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HT书生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拓宽我们的写作视野。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创作灵感。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为目标的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只有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才能达到培养优良品质学生的目的。

1.培训道德思维能力。

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是培养道德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问题的设计上都要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被道德情境激活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内在创新潜能,拓宽认识和思路。老师切忌按自己备课的固定思路去引导学生,应诱导他们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同时注意接纳不同的价值观,把握好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尺度,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去分析所面临的事件或问题,学会在开放的社会现实中灵活解决问题,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2.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品德与社会课程从生活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主题。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学习应该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与生活发生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既能“真实反映社会”,又积极引导儿童的生活,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1.故事导入。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普遍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灵活应用故事导入新课,能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如品德与社会中讲《生死不离》,可以讲述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映秀镇渔子溪小学二年级学生林浩奋勇救人的故事,由于他的特殊贡献,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那娇小的身躯与高大的姚明并肩走在中国体育代表团昀前面。学生被这个故事打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歌曲导入。

小学生喜欢明星,更喜欢流行歌曲,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父母恩情深似海》一课时,就用多媒体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导入,从而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妙歌曲的基础上切身感悟父母之爱,世界上昀纯真、昀无私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而且对“活动交流”教学板块做了很好的铺垫。

3.悬念导入。

问题是自主探究的先导、资源和原动力,教师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还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以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另外,讨论是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同时还要把握好开放程度的适度性,做到张合有度、张弛有致。

2.建立快乐学习。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愉快乐学的心理情感,教师就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所教学的内容感兴趣了,才能更好地学习。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拘泥于教科书,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把一些新生事物以及新的事件及时拿出来与学生共享,让大家在一个民主的环境中积极地各抒己见,昀后做一个总结,从而让大家受到教育。甚至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互联网的搜索拓展和延伸知识,化被动为主动。

四、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需要实践活动与知识相结合教学的课程。教师通过生活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认识,提高在实践中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创造能力、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形成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对知识乐于探究的态度。在生动、具体的教授过程中,达到教育目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二

(一)浸透的意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与心理课在教材内容方面有许多“共同言语”。首先,“两课”在育人目的上是分歧的,都是协助学生处理实践问题;都是以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气、提高学生区分是非才能和成为全面开展人才为目标的。其次“两课”的教材内容都是偏重学生情感培育和行为锻炼的;再者“两课”在教育教学方式上也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经过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层次进行的。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心理质量培育作为品德与社会科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扩展与延伸。

(二)浸透的措施。

学校请求全体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把本学科浸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题研讨的重要组成局部,尽可能地做到多途径、多方式地进行。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经过创设宽松调和互动的心理气氛;树立民主对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密联络学生的生活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投入真情实感进行心理辅导。努力寻觅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舞、褒扬和肯定。采用多元、多样、全程、全面和鼓舞性的言语评价学生;经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和应用多媒体教学激起兴味。同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协作和探求的时间、场所和时机。引导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锻炼学生的毅力、培育良好的习气。在详细施行中,经过锻炼、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浸透的办法与途径。

(一)在教学设计时思索浸透。

教学设计是落实学科浸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上好本学科课程的前提,只要在设计时充沛思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浸透问题,才干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认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社会科教师要深化研究教材内容,努力发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浸透点,经过教材中详细的实例或由此引申出的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联络实践进行讨论,从而起到触动心灵的作用。在教材处置过程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地与品德与社会科内容严密分离。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才能、心理特性、实践需求以及学习内容备课,正视学生存在的差别,在理解学生性格、兴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肯定教学目的、教学办法,力图因材施教,以此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使学生在高兴的心境中学习知识和提高才能,在调和的气氛中熏陶情操和升华思想。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浸透。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目的偏重的不是知识与技艺,而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办法和技艺改动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借助心理检验及其他测评工具客观地理解学生的个性特性、优点、缺乏以及开展趋向,使本学科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与有效性。课堂上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舞学生大胆质疑答辩、各抒己见,鼓舞学生发表共同的见解。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不只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开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心情障碍、克制消极心理、构成良好的习气。经常褒扬学生,真诚地看重每一位学生,不但能够使学生感遭到教师对本人的'肯定,而且能够使学生对将来更有自信心,这是学生取得胜利的心理动力最好的办法。

(三)在作业处置中进行浸透。

品德与社会科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品德行为的理论途径。因而在处置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时,教师也要充沛思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浸透。布置课前准备的时间要充沛,小学品德与社会科教学要胜利,功在课前、重在资源,要充沛应用双休日的时间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这样既可培育学生发明才能,又可培育学生协作心理,还能够激起兴味。课后作业的难度要按部就班,做前一题时,就有自信心完成下一题;作业的数量要契合实践,少而精能够加大学生的思想深度。布置的作业应尽量使学生取得胜利的体验、意志力的磨炼、发明性的发挥和才能的提高。作业的修改也要灵敏多样,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面批、有记载;有自评、有互评;多鼓舞、少批判;多肯定、少责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我深思和树立自信,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气和个性技艺的培育。

(四)在课外辅导中分离浸透。

品德与社会科课外辅导也很重要,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渠道。课外辅导不是后进生的专利,教师要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离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开展的需求,分批进行课外辅导。对优秀的学生要增强培育,进一步开展其喜好和专长,并经过不时提高请求,让他们感遭到恰当的波折,晓得本人还存在缺乏,同时又使他们获得更高程度的胜利,激起求知欲。对中等生和学困生要有重点地进行辅导,耐烦地培育他们的意志,经过巧妙地点拨启迪思想,让他们经过努力可以有所收获,感受胜利。许多后进生的艰难并不是他们的蠢笨,而是他们自卑、畏难的心理,因而教师要注重协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加强自自信心,这也是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目的。总之,经过几年来展开本学科浸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探究,我校品德与社会科教师理念更新、办法更活、自信心更足;大多数学生愉悦感更强、参与度更高、主动性加大、实效性更好。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三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的品社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当我听着前两位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老师一边观看优美图片,一边听着优美的背景音乐,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向往,平添几分优美的气氛。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各位老师都通过那优美的声音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美的感受。

二、使用课件、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品社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各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还有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边有感情的。体会,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我想这些也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吧!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四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教育的主渠道,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直接的理想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它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充分体现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于做好当前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软化。在当前以升学率为实际评判标准的现行教育模式下,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升学率和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差别,往往是德育工作在一片加强声中成效缓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却在一片控制声中有增无减,学校德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指标。

2.社会大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学校《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受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小学生识别、判断与抵制能力较差,易受一些外来的事物和思想影响,甚至把坏当好,更乐于接受一些哗众取宠、刺激张扬甚至腐朽堕落的不良风气,这也致使传统的模范人物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有的甚至认为类似“学雷锋、树新风”等德育活动是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缺乏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顺利开展。

3.科学的学校德育体系尚未形成。总体上看,多数学校的德育目标定位欠佳,德育内容的层次及序列性不强。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定位不合拍,如“让小学生形成道德价值观、人生观”,这一口号空喊大于现实,很难形成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上部署开展不力,有的缺乏统一规划长期布署,有的各自为战不成体系,还有的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品质需要,与他们的生理、心理相悖,使学生“逆反心理”不断滋长,结果是教师说得越多,学生的逆反情绪越强烈,最终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效应。

1.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常抓不懈。思想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品德教育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我们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效工程,它是教师的责任,爱心接力才可完成的艰巨任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反复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品德教育必须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坚持始终、常抓不懈,才能达到“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目的。

2.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教师不仅要以高尚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而且要有一颗爱心。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亲近你,尊敬你,有了爱心还要有耐心。这种爱心和耐心常常体现在教学上。同时责任心是一名教师的责任感,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肩负的责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而且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3.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条件,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适当地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活在各种信息的社会里。()如,在教“百折不挠”一课时,我认为对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栾菊杰的成功,不能仅仅从意志角度引导学生,更重要的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栾菊杰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因为当时栾菊杰已经是全国冠军,是一种强烈的自强竞争意识使她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使她在受伤不轻的情况下,冒着某种危险,顽强拼搏。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敢于竞争、不怕受挫、勇于探索的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想使《品德与社会》课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它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能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发动学生主动作用,让《品德与社会》课同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

5.时事阅读,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听一些新闻或者多看看报纸之类的期刊,对国内外的事情能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上课时可以每节课都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汇报下自己了解的最新信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

6.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可经常采取“讨论法”、“对话法”、“让学生说”等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如,我在教学“和同学友好相处”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同学不小心把你心爱的东西损坏了,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一部分同学说:“只要他道歉,没关系”。一部分同学说:“很生气、不理他”。还有一部分同学说:“要他照价赔偿”。我笑着问:“同学们,你们都按自己的心愿处理了这件事,开心吗?”同学们有的说开心,有的说不开心。有一个同学则说:“前几天同桌把我的文具盒弄坏了,他向我道了歉,我说没关系,回家我让爸爸修好了,他没有责怪我,还夸我是好孩子”。针对上述发言,我高兴地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家想想,刚才的发言中,谁的想法最值得大家学习?发言的同学争先恐后,结果我与同学们达成共识:心胸开朗,不斤斤计较,乐于交往,和同学友好相处能使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相互促进学习。

总之,教学方法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也才能不断升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五

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六

现今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教师的教学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让学生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殊不知,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品德和素养,因此,教师应该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授这门课程。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贴近学生生活,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正确确定思品教学活动的目标。

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实施的教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导致课堂上无人听讲,甚至课堂秩序混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这都与思品教学活动目标的确定有关。

二、优化、活化思品课教学素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不断变化,而德育内容的更新相对滞后。教材中有些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脱节,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思品教学要求教师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并具备及时准确的掌握社会新事例、新事物的能力,灵活处理,适度调整,使教学素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小学生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是思品活动化的极好素材,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日益富强的祖国》这一课,教材上讲解的都是十几年前社会发展的情境,而六年级的学生在那个时期刚刚出生,对课本上所讲解的内容非常陌生,甚至讲解香港夜景的图片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说,经常去,早都看腻了,比这图片好看的有很多,这有什么好看的?这时就不应该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搬,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们先了解过去的人们生活是什么样的,再根据实际情况,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三、灵活选择活动化教学方法。

思品课的教学宗旨,是通过“教”和“学”的活动,把思想道德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需要,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大胆创新,选择最佳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多地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整体性、开放性。教学中的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还可延伸到课外、校外;内容方面,活动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其来源广泛的新信息和新观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主体方面,活动教学中,课堂的主体不再是“唱独角戏”的教师,而转变为了形形色色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变换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活動,自我发展。

四、形成新颖的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也制约着教学和教法。实施思想品德活动化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评价。

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评价首先体现在知情意行的结合,在认知方面的评价重在能更有效地、客观地对学生“再认、再现能力”进行评价。在行为能力评价上,重在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应用于道德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思品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应该更多地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有效的思品教学,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反映出其道德认识。实施多元性评价,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要打破教师在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实现评价的民主化,形成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参评的合理机制。开放的评价体系,必须从结论型向问题型转向,从静态向“活动”转化,在活动中去发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创新,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高段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程亮,《浅论国际法的阶级性与强制性》2008年1期。

2.陈福刚刘凯,《透视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2009年11期。

3.张艳,《论军事法的部门法地位》2008年3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七

作为小学阶段教育科目体系的重要组成,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新的发展时期,小学数学也应当紧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不断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才能够适应现代小学生群体的特征,才能够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

数学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重点基础科目,每一次的教材改编、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手段尝试等都会涉及到数学教学的相关方面,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数学同时也是很多小学生学习较为困难的方面。如何将这种抽象性特点突出、逻辑性思想要求高的科目有效地教授给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我国发展进入到新时代,小学数学教育在新时代如何科学的开展也是需要探究的重要方面。而创新则是重要课题和重要方面的主要路径,只有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让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科学地开展,才能够让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也只有创新才能够体现数学学科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结合新课改的重要要求,从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涉及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推动创新。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理念的创新主要指的就是要对过去的只重视数学知识教学的理念和思想进行改进。从广义的教学理念方面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教会小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概念和技能之外,还要通过数学教学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等德育方面的教学。从狭义的教学理念方面,教学理念创新就是要将过去单纯的“传授式”教学思维转变为“综合式”教学思维,将生活教学理念、探究教学理念等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情境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模式、任务探究模式、趣味游戏模式、小组合作模式以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模式都是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尝试。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相比,这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能够更好地体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激发和调动,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例如,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将生活化情境带到课堂当中,拉近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能够快速的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乘法”的相关内容学习方面,教师可以创设“买菜生活情境”,一斤白菜4毛钱,买一棵白菜是8斤,要花多少钱?或者是开展“我是小小售货员”的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生活情境,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进行学习和应用。这里需要特别地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强化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也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录制教学预习指导、课后练习指导等,打破课堂教学组织定式,让小学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灵活。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的学习方面,对于初次接触分数这一概念的小学生来说,分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就可以录制有关分数来历和分数在实际中应用的相关视频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这个概念,为小学生的知识预习提供素材。在分数的简单计算方面,教师也可以录制视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强化训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应用并不普遍,但是其优越性是十分突出的,有待进一步地推广。

(三)教学手段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创新,主要指的就是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为常见的也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ppt课件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这里需要特别研究的有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再升级,简单的说就是要将ppt课件的元素进行丰富化处理,除了图片、数字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动画、视频、声音等融入到教学课件当中,优化教学课件的质量。例如,在“圆柱、圆锥和球”这节内容的教学课件制作方面,教师就可以在课件上链接这些立体图形的透视、转换等动画演示,也可以链接一下这些立体图在实际中的应用,增加课件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其次,教学手段的创新还在于网络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目前已经在实践中应用的有“作业app”,这就是适应移动网络技术发展的教学手段创新,通过类似app教学平台的应用,教师可以与家长分享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表现,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实际。同时,新型教学手段的应用还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和素材,如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分享数学家的故事、分享趣味数学,为学生提供多个方面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途径,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综合性效能。

(四)教学实践的创新。

教学实践的创新,主要是建议教师要结合实际将数学实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认识数学规律、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若干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以及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小学生动手操作一下,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个知识,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进入到校园内,以组为单位将校园内的花坛、宣传栏、黑板等实物的面积列出式子,并且让小学生尝试的计算出答案。很多数学知识,如位置、方向等也可以让学生实践体验一下,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实际上,教学实践的创新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刻板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践开展教学,提高小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涉及到的内容要素是很多的,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实际创新实践中,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优化教学意识,从多个方面做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八

《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有机会去体味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诗词歌赋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绝佳机会。诗词歌赋,采用古体语言,将现实与意境相融合,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十分适合熏陶学生人文的情怀和素养。在诗词歌赋的选择上,应注意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古文理解能力,择取通俗易懂的诗词歌赋导入课程教学。例如,在导入《不能忘记的屈辱》(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以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所著的《七子之歌》作为这一课的开始,“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再次认真体会歌曲的情感,体味旧中国那段厚重而沧桑的历史给当时人民带来的迫切情感,为之后的屈辱历史的教授奠定情感基调,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社会是在历史的基础发展而来,任何一个事物产生、发展、消亡,都有其必经的历史阶段,历史反映是以前社会的状况,与前人生活息息相关,而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是由前人历史发展而来,具有历史的必然联系,这也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为什么要加入历史元素的原因。所以以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从现今学生熟悉的事物讲起,再回溯到古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感悟历史的强大和社会进步的飞速,在赞叹历史中学习知识。例如,在导入《从古到今话交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有效利用古今对比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其实,我们现今的生活中本身就有古今交通并存的现象,比如距今一千多年的赵州桥,历经百年的江南水乡木桥,到现代感十足的上海钢铁大桥———南浦大桥等,都仍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将古今大桥的对比作为本课的开端,再合适不过,不仅贴近学生生活,激情引趣,还有利于减少历史的距离感和抽象感,这样的教学导入有利于打造高效的《社会与品德》课堂。

三、以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激发探索历史热情。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教材改革的一大方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个改革潮流,利用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充分挖掘教材图画元素,使丰富的教材资源得到充分运用,况且图画是学生喜爱的教材形式,教学增加插画的应用,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课堂学习的枯燥性,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热情。例如,在导入《吃穿住话古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时,就可以将教材插画观察提问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让学生依据教材中一幅描绘远古人类生活场景,进行古代人类生活的描述,包括远古人类吃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些食物?远古人类的穿着具有什么特点,他们为什么会这么穿?远古人类都住哪,插图中其实包含他们的住所,能找出来么?由一幅远古人类生活图景的插画,促使学生围绕本课主题“吃穿住”,想象并推导出远古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之后课程教学的开展大有助力。

四、以多媒体资料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直观展望历史。

多媒体手段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主要特点在于画面的直观性、立体性和动态性,能够多方位展示历史的发展过程,缩短《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从而化解历史的抽象感,增加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直观认识。以多媒体资料学习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有利于学生直观展望历史发展路程。历史知识在《品德与社会》高年级教材中具有零散性、广泛性的特点,教学并没有完整的框架,把握难度较大,加之教师对历史教学也未经过系统化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更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巧妙运用各种方式导入课堂教学主题,对于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质量效果显著。同时,在选择合适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导入时,还应遵循精炼的原则,切忌过于繁杂冗长而影响整体课堂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九

《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是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课程,它汇集了历史、人文、地理、道德、生活常识等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该课程开设目的即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一些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知识及人文地理,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及法制观念的教育,有意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

本学科的特点是以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为主线,贴近学生求知需要及日常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应从小学生常见的社会事物和其认知的需要及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这既是品社课教学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其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我认为品社课的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如教学《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六年级下册)之前,事先可以准备“‘洋’子下岗了”短文导读,上课时,首先将它出示给学生,并提出“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要求,然后告诉他们:生活用品上“洋”字不再出现,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贫穷落后的岁月,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我们要不断的努力奋斗。然后适时提问,引入《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六年级下册)这一主题。

又如教学《宝岛台湾》(五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使导入既不留痕迹又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掌握知识点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在导入上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在课前布置学习小组,收集有关台湾省自然风光的资料(或照片)做成卡片,教师准备一幅“台湾省地形挂图”。上课时首先提出要求:各学习小组的资料卡做好了吗?请大家在小组内说一说台湾省美丽的自然风光,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交流。接着教师出示“台湾省地形挂图”,让学生了解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引出《宝岛台湾》这一主题。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空动的说教、生硬过渡,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不仅可以顺利导入新课,而且使“美丽富饶的宝岛”这一知识点得到了落实。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教好品社课在选择导入方法上无疑至关重要。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创设情景,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

少年儿童对任何事物都会用一种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去感受。而品社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既有观赏性,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如教学《呵护我们的生命》(六年级上册)中的“当危险发生时”这一内容时,就得充分运用课本中的五幅插图,辅之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危险的感知来揭示当危险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面对。首先,让学生仔细看图,认真分析思考,并积极讨论:为什么当火灾发生后逃离的时候不要乘电梯?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着鼻子和口爬行?为什么要选择逆风而逃?通过积极讨论,学生便会明白当火灾发生时,电源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此时乘电梯会很危险;通过进一步讨论便会弄清楚用湿毛巾捂口鼻,逆风而逃的原因。然后更进一步的诱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还可能有哪些危险会随时在我们身边发生?这时教师再引以启发和观察课本中列举的实例(后四幅图),学生便会更进一步知道,危险时刻围绕着我们,只要我们安全意识稍有松懈,危险就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而且还要掌握必要的自护自救知识,才会更好的防范于未然。

最后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加以评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遇到危险时的应急处置能力。

——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不光是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动中求知,玩中获知,培养他们的思维、观察能力和意志品格。

如教学《学校的变化》(三年级上册)这一课之前,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采访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带着“了解学校的过去,发现学校的现在”的任务,采访学校的老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让学生从被采访者口中获知一些学校过去情况的感性材料,然后到学校教学楼、操场、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教师办公室、学生寝室、学校食堂、超市等地方看一看,记下自己的发现,待上课时将这些资料带到课堂上去。教师也要围绕“了解学校的过去,发现学校的现在”要求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照片和文字资料。上课时首先让学生分组回报搜集到的学校过去和现在的资料,同时教师适时出示相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出学校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学校许多令人自豪和骄傲的事例。这时教师适时提出:学校越来越美了,越来越现代化了,那么我们应该为学校做点什么呢?这样学生会发自内心表达出愿意为学校出力、服务的心愿,从而达到热爱学校,感恩学校的德育目标。

总之,在小学品社课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生活中周围的事物,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

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一

叶菲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小学。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竞争综合化的时代,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重要国力,而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呢?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怎样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呢?网络教学既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崭新课题。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研究。本文就针对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交流了笔者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情感、认知、体验、拓展。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优化了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儿童学习的兴趣,从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十会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起到变复杂为简单,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的.效果。

最近教授了一堂五年级的品德社会课《游子回家》,这是一节教研课,有许多的同行教师前辈来观摩,对于整堂课的设计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肯定,特别是其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为此这针对这堂课的多媒体运用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激发真挚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情满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教师可以根据社会教材,结合少年儿童的这一情感特点采用播放音乐的手段,以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

二、利用图片,视觉冲击,加强感性认识。

图片展示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切的得到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获得直观感受。

在了解了香港被侵占的历史后,学生只有表面的认识,这时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放映出一张张历史的画面,灰蒙蒙的旧照片上显示着一个个历史的人物,那一张张浸染耻辱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那一个个在殖民者统治下生活的中华儿女。看着这些图片,想着那段历史,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落后遭受到的打击、耻辱。每个学生都沉默了,我知道这些图片已经烙入了学生的心中。

在了解回归的历史后,对于现在的香港,我同样又采用了最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景色怡人的维多利亚港湾,迷人的夜景,高耸的中银大厦,壮观的青马大桥…伴随着《东方之珠》音乐的响起,学生再一次被征服了,陶醉了,面对着一幅幅如画的美景图,学生一声声的赞叹、一次次的鼓掌声、一个个都情不自禁了。我想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如此直接简单地让学生获得此番感受。现在香港的繁荣昌盛已经不需要再用语言去描述了。

三、利用录像,再现情景,身临其境,加深感触。

录相画面色彩丰富,真实传神,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加上扣人心弦的声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历史纪实片,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再现历史,让人身临其境,获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如《游子回家》这一课中还要求使学生知道香港回归的时间,知道回归的盛况。了解回归盛况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是很难达到这课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时能过录相片把回归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听着充满深情,激动人心的解说,一边观看着英国米字旗的缓慢降下,英国的百年统治终于结束了,许多同学激动了,有的发出长叹,有的鼓起掌笑了,接下去的亿万人民倒计时的开始:五、四、三、二、……同学们也跟着喊了起来,当雄壮的国歌响彻天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们的肃静,同学感受到了一个个也站立起来,少先队员行队礼,注目于国旗之上。这一刻停止了,学生完全溶入在其中了。只有屏幕中掌声、欢笑声再次响起学生们似乎才醒悟。这仅仅是在看录相吗?不,分明看到了学生眼中的泪花,那是激动的,在刚才的一刻中,每个同学仿佛置身其中。

四、利用网络,有的所取,拓展知识面,提高兴趣。

网络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对于学生不了解的想了解的都可以一一满足。

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当然学生的索取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为此我特意准备了一个香港资料库。在里面包括了香港的许多内容资料,有地理气候、人文景观、香港之最、区旗区徽……对于这些内容,我把自主权再次交给学生,“我想了解……”。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因为是自己想了解的感兴趣的,那对知识的掌握更是轻松愉快。

对于这节课的多媒体的使用,我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幻灯片放映、录相放映、现成网页的使用,所以在操作上十分简单易用,每一处的使用都没有做过多花哨的处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来说这是重点、关键。

我想,有了这一次成功的教学,我已经充分体会到了多媒体运用对于课堂学习的帮助,这些经验对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受益都是无穷的。我将会继续努力,抓紧这个利器上好每一堂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二

摘要: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是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笼,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如,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性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知行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气勃勃;教师积极鼓励,课堂如沐春风。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的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小学品德建设。要切实、有效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必须从现阶段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突破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瓶颈。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性的教学情境。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加活跃,更快更深入地接受知识。小学生更多的是利用各种感官接受信息,教师要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及学生接受知识的特性出发,循序渐进营造出和谐鲜活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充分互动交流、发表言论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我们的社区”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与个人的辛勤劳动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建立和培养学生对他人付出的感恩之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展示各行各业的劳动场景,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工作的辛苦之处;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扮演一名小老师,教其他的小朋友学习;扮演一位妈妈,照看其他的小朋友,在情境中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询问学生的感受,多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例如向学生提问: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少不了他们呢?我们要怎样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呢?学生通过思考会给出各式创新性的答案,如我们离不开警察叔叔,要给他们写去感谢信;离不开妈妈,要帮妈妈多做家务;离不开老师,要帮助老师减轻压力等,引导他们学会体谅和感恩他人的付出。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创新性的`想法也会层出不穷。

二、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知行结合。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将知识与道理教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知行结合,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课时,教师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现状的纪录片,学生看到寸草不生的土地与骨瘦如柴的人时,会更深入地了解水资源与水资源匮乏的内涵。同时,规定学生一天只能使用一定量的水,模拟水资源匮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水资源匮乏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与行为习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教会学生关水龙头要记得拧紧,循环利用生活用水,在看到其他的同学没有拧紧水龙头的时候提醒他们,在家里看到家人浪费水的时候提醒家人。教师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要鼓励,及时向他们表达“你做的真棒”,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缺乏社会经历,一些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根据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特性,乐于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才能有效实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极大地方便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如多媒体的使用,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比如,在学习“我们的学校”时,教师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向学生展示学校的演变过程,丰富、直观的图片自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更加快速、容易。

四、教师积极鼓励。

鼓励也是一种艺术,当然可以有所侧重,如语言鼓励、表情鼓励、动作鼓励等,只要学生接受,师生默契配合,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使课堂如沐春风。师生交流默契,课堂上充满会意的微笑,可以使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踊跃,学生自然百听不厌。当然还要加上适宜的评价,评价应是一根连缀学生的红线,通过评价牵线搭桥,连缀学习,对学习情境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奔腾的江河”内容时,就试着让学生模拟自己当导游,向大家来介绍长江两岸的名胜古迹,在学生生动地介绍四川乐山大佛时,采用这样的评价:谢谢你带领大家参观了乐山大佛。在介绍长江入海口的城市上海时,又采用这样的评价:听了你的介绍,我真想去上海看一看。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延伸了学习的热情,做到情动而辞发,使学习过程和谐一体,其乐融融。但要注意,评价语言不可单一,避免左一个右一个“你真棒”充斥课堂,极易造成学生听觉疲劳,应注意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注意創新,学生就爱听、想听。

在小学的品德和社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要求教育方法和形式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延伸教学内容,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且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建立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相互沟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创新,切实达到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志花.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成长[j].教育教学论坛,(38).

[2]许静.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4).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三

[德育目标]:知道爱惜生活用品是热爱家庭的表现,懂得生活用品来之不易,应当爱惜。

[智育目标]:爱惜生活用品,不故意损坏。东西摆放整齐有序,不乱扔。

[素质发展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用品的爱惜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爱惜生活用品以及怎样爱惜生活用品。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爱惜生活用品。

有关图片。

学生活动设计。

“了解生活用品”、“看图讲故事”、“读一读”

老师:我给大家出几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

老师:我们大家看一看这几个谜底,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老师:它们都是生活用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生活用品。

一、了解生活用品(板书)。

(一)生活用品的用途(板书)。

老师:大家请打开课本的十四页,大家看图中都画了哪些生活用品,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呢?大家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老师: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大家说一说,它们是什么,都有什么用途?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大家还知道哪些生活用品呢?在日常生活中,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然后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同学们听。

老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的生活用品以及它们的用途,那大家知道它们都是怎么来的吗?

(二)生活用品的由来(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十五页,看一看,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老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桌子是木工师傅一点点的制作出来的;毛衣是妈妈一针一针织出来的。它们都来之不易啊!

老师:大家看完视频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老师:生活用品是由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制造出来的,或者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钱买来的,不管哪种方式,它们都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爱惜它们。(过渡)。

二、爱惜生活用品(板书)。

(一)不浪费、不乱扔、不损坏生活用品(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十六页,认真看一看,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老师:那大家平时是怎样爱惜生活用品的呢?大家说一说。

(二)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板书)。

老师: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十七页,认真看一看图片画得是什么故事?然后把你得想法讲给大家听。

老师:大家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老师:所以说,爱惜生活用品就应该做到,不浪费;不乱扔、乱放;不损坏;小心使用;物品摆放整齐。只有这样做,才是一个爱惜生活用品得好孩子。

老师:这几个同学的做法都是爱惜生活用品的表现,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最后,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该页的儿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懂得了生活用品来之不易,应当爱惜生活用品;知道东西摆放整齐有序也是爱惜物品的行为。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四

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工作总结《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我在希望中成长》这一课,我在教学时充分地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体会父母、老师对少年儿童的无限希望;又如:《世界科技的今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科技用品,以及这些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科技产品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五

(1)知道世界有不同的人种,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探讨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学会尊重、欣赏、接纳、树立人种无优劣的观念。

不同肤色的居民;人种的分布;有趣的文化现象。

搜集黄、白、黑种人的图片。

教学难点:

从有趣的文化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3课时

一、测评

谈话:你知道世界上人的肤色都相同吗?

板书课题:不同肤色的居民

二、教学达标

1、讲述: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他们的外表、物征,主要可以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2、如图:观察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3、讨论:他们的长相……

他们的头发……

提问:人是什么人种?(黄种人)

讲述:每个种族有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多姿多彩。

:人种族虽然不同,但是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平等的,不同种族的人都是我们地球村的兄弟姐妹。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一下,不同的人种有什么特征?

2、世界上的人类,根据外表特征主要分()、()、()人种?

四、布置作业: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六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能合理安排时间。

2、认识电视、网络、书刊等大众媒体对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大众传媒。

3、能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父母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

认识电视、网络、书刊等大众媒体对自己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大众传媒。

能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父母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播放一些精彩的电视栏目片头)。

师:平时你们都喜欢看哪些栏目?为什么?

师:你们的主意都不错,我一定转告他。

师:你们也有类似的苦恼吗?

生1:爸爸怕我眼睛近视,不让我看。

生2:奶奶叫我离电视三尺远。

生3:他说得不对,应该是三米远。

师:对,我们看电视一定要注童保护眼睛,不要离电视太近,也不要看得太久。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本,了解一下大人对我们看电视有哪些不同的意见。

(师生共同看课本,教师在大屏幕上指导)

师:看了他们的意见,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人的哪些意见我们是可以接受的?

(板书:控制时间、内容健康、合理安排时间)

师:看电视并不是一无是处,你能说说都有哪些好处?

师:你看电视时和家长争执过吗?怎么解决的?

师:如果你是一名小记者,你能针对看电视的话题去询问哪些问题?

师:我有一个小朋友,他也有好多问题要问,请你们帮他问一问。

采访要求:3--5人自由组合,从电视内容、看电视时间和怎样合理安排三个方面选一个话题进行采访,注意填写好采访时间、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

(伴随轻快的音乐,学生们现场采访听课的老师。)

汇报采访结果:

第1组:我们采访的是看电视的时间要求,结论是40分钟以内。

第2组:我们采访的是电视内容的选择,知道了只看适合小朋友看的一些栏目,少看或不看成人动画,也不看方言剧,因为对我们学习普通话有影响。

第3组:我们采访的是允不允许孩子看电视的话题,答案是支持、限制。

第4组:我们采访的是合理安排时间的话题,答案是在课余时间看。

师: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让我们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生活还真离不开!如果你们和家人有什么争执,可以拟一份协议。(多媒体展示一份阅读课外书的协议样本,学生草拟。)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拟订的协议。老师随机抽取典型的协议,师生共同评析。

(1)甲方与乙方看电视的时间规定;

(2)甲方和乙方看电视时把一个节目看完才能换;

(3)甲方可选择哪几天晚上看电视;

(4)电视内容必须对自己有益;

生:网络、广播、报刊、杂志……

师:说得好!那你们应该怎样选择呢?

生1:要选择内容健康的,因为网络里有暴力等不好的内容。

生2:要控制时间,注意用眼卫生。

生3:要合理安排时间,课余再去阅读。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们知道了要尊重父母,学会了选择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也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师:祝你们健康快乐成长!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七

1、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

2、学会欣赏、赞美他人的优点

3、能学习同学的优点、长处,激励自己进步。

学会赞美他人的语言。在生活中养成欣赏、赞美他人的好习惯。

1、第一张奖状是勇敢奖,奖给咱们班最勇敢的人。

2、第二张奖状是优点奖――奖给这个团结、进取的优秀班集体中,一个有优点并且能找到别人有优点的同学。

3、第三张是学习奖--奖给能努力学习别人优点的同学。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原因。从多种角度称赞同学:主持人向同学说明肯定自己和赞美别人的基本方法,即填充句子“我是一个……的人”、“你是一个……的同学”。

2、同桌交流――夸夸别人,为制作优点卡做准备

1、制作优点卡――教师演示指导,(可以为同桌,也可以为其他同学)。

2、赠送优点卡:找个几个同学展示自己的设计:说说给谁的,他的优点是什么?最后把优点卡亲手送给他。收到优点卡的学生谈感受――教师帮助张贴优点卡。

3、集体活动,赠送优点卡。

4、为没有收到优点卡的同学找到优点?

每位同学都他们真诚地对他(她)说一句由衷、贴切、独特赞美的话。通过同学相互间的赞美,感受被他人认可的快乐,同时学会欣赏他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范文(18篇)篇十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地区的观察,懂得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及环保意识。

能力:能主动观察社会现象,了解并思考交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知识:结合本地区实际,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知道汽车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能的基础上。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交通问题对自身的影响这方面的认识有一定基础,如交通安全,对于交通问题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考虑得不多,需要一定的素材,他们才能有所了解。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交通问题在交通高度发达的地区显现更明显,农村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交通处于发展期,对交通带来的问题不会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们仅仅关注交通给自己带来的安全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四年级小学生受生活经验所限,对交通标志、标线认识不多,接受交通规则教育比较少,因此还没有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更意识不到交通中潜在的危险。另外对于交通在其他方面的'问题直接经验比较少,容易造成认识不深刻。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结合本地区实际,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对本地区的观察,懂得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看交通”,侧重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了解交通事故的危害,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通过“从汽车污染看交通问题”,重点了解汽车污染的严重性,知道汽车的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环境和节能的基础上,感受交通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通过了解磁悬浮列车等现代交通技术知识,引导学生立志于创造更节能环保的绿色交通,增强环保意识。

结合本地区实际,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

通过对本地区的观察,懂得交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常有的交通标志、标线及交通规则。

学生准备:调查了解本地区交通标志、标线及相关规定;调查了解本地区交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问题,如交通安全、能源、交通堵塞等,重点搜集有关汽车污染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课时。

完成话题“交通警示线”“关注交通问题”的教材内容。

1.[播放视频:城市交通问题]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及课前调查的身边的交通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交通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出行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板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2.[播放视频:道路交通设施]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课前你了解到的交通设施有哪些?这些交通设施起什么作用?生活中如何规避交通事故对自己的伤害?并结合本地区实际,认识交通标志、规定和标线。(板书:交通问题)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交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交通事故,加强对交通规则的学习,增强自护能力,进行警示教育。

1.[播放课件:汽车尾气、噪声的危害及能源危机]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汽车污染是交通的一大问题,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图片:无车日]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无车日有什么意义?人们能解决汽车污染问题吗?

设计意图:知道汽车污染的危害,认识到人们正在不断寻求着解决汽车污染的方法,并为此努力着、实践着。

[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谈感受,帮助学生了解发展绿色交通,关键在于发展交通之利,减少交通之弊。(板书:发展绿色交通)

:综合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采用先进的排放限值,加速淘汰老旧破车,实现新型能源交通工具;加强地铁和轻轨等绿色交通的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抑制汽车过猛增长……人们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正在不懈地努力。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会最终解决这些问题,交通的未来在于我们的努力与创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交通工具发展的状况,将来能有志于创造出更加节能、更加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发言稿(优质22篇)

    同时,发言稿还要考虑到受众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下是一些成功发言者的精彩演讲,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触动和启发。

    表个人工作计划客服(专业15篇)

    工作计划书应该具备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以适应工作环境和需求的变化。祝大家在编写工作计划书时取得优秀的成果,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梦想。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喜欢在网上

    ui实习生面试自我介绍(通用16篇)

    在自我介绍中要注意语言简洁、表达流利,给人以信心和专业的印象。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各位考官:你们好!我是xxx

    毕业生登记表班级组织鉴定意见(优秀15篇)

    毕业生要面对就业压力和竞争,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强大的综合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毕业生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该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作为党员,政治

    大学生实习安全教育体会(优秀16篇)

    优秀学生善于合作与团队,能很好地与同学和老师合作完成各种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优秀学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在xx职中的实习生活马上就要接近尾

    初一写人我的妈妈(热门18篇)

    优秀作文要注重结构的安排,包括开头引入、主体论述和结尾总结等部分。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吾之母,是全面发展之母,如若想听,且看下

    服装销售培训心得(优秀17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我们可以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找到改进和提高的方法。培训中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让我深入了解了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也拓宽了我的思路和视野。我会

    学生父亲节的发言稿范文(18篇)

    发言稿需要紧扣主题,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需要注意语言规范和文采的运用。发言稿范文的阅读也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了解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的发言方式和态度。

    初二读后感读童年有感(模板17篇)

    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和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身的成长和变化。下面是一些关于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童年,一个离我很

    教师五四青年节发言稿范文(23篇)

    发言稿是为了在特定场合上发表演讲或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撰写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发言稿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发言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尊敬的各位领导,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