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JQ文豪

初三教案还可以作为教师评估和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希望通过这些初三教案范文的分享,能够为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一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具: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具: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2。

教具: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抽查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勉励后主这个意思。

2、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三大部分意思综合归纳)教师抽查二位检查。

3、写作特点:(讲解)。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

此外,本文名句颇多,好读好记。

四、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五、堂上练习。

1、指出下列词语的引申义(结合课后练习三)a类。

崩()秋()阙()驽()钝()驱驰()。

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a类。

痛恨:古(痛心遗憾)今(极为仇恨)。

卑鄙:古(卑劣龌龊)今(身分地位低微)。

感激:古(感谢)今(感动、激动)。

谨慎:古(小心谨慎)今(认真和慎重)。

六、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c、预习《捕蛇者说》。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二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译文: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三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三、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一、结合课文注释、提示,理解文意。

二、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老师要鼓励学生记忆、背诵的热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解题: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糊涂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下向皇上陈情、请愿的一种奏章。

二、老师指导阅读课文: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四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_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_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五

(十二)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课文下面注释: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2、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4、殊遇:优待,厚遇。

5、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6、光:发扬光大。

7、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光大。也作“恢宏”。

8、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

10、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11、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2、理:治。

13、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1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15、简拔:选拔。

16、遗():给予。

17、悉以恣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咨,询问。

18、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19、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0、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22、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3、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24、驱驰:奔走效劳。

25、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

26、尔来:那时以来。

27、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8、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29、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30、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31、攘除:排除,铲除。

32、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33、慢:怠慢,疏忽。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六

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心感受诸葛亮质朴的文笔与真挚的情感。

(一)解读课文。

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在后主的身上。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合作探究】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

3.如何评价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这既是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其中广开言路是前提,赏罚严明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4.刘备选拔出来辅佐后主刘禅的文臣武将分别有哪些?这些人有什么优点?

【合作探究】文臣:郭攸之、费祎、董允。武将:向宠。优点:文臣善良诚实、忠诚无二;武将善良公正、精通军事。

【合作探究】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亲小人,远贤臣。

态度:“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也就是非常痛心遗憾。

(二)赏析语言。

【合作探究】意思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2.品析“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合作探究】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从中可看出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尽现,耿耿忠心尽袒。

(三)归纳主旨。

说说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和忧国忧民、对蜀汉忠贞不贰的思想。

(四)探究写法。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

【合作探究】(1)语言率直质朴。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达恳切忠贞的感情。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都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2)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全文对后主所提的建议属于议论,中间追忆往事、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属于记叙。而作者对刘备父子真挚的情感则融于其议论、记叙之中。三者水乳交融,使得文章极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这首诗巧用典故:“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明志;尾联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另外,诗歌巧作对比:一是将理想与现实作对比;二是将诗人的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三是用蜀汉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出师表》以“形势”震动对方,以“情感”感动对方,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学完本篇课文,同学们又有些什么感悟呢?课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诸葛亮的了解。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出师表忧国忧民忠贞不贰。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七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德育目标。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vcd及光盘、三国形势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背景资料介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并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以背景导入。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古至文。

设计(二)。

以文体导入。“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是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设计(三)。

以诸葛亮本人导入。诸葛亮不但才华卓著,而且文采烨然,他创作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让我们一睹其风采。

设计(四)。

以有关诸葛亮的诗作导入。如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

设计(五)。

以《隆中对》导入。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伟大的战略构想,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想法未能实现。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资料助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文字均可投影显示,教师也可提供相关资料,如:

1.关于刘备托孤:

2.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八

(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方法。

采用“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式,在读、议、说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媒体:ppt演示文稿。

活动设计。

活动一:导入。

师揭示课题,生板书课题、解题、简说诸葛亮。

活动二:听读。

1.听读。

2.正音。

3.断句(处理文后第一题,见p202页)。

活动三:自读。

1.生自由朗读课文。任务: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初步把握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注意几个古今异义词。

2.学习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生谈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师点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活动四:范读。

1.师范背,生听读。任务:勾画带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体味作者感情。

2.挑读并译、评带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

活动五:理读。

设问导入本版块活动:为什么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情意深厚?在文中哪些段充分表露?

(一)理读6-7段。

1.生齐读6-7两段。

2.诸葛亮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

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托孤、南征孟获。

3.参照阅读。

(1)生读讲p193页《隆中对》第一二段、第三段前第一句。

(2)白帝托孤相关内容。

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读析表现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句子。

(二)理读8-9段。

1.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2.问:第一个句号能否改为分号?以此引导学生译读文句。

3.理解文意。

活动六结课。

1.试背读6-9段。

2.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给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推荐了哪些文臣武将,我们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九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十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十一

1、掌握第七段重点实词。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3、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习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学习难点】。

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学习方法】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一)根据内容默写。

1、哪句概括了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

2、文中“卑鄙”具体指什么?

3、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4、作者的政治愿望(战略目标)是什么?

二、课内探究。

(一)小组合作解决翻译中疑难词句。

(二)作者受命以来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怀着怎样的心情报答先帝的?

(三)结尾处向后主提出什么希望?

(四)文章最后一段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用心?

(五)“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见诸葛亮出师北伐前心绪难平,情感复杂。根据你对《出师表》的理解,结合以往的积累,谈一谈一代贤相,智慧过人的诸葛亮“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

四、训练检测。

(一)解释加点的字。

以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朝心“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天下计”和“老臣心”的含义。

(三)后人对《出师表》的高度评价有哪些?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十二

1.学习并积累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章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的方法。

4.反复朗读并背诵这篇课文。

学习重点。

1.明确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分析三条建议之间的关系。

2.体会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三条建议的良苦用心,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学习方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课时:三到四课时。

学习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文常: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选自《                         》。

2.文体:表是                                           的一种文体。

3.你了解的诸葛亮:

二、预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崩殂(  )恢弘(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  )(  )(  )郭攸之(  )费祎(  )以遗陛下(  )裨补阙漏(  )(  )猥自枉屈(  )夙夜忧叹(  )庶竭驽钝(  )(  )以彰其咎(  )(  )咨诹善道(  )(  ) 桓(  )攘除(  )以塞(  )忠谏(  )。

答案:略。

2、写作背景:

三、疏通文意:

恢弘:                               引喻:              义:               塞:

参考答案:(见课文注释)。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理解默写:当前形势(不利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有利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刑:           昭:             理:

参考答案:(见文下注释)。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提出的建议二: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答案见课文注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  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   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  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实效。

第四段重点词语:性行:       淑:       均:     。

答案见课文注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第五段重点词语:亲:     远:      所以:            愿:

答案见课文注释。

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 远贤臣,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 可计日而待也。

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提出的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亲贤远小)。

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卑鄙:                  值;    许:       尔来:

答案见课文注释。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诸葛亮淡泊名利(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写作者临危受命(写尽一生遭际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自述身世的目的: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攘除;       损:       益:        。

答案见课文注释。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 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北伐的物质准备: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八段重点词语:慢:        彰:         诹:        雅言:   咎:

答案见课文注释。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第九段重点词语:

今当远离,         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四、问题探究:

1.内容和主旨: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作者写此表用意何在?

主要用意: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亲贤远佞,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两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第8段)明确归纳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第9段)表文的结束语。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1段)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段)  亲贤远小——亲贤臣,远小人(3-5段)。

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4.作者围绕“出师”二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一是三顾茅庐;二是白帝城托孤。“报先帝忠陛下”。

5.写作特点:

(1)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已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2)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6.评价:诸葛亮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刘勰曾把它跟孔融的《荐祢衡表》相提并论,说“至于文举(孔融,字文举)之荐祢衡,气扬采飞;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虽华实异旨,并一时之英也。”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的《正气歌》亦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感人之深,于此可见。

7.出自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计日而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

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  感激涕零: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

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五、延伸拓展:

1.《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相关的重要情节。

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挥泪斩马谡。

3、附录: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以上两点说明了什么?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十三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初三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精选14篇)篇十四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他需要我们对每天学习的新知识点及时整理,接下来由语文网为大家提供了出师表知识点,望大家好好阅读。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讨论并归纳: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讨论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讨论并归纳: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虚语)

讨论并归纳:

o)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

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相关范文推荐

    舞蹈采风心得体会(热门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实现自我反省和成长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更好。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我的心爱之物书(专业15篇)

    优秀作文应该回答问题明确、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让读者一目了然。优秀作文范文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思路,还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阅读广度。我有很多喜欢的东西,比如

    哪些内容不能写在求职简历上(专业15篇)

    个人简历是个人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它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和能力,需要认真对待。接下来是一些个人简历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日程。最后,去看信箱,却是一堆

    生产线买卖合同(优质17篇)

    生产活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影响着经济的繁荣,也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生产质量管理案例和经验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

    沟通的艺术心得体会沟通的艺术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回顾,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小编为你们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沟通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

    娱乐节目策划(模板24篇)

    策划书的编写要求我们能够充分考虑风险和变数,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通过阅读策划书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组织思路和编写清晰的表达。

    运输公司与司机合同(汇总20篇)

    运输合同是规定了货物运输的主要内容、方式、价格等细则的合同文书。如果您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运输合同样例,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供您参考。甲方(聘用单位):乙方:(受聘

    我就是那个少年大全(20篇)

    优秀作文是对自己思维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挑战和考验,只有在不断努力和实践中才能逐渐提升。阅读优秀作文范文时,我们可以注意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技巧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城市社会调查报告(实用17篇)

    调查报告是一种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将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一种文体。它通常包括问题背景、调查目的、调查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能够客观地反

    大学生出纳顶岗实习报告范文(18篇)

    实习报告是在实习期间对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工作成果、工作心得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实习的经历,提升自身能力。在写实习报告之前,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