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各类作文题型的要求,提高解题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一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教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为此,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给学生营造一种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1历史课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历史课中,有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所进行的奋斗,对学生创新品质形成具有启发教育作用;他们的崇高声望,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巨大的创新动力。

2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与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后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应当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要相信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食一样去追求知识。而且,他们不只满足于课堂上质疑、解疑,还会把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外去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学中,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例如:在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先问“什么叫民族融合?北魏民族融合的重点是什么?”再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怎样?有哪些主要内容?改革有何重大的意义广最后要求列出简表与商鞅变法对比,找出异同点、加深印象。

2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孔子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激励学生创新的.冲动。

三、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关于中共在各阶段实行的土地政策问题中,教材只给了当时土地政策的内容、影响,没有涉及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在学生思考、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第一,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实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做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包括地主阶级)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一时期,中共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这种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手段,虽然是权宜之计,但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旧中国,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获取财富的主要来源。旧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就丰富了教学内容,使结论更加科学、完整。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大胆求异、不盲从的精神。这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练习宜布置开放性题目。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如在学习《世界历史》中有关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各抒己见,但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二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讲解知识的引路人,充分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给自己准确定位,变一味地知识讲解为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历史文献讲解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其参与度,让其在愉悦的氛围中收获历史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想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历史课的时间学好历史,首先就要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要想让学生爱上历史课,教师就要改进教学方法,用趣味教学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多媒体集视、听、感于一身,它以其多样的表现手段、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好处的利用多媒体,让多姿多彩的文字、视频、音频资源冲击学生的感官,将历史讲活。

比如,在讲《辛亥革命》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其中展示了孙中山先生伟大壮举和当时革命斗争的艰苦以及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看得聚精会神,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除此以外,我还时常利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放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音频,展示一些图片,搜集一些网络资源等等。同时在历史课上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初中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比着劲儿的学习才有动力,老师不妨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竞赛融入课堂,增加课堂的多样性和学生的新鲜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我在讲课前就告诉学生,本次课上的所有问题以抢答的形式出现,抢到问题并答对的学生能够获得小奖状。这样一来,有了奖励的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总之,对初中历史的学习要掌握合适的方法和技巧,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授课质量,巧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历史教学,不断探索历史知识,积累学习经验,为其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曾焰.浅谈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形式下的教学技巧[j].华章,2012(16).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三

在七年级新生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小学教育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初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初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小学课程相脱节或拔高。初中教材版本多,初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使学生无所适从。

二、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小学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初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四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政治、经济资源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社会将如何发展才能趋利避害,已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课题。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可以看到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过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前,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把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功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同,这说明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和发展的主题,标志着人类社会社会对发展的认识与实践产生了质的飞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如今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资源因掠夺性利用而发生枯竭或退化,影响了人类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将会危及人类的前途及地球的命运。当今发展的知识经济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是以效率和节约为出发点的。在我国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还有待发展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加快工业化和追赶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成为新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可持续利用意识适应了当今新课改教育的需要。可持续利用意识也是在现有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的加深与发展,它不仅继承了协调人地关系的固有思想,还要顾及后代人的需要,其思想内容更广泛、更深刻。要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理解人类与大自然的依存关系,全面认识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培养他们具有全球意识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真正具有业界当今知识经济挑战的素质。

在人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时代,也应该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追求的是环境、资源、人口和经济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如玛雅文明在中美洲繁荣了1700年,而由于人口增长、乱伐森林、生态恶化,消失在公元8世纪的悲剧!

2.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入地观。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永恒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工业革命以前的人类一直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与自然对抗的时代。教育也随着市场经济、大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片面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自由价值。这种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和奢侈性消费,忽视通过教育推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的进步,加快对人类开发自然资源行为的约束性的规范。因而才导致近年来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正是传统教育不恰当的价值观念、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误导的'后果。因而,“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以此同时,在教学中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诸如环境意识、全球整体观念的培养、突出人地关系中“人”的积极作用,而不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等思想,重新把目光投向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思想。80年代后我国把人地关系作为地理教材编排主线。地理学科特点在于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不同于专业研究,因此,新世纪的中学地理教学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文化、自然变化以及对人类环境的影响,打破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分割,用过去和现在的地理事实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的动态的人地观念,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

总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应该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各级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们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质。现在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和建设者,具备这些观念,在处理生活和指导工作中,就能够综合考虑问题,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约束自己。这样学生就会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中的组成成员之一,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一样,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反之,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五

学生在上课之前要做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通过收集资料进而把握所学内容的要点并对教学提纲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好先前准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课标展示,向学生展现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能够反应所讲内容主题的高质量问题。此外,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学生角度进行所讲内容的备课,争取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材、走入教材。总之,通过课前学习,学生能够做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前预习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听课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四、结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但对升学而言,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历史的考试需要记忆的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掌握知识,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走进历史任务,从而进行互动式的探讨。学生在课上、课中及课下互动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长久地记忆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六

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重要的社会功能。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中央领导同志已明确提出要对年轻一代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就给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在历史课中渗透孝德教育。

一、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孝德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

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赋予其时代新意,对学生开展新孝德教育。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切人:感恩、孝亲、敬长。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孝德渗透。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分数与育人的关系。“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育效果的。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了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孝德,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二、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感恩,何以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他人;老师不孝亲,何以激发学生孝亲的感情;老师不敬长,何以培养学生敬长的习惯?只有明孝礼、知孝道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保全身体”、“敬养父母”、“承志立身”、“慎终追远”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只会是误人子弟的。

三、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虽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知识功底。教学要不拘泥于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与时俱进。

例如有关岳飞的“忠”“孝”行为的理解、朱德、陈毅等伟大革命家关爱母亲的评价等,都需要教师讲明、讲透“孝”的含义。就可以加强孝德渗透的力度,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我们常讲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并且有一桶活水。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着,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驻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渗透孝德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

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孝德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子倒不出来”,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孝德教育了。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七

一是教学需求分析。

教学需求分析是可以单独的或嵌入视频的文本形式,用于帮助学生了解微课资源的历史背景与要解决的历史教学问题。

它包括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等等。

二是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微课资源的核心。

根据具体的历史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视频教学内容一般有以下教学步骤:第一,学习导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等方式导入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并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阐述与解释,引入核心概念或新知识点,围绕新知识点进行讲解阐述或操作示范。

第三,归纳提升,注重对规律的。

总结。

和提升,侧重于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

三是练习与测试。

练习与测试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微课资源中的知识点的重要环节。

一般是围绕微课资源知识点设置相关检测题,以单独的或嵌入视频的文本形式呈现。

四是相关学习资源。

围绕微课知识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其他相关的资源,包括视频素材、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等。

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相比,使用微课资源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短小精致、化繁为简、简便实用、易于学会、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等优点,它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把“先教后学”的传统顺序翻转为“先学后教”,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当然,微课资源用于历史学科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历史微课资源的局限性。

一是微课资源比较适合知识的讲解,不太适合历史学科的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等。

学生能“理解什么”不等于他们“能够做什么”,更不等于他们“能够做好什么”,所以,微视频在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利于学生自己的问题生成与创新。

二是微课资源难以呈现或取代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等,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是微课资源比较适合历史学科低阶层次历史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高阶层次历史思维的培养。

学生使用微课资源,能够知道和理解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他们能开展学习,学会应用,这仅仅涉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认知领域的前三个低阶层次,即知道、理解和运用,并没有涉及后三个高阶层次,即分析、综合和评价。

过分注重低阶层次思维的培养,忽视高阶层次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四是微课资源准备对历史教师要求较高。

微视频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方案、预录和评审等步骤,期间真正用于拍摄的时间并不长,而前期准备非常耗时,要求非常高。

五是微课资源应用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务必事先自觉观看和理解微视频,否则将会影响后续的课堂练习和应用。

如果学生一天需要观看几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六是学生长期与电子屏为伴,用眼过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不可否认,微课资源的确能翻转教与学的顺序。

但是历史教师不能机械地盲目追赶所谓的微课教**流。

微课资源绝不只是一课教学的简单微缩化,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最适合采用微课资源,这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理性思考微课资源的教学价值。

三、历史微课资源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是历史微课资源应该更适合于一些难于理解、需要梳理、有待点拨的历史教学内容,诸如史学理论、历史概念、专题复习、解题指导等内容,更能体现微课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魅力。

二是历史微课资源目前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讲解,类型比较单一,应该进一步制作成问答类、讨论类、探究类、实验类等多种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是历史微课资源制作应该从注重低阶层次思维的培养转变为低阶层次思维和高阶层次思维的培养并重。

四是历史微课资源应该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当然,只有通过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对上述问题做一个客观公正的回答,才能客观评价微课资源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八

简洁的教学语言才是最优美的语言。

因为语言的简洁才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拖沓冗长,不令人乏味,才会使学生从繁冗的教学内容下解脱出来,有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吸收,才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空间。

文学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所以,在一节历史课上,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授课,则会使课堂节奏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

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内容,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联姻;(5)用汉制;(6)用汉礼法。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而且养成了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简洁的语言不仅优美明快,而且提高了效率。

同样的事情,如果能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既能赢得时间,也能节约能源,还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机会。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语言要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

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想因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而活跃起来。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如果教学语言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所取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

在讲解齐国文化时,就可以插话说,如今大家为“中国足球,何时出头”而焦虑,可是在历史上,中国早就因为足球而名震天下了,齐鲁大地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已在玩“蹴鞠”了。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为拓展的知识感到惊喜,还会促使他们深思。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象清澈的溪流,浪花翻滚,生动欢快,时时刻刻能碰撞激发出知识的火花,把学生的思维照亮,把课堂的气氛点燃。

而刻板、呆板的说教,像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生动的历史课堂语言,不在于追求语言的.形式上,而是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这既需要教师强化对语言基本功的提升,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充分的备课,多方面涉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于历史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语言要诙谐幽默。

富于感染力。

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沉闷、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极大地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

在学习秦汉文化中的“司马迁与《史记》”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按照惯例,当朝人一般不记录当朝史,而司马迁却敢于秉笔直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你们说司马迁“猛不猛啊,直接敢说当朝老大的对错”,学生哈哈大笑之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重点知识。

借助于幽默的语言,会使历史教学变得轻松、快乐,又趣味无穷。

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已不仅停留在对内容记忆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内容深度的认识上,恰当、幽默的语言会具有日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增强幽默语言的运用,不失为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4、语言要富于启发。

诱导思维拓展。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拓宽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认知能力。

例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曹操的军队分别是作战的一方,为什么相距仅八年,会一胜一负截然相反呢?再如,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设置这样的疑问:“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激起学生悬念,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师,要生动鲜活地再现当年的历史,打造生动、高效的历史课堂,语言的艺术性至关重要。

因此,一个优秀的、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自我训练,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才能做一个课堂生动、学生喜欢、教学相长的好教师。

历史课教学实效及其语言艺术性探索【2】。

一、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通过历史课本中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促进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中学生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线建设者,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和对美好事物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历史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实践至关重要。

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科学构建以提高历史实践思维分析能力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历史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就是要以全班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力求巩固好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在强化实践应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历史知识应用方面的技能,在巩固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发展观与实践分析判断能力,激发差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优秀学生的探索精神,尽量减少同学之间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理想。

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因材施教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要为每个学生都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教学实践环境,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支持,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历史知识潜能,最终实现在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以历史教学语言重塑历史人物的美学形象。

历史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用以同学生沟通思想的媒介。

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应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和精确化,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遣词造句的语法规则,还要懂得一些修辞的语言技巧,使自己的语言达到明确、流畅和生动的要求。

历史教学中以美的形象感染人就是以具体鲜明的形象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闸门,充实美感的空间。

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

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富有思想性、情感性。

发展了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接受了一次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有效拓展历史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

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思想才能对事物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和正确判断,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生活实践中历史问题的最佳方法。

历史发展观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灵魂,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问题的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历史科学发展思考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文化素养。

掌握正确而有效的历史思想方法是在教学实践中长期锻炼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巩固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标志,是教师充分挖掘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中提炼的精华。

历史教师在创设教学环境过程中,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尽可能设计有利于促进正确历史思想方法形成的教学演示过程,结合教学内容用历史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历史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历史能力训练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体操锻炼,因为历史发展规律本身就是一种切合于生活实践的科学思维方法。

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的这一优势,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始终把历史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实时转变教育思想,以全新的人才意识和实践探索精神配合国家人才战略。

课堂教学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美育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结合我校的艺术特色,采用讲故事、同时极力拓宽本节课涉及的多方面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历史观察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巧妙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历史知识智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素质教育的实现来源于实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发展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历史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被历史实践证明成功的科学行为方式,并把这些实践经验转化为历史判断力。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重现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规律的习惯,增强应用历史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最关键的一项任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尽可能选编一些有利于巩固知识的问题,在兴趣的激发下对学生进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化训练,从学生最熟悉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历史发展规律,在科技进步与市场经济结合中发现有历史价值的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夯实历史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九

摘要:

本人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通过对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文科学生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高中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讨论和分析,参见拙文《管窥高中历史课德育现状》,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xx年第四期。对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旨在探讨应对的举措。

关键词:

高中历史;德育现状。

德育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今中学德育和历史课程德育的现状和困难,笔者也思考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品质境界。

在时代的影响下,当今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与物的距离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拉远了,在他们身上缺失中华美德。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在于教育”,对学生进行“境界”教育正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责任。在高中历史课中穿插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品质境界。爱是道德的基础,仁爱是中华美德的象征,是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有利于家庭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孝悌是仁爱的表现,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诸子百家思想是国学精华,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言:“兼爱非攻”……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为首德,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仁爱孝悌品德的良好素材。我国向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而“重义轻利”则是传统精神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见得思义”、“多行不义必自毙”等名言警语,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以褒贬劝诫。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尚“礼”的传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建筑、科技……不论从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种谦和礼让之气,翻开史书,此类的言论更是无处不在。《大学》中有句话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春秋时孔子就提倡“周礼”,倡导“仁”,中国的这种“仁”和“让”就是中国特有的气质。六尺巷的故事等等,长时流传。“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讲究的是“退”、“让”二字,它告诫人们处世时要“宽”,要与人为善。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等。“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立人、立业、立国的基石。

二、拓宽学生的胸襟眼界。

当今学生“对事不关心”,缺乏放眼天下,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对学生进行“眼界”教育同样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责任。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民教育的生动例子。以老一辈革命家为例,谭嗣同先烈为变法以死抗争;孙中山先生为革命一生持之以恒;李大钊先驱“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历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放眼未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唤回中国读书人的胸襟和眼界。

三、

丰富学生的气质内涵。

受时代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学生的知识容量严重不足,言行举止很不得体。没有足够的知识充实自我,学生普遍缺乏内涵,看上去很肤浅。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浮躁的情绪和华而不实的外观。具体表现为缺乏同情心,心灵不纯洁,很多学生目无师长,也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在言谈举止上很轻浮,坐立没有最基本的规范姿势,缺乏传统文人追求的那种儒雅气质。儒家的理想人物以孔子、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文天祥、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他们充满智慧,博学多才,文武兼备,运筹帷幄,挥洒自如……满身洋溢着儒雅风范,是教育学生的榜样。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古典小说等文字意境;中国书法作品、文人画的志趣意境;古代玉器、瓷器的审美情趣,也是对学生进行气质教育的素材。我们要培养学生必要的儒雅体态,文明的语言谈吐,雍容大度,落落大方。

四、锻炼学生的意志毅力。

当代学生缺乏毅力,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做事往往草率了事或半途而废。司马迁对远古传闻逐一做了实地采访考证,终成史家之绝唱《史记》;祖冲之经过繁琐枯燥的计算,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终于精确计算出圆周率;李时珍历时27年,走遍大江南北不惧路途险恶,长途奔波,不畏艰险攀登绝壁,不畏严寒酷暑,不顾自己身体安危,亲自观察、辨别和尝食药材,著成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曹雪芹呕心沥血著《红楼梦》不下1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写《资本论》前后历时40年;贝尔发明电话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是从零开始从想象开始的……这些事例都说明成大事贵在坚持,我们历史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锻炼他们的毅力意志,为将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不容忽视,它关系到学生的成才;关系着国家的振兴;关系着民族的兴旺。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肩负起一个历史教师的育人职责,培育好一点新人。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十

(1)在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的学生自主时间。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最多专注30分钟。新课改下,全国很多学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如武汉市十二中的教学课堂是这样的:前一节课结束时,老师会把新课内容印成预习学案,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校有专门时间,供学生自学预习。上课时,老师只讲15分钟,梳理学生集中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题思路。其余时间以学生讲解题目、讨论为主。在课堂最后5分钟,老师对学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现阶段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个自主时间设立出来,不是随意的,它应服务于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预期目标,它的内容要由课程需求来决定,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归纳总结、提问释疑;也可以是练习、讨论;还可以是演讲、辩论和观看视频等。(2)阅读历史人文书籍,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人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开放自由、潜移默化的细水长流过程,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若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科学习和成绩,是不可取的。除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外,指导学生利用假期阅读历史人文书籍,坚持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好的.引导方法。此外,充分利用学科的独特优势,在重大事件或周年事件上,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2.课堂教学中的措施。

(1)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历史贴近现实。“学习金字塔”是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者在24小时内所接受的信息保存情况的百分数,其中仅听老师讲授、被动获得知识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5%;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和立即向他人教授所学内容所保存下来的知识容量则相对更多,达到了50%、75%、90%。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跟上节奏。如可督促学生坚持“五到”法则,即: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头听课;要“耳到”,听课当然要用耳朵;要“口到”,就是要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手到”,就是指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笔记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只记重点和最有启发的部分,尽量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当前面“四到”都具备的时候,自然也就“心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相信学生的能力。如在高二文科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在每节课后自己归纳知识要点和体系,定期检查归纳本,效果很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让历史贴近现实,一些复杂的问题可由老师作专题讲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史为鉴的重要。(2)教学内容要抓中心。教学实践反复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疲于奔命,丧失热情。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原因何在?第一,从人脑的心理特点来看,人的大脑皮层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兴奋区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从学生思维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来看,一课一个中心,学生围绕中心能将纷繁的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内容要精整合。新课程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己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科书的内容,二是整合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整合教科书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主干,减少枝叶。由于新教材知识重叠部分较多,有些课目甚至要敢于动大手术、作大整合,这虽然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却是历史新课程教学所必须为之的。(4)教学内容要深探究。探究学习需要依靠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探究。短短一节课内学生不可能凡事探究,如历史概念、历史名词、历史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课堂上依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教学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应围绕本课的中心,在教学重难点上展开,一般一课有一个深度探究的问题就够了,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掌握。(5)教学活动要重实效。这里所说的教学活动是指为常规知识传授服务的学生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形式有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又有自由辩论、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参加。一般来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一节课设计一个这类的学生活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类活动若设计多了,课堂反而显得华而不实,冲淡了主题。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十一

历史教学是关于历史学的教育,而社会科与历史学有密切的关系,由此,便可知历史教学与社会科可以发生联系。全美社会科协会对社会科课程的解释为:“社会科是一门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研究的课程,旨在促进公民能力的发展。在学校课程中,社会科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材料,以及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恰当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联系的,而且又是非常系统的社会研究机会。”[2]从社会科定义的角度可知,历史学可以作为材料为社会科所用,进行综合的研究。在韦斯里的社会科课程“六型说”(包括各科目独立型、非系统相关型、系统相关型、统合型、中心统合型和融合型)中,“中心统合型”便是以历史学为中心的。反之,社会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质的课程,当然也可以为历史学所用。这体现在如果运用社会科的研究视野,当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时,思路就会更加宽广些,研究的角度会更加灵活多变,同时更能够较容易地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十二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备课。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六、抓好课后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在我的努力下,历史学科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尤其在毕业班第一、二次质量预测中效果明显,但离学校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已成为宝贵的财富,将引领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十三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历史教学要发展,教学思想必须要革命。所谓应试教学,正副科意识,读史无用论等狭隘观念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思想障碍,故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大教育思想已是刻不容缓。

二健立制度,加强督导。

教育制度的'健全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在初中教育,关系到历史教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长久教育的大事。过去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操作规程及教育评价体系最大弊端就是应试教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如今我们教育制度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发展性和战略性,尽管这个制度尤其是操作规程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改革深入,相信历史教学在现代化教学体制下,定能有适当的位置。

三加强师资,改革教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尽可能聘用专业历史教师,实在要谦职,也要加强督导,培训,常规考核,立求做到称职。历史教师要加强进修,提高政治治理论素质,改善知识结构。

在教学方面,教师要切实把握初中生年龄特征和心里特征,改进教学。针对初中生的好动,好乐,好奇,好胜的特点,加强兴趣诱导,培养学生办历史小报,收集邮票,纪念章,排演历史节目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问题。

挂图,录象,幻灯片等历史教学设备能充分体现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因而对历史教学质量影响很大,学校在这方面应有积极的措施,一下子不可能备齐的,可以分阶段逐渐添置。历史教师也可以动手自制一些教学模型,幻灯片,或自我搜集一些音像资料,包括象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历史著作,历史名人等软件设备的功能,来提高我们的效率。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处境并由此引起的危害,是决不能漠然视之的,但也不能为此丧失信心,只要我们上下齐心协力,从历史教师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历史教育优而不乐的处境,必变为乐而不优的前景,对此我们信心白倍。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十四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具有极强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这门课程不仅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对道德教育、学生民主观念的建立、法制观念的建立以及合作、竞争、创新等积极精神的培养都有所涉及。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入人文主义思想教育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历史课程本身的特征和初中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地自我认识,启发学生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更加积极理性地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健全初中生独立、完善的人格。

2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

第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当前的初中教育中对于历史科目的重视度还不够,很多学校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历史这样人文知识为重点的教学科目有所忽略。但是,通过素质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素养,还应该有健全的人格思想,因此,重视初中历史教育实际上就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挥其共同的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因此历史课程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包含了深刻的人文性。所以在初中历史课程的人文主义思想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历史知识的科学性,还要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第二,更新初中历史教学观念,广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因为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在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靠已有的初中历史教材。历史教师要善于在学科教材中广泛挖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贯穿在历史人文教学中。通过对人类文明创造史的进一步了解,学生很快能够建立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这是历史人文教育在陶冶学生情操、解放学生思想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全方位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详尽的了解,还应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取无价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建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民族主义精神。

第三,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探索精神。马克思在对于人的本质问题上曾做出过这样的论述:“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从马克思的论述中说明人的存在其基本方式是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自在的,而人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才能在活动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建立丰富的个性。这一道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同样适用的。初中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纸上谈兵,更多的是要在实践中出真知。根据当前历史课程的特点和人文思想教育的特殊性,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在课外探索历史学科的奥妙,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历史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历史实践活动的课题,鼓励学生在课外探索和挖掘课题涉及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人文思想的自我开发和学习能力,这对初中历史人文教育往往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应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进一步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探索精神。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十五

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对于学生们了解历史真相是极为重要的,历史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仅只是教师而已,在学生的眼中,教师的语言就是历史故事的重现。历史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必须避免掺杂个人的感情因素,应该客观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另外,陈述历史事件,要注意查找历史资料,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们去博物馆或历史纪念馆等进行更深刻的参观和学习。在参观和学习过程中,历史老师应为学生答疑解惑,将真实的历史情景再现,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中,运用讲解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研究与兴趣。

(二)尽量与课程教学目的相关联,有针对性

在历史课上,教师一定要注意避免为学生讲重复讲过的故事,另外,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故事可能很多,历史老师讲课时不需要将所有历史故事一一道来,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挑重点,挑选联系最大的一个故事进行生动的描绘也可以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尽量结合现实,以史喻论今

我们之所以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把古人的伟大事例展现给学生,还需要让学生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同时,能够传承祖辈们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孩子们今后的道德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进行适当的吸收,这就是教授历史课的目的。

(一)新课导入前设置悬念故事

一堂课成功与否,课堂引入是关键,历史课的引入选定历史故事作为开头,那么这个故事一定要为学生做好伏笔,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学生自己不动脑筋,这堂课是很难进行下去的。课堂引入中为学生留出空间去思考,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可以有效地活跃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中穿插历史故事

教师必须控制理论与故事的时长,如果一节课中都是理论知识或都是历史故事,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感到疲乏。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善于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知道什么时间应该穿插历史故事来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一篇课文涉及到不同的历史人物,教师可以穿插不同人物各自的故事。总之,让学生们产生兴趣才是一堂课的成功。例如,我在备课时,如果本节课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众多,为了避免学生们对故事当中的`人物混淆,我会分时段为他们讲述相应人物的故事。除了课本上的事件,为他们分别讲述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更方便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对人物进行记忆。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利用司马迁的著作,为学生们讲述这篇著作艰难产生的过程,让他们学习司马迁坚忍不拔的精神,更是达到了学习先人精神的目的。

(三)课堂结束前巧用历史故事

完美的结束课堂是考验历史教师最后的一关,既然开头过程都是历史故事,当然是有头有尾的用历史故事来结束一堂课程。巧妙地选用一则可以让学生们回味的故事,具有积极能量的故事结束这一堂课,能够再次刺激学生们的对知识的渴望,能够让学生在课下还不停地讨论关于课上的知识,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例如在讲述商鞅变法这节课时,快要下课时我为学生们讲述能够让他们课下也可以讨论的故事,课上讲到商鞅最后被处以“军裂之刑”,同学们都很愤怒,为这样的变法感到惋惜,我为他们讲述商鞅逃到边关住宿,客栈按照他所提出的法令拒绝他,说明虽商已死,变法却已经兴起。同学们对当时的形势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历史课中历史故事现在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想让课堂气氛活跃,想让学生们学到更灵活的历史知识,如何选用适当的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师长期需要学习交流的部分。然而,选定历史故事,怎么科学灵活的将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也是历史教师必修一门学问。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十六

(1)笔者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也注意到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学案“问题化”、“知识化”、“大众化”等问题,把学案设计成一本“练习册”,或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思考题设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做效果会大打折扣。

(2)课堂操作不当。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比较大,预习的程度也不一样,导致课堂上具体的环节很难把握,从而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3)学习小组效果不明显。在有的班级,学生的探讨和交流是很少的。以前没有上课交流的机会,现在给了这个机会,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还有一些学生在思想深处就打上了偏科的烙印,从而对于小科采取放弃或者不重视的.态度。同时,小组评价机制仅仅适合本学科,不少学生对此根本不在乎,导致小组评价如同虚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学习小组的课堂讨论效果。

(4)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有时候,我们的课堂是不放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小组的讨论很难展开,又很难收住。有的放不开,导致课堂沉闷,根本就不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有些课堂过于活跃,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思考与对策。

(1)学案教学的使用并不是完成学案就可以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知识中。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很好奇,做他们感觉是有意义的事情,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在使用学案前做好每个板块问题的优化和课堂时间的预设等,设计出更符合自己授课风格的学案教学。可以找个别同学看看,做一做,根据其反映做调整,使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情。

(3)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导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鼓励措施,比如小组长轮流坐庄,小组竞赛,评选最佳主持人或表现奖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结语。

笔者认为要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要大胆尝试探索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而学案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它会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的,从而使历史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范文(17篇)篇十七

高三历史教学既要抓实课堂教学环节,也要充分兼顾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在时间上运用各种间隙时间复习巩固历史学习内容,在方式上相互帮助,借助于互助学习活动增强历史学习薄弱环节的突破以及拾遗补缺效果,还可以在学习技巧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1、构建立体化目标体系,满足学生发展差异。

进入高三阶段之后,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的差异性已经较为显著,历史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开展教学研究,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教学要求统领整个历史教学活动,一定要以更为切合学生学习基础与能力实际的目标组织开展教学,以保护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更好地备战高考。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处置,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以及理解方面,全体学生统一要求,但是在进一步发掘规律以及横向、纵向比较方面,则体现对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对优秀生提高难度,对学困生降低学习要求,保证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这也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在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引领下,笔者从教学的不同环节体现对学生的差异性兼顾,适应学生学习差异以及提高教学针对性成效。

2、打造立体化内容梯度,扎实推进教学深入。

笔者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坚持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宏观上把握概念,从微观方面引导掌握历史事件与规律,实现前后连贯、逐层深入,从知识点的掌握、前后的联系到规律的发掘,以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优化促进教学深入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属于基础教学,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每一个章节与知识点,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立体理念去掌握知识、加深理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需要,以历史教学内容为依托,进行为立体化内容检查,将常规的联系转变为多层次与角度的练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的灵活掌握与形象记忆,同时也符合历史教学循序渐进的规律,实现了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二层面属于分门别类教学,对立体概念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概括、分类。在对知识点进行提炼与分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整体方向灵活开展,如可以将中国古代史细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民族关系以及著名战役、农民战争等类别,每一个类别之中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可以将“经济发展”细化为发展背景、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状况、对外贸易等不同的线索,每一条线索都连串一系列的知识点,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构建了框架式的教学体系,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与复习都可以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目标。第三层面属于内化与发掘范畴,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发掘,以及开展横向、纵向对比活动,为迎接高考进行实战演习。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农奴制度改革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从中深刻理解、有效掌握。再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纵向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对比等等。在这一层面进行的教学活动属于对原有知识点、理解内容上的融合与运用,对于学生历史综合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功能。

3、整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增强学生掌握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效,教师应当在抓好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推进。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强调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如“知识点串葫芦想象记忆法”、“历史人物四步评析法”等,对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理解的深刻性具有积极的帮助。另外,还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和提炼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活动,这对于提高历史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帮助。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组成相互帮助的学习合作小组,寻找历史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学习的生动效果,避免学生学习不得法以及学习氛围枯燥等方面而降低历史学习效率。笔者还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将复习要点制作成课件进行播放,对缓解历史学习枯燥氛围、提高学习形象效果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解的效果。由此可见,构建立体化的历史教学体系,对提升高三历史教学成效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应当加强这一方面的分析研究,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艺术史读后感(热门14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他人交流心得和观点。以下是一些出色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灵感和参考。这个国庆节我了解了许多世界名作和艺

    做文明讲礼貌的学生演讲稿(实用24篇)

    学生演讲稿可以通过文字的组织和语言表达来传递学生的观点和情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思考。在这篇学生演讲稿范文中,我们将探讨关于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工作述职总结报告(精选22篇)

    通过报告,可以向上级、同事或公众传达信息、分享成果或提出建议。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可以了解到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尊敬的领导:你好!进入贵公

    向困难挑战五年级(模板20篇)

    优秀作文是具备独特观点和个人风格的,它能够展现出作者的个性和独创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在我读一年级的时候,遇

    会计专业个人简历模版(优秀15篇)

    写个人简历时可参考一些优秀的样本或范文,学习其结构和表达方式,但切忌照搬,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个人简历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

    教中班教学总结(通用17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今日男孩子的户外活动项目是拍球。在老

    文明礼仪伴我成长高中(优秀15篇)

    文明礼仪的实践需要注重细节,比如微笑、礼貌用语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细微之处。接下来,我们将讲述一些文明礼仪的故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故事向大家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五一国旗下的演讲稿(通用15篇)

    国旗下是国家的象征,也是民族的骄傲,它代表着国家的统一、繁荣和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旗下的工作总结,一起来品味。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

    化学品自查报告(优秀20篇)

    通过自查报告,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避免重复犯同样的过失。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自查报告范文,相信对我们撰写自己的自查报告会有所帮助。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

    毕业生工作心得(优质18篇)

    工作心得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经历、收获和感悟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20__年x月x日,我有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