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6篇)

时间:2023-04-12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并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

难点是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教学方法: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先明确复述要求。学生先讲,教师补充: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结合复述穿插字词教学。

7、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三、交流探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小结: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厄()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步骤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步骤二、疏通字词 读顺句读

周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参照注释,或者运用已经掌握的一些文言文知识先尽力自行解决文字障碍问题。若难以解决,可以“合作攻关”,也可向老师提问。有学生提出,文中多次出现的“之”和“止”这两个词分别怎样解释。对“之”,周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并提示他们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对文中的“之”———作出辨别、解释。对“止”,周老师依然坚持让学生先说,多说,她只在难点或关键的地方稍作点拨。

学生就书上把“投以骨”解释为“把骨头丢给狼”提出自己的困惑。周老师要学生从比较原句和翻译句词义和顺序之异同的角度入手,自行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即省略和“倒装”。然后,她要学生特别注意“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一狼洞其中”、“其一犬坐于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中的加点词的特殊用法,通过翻译,学生对此基本都能理解。

然后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要求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多字,尽量不“破读”。学生读得很好,周老师尤其赞赏他读准了“其一犬坐于前”、“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等句。最后师生齐声诵读全文。

步骤三、变换角度 读评故事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周老师提示学生可据此齐读(可背诵)。然后她请学生展开丰富想象,从中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

经过酝酿,学生“表演”。以下是几段比较精彩的“台词”:

[遇狼]天这么晚了,快半夜了吧!怎么这路上一个人也没有,真有点阴森森的,听说这儿常有狼出没,可别让我碰上了!还好,今天生意做得不错,肉卖完了,只有点骨头了。啊!前面有个黑影子,不会是狼吧?(语气惊恐)啊!天哪,真的是狼,而且是两只,我的妈呀!

[惧狼]怎么办,怎么办?!对了,扔块骨头给它们吧。求求你们放过我吧……我这儿还有几块骨头,给……我给你,我给你,都给你,求求你放过我吧!怎么老是有一只狼跟着我?呀,天呀,我的骨头没了,天要绝我了,我要死了!

[御狼]老天啊,难道我今天真的要命绝于此吗?它们跑得真快,跑过来了……我的腿抖得真厉害。看起来它们要对我前后夹攻,怎么办?我不能坐以待毙啊!哎,那里有个麦场,我不如跑过去*在草垛下和它们拼了。呀———我的刀呢,嗯,在这儿(做出持刀状),看你还敢不敢吃我?(语气惊魂未定)

(对“御狼”一段“惊魂未定”心理的“表演”,另一学生认为:屠夫已经没有前面两段那么惧怕了,他要准备自卫反攻。书上说:“弛担持刀”,此时他应该是沉着坚毅、从容不迫的。)

[毙狼]嗯,它们好像有点怕了。咦?那只狼怎么走了,这只狼好像困了,不会吧!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管他了,先杀了眼前的这只!嘎喳、嘎喳……总算好了,不对,听别人说狼是很狡猾的动物,还有一只狼肯定有什么花样,让我找找看(作寻找状)。啊,在这儿,想打洞钻进去从后面来吃我?没门儿,你的末日到了,我先砍断你的后腿,看你还神气!嘎喳……原来前面那只狼困了只是假象啊,它想让我放松警惕,然后来个前后夹攻呢,好险啊,幸亏我没有犹豫。

学生准备毕,周老师请其中一组学生进行全程表演,她则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

两“狼”的“对白”曲折起伏,生动逼真,简括如下:饿了想找点吃的→见到人很高兴,想吃人但又为他的高大壮实而惧怕→心生轮流吃骨头、轮流盯梢屠夫,使屠夫疲于“奔命”最终力竭而懈怠的鬼胎→定下前后夹攻、咬死屠夫的歹念→想以“假寐”来迷惑屠夫……“太逼真了,让人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狼紧追不舍、步步紧逼的贪婪;又好像看到狼轮流吃骨、假寐诱敌的狡诈。可是,狼再聪明也敌不过万物之灵的人啊!接着,周老师引导学生读、议、思作者最后几句感慨性的话句。

步骤四、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

“这篇精彩的故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理解,朗读起来会有不同的味儿。让我们在理解了的基础上,用朗读进行一次再创造———”周老师请一名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全文,并配上一段背景音乐;要求其余学生跟着他默诵,尽可能随着情节的推移,想象并进入故事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步骤五、拓展迁移 思维创新

“……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审视问题的传统视角,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作为狼,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周老师问。学生对此饶有兴趣,有的说“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有的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最重要”,有的说“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贵有自知之明”,等等。

(周晔执教,南通第一中学;冯卫东整理,南通市教科所)

【评点】

俞祖平(通州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堂课冲破了陈旧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渗透了新课标精神:①导入新课新颖生动。教师对狼既残酷、又灵慧的神秘性进行了虚实结合的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②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实实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教师或请学生在黑板上给生字词注音、解释,然后请学生读、记。周老师不是这样,她先让学生以“个人解决”和“合作攻关”相结合的方法自行解决文字障碍,然后提出疑问。例如对虚词“之”,周老师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之”,再根据具体语境,作出辨别和理解。这就是“授之以渔”。同样对“止”、“投以骨”等问题,都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集体解决。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③读、评故事,整体感知,更是精心设计,匠心独运。教者决不带任何表演成分,而是充当导演;让学生积极表演,努力参与。尤其是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更有不少出彩之处。学生个个进入了角色,对“遇狼”、“惧狼”、“御狼”、“毙狼”四段情节想象丰富,描述准确生动,表达和表现都十分传神,可谓精采纷呈、高潮迭现。“拓展迁移,思维创新”中,周老师还是让学生正反思考,分别从屠夫和狼的不同角度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保护动物也即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朋友 ———这就是这堂课的人文性所在。

当然,对某些文言语句适当让学生翻译一下,或者用较少时间让学生复述一下故事情节,也未尝不可,这样或许会使本堂课的教学更加充实一点。

整堂课着力贯彻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词和主要内容,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袁 菊(南通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堂课一反文言文教学“师授生受”的传统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关于课堂教学的新理念:①自主研读,夯实基础。对字、词、句的疏通全无教师串讲之弊,放手让学生解决:自由研读,参照脚注;回顾旧知,新旧比照;结合语境,自我揣摩;辨析阅读,探寻规律;读顺句读,读中悟义。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口诵心惟、触类旁通,以自行研读为主,辅以伙伴学习,合作攻关,很快就疏通了全文,效率比较高。新课改要求教师以科学方法让学生自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这一点,本堂课较为到位。②情境学习,趣味变式。教师充分注意课文情节曲折的特点,注意初中生心理特点,设置诸多学习情境,让学生披情入文,含趣细品,收效显著:开头语言描述、录像呈现,使学生顿生“愤悱”之情,兴趣陡涨;然后对屠夫心理活动进行变式叙述,生动形象,自然熨贴;再后来,让一小组全程表演两狼对话,惟妙惟肖,逼真逗人;最后播放背景音乐,改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读全文。课堂全程都溶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本课将极易滞重刻板的古文学习转换成飘逸灵动的情景短剧,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③个性阅读,独特体验。作品的内涵、主旨应由读者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周老师从故事表层宕开一笔,抛开传统的也是唯一的主题,启发学生从狼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诸如,“知彼知己百战百胜”,“抓住时机方能取胜”,“小利勿贪”等等。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交流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是本课的又一大亮点。

张永林(海门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这是一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课,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反映了教师对自我在课堂教学中应有角色的准确定位。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真正走进彼此的世界,达到共生共进的目的,没有民主、宽松的氛围是做不到的。周老师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学生对屠夫和狼的心理揣摩与演绎等富有张力的主动参与和课堂表现,就是周老师教学民主、人格平等的反映。

关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我以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由文字所引起的理解、联想、想象往往超出语言本身。而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演绎文本的语言形象,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窄化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丧失了许多再造语言形象的机会,干扰了学生的阅读体验,长此下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将会日渐萎缩。而周老师运用得可谓恰到好处,她没有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语言感悟、体验和理解,凡涉及语言揣摩、品味的环节,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严格地说,课件在整堂课上只用了两次:上课伊始,放了两段“狼”嚎叫和“狼”追击猎物的录像,这一设计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狼”的声音和形象,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有一处是课的最后放了两段“狼”作为地球生命个体存在的另一种生活画面,把学生引向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狼”有了重新认识。这两处既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具象化、情境化的作用,又使之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我觉得“第五个步骤”值得商榷。周老师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由对屠夫和狼的文本认识转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但是这样一来,冲淡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深刻把握,游离了文本作者、教材编者的意图,不无舍本逐末的意味。新课改反对“教教材”,强调“用教材教”,但并不是说可以放弃教材,或者对教材作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对于教材,首先要进入其中,去理解它,感悟它,然后才是走出其中,拓展它,生成它。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不是没有边际的,必须立足于文本,依从文本作自然生发。这堂课最后的延伸拓展似乎显得牵强了些,与文本的勾连少了点。试想,教一篇如《斑羚飞渡》之类的文章,是否也可以作这样的延伸拓展呢?在我看来,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段时间放到读通、读顺、读懂的训练和质疑评读上来。

冯卫东(南通市教科所):我想补充两点意见:第一,文言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因材施教”。我这里所说的“材”,不是指教学对象(学生),而是指教材,即文章本身。《狼》一文情节曲折动人,对这一类叙事性特强的文言文本,我们不能因为“夯实基础”的需要,而一味地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情节引人的优势,赋予教学过程以情节性、生动性、趣味性,也就是张永林老师所说的,要“让学生动起来”,要让课堂动起来。失此,所谓的“扎扎实实”就会“演变”成僵化、呆板,就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片面和偏颇。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不是《狼》这篇、这类(情节生动的)文言文本,而是其他的或者以情感感人、或者以事理晓人等等一类的文本,我们也让学生像这堂课一样频繁地、热闹地动起来,就很有可能背本趋末,很有可能“外强中干”,很有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课的成功也应归因于教师对文本文体特征的充分体认,对文本文体特征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发挥。第二,我有幸到现场听了这堂课。这是一堂完美得几乎没有什么缺陷的课,也正因此,听课之中、之后,我反而生出一丝缺憾感。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之”、“止”的意义和用法,“投以骨”的译法,等等),都是本文的重点或难点所在,一俟学生提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来,而且有着重号、下划曲线等标记;后来,学生的表演差不多“天衣无缝”……可以看出,教师对此是有备而来的,或者说,师生课前都“有备而来”———曾经“预演”过。从“常理”上说,对于一个如此规模的公开教学活动,对于一位执教才几年的青年教师,情有可原;但如果从新课改的理念,从自然真诚的教风要求来衡量,这又是应该努力加以摒弃的。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乙:绝招就是根据注释和所在语境加以推断。 

乙:我们的方法就是古今不同意义的词要注意辨别。 

第六组:一学生翻译。师问:“罢了”在哪里?生答:是“耳”。 

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现在你们说说这是什么故事? 

生(许多人):一个屠户和两只狼的故事。 

师:大家已经知道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理解了故事。 

教师串讲故事。 

教师总结学生学习的办法:查、加、改、联。 

那么,故事里流汗、流血、笑的人是谁? 

生1:屠户,你第一次流汗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流汗? 

生2答: 

生3问:第二次流汗是什么时候? 

生5问:当你发现麦场上的草堆时,你怎么想的? 

生6答:我想这下好了,我有救了。 

生7问:当你看到一只狼装睡时,你为什么要杀他? 

生8答:我想这是最好的机会,莫失良机,先下手为强。 

生9问:你怎么会到草堆后面杀另一只狼的? 

生10答:并非故意。当我来到草堆旁随便转转时发现的。 

生11答:我想另一只狼一定就在附近,就四处找找,果然找到了。 

师(问生9):你觉得两个人的猜测谁更有道理? 

生12:请问经历了这些,你自认是个勇敢的人吗? 

生13答:应该是,基本上是。 

师:基本上是,你们同意吗? 

生答:同意。 

另一组针对“蒲松龄”的访问开始了。 

问:请问蒲先生,你为什么把故事安排在晚上? 

生1答:因为晚上更能突出恐怖的气氛。 

问:你为什么要笑? 

生2:因为狼想欺骗屠户,但手段并不高明,所以想笑。 

生3:由狼推广到别的禽兽。 

生问:蒲先生,你为什么要写这个寓言? 

生4答:这个故事可以使后人得到启发。 

师问:蒲先生,你觉得自己写得最妙的地方在哪里? 

生纷纷答:凶猛、贪婪。 

生1:狼是群居动物,他们非常团结合作。 

师:现在有环保主义者提出要“拯救狼”。 

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才是新时代同学的风貌,让问题伴随始终。

授课人:刘磊(新华中学)

地点:初一.一班

时间:2004年3月17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知道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呢?

生1:引狼入室

生2:狼子野心

生3:狼烟四起

生4:狼吞虎咽

生5:狼子野心

生6:狼狈为*

生7:狼狈不堪

生1:狡猾

生2:残忍

生3:凶暴

生: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本篇文章节选自《聊斋志异》,它是我国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艺术成就很高。

师:好,同学们用笔把这段文学常识画出来。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知道有什么方法能够学好它吗?(学生思考)我们先从古人那里看看有什么启示,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来学好文言文的要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读”。所谓“三分鉴赏,七分阅读”也就是这个道理。既然要读,就要读的“响亮”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步:认读。(教师板书)要求是:“字正腔圆”,(教师板书)吐字清楚,速度放慢,做到准确无误,声音饱满响亮。为了能够到我们的要求,首先大家把课文默读一遍,结合课下注释,并拿起笔圈画出你认为容易读错或者其他同学容易读错的字。

生:(开始默读,拿起笔来圈画……)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那些字是我们应该注意把握的?

生1:我认为有:缀、窘、薪、苫、这几个字。

生2:还应该有:眈 、瞑、暇、 隧。

生3:还应该有:寐、黠、*。                

师:(打出投影)大家看看,这是老师把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加上增添的一些字词。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读字词……)

师:好,完全正确,看来大家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来气读一遍文章。

生:(齐读文章……)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能够大家我们第一步的要求了。“字正腔圆”是读好一篇文章的初步要求,要读的再好一些呢?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义有一个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译读。通(其)解(其)惑(教师板书),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借助课后的注释来翻译文章,同时用笔勾画出不懂得生字词或者句子。

生:(开始默读翻译文章……)

师:可以了吗?

生:可以了!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刚才大家在自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生:(开始大声地讨论,教师巡回察看并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好,现在大家在讨论后仍旧有疑问的字词句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解决。古人说“学则须疑,疑源于思,思然后能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生1:“屠自后断起股”的“股”字是屁股的意思吗?(学生笑)

师:先前有一个字是屁股的意思,是什么?

生:*

师:对,那么这个“股”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2:老师,我知道,是大腿的意思!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里面没有注释的呀?

生:我查的字典,字典里面说“股”是大腿的意思!

师:好,这位同学对知识是求甚解的。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以后在读古文的时候,不仅可以借助于文中的注释,并且要注意象这位同叙一样能够借助基本的工具书解决。

生3:“前狼止而后狼又止”如何翻译?

生4:就是前边的狼停止了,而后边的狼又跟上了的意思。

生5: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而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了。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怎么翻译?

生7:就是想要从隧道中钻过去从身后攻击屠户。

师:正确!

师:那我想问一下,“甚”是什么意思?

生8:是“很”的意思。

师:那你想一想现代汉语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生8:有的,比如说:我高兴得很。

师:对,那么这个“很”字在这里为什么要放到最后呢?

生9:是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

师:是的,古文有些语法现象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旧遗留了下来,所以我们有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知识来解决古文里的理解问题。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就叫作“互动法”吧!

生1:是不是词可以灵活的用?

生2:应该是词性可以灵活的用。

师:对,(教师打出投影指导学生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和认识词类活用的现象)

师:大家看看文章一共有几段话?

生:5段。

师:我们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的段意呢?

生:我看可以分别概括成: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和评狼。

生:屠大窘(大字重读)

师:你为什么要把“大”字重读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情况非常危急,屠夫一个人是斗不过两只狼的,把“大”字重读时强调情况的危急。

师:看来这名同学对文章的悟性很高呀,同学们再看看第一段如何读?

(生读了几遍,不理想)

(生再读,读出了味道)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察看)

师:好,我们来说说看。

生2:我找的是“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我觉得这个也说明了狼的狡猾,因为他们没有贸然的上前把屠夫吃掉,而是跟着他做了很远,等待时机。

生3:我找的是“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我觉得这里也能反映狼的狡猾。当他们看到屠夫有武器之后,也是不敢贸然上前,而是在想办法,这才出现了后面的他们狡猾的行动。

生6∶我觉得文章之中首先反映的是屠夫的恐惧、担心。从文章中的“屠惧,投以骨”,但是后来,他发现狼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才被迫御敌。同时这也更加符合正常的情况。人在一开始遇到狼是会害怕的。

师∶噢,这位同学分析的有道理,也就是说蒲松龄这样写更加让人觉得真实。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那么作者主要是写狼还是屠夫呢?

(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主要是写的狼,因为文章题目是《狼》,同时文章中也把狼的狡猾刻画得淋漓尽致。

生2:我也认为是写狼的,我补充一点的是,因为老师以前也讲过,文章的题目是题眼,而作者也花了很多的篇幅来写狼。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文章是用很多的篇幅写了狼,但是从文章的结尾来看,虽然狼很狡猾,但是最终还是被屠夫打败了,所以我觉得主要是来写屠夫的。写出了他的勇敢,果断。

生1:狼代表了坏人

生2:狼代表了恶势力

生3:狼代表了困难。

师:好,那位同学能够来总结一下?

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就能战胜邪恶。这也是历世发展的规律。

师:噢,这位同学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的却,特别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同学遇到坏人,恶势力和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退缩,因该像文章的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想你一定的战胜阻碍你前进的一切,最终取得胜利!

好,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休息!

师:同学们休息!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州 ( 今江西临川 ) 人。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 ( 宰相 ) 兼枢密使。为官清廉,秉直从政。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 长短句 ) ,尤擅小令。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2、诗词大意

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 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诗意对照: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

夕阳西下几时回。 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

小园香径独徘徊。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3、诗词赏析

赏析上片: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清歌美酒。

作者相关资料: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市)人,景德二年以神童召试,赐进士出身,此后走上仕途,历经小风小浪,做到庆历中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有《珠玉词》传世。

晏殊和儿子晏几道都是北宋的填词名家,合称“大小晏”。在这父子二人之中,很多人偏爱小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晏殊从十四岁中举神童开始,仕途得意,一直做到宰相。尤其是,晏殊这个所谓的太平宰相,地位高而压力小,仿佛天下好事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于是写起词来,形式多是四平八稳,内容多是富贵闲愁;晏几道却相反,性格单纯,在社会上只能屡屡碰壁。更为可贵的是,他虽然屡屡碰壁,但单纯的性格始终不改,于是写起词来总会深情流露,一发不可收拾。简要来说,晏殊词多理性,晏几道词多感性。

晏殊死后,欧阳修有追悼之词说:“富贵优游五十年,泉终明哲保身全。”说晏殊一生明哲保身,由此得享五十年的富贵。的确,如果说晏殊的一生中有任何风波的话,主要也就是受牵连于民间流传为包公案之一则的“狸猫换太子”一案了。晏殊以宰相之尊而喜好填词,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愈发填词成风。填词在当时尚属“小道”,是非常不受重视的雕虫小技,所以晏殊之填词对于北宋的词坛发展实在有推波助澜,乃至引领风气之功。

词牌故事:《浣溪沙》原本应该叫做《浣溪纱》,是唐代歌咏西施于若耶溪浣纱故事的教坊曲,后来讹传为《浣溪沙》,久而久之也就因非成是了。《浣溪沙》简洁明快,是文人们很常用的词牌,上片三句都是单独成句,每句押韵。很多选本都把第一句的末尾点成逗号,这是不对的。下片的头两句一般要写成对仗,使小令有一点律体诗的味道。

名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由来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复斋漫录》,讲述了这一名联背后的故事,说晏殊在去杭州的时候经过扬州,暂住在大明寺里。他在寺院里闭着眼睛缓缓散步,让随从的吏员为自己诵读寺院墙壁上的题诗,还叮嘱吏员不要讲出题诗的落款。绝大多数的诗晏殊都不以为然,不曾听完就会打断吏员。只有一首诗使他回味良久,原来那是江都尉王琪之作。晏殊召来王琪一同饮酒,又一同到池塘边游玩。当时已是暮春,落花片片。晏殊说自己经常想到很好的诗句上联却对不出下联,有的一连好几年也不曾勉强对出,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至今不曾对出下句。王琪应声说:“何不云‘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大喜,把王琪调任,让他做了自己的下属。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