程。

二、以“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对接的机理。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从组织性质上看,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利润。学校是公益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务性。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性质上最大的差别是企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两种文化在对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冲突。如果光从企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角度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该合作不会持久、深入。“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2],坚持以人为本、互利互赢的原则,找寻两种文化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职业院校把育人与为企业生利有机融合起来,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两种组织文化就有了对接的可能性。

(二)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能够避免组织文化对接中的文化冲突。

以校企双方的利益获得为基点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关键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文化随着企业文化的输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避免消极文化冲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对方。为避免后一现象的发生,丧失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而深刻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构建先进的教师文化,就会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可能偏离方向,或者无法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困难,制约教育文化对校企合作能动作用的发挥。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职业教育教师的鲜明特点是“双师”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具有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教师不会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观的“文化失落”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所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们自觉自主地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同时,教师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也激发、感染企业员工、学生模仿学习,积极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先进“双师”素质教师文化的方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前提是学校应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职业学校就开始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遇到的困惑问题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概括地说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选拔、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形式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其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缺点是外部寻人难,高级人才引进需要投入成本。同时,如何通过管理促进新教师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新教师、新引进人员尽早融入教师群体,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是个难题。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教师来源的多渠道性,学校采用“内容―――针对”模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承载“双师”特质,具有“双师”功能的教师个体。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着力对他们进行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需求相适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分类培训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激励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促进校企合作。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脊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规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调节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人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能够约束和激励教师由被动的、消极的企业实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有效的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制度内化为组织成员行为及其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并且,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具有先进性、体现群体的认同性和组织意志时,才能成为师生的观念文化,进而深入地影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能动地作用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革新情况。同时,要作为主体为企业服务,并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为制约和激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并在互动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等企业服务制度。教师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教师效能感就会增强,而这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会生成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养教师创造性人格以便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如果不具有创造性人格,就难以参与高级形式的企业服务之中,也难以发挥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只有培养教师不断生长创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创造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业和学校“生利”,才能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保持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应关注优秀教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养成创造性人格。学校帮助教师制定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生长创造性人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赵志群,吉利,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8.

[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72.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十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他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完善。

人文素质是社会上每个人必需的基本素质,是每个人对外展示自己,对内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为它反映着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中心的社会需求和价值取向。

高校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它体现了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又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方式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体现了高校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包括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理解主要的人文思想、掌握确切的人文方法、遵循高尚的人文精神。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的宗旨是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其特点是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生产和管理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即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是学制短,人数多,重专业课教育,轻文化课教育,这就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培养。

英语作为一个人文学科,更要担负起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

很多国内大家都曾经说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英语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传授,更要注意优秀英语文化的引入与培养和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急迫性。

中央多次发文强调,要求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说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大势、社会发展大势,也事关学生本身的将来。

(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英语越来越显示出它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不仅要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彼此语言文化的交流沟通。

然而,在时下高职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对学生语言技能的传授注意的很多,完成每一项的目的都是要求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技能,只要学生能够和外国人交流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对他族文化的引入与吸收却少之又少。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体现出英语具有人文性的一面,将英语的语言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当前大学生掌握的人文知识少之又少,无法满足自身提高和发展的需要。

我在英语教学当中经常会遇到此类问题,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人文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都了解得很少,例如,中国的陆游是哪个朝代的人?《四世同堂》的作者是哪一位?美国的首都是哪里?联合国的总部位于哪个城市?马友友是做什么的?能回答出这些简单问题的学生很少。

我曾经对任教的班级做过一份调查问卷,有73.5%的同学认为学习人文知识很有必要,这部分学生认为掌握人文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工作,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才华。

所以,仔细深入了解原因,不是学生不愿意掌握,而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妨碍了学生学习。

(三)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们的各方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我们走在大街上,走在大学校园里,处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和各种与事物本身不协调的现象,我认为这和人们在学校受到的人文素质熏陶少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我一次去西餐厅宴请一位外教,此时,其他桌的某位顾客不会使用西餐餐具,直接向服务员要筷子,结果闹出了不小的笑话,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可见,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必需的。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认为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前要适当选取教学内容。

教学要依托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如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注意语言文化的传授。

首先,我们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政治、地理、文学、经济、历史等背景材料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习到更多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我们要有目的地开设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比如,《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概况》,通过这种有目的的教学,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

(二)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太注重方法的选用。

英语的传统教学固然有其重要之处,但不容忽视的是方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更多采用人文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延伸到语言应用知识以外领域,认识英语,感受英语,享受英语,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素养。

(三)教学中要创造英语学习的人文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新知识的累积,而是对以前高中英语学习的一种熟练度的提高。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学,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氛围。

在教室中可以布置一些英文的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多举办一些英文歌曲比赛,英文舞台剧比赛,英文电影配音比赛等,既丰富学生的生活,又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后要体现人文精神。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难逃它的局限性。

一些教师上课结束之后就对学生不闻不问,以为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更多地对学生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延续和提炼。

总之,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如何使学生既能够承担自己的专业任务,又能提高人文素质,这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件事情。

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自身,对社会都是有益的,因此,我们要更加积极地探索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家善.对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4,(3).

[2]刘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3,(9).

[3]张新颜.人文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12).

[4]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十一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审计专业每年新入职教师逐年增加,迫切需要丰富高校教师团队实践经验,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会计教师“双师素质”养成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双师素质”的养成。

校企合作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指路人和领头羊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教师的责任制,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会计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校企合作工作融入到高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当中,努力实践并逐步实现学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与合作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普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会计专业也不例外,近些年来会计教师在与财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普遍合作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特别是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应。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升格而来,不少教师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缺乏研究,教育教学理念还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师资队伍水平整体不高,学历结构偏低。

(三)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仍缺乏从业经历,对职业教育的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其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较差。

(四)科研水平不高。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科研水平相对较低,也有部分学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定位不准,甚至把产、学、研对立起来。

随着高职教育与国家产业的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19号)中指出“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职会计专业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应具有以下素质模型。

(一)“三能型”教师构架。“三能”是指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具有“三能”的教师,即为“三能型”教师。

1.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具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能力、会计税法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等,能教会学生把会计知识学以致用,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会计实操练习。

2.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要具有专业实践能力,且专业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水平,应具备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3.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指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的服务活动,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

(二)“走出去+请进来”即高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

1.走出去,有计划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要想很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就必须先于学生掌握会计税务审计专业技能。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采取分层分类的培养举措,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到合作的企业挂职锻炼、跟班研讨等。

2.请进来.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从企业引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情况、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他们共育人才、共同参与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同时也对在校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三)组织教师“企业顶岗”实训。积极将会计教师直接下派到企业,并在企业中安排实质性工作岗位,让实训教师变身为企业员工,让高职教师到企业积累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打实“双师型”的职教师资。

1.完善管理制度。端正思想,健全规章制度,以建立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规范教师队伍建设,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2.争取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争取资金专门用于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教学部门根据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自主使用资金,同时,学校通过严格资金审批制度,保证师资队伍建设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依托“会计专业行业专家委员会”,促进会计专业建设。定期召开行业专家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分析、岗位任务分析、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研讨,行业企业专家全方位的参与,丰富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同时聘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专题讲座、以及特色课程授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参与教学,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争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高职教师考核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工作的考核应主要包括教学业绩、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其中教学业绩应重点考核实践教学能力。且将其作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对考核内容、方法、程序及教师的待遇、奖惩、聘任、晋升等考核标准要有明确的规定。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三)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政策。

应积极探索改革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可实行双轨制职称,既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应具备中级会计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课程开发与课改研究能力等作为重要指标,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钩。并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十二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要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8月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无疑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现有高职院校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来看,“双师型”教师及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极不适应。高职教师工作热情的高低,绩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优化师资队伍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过程和价值作出判断。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方法论证。只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探索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课题。

1.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目标不够明确。

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培养要突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目的在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是一条长期的目标。但在现有的评价模式中,多数高职院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了单一追求数量,没有强调引导教师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努力,这就使教师评价失去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2.评价内容狭窄,缺乏系统性。

教师评价应全面反映教师的价值,而现有的评价体系的设置较为简单,一般采取相同的模式,指标数量过少,会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与实用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考评内容主要从政治思想修养、师德、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专业技能各个方面展开,但是很多时候科研能力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项,在考评分数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等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价。另外,不少院校缺少校内、校外、企业联合考评的措施,学校没有将教师校外培训成绩、实习单位鉴定意见、企业的反馈与校内考评结合起来,这就不能全方面、系统地考评教师的“双师素质”,导致评价结果的偶然性和局限性。

3.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有抵触心理。

教师评价一般由学校组成专门人员进行,参评教师回避。由于任何评价主体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或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而教师往往对评价的过程及结果不知情,就难以了解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期望与自身表现的差距,不了解自身教学的`实际状况,也就不知道今后应该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学。当教师本人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时,缺少一套完备的机制让教师消除心理顾忌、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由于缺少知情权和话语权,对评价也常常表现出不安、疑虑、恐惧的心理,甚至导致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抵制和厌恶。

4.评价模式落后,缺乏差异性。

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任何教师评价都应尊重和承认教师的差异性。然而,多数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的设计更多站在规范管理的立场,采用统一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面向所有的教师。这就是很长一段时期内,教师评价难以对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实质性的推进导向作用的主要原因。

1.注重“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

高职教师能力评价应当体现先进职教理念的需求,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当具有充分的帮助措施,而不能单纯强调淘汰惩罚;应当通过高职教师能力标准的定期更新,以及考核评价的定期进行,来推进“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教师自我评价。

在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参与评价的往往是学校领导或系部主任,这种单一的评价违背了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不利于发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为更好地实现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应该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努力在评价中将实施教师自我评价和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其中,特别要强化教师的自评活动。教师针对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查自纠,找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从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培养”与“评价”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基点在于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评价机制。“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实施应本着“全面性、系统性、多元化、多渠道”原则,使评价结果既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终点,同时亦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起点。要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评价的动态结合,建立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职业教育对教师评价的重点是“双师型”教师能力和水平,也就是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开展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体现,可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指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及为社区开展培训服务等。“双师型”教师应该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其社会服务能力是其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体现。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能够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需把社会服务成果纳入“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框架。

关于考核监督机制,学院领导、人事处、教务处、教育督导组等组成学院考评组,由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与专业带头人组成系部考评组。针对有关项目分别进行评价,相同项目考核结果所占比例各50%;两组均应吸收学生、企业参加考评。由学院、系部共同组成考核评价监控组,对考核评价全过程进行监控。教师考核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档案,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评价的科学性。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双师型”教师的劳动价值普遍要高于普通教师的劳动价值,因此,对“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加强管理和考核,另一方面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实行政治待遇从优、生活待遇从优、劳动报酬从优的“三优”政策。

总之,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突破传统教师评价体系的弊端,从根本上满足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十三

论文摘要:本文从徽商及徽商精神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徽商精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

1.徽商精神。

1.1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徽商的起家大多比较艰辛,艰苦奋斗精神使他们有后来“几遍禹内”的辉煌历史。徽商在创业时期,始终坚持不懈,“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最终“挟一缗而起巨万”,跻身于富商大贾的行列,这种毅力至今尤为新徽商所尊崇。

1.2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在艰难创业及长期经商的过程中,徽商始终本着一条原则,即讲求诚信。徽商注重商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在全国享有很高的信誉。如清初婺源商人潘元达经商吴楚间“以信义著”,休宁商人吴天衢在广东“以信义交易”。徽商勤俭节约,诚信服人,反映了其商业战略上的远见,不被眼前利益迷惑,是徽商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1.3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举族经商是徽商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色。纵观徽商的发展史,正是有着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才使得徽商在与其他商帮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屹立商海几百年而不倒。

1.4乐善好施的公益精神。徽商在成功之后,普遍回馈社会,热衷私塾、广设义学、捐修官学、倡建书院,促进了儒商一体,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对古代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徽商还积极支持和大力捐助社会保障和慈善事业,如建立族田、义田及宗族祠堂等。

概而言之,今天我们重温徽商的发展历程,主要就是要学习其诚意敬业、开放创新的职业精神;诚实守信、以义生利的经济意识;儒商结合、富而后教得经营之方和乐善好施、济世助人的社会情怀。

2.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

2.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感。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兴衰。将徽商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必然要涉及到对徽商及徽商文化全面地认知和了解,而要了解徽商文化,必离不开对中国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和熟知。因此,从研究徽商文化着手,可以直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加强对中国历史的认知感,对于青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着现实意义。

2.2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徽商文化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交融形成的商业文化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徽商文化又是中国儒学与商业结合的最佳典范,他吸取了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文化涵养,重视文化层次和做人品味,重视诚实守信和重义行善,融合了历史上丰富的商业经营理念最终形成并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完善,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凝聚力。将徽商文化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可以充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融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3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就是要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的国情,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富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将徽商文化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形成符合当今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实现古为今用,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知重教、尊重人才的人本氛围。

2.4有助于现代企业精神的研究与塑造。历史上徽商铸造的儒商精神,把实践儒学道德规范作为商业理性的自觉追求,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对当今企业家行商富有启迪意义。徽商所体现出的重义、诚信、行善等优秀品质在现今社会依旧弥足珍贵,对于现代企业精神的塑造和企业家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可贵的借鉴作用,对于新徽商的崛起也有着启迪作用。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推广徽商精神,对于引领青年学子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树立诚实守信、务实开放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3.徽商精神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与途径。

3.1原则。

3.1.1坚持文化传承为己任。一方面,徽商文化是安徽人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徽州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瑰宝,是安徽历史的骄傲。高职院校作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对于传承徽商文化,光大徽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责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财经管理类专业大多移植于西方,是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实践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将徽商精神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相结合,能够塑造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1.2坚持多学科融合。研究徽商精神,必离不开对徽商文化的研究,徽商文化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它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和文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扩大研究视野,积极开展多学科融合,针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性,从不同学科、不同知识体系上进行研究探讨与整合,进而形成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3.1.3坚持文化陶冶和技能培养并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所谓的高技能并非是单纯的经商赚钱之能,而是职业人文的高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二者有机融合。在当前经济转型期,高职院校教育必须重视“以人为本”,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文化陶冶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坚持文化陶冶和技能培养并重,培养有责任感、有素养、富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2.1实地调研。教育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凸显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安徽作为徽商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有着天然的徽商文化底蕴和文化古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变过去简单的口头式教育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地调研,实地观摩徽商曾经奋斗过的古迹,可以身临其境,切身感悟徽商的发展历程,接受徽商伟大精神世界的洗礼,比起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方式,实地调研有着明显的教学优势。

3.2.2多向交流。当前,学界对于徽商及徽商文化的研究逐渐兴起,因而对于徽商文化的很多研究成果难免也存在争论,比如徽商的精神内涵、徽商文化的社会价值、徽商文化与其他商帮文化的区别等等,都是学界争论和研究的重点。多向交流可以打破以往单一的老师传授、学生倾听的方式,由老师提出争论的主题,交由学生自己去研究思考,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以及开展学术讨论的方式,学思结合、调学结合,再向老师进行反馈,形成互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广泛性,可以深入全面地加深学生对徽商文化的了解,以及形成自己对徽商精神的独特见解。

3.2.3对比研究。研究徽商精神的目的并不简单在于学习古人如何追求利润之道,而在于传承文化精髓,吸取前人优点,为今所用,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过程中,要进行古今对比,通过对古徽商沧桑与辉煌历史全面系统的研究,深入理解徽商“以德治商”、“以信立商”的从商理念,找出与现代新徽商从商经营之道之间的传承点,实现古今文化融合,探索出当今学子应当传承的精神财富。同时,要进行横向类比,扩展研究,将徽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职业素养进行比较,引领学生增强对现代企业搏击商海仍离不开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念,启发学生对徽商精神引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兴趣和灵感,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精神育人、文化育人和素质成人。

3.2.4兴趣社团引领。古代徽商之所以能够屹立商海几百年而不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徽商的集体观念,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徽商总是能够抱成团,共同奋斗。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也要培养这种集体协作精神。要积极主动引领学生成立一些研究徽商文化的兴趣小组或学生社团,同时给予理论指导和物质支持,借助学生社团这一在高校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组织力的学生自治组织,使得学生能够开展调研、讲座、展览、讨论、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3.2.5信息技术辅助。徽商留给后人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崇文重教,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相统一。今人在徽商文化教育方面也应秉承这一传统,借助现代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将徽商文化完美生动地展现给广大学子。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将徽商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古民居建筑、徽派绘画、徽式教育及人文故事等图片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有关徽商戏曲和影视剧的观摩,深入研究徽商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饮食起居以及服饰特点,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拓宽学生对徽商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和多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克明主编.徽商发展报告――2007[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08.

[2]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j].浙江学刊,2001(06).

[3]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8,(1):63―64.

[4]张晓晴.徽商文化融入高职商科学生商业素质教育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十四

摘要:会计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从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入手,分析了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改进校企合作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合作层次;合作方式;双赢。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之路。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充足的会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实际适应能力,并且在企业教育中充分地积累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技能,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然而,经调研,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进展并不顺利,合作层面、合作方式等均需进一步的深入。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校企合作“一头热”、合作层面浅、合作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一)企业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适用会计人才,学校需要利用企业的真实环境、实训条件、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既增强会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又可减少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还可以优化专业师资结构。此外,企业还可以为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为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支持,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与帮助。因此学校有与企业合作的强烈愿望。但在实际中,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校企合作兴趣不大;再加之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企业实习、学习不能够给企业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开展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此外,会计工作涉及企业财务秘密、商业秘密、涉及钱、物等财产安全,从保密的角度企业也不愿意安排学生进行适应性实习。企业校企合作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是“一头热”。

目前,所有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校企合作,大都是在学生实习就业方面的合作,很少涉及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停留在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操作层面,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得以实施。实习期间企业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责任,在校企合作中只起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作用,使合作形式表面化。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许多企业的实习安排流于形式的讲座、观摩,或拿出部分会计凭证、账簿让学生翻看,而不是让学生动手处理经济业务。这样一来,学生很难领会真正的会计部门运转流程、业务水平很难提高,这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目的就相去甚远了。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措施。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石。为保障高职会计专业人才有效培养,必须深化校企合作。笔者认为,校企合作需从合作层面和合作方式上深入探究,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1.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共同分析岗位任职要求,教学活动设计在满足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实际要求,从前期调研分析到方案编制再到审核定稿,合作企业都全过程参与。

2.共同开发课程体系高职课程开发要遵行“能力为本,知识够用”的原则,而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来进行。在课程开发中,如何把握教材知识“必需、够用”,如何体现一定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的需求,必须依靠行业、企业参与指导。课程开发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以开放的姿态向行业、企业取经,推进校企共建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应主动走向社会,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进行会计岗位需求分析、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保障等各个环节。

3.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达到多赢。对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场地,改善办学条件;可利用基地的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培养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对于企业,通过合作企业获得优质的人力资源;可以与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开展技术开发、流程再造以及员工培训;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应按“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思路进行建设。

4.共同组建双师团队学校聘请行业优秀财务专家、企业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为技能名师或企业兼职教师,公司聘请学校的教师作管理顾问、培训讲师,校企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不仅培养在校学生,还要到企业对其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同时,企业兼职教师在企业从事生产活动,还要参与专业教学活动,负责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实习指导。

5.共同推进学生就业为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生从进校到毕业就业的各环节双方共同参与。新生入校时安排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和岗位工作,通过参与简单工作体验,使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择业和就业做好心理准备。校内学习期间安排来自企业的兼职老师组织教学,将企业的先进生产、管理、服务的经验与案例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更加贴近,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校内仿真实训期间,聘请企业财务人员为实习指导老师,将会计岗位工作流程与实际操作带到学生实训中来,校内实训与实际工作对接,有利学生零距离就业。校外实习期间,由企业财务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季节,校企共同举办企业招聘会,学生在企业、岗位和地域等方面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充分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顶岗实训是当前校企合作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为保证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有效运行,还需要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校内仿真”式。指学校通过从各合作单位获得真账实习资料,经过一定处理,将真实业务转化为实训内容,按财务工作流程与方法组织实训,操作全过程仿真。2.“培训合作”式。合作单位按照自己的人才标准来培训学生,以满足自己选拔人才的需要,学生通过培训增加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与一般用人单位可采用这种方式。3.“来料加工”式。指学校与合作单位合作,由合作单位承接业务,学校完成业务。与会计事事务所可采取这种方式,由会计师事务联系的业务,学校承接,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业务,并实现实训目的。4.“筑巢引凤”式。由学校出场地、设备,合作单位来校设点办公,提供相关业务由单位业务人员指导学生开展业务处理和业务操作,学生在服务的同时达到实训目的,与记账公司可采用这种方式。5.“校办工厂”式。由学校申请成立校办公司,如设立财税咨询公司,对外开展代理记账,财税咨询、审计等业务,对内有计划安排学生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企业的会计工作,亲自动手实战,训练学生会计职业经验。

(三)建立合作长效机制。

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教育理念、价值取向的不同,在合作中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为保障校企合作规格有序进行,双方必须建立科学的运行与管理机制,建立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地方政府长效激励机制。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给予校企合作企业优惠政策,强化财政扶持、强化用地保障、实行地方税收优惠等建立吸引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行业督导机制。发挥会计行业(协会)中间纽带作用,指引与督导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建立校企合作管理评价机制。建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考核与评价机制,建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吴兆方,陈光曙.高等职业教育“两高一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杜国用,隋冰加.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中国市场,(09).

[3]王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问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

论文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汇总15篇)篇十五

前几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加上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导致大批应往届毕业生沉淀,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对用人单位而言,过剩的人才市场给了他们越来越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对于用人的标准也就节节攀高。据调查,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主要侧重在如下几个方面:。

1.注重个人品质。

首要的是责任心要强,所谓责任心,就是指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心系工作,诚实可靠,不轻易毁约;再就是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仪表整齐,言语礼貌,待人热情等;另外对于刚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质。

2.注重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种才华的体现,用人单位往往都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便能迅速容人陌生的集休,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效益。

3.注重挫折承受能力。

在竞争压力如此之大的今天,良好的危机应对能力及挫折承受能力是一个优秀员工必备的品质,挫折能够使人得到锻炼,压力能够使人成长,一个在危机中能够顶住压力,从容不迫的处理问题的员工必定能给企业创造财富,而这部分人才也是企业重视并将会重点培养的。

4.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化课的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但是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要具备一定的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面临这样和那样的挑战的,面对机遇和挑战,就要求毕业生们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结合新环境新知识的创新能力。

1.学生日常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计划。

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最大的特点在于,各高职院校都有《学生管理手册》,其中不乏对学生的各种管理规定,要求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是却明显缺少明确的职业行为习惯的要求。许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模糊,对于工作流程、工作规则等都只停留在实训课上老师的简单要求和实训室里的操作守则,学校缺少有目的的.、系统的培养。

2.教学方式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接受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已经和企业建立了联系,采取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来进行合作,但是却没有形成规模化,大多数学生由于专业限制还是没有机会在就业前接受职业化熏陶,只是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校求学,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任务义不容辞,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抓住新生入学这一有利契机,进行专业发展情况介绍,并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来认识专业的重要性、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竞赛,在竞技中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加深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做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下社会、到基层、求锻炼、深化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理解。

2.加强校企合作,以工学结合为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这一教学理念,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以职业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直接从校外工作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3.以学生素质教育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教育育人的根本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较高的慎独修养、为人诚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品格;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心胸豁达开朗、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

4.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配备上都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如果想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当更多地听取来自企业的声音,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而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例如,选修课设置就应该多安排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科目,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相应职业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毕业前就掌握未来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同时要注重师资的调整,引进“双师”人才,让企业技师来校讲课,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养的捷径。

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是高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保证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职业活动等领域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5.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

按照思想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就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来说,由一定的职业品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职业品德行为,必须经过职业品德情感、职业品德意志这两个心理要素的催化作用、促媒作用才能实现。品德是由四种基本成分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职业品德不是孤立的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堆积,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种因素的变化并不必然导致另一要素的变化。因此,在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培养优秀人格的过程中,应同时强调大学生职业行为养成认识上的笃信、养成感情上的陶冶、养成意志上的锻炼和养成行为上的践履。德育工作者也应考虑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如何符合品德的心理形成过程规律和结构的构成,使学生情理一致、言行一致,使职业行为养成教育真正行之有效。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树和草不一样教案(实用22篇)

    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果。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作为一个吃货,每次去阿姨家,最开心的

    读城南旧事有感读城南旧事有感(精选20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文字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其背后凝结着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典型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第一次读《城南旧事》

    五年级难忘的春节(优秀19篇)

    春节是一个传统的吃年夜饭的时刻,人们会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菜肴。春节期间,学习如何给长辈拜年和赠送贺礼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都是:恭喜

    新媒体编辑年终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3篇)

    月工作总结的内容要全面、详细,并突出重点,以便于上级领导和同事了解自己的工作进展和成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可以对大

    二年级母亲节感恩范文(16篇)

    感恩是一种感激的心情,它让我们更加明白生活中的点滴,从而更好地珍惜每一天。我们搜集了一些感恩的小提示,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感恩之道。母亲的手变粗了,是

    劳动标准合同大全(14篇)

    乙方:________。甲乙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共同订立本合同,共同遵守本合同所列条款。第一

    幼儿园经济困难申请书(通用20篇)

    不同场合对更多申请书的要求略有不同,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更多申请书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职位,可以为你提供多样化的参考材料。您们好!我叫xx,是x

    那一低头的温柔(优质20篇)

    优秀作文是文学写作中的典范,能够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思想深度。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一声鸟鸣中醒来,隔着端然梦境,隔着晨

    小学语文论文改革评估方法(精选14篇)

    优秀作文是对作者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的真实展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写作的灵感。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学

    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优质22篇)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活动的流程和步骤,更好地规划和执行下一次活动。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根据南湖区教育局关于开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