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笔尘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要点,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一

在二十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在西方优先兴起。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类自身潜在建设性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个人积极影响和潜在力量,使每个个体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特别是当下大学生均是家里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响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导致其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发挥自身积极影响。利用积极心理学,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疏导大学生身心发展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利用心理调节,在社会中发挥自我力量。

一、内容阐述。

人们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础上,给出相应奋斗与发展目标,监督自己在发展期间行为,自我教育,结合自我教育实践结果,评判自身,完善自身缺点。自我教育实践评判这一过程,就是自我教育体现。依据自我教育这一理论内涵,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样理解: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需具备基础心理能力。详细来说,心理能力体现为,自我实践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评价和实践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自我认识能力发挥较大作用,自我认识能力决定大学生自身,对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关系着学生和周围环境关系认知度,也决定大学生对自身认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学生关系体现在,大学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设目标,安排自我时间,安排计划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学生在心理教育期间,自我教育实现关键因素。自我评价能力,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自身成绩评价能力,对自我发展中积极和消极因素客观评判,辩证看自身。这四种心理能力相互联系,互相辅助,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发展。

二、启示与理论依据阐述。

(一)积极情绪理论体验。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情绪积极理论体验作为其理论依据,发挥积极影响。依据积极情绪理论,大学生可以良好对周围环境,生活中事物,给出积极心理体验和情绪感受,积极情绪理论在证明积极情绪理论发挥最大作用。详细来说,其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身能力,灵活把自身能力与社会资源结合,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价值。

其二,随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深入,大学生注意力不断扩散,思维不断激发,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和灵活。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认识能力,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身心发展特点、情绪体验全面认知,对自身发展评价[2]。

(二)积极人格理论体验。

积极人格理论体验,是指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极追求幸福,并在追求过程中,积极去感受幸福和愉悦感觉,同时,也激发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心理学特质研究时,构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统——via系统,这一系统对人格优势和价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类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积极人格力量对大学生来说,其对大学生时间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发挥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这两种能力,大学生对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强,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为未来发展构建,使大学生具备理想状态,朝向理想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积极人格理论中,就六大美德来说,卓越、智慧、节制、勇气的力量,利于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理智冷静处理,激励大学生自身朝向自己设定目标发展。六大美德中正义和仁慈,利于大学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实现自我调节目标[3]。

(一)外部环境系统建设,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

当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较低,这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想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需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外部环境系统,利于在自我教育中,满足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其营造良好学习条件。详细来说,大学生积极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稳定和长期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二,多样和短期环境。如,文化氛围、教育氛围、学风等。这两种不同环境相互独立,相互协调运作,是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径。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期间贯穿,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为大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间,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学生没有方向,出现盲目认知问题,自我教育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4]。

(三)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期间,教育人员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开展教学。利用教育课程,团体心理活动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员利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总的来说,在当下社会众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教师需把心理学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结合,把积极心理学、基本课程、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在课程教学期间,积极和学生交流,共同探索社会美好事物,感受积极事物。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增强自我幸福感与能效感[5]。

其二,利用团体心理活动课,把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健康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展现。为学生营造轻松和愉悦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增加对现实中和自我认知度,分析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己差距,辩证看待自身。在团体活动中,大学生与不同个体可以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学习、体验和观察,来认识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优化与其它个体之间关系,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协助能力[6]。

四、结论。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带来积极积极影响。利于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热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其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正确看待就业和生活压力,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建设外部环境系统,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利用科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飞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分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亚太教育,,01:269.

[5]王小莉.浅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农业,,11:350.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二

牛津大学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导师队伍包括常驻师资与特邀师资两个部分。中心主任海尔曼尼教授是创新领域的专家,担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助___理研究员,是该局创业研究训练营的发起者之一,同时他还是战略研究倡议协会(sri)的成员。在企业资本投资、合同理论、战略化管理、公共政策解读等方面都是学术权威,在顶级经济类的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长达二十年的创业执教中,他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全景式的深入了解创业过程,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何利用策略学收集资源,用于创业企业的成长发展,如何注重财富资源、战略性目标、政府对于创业导向这三者的联系,创业中心常驻教职人员有26名,分别担任创业中心主管、网络化合作项目主管、学生联络办公室主管、市场招聘(联络)主管、高管教育、普通(高级)项目主管、活动策划专员、国际化研究、策略管理讲师、助教等职位。他们的专业背景涉及到领导力与企业管理、商业法律、社会学与经济、学生事务管理、市场与招聘、企业/关系与合作、女性/少数民族创业、创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下的社会文化与结构、资本投资与运转、银行借贷投资、公共关系与政策等,覆盖了学生创业可能经历的各个阶段的知识需要。除此之外,中心还聘请了十余位客座专家,让学生能够直接和这些有着丰富创业实战经验或是投资者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学习,中心设有导师课堂(mentoring)以及创业工作坊(workshops),学生们通过预约,可以和这些创业实战大咖零距离接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专家或是来自创业成功的实体经济(如科技型企业、医疗生物型企业),或是具有多年企业市场的工作经验,或是拥有融资经验的资本投资专家,或是社会性创业组织的发起者、或是长期从事创业辅导的教育者,以此获得直接的指导与帮助。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三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是中学生心理学论文,请参考!

摘要:本文就如何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作了分析和探索,主要阐述如何从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等方面来正确指导高职产品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高职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产品设计;设计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以高职产品设计教育为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但由于教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认知存在盲点,就导致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产品设计教学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千篇一律。许多老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讲授草图绘制、基础造型、效果图绘制、技法表现、模型制作等各方面的训练时,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以至于“无人问津”。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和设计底蕴,还忽视了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来分三步走。通过情感原理了解学生、激励学生;通过合作原理培养学生、锻炼学生;通过创造原理开发学生潜能,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一、运用情感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心态。

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爱产品设计专业,积极主动地探索本专业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想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原理。首先了解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本阶段发展的心理特征。高职类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相较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相较于本科专业的学生具有敢于探索的精神。高职产品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情感浓厚,个性化比较鲜明。因此该专业的教师需要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以疏导原则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学生多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断增进师生感情,通过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除了在室内操作外,也要多组织参观学习,带学生多见识社会中优秀的产品,见多识广,刺激他们的兴趣点,使他们不再局限在校园的学习,发散思维,寻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运用情感原理,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产品设计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教学重点难点多。认清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设计功课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并且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是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积累的。避免设计基础薄弱的同学们因此而产生厌学和自暴自弃的心态。因此,对于未能合格完成设计任务的同学,要对其进行鼓励,帮其树立成功的信念,适当宽松同学们的合格线,给设计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但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鼓励,以免有些同学盲目自信。对于设计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适当地予以一些“挫折”,帮助其直面成功与失败,促进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因此端正同学们的学习心态是十分必要的。避免他们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或者肯定能学好,或者认为用不到及肯定能用好,以至于对教学目标产生影响。因此运用情感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心态,从而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

二、运用合作原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动手能力。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需要掌握造型基础技能,造型基础技能包括手工造型和电脑造型等;其次还需要掌握专业设计方面的技能,专业设计方面的技能诸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各个专业不同类别的设计,最后还需要掌握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美术史和设计史论等相关理论。由此,可以把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一只手,自然科技与社会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另一只手,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不管是学设计还是做设计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团结就是力量,摆脱学生的“单打独斗式”死板的学习方式在学设计的阶段中就应当养成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因为设计灵感是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团队协作可以更好地集思广益,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在产品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处处都可见团队合作。以vi设计为例,vi的设计首要程序就是先成立设计小组,设计小组的人大多是由各具所长的人员组成。一套vi设计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语、标准色、标准字、吉祥物等等,设计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需要各行业专门人员的参与,如美工、行销、市场调查、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在理解消化mi,确定贯穿vi的基本形式之后对基本应用要素进行设计,最后编制手册完成设计。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vi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师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在这种有难度的设计活动中往往能激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在完成一个难度系数较高的设计任务后,每一位参与进来的`同学都既能锻炼了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其创新创造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运用合作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作品不管从细节和整体的严谨性都是有所体现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所在,清晰自身目标定位,让每位同学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在协同合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自发研究探索问题,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

三、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

设计教育活动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提高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新时期设计教学活动进步的体现。我们要正确认识设计教学活动中的进步性和曲折性,正确认识其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曲折的道路,了解其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信心,坚持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股清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创新性、创造性,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发展的能力。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抓住所设计事物的本质。例如:杯子的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饮水的工具,在普通人眼里杯子的种类有很多,有陶瓷的、注塑的、木质的等等,还有大杯子、小杯子。但是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发散思维,把握杯子的本质其实就是饮水的工具,那么在设计杯子的时候其实就不是在设计“杯子”,而是去设计一款可以饮水的工具。还可以将名词变作动词来进行设计教学。锻炼学生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设计问题,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多学、多问、多想、多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在某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时不仅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对于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在找工作的阶段,其就业竞争力越高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吸引力也就越高。因此对于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需要教师进行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不仅有利于遵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也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四、小结。

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创新教育。通过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可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创新精神。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效果改善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应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建设,重视产品设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把握高职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和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海亮,杨光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祖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赵存河.教育心理学视角下课堂教学引入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7).

[4]裘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j].中国学术期刊,(6).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四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现阶段爆炸式的信息发展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其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采取严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能积极的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生培养,并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在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1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将大部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导致一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将主要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识教育工作之中,这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没有对学生心理方面知识有所掌握情况下展开教学工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能根据自己所教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2.1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开始积极的倡导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开的基础,对与学生在其心理成长、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且突出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教学工作之中的课程安排、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设定,所以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我国展开素质教育之后,倡导将课堂换学生,让学生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的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学关键点之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之中主动的接触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还要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比如处在十四周岁到十八周之间的学生,一般也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身体各方面具有成长发育速度较快、个人思想感情丰富、在情绪方面有着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和这一阶段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细致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再次,经过心理方面教育学家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程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用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对的如果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程度较低,那么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潜力能全面的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阶段要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其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时候,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较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

2.2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育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奋力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吸收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大中专院校,大中专生是指在经过义务教育后因为成绩平平上不了高中再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轻视,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与自豪感,于是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大中专院校,课上每节课教授的知识量大,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少之又少,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这种被动心理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控能力,课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没有学习兴趣想学学不进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成年,社会中他们有过工作经历就有实践的经验,他们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指导式教学,则教学照样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减退。从以上看来,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必须在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育界公认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达到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3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要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使得他们的身心的发展与外在环境和谐一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王燕.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2011(9).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五

1.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思想是领导教学方向的核心表现,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教学安排和计划更加人性化、灵活化,但是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太深,虽然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古板老旧的教学思想却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新的制度下用旧的教学思想去思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身份的狭义性。

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呼吁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基本”,转变教学方式,由于过去教育将教师的身份定位过高,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达到一种亦师亦友,默契合作的关系,这也是由于教师对自身的身份定位过于狭义,即教师就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人,学生必须要听从教师的命令。

3.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现代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基本是照本宣科,书本概念,死记硬背,而学生无论如何必须要记住这些概念,而是否会用,有怎么用,完全看学生自己体悟能力。部分教师觉得教学应该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一个过程。而对自身的教学手段没有进行反思和修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欲望。

4.教学目标的主观性。

人在看待与自身有关的事物,通常会把事物引发的不利问题归咎于事物本身,而不会想到是自身对事物的影响造成的。而有些教师教学也是如此,根据成绩以及学生表现主观判断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被定为“九等”的学生将会对自己感到自卑,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还会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过于主观化看待导致的。

1.了解学生心理,为教学打好基础。

学生心理是学生行为和思考动向的一个参考,而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或心理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动向分析,对症下药。为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观察:思想方面,学生的思想是学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目标的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的体现。而对学生思想的观察主要包含学生是否对近期国家大事有充足的了解、是否懂得礼貌和传统美德,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是什么,是否染上恶习等;情绪,学生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特点的直接表现,例如有些学生胆子较小,上课害怕回答问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的学生进行学习计划,但是行为懒惰,结果只是纸上谈兵,这是缺乏自律的表现;有的学生受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犹豫、逃避甚至放弃,这是缺乏自励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反应学生进取心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满脑袋记着概念、理论,但是考试时用不出来,不会用,这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体现,而有的学生学不进去,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浅尝则止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学习学不会、学不好,这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体现。教师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为后期教育提供正确的参考方向。

2.教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学习。

教师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学并非知识理论的.死记,公式定律的灌输,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学习怎样探索创新;学习怎样为人处事,学习怎样自我提升等。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源泉,而学生也能由此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面对挫折不惧怕,面对困难不退缩,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人,这也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3.保证平等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教学是教师对职业的尊重,对学生的负责态度,相比传统教学的等级分化,平等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褒奖和肯定,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和鼓励。平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客观的个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心理教学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的平等性、和谐性,让学生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亲切,从“良师”转向“益友”。

三、结语。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将是我国教育行业由“以教为主”向“以育为主”的一个重大转变,而合理利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都带来巨大影响,我国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将教育心理学成功转化成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每个教师继续探索研究下去。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六

摘要:在当今教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时代背景之下,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大,这就要求教育心理学的服务范围和应用范围有所扩大,能够更多地应用于儿童课堂之外和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发展“亲民”的教育心理学。

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能够助于理解和总结教与学双方的心理活动及互动规律,推动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和受教育者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是人接受教育塑造自身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变化发展,教育心理学不仅应该关注在儿童的课堂教学、学校教学的应用,也应关注其在儿童“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重点在于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之中,包括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上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中应用较广的几大主要理论包括:信息加工理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了信息从外部输入大脑,经过加工阶段,到产生外显反应时所经历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只能有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学习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强调观察学习)、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未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这就在理论上使得它的大部分应用与课堂和学校有关,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目前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和课堂,并且应用者多为教育工作者,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是全社会的和终身化的,是全人类的,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应扩大至全社会以及各个年龄阶段。与儿童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更是应该渗透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全面地发掘儿童发展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品德、智力和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全方面的发展。

导致教育心理学与实际生活难以很好地结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我国教育心理学产生较晚,较多参考西方架构,相关研究比较注重理论,在实践方面的注意力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对于教育心理学的日常应用意识不高,普通民众对于教育心理学了解程度低,对儿童的教育更依赖于学校与经验,这也导致儿童自身对于应用学习策略的意识不高。

3.1对教育工作者而言。

儿童的智力发展较快,求知欲旺盛,性格可塑性大。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以外的地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课下生活有更多的关注,这有利于: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课堂与课下良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效果具有延续性和系统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和舒缓压力。

3.2对学生而言。

儿童的记忆力从无意记忆转向有意记忆,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时期的学习多以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语感和掌握基本常识为主,懂得一些简单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如学习策略能够将学习过程清晰化、更易于评价,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利于其更好地把握课余活动与学校活动之间的关系。

3.3对于其他相关人员和社会而言。

儿童的情绪直接而外露,性格可塑性很大,抚养者和社会掌握部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减少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迷茫与失误,正确发挥社会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同时能够配合好学校教育,减少矛盾与冲突。

(1)提高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识,普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要建立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范式,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独特和稳定的内容,并且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学校学习活动,同时提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

抚养者和其他社会人员文化素质等水平不一,要选择合适易懂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对非教育工作者进行宣传,使之掌握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

(2)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不固守传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儿童时期人的感知觉敏锐性显著提高,但是注意力不够稳定,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其心理暗示的手段,重视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对儿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滔.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透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8(1).

[4]杨延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七

摘要: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实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搭建质量。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文章针对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探讨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在病理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为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支持。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以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被当成教材中某些基础实验的演示模板,年年重复,极大束缚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态学实验教学尤其现在的病理学或组织胚胎学教学主要是观察切片,而没有接触到切片的制作(包括取材等),这样学生难以遇见新鲜组织,也较难判断取材。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通过实验系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3]。本教研室选取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切片的制作、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皮肤一期愈合的形态学观察三个实验,尝试在2014级预防检验专业的学生中开展,探讨设计性实验在医学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4级医学预防检验专业学生(检验专业为主)24人为实验对象,按学生兴趣自由组合成设计性实验实施组,8人为一实验小组。对比24人(同一时期临床专业)传统实验教学组,在年龄、性别、专业背景、学习环境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24人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所有的实验玻片,实验课上主要由教师讲解病变的组织学形态。学生依照教师要求观察玻片,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组采用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共有24名学生自愿参与该组的教学。1.2.1立题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在《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确立3个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创新的设计性实验题目:针对目前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偏高,为更好地将病理与其他学科结合且让学生更早接触到临床知识,最后确定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切片的制作、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皮肤一期愈合的形态学观察三个实验,同时填写《基础医学院形态学设计性实验项目申请书》。

1.2.2实验计划学生自己按设计性实验项目自由组合实验小组,一周后书面交出设计性实验实施步骤,在各实验组老师引导下,将具体设计性实验的步骤、预期结果做成ppt课件,每个小组派出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实验组带教老师和全体检验系学生一起对每组的设计性实验步骤和预期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提出参考性建议。

1.2.3实验准备同学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列出实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试剂、药品的预算清单,在实验前两周提交指导老师,然后到实验准备室领取所需物品,并确定实验场所(实验室、实验台)。

1.2.4预实验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预实验。在预实验中发现和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调整的内容,并加以更正。1.2.5正式实验按照修改后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正式实验。做好各项实验的原始记录。1.2.6实验结果的记录、归纳与分析各实验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记录实验结果,对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和处理,汇报实验的结果。1.2.7撰写实验报告在认真完成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后,每个学生均要按照规范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并根据老师要求的时间上交。1.2.8验收考核依据每组设计性实验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以及实验完成的情况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1.2.9分析总结实验得失,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验效果的总体满意程度如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文献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发挥的作用;实验能否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相较于常规学习更能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实验中的学习态度与常规实验的学习态度相比;有没有必要与其他同学合作;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形式等。

2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组95.9%(对照组20.8%)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文献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实验组100%(对照组41.6%)的同学实验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组91.7%(对照组29.1%)的同学认为对待设计性实验中的学习态度与常规实验的学习态度相比更为积极主动;实验组100%(对照组33.3%)的同学认为进行实验非常有必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实验组87.5%(对照组58.3%)的同学认为实验相较于常规学习更能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实验组83.3%(对照组62.5%)的同学对所开设实验效果的总体非常满意或较满意;对于老师在实验中的指导作用,实验组83.3%的同学认为最好是老师给出实验题目及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提出参考意见和给予必要的指导;对普通实验课与设计性实验应占比例,实验组75%(对照组70.8%)的同学认为各占一半。

3讨论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以验证为主。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授课形式单调、教学效果差,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开拓创新式人才,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4]。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一般以被动接受为主,缺少独立思考知识运用的过程,往往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印象不深,对知识掌握不牢,不能灵活应用。如何使学生掌握病理学基本知识,又能充分地将知识应用于临床各学科,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这是病理实验教学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5,6]。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除了要求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外,还必须了解医学检验前沿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结合此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医学检验预防专业学生(医学检验专业为主)开设了病理形态学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性实验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首次尝试在检验预防专业的医学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整个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验时间的安排、实验动物、实验标本的取材、包埋、切片和药品试剂配置、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给予指导和配合,提供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专用实验室、设备、试剂。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学生自行负责,教师监督。在时间安排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开展设计性实验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文献检索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相较于常规学习更能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实验中的学习态度与常规实验的学习态度相比更为积极;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和掌握、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科研意识。

从总体上看,83.3%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满意或满意,而在传统验证性教学中仅有62.5%的学生对教学满意。此次项目,学生参与度和热情度非常高。一开始,老师就告知,这次实验的整个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由他们自主完成。但有些同学觉得难以做到,因为以往在课堂接触到的切片都是老师准备好的,从来没有了解过如何制作。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无从下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阶段,同学们查阅大量文献,有的同学在图书馆借阅了至少6本有关急性心衰的书,在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论文。在真正实验的过程,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可以说,这是他们自己第一次尝试去“掌控”一个实验,不仅有动物实验,还有切片染色一系列操作。虽然仍有许多不足,如有时网上的实验步骤需要结合实际经验再加工,才能有比较好的结果,实验的精细度也是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充分准备好(如皮肤一期愈合实验手术时的无菌操作、如包埋脱蜡得时间和温度),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了其创新性,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尤其是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项目设计所应该看到的病变时,那一份成功的喜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回报。由于财力和人力有限,此次的实验对象只有24位同学,但总体而言,实验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组。

学生对新的实验课形式普遍持满意、支持的态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思路和视野,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增加投入(人力和财力),进一步在临床医学学生中推广,惠及更多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6]苏金玲,姜希娟,马东明,等.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91.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八

从体育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两大心理因素:即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创造和谐、欢乐的课堂氛围,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心理关系的实践过程,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之上的,是在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完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第一印象,主要是通过初次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直接获得教师的印象而形成的。教师如能在初次授课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得到学生的认可,将为树立教师的威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体育特长生本身素质较好,掌握动作快。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多做示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树立其威信,培养其责任感,满足其表现欲,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很大帮助,从而可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体育差生,一般身体素质较差,协调性较差,心理素质较差等。教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关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要有耐心,态度要诚恳,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要给予鼓励,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学习体育动作技术的兴趣。

尊重、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师生间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因而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师生间关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伴有积极的心境状态,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认真传授体育技术、知识、技能外,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多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真正从关心、爱护、教育学生出发,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也能在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消除一些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情感的产生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的自然感情的体现。因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由此才能产生对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情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完成教学任务。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九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高校本科生的论文,我们来看看。

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数学教学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这大多是在课堂教学中。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何为高效课堂呢?也就是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的活动,能够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益,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包含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心理学知识。

1鼓励活跃课堂氛围。

著名的“斯金纳笼子”的实验,让老鼠在笼子中学会按压一个杠杆以获得食丸。通过食物的鼓励,不断的刺激老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而在数学学习的课堂中,这种鼓励也是必须的。鼓励,就是指激发鼓励人的行为动机,使人做出努力的行为,从而有效完成预定目的的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

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教师的鼓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

[1]数学课堂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既没有没有语文课堂中优美的词句,也没有科学课精彩绝伦的科学实验。如何在课堂中留住学生呢?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出数学所特有的美,不能简单的照本宣科,鼓励孩子们与自己共同探究发现不一样的数学。可以用微笑,用语言,用大拇指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学习课堂,适时的鼓励让他们勇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那么和谐的课堂环境将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如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后之后不仅仅只是老师点评:“回答的不错。”“很好,请坐。”等。可以给孩子一些正面的鼓励如“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真有胆量,不简单。”……利用有感情色彩的词鼓励孩子们思考问题。在这其中也可以渗入“代币法”,通过课堂回答问题给予一定的“代金券”,积累代金券换取一定的奖励。这样不停的刺激学生,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问题,问答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使课堂中的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中来。

2观察榜样提高课堂效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范能力超强的少年儿童,他们会通过观察记住所看到的行为,并随之模仿。并且孩子最容易受到同辈的影响,其中孩子们之间由于年龄、性格、经历上的接近与相似,更容易接受和模仿。如,在进行数学练习时,需要及时的评价孩子们的完成情况,可以以表扬的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榜样,这样孩子们就会有比较的心理,观察这些榜样并且做的更好,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效果。

除了练习中可以利用榜样,教学中也可以应用榜样,如在教授方程的解法时,他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通过探究不难发现方程的解法。此时,为了鼓励孩子们能够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可以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表现好的同学为榜样。而这样的正强化,会使孩子们努力效仿,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榜样,使得大家有学习的方向,有看得见,摸得到,就有说服力。所以,鼓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孩子们需要给他们树立榜样,并且要鼓励他们成为榜样。

3觉察动机,实现自我预期。

“动机”和“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伯纳德.维纳发现“往往可以从学习中推导出动机,而学习往往依靠动机。”[3]学生在争取好成绩时,往往会经历成功或失败。他们情绪上对此有什么反应,取决于他们怎么向自己和他人解释这一个问题,在这一前提下,每一个学生在为之努力的学习领域就会形成比较长远的自我实现预期,并且对今后的学习动机产生决定影响。

学生在争取好成绩时的表现是不断努力和持之以恒,还是学习意志不断消退,最后“一筹莫展”,就完全取决于这种自我实现预期。

个人以往的成绩可让学生定位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过去成功率越大,那么学生会觉得未来自己也一定能成功;或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能成功,那么也会自我暗示自己也能成功;教师的鼓励也是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相信学生,也会提高自我预期,从而达到成功。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例3中,并不直接引入例题,而是先让学生思考“买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已知苹果每千克3.5元,梨每千克4元,问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能够很快的列出算式,这就是一次的成功。

接着改变题目,将题目变为“买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一共花了19元,已知梨每千克4元,求苹果每千克多少钱?”根据提一次成功的经历,学生会很快找出关系时,从而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多成功,在课堂中多实现学生的自我预期,为孩子们树立成功的信心,让他们喜欢上数学,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需要掌握学习心理学的一般规律,结合自身经验,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论”,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说”,“交往教学理论”……为我们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更广的维度认识数学学习与身心发展关系提供了更富时代内涵的理论依据,值得深入学习探讨。[4]从而打造适合自己课堂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作者:杨珍霞单位:湖南省泸溪思源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赵伶俐主编(1996)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社会学习理论》阿尔伯特班杜拉(20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入门》格尔德米策尔(2011)中央编译出版社。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十

:音乐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边缘科学,所谓音乐治疗即是指利用各种音乐活动影响或调适个体的生理、心理、情绪来达到矫治的目的。文章从音乐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入手,详细阐述了音乐净化心灵、调节情绪、及治疗身心疾病等方面的功能,分析了音乐在心理学中的具体运用。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由原先的音乐教师角色要转变成一个心里咨询师的角色。其实最开始还是挺矛盾的,总觉得自己不能胜任,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程,让我认识到心理咨询师的重要性,也发现了我原来的专业音乐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下面就简单谈谈音乐在心理学运用中的作用。

音乐可以称作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能够被一切人理解,因为这种语言是人类感情真实的流露。"音乐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决定了它对人类心理独特的功能。

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心理,音乐同人的成长与发展紧密相连,对人类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音乐是人的一种创造,是经过有意识地加工、取舍之后成为感觉、思维、信息感知的载体。音乐代表的是人的意识,反映的是人的认知活动,表现的是人的心灵,它比具体文字更具不确定性,能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音乐具有直接、迅速、深刻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的特点,它可以伸入心灵的最深处,令人震撼,具有深刻感人的效力。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擅长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它能够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由感动至感化,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一)音乐可以帮人释放和宣泄情绪。

一些心理或思想问题往往是情绪累积的'结果,是压抑造成的。只有得到释放和发泄后,情绪才转入有意识的平静状态。音乐作为心灵的表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能够帮助人们显示和唤起许多未表现的或潜在的东西。音乐强调的诉情,类似心理疏导中的"倾诉"。歌唱作为音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发声的过程中,随着气息和情感自然而有节奏地向外流动,可以使人淤积在心的不良情绪得以排解,而且比一般的倾诉易于实现,因为它在形式上无害于他人。因此,音乐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情绪宣泄方式。

(二)音乐可以使人缓解压力,消除焦虑情绪。

节奏舒缓优美的旋律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有如轻轻按摩一样,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使肌肉松弛,心情放松,从而起到消除焦虑情绪、缓解紧张疲劳的作用。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音乐治疗家认为,音乐能直接作用于情绪进而影响人的行为,音乐疏导在进入人的深层意识时,优于单纯的语言疏导。人的情绪活动会随着不同情调的音乐产生不同的情绪变化。

音乐治疗是通过合理运用人体共振学原理,来对人类身心疾病进行引导性恢复、维持身体机能并且激活身体自愈能力的一种医疗方法。音乐的治疗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对心理问题的疏导作用,体现在音乐通过艺术感染力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调整情志,恢复心理平衡。人们可以通过接触不同的音乐信息,体会到愉快、满足、轻松、甜蜜或悲怆、愤怒、叹息、惊异等各种情绪体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调节自身的情绪,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起到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有些生理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镇静、兴奋、止痛、降压、怡情的作用。轻松欢快的音乐可通过神经中枢分泌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激素,维护正常生理和心理平衡。医学研究发现,音乐作为一种声波,会直接对人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当音乐频率、节奏、强度等与人体内部器官的振动频率、心理节奏相一致时,便会发生同步的和谐共振,调节血液流动和神经,起到镇静、止痛、降压等综合的医疗效果。

由此可见,发挥音乐的功效对人们的心理具有重大的意义,而我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教师,更应该运用音乐及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及较高审美情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

[1]张旻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音乐,2004,(1).

[2]郭慧珍,王亚军.心理学视野下音乐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0,(9).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十一

摘要:作者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介绍。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多数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够。经过研究发现,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年龄特点,幼儿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认知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1]。

1、幼儿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1好动。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几个方面。好动具体来说是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注意力不集中具体来说是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涣散,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自控能力差具体来说,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易怒或冲动,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危险举动及破坏行为。

1.2焦虑。

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焦燥。

1.3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癖,表现出攻击性。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积淀不够深厚。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2]。

2.2专门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来看出,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的少且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而时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困惑。既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幼儿园教师平时任务也较繁重,除了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照顾幼儿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负担,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难度不言而喻,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专门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滞不前,而且会使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当中。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正常地在幼儿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上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标和内容的建立就任重而道远了。

3、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3.2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如:譬如,在中、大班的表演游戏中,幼儿对“大风车”的主题很感兴趣。开始时,几个孩子为扮演自已喜欢的“金龟子”、“小鹿姐姐”等角色发生争执,而使表演难以进行下去,这时他们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商量一下角色的分配、表演哪些节目等内容。于是,幼儿通过与同伴在游戏中协商、分工、合作、谦让等,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对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有很大促进作用。游戏还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3]。

3.3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4、结束语。

幼儿期是个体生长发育非常迅速同时又具有很强可塑性的时期,幼儿工作者应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用科学而理智的爱去培养他们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袁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沈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顾荣芳等。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识[j].学期教育研究,2008。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十二

1.1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与对象范畴的狭隘。

目前许多高校将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本意是希望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好,教学的要求很低,理论与实际的脱离,缺乏了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令公共心理学的作用于价值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另一方面,现今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大多是针对师范与教育类的学生,承载了许多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而心理学探讨的是人类心理行为发生的规律,其适用范围远不止学校教育心理。将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对象范畴扩大,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关于人、关于自身的知识,充分发掘与利用个人资源,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国《心理学》教材存在:对心理学原理和理论进行哲学式阐述多,操作性的阐述少;对一般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调控的操作性知识少。理论色彩和普教色彩过浓,实际操作的案例过少,无论体系还是内容都可视为对《普通心理学》的简单模仿,缺少非专业特色和应用操作性。

1.3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绪论课”是《心理学》课程与学生的首次相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改课程的学习态度。当老师和学生在认知和判断时,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学生本来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的谈心理,真实的讲自己,实用的指导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学神秘的好奇感和轻松的兴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惯例绪论模式忽视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学考成的考核分为两种方式:一种式眼科的闭卷考试一种是相对宽松的论文检查;不论是哪一种的考核,现在的教师只是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当心理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就很难排解焦虑紧张;面对紧张的人际关系,不能妥善的处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没有足够的挑战能力。

2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2.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下面从思维、情绪、性格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1.1思绪。

虽然大学生的思绪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品,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显著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不够深厚,因此在观察、分析事物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容易出现脱离现实、主观、片面、固执、过于自信等。

2.1.2情绪。

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人际变化、学习成绩的好坏都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内隐性欲外显性并存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在某些环境因素影响下,大学生会表现出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外部行为。有的大学生还会有爱情的体验,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家庭、毕业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大学生大多有过爱情的烦恼。

2.1.3性格。

大学生的性格已相对稳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认为,我国大学生表现出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一是聪慧好强,喜欢表现;二是恃才傲物;这是第一个特点的极端表现。三是紧张困惑,虚假老成;由于学习、生活压力及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常常产生紧张感和困惑感。另外,为避免给别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学生倾向于追求成熟、老练,但由于本身经验不足,所以表现出虚假成。

2.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健康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它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

3教学改革的探讨。

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学方法。

心理学的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教师讲、学生听;有的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并进一步总结、归纳;有的可以采用试教法,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有的可以采用讨论法、团体活动法教学,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有的可以开展心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改变单一的黑板、粉笔、教科书的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有人在心理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结果发现,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动、直观、形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3改变考核方式。

逐渐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实际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果课程成绩评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为20%案例分析报告或深度访谈报告、30%实训表现和50%课程考试三大模块。案例分析报告主要是对相应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深度访谈报告则是围绕某一心理话题对一个或多个个体的深度访谈记录;实训表现则由小组共同评定;课程考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综合性的论述题为主。

心理学教学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在于: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与日益增长的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现状的差距,这种差距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亦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观愿望和内在动力,从而也推动着高校进一步科学地确定心理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师资建设的定位,有助于心理学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投入和效果。然而,高校心理学从发展水平上看,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思想观念、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实践、科研水平等均存在诸多不足,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心理学教学工作仍将任重道远。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十三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在于活动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情况,从而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环境是教学场景,主要关注得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和被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学交叉的关键在于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教学活动中教育双方的心理健康。

1、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我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学习心理,还对品德心理、教学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领域涉猎甚广。但对这些领域在先后顺序、轻重缓急上必须要有一个排序,这样才能做到调理明晰。但是在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中,有的重视学习心理,有的重视品德心理,有的重视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统一。这说明,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冗杂、体系不清晰。导致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庞杂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没有明确、官方、主流的理论指导。其次,研究课题没有限定、主题花样繁杂。最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方法的变化性较大,难以掌控。

2、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述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强调实证主义,注重自然科学的客观性,采用大量的实证量化分析,利用一系列的数据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另一种是强调现象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用自然现象的观测方法,采用大量的非自然的定性方法来说明教育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在整个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大致上只出现了这两种教育方法。

3、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主要表现为:首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无法接轨。教育心理研究者的成果跨度是从理论到理论,并没有实践的经验成果作为理论的有效支持;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关注到日常的实践,却没有将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的理论指导。其次,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在教育改革中但有一定地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它除了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外,还会对教育体制造成重大影响。最后,学科应用领域不光。目前,教育心理学还仅仅应用于高校中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双方,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1、研究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大量高科技统计分析方法被应用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这虽然为研究开展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为研究沦为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附属品。这种现象虽然源于研究工作者对于统计精确度的严格要求以及数据量的本身限制,但是想要站在该领域的尖端,不仅仅要对方法、技能进行高科技创新,更关键的是要提高研究的质量。

2、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首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定量研究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精确度,但教育心理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不能仅仅使用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法注重的是观察性和体验性,并能够深入发掘某种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定性研究虽然能够进行思维的发散,但是过高的主观性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双管齐下才是进行心理学现象研究的正确方法。其次,使用高科技的研究手段作为辅助。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摒弃,但也要迎合是代变化采用高科技手段,能够大大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确度,也为定性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支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到了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而忽略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但,也就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轨现象。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意识到过往的研究大多是站在格式化的情景下开展了,无视了社会现实。因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更尊重当下的社会现实,以教学现场为背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育双发的心理动态的变化以及背后的规律机制,走出理论研究的禁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学科体系具有地方特色。

首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不能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生搬硬套,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而是要在分析和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研究的成果。其次,保证研究对象的典型性。认真了解研究对象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面向社会进行研究对象的招募。此外,也要保留我国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历程中的精华,极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最后,打造一支分工明确、特色显著、跨文化的科研团队。由于我国地广人多,不同区域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征,我开展大范围的研究需要多方位的人才的支持,只有协同共进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对象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当代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中主要存在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理论与实际联系缺失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提高研究设计的质量要求、创新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地方特色的学科体系等手段保证教育心理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从思想演变看教育心理学发展宜采的取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

[3]王力娟,张大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胡东武,陈爽,吕灿文,吴迪,谭汉明等.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进展综述[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十四

(一)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教育界在树立教书育人目标的时候总会过多地参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课程的设置标准必然会发生偏斜。正如布鲁纳所说:“不顾教育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学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高等教育的历史及现状过多地参照原有的价值取向,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依据。概括地讲,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首先是要与本国的历史、传统、当前国家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对教育的期待相符合,也要在这几方面之间找准衔接的方式,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将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中。再者,就学生个体层面来说,应针对具体某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依照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制定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如果高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规划的制定标准只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利益诉求,那么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态势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考虑到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就是要根据特定教育阶段和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情况和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制定有利于他们全面接受知识的学习规划,选择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重点体现在教材的编订方、学校课程设置的安排者和教学内容的实施者能够依据心理知识对这一过程加以改进,使之更能适应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从不同的层面保证课程标准的恰当性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并较为准确地预期学生经过课程学习以后的成效。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内部身心结构相适应,让二者之间达成的统一协调运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二、高校课程设置与心理学理论的结合策略。

高等教育阶段,依然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方略,讲求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重视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从加强课程设置和活动管理的方面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以人的心理结构为依据,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顺序性。

学生的身心有其内在的独立特点,教育不能改变其固有的结构和形式,只能在顺应这些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出更加有利的学习条件,突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学生在知识获取、经验增长和素质提高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争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思维、善于发现、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为此,在高等教育的课程制定方面,首先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尽可能选取那些与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致,一般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在经过教师指导后、学生凭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可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得以解决的东西作为课程内容。其次,知识的逻辑顺序对学生的接受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灵活呈现课程,合理安排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木课程的比例,发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不同功效,并注意各门课程的相互协调,整体优化课程结构。

(二)重视专业教育的“厚基础”,提倡通识教育的“宽口径”

高等教育不仅重视培养专业领域内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强调在训练专业技能之余,对学生进行涵盖多个方面的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是为了将广大学生在学科范围上加以区分,让他们在几年学习之后能学有所专。精细化的专业设置是为了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专门人才,达到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目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从知识教育的立场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为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适应社会发展奠定综合基础。做到专业教育上的“厚基础”和通识教育上的“宽口径”,必须将学生整体作为参照对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含量之间的矛盾。专业课程的设置要讲究质高含金量,在“厚基础”有保障的情况下再寻求更宽广的范围。与之相对应,在大众知识的普及方面,在范围的宽广度上的要求要严于对厚度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的试行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加强基础教学,合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重。还要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淡化专业课程的内容比例,扩大综合课程的开展范围。

长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且单一的学习内容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鉴于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状况,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做好专业知识和其他课程的搭配,做到渐进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笔者认为应放大综合门类课程的比例,使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交叉进行,有效保留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并且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面,改善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

(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高校应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

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能动性,因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斗志,让他们自愿投入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去。在确定和组织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如何发挥各种认识因素的作用,做到内容与目的、科学与兴趣、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的统一。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学习内容、指导教师的选择上给他们留出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人格权利的尊重,这对保护他们的个性自由是极为有利的,也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他们学习的自由,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情愿度。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良好的情意状态。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十五

高中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于我国社会体制、国防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新时期下,要对高中生的心理教育状况有所关注,教育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高中生的心理学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创新,从而使高中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现阶段的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思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开始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到现在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从一定方面来说,心理学主要是以心理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教育的目的,它所涉及的方面是十分广泛的,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心理学教育和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人,即学生,而心理学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则是对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现象进行一定的纠正,使人最终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现今社会体制下,在整个教育体制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德育有所关注,德育已经成为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学教育与教育教学是不能分离的。

现代教育学家对社会生活中的心理体现有着积极的探索,而现今阶段教育体系中高中的教师也对心理教育对学生所起的影响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为了适应现在高中生学习的现状,应该从培养学生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在面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时候采取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进行教学,因材施教,才能让心理学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对21世纪教育教学的改革进行积极有效的推动。

本文通过对高中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范文(16篇)篇十六

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向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思想以及政治等内容的教育,是国内学校教育主要组成内容之一,内容包含较广,和美育以及智育等培养,都有着密切关联,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对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进行深层次剖析。

一、德育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带动高校德育教育发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极为关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各高校对该项教育工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但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还是存在着流于形式等状况,整体德育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能够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心理学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可以从大学生心理角度入手,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以便通过对各种心里因素进行合理运用的方式,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质量进行保障,不断完善该项教育工作,进而切实提升校内德育教育水平。

2.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状态在教育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积极的发展目标,并能够不断对自身身心健康进行调整,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长状态,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相关要求。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大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力度,要通过正确的培养手段与引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价护航。

3.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高校也一直极为重视大学生人格培育,而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模式,两相培养方式的相互补充与完善,可以使高校德育教育能力进入新的阶段,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人格体系完善进行辅助,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自身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使其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可以得到切实强化,从而树立起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一名品德兼优的优秀人才。

1.完善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在对心理学内容进行运用时,为保证最终德育教育效果,高校需要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的改革力度,要将心理学内容更好地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并通过科学化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对自身缺点进行改正,实现对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的同时,老师还要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要注重对整体教育教育环境的打造,要保证整体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的感染之下,不断对自身思考能力进行强化,并可以养成积极思想,能够对自身进行深层次认知。此外为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实现高效化教学目标,老师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意愿,保证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地心理与道德品质,能够具备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各项条件。

2.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在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从心理学角度对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补充,本文在此将重点对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介绍:

(1)将行为主义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通过对不利环境条件进行发现与改变的方式,配合相应教育与训练手段,对学生不正常以及不良行为进行系统性纠正,以保证其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在具体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举例或树立典型的方式,像向介绍学生进行现代各行英雄或榜样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够不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能够正确对自身进行要求,能够树立起为行业或社会贡献的意愿。同时,要通过对行为疗法中的`负强化疗法与正强化等疗法的运用,对学生习惯与行为进行纠正,以达到预期的道德素质培养效果。

(2)将认知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以通过对学生认知过程行为与情感的调整,对其消极行为与思想进行优化,保证他们的行为与情绪。通过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多是因为认知不当所导致的,所以教育者要对学生认知予以重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在对学生消极以及不良情绪、行为、思想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对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三方面的关联进行明确,并要对不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记性检验,要运用客观解释,对学生的消极认知进行改正,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认知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者的辅助之下,进行自我评价与监察,能够随时进行自我反思,确保其一旦出现不当的思想与认知时,可以及时进行更正,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事物进行认知。

3.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是大众公认的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以及德育教育手段,因此在将心理学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积极创新,要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展开相应教育。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对学生主观能活动性进行保证,所以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也应改变以往“包办”的活动教育方式,要在告知学生活动主题以及目标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与安排,保证他们在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能对潜在能力进行挖掘,能够对自身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强化。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以及组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为学生打造出更多展示平台,使他们可以在感受到生活艰辛的同时,能够更加珍惜生活、感恩父母,能够正确对社会事件进行认知与分析,能够拥有正确的是非观。

4.保证整体德育教育环境由于环境能够对学生德育教育形成良好地辅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情感共鸣,进而主动对积极心理以及正确行为养成方式进行探索,所以教育者要加大对环境营造的关注力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育氛围的营造,同时还要在校园内部打造出良好地德育教育学习环境。要通过设置具有育人特色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潜在影响,像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参观英雄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与环境所传递的思想道德观与价值观产生共鸣,保证他们的“三观”,进而达到理想化德育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各高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对该项教育予以足够重视,并要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要结合大学生德育教育实际开展情况,按照该项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联,制定出科学化教育方案,确保心理学具有的价值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得到有效发挥,确保高效德育教育水平可以得到切实提升,学生各方面品质都可以得到有效优化,能够形成良好地人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5]刘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艺术的运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4,(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需要友情的我范文(14篇)

    优秀作文不仅能展现学生的才思和创造力,还需要有良好的结构和逻辑推理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它们有些温情、有些感人、有些思考,值得我们品味。

    建设施工合同(通用13篇)

    施工合同是工程建设各方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的重要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施工合同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施工合同签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网站广告合作协议(汇总18篇)

    合作是一种互惠互助的关系,通过互相合作,我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下面是一些团队合作的心得和经验,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诚信是金说课稿大全(17篇)

    诚信是商业活动中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之一,它是商业合作和交流的基础。以下是一些关于诚信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诚信是金》。我将从

    校园安全倡议书演讲稿(模板21篇)

    演讲稿可以分享安全经验和教训,帮助听众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安全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

    高一学生个人安全总结(汇总14篇)

    个人总结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激励方式,激励我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时间很快,又到

    多方投资合作协议(模板19篇)

    投资需要充分的市场分析和风险管理,只有依据正确的信息和判断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接下来是一些投资专家的观点和建议,或许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小台灯三年级(精选20篇)

    优秀作文是写作者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和思考的结果,它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思维能力和独特见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经典范文,建议大家多读多思考,以提升自

    公司财务工作人员的辞职报告(热门19篇)

    辞职报告是对过去在公司工作所取得成绩和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以下是一些精选辞职报告的例子,供大家借鉴和参考写作辞职报告。王总:。您好,首先谢谢

    赞美火龙果我爱火龙果(汇总17篇)

    优秀作文是在写作中达到一定水平并具备较高品质的篇章,它能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才能。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作文选集,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文学魅力。多吃水果有助于人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