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参照标准,通过比较自己的作品和范文,我们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进而改进自己的写作。这些范文范本涵盖了多个领域和题材,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参考。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一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技术人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中等技术人才是所有职业学校的工作重点。浙江绍兴市职教中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提出了“身正、技高”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探索和实践了“1+2+3”人才培养新模式。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定位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就业有路,升学有望”。以此为依据,学校确立了“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为:“1”是指技能水平提升,改革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以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主要抓手,在校内推广“双证制”考核制度;“2”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校内构建“严”“活”“爱”生态德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指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能顺利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过渡对接奠定扎实的能力基础。概括地讲,“1+2+3”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技能提升为抓手,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为主线,全面推进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课程建设,关键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载体是创业模式的创立,从而使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流程更为规范,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构建道德素质体系。学校倡导“时时都有德育,人人关注德育”的全员德育理念,把“学做人修身,长才干立身”作为德育工作目标,构建了“严而有爱,活而有序”的生态德育责任链,全方位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第一,“严”字系:严格管理,严密不疏。严格的制度管理。建立了教职工、各处室德育责任制,分阶段分层次明确德育工作目标与重点,及时反馈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学区化管理制度下的德育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和学生思想道德考核制度,建立了德育考核查询系统,方便学区、班级、家长查询。同时,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实行全程监控。首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和“后进学生”帮教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学生奖惩、素质拓展、师生家企联系、其他五大类共18个分支,它通过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收集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从全方位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中求得持续的发展;其次,加强在校生日常行为管理和督查,学校严把请假关,规范请假手续,形成行政值周、德育处抽查、学生干部考核的五项竞赛检查模式,切实加强了周末、节假日的管理,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杜绝了严重违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本学期开始,学校提出了“礼仪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制定了礼仪规范,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文明、有礼、高素质的中职学生。

第二,“爱”字系:关爱学生,润物无声。德育实施分层教育,利用各种阵地,如党校、团校、学生干部“四自教育”培训班等对优秀学生进行培训。建立了“特殊学生”基本信息库,做好跟踪调查的数据汇总工作。实施“德育导师制”,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力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协助班主任开展“三困生”的转化工作,共同关注问题学生的成长。学校六十多名党员与“三困生”帮扶结对,涌现了许多较为成功的帮困典型。08建装班一男同学从一进校就自由散漫,多次违反校纪校规,经与德育导师结对后,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行为规范方面有很大的改观。始业教育开展有特色,在新生入学初开展了“爱自己、爱专业、爱学校”为主题的新生始业教育从学校层面安排新生的集中培训,到学区的统一讲座、集中教育,到各个班级的自我交流学习,针对适应性教育、成才之路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不同方面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奋斗目标。新生们普遍反映始业教育非常及时和重要,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除了进入职校后的迷惘,充实了他们离家后独立生活略带空虚和无助的心灵。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德育教育形成了合力。

第三,“活”字系:丰富形式,活动育人。丰富活动的载体,引领学生成长。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节暨社团成果展示月活动,展现学生的青春活力和职教文化魅力,营造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进一步推进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开展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结合纪念日每月精心组织广受学生欢迎和好评的月主题系列活动,如五月份开展“五月的篇章”主题月活动,六月份是“六月扬帆起航”系列主题活动月。充分发挥校内外主题班会的功能,组织开展“示范性主题班会月”活动,带动加强班集体建设工作。示范性主题班会吸引了众多班主任和学生观摩,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倾尽爱心,精心管理和教育来自四川灾区首批来我校就读的中职学生,为灾区学生构筑温馨的家。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如家般的温暖,对学校、教师充满了感恩的深情。

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主要在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推广“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型的专业课程新模式,意在搭建专业课框架新体系。

第一,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步伐。课程结构的确立思路是:在向行业和企业作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以职业生涯为依据,确定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以行业要求为主线,确定“核心课程”的框架结构;以岗位任务为目标,确定“核心技能”种类名称;以核心技能为出发点,确定“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核心课程”的具体内容;以从业资格为基点,确定“核心课程”的评价指标。在跨学科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时,学校精简了传统的教学门类,整合了在工作领域内比较接近的学科,同时在确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把教学项目的设计视为十分重要的一步。由于“教学项目”的设计旨在为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有效衔接服务,因而在设计思路上我们始终将其定位在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转化上。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在本门核心课程范围内建立教学项目,最终叠加共有近100个教学项目;旅服专业是在综合所有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范围内建立共50个以上的教学项目。全校除试点专业以外的其他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则分为“模块实训课程”与“技能型专业主干课程”两大部分,其教学内容也均由岗位工作任务决定;尤其是“模块实训课程”,是通过技能的强化训练,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在课程实施方面,重视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建构新的教学方法、展开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更好地推行并完善学分制和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校本教材已出炉,目前已编印并正在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校本教材共有36本,开出的自主学习包课程(选修课)达83门,这些教材和课程的设计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学情,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第二,创新技能培养模式。技能教学目标明晰,重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一是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建设目标导向,修订技能达标分阶段要求,使技能达标分阶级标准更切合学生实际;二是加大对专业实践课的'课堂管理,切实提高技能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较快,在全体学生均通过初级鉴定的基础上,中级工通过率已达95%以上,有不少专业已达100%。技能训练制度严密,完善了技能竞赛选拔机制、训练机制、奖励机制,选拔参赛教师和学生、竞赛辅导教师,组建竞赛梯队,并确定项目负责人。使技能竞赛队伍稳定,能做到接到任务就组队并马上投入到训练之中。减轻工作负担,保证训练时间,加大投入,鼓励教师、学生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技能竞赛呈现百花争艳、全面丰收的喜人局面。

第三,建立准职业训练制度。首先,加大专业设施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学生建立各专业设施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专业设施设备投入达272万元,添置各种专业设备。同时加强实训工场的管理,提高专业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使专业实训场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中真正发挥作用。其次,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和企业开展多方位合作,通过见习、顶岗实习等合作模式,为学生建立长效的校内外准职业训练制度,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工场或仿真的环境中实训和实践,真正做到“做中学”,巩固专业技能,与岗位和市场要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3.构建创业实践体系。根据“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步建立中职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营造创业氛围。利用校报、广播台、宣传窗等载体,加强创业宣传,尤其是宣传创业的典型,在学生中间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开设创业大讲堂,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先进资源,加大创业典型的宣传,解读创业创新精神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如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给同学们作讲座;在校内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增强学生创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事业开拓精神。

第二,开设创业课堂。重视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将创业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范畴,在一年级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以讲解理论和案例为主;二年级时开设创业教育模拟实践课,为就业服务。选派优秀的相关学科教师学习系统的创业教育经验,建立起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创业课堂的质量。还要精选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借鉴临近学科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符合专业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使创业教育更有实效性。

第三,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创业基金,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向学生开放,给予软硬件保障。放手让学生开展创业模拟经营活动,比如图书交易、周末跳蚤市场、开网店、缝纫加工店、格子铺等。尤其要开设和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如餐饮专业学生进社区开设菜肴加工点;旅游专业学生开设微型旅游公司,承担教职工和班级外出旅游的组织和讲解工作;计算机专业学生承包校内文印室,承担校内文印工作等。学生不但可以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尝试成功喜悦,更可以亲身体会到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二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愈后判断、疾病防控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如何培养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服务,是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面临的巨大任务。对于高校而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湖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2]。学校及院、系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作为提高检验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标准严格的师资培训,制订多层次、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师引进标准,大力提升医学检验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比例,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受历史因素影响,检验专业课教师以附属医院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大多数为本科学历,学校可制订《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暂行规定》《高层次人才来院工作若干规定》等系列政策,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实际,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成了素质全面、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教师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扩展学术视野,锻炼学术思维,对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1建立听课评教制度。

在听课评教活动中,学生、专家、管理干部和同行积极参与其中,主动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有效推动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包括学生全员评教、教学督导组听课评教、各级领导听课评教、教师评学、示范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学奖评选等活动。系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听课须填写听课记录,各单位于每季度最后一周上交听课记录和听课统计表。学生全员评教可在校园网进行,每名学生均参加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网上评教反馈的信息,做到校领导掌握全貌,院系领导了解教师情况,教师知晓被评结果。对学生评教结果中较差的教师由校级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作为重点听课对象,再次进行考查,对没有及时改进教学、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采取停上理论课、调离教学岗位等处置措施。对学生评教结果中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学奖评选,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和在教学中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3]。

2.2有效实施教学检查。

实行学期初教学准备情况检查、期中教学专项检查、期末考试检查制度,将检查贯穿于学期教学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每学期初检查、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新教材讨论、新教师试预讲等教学法活动。期中教学专项检查包括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情况,教学任务落实情况,临床实习实行核心教学过程情况等。期末考试检查是否注重发挥考试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引导作用,形成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兼顾形成性评价为辅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有效检查促进教学基本建设,确保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3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学校和院系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到教学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活动的开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中,青年教师可提出教学上的困惑、疑义,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可分享总结教学经验、心得体会,新老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在师生座谈会上,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学生代表三方面对面交流,增强师生互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2.4确保质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

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确保质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一是课堂反馈,编制现场反馈评价表,方便各类听课人员在听课后立即反馈给授课教师;二是随时反馈,急需处理的问题随时反馈给教务处及相关部门及时处理;三是定期反馈,定期召开教学督导团和教学信息员会议,通过《教学督导简报》的形式反馈给相关单位;四是网络反馈,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网”定期发布和反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通过上述管理措施,使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景,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多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我校目前100%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还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把课程录像、课件、讲义、参考资料、习题集及实验内容等教学相关材料公布于网上,帮助同学们课余自学与预习,既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除了以讲授型为主外,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实验课由以前的验证性实验逐渐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转变。尽量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国际上学科的发展同步合拍。教师在课堂上应全身心投入情感,广泛应用紧跟学科前沿的文献资料,充分体现先进新颖的讲授内容,让专业素养穿透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加强训练系统的教学方法,积累科学研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完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制订实验教学方案,精选临床广泛应用的新型实验,优化各类实验比例,严格落实实验教学任务;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构建由入学教育、实验教学、见习实习、技能考核、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4.1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热爱检验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观念,可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大一时,参观检验实验室和附属医院检验部,讲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形式、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大二时通过基础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大三时聘请知名的`博士、教授等名师,用其人格魅力影响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大四时通过就业指导课、假期社会实践、优秀校友回校讲体会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本专业在国家医疗卫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经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学生的专业思想极其稳定,毕业生在各级医疗单位均能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部分考取了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

4.2有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实验组织设计能力[4]。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路人,推荐指导用书,确定实验方向,鼓励学生开拓新思路,定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最后提交实验报告[5]。比如综合性实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是由标本接种、革兰染色、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等几部分组成,该综合实验所覆盖的实验原理、方法、技术是多样性的,包括细菌形态学检查、球菌的鉴定方法、肠杆菌科的鉴定方法、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内容。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接种技术、细菌涂片制备、革兰染色、生物化学鉴定方法、药敏试验方法等基本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加强指导和提示,促进实验内容的连贯性。

4.3全面开放实验室。

计算机实验室、英语语言学习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专业基础实验室、检验专业实验室、附属医院临床检验室等均对学生实行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检验专业实验课内容多以动手操作为主,在课堂中的操作时间十分有限,只有课后加强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比如显微镜在血细胞计数、寄生虫检验、革兰染色、骨髓象观察等内容中使用频繁,一次观察,记忆不深,个别学生油镜使用错误,造成当堂课程内容无法消化吸收。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后,学生可有充分的时间,既可自行选择实验内容,也可选择老师给定的内容,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直到全部熟练掌握。

4.4开展见习实习教学活动。

学校成立实践教学管理科,制订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选定审核和统一调配使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制订详尽的见习、实习大纲和工作计划,严肃见习、实习纪律,指定专人管理见习与实习工作,目标明确;制订评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优秀单位和个人办法并组织实施,督促并检查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的贯彻与落实。每学期组织校级专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行巡回教学1-2次。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特色协调发展之路,才能推动医学检验专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和方法观[j].高等教育研究,,22(2):86.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三

“十_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仍延续“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势态,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销量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相关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影响深远,人才需求大。但据汽车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分析显示:汽车服务市场从业人员现状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高级汽车服务人才十分稀缺。因此,相关高校必须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并改进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知识定位混乱没有法律约束及行业制约这之下的校企合作“两张皮”现象导致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f解,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知识衔接性不好,前后课程延续性不强。

2.实践硬件差,理实融合度底。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懂技术、擅经营、会服务”的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非常强调工程实践培养,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多方原因,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没有足够的份量比例,以验证性、演示性为多,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实验理论与实践整合度底,教学效果差。

3.现有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

作为支撑工程应用型人才最为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学生质量评价机制多数停留在“过去时”,三段式教学,“一考定成绩”的现象仍为常见,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教学方法方式滞后,教学过程中仍强调知识灌输,而缺少一个载体(项目)进行个人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训练,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

二、改革思路。

通过对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两个深入,四方而建设”的改革思路。

两个深入:一是深入地方企业、行业进行调研论证,把握汽车产业作为广西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下庞大的人才需求规模,收集企业典型工作案例,互通有无,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明确自身不足;_是深入了解从业资格要求、行业需求,探索双证融合,为推进课程整合提供依据。

四方而建设:一是在职业资格框架下凝练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_是依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推进课程工学交替、理实融合的课程改革:三是构建了与课程建设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深入研究质量保障体系,分析制约人才培养建设的教学要素,提出改革措施。

三、改革实践。

1.在职业资格框架下构建了工学结合、理实并重的“一体两冀”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本项目教改课题为推手,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主体,将职业资格标准与基于职业本位的学历教育作为两翼纳入教学,构建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理论模型。该模型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_是对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将专业主十课程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把学历教育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融合,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到教学中来,根据中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工学结合、理实并重为改革方略,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如此进行方案建设与课程设计,实现了有理论可依,有标准可参照,继承性与推广性好。

2.校企共建,构建了“两平台、三阶段、四结合”的多维度校内外实践平台。

“两平台、三阶段、四结合”是指依托学校与合作企业两大实训平台,遵循“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三阶段性培养顺序,实施“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实训室与维修车间相结合、学生与企业员工相结合、教师与技师相结合”。

在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平台方而,加大了与玉柴机器、深圳美鹏等11家区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力度与深度,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实现企业全程参与各项专业教学工作。顶岗实习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学生按企业要求进行员工式的考勤、派工与计酬管理,并稳步推进“美鹏班”订单式培养。

3.多项举措强化了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保障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课程改革这一现状,经过课题组研究发现,问题出在教学组织安排、考核与评价体系、师资及教学管理关键环节上。对此,我们进行如下的实践改革:。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实行工学交替、能力递进“332"教学组织模式,即在学生3学年中利用寒暑假安排3个生产旺季的时间段进行企业实习与顶岗实践,生产淡季在学校学习,实施“旺工淡学”。

(2)将“双证融合”纳入“课程考核”。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在确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后,从“双证”的内涵上寻找基本对等的关系,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确定下来。

(3)实行“一箭多星”考核模式,即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行形成性考核,对大班课程教学实行过程考核+期未考核或平时考核+期未考核,对小班专业课程用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替代等三种做法,既反映学习综合能力,又是要以考促学引导学生提升能力。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四

1、构建过程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结合重庆“十二五”提出的“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战略规划,围绕永川区“建设重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重庆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试点改革”的政策背景,深入“政、行、校、企、毕业生”等五方进行人才需求、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训实习基地、专兼职教师等方面的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领域分析,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凸显财经商贸办学特色,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与企业组建商学院和创业学院,变“教学做”为“教学经营”的一体化,发挥重庆职教基地财贸职教集团和永川金融服务外包园区教产融合的“双平台”孵化器作用,不断践行“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教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理念,把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的难点分解到模拟经营和实际创业中去,历经5年,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新路。

2、基本内涵所谓“教学经营”一体化,是指基于“教产融合、校企合作、专业与职业对接”的思路,依托职教集团和金融外包基地的行业主导作用,与企业合作设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金融服务公司,在系统培养的计划设定下,把课堂的理论模块与公司的实践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论和实践一体的错位安排或集中安排,形成现场教授、合作学习、自主经营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专业学习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同步交叉进行,并逐步由低层次岗位到高层次岗位递进,实现学生在毕业前基本具备符合专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教与学相互促进,学与经营相互承接,在经营中巩固理论知识,进而产生新的知识需求,最终形成教、学、经营的良性循环。

1、设立金融服务公司在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组建有实体公司组织结构、真实业务运营、合作管理模式的公司。该公司由学院与中银国际证券、幸福人寿等公司合资组建,建立有公司基本章程和日常管理制度。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设立了以投资理财为主业的金融服务公司———智承伟业理财公司。该公司挂靠金融客户服务实训中心(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真实证券公司1∶5比例建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其中董事长由系主任或企业负责人担任,总经理由1名教研室主任担任,副总经理设2名,由学生公开竞聘报董事会批准确定。示,五大运营部门各设部长1名,由公开竞聘确定(副部长不设,由顶岗实训班级的学生竞聘),并报系部备案。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及部长共9人,组成理财公司董事会,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任期一般为1年。公司日常运转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业务利润分成、企业代理费、各种赞助费、学校投入、校友捐资等。

2、组建“教学经营”班级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组织学生上岗经营,目前,主要以金融与证券专业一、二年级在校生为主体,以学期为单位分批进行。学生进入公司经营前,要进行岗位竞聘和岗位分配,进而持证上岗。因此,一般每批学生人数确定在30人左右,以团队的方式具体划分到5个部门中去,每个部门竞聘选拔出2名副部长人选(接受公司原有部长的管理)。公司按照中银证券、幸福人寿的业务需要,以部门来开展证券公司常见业务,以项目来实现各岗位配合和职责履行,并开展投资理财知识宣传、理财产品设计比赛、社区街道理财讲座、反假币反洗钱宣传、“三下乡”以及市场调研等实践活动。学生日常在金融客服服务实训中心办公,开展工作时以业务为中心,团队为单位,校外推进为主(不论是模拟经营还是真实经营)。学生的考核由副总经理及客户服务部部长负责。学生进岗后,须服从《智承伟业理财公司日常管理办法》,无特殊情况中途不得退场,但可以轮岗。

3、设计岗位和项目课程为了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参与公司经营业务与管理活动,根据金融与证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公司设置不同的实践岗位,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现场教学和经营。公司董事会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合作公司业务要求,提前开发项目课程,基本形成多样的项目资源库。同时,学校要对各岗位的学习内容、时间、要求、考核以及岗位轮换等相关内容作详细具体的设计与安排,并形成基本的职业岗位标准及制度规范。目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共制定了四大门类、七个岗位的职业标准,对具体的岗位职责进行描述,较好地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融入到决策管理、咨询服务的“教学经营”一体化的环境中去。同时,学校还从学生和企业的.实际出发,综合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制定了动态化、递进式的岗位轮换方案,实施个性化培养的思路,并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

4、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安排表“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下,主要采用承接合作公司业务的现场教学法。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组织其进入金融服务公司参与实践训练,履行经营一线服务与管理岗位的职责,并在经营现场进行实训和技能训练,实施职业精神及职业道德教育。

5、对学生实行归口管理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和教学课程表可知,“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下,既有集中性顶岗实训,又有分散性校内外活动。各部门部长有固定任期,而副部长却是动态竞聘;学生每个学期有不同的实训项目,且可以轮岗实训。这些都使得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工作较为复杂。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我们确定了对学生实行归口管理、分类考核的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公司任职和实训期间,副总经理、部长等管理人员由理财协会负责考核和日常监管,顶岗实训学生由各岗位指导老师、公司经理办公室、客户服务部负责管理与考核,考核结果以月为单位加以汇总,交给系部学生管理部门和综合学分对接。归口管理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实践指导老师的管理权威与力度,避免人员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缺位现象。

(一)形成了“前室后场”的紧密型职场。

金融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专业建设的瓶颈,无论是校内实训室还是校外的银行、证券公司等实训基地,都存在实训项目仿真性多、实战性少和数量多、效果欠佳的弊病,与企业、行业要求存在较大距离。通过成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公司,体现了课堂与“车间”距离近、真实性好、机动性强的优越性,而且还可以克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室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兼顾投入与产出的平衡问题的同时,在专兼职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经营管理,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二)强化了“四对准”和“两个零距离”的对接观念。

金融与证券专业通过不断总结已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在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两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的对接观念,进一步丰富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实践表明,“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双重身份强技能、双重文化强素质”“教学做合一、产学经营结合、教中学、学中经营”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性放。

在了突出位置“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公司集学生社团、教研室指导、公司运营为一体,把课堂教学、实训操作、校园活动与商业化职场相互融合,学生参与全过程运营、教师开展全过程指导、系部实施全方位监管,把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放在了突出位置。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感受真实职场,把自己所学所知运用到实践中去,将实践中的问题带到理论课堂。在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双重身份进行双重考核,有助于帮助其适应职场环境和提升职业能力。

三、结语。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金融与证券专业探索的“教学经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着的实践成果:该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年底,在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发布的“专业培养效果满意度排名”中,该专业位列全市同类院校第一名;该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高职高专首个金融类市级教学团队,参与的项目“以财贸职教集团为平台,走政校企合作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之路”也被评为市级教学成果三等奖;近三年该专业学生荣获“智盛杯”“中银国际证券杯”等全国、省市类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等等。尽管如此,“教学经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仍需不断改进,特别是在项目课程设计、院校应用推广和服务区域金融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五

近年来,在南京大学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建设“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和实践了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针对理科化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革方向。

我国传统的高等理科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化学科研工作者为目标,课程体系与培养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科学、国家以及产业发展对化学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具体问题包括:(1)现有课程体系大多是为通过高考入学的本科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而设置的,而在国内高水平高校中,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已具有很好的无机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知识基础,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对拔尖学生的培养要求;(2)传统化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化学学术类人才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较为单薄;(3)在传统课程体系中,交叉课程少,对学生交叉类学科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到位;(4)对化学产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产业素养的培养措施缺失,实习实践基地比较缺乏。

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直秉承戴安邦院士的全面化学教育思想。在对现行理科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我们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以培养与科学发展及社会多元化需求相适应的领军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构建“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着提升。

二、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并实践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1.构建两类理论课核心课程体系,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

(1)建设适宜拔尖学生的核心课程体系。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拔尖学生具有较好的无机及有机化学基础,对此类学生,我们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融合无机化学与基础物理化学知识,构建一门全新的“化学原理”课程;精简有机化学内容,将授课时间由1学年调整为1学期;将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阶物理化学内容整合为“高等物理化学”。通过数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强化、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与提升,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为他们在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常规的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大部分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我们合并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内容,设立“大学化学”课程;结构化学由大三调整为大二开设;增设“高分子导论”为核心课程。形成以大学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导论为骨架,从微观到宏观的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并按照以知识单元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调整之后的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内容更趋合理,课程分布更加均衡。

2.构建多元化选修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培养需求。

(1)丰富专业学术类选修课程体系。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大学和学科还不是很了解、有比较强的好奇心。为尽快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激情,开设了“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能源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以及“原子与分子的量子世界”等6门新生研讨课。我们聘请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名师主讲这些课程,注重以科学的知识单元组织课程,构建了知识体系完整、前沿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我们还建设了高年级研讨课并对本科生开放了部分研究生课程。通过对这些前沿性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从专业学术方向发展的本科生系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激发科研兴趣。

(2)强化学科交叉类选修课程体系。学科发展趋于融合,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以及能源科学越来越多地交叉,依托院内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的教授,开设了“现代材料化学基础”、“纳米科学前沿”等课程;委托生科院开设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我们还选择“环境化学”、“材料加工”、“药物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相关院系的课程作为学生跨院系的选修课。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课程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为学生将来从事交叉学科的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建设化学产业类选修课程体系。针对化学产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开设了“化学化工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化学安全与防护”、“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商业化”、“现代实验测试技术”等与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认证等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适应社会要求的选修课课程体系。

3.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我们较早实施了“基础-综合-研究”三层次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和实验室管理体制,并按化学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对各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整合“无级化学实验”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为“大学化学实验”;取消二级学科专门化实验,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开设综合化学实验;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开设和学科前沿融通的研究性实验。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的各类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力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个人兴趣的养成。

三、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标完善多元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1.建立导学机制,营造化学文化环境。

学生个性化成长,必须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同时也离不开外界因素的正确引导。我们积极聘请教学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师做新生导师,同时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专业规划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帮助学个性化发展。建立院史以及化学展览馆,设立化学文化节,建设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化学文化氛围,着力激发学生个人兴趣、努力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2.完善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以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为支撑,依托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涵盖化学主要前沿的课题做载体,设立学生自由创新探索项目,结合本科生创新计划,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定期组织本科生科学研究报告论坛,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采用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并资助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形成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机制。

3.构建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

我们以本院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实验室及外院(系)的相关研究平台为依托,在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以及创新研究计划中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合作,采用“双导师”模式,培养学生交叉科学研究能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其毕业后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积极寻求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实习实践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一批包括江苏梅兰化工集团、和氏璧化工集团等企业在内的实习实践基地,并与中国石化、扬子江药业等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学生实习合作,实施了“实习前评估-实习中监督-实习后考评”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社会要求。

由于构建并实施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在近3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获得6金3银的好成绩,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收获了多项成果:新增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5部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专业被纳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获得了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有力促进了化学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六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开始涌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诸多挑战。文科类大学生因其专业特性和能力素质特点,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所作为,成为摆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面前的一大挑战。

(一)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要求。

李总理在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并很快形成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更是需要高等学校立足其平台、师资等优势,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传统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学生也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内在动力,落后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也阻碍了创新创业的推进。《意见》的出台为全国上下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更是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呈现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而文科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文科生的就业率整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鼓励和支持文科生创业无疑是扭转文科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有效途径。第一,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第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第三,促进文科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文科类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建立健全创业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凸显“互联网”特色,在传统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网络课程模块,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另一方面,深度融合传统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搭建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

(二)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团队。

文科生的.创业较理工科学生,特别是以技术为依托的创业存在先天不足。这就更需要通过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团队。创业团队应重点吸收有想法、懂技术、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的成员加入。以“创业论坛”“创新工场”等活动模式,定期邀请成功创业者开设讲座,组织开展各类创业策划和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创业能力。

(三)开展围绕“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竞赛。

以赛促学是非常好的培养文科生创业能力的形式。通过经常开展“互联网+”为主题的创新创业竞赛,创造多样化创业教育空间,增强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组织文科学生参与到省内乃至全国性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之中,吸引校外项目对口企业及天使基金的主动投资,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四)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通校内外创业的垂直通道。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整合校内的教学资源,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组建包含不同学科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团队,并建立专门的“创业园”用于创新创业活动。不仅如此,还要定期遴选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提供资金和业务指导及政策保障,建立起由校内通往校外的创业实践通道。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七

目前,我国有一百多所高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要完成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学习,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每一所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一些学校重视临床检验,一些学校则重视实验检验。当代高校应当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不能只追求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单一地追求每一类型,要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重视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要让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高校应当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建设食品检验专业以及环境保护检验课程、试剂研制课程以及营销课程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提高竞争实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向实践能力培养方向进行转化,对学生的医学检验技能进行培养。医学检验仪器是支持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对于学生医学检测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都忽视了学生医学检验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不能满足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社会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做好课程优化,无疑是扩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

要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己任,尽最大可能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教学活动与岗位实现无缝连接。高校应当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与课程的具体性质,明确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进行开展教学。多引导医院的一线医生与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利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让更多的实践中的真实检验事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医院或者防疫部门的合作,给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打造一个实习基础,让学生有机会有场地去感受真正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第二课堂,才能给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

4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医学检验专业行业发展的趋势,还是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来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高校,是培养专业医学检验人才的重要阵地,关注医学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教学改革,也能让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八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高等院校中大学生创业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

创业对于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创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秘密武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纵览我国现有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各方面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或者政府政策并没有把握住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真正遇到的难题与诉求,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先期创业所必需的资金以及财税、服务、舆论支持、新闻宣传等各方面的支持。而在现存的鼓励政策中,要么支持力度小,较多减免政策都集中在登记费、管理费、工本费等行政性管理费用上,而直接的税费减免与小额贷款政策迟迟得不到落实;要么政策只针对于原籍毕业生,而多数异地有创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则被排除于政策影响范围之外。

第二,我国的各政府机关单位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系统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负责,其中教育部门负责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的管理培训,而人力资源部门则主要负责毕业生离校至就业的这一段时间。这种存在断裂关系的部门交接过程中,往往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政策不统一、鼓励制度难以落实等问题,同时也对处于毕业生两端的高校与就业部门的合作产生困扰,无法合理促进该校毕业生创业。

第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我国各大高校均有体现,并且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应教材,相关师资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

第四,创业学生普遍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具体工作指导。目前大学生创业不多。从桂林市和广西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较低。首先,大学生有创业想法的不多,创业的意愿出于自发,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其次,虽然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积极性较高,但活动后真正创办企业的少,主要是缺乏良好的项目和合作伙伴,尤其是目前的创业活动内容比较低端,有科技含量的'不多。目前的创业企业主要是广西大学的老师创业,带动了部分同学就业和创业。

第五,大学生创业环境和条件不是非常理想。政府提供的创业条件,从小环境上够了,从大环境上来说不够。从政府层面来说,对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是非常详细,有实质性内容的不是很多,政府相关部门不知道如何操作,人力资源的成本没有优势。

第六,资金上的支持不够,没有具体的条文,自治区支持微小的信贷、初始资金。高新区:办公免费2年,500租房补助,2万的资助资金,但是大环境不好。配套资金困难,保证引导资金,资助学生创业,向孵化器机构推荐。

第七,大学生创业缺乏必备知识和经验。在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社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缺乏法律常识、市场常识、产品设计相关经验,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高校牵线搭桥,通过培训、创业导师定期做辅导。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边做边补课,培训导师非常重要。创业教育上,学校做小班,一个老师带两三个人,有案例教学,包括进行财务和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

第八,国内的创业文化氛围不强。通过国内外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国外毕业的大学生更有活力,国外毕业的同学创业的能力更强;相对而言,我国学生对经营企业缺乏经验,没有进行身份转型,还存在学生心态。

二、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建议。

第一,在政府部门之间,特别是在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建立起分工明确而又协作统一的联动系统。重点针对以鼓励支持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基础的协作制度,并在高校毕业生中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以及创业鼓励服务等行之有效的合作内容。

第二,在中央财政中应划拨专款用于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建立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基金或者青年创业基金。同时对于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在保证学业并且创业条件成熟、创业项目可行的情况下,也应该列入基金扶持的对象。

第四,鼓励各大高校创立免费或者低价为创业毕业生提供经营、法律、财务等多方面管理咨询服务的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对于已经建立的创业基地,也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完善服务方式,并积累服务经验推广应用。

第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在小范围内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允许创业毕业生就地落户开创事业,如在条件确实复杂的城市,也至少应该在公共服务方面让异地毕业生享受本地居民的服务待遇。

第六,全力推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和服务工作。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添加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去,并作为重要内容强化灌输。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的基本技能;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与经验积累培训,切实为大学生们安排具有丰富经验与理论支持的指导老师传授创业意识与技能;在创业教育管理的源头成立各级创业指导委员会,全方位监管为大学生提供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全方位支持。

(一)在政府层面上,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

第一,政府应统一协调各部门法规政策后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或部门,为首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且全面的政策指引、税费减免、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立体式鼓励机制。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众多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规政策,但是在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实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政策缺失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往往对各部门、地区的扶持创业政策知之甚少。即使对相关政策有模糊的认识或了解,但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申请,应符合哪些条件,可以取得什么样的优惠政策。而这种认识性的缺失即使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辅导老师中也时有发生,看不懂、说不清、讲不明。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各部门在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时缺乏沟通,各行其是,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偏向孤立,缺乏整合性;另一方面由于在相关政策制定以后,也缺乏一个统一管辖的部门整合这些政策并加以集中宣传,导致目前的政策宣传途径不够畅通,不能发挥这些政策的真正价值。因此,我们的政府各部门应该认真落实国务院转发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履行职责,整合资源,避免各项鼓励措施流于形式。为此,政府部门可以筹建一个专门的代理机构,专门负责整合创业教育及资源方面的事务;也可以建立具有权威公信力的网站,将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共享到网络,面向全体毕业生,降低获取门槛;同时由创业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优惠政策推荐给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

第二,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市场规模落后,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存在着巨大的融资难问题。一般来说,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从家庭、亲戚、朋友等关系圈进行筹款,而银行对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基本以需有抵押的小额贷款形式面向创业大学生。但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经济负担极重,经济储备很少,因此创业资金匮乏的难题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最关键问题。为此,可由省、区、直辖市团委牵头,联合多家投资企业,用社会资助的形式,建立大学生创业资助基金,利用民进公益资金力量重点对前景好、可行性高的创业团队进行全面的资金扶持,必要时还可采取入股的方式共同经营。

(二)从社会层面上,给予社会支持和教育指导。

应该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资金资源,从专业导师辅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管理经验等多方位扶持,以帮助创业的毕业生平稳顺利地创业。为实现这一模式,可由各级团组织牵头,联合当地知名成功的企业家组建专家委员会,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对具有可行性的创业团队跟踪全程指导,提供运营、销售、财务、银行、技术技能、可行性研究等全方位的创业技术指导。同时利用成功企业扩大经营、开创分店分公司的机会,推荐高校毕业生提前在企业实习,等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与技术技能以后,再重点培养他们的创业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创业毕业生的成功比例,同时引导毕业生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贸易促进型、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完成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

(三)在高校层面上,转变创业教育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观念有时相对滞后,认为只要找到单位就算就业了。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在广大师生心目中促成既要就业又要创业的新观念。因此,为了真正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我们的教师队伍就必须首先接受创业新观念的转变。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曾经指出:“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创业实践。”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高校一方面应该制定“走出去”战略,鼓励教师到企业公司中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有额度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首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应该促进“引进来”战略,高校可以聘请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创业者来做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或者顾问,专门举办培训班,引导大学教师们如何创业和如何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将有能力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假期课余时间进行有目的的模拟创业演练,体验不同行业的创业者角色。

(四)从个人层面上,强化创业意识,提高法律观念。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毕业者将越来越不局限于求职者,而是转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以创业促就业的宏观教育中,我们的大学创业者们不仅要强化自身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意识,也要加强技术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同时,大学创业者也必须积极学习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当今时代,随着创业浪潮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中去,可由创业者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而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因此,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意识观念的同时,也必须知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九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仅以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为例,从其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成效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以医学类为主要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人才培养;模式。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医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模式的主要特色。

(一)“三层”内涵。

1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是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长期坚持的办学思想和服务定位,是人才培养的正确导向和服务宗旨,是特色的关键所在。“三个”面向,既体现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和高职高专教育上,也体现在实用人才短期培训上。培训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充分体现了“三个”面向办学思想,是践行办学思想和服务定位的特色彰显。

2长育短训结合。长育短训结合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样式和办学模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用人才培训选项+长育短训机制=效果最佳”,这是学院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表达公式,是特色的创新之处。长育系指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大层面;短训系指基层实用人才的短期培训,是学院发挥和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直接实现产学结合、直通职场需求的人才“深加工”的重要形式。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长育短训结合,以长促短,以短优长。

3高质量地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这是依据学院专业优势和社会需求而确立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是特色的核心表现,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则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形成特色的亮点和重要支撑。学院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培养德技双馨、理用结合的实用人才,不仅为基层输送了大批医务人员,而且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了学院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社会责任和办学宗旨。

(二)“四个”特点。

1独特性。立足于学院高职高专教育平台建立起来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免费培训机制及产生的良好效果,是学院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从垒省和全国来看,无论是同类院校,还是医学院校,开展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免费培训,至今只有该学院特有。

2先进性。农村医疗卫生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员则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持,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学院在省内外率先开展多村医生免费培训,体现出围绕和服务重点的先行性,体现出推进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服务广大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性。同时,学院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为平台开展多村医生免费培训,并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推手,促进垒日制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免费培训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具有办学特色的先进性。

3稳定性。正确的办学定位、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以及规范的.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长期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医护类专业,促进和保证了乡村医生培训多年不间断,步入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呈现出稳定运行、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4动态性。学院面向农村免费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是在动态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高职高专教育,特别是医护类主体专业,引领着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工作继续深人推进。

(三)“五个”作用。

1服务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最直接地体现了学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拓展和实现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办学功能,直接惠及农民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

2双赢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的双赢作用主要表现为:事业双赢,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和学院全日制教育事业,人才双赢,促进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高和教师教学思想及学生就业观念转变;资源双赢,卫生资源共享互利,扩大了学院实习基地,有益农村相关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3桥梁作用。通过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搭建学校与农村、培训与就业、需求与服务的直通桥梁。通过这个桥梁,了解农村基层卫生状况和实用人才需求,检查和改进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4促进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对学院高职教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医学类专业更为明显。学院把从乡村医生培训中获取的经验和信息,移植到医疗和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按照贴近实际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际技能,更好地适应了基层和农村卫生需求及发展。

5示范作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作为最有成效独具风格的短期培训人才的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民办高职院校产学结合、四性凸显(实践性、开放性、服务性、职业性)的“学校面向基层、教育立足服务、培养促进培训、长育短训互动、育人注重需求、优化就业素质”的基层实用人才培切i机制。以这种机制运作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不仅对学院其它专业教学改革是一种示范,对省内外其它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也将起到示范作用。

二模式的成效彰显。

(一)深化了办学理念。

通过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抓手和推力的的长育短训,引领垒院教职员工走进一个教育教学思想的新领地。确立了“诚信办学、质量立校、专家治校、名家执教”的办学理念l践行了“德慧双修、明道优术”的校训,弘扬了“诚信、奉献、求真、务实”的校风和“勤学、善思、笃行,创新”的学风。这些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诚信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是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服务一线,三是德技双馨,理用结合,教书育人,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的深化,激发了办学活力,坚定了服务面向定位。

(二)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充分发挥学院教育资源潜能,服务基层,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是在社会责任的推动下,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及形式。同时,以社会责任感为切入点,推进了职业道德建设。学院制定下发了《德育大纲》,注重对学生实施“德技双教工程”,坚持专业教育与品行教育相结合,坚持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促使学生在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多途径获得思想品德的丰收。

(三)推进了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坚持以社会服务为桥梁,以乡村医生培训为推手,多渠道地检验教学内容对人才标准要求的契合度,以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推进了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以临床医学为例,在限选课中增设了医用生物学、医用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设置了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政策和法规等人文社科课程,设置了临床中医、医疗康复、临床护理、皮肤性病学、农村(社区)卫生保健等专业拓展类课程,设置了地方病防治、健康医学等专业深化类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相继开设了摸拟医院、摸拟病房及摸拟护士站等。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大技能培训比例,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拥有总值为4500万元的医学教学仪器设备,解剖标本陈列馆陈列标本7000余件,均为学生动手制作,是山东省最大的人体标本陈列馆,其中足神经血管等7件标本人选中华解剖图谱。学院医护实验实训中心,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建设基地和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四)提升了教师素质。

短训优化长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通过乡村医生培训的教学实践、与乡村医生座谈交流以及其它途径等,教师们获取了有益经验及信息,启迪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强化了面向基层做好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另外,校院结合使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修学习、参与临床实践和开展科研,这样不仅加强了教师队伍素质,而且还更好地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引导了学生就业观念转变。

由于就业观念异同和城乡差别等因素,不愿去基层和农村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组织在校学生与乡村医生进行座谈交流,以毕业学生和培训结业的乡村医生在基层事业成功的典型事例教育在校学生,促进择业、就业和创业观念的转变,引导医护类学生把基层医疗卫生一线岗位作为重要的就业去向。截止7月,学院为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培养医护类毕业学生2835名。、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1.84%、91.0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4.41%。近三年来,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率为96.83%。

(六)扩大了实训基地。

学院把参加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地医院和乡村卫生室都作为医学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形成了实习实训网络体系。

三模式的的具体做法。

(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学院在校外拥有多所附属医院和数十个临床实习基地。学院把参与培训的乡村医生所在医院和乡村卫生室也作为医学类学生见习和实习的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扩大,为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问题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了搞好实习,增强实习环节的针对性和职业性,我院与附属医院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科学安排实习任务,并成立了实习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工作,并选派优秀的代课老师负责实习管理。

(二)聘请兼职教师任教。

为了使乡村医生培训更具实效,学院还从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聘请了大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临床经验的中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为乡村医生授课。例如,学院聘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班上课,深受乡村医生的欢迎。

(三)建立临床教研室。

为了组织好校外临床教学和实习实训,学院在附属医院都建有教研室,教研室主任由医院科室主任担任,并且教研室做到了“四有”:有教学场所、有教学制度、有教学课件、有教研活动。

(四)开展校院技术合作。

每年学院教师都会分批分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医院医生也会不定期到学院参加业务培训,理论深造,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等。例如,学院组织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有关专家参与编写了《中西医临床医学高职高专系列教材》(共18册),此教材填补了我国高职高专中西医临床医学教材建设的空白。

(五)发挥技术优势帮扶。

学院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服务的帮扶活动。例如组织专家教授为医务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此外,学院还组织教师到附属医院帮助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指导考试工作等,并于学院在开展医疗帮扶活动中向济阳县等卫生和教育单位无偿捐赠了100台显微镜。

四、模式的前景展望。

“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产生了显著的人才培训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地实现了学院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责任和宗旨,获得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在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校院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这一突破口和抓手,得到省部级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今年初卫生部主要领导派调研组到我院对乡村医生培训进行了垒面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省长姜大明在一份介绍我院乡村医生免费培训情况的新闻内参上批示分管省领导组织力量对此项工作进行调研。其它省市领导和主管部门同志也先后到学院指导乡村医生免费培训,都给予了褒奖。这些都将成为推进“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运行和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同时,具有学院特色的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和抓手与校院结合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出明显的职业教育现实意义及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它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不断丰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显示出更为广阔和光明的前景。

在乡村医生免费培训特色发展方面:一是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作为公益教育,得到高层领导关注和支持,意义深远,符合中央要求,具有时代精神,适应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新农村需要、服务农民卫生保健需要。二是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积累了经验,创建了机制,取得了效果,对于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具有直接指导与推动作用。三是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进一步坚持以校院结合为平台,发挥突破口和推手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四是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任重道远,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改进方法,完善条件,优化模块,建立长效机制,使其继续推向高度、深度和广度,为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医生培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校院结合特点优化方面:一是继续拓展校院结合办学的路子;二是继续深化校院结合办学的内容;三是继续完善校院结合办学的制度,四是继续提升校院结合办学的水平;五是继续紧贴社会需求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六是继续坚持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和抓手,优化和推进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公共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体系不完整、手段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组织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可以从认识实践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社会调查体系和毕业实习实践体系四个方面重构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公共管理;体系。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很快,但是,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从学术型(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务实型)。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错误地将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认为其可有可无。这种观点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综合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

目前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有关实践教学课程,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但并没有围绕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如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计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硬件设施、理论指导、评估机制等方面均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各个实践教学的模块之间也缺少协调性和衔接性。

3.实践教学手段方法陈旧,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传统陈旧,缺乏创新性。一方面,学校在教学方面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只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灌输,因此缺少对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学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依然是业已形成的传统方式,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很差,难以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而学生只是模仿、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进行学习。由于在学习中学生不能独立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因此难以有效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高学历人才已经成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高校教师队伍明显地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趋势。但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力不从心,底气不足。许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因为科研和教学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去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扩张,实验教师更难以满足需求。

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难度大,管理混乱。

与理论教学组织相比,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难度更大。如在案例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的组织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公共管理案例资料、应用软件,表格数据资料、文件模板等。其次还要扮演导演、教练、演员等多重角色,既要介绍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及实训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理念。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配合及学校的支持,组织实施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性、完整性的技能和管理培训,许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还停留旧有的水平上,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管理涉及学院、人事、教务、设备、总务等单位,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晰,增加了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摩擦、推诿、扯皮。

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1.认知实践体系构建。

认知实践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传授和习得来增加知识,对学科(专业)形成初步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方式有认知实习、课堂讨论、讲座、实验等。认知实习阶段应安排在1-4学期。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熟谙材料和案例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其次,学校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其所在市(区)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观和见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相关单位的概貌,包括公共管理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特定政策的演变过程等。

2.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模拟政务、在线业务处理等活动,提高学生实施公共管理基本方法和策略的技巧,培养学生处理政府事务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的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次,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相关管理课题,结合管理实践、案例和材料,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可以采用模拟公共决策、公务员面试、政务会议、行政听证、行政诉讼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组织活动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社会调查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调查是已经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的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方法,但是关于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还有诸多需要改善之处。首先,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据此设置相关调查课题(就公共管理学而言,一般围绕国家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等)供学生选择。并且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调查区域,尽可能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其次,在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中,由社会学专业老师进行全程安排和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社会调查的顺利开展。最后,在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要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撰写调研报告。将社会调查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毕业实习实践体系。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活动中较为集中地参与到工作岗位中的实践形式,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借鉴国外本科实践教学经验,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拓宽实习渠道,依靠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有效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实习基地。其次,由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就业倾向,并据此安排学生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实习。为避免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要尽可能安排学生到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实践,并且联系所在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指导和监督学生。学校教师也要定期与实习单位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工作。最后,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督考核。学生要在实习结束后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所得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汇报给指导老师。

三、结语。

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从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共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耿永志.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

[2]卢智增.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3).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一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已成共识。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主要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特色专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近几年来,全国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教育在规模上逐步减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高职教育也是如此。按照学校的总体改革发展规划,学校的高职教育规模将逐步减少并尽量稳定在3000人左右。作为学校的高职教育教学单位―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因为办学规模在逐步减少而停步不全,而是积极依托本科院系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丰富的高职教育办学经验,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沉下心来狠抓内涵建设,在打造高职特色上狠下功夫。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

原南昌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后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专科的改革方向打破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实现了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成功转型。按照“面向市场、理论必须、突出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认真组织并完成了新一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确定了学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掌握相关职业岗位或职业工种群所需的技术与技能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现了“四个转变”:由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转变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重每个专业除最后一个学期的半年顶岗实习外每个学期均安排了1-3周的集中实训环节基本保证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40%的比例。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起开始实施,至今已执行了三年,总体上说,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开出率不足,出现黑板上开机床的现象;由于实训教师比较缺乏,部分教师自身没有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些专业的理论课时仍然太多,课程体系的整合还不到位;有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人才培养的途径还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等。为进一步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的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把握机遇,寻求对策,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各种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和复杂。职业的市场化、社会化更加明显,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和良好的机遇。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与本科专业融会贯通,资源共享。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把握职业人才市场的脉搏,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对各种职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细致调研,科学预测,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是最好的,因此,学院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开设专业,调整现有专业,开发设置新专业,真正实现按需培养,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克服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二、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是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二是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不求全,以职业需求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三是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等人才培养环节。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实习遵循“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一致原则”;四是积极实行“双证制”。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应具备从事某个职业或技术领域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资格。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五是改变“2.5+0.5”培养模式,尝试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2年在校学习,再利用1年的时间到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中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真正打造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实验、实训条件一直是制约学院发展的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一是积极争取学校投入,着力建好校内各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学院设置了金工实训室、数控模拟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艺术设计实训室等近40个功能齐备、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另有5个实训室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走出去”,广泛联系、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单位。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目前学院已拥有广东省华侨建筑装饰公司、江西润田饮料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江西分公司、南昌雷式外语专科学校等40多个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依托企事业单位,探索学生培养和就业的“订单式”

高等职业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人才,真正满足企事业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供需合作关系,构建“按需培养,合同送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学生的培养与就业问题。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院正在与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共同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苏宁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项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培训,以增强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师中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从目前情况来看,学院的教师队伍无论就数量还是层次结构,均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尤其是实践技能而言,离“双师型”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教学大量使用的是课堂理论讲授的形式,方式、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送培、进修、引进和外聘的力度,依托人才市场和企事业单位来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尽快建立起一只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二

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强化实践环节,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学习与岗位工作完全一致,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目前,省内外开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在工学结合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限制,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实质性工学结合的院校较少,仅停留在探索或尝试阶段。

2研究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创建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3研究内容。

对级、级、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探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制并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课程标准;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4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

4.1探索了“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的调研及多年来人才培养经验的积淀,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提炼了临床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免疫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血液检验技能及寄生虫检验技能等6项核心能力,围绕着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及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早期接触临床、临床见习、校内实训和医院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人文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分组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到门诊化验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病室等科室轮转见习,参观各科室的先进医学检验仪器设备,了解医学检验的最新进展及各科室开展的检验项目等。让学生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能力需要,使学生早期认识专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专业课教学全部在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临床教学医院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中心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虚拟实训、仿真实训为主,教学医院主要进行综合检验项目实训,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第三学年顶岗实习40周。其中临检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免疫室、细胞检查室、门诊化验室各6周,输血科4周,实训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实习结束时由学院和医院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考核,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工作需要。

4.2构建了基于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

聘请行业专家组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以行业专家为主分析医学检验工作过程中各具体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淡化学科界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金字塔。

4.3建成了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应用性课程,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1)课程教学建设:有计划性地进行课程建设,深入行业调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分别探索以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组与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2)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和《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也先后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和契机,本专业正在积极备战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教材建设: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湖北省规划教材4部,校本教材2部。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参编各级教材共14部。

4.4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下,借鉴国家级精品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建设经验,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推行以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或检验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序化,并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高度统一。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答疑、评价等作用,教学活动融“教-学-做-评”于一体。

4.5建成了集教学、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按照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相一致的原则,将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合二为一,科学设置教学区域和医疗服务区域,学生在教学区域完成虚拟实训和仿真实训后,在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医疗服务区域进行岗位训练;同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快速、准确的标本检测服务,目前,已经开展tct宫颈细胞学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结核杆菌检测项目。

4.6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加强对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培训。本专业聘请了十多名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每年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在企业中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占80%以上。以“专业教师下医院,行业专家进课堂”为途径,以着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技能团队为抓手,整体提高教学团队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首席教授”、“楚天技能名师”和“襄江能人”岗位聘任,与襄阳市检验学会联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校院共享、素质精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师资队伍,并将其建成了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课题的创新及推广价值。

5.1“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实习一年,三年学习期间全部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医院在岗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一年级的.临床见习,到二年级的临床见习和岗位现场教学,再到三年级的岗位顶岗实习,均有校内校外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医学检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2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通过行业调研,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同时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为学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创造条件,并建立实践操作技能单独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3国内率先与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湖北省内第一家和医学独立实验室(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专业,近年又先后开拓了艾迪康、兰卫等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使本专业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学校与公司合作开设“康圣达”订单班,为该公司培养独立实验室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芹,高璀乡.以能力为本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检验医学与临床,,07(19).

[2]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30).

[3]刘家秀,侯云华,杨学艺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02).

[4]姚春艳,张波,府伟灵.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及人才培养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2).

[5]黄泽智,曾铁功,马新华.高专医学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5).

[6]罗阳,高维寅,张波,黄君富,府伟灵.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和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

[7]李静.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03).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三

论文摘要:对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指出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以往那种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大都以复合型应用型培养人才模式为主。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杜瑞清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将其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能完全借鉴,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根据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在中国,除了语言类的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院校大约有260多所,无形之中加剧了日语专业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那些起步较晚、日语专业处于弱势地位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求得发展,是眼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虽然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并不算少,培养出来的学生日语总体水平也不低,但却存在专业技能与日语水平两级分化现象。日语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欠缺金融、机械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日语水平却很低。能同时把专业技能与日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日语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形成了目前应用型专业技术日语人才紧缺的局面。另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频繁,大量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家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不能不提到高校外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上。

目前,我国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为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模式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技能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各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主要以日语+专业这种方式培养日语专业+人文学科(如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或日语专业+工学、理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日语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日语专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二,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其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过时、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迂腐守旧的人才,从而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速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应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日语培养人才模式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要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讲授,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多种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水平。比如定期派遣现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学校讲学,或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

2.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灵活合理地选用教材。

教材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教材的选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好的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从国内各院校当前日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低、新信息摄入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地补充新信息、新知识,扩充教学内容,编写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按照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灵活合理地运用,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的好与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多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语角、演讲比赛、日文歌曲大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专业技能、基础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日语学科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为培养高素质日语应用型人才而努力。这样才能确保日语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四

摘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实际人才需求,微电子专业类培养计划应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导,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联系校企合作及参与教师科研实践为辅。本文结合微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微电子专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微电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研究在固体(主要是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及系统的电子学分支,它以实现电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为目标,实用性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我国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改革和推进。但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持续稳定增长,且就业形势的严峻变化,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日趋激烈。而提升学生适应微电子产业就业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更在于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和培养。因此,有效开展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是高校与企业实现人才输送无缝对接的最佳手段。

一、强调培养特色,优化主干课程。

结合微电子专业各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该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变化情况,逐步完善微电子人才的培养方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以向社会输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摸索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微电子專业属于工科应用类,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扎实的数理基础、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础、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基本的微电子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开发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精神。因此,结合需求,在微电子专业的培养上应注重多元化理论知识体系,并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由此来优化知识结构体系,基于大一和大二的基础理论学习,在三年级阶段引入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并亲自操作ic设计、仿真、ic制程的有关工艺等,以面向社会培养适用型新型人才。具体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eda技术、固体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学概论、微电子制造原理与应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半导体器件特性的表征、电子封装与制造、cmos集成电路分析、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二、结合专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理论课程的学习服务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基本思想来培养有微电子基本素养和技能并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高校人才[2]。经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既有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基本能力;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具有系统工程的初步知识,掌握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系统建模与设计、系统仿真、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与测试等基本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3,4]。ic设计类理论课程可以结合实践进行开展,如电路设计、版图设计等课程都可以基于理论的学习来开展实践上机环节,或在理论学习的后期增开相应的实习实践环节课程。微电子制造类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开展,而ic制造的实训设备昂贵,且高校本科教学经费有限,因此,对于工艺类课程的专业实践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解决。湖北省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实施了诸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并先后成立了武汉新芯集成、华灿光电、华星光电武汉分部、长江存储等微电子与光子器件和芯片制造企业[1]。这为武汉本土高校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与该类企业的合作,可联合培养微电子专业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结合在企业的实践实习,将使得微电子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形成良性循环。

三、培养教师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的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各类电路与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及应用、管理与开发的工程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微电子企业从事微电子器件设计与生产,集成电路研发,以及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能从事芯片制造企业中的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加工、设备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而课程教学是实践动手的先行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体系,才能为实践动手能力打下好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手段尤为重要[5]。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教学团队模式可满足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微电子专业教师队伍并不十分庞大,传统的教师主要分成基础知识类、专业课程类教师,对于微电子设计及制造精通的教师十分稀缺。因此,培养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微电子知识体系尤为重要。首先,整合现有教师资源,以团队形式重组,分别成立专业基础知识团队、ic设计团队和ic制造团队。其次,理论课程的开展实施团队模式,成立听课及课后讨论制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效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最后,定期组织教师团队成员参加微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到相关微电子企业参加短期培训,更多地了解微电子行业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让教师团队整体专业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融入科研项目,提高人才素质。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受到相关的电子实验与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基本英语能力,具有电路与系统、数字系统建模与设计、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微电子专业作为工科类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有理论基础、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而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融入教师科研项目是较好和易行的方式。在微电子专业课程的讲授上,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提升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通过进入教师课题学习的模式,多元化地了解该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掌握和熟练相关工艺原理及步骤,通过样品的制备、结构性能表征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思维创新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才素质。而加入科研项目的方式可以采取导师制双向选择模式,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发挥老师的能动性,活跃学习的氛围,达到双促双提升的最佳效果,最终为微电子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最好贡献。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加速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综合型人才的输送。结合优化的教学模式和提升的教学水平,培养新世纪综合型优秀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我校对于微电子专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结合现有资源、大力拓展外部资源,联合湖北省微电子企业,培养设计、工艺、测试类人才,将为湖北省微电子产业的大力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汉华,陈勇,李璋,徐玲芳,王文峰。电子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30)。

[2]吴尘,陈伟元。依托实训基地的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4)。

[3]方玉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微电子专业人才[j]。价值工程,,(29)。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五

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不仅仅可以保障检验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还能够保证医疗的安全。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和保障医疗检验报告的精确性,通过检验报告相关数据的提供,促使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的治疗。

1加强对实验前的基本信息管理和控制。

(1)对一方面首先就需要对需要检验的标本中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对,同时对所有需要进行检验的标本在送至检验的部门时还需要确认和补充其中患者的基本资料、检测项目、进行采集的时间以及医嘱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在进行检验时,检验的科室还需要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核实,促使检验信息的真实无误。并且将最终检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储存。

(2)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主要是对患者和检验人员进行管理,对检验人员主要是在工作中嚴格负责,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对患者进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各项检验准确要求进行传达,根据检验的标准,从而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如在检验中有的检查是需要患者空腹条件下进行。

2加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设备的质量控制。

在现代,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将这些科技成果运用到检验当中,因此在检验中,相关的实验设备种类也有很多,针对不同检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设备进行检验。其中如果不对这些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对患者的诊疗。对实验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主要是依靠对设备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对设备的功能、工作的状态等内容进行校验,从而保障实验设备的质量。

2.2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

对实验试剂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检测的试剂进行管理。由于现代患者的增多,就促使了需要检验的试剂也在增多,对这些大数据运用现代的计算机对此管理可以有效保障试剂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试剂存量进行检查,提升整体检验工作的效率水平。除此之外对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还可以通过针对不同的仪器选择相适应的试剂进行使用。

3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控制。

通过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对检验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主要是在这项建立的制度中将工作的制度、各个岗位的职责、检验质量的标准、实验检测的操作考核和检验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科室的安全管理等等。通过这一统一制度的建立促使各个部门和各检测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和赏罚标准,促进检验工作的有效展开。其中还需要加强对检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对现代医学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运用进行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检验工作的发展。

4加强对检验报告的管理。

(1)在临床医学中,根据不同的科室的划分,检验的报告也呈现出丰富的特点,具体体现为检测的报告多,并且复杂性高。与此同时不同患者检验的时间不同,因此不对此进行有效管理,很容易就会出现报告的丢失的状况,进而影响患者的有效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将现代计算机运用到其中,将检测的结果输送到服务器当中,患者的主治医生就可以通过系统的登录对检测结果进行访问。除此之外根据计算机系统对患者检测结果的统计,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治疗周期对各个时期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对不清楚的检验项目通过计算机对此进行查询,可以对其中的参考值进行明确,同时患者在家中也可以通过加算计与医生或者是检验网站对检验信息进行查询。在现代还有这些情况的出现,促使检验结果发生改变。如患者经常服用的一些药物,促使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结果发生影响,就可以通过联网将患者的病历记录和患者的服药状况进行记录。促使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判断。

5检验的自动化管理。

检验的自动化管理还是仰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计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己经越来越广泛。现代医院对此也在加快建设,主要是在检验标本的采集、分析、质量控制、报告传输、结果查询等阶段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整个检验工作的效率水平,还提高了检验的质量。同时对临床检验拓宽了范围,促使最后的检验结果更加的科学和有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更加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促使更加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6结语。

本文是基于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的研究,由于对重要环节的检验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的保障检验的最终结果,还能够促进对患者的准确治疗。对本文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五个方面:加强对实验前的基本信息管理和控制、加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控制、加强对检验报告的管理、检验的自动化管理以此加强临床医学中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六

摘要:文章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研究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创业意识。

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的就业率出现明显下降,就业的层次和工资标准也在不断地降低,甚至于一些相关专业出现了市场供需失衡问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定,为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提供了契机。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动性较差,直接导致大学生创业率低,同时在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创业团队的构建、创业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创业行为是大学生学业的进一步深化,择业途径的良性发展是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竞争的一种尝试,作为大学生现代择业方式的一种新趋势,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这一形式本身。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各地高校也在积极响应。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有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从人社部对外公布的数据来看,在工商部门新登记注册的大学生创业总数达47.8万人,比去年增加11.9万人,增加比例为33.3%。其中北京大学20毕业生中,创业人数较20增长了一倍以上,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比例最高,占37.04%。在创业类型中东西部高校的主要区别是东部高校在生物技术、机器设备、咨询服务等领域更有侧重,西部高校在零售业、餐饮业等领域更为突出,在教育、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领域有重合。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地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是创新创业大学生毕竟不是很多,而且成功的比例也不高。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有研究表明,缺乏创业意识被认为是目前大学生开展创业的主要障碍之一[1],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有更深的认识。

因此,本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这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以深入分析导致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的深层次原因,只有从思想的源头上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通过有效的创业课程、优惠政策和实践锻炼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大学生这一支生力军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密切的结合,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在对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之后,本文设计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出发点、创业领域选择、创业前景预测、创业教育现状以及创业风险预测等几个大的方面[2]。研究工具为spss。

研究选择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学生作为问卷预测试对象,笔者于2015年11月进行了预调查,之后对问卷进行了局部修改,确定终稿。2015年12月至202月间对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尽管属于方便样本,但是调查学生所处年级是笔者选定的,因此基本能够反映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本科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其中回收240份,有效问卷225份,问卷有效比率为93.75%。所有的分析都是基于有效问卷的分析。由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属于财经类院校,女生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男女比例分析见表1。

学生覆盖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本科生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不同年级的在校生,年级分布见表2.

在样本分析中,大三和大四学生分配的比例较高,因为大一学生处于对大学生生活的适应阶段,大二专业课和基础课较多,大三、大四基本都是专业课,这一阶段学生对于未来工作、生活会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和设计,而且通过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和不断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的热情比较高涨。

学生的生源地和父母是否拥有公司的调查分别见表3生源地分布和表4父母是否创业或者有公司。

对“你是否有创业打算”这一问题,在被调查的225人中,绝大多是学生考虑过创业,占调查人数的84.62%,这说明学生对于创业还是有过基本的想法和考虑的,但是正在创业的占到5.13%,成功创业的只有2人,占到0.8%,9.45%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创业。在调查中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创业的想法,但是基本上只是昙花一现,真正付诸行动的很少,成功的更是微乎其微。

对“创业的首要出发点是什么”这一问题,大学生的出发点依次是:挑战自我,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创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解决就业和其他。挑战自我,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占57.69%;通过创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占47.31%;对金钱和自由的渴望占45.23%。这三个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出发点。由此可见,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地位和自由,而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欲望却不是很强烈,在遇到一些小障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的创业计划会胎死腹中,甚至于只有想法,连最初的策划和基础调研工作都没有。

对“你会根据什么选择自己的创业领域”这一问题,市场需求是学生们选择的主要方向占被调查人数的51.28%;个性兴趣也是学生们选择创业领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占调查人数的33.33%;而通过所学专业和依据创业门槛这两种途径选择创业领域的学生不到2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市场需求来选择自己需要创业的领域,而且其中个人兴趣也是影响创业领域选择的关键因素。

对“如果你创业会选择什么方式”这一问题,其中,合伙创业占被调查人数的66.67%;自主创业占被调查人数的32.05%;家庭创业占被调查人数的1.28%。由此可见学生由于经验、资金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比较喜欢合伙创业,而选择家庭创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主要出于对自由的需求,而且中国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拥有固定的工作,普遍不看好大学生的创业,对于创新创业存在观念上的误区。

对“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哪里”这一问题,来自家庭占调查总人数的的43%;银行贷款占调查总人数的26%;自己积累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而向政府申请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1%;其他占到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0%;吸引风险投资占6%。由此可见,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银行贷款(信用卡)和自己积累,而相对于政府和其他方式占到的比例很少。一方面是学生对政府现有的相关政策不是很了解;另一方面现在的政策主要根据学生创业所在地进行申请,而大部分学生希望在不离开学校学习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创业,这两个方面,间接导致政策不能有效落实。请注明来源。

(4)大学生创业前景与主要障碍。

对“你对自己创业前景的主要预测”这一问题,52.56%的大学生认为有压力,30.77%的大学生处于迷茫阶段,自信的只有11.54%,其他占5.13%,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创业前景处于观望和迷茫阶段,自信存在明显的不足,影响创新创业的有效进行。

对“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来源于哪里”这一问题,经验不足,缺乏社会经验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9.74%;资金不足占到64%;风险承受力不足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7.69%;没有好的创业方向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5%;缺少好的创业团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8%;家人反对占到1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创业前景的预测不是很乐观,主要是由于自身经验不足、资金缺乏和风险承受能力不足。因此必须重新对现阶段大学教育考核标准进行衡量,尤其是实践教学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

(5)大学生对国家政策与创业区域的选择。

对“您对国家平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吗”这一问题,经常关注,很明白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5%;偶尔关注,比较明白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1.32%;几乎没有主动了解,知道一点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9.47%;一点也不知道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26%。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国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是很了解,大部分处于知道有相关的扶持政策,但到底是哪些政策、法规不是很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对“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认为很大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8.21%;选择一般的占被调查人数的57.69%;选择不清楚的占被调查人数的'7.69%;选择基本没有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41%。由此可见,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法规层层落实的过程中,大学生由于自身不了解和地区差别,导致政策存在偏差。

对“如果可以的话,你希望到那一地区创业”这一问题,回家乡创业占被调查者人数的62%;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占被调查者人数的42%;北京、天津占被调查者人数的30%;珠三角占到19%;只有4%的人选择西部地区。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首选的地区是回家乡,希望能够借助家乡的资源和父母的帮助进行自主的创新创业。

对“你认为你所在的专业有创业前景吗”这一问题,有,但是不大占被调查人数的48.72%;选择非常有占被调查人数的43.59%;选择没有占被调查人数的7.69%。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创业。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好方法是什么”,48%的学生选择到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42%的学生选择创业模拟训练;8%的学生选择请成功人事讲授经验;2%的学生选择请专家讲授理论。由此可见,学生渴望的创业教学方式是创业模拟训练和到创业企业实地考察,因此校内外必须两手抓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

(7)大学生创业需求分析。

对“你认为创业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选择的依次是: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和管理;个人强烈的价值观志向;个人或团队的研究成果或专利;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学校提供的各类创业教育和服务。由此可见,学生在创业方面主要担心管理经验不足和个人的创业意志不够坚定。

对“你认为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这一问题,学生认为依次是优秀的经营经验和市场意识、出色的沟通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强烈的挑战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专业知识背景。由此可见,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你认为现在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满足创业要求吗”这一问题,满足的占5.12%,基本满足的占23.08%,说不清的占30.77%,不满足的占41.03%。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基本要求。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六成的大学生想休学创业,但是更多的大学生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而不是重在“创”;第二,大学生创业主要原因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丰富人生阅历和就业不理想,创业压力不是很大;第三,资金欠缺和经验不足成为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而且大学生对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不是很了解,导致有些政策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创业;第四,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开设了创业教育、erp等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欠缺的创业经验、创业团队组建等方面的教育问题,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基本的创业需求,尤其是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欠缺。

本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系统的分析,据此提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议如下:第一,在校园内为学生营造充分的创新创业氛围[3],鼓励学生首先进行校内创业和校内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第二,在低年级开设职业规划等课程,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增加学生的创业压力;第三,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部门,深入了解和解读政府的各项优惠与扶持政策,通过校内孵化基地帮助学生进行创业;第四,应该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基础、应用课程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第五,改革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聘任和考核制度,向教学方面倾斜,让教师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改革和贯彻,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文庆,杨丽.大学生创业意识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高教探索,2014,(5).

[2]李运华.大学生创业意识实证研究――以广东11所高校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3]张泓.高校本科生创业意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福州大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七

为适应检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检验医学教育模式转型已成当务之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来看,三年制和四年制本科教育定位于培养具备基本的检验技能、主要从事临床实验室技术工作的检验技师,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定位于培养负责签发报告、协助临床诊断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检验医师,五年制本科教育则定位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既能从事临床实验室检验工作,又能进一步深造的医学人才。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检验医学教育定位不明晰,学制复杂多样,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存在交叉现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和市场需求接轨不紧密,再加上高校的迅速扩招,办学模式和管理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检验医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明确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后,许多问题看似迎刃而解,但是如何纠正长年的制度缺陷,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提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成为新的挑战。

2专业认证对检验医学教育改革的指导作用。

2.1专业认证的特色。

所谓专业认证,广义讲即时某专业技术或领域,通过某种检验标准,由政府或者权威专业组织实行,用于表彰个人或执业资格的证明文件。专业认证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用最低行业标准对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保障公众、学校和学生的的基本利益;二是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等,以鼓励和促进相关专业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专业认证的特色在于其注重考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每一项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证等实际工作,即专业认证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各校的教育计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评价、科研、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等方面是否与本校的办学宗旨目标相一致。专业认证是高校专业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为了寻求进一步发展,自主申请权威认证的过程。以相对成熟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例,专业认证的基本过程包括:首先学校向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接下来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估,提交自评报告,认证工作委员会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考察,做出综合判断,考察结果将形成书面报告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做出相关的整改,持续的改进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可以视情况进行回访。认证的结论包括完全认证(有效期为8年)、有条件认证(有效期为4-6年)和不予认证。

2.2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现状。

21世纪初,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等组织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医学教育认证指南》为全球高等医学教育领域提供了一个系统、明确、全面的参考方案,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批判性思维等7个领域反映教育结果的指标,核心在于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竞争力的医学人才。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医学教育标准及认证制度。我国也在借鉴国际标准和指南,力求国际标准本土化,不断探索和实践医学教育质量认证。2003年,教育部在《2003-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年,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讨论稿),制定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认证办法》(讨论稿)。20,“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认证”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其中药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学四个医药类专业列为试点项目。,教育部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供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文件明确规定“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结果作为审核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的依据,并将认证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截止底,已有12所高等院校通过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2.3.1重视专业认证,深化教学改革我国从1994年开始进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已经形成5年一轮、对普通高校进行全面评估的制度。毋庸置疑,高校评估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上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有着本质的不同,两者的区别见下表1。本科教学评估是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教学实施、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办学硬件有规模和数量上的要求。而专业认证是评估学校在这些必备条件的基础上,不仅重视教给了学生什么,更重视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不仅对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和评价,而且更注重学校的输出结果--毕业生实际掌握的技能进行考察认证。因此专业认证成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高校专业认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高校专业认证将会蓬勃发展。,教育部对医学检验本科专业进行大改革,将其划归为技术类理学专业。在此契机下实行医学检验技术本科专业认证有助于引导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有望解决长期以来检验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差别较大、不同学校的师资水准参差不齐、课程设置缺乏严格标准、医学和理学理念分歧等问题。

2.3.2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按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整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检验医学本科教育更是亟需更新教育理念。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办学理念,一改以教师为中心和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的任务是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教师的责任是学业引导和帮助,学校的职责是提供优良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专业认证也关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注重团队学习、案例式教学、pbl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因此,专业认证有利于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落到实处。我国检验医师和技师的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各级医院往往医技不分,检验医师的处境十分尴尬。专业认证可以指导医学院校根据检验专业学科发展趋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为掌握扎实的检验技术理论、具备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的医学技术类人才,进而规范对检验医学生的培养,逐步实现专业认证与检验技师资格考核制度的衔接与统一。

2.3.3保障教育质量,实现专业国际接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高校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学校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学科专业教育质量。专业认证虽是自愿参加,但是申请专业认证,通过不断的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学科教育才能得到持续发展。因此,实行专业认证,教育质量保障由外部力量转变为高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树立牢固的质量观念。专业认证不仅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间专业教育质量相互认可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的全球化流动,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参与国际学习、交流和执业的机会逐渐增多。通过专业认证,采用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规则和程序,实现学历互认和人才互认,有助于培养有竞争力的国际化检验医学人才。专业认证将会为未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现国际接轨指引方向。

3小结。

综上所述,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实行专业认证将有助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国际接轨。因此,建立规范的医学检验技术认证体系、实行有效的专业认证应是广大检验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当然,专业认证是否能落到实处,是否能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可与重视,是否能推动检验医学的发展等,仍需要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八

本文结合东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实用性软件人才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适应企业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面向多种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架构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且建立了校企合作、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目前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成果和有益经验.

作者:代钰张斌杨雷朱志良作者单位:代钰,朱志良(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张斌,杨雷(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刊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42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十九

摘要:目前我国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进入到高速规模化增长阶段,对相关产业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出现空前增长趋势,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分析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讨论课程设置以及项目化教学,提出高职院校培养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3).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二十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从考评主体方面,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考评主体的范畴中来,区分校内外实训的评价主体,同时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将实践教学的多个参与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来;二是从考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也要关注其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三是从考核形式方面,将小组作业、口试、成果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赛等形式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来;四是从考核方式方面,将原有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调整为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综合仿真实验和轮岗开放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二十一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与法律事务脱节等问题,对现有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探索,使实践基地教学功能多样化,并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化、规范化,进一步促使学生专业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平台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教师除了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使之具备扎实的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模拟直到真实的司法实践,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获得法律职业所需技能,并让学生在法律知识运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忠实于法律、信仰法律并最终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品格。

一、现阶段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

1.教学主体定位错误。

在当前,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没有将学生定位为实践的主体,不可避免地导致在具体的运作中会出现教师单兵作战、选用教学方法混乱等诸多问题。比如,在一些模拟法庭的实践中,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角色,机械地去扮演,并没有实际地将法律知识运用或发挥,只是纯粹的“演员”。

2.没有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化、长期化。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往往是“一时兴起”才开展实践,宏观模式不清晰、系统性较差,没有形成长效、考核机制。如,学生去“两院”实践,教师指导不到位,也没有安排具体的法官或检察官对学生予以辅导或考核,最终学生实践只是交一份实习报告草草了事。又如,在普法宣传中,由于没有形成制度,导致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资料发放”层面,没有深入地思考在实践和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去解决问题。

事实上,实践基地不但为高年级毕业实习提供平台,而且应成为教学实践环节中的课堂实习、法律职业道德养成、法律职业规划培训与指导、综合素质提升的第二课堂。

动性。

1.确立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个性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建立一套与实践基地、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制度,使实践教学体系化、规范化。(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实现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应避免实践基地的重复性建设,注重学生专业实践和理论学习之间的衔接。

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克服实践教学推广中模式的简单化和实践教学个人的倾向化,把一般理论与本地实践资源相结合,反复印证推演,以求更细致深入地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

3.要充分考虑到法学实践基地教学的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的法学课程根据其特色予以区别,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基地实践与课程相接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避免实践教学改革的两级化,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提供合适的实践基地平台。

三、实践基地设置的设想与应用。

1.模拟法庭基地。

为了真正有效发挥模拟法庭的“实验室”作用,应将传统单纯由学生参演的模拟庭审改为以学生模拟庭审为主、教师为辅的指导方式,改变过去“教师或少数学生主导,多数学生被动观看”的模式,使学生尝试模拟审判的不同角色。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对学生的.模拟审判进行指导,在一定条件下将模拟法庭直接用于法院的真实审判,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审判,便于学生旁听和学习,从而提高模拟法庭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应将模拟审判列入教学计划中。

2.法律援助中心基地。

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基地是让学生在一个非控制的现实场景中代理各种法律事务,学习法律执业技能,锻炼法律工作技能,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提高法律职业意识。但由于学生知识和实践经验存在不足,因此,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序地开展如接待来访咨询、电话咨询、进行信函回复等活动,并且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表现应当与教学考核和学习成绩挂钩,在具体安排学生时应根据其年级及知识程度按一定梯度予以安排,并形成长期机制,以此保证学生在援助时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3.两院实习基地。

教师的处理事务性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实地指导实践学生的实践工作。

4.社会实践基地。

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开展低年级学生不定期的社区普法宣传。因为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普法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2)开展高年级学生定期送法下乡。高年级学生经过一两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送法下乡时面对咨询者的提问已经有了一定的解答能力,可以一边实践一边学习。(3)组织学生对监狱进行长期的帮教活动。在帮教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在押人员,从而形成“帮教―发现不足、解决问题―再学习―再帮教”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振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

[2]蒋明华。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m]。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3]刘荣。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综合运用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0)。

[4]康安峰。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与变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4)。

[5]江海。法学本科实践课教学模式的一个新探索:“法学本科生对‘留守青少年’帮教基地”建设。咸宁学院学报,2009(05)。

[6]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

项目名称:本文系吉首大学校级教改课题“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基地教改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武城,男,湖南邵阳人,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刑法理论。

尹成祥,男,湖南邵阳人,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理论研究生。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二十二

医学检验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医学学科。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临床医学检验水平能够直接反应这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对一个医院来说,临床检验科室的水平对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份准确全面的实验报告是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与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实验、实习等三个环节,我们将从这三个环节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进行探讨和思考。

1.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阶段的学习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实验及实习两个阶段的学习。所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理论环节的教学质量,是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验及实习两个阶段教学的重要环节。

1.1教学内容上。

教学内容上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王跃|2]等将临床检验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标本的检验。在第一部分,首先结合当前临床检验微生物学中的热点问题(如临床感染性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特征的变化、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等)介绍临床检验微生物学的性质与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然后着重介绍微生物检验的思路与原则以及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和检验方法。使学生对如何进行微生物检验有了基本的了解。第二部分是在掌握了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临床意义及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包括临床常见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检验。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及其检验方法。第三部分则根据临床检验工作实际,以临床标本为主线,介绍各种临床感染性标本的采集、处理原则及基本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对各种临床感染性标本进行检验及程序的设计、微生物学诊断。

1.2教学模式上。

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与学,即在医学课程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数较少、专业课程也相对较少,便于实行pbl教学。另外,导师制也是医学检验本科教学可以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施辅导员制度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一名好的教学名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专业知识具有很深的造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制对学生提升写作能力,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报考硕士研究生以及就业等都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1.3教学过程中。

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人英语的元素,将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如很多学生记不住一些检验项目的英文缩写,而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的信息系统,检验仪器,试剂盒以及发出的检验报告都涉及到常规检验项目的英文缩写,学生不能解决这种最基本的问题,将无法胜任今后的检验工作。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这些英文缩写的来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如红细胞压积,英文缩写pcv,直接记忆这样的英文缩写很困难,而其全称packedcellvolume,字面上解释为浓缩的细胞体积。从英文层面上不但方便记忆,而且对红细胞压积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各大医学院校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不断尝试。

2.1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

研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项目,主动参与探究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教学重实践、重过程、重思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的特点。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2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实验训练后,对学生进行的介于基本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具有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特点的教学实验。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3.实习教学环节。

实习环节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将面临着步人社会由学生变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此时,他们的心情比较复杂,也比较浮躁。如何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张娜娜等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探索指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带教面临的新挑战包括:指导学生适应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培养学生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应对毕业前的多重压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中需要重点提高的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意识包括: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全面质量控制意识;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法律意识。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宜”言传身教,“忌”言行不一;“宜”与时倶进,“忌”坐吃山空;“宜”疏,“忌”堵。安哲等指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教学存在的薄弱环节包括:缺乏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系统化教学培训;忽略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的进步,医学检验不再是简单的三大常规,它不但为临床提供不可或缺的诊疗信息,而且也为科研及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做好医学检验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二十三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急速增加,其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炙手可热。随着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各大院校几乎都开始创建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直到现在,计算机学科专业已经成为我国专业点数首位。教育部等五部委在二零零四年联合发布了一则报告,称如今的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一百万左右,然而实际上在二零零五年全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相较于上一年度却下降了超过百分之五,其实际就业率完全不如上一年。因此,从我国实际上缺少的计算机人才以及有能力能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并不相符,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就如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做相关研究,争取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有能力帮助发展的相关人才。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们应当从各个方向努力实践及积极探索,争取寻找到一条适合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道路。

1加大力度培养专业课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应当根据院校学科原则设置相应教学计划,根据实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素养来使得学生们有更强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1)专业课方向。专业课实际上分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相对专业知识,在学生努力学好基础专业知识的时候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以根据其兴趣方向进行一定的专业选修从而增强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力。

(2)公共课方向。公共课是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思想素质一级基础道德品质的方面课程,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相对的思想交流,学生们通过交流思想使得其对生活、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其自身素质都能够有相应的影响,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避免出现负面情绪传播的情况,努力宣导正面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3)学科基础方向。为了能够进行更好的实际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方向必不可少,学科基础实际上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学科基础模式的建立,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4)延伸学习方向。在学生们学习完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之后,应当从素质和专业方向提出相关课程延伸学习,这两方面的学习属于选修学习,实际意义是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时候的复习及延伸学习,能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进行消化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5)实际方向。在专业技术应用型方向上,实际运用必不可少,通过实际方面的课程指引和实践操作,能够让会的学生们拥有一个更好的操作实践与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对于不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指引作用,也许会通过实践学习弥补以前理论课的学习不足,而实践也正是能够和理论知识教导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强师资力量。

教学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高薪聘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将这样的高薪人才合理分配到教学队伍里,一方面这些专业人才能在计算机教学中起到领导带头教学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都能在反应给教师之后得到迅速解决并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同时,针对院校内的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制度考核,同时根据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能力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国外进修,在各方面能够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良好的高品质教学。

3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专业,不论是其课程上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运用能力。为了能够检验学生们在学习之后是否拥有这些能力,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考核。许多院校的考核模式相对来说并不能完全满足考核需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或者过于注重实际操作,从而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方向上并没有将二者结合,倒是实际运用中或许是操作能力不强,或者是操作能力强但是没有理论性知识为基础导致出现操作失误情况发生。在学生背诵理论和概论的时候,应当适当的加入实践性考核,通过试卷以及上机操作来进行双向考核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分开考核,争取做到考核结果有效。

4加强与企业及政府的合作联系。

长久以来,许多大城市院校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会得到相关企业与政府的扶持与合作,这样的扶持合作能够使得各大院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良好的教学,同时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学校解决一些难题,比如教学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等。然而有些院校却没有这样的扶持,不仅院校所在当地没有企业支持,而且相关政府单位也没有出台引导政策以及相关指示,导致许多院校在与社会和政府接壤过程中出现合作困难,发展困难,以及相关合作发展形势困难等问题出现。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不正常的,其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因为产学研合作没有任何动力,使得企业政府并没有关心这方面的合作,企业如果得不到利益,国家如果不重视,合作自然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解决当下出现的重大问题,如何促使校企双方互赢、促使相关政府单位加大重视,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合变化,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寻找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1):。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最新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优质24篇)篇二十四

1.1自动化技术应用。

对于一些大型医院来说,实验室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从单个设备控制到组合设备控制再到连接整个实验室设备进行控制,操作方式从手动式向自动化转变,检验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往在显微镜下是用肉眼计量细胞数,其所有的程序都是手动式操作,简单的血常规化验都需要近半个小时,现在进入全自动化控制,只需要一分钟就会检测出十几个项目,并且得出结论。而血培养在上个世纪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只需几个小时即可。结核菌的培养从过去的几个月得出结果到现在的几分钟就可得到结果,这都要归功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2标准化技术的应用。

2.基于管理方面看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2.1检验管理理念的更加科学化。

检验医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多个学科组合而成的。现在的检验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并且检验范围也在迅速增大,包括数千种的实验项目,每天就会生成成千上万的检验报告。而如此庞大的检验体系就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每一份报告的发出都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上个世纪中期,几台显微镜就能完成常规检查,一台目测比色计就能够完成基本的生化检测项目,大多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对整个检验科的检测质量进行管理。然而现在的检验科,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医生说的专业术语。另外检验医学的转变主要是医学理念的转变,突出了检验医学的科学化和自动化,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和体系,比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医疗人员的考核制度、检验人员的培养和教育、设备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等等,都有一套体系,有些已经形成了法律条款,为今后的检验医学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而这些转变无疑都是检验管理理念更加科学化带来的[2]。

2.2检验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

事实上,检验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医学理念的转变。而当前的检验技术逐渐向小型化、床边化发展。床边实验是检验人员坐在病人身边检测各项指标,然后得出结果,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大方便,这综合体现了人性化服务[3]。上个世纪之前,检验科室的人员从事检验工作,医生将采集的标本送到实验室,等到检测结果出来再送到临床上,这个过程被叫做“医学检验”。从那之后,检测人员不单单只检查标本,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医学诊断,然后做出最后的判断,并且向诊断医生咨询诊断结果,这一过程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不单单是词语顺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医学管理理念的改变,服务模式的改变,工作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受到深刻影响。

3.结语。

总而言之,检验医学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界的重点学科,其与内、外学科并重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高超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人性化的标准。另外随着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更多的新理念、新事物、新技术将不断出现,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就需求更多相关学者给予研究,最终使得我国的医学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我不上你的当教案大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前安排各类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在时间上进行合理分配,避免教学内容过重或过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新小学六上英语教学工作总结(通用20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这些范文可以启发我们在教学工作总结中的思考和写作。在即将结束的这学期

    最新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汇总18篇)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者的独特写作风格,从而拓宽我们的写作视野。通过对范文范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主题和领域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目前高校公共管

    2023年贸易的合同大全(16篇)

    贸易是指国家、地区或个人之间买卖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通过贸易,各方可以满足自身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贸易可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各方之

    最新人生贵在坚持演讲稿(精选19篇)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被总结,因为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规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总结范文,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优秀作文推荐!老师

    2023年黑夜也美丽(热门15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需要作者用心去感悟和表达。借鉴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经验,对我自己的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1.在那个寂寞黑暗的

    2023年大学讲座新闻稿(精选16篇)

    新闻报道不仅关注社会的大事件,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让人们了解世界的多样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样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此次讲座,与会青年学生

    2023年保护蛋宝宝小学(模板20篇)

    优秀作文需要灵感和创新,要有独特的构思和新颖的表达方式,让读者耳目一新。善于从身边的琐事和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令人惊艳的优秀作文。

    2023年在社区的辞职报告(实用13篇)

    辞职报告有助于维护公司的人际关系,使离职过程更顺利和合作。小编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辞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参考。敬爱的党支部:我是1979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家规家训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三分钟(优秀13篇)

    三分钟内,我们可以做完一杯咖啡、解答几道数学题,或者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三分钟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说起我们的家风家训,我首先想到的是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