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2 作者:灵魂曲

优秀作文是通过文字展现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能够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并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备受认可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探索写作的魅力。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一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传统文化的国旗下讲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冬至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至今已经有2520xx年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冬至被当作一个重要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一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官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这种祭祖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全体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根植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也许,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但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学习、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积极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便是道路再曲折、再艰难,我们也能为此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从小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刻苦学习,开拓创新。我相信,中华文化一定会走向世界,再创辉煌。那么我要说,继承优秀传统靠你、靠我、靠大家,弘扬华夏文化,为你、为我、为国家!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三天假期,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你是否去过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那些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撒热血的战士们;你是否去过已故亲人的坟前吊唁,怀念起曾经与他们相伴的点点滴滴?无论我们用哪种方式,最终也是殊途同归。我们都在这一天里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爱戴。

清明节是我国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族节日,通常诗历的四月四日,但节期很长,前后加起来将近二十天。清明相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土葬之礼,民间随之效仿,也便流传开来。于清明节清扫亲人坟头,进行祭祀活动也成为了传统习俗,同时配合这个温暖的季节,也可以相应地开展踏青等娱乐活动。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肃穆而轻松的节日。清明节与中秋,元旦等并称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八节”,由此可见清明节的重要性。可这个如此重要的节日,却在布置不觉间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却。

同学们,如果说清明节不放假,你们是否还记得四月四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如果说端午节只是吃个粽子,中秋节只是吃个月饼,那节日的文化又何在?前两年,清明节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去年开始我们还能够享受到三天假期。我们在享受节日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这个节日赋予我们民族的意义。

节日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甚至也有类似清明节的风俗。日本的盂兰盆节,企业单位放三天假,让远离家乡的人们回家祭拜过世长辈;波兰的亡人节更是全家出动,大人祭祀,小孩点烛灯,以表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当他国传统节日氛围得以完整保存时,我们中国的节日氛围却愈来愈淡,若不及时挽回,这沿袭了近前年的民族风俗将就此消失。

同学们,让我们重视传统节日,了解民族文化,用真诚的心来缅怀革命烈士,瞻仰他们为祖国的和平解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让爱国的风扬起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前进的帆,让中华民族千年的灿烂辉煌文明历史得以继续在世界,在今天熠熠闪耀。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可谓中华文明长盛不衰之精髓所在,亦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在当代,更是在社会中与人交往的基础。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作为具有5xx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我们的校园里,则更应弘扬文明礼仪之风。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是民族崛起的希望。回首历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伴随着本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被接受而确立的。文明礼仪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呈现在世界面前的一张中国名片。我们不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更是要传承,传播中华文明的精华。文明礼仪作为修身之本,我们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它将决定着我们能否从一个优秀的人才飞越成为一个最终做出杰出成就的人。聪慧的头脑只有和文明礼仪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你在学习工作中被大家所接受认可。“爱护环境”,“尊敬老师”,“整洁大方”,这些都是看似早已烂熟于胸的校园基本礼益范,却无处不透露这人文的关怀和理性的思考。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之本”。试想,倘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着平等,友爱,理解,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将变得多么的有滋有味。文明礼仪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师生之间变得和谐,同学之间更加团结,整个校园充满活力。有了它,校园才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我貌同成长,永远珍视的温馨的家。

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文明礼仪则还有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你的言谈举止上,每更多的是在你的精神面貌上。朝气蓬勃,乐观开朗,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一群积极进取的学子,一派欣欣向荣的学习氛围。一个古希腊哲人说过,“人的健康是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少了任意一个都不是真正的健康”,同样,文明礼仪也表现在外表和内在两部分。得体大方的着装,整洁朴素的仪表总是会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温文儒雅的举止,落落大方的谈吐则会留给人们谦谦君子的美名。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进取的态度则让你倍受尊敬。放眼我们的校园,这令无数人向往的七中,莘莘学子勤奋的汗水,在这里闪耀成智慧的光芒。而我们的文明礼仪,却无法令人完全满意。似乎每天总有那么几个着装不规范,发式不合格的同学;为什么不时也有同学之间的争执和不愉快发生?对待老师你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尊敬?扪心自问这些问题,也让我们多少有些汗颜。9级的新同学们,来到这里你们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个“闫中人”身份来规范自己的行为。7,8级的学长学姐们,则应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七中这一片沃土,光有智慧和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文明礼仪使它更加和谐,美好。

国民素质的一小步,国家文明的一大步。文明礼仪,要真正做到,还需要每个社会公民长久的努力。作为社会的一位公民,我们都有义务从身边做起,从我们的校园做起,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大家好!

我们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讲礼貌的人。礼貌用语在他嘴边,他懂得要想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文明的学生,一定是有着良好卫生习惯的人。他会自觉维护校园环境,不会随便买零食吃,因为他懂得随便买零食既浪费又不利于健康,他更不会乱丢饮料杯、面巾纸、塑料袋、纸片,而且会动手捡拾纸片等,因为他懂得环境是大家的环境,把美好留给他人和自己。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爱护公私财物的人。他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不会践踏草坪,不会乱涂乱画,更不会踢门、浪费水电……而且会劝阻、制止破坏行为,及时报告。

文明的学生,一定是遵守纪律的人。他会将自己的物品摆放齐整,会自觉排队就餐,不会大声喧哗影响别人的学习,会遵守学校的。

规章制度。

文明是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文明是告别作日的无知和粗俗,是自觉的控制。

校园因你、我的文明而文明。文明校园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长期的努力。

在3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我们身上流动着同样的血,学习着同样的文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着人类进步,为人类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儿女,我们中华儿女应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的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做好人好事都是我们的美德。

一提到中国人雷锋,这可能都是妇孺皆知的事情吧,中国的军人们,都是具有像雷锋一样的品质,都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我们头顶一颗闪亮的红五星的军人们,有着时刻关心我们的军人们,难道你没有看过关于我国的军人们的连续剧吗?个个都是那么的严肃、庄严、朴实、勤奋、英勇的人,都是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关爱人民的精神,这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吧!

保护环境也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现在我们中国爱护环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国也变得更美丽了,像我们得学校,也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们中国这样的传统美德,就像一个有爱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坚强,要诚实,要守信,勇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了。

爱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爱国英雄为保卫祖国,为国家的荣誉,牺牲自己的利益,贡献祖国。1851年,吉鸿昌将军赴美"考察"。那时候,中国人被西方人看作"低等民族",有些中国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鸿昌将军去邮局寄包裹,邮局的职员知道他是中国人,竟轻蔑地说:"'中国'在哪里?我不知道"。随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该暴露自己是中国人,还说:"只要说'我是日本人',就什么事都好办了。"吉鸿昌将军顿时怒不可,当面斥责道:"什么!你要自称日本人?我吉鸿昌决不这样做!我是顶天立地的中国人!"他回到住处,当即制作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道:"我是中国人!",并把它佩挂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个"我是中国人",体现出了吉鸿昌的爱国心。

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我们的责任是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将来贡献祖国。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祖国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将来,我们不要辜负祖国对我们的培育,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要依托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每种文化各有其特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供大家参考。

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就是尊重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与文化需要。

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轴心时代”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活力、从未中断,究其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处事方法,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文精神等,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化软实力是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是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与发展动力,以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暴力、强权等硬实力的比拼不再是解决国际问题与冲突的唯一途径,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不敢也不愿轻易诉诸使用武力,而是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领域转向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文化软实力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方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更是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是_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必不可少的因素。

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主动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形象。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三

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根脉与精神追求,就是尊重中华儿女的勤劳奋斗与实践探索,就是尊重中国人的不懈追求与文化需要。

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轴心时代”至今,依然焕发着生机活力、从未中断,究其根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发展理念,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处事方法,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爱国情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人文精神等,在世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化软实力是相较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而言,是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与发展动力,以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暴力、强权等硬实力的比拼不再是解决国际问题与冲突的唯一途径,主权国家之间的博弈不敢也不愿轻易诉诸使用武力,而是由经济、军事等硬实力领域转向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文化软实力成为国与国竞争的重要方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迫在眉睫,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更是责无旁贷、刻不容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灵魂,是_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不竭动力。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自强的重要支撑,也越来越成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必不可少的因素。

基于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主动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形象。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四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五

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跳出尘网,守拙归园,从此,构建文人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的精神的桃花源,为多少仕子诗意栖居筑上一道篱笆。

2、曹操《短歌行》。

领兵南征北战,渴望一统天下,然而,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叹一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这个飘逸的诗意不羁的坎坷的诗人,飘然把自己的理想浪漫在天姥山的上空。

4、白居易《琵琶行》。

商人的爱情总是站在天平上,对女子而言,一边是悠闲,一边是伤悲。于江州司马,泣的是否就是自己的影子。

5、王维《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自己的诗画意境中,随意的撷取山村一片明月,看村姑浣衣,看莲动下渔舟,看人间的溪云起落。

6、杜甫《登高》《蜀相》《兵车行》。

百年多病之躯,历经沧桑,用浑浊的的泪眼,凄凉的心境,悲万里清秋,怜天下苍生,以沙鸥的姿势深沉栖在顿挫之中。

7、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已是梦中的往事,朱颜的凋落犹如昨夜的风雨,打湿了曾经的美好,梦醒时分,愁如春水。

8、柳永《雨霖铃》。

登科落第,对长亭晚,满腔心绪化作千种风情,执纤纤细手,酒醒处,伤感冷落飘零。

9、李清照《一剪梅》。

国仇家恨,婚难业孤,黄花秋月中寻寻觅觅,凄风哭雨成一座乱世中的极致美神。

10、辛弃疾《永遇乐》。

金人的铁蹄踏破中原,也踏痛了多少爱国志士的忠魂。曾经,横枪槊马,金戈铮铮,气吞万里;而今,斜阳草树,雨打风流,往事不堪回首。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六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继承传统放眼世界》。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矩,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体现着这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呈现民族成长的历程,它维系民族文化的传承。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般的更新,淘汰。不断的剔除陈旧落后的思想,又不断的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的元素,打上每个时期的烙印。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而多样的民族特色,传承并发展出独具韵味的民族传统文化。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和脊梁,学习传统文化,一是可以增加对历史,对文化的了解,丰富知识;二是可以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三是,触类旁通,悠长的文化史,是国人数千年思想、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培养我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让我们从教训中得到更宝贵的知识。

然而,如今许多的年轻人在追求时尚、追求特立独行的同时,有意或无意的拒绝了对本土文化的接纳;在哈韩、哈日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时,我们对传统文化却刻意回避。

其实,传统文化的教育从我们入学开始就一直在伴随着我们。只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一心关注果实而忽视了花开的声音。

传统文化正以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穿梭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每一位同胞的血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作为现代人的精神补品、思想食物,作为一个民族傲立世界之林的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厚重的文化底蕴正期待着新一代的人将其继承发扬。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格所说“一个民族在文化上没有号召力ナ遣豢赡芡沉焓澜绲”。

大家知道,21世纪是个交流包容,海纳百川的世纪,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已被认同。当我们努力学习外语,打开多视角浏览世界的同时,地球上其他国家也都在不断的了解,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如神秘绚丽的瑰宝一般吸引着各方的视线。这就要求我们在拥抱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有走向世界的勇气和胸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外语的原因之一,透过外语,了解其他的民族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用第三只眼睛看,学会更客观的思考、更审慎的判断,学会以更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和探索,来推进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动我们的文化精髓走向世界。

而当我们大家都这样做时,我们的社会就能够得以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才会更加丰富更加灿烂。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七

创新,是一个以时代为基点的概念,创新的要求也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赋予新的定义。所以,翻新是创新过程一个必不可缺的环节,那么怎样的翻新才能为优秀的创新奠基呢?近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售的旅游纪念品被进行了一次可圈可点的大翻新,一改往年固守传统的面目,将现代生活要素与古代美学价值相结合,推出了朝珠耳机、官银储蓄罐等实用性与兴味性兼备的创新型纪念品,让游客们频频称奇。故宫纪念品的成功翻新,便是对创新的绝妙诠释,与不断翻新的中学教材一样,它们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只有在翻新的过程中注入时代精神,这样才能完成一场有价值的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更是创新的重要追求。

创新,是在一定历史传统基础上而衍生出的行为,传统文化的积淀,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来民国教材的.走红,掀起了一股复古的潮流,我们不禁会思考:复古与创新一定是相悖的吗?其实在近年,复古之流并非只存在于民国教材的走红,一股重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也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再到《于丹论语心得》,从古装影视剧再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种种现象都表明了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使人们的文化素养受到了熏陶,也使中国文明古邦的风采愈发地展现在国际舞台。所以,复古与创新,并非永远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复古并非一昧地坚守旧文化,而是在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失去了传统的基石,创新也只能是空中楼台。

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都是创新不可或缺的血脉。只有以传统文化为源头、以时代精神为体现的创新,才能指引你我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翁,才能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国富民安、海清河宴的康庄大道。让我们一起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紧随时代的步伐前进,打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八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还是有很多中华儿女,你们的心中仍是多么的激情澎湃,一想到自己的祖国,你们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你们心系祖国,因为你们时刻记得,你们是中华儿女,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你们是永远都不会忘怀的。

其实,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中华儿女,我们都应该时刻铭记:我们的家是在中国,我们是中华儿女,是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才创造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祖国犹如我们的父母,我们在他们的怀抱里长大,我们在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难道我们要把它们遗弃吗?这样,我们对得起我们的“父母”吗?我们很多人要求什么都要新的,可是却不懂得很多被遗弃的东西才是文化瑰宝,我们正一步步走向新的时代,但同时也要一点点拾起那些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现在,每当在传统节日里,看见很多人去重温过去的习俗时,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每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九

历史上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先古文化,或已夭折,或已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华能以其自创文化独立于其名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大家,应该传递灿烂的中华文化,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从这一刻起,大家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竹丝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让余秋雨告诉大家他的“千年一叹”是在叹谁的心坎。让冰心告诉大家,她的“繁星”点缀了谁的世界;让海子告诉大家,“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在历史的长河中,掏出一抔闪着光的`沙土,细细掏尽。拾出经典,珍贵地收好大家的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在大家的守卫下闪烁其迷人的光芒。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节日文化则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

新春佳节,寄寓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欢度传统佳节,是中华儿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传递、守卫着瑰丽多彩的中华节日文化,皆因中华节日文化乃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来吧!让大家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听古代圣贤佳人在耳边低声吟唱,享受民族风俗,浴心波涛,感受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这就是欢度传统佳节,传递、守卫中华文化过程中萌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神清气爽啊!

与此同时,大家更应该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向世人标识大家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让绚烂的东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大家的子孙。

传递、守卫中华文化,是让经典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亘古不息,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发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的标识。

因此,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中华文化的传递与保卫视为己任,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文档为doc格式。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十

柳词给我们的印象是婉约,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无奈、凄清与孤独。

然而,柳永的词也有大气磅礴的豪放,如本首《望海潮》便是。

这首柳永自创词牌而成的词,将杭州市区繁华、钱塘潮涌和西湖景美充分展现,显现出词人婉约之外的另一风格。

在这首词中,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离愁与相思——《雨霖铃》。

词人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

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仕途失意的抑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3)、怀古与思今——《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

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4)、风雨与人生——《定风波》。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

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

这首词,诗人以小见大,由偶然遇到的一场风雨,想到了人生路途中的风风雨雨,透射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生哲理。

此等佳构,非大家而不能为。

(5)、孤独与愤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全词登临感怀,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两相融会,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浩叹!是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

(6)、苦闷与理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是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二是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和为国效劳的忠心。

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既有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又暴露南宋政治的腐化,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7)、相思与秋意——《醉花阴》。

(8)、遭遇与呼喊——《声声慢》。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千古绝唱——《声声慢》。

全词透过对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9)、忠勇与团结——《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他的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人生的历程中,我们当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哪怕牺牲个人利益也要顾全大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好的品德。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也让我们明白内部的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巩固和安全是多么重要。

(10)、信念与气节——《苏武传》。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

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1)、治学与人格——《张衡传》。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

(3)品行端正,忧国忧民,作《二京赋》讽谏王侯,整治法度收擒奸党。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十一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提供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小结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思想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十二

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首脍炙人口的《长江之歌》表达了中华儿女与长江“母亲河”的紧密联系,歌颂了对长江的深厚情感。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长江的生态发展也应紧随时代的脚步,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长江未来发展擘画出美好蓝图,绘就出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的“节拍”更为铿锵有力。

追根溯源,加强源头治理,让新时代“长江之歌”的前奏更高亢。要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就需要在起始环节的前奏部分下功夫,为其后续的演奏高潮夯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从源头上抓起,从最关键部分改起,才能为建设安澜长江打好基础,让长江之水喷涌而来,顺势而下,安然流经沿途省份,朝着新时代新发展的曙光奔去。

对标一流,构筑发展新高地,让新时代“长江之歌”的鼓点更有力。要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不仅需要奏出势头、打好前奏,还要把握好整体的旋律,让其鼓点更有力度、更强劲,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而言,就需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通过经济联通、社会发展、人文沟通等方面多管齐下,用心用情构筑起长江繁荣发展的新高地,才能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绽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传承文化,挖掘内涵底蕴,让新时代“长江之歌”的余音更入心。《列子·汤问》有云“绕梁三日,余音不绝”,形容歌声或旋律优美悦耳,余音不绝,犹在耳畔。作为哺育中华民族、孕育灿烂文明的母亲河,长江的魅力也离不开其深刻隽永的文化内涵。要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不落于窠臼,唱出新意,还需要深入挖掘长江的内在历史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长江故事,弘扬长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方能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余音更悠远,更加深入人心。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要奏响新时代的“长江之歌”,还需从规划、传承、发展等各层面着手,让新时代的“长江之歌”前奏更高亢、鼓点更有力、余音更入心,让浩浩长江的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十三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

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

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

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2)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3)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艺术、民间传说、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提供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提供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思想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十四

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三周上课时间第四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文化的发展过程,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一、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如针灸、京剧、书法等,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独特的风采。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材料,并体会、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却内涵。(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台湾海峡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是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2、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罐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内容,结合两个观点,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粗。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涵义、继承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十五

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为了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文化一直就在默默地流传。看着清逸俊秀的瓷器,古朴贴切的陶艺,心里顿生一股慰藉;看看那古老的前人遗迹,似乎能窥出历史的痕迹我们身在一个文明的国度,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下成长!

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弘扬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性。

弘扬传统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弘扬传统文化是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条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是一块永不磨蚀的“胎记”。

传承传统文化理由有四点,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第二是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四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16篇)篇十六

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向社会公布,将语文分值增值30分,宣布英语考试从此退出高考歷史舞台,并实行社会化英语考试。语文是国学,是一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学科,打破语文英语两种分值相同、“地位平等”的局面,语文分数的提升,恰恰说明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寓意学生要学好本国文化并传承好本国文化。

人们谈到长城,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战国编钟,都满怀对自己歷史文化的自信。但是能否将这些文化传播给世界呢?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谐文化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显然,语言的贫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很多学生研究了莎士比亚的著作,却遗忘了巴金,这是母语文化的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由古至今歷代国人总结出的文化晶体,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根本。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文化竞争正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命运最根本和最后的竞争。正如所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如果丢掉了根本,就会单薄的同海上漂泊流浪的纸船,根基不牢,方向不定,只能随风漂流,狂风巨浪袭来之时,必定是纸船湮灭之日。一个国家如果不顾民族自身特点,只一味模仿“别人的文化”,不但不会有好的发展,势必走上灭亡的道路。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至圣先师孔子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王无罪岁”“民贵君轻”这是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大思想家孟子教给我们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教我们要有责任有担当……传统文化不仅对我们有所启迪,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素养,陶冶情操,教会我们治国齐家为人处世之道。不仅如此,培根也曾这样说:“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态……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对世界歷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我认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我所期望的。”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真的不能“因为走得太远,却忘记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应把学习认识传统文化作为责任和义务,既“放眼未来”,又要向古代贤士学习文化精髓,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像一艘战舰坚不可摧地驰骋在世界的大洋。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秘书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范文(18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工作目标和计划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一篇文章,它是指导我们工作方向和行动的重要依据。通过阅读以下工作计划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工作计

    支部书记廉洁党课讲稿(优秀22篇)

    党课是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和党史、党纪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的党课教学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分享。同志们:刚才,我们从正反两方面观看了教

    新来社区工作总结(优质17篇)

    社区工作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提升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区工作的发展。下面是一些优秀的社区工作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您的总结写作带来灵感

    幼儿园开展党风廉政工作总结范文(17篇)

    在幼儿园工作总结中,应该注重对幼儿发展和教育问题的深入分析。这些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更加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反腐倡廉是一项系统工程,

    乡镇政府党风廉政工作总结(优秀14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本月工作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些既客观又有深度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银行个人业务副职工作总结(优秀20篇)

    月工作总结是自我反思和提高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方法。在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

    教师党员个人年度党建工作总结(优秀13篇)

    教师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真实的教师工作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小学五年级向快乐出发班会活动方案(通用18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调研和分析,以确保其针对性和可行性。阅读以下精选的活动方案范文,了解如何制定一个完善的活动方案。为了把本班建成具有“弘扬个性,探究创新”的

    村干部预备党员总结大全(20篇)

    预备党员是党组织的储备力量,是未来党员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小编整理了一些预备党员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方法和步骤,供大家参考。敬爱的党组织:在一年的预备期里,我严格按

    银行主管个人副行长工作总结(专业13篇)

    我将这个月的工作总结作为一个机会,来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部门名称】一月份工作总结--进步中的不断突破!转眼间,一年就这样过去了,自己还没感觉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