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JQ文豪

学习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上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和提高。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相信这些范文对于大家提高写作能力会有所帮助。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一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宁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论断,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认采取了向城乡资本主义全面进改的方针,提出了“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方针。从此开始了苏联全盘集体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突出发展重工业的一工业化,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领导职务终身制,文化、学术上的是非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说了算。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功绩,又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特别是在后来和平建设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和产品经济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经济走向停滞。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领导职务终身制度都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实践。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都是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仿效苏联,这就难免导致失误和困难。人们从实践中吸取教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探索过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巾国革命和建设成功解决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理论财富,为半封建、半殖地国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不懈的探索,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社会主义,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时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中的发展、继承中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完整准确的理解,并且对毛泽东思想也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有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并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较系统、较初步的回答。【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经历了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论战斗争。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贯穿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始终。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继续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斗争以外,还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几大思潮进行激烈的斗争和交锋,斗争矛头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的论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思想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质上说不是一些教条式公式、定理,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发展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吸取“黑格尔哲学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闭”的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经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须以开放的状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典作家的贡献是巨大的,西方马克克思主义研究者也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体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西方、拉美国家的探索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史的研究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研究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分析众多的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纳准马克思主义的,甚至非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当代资本本主义的批判、对于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论界发展的最新动态,批判地学习,在比较中鉴别,这对于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二

论题:浅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班级:行政管理2011级2班。

学号:**********姓名:***。

浅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指出了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个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如何推进文化的发展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如何深化,如何发展,如何繁荣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才是最终的竞争。一个国家,当它的文化比物质和资本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力量的时候,经济产业和产品都体现着一种文化品格的时候,才能说这个国家的经济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当前提出深化文化体制动因探析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1、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因探析。

(1)、从国内层面来看,我国文化事业在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改革,在一定层面在加快了文化事业的进步。但是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产生了负面效应,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得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加上现在正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迈出关键步伐,我们要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期待,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从国际层面看,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促使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破传统的文化体制行政性资源配置,以应对国际跨国文化传媒集团的挑战,更好更快的融合资源流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相符合,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判断当前形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作出的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是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之一。

(1)、以国际层面来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弘扬民族文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2)、从国内层面来看: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使我国现代化进程健康全面快速发展,迅速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难题。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但是由于政府在改革中角色不明晰,文化本身的属性使得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彰显出不协调等问题导出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具体主要存在的难题有:

1、政府管制混乱,职能不明确。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双动力——政府和市场,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程度和方式都应随着改革的推进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说在改革之初,我国主导以政府作为第一推动力,在推动和引导文化体制改革中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利益之间的关联,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演变及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变成了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哪些工作由政府去做,哪些工作交给市场去做。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政府和市场之间博弈需要一种均衡,这种均衡不断变化,不断被打破,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外部条件,市场与政府的平衡点处于不同的位置。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发现政府与文化市场、文化单位之间关系混乱,政府从一个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转为寻租者角色,容易出现政府权利部门化,部门权利利益化,获利方式制度化;另外党政关系仍未理顺,一些地方以党代政,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较普遍;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管理缺位和越位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政府部门职责不清、行政管理成本过高问题依然突出。原有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并未彻底改变,文化管理权限分散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进而由此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多头管理问题正在成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制约。

2、文化体制改革中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相协调。

每一样东西,当它进入到市场的范畴里边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商品。文化作为一项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构成别于其他的一般物质商品,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商品价值属性,是凝结了文化生产者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的精神产物,除去它的使用价值以外,还有观念上的一个输进。这便是所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我们也需要看到文化产品中隐藏着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对于文化产品的认可度和需求度所构建起来的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和特点的社会制度之下,文化在经济体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

另外由于文化本身特殊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它显著的外部性,即存在。

“外部经济”和。

“外部不经济”两种效应,同时也表现出来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并不同时保持一致性,有时候甚至会相互背离,各行其道。

3、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尚待理顺。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者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统一起来。近几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文化市场开放的“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必须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样,培育文化企业、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就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事业指的是公益性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事业,它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文化生产也不是完全市场化的。

4、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不到位。

有资产的考核目标相冲突导致一直以来国家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一直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状况导致文化企事业单位责任不清,规则不明,其资产运营无法市场化选择,最终影响文化市场的运行效率。

5、文化人才队伍力量影响范围小,人才引进与人才利用渠道不足。

深化体制改革与加快人才培养在文化改革和发展中都很重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目前在文化建设中,高层次人才与高素质的人才只是占领部分重点领域,各级人才比例不均衡,形成正三角金字塔形状分布;高层次人才所能起到的作用只能影响与之相关的领域内的小范围,中间层次人才与基层文化人才占了很大的比重;基层文化队伍基础素质不高,在自身文化建设及所在基层发挥的带头作用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出现部分文化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问题,钻文化建设进程中的政策空子或者市场经济中的漏洞,损害人民利益;另一方面来说,对于优秀的外来人才引进和利用渠道窄,人才才能施展平台小,出现大材小用或者大才错用的现象,人岗不匹配,造成资源浪费,人才积极性不高。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路径建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遇到的阻碍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扫清的,要想突破攻克这些难题,就要做到:

1、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型政府它不仅意味着要明确政府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还意味着政府要有能力履行其份内的职能。服务型政府强调政府和公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善治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体现一个透明、负责、回应型政府的良好形象。在深化文化体制中服务型政府形象能更好的体现出政府放手市场,宏观协调管理市场。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改革的难点问题。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要明确职责,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求。二是理顺关系,推进落实“四个分开”做到职能分开,机构分设、管办分离和财务分离,进一步明确职责、依法行政,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三是健全政策法规调控体系,使政策法规成为政府进行文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强化法规调控的强制性和政策调控的指导性。四是转变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五十加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坚持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政府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推动力,政府的职能转变问题至关重要。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要抓,两方面统一协调发展。

说,文化产业是上升到国家战略的产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重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正面社会效益,减少和避免负面社会效益。为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化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矛盾的冲突,使两者协调统一。只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产品才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激发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以此获得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产业利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使企业重视社会效益,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不再是以政府的宣传、教育为主要途径,而是主要通过市场实现。如此一来,两者就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系统,相得益彰,互惠互利。

3、进一步理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间的关系。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继续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一是要完善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配套政策的重点是人员身份转换和企业的历史债务、坏帐问题。二是鉴于社会资本实际上已经广泛进入出版、报刊等国有垄断性文化行业,建议在这一领域进行吸收社会资本,整合“工作室”等社会资源,推进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从两者关系来看,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改革和分轨发展,两者是双翼齐飞双轮驱动,要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两者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推进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对国有资产文化的监督管理。

“事业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分类管理和考核。

5、人才多层次均衡发展,加快人才引进,注重人才价值利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强中坚力量人群——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的造就;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在进行人才资源调配时充分调研,实行人岗匹配,尽量优化人才配置。

的指导下,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王缅,大国策。

韩顺法,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探析及政策选择【j】.东岳论丛,2010年。

篇二:

1、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

3、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4、论毛泽东思想与民族创新精神。

5、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6、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7、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8、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和再确立及其意义。

9、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0、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创新思维特征。

1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理论的探索和贡献。

12、论毛泽东党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的地位。

13、论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

14、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探索始末。

15、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左”、右倾错误及其根源。

1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农民问题的基本经验。

17、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1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经阶段。

2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22、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贡献。

23、论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

24、论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25、论毛泽东的人民观。

26、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27、论毛泽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28、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

29、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时代特征。

30、毛泽东经济思想述评。

31、毛泽东军事思想要论。

32、论毛泽东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思想。

33、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评述。

34、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5、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感。

36、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37、读《论持久战》有感。

38、读《论十大关系》有感。

39、读毛泽东诗词有感。

40、我心目中的毛泽东。

41、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42、论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和创新发展。

43、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44、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

45、论邓小平理论创立的主观条件。

46、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47、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48、论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的思想交锋。

49、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

50、论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51、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

52、论邓小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

53、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54、论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55、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特点。

57、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研究。

58、浅论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59、论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

60、浅析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1、论邓小平的民主政治思想。

62、论邓小平制度建设思想。

63、论邓小平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探索。

64、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65、试论邓小平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

66、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

67、试论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现实意义。

68、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

69、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

70、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

71、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实践性特征。

7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7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刍议。

74、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几点思考。

75、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

76、浅论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

7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探析。

7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探析。

80、论邓小平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认识。

81、论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82、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8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政策创新。

84、浅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体系。

85、全球化与邓小平的开放理论。

86、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87、"一国两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刍议。

88、"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89、论邓小平的实践品格与批判精神。

90、论邓小平的理论思维特色。

91、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

92、读《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

93、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

95、党的历史方位与“三个代表”

96、论“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

9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98、“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之理论探析。

99、“三个代表”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10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101、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观。

102、“三个代表”与党的作风建设。

10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

104、论“三个代表”理论创新的特色。

105、把握“三个代表”中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106、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理论、制度和科技创新。

107、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政治过程中的引导提升作用。

108、浅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

109、简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的重大意义。

110、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

111、简论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

112、“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基本总结。

113、加强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党建上的创造性运用。

115、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16、“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党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1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118、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1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

120、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2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内容和意义。

122、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3、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4、“三个代表”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25、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1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

1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变。

128、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29、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130、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三

尊敬的xx***、xxx局长,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xxx市委党校与在座的各位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市委党校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区域视角来讲解。不同的取镜,就会呈现不同的直观感受和解读。那么,中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根据xx***的指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我所要授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不吝指出问题。现在,课程开始。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曲折十年。不得不承认,这十年间的探索虽然防止了像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当然,在这十年间也取得不少成绩,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

1978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心血,让我们为国人、为自己鼓掌致谢。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上的不平凡历史。我们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我们经历多少泪眼婆娑,才最终走向了伟大复兴。应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最后,希望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力在新时代阳光普照下,继续谱写华丽新篇章。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四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一)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了起来,主要建立了消费品、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人均国民收入4930美元,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广大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但还要看到,目前还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等问题。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目前,国际环境方面处于金融危机影响中后期,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主流,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国内方面,新一届政府坚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可以说机遇大于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强固。第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总需求不断增加,消费拉动增长潜力巨大。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时果断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日益显现。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是经济增长处于“稳增长、保质量、增效益”的宏观调控时期,经济增速回落,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比较缓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再次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较弱。总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抢抓机遇,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实现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稳步健康科学发展。

(一)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条件。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上任伊始,就开始推进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改革方向迈进。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经济与市场监管的职能,为市场主体与市场环境服务;二是政社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三是政事分开,转变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能,构建公共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全国各地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行“两集中、两到位”的改革举措,做到了便民服务,就是一个成功的探索。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我国当前社会市场体系建设的现状看,培育、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培育市场主体企业;二要培育各类要素市场;三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有偿承接政府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四要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价格决定权交还给市场,政府不再干预;五要建立市场秩序规则,加强市场监管。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减排,推动全产业链整体升级换代。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要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兴产业领域,提高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涉及点多面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作用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产业结构一定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不断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繁荣。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宁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论断,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认采取了向城乡资本主义全面进改的方针,提出了“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方针。从此开始了苏联全盘集体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突出发展重工业的一工业化,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领导职务终身制,文化、学术上的是非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说了算。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功绩,又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特别是在后来和平建设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和产品经济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经济走向停滞。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领导职务终身制度都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实践。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都是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仿效苏联,这就难免导致失误和困难。人们从实践中吸取教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探索过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巾国革命和建设成功解决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理论财富,为半封建、半殖地国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不懈的探索,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社会主义,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时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中的发展、继承中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完整准确的理解,并且对毛泽东思想也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有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并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较系统、较初步的回答。【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经历了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论战斗争。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贯穿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始终。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继续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斗争以外,还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几大思潮进行激烈的斗争和交锋,斗争矛头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的论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思想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质上说不是一些教条式公式、定理,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发展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吸取“黑格尔哲学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闭”的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经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须以开放的状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典作家的贡献是巨大的,西方马克克思主义研究者也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体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西方、拉美国家的探索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史的研究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研究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分析众多的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纳准马克思主义的,甚至非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当代资本本主义的批判、对于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论界发展的最新动态,批判地学习,在比较中鉴别,这对于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为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视野。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而人类产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理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为什么我们讲社会主义五百年?这是根据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实质含义来界定的。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而言的一个概念。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人们容易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了社会主义才会出现,起码要比资本主义晚很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相伴而生。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15、16世纪之交的大航海。14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资本主义真正破土而出是在大航海时代,一般界定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弊端,相应的批判和试图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致也是500年,一般我们从1516年算起。所以说,社会主义五百年这个概念是科学的。当然,在资本主义作为统治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存在时,社会主义一开始只能作为思潮和运动存在。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六个时间段是一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线索,是一条主线,但并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全部。

比如说,与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并列的,还有其他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建设、改革和探索。还有发展中国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民族社会主义。

再往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较快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他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很多原则,他们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伯恩斯坦讲的,目标微不足道,运动就是一切。所以说他们总体上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资本主义。

还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还长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过长期理论斗争的一些社会主义流派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也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还会存在,不仅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存在,还会以各种实践形式存在。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究其根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消极因素。马克思说过,“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1848年之后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总体而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五

2013年1月,***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为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视野。

为什么提社会主义五百年。

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提出来还不到两百年,而人类产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社会理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那为什么我们讲社会主义五百年?这是根据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实质含义来界定的。

社会主义是相对资本主义而言的一个概念。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人们容易认为资本主义灭亡了社会主义才会出现,起码要比资本主义晚很多。其实不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世界历史的产物,相伴而生。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是15、16世纪之交的大航海。14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资本主义真正破土而出是在大航海时代,一般界定为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从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有弊端,相应的批判和试图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致也是500年,一般我们从1516年算起。所以说,社会主义五百年这个概念是科学的。当然,在资本主义作为统治性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存在时,社会主义一开始只能作为思潮和运动存在。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到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之前,这段时间有330多年,在整个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占三分之二。这300多年,在生产力上,是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制度上,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讲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听起来很像科学社会主义,那为什么还说他们是空想社会主义呢?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有一个非常公允的说法,他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谓现实,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机器大工业逐渐成为主流,生产越来越成为真正的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工人运动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代表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纵览时代风云,吸收时代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1867年,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释了剩余价值学说。1880年,恩格斯发表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以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苏联模式,以及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苏联模式逐步形成,不完全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更多是苏联国情、历史传统和时代特征的产物。苏联模式的短期成功导致大多数人忽略了其暴露的和潜在的问题,反而将其神圣化为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制度。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以及勃列日涅夫早期的改革都没能真正触及苏联模式的核心。苏联解体证明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逐渐背弃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初心——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从思潮、运动发展到制度,为社会主义实现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迈进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是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合作和斗争的时代,给社会主义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社会主义要发展,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发展生产力,更有效提升综合国力,更好满足人民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系统回答了时代之问。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革命性地改变和深化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在社会主义最根本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三位一体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规范理论的革命性发展,为真正超越苏联模式、跟上时代步伐提供了基本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等,都是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的重大创新,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理论,进一步厘清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历史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现代化建设奇迹,初步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六个时间段是一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来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线索,是一条主线,但并不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全部。

比如说,与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并列的,还有其他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建设、改革和探索。还有发展中国家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民族社会主义。

再往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较快发展。民主社会主义既不是空想社会主义,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他们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他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他们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很多原则,他们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伯恩斯坦讲的,目标微不足道,运动就是一切。所以说他们总体上属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改良资本主义。

还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消失,还长期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过长期理论斗争的一些社会主义流派也是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也出现过三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空想社会主义在21世纪还会存在,不仅以思想流派的形式存在,还会以各种实践形式存在。那些失败的社会主义实践,究其根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需要说明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空想社会主义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越来越成为消极因素。马克思说过,“虽然我们不应该否定这些社会主义的鼻祖,正如现代化学家不能否定他们的祖先炼金术士一样,但是我们应该努力避免重犯他们的错误,因为我们犯这样的错误将是不可饶恕的。”1848年之后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的炼金术士。

总体而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主流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六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政党史,是一部特殊的历史。它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的历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发生在资本主义初期。代表早期无产者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不满情绪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任何盲目乐观或悲观失望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看到目前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必然会以更加健康昂扬的姿态迎来新的大发展。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剥削,解放全人类,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及其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20世纪社会主义又大多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而且长期处于经济实力上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社会主义处在外有资本主义的压力,内有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复杂环境中,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内就有产生各种机会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因而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认识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

三、社会主义低潮是高潮的前奏。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挫折和低潮,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运动,而必然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即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笔直、平坦的。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必然也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自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150多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就是高潮与低潮交替出现的历史。1848年到1871年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巴黎公社失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转入低潮,一直到20世纪初又出比较大的高潮,先后爆发1917年十月革命,1918年1月的芬兰革命,1918年11月的德国革命,1919年3月的匈牙利革命,1922年后又转入低潮,到二战期间的后期又掀起了更大的高潮,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20世纪8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低潮。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不唯看出,整个世界社会主义总是在曲折中孕育着发展,总是高潮后有低潮,低潮后有更大的高潮。

四、本国特色是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展望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时,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应当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应当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等。但某一个国家应当采取什么步骤建立这些制度,他们认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苏东演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多样的,不应存在可供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共同样板和模式。各国人民只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越南共产党决定搞“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现正处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要发展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由国家管理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古巴共产党强调在稳步的改革开放中巩固和发展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的。

近日,上海市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把“四史”学习教育落脚到解决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上来,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当好善作善成实干家,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四史”浩繁,印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艰辛探索。我们要用“大历史观”的视野去观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做到理论上清醒和政治上坚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我们更要时常回头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不断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面对疫情的突发,共产党员们挺身在前,肩负责任和使命,涌现出了无数的逆行者。他们就像我们的革命先辈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英勇无畏奋战在第一线。他们是勇敢无私的逆行者,也是践行时代使命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所在。

树立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历史是相通的,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遗产。“四史”是记载、是沿革、是过去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历史担当。将“党员先行”落实到行动中,将国之重担抗在肩上。在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最近,上海市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将四史学习教育决问题、推进事业发展上,全市党员干部充满热情、创造、勇敢。

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四史繁荣,印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艰苦探索。我们要以大历史观的视野观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到新中国难以来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难以来临,进一步加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实现两个维护,理论上坚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我们要经常回顾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眺望前进的路,不断从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中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和政治意识,保护初心,保护使命。

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面对疫情的突发,共产党员们挺身而出,肩负责任和使命,涌现出无数逆行者。他们就像我们革命的前辈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敢地奋斗在一线。他们是勇敢无私的逆行者,也是实践时代使命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保护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学习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动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众多党员干部的历史责任、感情、责任、信念,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永远奋斗,可以说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

树立历史观念,使用历史方法。历史相通,是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四史是记载,是沿革,是过去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机会,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同步,与时俱进,坚定四个自信,加强历史担当。把党员先行落实到行动中,肩负着国家的重担。在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努力夺取疫情对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利。

尊敬的xxx书记、xxx局长,各位领导、同志: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在xxx市委党校与在座的各位见面。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市委党校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我们都知道,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从中国和世界两个区域视角来讲解。不同的取镜,就会呈现不同的直观感受和解读。那么,中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又会让我们产生怎样的感触与思考呢?根据xxx书记的指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接下来我所要授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不吝指出问题。现在,课程开始。

任何一部历史的撰写,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也有它蹒跚学步的前奏。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百年黑暗近代史的序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恶化的过程之中,我国人民任人宰割,身陷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期间,多少仁人志士慨以当慷、前赴后继,为拯救国民探索出路、四处凿壁、呼号奋战。然而,由于他们始终奔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之上,终究未能在救国之路上走通、走成、走完。

1917年十月革命为满目疮痍的中国送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已麻木的广大工人、农民脱下沉睡的外衣,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出摆脱压迫与剥削的呐喊与警醒。这个时候我们国人才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跟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再次印证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大胆尝试与无限智慧。随后,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顽固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的伟大胜利。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论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插上指路牌。可以说,国人也曾在1949年10月1日前思考过诸如新中国应该走什么道路、应该建成什么性质国家等问题。庆幸的是,革命的成功让人们对资本主义道路报以坚定的否决。可是,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新中国难道要选择封建主义吗?就在国人议论纷纷、迷茫困惑之际,我们党伟大领袖毛主席大笔一挥,著文《论人民民主专政》,旗帜鲜明地告诉国人:“走俄国人的路。”没错,这就是最终的答案,即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新中国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写同步进行,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虽然成功搭建起社会主义发展主体框架,但还缺乏社会主义制度主心骨的支撑。因而,在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前,新中国致力于打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心骨。

1949年至1953年,中国陆陆续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剿匪除恶霸、抗美援朝等一系列事件,有力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切实恢复了残破的国民经济。

1953年至1956年,中国通过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我们党适时提出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国家要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所谓的“一化三改”。期间,我们党依据当时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一化三改”运动之中。1956年,新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这标志着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的新民主主义大国,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变革,更是一个国家历史基调的奠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整体上来说,在一个4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制度转型,促进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胜利。不得不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石。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遭遇碰壁和挫折。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经过了两个曲折的探索阶段,虽然有所失,但也有所得。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曲折的前进。

1956年至1966年,新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十年。需要着重指出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论十大关系》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开端。不同于苏联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观点,新中国准确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状况,表明敌我矛盾并非社会主流,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确实占了主体。这一论断在当时的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和独树一帜的作用。但是,1956年苏联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引发了世界性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由此,新中国1957年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发动进攻。进而,国内的反右派斗争被扩大化,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当作敌我矛盾。在这样的国内外不稳定发展趋势影响下,我们党在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但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催生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因此,我国被迫在1959年至1961年进入生产生活困难时期,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好在国家领导人及时调转航舵,通过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1962年“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顺利恢复与发展,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66年至1976年,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曲折十年。不得不承认,这十年间的探索虽然防止了像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复辟的预演,但付出了较为惨重的代价。我们应该看到,国家领导人发动思想文化领域革命运动的初衷是为了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苏东剧变便证明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富有远见。而且,这种思想至今仍不失深远意义,应该给与肯定。只是,探索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指导方略缺乏科学的分析,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理应加以抛弃。当然,在这十年间也取得不少成绩,如:三线建设、两弹一星、中美中日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腾飞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同样适用于勤劳、勇敢、奋斗的中国劳动人民身上。当新中国沉浸在碰壁、迷茫、挫折的困境之中时,改革开放一声炮响,将步履蹒跚的中国推向新世纪的迎风潮头。

1978年,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扭转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钥匙打开了人民群众身上的教条主义枷锁,让人们的内心从曲折的过去解脱出来,重新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完善社会主义及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创造新动能、提供新动力,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再次节节高升、蒸蒸日上。

198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中国社会主义加上“特色”内涵。我们根据国情实际和时代特点,通过艰辛探索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发展特色。自此,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愈加“特色”、更加闪耀。由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逐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毛泽东主席时期开始探索的,但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机制,则是在邓小平同志时期完成的,两者属于前后继承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始于毛,成于邓”这个说法。

新时代,我们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经济上,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在文化上,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红色革命文化为基因,同时吸收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中积极内容的文化制度。经过实践的证明以及时间的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成熟,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受住了国际复杂形势的考验。因此,我们充满了新时代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在困难中成长。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劳动人民的汗水与心血,让我们为国人、为自己鼓掌致谢。

同志们,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世界上的不平凡历史。我们经历多少风风雨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才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逐步强起来;我们经历多少泪眼婆娑,才最终走向了伟大复兴。应该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最后,希望对于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力在新时代阳光普照下,继续谱写华丽新篇章。

我的授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如何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学习教育中充分汲取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营养?如何读懂、永葆这历史逻辑的一树繁花,如何激发传承初心使命的澎湃动能?如何保持、积攒干事创业的冲劲、韧劲、实劲。

5月27日,xx区xx街道召开“四史”学习教育部署推进会,街道党工委书记xx结合xx市委、xx区区委会议精神和街道实际,作了“三个聚焦”,学好“四史”,从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智慧,厚置发展根基,为xx街道社区治理和区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的动员。

聚焦为何学,深刻认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途径,是强化爱党爱国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历史规律、提升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聚焦怎么学,确保“四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把握核心要求,更好地学思践悟新思想。把握重要任务,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把握重要方法,将“四史”学习教育和xx实践紧密结合。聚焦如何抓,抓实抓细“四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分类指导,做到求真务实。

目前,xx街道已形成了党员干部、班子成员带头学,年轻党员与老年党员结对学,小辈带动家人学,两新组织党员线上线下互动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教育往深处走、往实里抓。

学好“四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但是,“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因此,如何有效推进“四史”教育学习,笔者以为:必须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花真功夫、下大力气,在“恒”、“悟”、“践”三个层面着力。

学贵有“恒”,做到常学常新。读“四史”、悟原理,在常学常新中坚定理想信念。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后创立,生动记录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学好四史,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秉持“学贵有恒”的毅力,坚守“读书破万卷”的决心。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只有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才能学有所获。在“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中,把握时代变化的脉动,洞察理论创新的深意。

学贵有“悟”,力求走深走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实事求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学“四史”中寻找答案和办法。只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才能“洪钟小大随叩鸣”,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回”。读史明智。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四史,要用心、用力,学会用历史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学贵有“践”,坚持笃干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工作、解决难题。学史再出发,就是要上下“一条心”,形成以上率下、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用做出样子代替喊破嗓子;上下拧成“一股绳”,一级带着一级干,推动工作创先争优、学习蔚然成风。带动所有党员干部都动起来,切忌踢“半场球”,搞“半拉子工程”。干事创业需要实干、苦干、巧干。实干是态度,苦干是品德,巧干是水平。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落实工作部署,对每一件工作力求实效,做到解决问题不推诿、推动工作不蛮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求实效、讲实干,以“带头干、认真抓”的实干作风推动事业发展。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困难面前要毫不退缩,直面问题抓落实、攻坚克难带头上。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笔者有理由相信,陆家嘴街道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将扎实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学习前人的智慧,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为xx社区治理和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都寓于社会主义发展史之中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前三者,社会主义发展史时间跨度更长,涉及面更大,内容也更为复杂,但是总的来看,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500年社会主义思想史、170年社会主义运动史、100年社会主义制度史、40年社会主义革新史这四个篇章。

由思想到运动再到制度,构成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基本逻辑。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建成后都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时代发展与实践经验而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之时起,就面临着如何坚持、巩固和完善自身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方位;在社会主义制度史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性与优越性;在社会主义革新史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关键就是要从这四个方面着力、下功夫,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走过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从建立到建设再到完善的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弄清楚社会主义从哪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

只有追根溯源,才能更加深入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坚持将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发展中国,从而更加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和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到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并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四史”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三座大山”,而后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的发展历程,这其中的宝贵经验、有益启示、精神意蕴可以鼓舞斗志、启迪智慧,让人汲取前行之力,更好地劈波斩浪、行稳致远。由此可见,“四史”不单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也是全社会的“必修课”,它的受众不能仅局限于党员、干部,而是要覆盖整个社会。各地要不断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以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守正创新上好“全民四史课”。

要突出代入感。“四史”并非只是躺在纸面上的冰冷文字,里面涵括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一段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如果仅仅通过文字、音像向社会宣传“四史”,可能难以让党员群众萌生代入感和认同感。因此,各地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不能局限于文字、影像等“二维”教学,而是要“多维”发力,如开展红色路线重游,组织党员群众重登巍巍乌蒙山、再渡滔滔金沙江,追寻红色印记,实地见证中国共产党经历的艰难困苦,让党员群众可以沉浸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深处,深刻感受、传承中国共产党面临困难时“不怕远征难”的豪迈情怀以及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

要突出生动感。可能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四史”只在教科书或者宣传报道中“惊鸿一现”,平日较少接触,难免生涩难懂,难以“消化吸收”。对此,要在创作上改变过去板起面孔说教的方式,突出艺术创新和时代脉搏,赋予“四史”新的形式、新的生命,积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比如采用“讲故事”的笔法、“如临其境”的拍摄手法,再现当年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以及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让“四史”变得有温度、可触摸,或者主动搭乘新媒体的快车,尝试用通俗的形式说严肃的党史,积极调动全社会踊跃互动,潜移默化扩大“四史”宣教效果,并且可以创新推出党史衍生产品、文创产品,多渠道打通“四史”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要突出方向感。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的确,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看清前进的方向,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学好“四史”就是为了更好地明晰方向,砥砺前行。各地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不能满足于“讲好故事”,而要通过“讲好故事”向社会传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重点分析事件背后的成因、影响以及经验教训和历史规律,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切实让党史成为开辟未来事业、领航民族复兴的“精神灯塔”,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启示和借鉴。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的一门必修课。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

对“四史”的学习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当代的党员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没有感受过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艰难。只有通过学习“四史”,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作为新时代青年,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要不断学习历史中平凡而不平庸的优秀人物,对标先进。在平凡岗位上笃学实干,永葆共产党人的奋斗初心。进一步厚植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坚定奋斗之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未来发展的政治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经历重重磨难总结出来的真理,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智慧结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十九大上最大的亮点,而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也进一步理清了自己对党的认识,更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代环境下清晰定位、找准方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党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要坚决维护好习总书记这个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四个意识”,践行入党初心,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确保党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们要以新时代伟大创新理论引领伟大实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随着不断学习党课,积极参加党内活动,自己觉得党性觉悟在不断的提高,看到十九大开幕式中,习总书记连续讲话两个半小时,声音始终保持铿锵有力,不急不缓,言语中透露出的自信使我看到了我们党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下能够始终坚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报告中,习总书记能够指出当今的问题症结所在,并能够积极的提出解决方案,使我对我国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自觉用新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和头脑,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辉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党,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合格,党的组织才坚强有力。国家的强盛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党员,更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却从许许多多长辈们的陈述中慢慢的在体会了这句话,直到长大后,读了中国近代史,看到了众多历史书籍中的真实画面,才知道什么叫历史,才知道中国共产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伟大的组织。才知道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所在。

     中国共产党已经迎来九十华诞!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细读中国共产党党史,我深感当今稳定而繁荣的社会局面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也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

     通过党史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党和军队建设的知识,我觉得了解党和军队的发展史是自身素质的一种积累,更是时代的所迫。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学习感受和改变。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愧疚。现在的我们,充分享受着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爱与呵护,然而对于我们国家的政党与军队的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直到而今的辉煌,从来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如今看似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日常生活,是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得以实现的。回想起我以前抱怨学习生活的情景,感觉非常愧疚那些为了我们自由与幸福的先烈们,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工作,该如何面对他们。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纵观中国共产党__多年的历史岁月,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们的党在历练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如今变得如此生气盎然,焕发着新的希望。让我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党史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党和军队建设的知识,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我们服务的对象就是那些老一辈革命工作者,我更加觉得要去了解党和军队的发展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愧疚。现在的我们,充分享受着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爱与呵护,然而对于我们国家的政党与军队的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直到而今的辉煌,从来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如今看似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日常生活,是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得以实现的。回想起以前抱怨工作生活的情景,感觉非常愧疚那些为了我们自由与幸福的先烈们,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工作,该如何面对他们。

学习党史,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记住历史,珍惜今天,尽管自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党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国家奉献力量。

这几个月来,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史,学习的重点是是党的纲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党的纲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是党的纲领的涵义和意义,指出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党的纲领的涵义就是党的纲领就是一个政党根据它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而提出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行动路线。它标志着一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度。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低纲领。

在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既坚定了我们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又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实事求是,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们党在建党之初就明确了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有史以来人类所追求的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和必然性。但是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能得以实现的,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共产党人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但我们应该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能够实现,无论任何时刻,共产主义都应是共产党人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其次,通过学习和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实现具有历史必然性,是社会规律在起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的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也使我们坚信,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句空话。《共产党宣言》通篇闪烁着旗帜的光辉,成为其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的理论渊源。

最后,通过学习我了解如何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两者必须统一与发展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只有坚持两者的统一,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我们要始终不渝的坚持党的最高纲领,脚踏实地地实践党的最低纲领。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乐于生活。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我们党的共产主义理想,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员的队伍,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系统阐述了民族复兴的深刻内涵、历史方位、实现路径和战略步骤,使我们实现了精神上的完全主动、战略上的完全主动,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意志、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指导我们党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强大武器,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对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疆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疆考察,召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审议,从战略和全局上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确定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进一步做好新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通过学习,感受颇深。现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学习体会。

第二四个自信”是贯穿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精神主线。我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足以支撑我们的“四个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课堂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为何值得自信,把坚定“四个自信”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第三我们要做好宣传教育文化工作,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方面的问题,筑实文化自信的根基。一是筑实认知认同根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传承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教育体系;二是筑实创新创造根基,以思想理论、学说体系、文艺作品、文化新业态等的精彩纷呈,把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新成果奉献给世界;三是筑实民众素质根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检视问题。

(一)形式方面满足于一般性的学习。特别是政治理论学习多,业务学习少;泛泛学的多,认真领会少;学得多用的少。突出表现在:研究探索不够,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缺乏思路。

(二)工作部署多,检查指导少。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在推进学校工作方面不能结合实际现状不断探索更适合高效的方式方法。

(三)群众工作缺乏创新,固守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总是沿用原有的各种方法制度,不能够提出新思路和新办法。

三、反思根源。

(一)思想上重视程度仍需提升。忙于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少,学习方式单一。对于所学习的内容,多以笔记形式,缺少对学习内容的思考理解。

(二)工作上缺少对理论学习知识的思考和理解。多以文件指导建议落实工作,缺乏结合实际情况的思考和探索,缺少对更高效的方式方法的探索。

(三)创新精神有所欠缺。在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时,倾向于按照常规、传统的方法、流程来,没有加入过多自己的思考,创新精神还不够,需要加强会上讲话或发言,特别是开大会时,还是有讲空话、套话的情况。

四、整改措施。

加强思想认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认真做好笔记,反复阅读学习,理论联系学校及自身实际,记录学习心得等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理论学习的思考和理解。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精减会议,多以实地调研、座谈等形式开展工作,及时了解一线老师的想法,多听取老师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加以利用。多学习、多探索,转变工作作风,合理进行学校管理工作的创新。

五、努力方向。

(一)深入理论研究,扎实理论素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运用到常规的教研活动中,加强政治思想意识。坚定不移聚焦总目标,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硬任务、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坚持抓早抓小抓快抓好,运用法律武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维护稳定。

(二)深入一线教师调研工作的开展情况,走进课堂,贯穿德育教育。多向身边的优秀党员和同志学习,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力争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思想觉悟,做到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

(四)加强开拓创新精神,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没有亲身经历过抗日战争,却从许许多多长辈们的陈述中慢慢的在体会了这句话,直到长大后,读了中国近代史,看到了众多历史书籍中的真实画面,才知道什么叫历史,才知道中国共产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伟大的组织。才知道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所在。

中国共产党已经迎来九十华诞!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细读中国共产党党史,我深感当今稳定而繁荣的社会局面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也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新中国!

通过党史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党和军队建设的知识,我觉得了解党和军队的发展史是自身素质的一种积累,更是时代的所迫。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学习感受和改变。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愧疚。现在的我们,充分享受着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爱与呵护,然而对于我们国家的政党与军队的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直到而今的辉煌,从来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如今看似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日常生活,是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得以实现的。回想起我以前抱怨学习生活的情景,感觉非常愧疚那些为了我们自由与幸福的先烈们,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工作,该如何面对他们。

通过学习我们党的光辉历程,重温我们党从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一个优秀的党员,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奉献比别人多一点。我们讲奉献,是指为了党的事业、集体利益,不计报酬,不在乎金钱、地位和荣誉,发自内心地去为社会和他人做一些事。谁能真正做到奉献比别人多一点,谁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他的先锋模范作用就显现出来了。

回顾近代中国历史,从鸦片侵蚀,到八国联军侵华,再到日本侵略,中国受尽凌辱。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一步一步走来,我们渡过了很多的难关,取得了不少的胜利。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展“四史”学习,有助于党员干部更加了解中国历史,学习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坚忍不拔,以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完成了这一壮举。1**0年,中国登山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顶的伟大壮举。今年5月27日,由专业测绘人员与登山队共同组成的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这次,他们的设备更先进了,技术也更成熟了,精度也更高了。无论是长征精神还是攀登精神,勇士们都朝着既定目标,始终坚守和坚定信念,并为之不断奋斗,过程极其艰苦艰险,可是他们成功了,他们向世界证明中国在强大。深入学习“四史”,更能深刻体会我们的国家从弱小变为强大的不易,能更深地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解放至今,涌现了很多优秀人物,有“甘当螺丝钉”的雷锋同志,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书记,还有“甘当燃灯者”的邹碧华法官等等,他们心中都装着人民。他们都有艰苦朴素、忠诚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四史,更要学习这种精神,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勇于担当。基层的工作者,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设身处地的为群众所思所想,解群众所难所惑,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感受到我们是在为他们服务。

学习“四史”不在一时,更要坚持长久,要自觉读原文、观看专题片、逛展览等多方式进行学习,丰富内涵,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要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取得优良成绩不断努力。

通过“四史”的学习有助于厘清历史脉络,有助于认清历史事实,有助于坚守初心x。通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创新工作载体,提高工作水平,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

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x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是指: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

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四史”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

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拥护党、热爱党,坚定不移跟党走。党员干部要有奋斗精神,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党员要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

近日,在区党委、校党支部号召下,我开始认真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研读“四史”深入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从而坚定教育初心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创新,脚踏实地尝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四史”,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艰苦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无数难关,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在“四史”学习过程中,我愈加清醒地认清世情国情,时刻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涌现的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践创新为引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理念,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时刻放在前面,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潜移默化地把教师师德修养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多积极正向能量,力求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本职工作都有良性、健康发展。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通过“四史”学习我更加明确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目标,一定会持续谨守育人初心、勇担教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存史、学史、治史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继承文化传统,积极倡导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鉴今,传承“四史”的力量,建设美好社区,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一部党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创阶段、成熟阶段、曲折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的艰辛和不易。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以来,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励着无数共产党员们为之努力奋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从此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坚强的后盾,这信仰力量指明了我们奋斗的方向,让我们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逐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让中国人民从被压制的“东亚病夫”到昂首挺胸做实实在在“龙的传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0月1日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次阅兵。每一次的阅兵活动,都见证了新中国不断的成长和变化,彰显了榜样的力量、增强了国民信心和自豪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温饱,这个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这个也实现了。第三步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一部改革开放史充分彰显了经济力量!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与实务,调整以及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来看,历经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整治民主化,以及以阶级都中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来看,历经了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步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如今中国人民终于开创了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也越来越展现了鲜明的制度优势力量。

总之,传承“四史”精神,将其力量转化为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去,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学习“四史”,才能坚持初心使命。

通过“四史”的学习,我们要坚定信念,让初心使命在心底里扎根,要坚持党的宗旨职责,让初心在行动中传承。基层党员干部只有牢记为民务实初心和使命,坚持百姓需求在哪里,基层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群众困难在哪里,党员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新时代新发展的“主心骨”,让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

在党和国家的初期发展历程中,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心中“可爱的中国”顽强同艰难困苦作斗争:在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又有多少优秀建设者、改革家、干部群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殚精竭虑、尽心竭力,用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事。再说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又有多少医务人员、警察、一线工作者,为了抗击疫情、保障居民的健康安全,他们不休不眠、奋战在最前线,只因他们担负着人民交付给他们的重任。疫情期间是医院的白衣天使们给了我们胜利的希望,是坚守在各个口卡点的基层工作者给了我们安心的后盾。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加要知党爱党、知国爱国。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过去、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有助于汲取历史上成功的执政经验。除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放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取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我们党和国家能长治久仪。同时,还要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与传承给世界各地和子孙后代,让他们感受到我党、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所以,每个党员都应自觉将学习四史,作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七

经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之后所写的一种接受性写作。经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之后所写的一种接受性写作。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把党史、新中国史当作一门必修课学好、学深、学透,不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望历史、激发担当、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一次心灵洗礼。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从建党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党,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焕然一新,成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史、新中国史的教科书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的所有答案。新时代新长征路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反之,“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忘记了“老祖宗”,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联共历史,乱了思想,丢了信仰。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必须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必须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必须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红船精神”里的中国革命精神源头,到长征路上攻克娄山关、腊子口;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西柏坡出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到历史转折年代的“关键一招”,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我们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历史从来都是由具体的细节构成的。在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上,写满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篇章。长征路上红军女战士给老乡留下的“半床被子”、用棍子顶着疼痛的腹部坚持工作的焦裕禄、“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用“最美的青春”染绿塞外明珠的塞罕坝人……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牢记这些“历史的细节”,我们就能在学习榜样中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才能守初心、什么才叫担使命,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奋斗奉献。

知其史方能激其志,激其志方能尽其责。新长征路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还会有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之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孜孜不倦地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用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交出优异答卷。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今年党内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四史”系统化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忠诚。四史学习涵盖了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是我们深刻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学好“四史”,能够帮助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未来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和党中央、向新思想对标对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四史学习不是水煮历史,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不能抱着走马观花,挑挑拣拣的心态去学习,而是真正把四史学习作为接受政治锻炼的一条必经路,提高政治能力的一场马拉松,学在日常,习在经常。对浩瀚无垠的四史,也要做好深学、细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建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要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直抵人心的力量、厚植坚定的政治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并进一步转化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各项难点瓶颈工作的实践热度和情感温度,从而实现党建跟人走,人才能跟党走的根本目标。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就曾说过,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更要通古今。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过去,运用好历史这门大学问,才能把握当下和未来。发展是历史不变的旋律,也是基层党建永恒的主题。要善于把四史作为“显微镜”、“望远镜”,对我们现在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找准基层党建的定位,判明工作所处的时和势,在比学赶超中,在解锁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牌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传奇。

存史、学史、治史是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继承文化传统,积极倡导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鉴今,传承“四史”的力量,建设美好社区,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一部党史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创阶段、成熟阶段、曲折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的艰辛和不易。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以来,引领方向、凝聚力量,激励着无数共产党员们为之努力奋斗。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从此就有了自己的信仰和坚强的后盾,这信仰力量指明了我们奋斗的方向,让我们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逐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让中国人民从被压制的“东亚病夫”到昂首挺胸做实实在在“龙的传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0月1日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次阅兵。每一次的阅兵活动,都见证了新中国不断的成长和变化,彰显了榜样的力量、增强了国民信心和自豪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解决温饱,这个已经实现了。第二步是达到小康水平,这个也实现了。第三步是: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一部改革开放史充分彰显了经济力量!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与实务,调整以及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来看,历经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整治民主化,以及以阶级都中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来看,历经了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步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如今中国人民终于开创了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也越来越展现了鲜明的制度优势力量。

总之,传承“四史”精神,将其力量转化为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去,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今年党内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四史”系统化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忠诚。四史学习涵盖了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是我们深刻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学好“四史”,能够帮助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未来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和党中央、向新思想对标对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四史学习不是水煮历史,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不能抱着走马观花,挑挑拣拣的心态去学习,而是真正把四史学习作为接受政治锻炼的一条必经路,提高政治能力的一场马拉松,学在日常,习在经常。对浩瀚无垠的四史,也要做好深学、细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建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要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直抵人心的力量、厚植坚定的政治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并进一步转化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各项难点瓶颈工作的实践热度和情感温度,从而实现党建跟人走,人才能跟党走的根本目标。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就曾说过,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更要通古今。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过去,运用好历史这门大学问,才能把握当下和未来。发展是历史不变的旋律,也是基层党建永恒的主题。要善于把四史作为“显微镜”、“望远镜”,对我们现在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找准基层党建的定位,判明工作所处的时和势,在比学赶超中,在解锁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牌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传奇。

党史、新中国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探索、翻身、奋斗、建设的身影,是由一串串可歌可泣的故事串联成的彪炳史册的成就。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我们要充分重视历史留下的烙印和启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明智,以史鉴今,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思维,服务好人民,担当起重任。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涵养爱党爱国之情的生动教材。我党的历史是我国近现代史中最特别的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为华夏大地注入新的活力,是中国共产党找准新的历史方位,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无法忽视党的苦难与辉煌,我们只有细数__年的党史、__年的新中国史,铭记先辈的勇敢刚烈,元勋的智慧胆识,传承红色基因,根治民族情怀,从历史中浓缩出爱党爱国的深厚情谊。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由之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进程中蕴含着兴亡更替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的六十多人,发展壮大到现在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充满着硝烟中的呐喊,血战中的拼搏,也有从一穷二白到独立富强的坚韧和智慧。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最难做好在继承历史中实现与时俱进,在放眼未来中实现开拓创新,不断克服外界不稳定的因素,克服自身长期执政的风险,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后人应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提炼实践经验中的治国理政瑰宝。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定走稳脚下之路的信心之源。群雄逐鹿的年代无数个政党轮番登上历史舞台,真正唱久唱响的是中国共产党。我党仁人志士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温习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实践的经验中深刻体会总结,会使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历史走向,更加清醒地认清世情国情,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在追忆历史中擦亮初心,站稳人民立场;在回望革命中创新理论,真信共产主义;在传承缅怀中锤炼精神,丰富精神内涵;在对照笃行中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都是一个螺旋型前进、波浪式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和三大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十六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开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门。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就本质而言,乌托邦是具有启蒙性质的,为一些极少数的人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虽然正面乌托邦为人们描绘出了理想国度的美好生活,但是由于当时手工劳动基础上生产力非常地下,人们的这些理论也仅仅是一种空想。

18世纪,法国的莫来迪发表著作《自然法典》,标志着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诞生。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将平等理解为平均,从公平、共有的原则出发,莫来迪认为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远古。

19世纪,圣西门、博立叶和欧文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圣西门提出的实业制度,博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和欧文提出的公社制度,都严厉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认为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替代。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唯心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陷入局限的根本原因;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从1844年到1917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1836年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提出的口号是“人人皆兄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站起来”,纲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宣言》。《共产主义宣言》于1848年发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第一个纲领,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1871年,由于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巴黎公社运动宣告失败,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仅72天。此时,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从本世纪初在苏联诞生以来,出现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为第一次高潮,此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从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为第二次高潮,从那以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先天不足;内部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残余;外部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打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毫无疑问,21世纪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矛盾的不断加深,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危机和冲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矛盾。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虽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主义运动中暂时的复辟、倒退,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上讲是处于低潮,但中国社会主义却是高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不仅明显优于旧中国任何时期,而且优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期水平。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生产力更迅速地向前发展,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和分化后,许多党坚持了下来,有的还有所发展。他们根据本国国情,努力探索复兴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们对社会主义复兴道路的新探索必将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的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导的。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国家特色和民族形式。过去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那种“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中心、赶超阶段”的况将被克服。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表现为道路的多样性、方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多样性和策略的多样性。中国搞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越南搞的是“越南特色”,古巴搞的是“古巴特还有“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或“主体社会主义”等等。

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不是封闭型的社会主义,而是开放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时代特征要求战略调整,时代和国情一样,是每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必须认清和把握的,是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础。而每一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规定性从而区别于其他时代。认识时代特征,也要注意把和平与发展同战争与冲突联系起来,还耍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时代特征。

在历史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变为现实时期,在这段社会主义走走停停的探索时期,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我国今天改革成果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继续我们大国崛起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耀桐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石油政工研究2005-3。

[2]王敏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

根本且最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当下党员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接接受者和受益者。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的特征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和集成。掌握建设社会主义所必备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使自己成为党的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是研究生党员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第四,要求真务实以提高干事创业能力。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践品格,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实践中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增强党性修养必须在自身思想建设上做文章。坚持实践原则,要注意对客观实际的正确把握,最基本的方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实,注意日常工作和生活养成,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点点滴滴做起,遵守共产党员行为规范,提高审美意识和鉴赏水平,不断升华人生追求,使之习惯成自然;要注意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掌握的科学思维方法,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思路和对策,转化为抓落实的实践过程。做好转化工作,避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尤其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言与行的关系。在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及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应该做到:专业学习上认真刻苦,努力钻研;日常生活中艰苦朴素,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努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领导水平。只有这样,研究生党员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此次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还需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始终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和党的目标,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党员。

通过“四史”的学习有助于厘清历史脉络,有助于认清历史事实,有助于坚守初心x。通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创新工作载体,提高工作水平,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

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x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是指: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

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四史”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

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拥护党、热爱党,坚定不移跟党走。党员干部要有奋斗精神,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党员要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今年党内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四史”系统化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学好“四史”,在鉴古知今中把准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忠诚。四史学习涵盖了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是我们深刻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学好“四史”,能够帮助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未来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和党中央、向新思想对标对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四史学习不是水煮历史,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不能抱着走马观花,挑挑拣拣的心态去学习,而是真正把四史学习作为接受政治锻炼的一条必经路,提高政治能力的一场马拉松,学在日常,习在经常。对浩瀚无垠的四史,也要做好深学、细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二、用好“四史”,在学史明智中谋事创业。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建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要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直抵人心的力量、厚植坚定的政治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并进一步转化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各项难点瓶颈工作的实践热度和情感温度,从而实现党建跟人走,人才能跟党走的根本目标。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就曾说过,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更要通古今。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过去,运用好历史这门大学问,才能把握当下和未来。发展是历史不变的旋律,也是基层党建永恒的主题。要善于把四史作为“显微镜”、“望远镜”,对我们现在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找准基层党建的定位,判明工作所处的时和势,在比学赶超中,在解锁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牌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传奇。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得“软骨病”。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仆后继、英勇牺牲的历史,蕴含着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今天,我们要从革命先烈的执着信仰和追求中汲取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树牢“四个自信”。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就是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这其中,有党艰辛探索的历史,有党自觉探寻新路的历史,也有党在探索中走向成熟、走向辉煌的历史。“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学好党史、新中国史这两门必修课,会使我们更加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地把握历史规律,清醒地认识中国国情,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四个自信”。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恪守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就是革命为民、立国救民、执政安民、发展富民、强国兴民的光辉历史。为了初心使命砥砺奋斗,我们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正确道路,使具有70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人民心连心,才能广泛得到人民的信任;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才会见古鉴今、明智强心。党史、新中国史是革命先辈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政治灵魂和精神瑰宝。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论述,把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过程中明晰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守初心、担使命,并从中汲取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智慧和力量。

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当代青年大多没有经历过战争和贫苦,没有亲身体验过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变化,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四史”,才能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岁月和艰苦历程,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那里去,让党员更好地牢记初心和使命,切实增强信仰、信念和信心,从而坚定理想信念。

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提升党性修养。我们现在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盛世中,都是共产党员先辈们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通过学习“四史”,能让我们更好地重温红色革命精神,青年党员要学习先辈们不惧艰难困苦的意志,在学习中锤炼坚强的党性,追寻先辈的步伐,尽心尽力坚守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力征程新时代。

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提高担当作为。党的奋斗史中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时代先锋,面临各种困难挑战,他们牢记宗旨、矢志不渝、牺牲奉献,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榜样。我们应该在本职工作上谋大局,脚踏实地的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新时代上海青年干部,努力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是对每一位党员同志的基本要求。每位党员干部,都应好好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头脑更加清醒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有力。

我们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提高担当作为。党的奋斗史中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时代先锋,面临各种困难挑战,他们牢记宗旨、矢志不渝、牺牲奉献,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谋大局,脚踏实地的学习,做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努力为中国共产党今后的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提高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头脑更加清醒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有力。

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面对疫情的突发,共产党员们挺身而出,肩负责任和使命,涌现出无数逆行者。他们就像我们革命的前辈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敢地奋斗在一线。他们是勇敢无私的逆行者,也是实践时代使命的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保护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真正学习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动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众多党员干部的历史责任、感情、责任、信念,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永远奋斗,可以说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

树立历史观念,使用历史方法。历史相通,是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四史是记载,是沿革,是过去的事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机会,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历史同步,与时俱进,坚定四个自信,加强历史担当。把党员先行落实到行动中,肩负着国家的重担。在历史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努力夺取疫情对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利。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立于我国由大向强新的历史方位,高瞻远瞩面向未来,体现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贯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升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点亮了强国复兴的“思想灯塔”,成为新时代具有开创意义的开篇巨作,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最具创新特色、最具时代价值、最具指导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学习体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展开,体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主题和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0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两个最核心的概念。而对这两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此外还有自己的原创性贡献,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又提了两个有关“中国”的概念,一个是“中国话语”,一个是“中国方案”,我觉得这样更有整体性,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大智慧、大思考、大逻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多方面为党的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等作出了深刻回答;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成为这一思想的重要支柱。一是新时代观。新时代观特别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观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二是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追求中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中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发展,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三是新党建论。主要体现在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致力于长期执政,进而开创根本区别于西方的政党政治的发展道路。都是新党建论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四是新全球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重大问题的回答。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八

通过学习“四史”,我了解了党的发展史与中国建设的历程,还有历史长河中那些可敬的英雄人物。我认为,学习“四史”能让我们感受到国家的伟大和国家建立过程的艰辛。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同时,还能让我们从这些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并传承精神。

在学习四史前,我只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不容易的`,也知道有许多为国奉献的英雄。但学习四史后,我才深深的了解到这份不容易是在什么地方。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走向稳固和成熟的见证,学习党史、了解党史是每个人的重要任务,只有学习了党史,才能真正了解历史,从中懂得伟人做出的举措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因为有了四史的学习,我们才能明白举办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意义,才能听懂思政老师在课上教学的内容。四史,让我明白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易与艰辛,我相信,学习“四史”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更加顺利。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九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国内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内部改革始于农村地区。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港村实施了“将土地分配给每家每户,并对自己的损益负责”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承包拉开了中国国内改革的帷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干部要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从历史源头上追寻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更好推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古语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从1921年到2019年的98年,是我们党艰苦卓绝、风雨兼程的奋斗史,从1949年到2019年的70载,是我们新中国昂扬向上、阔步前进的发展史。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拼搏奋斗,创造了灿烂业绩、造就了伟大辉煌,新时期下,学好党史国史,更显得尤为重要。

学党史国史,做到对党忠诚。从革命先烈李大钊到抗日名将左权,从铁人王进喜到时代楷模张富清,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考验中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心,始终以忠诚之心诠释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当前,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更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国家的历史巨变中、革命先烈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力量,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努力做好新时代的优秀党员干部。

学党史国史、积极为民服务。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服务、为民解忧的奋斗史。新时期下,作为党员干部,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刻认识到为民服务是党员初心,更是责任操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至高位置,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惑,以“千方百计谋发展”“千锤百炼赢信任”的态度投入到具体工作中,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努力当好为解忧、为民纾困的“服务员”。

学党史国史、坚持廉洁自律。学史用史,就要学出一颗戒惧之心。1956年9月,朱德在党的八大上发言时曾说,共产主义者应当是没有私心的人。守初心、担使命,就是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自觉用党的纪律和规矩规范言行,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努力以严格的作风建设净化党风政风,树好树优自身形象,全力助推工作取得新进展、事业取得新辉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但是,这“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既然如此,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要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这第一步就要搞清晰“学什么”。从基本要求看,“四史”学习教育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这四个方面展开,大体也就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四个层面着力。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就是过去,它可能是实存的,也可能是被记载或重构的。历史至少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也是如此,其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

国家都不能没有历史,民族不能没有记忆,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自己。“四史”的学习教育,首先是要学习其中的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就少不了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年党的创建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一五”计划等;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就少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浦东开发开放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

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其特色有其“知识”,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假如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形成“一条一条”“一面一面”的,就构成“一部一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到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熟悉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蜿蜒前进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晰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高标准”,那“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再上演。

“四史”中蕴含了很多规律经验,当然也有不少教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苏联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照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导致体制僵化而又无力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的悲剧。这被认为是20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现代国家建设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犯过错误,在探究中也有过失误,但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熟悉规律,不断前进。这表此刻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熟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管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正是党领导人民创新“两大奇迹”,并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的要害。这样的学习教育,也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有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虽然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但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与精神建党。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如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代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一道构成共产党的国家的精神谱系,要传承好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阐释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邓小平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假如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么历史精神则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近期调研考察中,他又提到了“西迁精神”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恒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比较而言,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四史”的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学习教育的最高要求。在学习教育中要逐步形成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首先,历史是持续的,不是简单的“断代”史。因此,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结合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穿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要更深刻熟悉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等被历史证明的事实被事实证明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新观点新论断。其次,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可能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通过学习教育,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再次,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通过学习教育,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即使是历史失误挫折,也要在历史的环境下方位上,正确看待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等,要有清醒熟悉,做到政治清醒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最后,历史是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历史必定性,但这并非是当下现实性。虽然目前世界呈现了一些“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但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定落后。特殊是,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熟悉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互鉴,充分汲取和借鉴人类文明创新的一切成果。假如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确立巩固并用好这些历史观,那就是最好的成果。

“四史”学习教育,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为完成任务而学习,而要在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担当。在学习教育中,要历史结合现实学理论联系实际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工作摆进去责任摆进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在上海落实“三大任务”持续打响“四大品牌”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等实际工作中,运用历史方法历史智慧历史经验,破解发展难点民生痛点管理堵点,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人民城市管理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这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最“硬核”的要求,也是其落脚点。

5月27日,xx区xx街道召开“四史”学习教育部署推进会,街道党工委书记xx结合xx市委、xx区区委会议精神和街道实际,作了“三个聚焦”,学好“四史”,从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智慧,厚置发展根基,为xx街道社区治理和区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的动员。

聚焦为何学,深刻认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途径,是强化爱党爱国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历史规律、提升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聚焦怎么学,确保“四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把握核心要求,更好地学思践悟新思想。把握重要任务,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把握重要方法,将“四史”学习教育和xx实践紧密结合。聚焦如何抓,抓实抓细“四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分类指导,做到求真务实。

目前,xx街道已形成了党员干部、班子成员带头学,年轻党员与老年党员结对学,小辈带动家人学,两新组织党员线上线下互动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教育往深处走、往实里抓。

学好“四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但是,“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因此,如何有效推进“四史”教育学习,笔者以为:必须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花真功夫、下大力气,在“恒”、“悟”、“践”三个层面着力。

学贵有“恒”,做到常学常新。读“四史”、悟原理,在常学常新中坚定理想信念。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后创立,生动记录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学好四史,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秉持“学贵有恒”的毅力,坚守“读书破万卷”的决心。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只有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才能学有所获。在“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中,把握时代变化的脉动,洞察理论创新的深意。

学贵有“悟”,力求走深走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实事求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学“四史”中寻找答案和办法。只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才能“洪钟小大随叩鸣”,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回”。读史明智。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四史,要用心、用力,学会用历史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学贵有“践”,坚持笃干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工作、解决难题。学史再出发,就是要上下“一条心”,形成以上率下、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用做出样子代替喊破嗓子;上下拧成“一股绳”,一级带着一级干,推动工作创先争优、学习蔚然成风。带动所有党员干部都动起来,切忌踢“半场球”,搞“半拉子工程”。干事创业需要实干、苦干、巧干。实干是态度,苦干是品德,巧干是水平。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落实工作部署,对每一件工作力求实效,做到解决问题不推诿、推动工作不蛮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求实效、讲实干,以“带头干、认真抓”的实干作风推动事业发展。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困难面前要毫不退缩,直面问题抓落实、攻坚克难带头上。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笔者有理由相信,陆家嘴街道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将扎实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学习前人的智慧,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为xx社区治理和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今年党内学习教育的重点,也是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四史”系统化学习,能够更加深入的对当前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忠诚。四史学习涵盖了我们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是我们深刻理解新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脉络和实践逻辑,学好“四史”,能够帮助我们即使走得再远也不忘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坚定未来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和党中央、向新思想对标对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课书,树立正确的历史记忆,有助于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四史学习不是水煮历史,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不能抱着走马观花,挑挑拣拣的心态去学习,而是真正把四史学习作为接受政治锻炼的一条必经路,提高政治能力的一场马拉松,学在日常,习在经常。对浩瀚无垠的四史,也要做好深学、细照,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建工作归根结底就是做人的工作,要从四史学习中汲取直抵人心的力量、厚植坚定的政治素养、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并进一步转化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各项难点瓶颈工作的实践热度和情感温度,从而实现党建跟人走,人才能跟党走的根本目标。

毛主席在延安时期就曾说过,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国的人要通古今,尤其是我们共产党员,更要通古今。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更好地认识过去,运用好历史这门大学问,才能把握当下和未来。发展是历史不变的旋律,也是基层党建永恒的主题。要善于把四史作为“显微镜”、“望远镜”,对我们现在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审视,找准基层党建的定位,判明工作所处的时和势,在比学赶超中,在解锁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牌中,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传奇。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把党史、新中国史当作一门必修课学好、学深、学透,不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望历史、激发担当、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一次心灵洗礼。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从建党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党,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焕然一新,成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史、新中国史的教科书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的所有答案。新时代新长征路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反之,“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忘记了“老祖宗”,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联共历史,乱了思想,丢了信仰。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必须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必须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必须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红船精神”里的中国革命精神源头,到长征路上攻克娄山关、腊子口;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西柏坡出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到历史转折年代的“关键一招”,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我们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历史从来都是由具体的细节构成的。在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上,写满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篇章。长征路上红军女战士给老乡留下的“半床被子”、用棍子顶着疼痛的腹部坚持工作的焦裕禄、“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用“最美的青春”染绿塞外明珠的塞罕坝人……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牢记这些“历史的细节”,我们就能在学习榜样中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才能守初心、什么才叫担使命,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奋斗奉献。

知其史方能激其志,激其志方能尽其责。新长征路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还会有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之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孜孜不倦地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用牢记初心、勇担使命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交出优异答卷。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的教科书。学习四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向前的一门“必修课”。学习四史是对宝贵初心的回望。“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学习四史是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学习四史是对精神力量的传承。学习“四史”可以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激发斗争精神,肩负起责任和担当。现在的我们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更要强化党性修养,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的重大意义,为我们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一名人民交警更要以史为师、汲取营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用科学理论指导伟大实践,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力量。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精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坚决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我也深入学习了党史内容,受益匪浅、触及灵魂、深有体会。通过学习,我在体会到中国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弥足珍贵、感受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意义、领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贡献。为我今后开展交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持。

回顾党走过的辉煌历程,我认识到党的思想博大精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平凡的100年,虽有艰辛,却也振奋人心。

我通过学习党史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站位;增强了政治敏锐力和政治觉悟;加强了自己思想自觉性;进一步了解了党史发展规律;增强了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只有旗帜鲜明步调一致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我将把学党史作为今后工作的内生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近日,在区党委、校党支部号召下,我开始认真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通过研读“四史”深入了解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我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从而坚定教育初心理想信念,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实践创新,脚踏实地尝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四史”,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艰苦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无数难关,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在“四史”学习过程中,我愈加清醒地认清世情国情,时刻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涌现的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践创新为引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及工作理念,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时刻放在前面,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自身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潜移默化地把教师师德修养融入到学生的成长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挥更多积极正向能量,力求使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本职工作都有良性、健康发展。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通过“四史”学习我更加明确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目标,一定会持续谨守育人初心、勇担教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同志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按照局党委的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次党课,结合我近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想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体会。

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

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在知史中汲取立国、兴国的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国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更好的明天。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最难得的是能自觉地做到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努力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在承继历史中实现与时俱进,在放眼未来中实现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既可以从中明晰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三、坚持“四个结合”,认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一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传承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结合起来。

二是要持续体悟革命传统。信念坚定、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实事求是、统一战线、“两个务必”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重温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体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延续党的优良作风,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二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结合起来。一是正确认识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就立下的铮铮誓言。在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进行社会革命作为根本政治目的。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懈努力,尽快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使得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真正认清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肩负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回顾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成功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迎来光明前景。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启迪心灵,让我们汲取党建的经验,汲取治病救人的良方,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守好初心、为民族担起使命。三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学懂弄通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明了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还要培养历史眼光。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要善于从历史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源自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而且是对我们党奋斗史、实践史的最新总结。这一创新理论是在吸收了党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理政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有很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学习中既要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还要用心体会内在的历史逻辑,把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贯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四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结合起来。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可以使人养成历史思维、具备历史眼光,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提供历史滋养。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屡屡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累积了大量攻坚克难的办法,有丰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参考,也即党史、新中国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智慧。比如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强调从严治党驰而不息反腐败,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等。比如治国理政方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再比如治军方面,坚持党指挥枪,强调从严治军等。把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大智慧传承下去,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滋养,再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扬光大,就一定可以提高执政本领。

同志们,历史告诉现在,历史昭示未来。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中最基本的内涵,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与行动自觉。才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像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一样,都有其衍生的脉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脉络。在文中恩格斯着重强调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石作用,指出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必然有其思想来源,它直接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是对后者进行批判、损益和扬弃而得来的科学的结晶。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针对于资本主义的三个时期:家庭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和机器大工业时期可以分为: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家庭手工业时期。在这个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运用暴力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通过殖民侵略攫取巨额的货币资本,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这使得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幻想建立一个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托马斯•莫尔。他的著作《乌托邦》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意大利的思想家托马斯康帕•内拉,他的著作《太阳城》通过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虚构的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托马斯•闵采尔的著作有《书简》、《对诸侯讲道》、《致路德的答辩书》。

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个体手工业时期,主张个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他们采用文字游记的形式描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曾把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表现概括为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

18世纪,资本主义进入了工场手工业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思想家摩莱里。他的著作有《自然法典》,他用理性论和自然状态的思想抨击私有制的同时,用各种庄严、简明的法律条文构画出理想社会主义的轮廓,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历史学家马布利,他在他的著作《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通过评论社会的优劣,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法国的革命家巴贝夫,在他的《永久地籍册》中提出了通过平均分配土地以消除社会不平等的主张,提出了他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第一次提出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其次,在表述他们的理想状况时,摆脱了16-17世纪的那种文学的形式,而是直接面对现实,对法律提出自己的主张。再次,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

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同时无产阶级的被剥削程度也更加严重。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他们的主要著作有:圣西门的《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实业家问答》、《新基督教》等;傅立叶的《工业和协作的新世界》、《论商业》等;欧文的《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等。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并开始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主要是:三大思想家的指导思想尽管仍然是唯心史观,但是思想理论体系中包含着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他们都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天才的预测。

马克思把他们称之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他们的指导思想仍是唯心史观,没有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来看待资本主义;他们没有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不主张阶级斗争,从而也不可能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己以救世主自居,否定工人阶级的决定力量。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仍带有空想性质。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第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第四,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第五,无产阶级要实行国际主义;第六,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唯心史观,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阶级调和思想,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作值得同情的受苦受难阶级观点的局限性,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它成为整个无产阶级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体现了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高度统一。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人类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吸收当代的各种文化成果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它必然会随着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发展。

小结。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基于科学的理论,那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哲学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思维方法的斗争。形而上学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而辩证法则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但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的辩证法仍是欠科学的,因此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资本主义剥削的隐秘性体现在对劳动的无偿占有,随着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的加剧,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从而造成革命。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罩在资产阶级脸上的面纱,撕下了资产阶级的遮羞布,明确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揭示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局限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做了预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必然性是要通过长期性和曲折性才能实现的。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分析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个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规律性发生并且形成了垄断等。“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不归他们自己所占有,生产者却反而被产品所支配,也就是说,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成了异己的辖制自己的力量,人被物统治了。

资产阶级的时代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种力量一旦为无产阶级所控制和掌握,就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巨大的力量。无产阶级在不得不进行的革命中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从而解放了全人类。

在文章的结尾,恩格斯提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得主人――自由的人。”由此可以联想到《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两者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发展并且是自由的发展是社会的形态的演进的重要标尺,而且,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依相生的。个人的个体之发展与社会的群体之发展不应相悖,而应是和谐统一的。先秦的子采曾说过,谐则相生,同则不济。以一种协调的方式,使结合起来的个人可以以全部的力量保障每一个个体,并且使得他的服从是出于个人意愿。而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形成那样的联合体,则是无产阶级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恩格斯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的社会形态勾勒了蓝图,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使生产资料摆脱其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属性,消灭国家的政治权威。可以说,这是十分美妙的一幅图画,使人类的不懈追求的理想的直观地展示。人们在寻求正义与幸福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一切都会迎来开始,当曾经的文字经历时空,带着历史的沧桑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这就是科学的理论的力量。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植根于现实基础,延伸于历史发展,任何的思想要被人认可,就必须经得起时间的历练和实践的检验;同样,科学的思想照耀着前进的道路,点亮人们心中的曙光。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伍德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概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姜琦,许可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商务印书馆,1972.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像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一样,都有其衍生的脉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脉络。在文中恩格斯着重强调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石作用,指出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必然有其思想来源,它直接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是对后者进行批判、损益和扬弃而得来的科学的结晶。近代的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针对于资本主义的三个时期:家庭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和机器大工业时期可以分为: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19世纪初期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家庭手工业时期。在这个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运用暴力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通过殖民侵略攫取巨额的货币资本,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这使得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幻想建立一个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托马斯•莫尔。他的著作《乌托邦》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意大利的思想家托马斯康帕•内拉,他的著作《太阳城》通过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虚构的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托马斯•闵采尔的著作有《书简》、《对诸侯讲道》、《致路德的答辩书》。

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个体手工业时期,主张个体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他们采用文字游记的形式描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曾把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表现概括为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

18世纪,资本主义进入了工场手工业时期。在这个时期,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思想家摩莱里。他的著作有《自然法典》,他用理性论和自然状态的思想抨击私有制的同时,用各种庄严、简明的法律条文构画出理想社会主义的轮廓,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历史学家马布利,他在他的著作《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通过评论社会的优劣,提出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法国的革命家巴贝夫,在他的《永久地籍册》中提出了通过平均分配土地以消除社会不平等的主张,提出了他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这个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首先,第一次提出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其次,在表述他们的理想状况时,摆脱了16-17世纪的那种文学的形式,而是直接面对现实,对法律提出自己的主张。再次,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的色彩。

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同时无产阶级的被剥削程度也更加严重。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他们的主要著作有:圣西门的《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实业家问答》、《新基督教》等;傅立叶的《工业和协作的新世界》、《论商业》等;欧文的《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等。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摆脱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并开始了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主要是:三大思想家的指导思想尽管仍然是唯心史观,但是思想理论体系中包含着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他们都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天才的预测。

马克思把他们称之为“第一批社会主义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他们的指导思想仍是唯心史观,没有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来看待资本主义;他们没有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不主张阶级斗争,从而也不可能认清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自己以救世主自居,否定工人阶级的决定力量。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仍带有空想性质。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第二,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第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第四,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第五,无产阶级要实行国际主义;第六,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唯心史观,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探求未来理想社会,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阶级调和思想,把社会主义看作是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它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把无产阶级看作值得同情的受苦受难阶级观点的局限性,发现了无产阶级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它成为整个无产阶级建设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体现了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高度统一。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人类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必然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吸收当代的各种文化成果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它必然会随着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丰富、发展。

小结。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基于科学的理论,那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哲学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思维方法的斗争。形而上学是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而辩证法则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但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的辩证法仍是欠科学的,因此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资本主义剥削的隐秘性体现在对劳动的无偿占有,随着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的加剧,从而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从而造成革命。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罩在资产阶级脸上的面纱,撕下了资产阶级的遮羞布,明确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揭示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局限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以此为基础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做了预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必然,但是,这种必然性是要通过长期性和曲折性才能实现的。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分析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个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规律性发生并且形成了垄断等。“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的劳动成果不归他们自己所占有,生产者却反而被产品所支配,也就是说,劳动者所创造的财富成了异己的辖制自己的力量,人被物统治了。

资产阶级的时代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种力量一旦为无产阶级所控制和掌握,就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巨大的力量。无产阶级在不得不进行的革命中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从而解放了全人类。

在文章的结尾,恩格斯提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得主人――自由的人。”由此可以联想到《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两者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发展并且是自由的发展是社会的形态的演进的重要标尺,而且,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依相生的。个人的个体之发展与社会的群体之发展不应相悖,而应是和谐统一的。先秦的子采曾说过,谐则相生,同则不济。以一种协调的方式,使结合起来的个人可以以全部的力量保障每一个个体,并且使得他的服从是出于个人意愿。而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形成那样的联合体,则是无产阶级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恩格斯为未来的“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的社会形态勾勒了蓝图,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使生产资料摆脱其所具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属性,消灭国家的政治权威。可以说,这是十分美妙的一幅图画,使人类的不懈追求的理想的直观地展示。人们在寻求正义与幸福的道路上不懈的努力,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一切都会迎来开始,当曾经的文字经历时空,带着历史的沧桑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这就是科学的理论的力量。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十

《看完》是在看了一部电影、一部连续剧或参观了一个展览之后,写下具体感受和启示的文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纵观中国共产党__多年的历史岁月,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们的党在历练中不断地发展壮大,如今变得如此生气盎然,焕发着新的希望。让我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的道路虽然曲折,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党史的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党和军队建设的知识,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我们服务的对象就是那些老一辈革命工作者,我更加觉得要去了解党和军队的发展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愧疚。现在的我们,充分享受着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爱与呵护,然而对于我们国家的政党与军队的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直到而今的辉煌,从来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如今看似平淡甚至有些无聊的日常生活,是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才得以实现的。回想起以前抱怨工作生活的情景,感觉非常愧疚那些为了我们自由与幸福的先烈们,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工作,该如何面对他们。

学习党史,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记住历史,珍惜今天,尽管自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党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国家奉献力量。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改革开放史”作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内容,和党史、新中国史并列起来。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讲话,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内容。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将坚定理想信念和“四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史”的基本经验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认真学习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只有透过历史的表象,探寻历史长河中的规律性认识,才能真正揭示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原因,才能使文化自信具有深厚根基。“四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保障。

历史教育与弘扬革命精神要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历史、弘扬革命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传承“四史”的力量,必须把“四史”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做到常态化开展、制度化推进。

一是将历史教育与弘扬革命精神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建设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制度体系,包括学习制度、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等等。其中,学习教育是基础。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精神财富,应该通过长效机制,使其成为党员干部成长的必修课。

二是将历史教育与弘扬革命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之中。一方面,要在学习历史中增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核心价值观不是突如其来的,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和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在弘扬革命精神中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到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传承弘扬这些伟*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是将历史教育和弘扬革命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以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为基础,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是青年学生了解过去、把握当下和开拓未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学校要根据青年的特点不断牵引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此外,要优化教育途径,创新历史观教育模式。学校的思政课教育要善于运用电视、网络、微视频等各个方面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们的历史知识有机融入,让广大青年在学习乃至娱乐中也能够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深的历史感悟,令我们的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

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卡尔·马克思。

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工人阶级的血泪史,其实就是无产阶级的抗争史。当我们站在今天的高度看过去,发现的不是拄着宝剑的胜利者,而是千千万万倒在地上的牺牲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全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那些伟大人物的思想,更离不开无产阶级不求回报的奋斗。在我们赞叹今天伟大成就的同时,回望一眼,看看那些为了实现理想而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吧,看看那些无所畏惧的抗争吧!

一、“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

相反他们是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代表。这样一群被压迫的人们有着最坚定的革命性与理想他们团结一切像他们一样的被压迫者憧憬着不受压迫的日子的到来。他们被叫做“工人阶级”。

当十六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社会蓝图。与工人阶级的憧憬一样,乌托邦描绘了一个不存在压迫与剥削的社会,一切可以被完美描绘的事物形态在乌托邦中都可以付诸实践。这些饥寒交迫的人们震惊了,他们愿意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付出任何代价。

工人阶级被压迫的太久了,他们需要反抗,需要实现自身的诉求,这个时候,三个伟大的人物出现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这三个伟大的人物,提出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并抱着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受他们三人思想的影响,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工人革命阶级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久被压迫的工人阶级,正准备借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力量,向剥削与压迫抗争!

二、“生产者们,我们要自己拯救自己!”

当工人阶级不能凭借乌托邦式的言论博得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时,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就已经宣告破灭了。圣西门三人建立起来的空中楼阁轰然倒塌,那些受剥削的人们依然饥寒交迫。但是,生产者们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依然盼望着有一天会出现一个乌托邦式的国家,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

1836年,法国巴黎的一栋小民居里,一群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齐聚于此,建立起了一个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他们是生产者,是被雇佣者,更是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该同盟发展了一段时间,先后有荷兰、匈牙利、捷克、俄国、瑞典、挪威等工人参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工人秘密革命组织。同盟先后受到布朗基主义、魏特林空想平均共产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没有剥削与压迫的政权。但是,一切新生事物都会遭到旧事物的打压,同盟利用密谋等手段发动一系列的起义,都宣告失败,许多人被捕,许多人被迫逃往国外。这个时候,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宣言,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同英国宪章运动建立联系,共同为工人阶级的发展做出贡献。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明确点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要联合起来,目的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只有靠无产阶级自己,才可能拯救自己,才可能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会。

三、“劳动者之间要祥和,我们只向暴君开战!”

当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建立起来之后,工人阶级的诉求得到了部分实现,他们不再依靠虚幻的言论,转而追求暴力对抗剥削者的压迫。他们意识到要靠自己的力量夺取政权,不仅要联合身边的无产阶级,更要依靠枪炮的力量。

一切革命的成功都浸透了人民的鲜血,社会主义革命也是如此。当巴黎公社、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俄国苏维埃政权已经看不见时,那些血淋淋的历史却依然在提醒我们有过许多人为了革命牺牲的生命。

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先秦到现代,经过了多少的岁月沉淀才有的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让我们更能体会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经过“四史“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党,以及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永远跟党走的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继续前进,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威胁、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安全。

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未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和中华民族。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建设祖国地重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用。重温我们党99年的光辉历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朽的功勋,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地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_月__日,党支部开展了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首先,重温党史、新中国史,了解党史、新中国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任务,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随后,各位党员同志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生活经历并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情况和最新进展,分享了学习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最后,党支部书记表示,希望各位党员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知往鉴今、以史资政,把党史、新中国史上的经验和智慧有机融入到自身的学习实践中。

知往鉴今、以史资政,在“三史”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发展史融会贯通,能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为中国发展注入“历史”的力量。经过此次“四史”学习组织生活会,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学生党员们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提高了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学生党员们将满怀“四个自信”,秉承着“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心系社会、志在利民”的院训,以对社会、对国家的热忱,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说:“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之过程者也。欲知现在,必溯原于既往。明乎既往,即知现在之所以然”。现在之所以然明,即事物之真相得。事物之真相得,则应付之术,不待求而自出。学习“四史”是研判世情、国情、党情,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所处历史方位的前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也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固爱国情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史鉴今,告诫人们通过学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站在改革开放40年、执政70年、建党近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把学史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因具有初心、使命的鲜明主题、深厚的实践基础、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鲜明的与时俱进特质,更是成为党员、干部获取精神养料,探求为政之道、把握发展规律的知识源泉。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读“四史”,我深知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艰苦时期,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无数难关,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全面学习“四史”,使我深刻认识到“四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延续,是落实总书记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恒课题常抓常新要求的具体举措,从而让我们深刻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以史为镜,进一步检视和校准坐标,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从学习“四史”中汲取智慧、勇气和力量。从学‘四史’中拾起我们来时的初心,从中汲取信仰、坚定信念,武装思想、提高能力,加深对党的思想理论的理解认识,获得奋勇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在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实现作为全心全意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通过“四史”学习,我们一定要扭住主线,聚焦主题,升华主旨,担当主业,知史爱国,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坚固为民情怀,坚守担当本色,把新时代的长征路走的更稳更好,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历史贡献。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十一

通过“四史”的学习有助于厘清历史脉络,有助于认清历史事实,有助于坚守初心x。通过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创新工作载体,提高工作水平,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提高。

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x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称“四史”)结合起来。“四史”是指: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

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四史”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

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根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力量,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

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团结在党的旗帜下,拥护党、热爱党,坚定不移跟党走。党员干部要有奋斗精神,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党员要深入学习“四史”,坚守初心使命。

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政权巩固,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与实务,调整以及改革开放;从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来看,历经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公社化、政治民主化,以及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道路来看,历经了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步摆脱苏联模式,走自己的道路。如今中国人民终于开创了适合自己国情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也越来越展现了鲜明的制度优势力量。

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总之,传承“四史”精神,将其力量转化为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去,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我们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更好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更好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同志们: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按照局党委的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上一次党课,结合我近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想同大家分享以下几点体会。

进而深刻理解,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最关键的要求,就是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

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在知史中汲取立国、兴国的力量。“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史、国史中蕴含着治国理政的瑰宝,是先行者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立国、兴国智慧。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更好的明天。一个先进的执政党,最难得的是能自觉地做到以史鉴今、以史资政,努力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在承继历史中实现与时俱进,在放眼未来中实现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既可以从中明晰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培养历史思维、历史眼光,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三、坚持“四个结合”,认真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一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传承党的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结合起来。

二是要持续体悟革命传统。信念坚定、纪律严明、组织严密、实事求是、统一战线、“两个务必”等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重温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体悟革命传统的孕育,延续党的优良作风,还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把革命传统、优良作风熔铸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二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为人民守初心为民族担使命结合起来。一是正确认识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就立下的铮铮誓言。在党的一大上,中国共产党就把进行社会革命作为根本政治目的。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道:“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懈努力,尽快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使得人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真正认清我们党99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肩负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回顾中国近代史、党的历史,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成功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迎来光明前景。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就是要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启迪心灵,让我们汲取党建的经验,汲取治病救人的良方,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为人民守好初心、为民族担起使命。三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学懂弄通新时代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不仅要明了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史,还要培养历史眼光。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要善于从历史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源自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而且是对我们党奋斗史、实践史的最新总结。这一创新理论是在吸收了党的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理政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有很厚重的历史底蕴。在学习中既要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还要用心体会内在的历史逻辑,把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贯通,才能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四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结合起来。党史、新中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党史、新中国史可以使人养成历史思维、具备历史眼光,为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挑战、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提供历史滋养。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屡屡化险为夷、化危为机,累积了大量攻坚克难的办法,有丰富的事例可供后人参考,也即党史、新中国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智慧。比如党的建设方面,始终强调从严治党驰而不息反腐败,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的作风建设放在关乎党的生命的高度等。比如治国理政方面,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再比如治军方面,坚持党指挥枪,强调从严治军等。把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大智慧传承下去,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滋养,再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扬光大,就一定可以提高执政本领。

同志们,历史告诉现在,历史昭示未来。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中最基本的内涵,不断从党史、新中国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增强坚守初心使命的思想与行动自觉。才能接好时代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的长征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学习“四史”,才能坚持初心使命。

   通过“四史”的学习,我们要坚定信念,让初心使命在心底里扎根,要坚持党的宗旨职责,让初心在行动中传承。基层党员干部只有牢记为民务实初心和使命,坚持百姓需求在哪里,基层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群众困难在哪里,党员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真正让基层党组织成为新时代新发展的“主心骨”,让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

   在党和国家的初期发展历程中,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心中“可爱的中国”顽强同艰难困苦作斗争:在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又有多少优秀建设者、改革家、干部群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殚精竭虑、尽心竭力,用一辈子做了两辈子的事。再说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又有多少医务人员、警察、一线工作者,为了抗击疫情、保障居民的健康安全,他们不休不眠、奋战在最前线,只因他们担负着人民交付给他们的重任。疫情期间是医院的白衣天使们给了我们胜利的希望,是坚守在各个口卡点的基层工作者给了我们安心的后盾。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更加要知党爱党、知国爱国。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过去、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有助于汲取历史上成功的执政经验。除了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放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取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我们党和国家能长治久仪。同时,还要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播与传承给世界各地和子孙后代,让他们感受到我党、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所以,每个党员都应自觉将学习四史,作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我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深刻体会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锤炼了个人党性。

一、学习党史,让我进一步理解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回望我们党百年奋斗史,只有“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努力做到客观了解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现在,科学把握未来。我们从哪里来的呢?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只有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才能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今天,我们这一代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我们要往哪里去”。今天,我们仍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仍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也是要不得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带头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大力弘扬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二、学习党史,让我进一步懂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铸就了我们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度。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100年的奋斗史和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则是理解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出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古人有云,读史明志,鉴往知来。我们透过波澜壮阔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隐约可见,那就是一个民族百余年来最伟大的梦想,那是几代人为之舍生忘死的事业,那也是我们这代人努力奔跑的方向。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理应继承百年大党的历史经验,牢记我们的初心使命,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吸取营养,积蓄力量,奋发有为,让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必将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三、学习党史,让我进一步增强了政治定力,政治上更加清醒。学习让人明理,读史让人明智。以历史视角看,愈是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愈能真正体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就愈能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美、使命之重、志向之崇、来路之艰,让我增加了个人政治上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认同,进一步理解我们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更需要我们政治上清醒,行动上成熟,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历史走向,始终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初心不改、使命不移,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人民立场,涵养人民情怀,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之上做出一名党员应有的贡献。

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调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营养,这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要求,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加强自身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学习“四史”对于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科学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四史”是党员、干部的“营养剂”、党的建设的“必修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

1.推进自我革命,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营养剂”

加强党性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促进党员、干部成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需要从“四史”中汲取丰厚滋养。

历史文献蕴含丰富营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就是经典著作史,经典著作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过程中创作、传播并接受检验的。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从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到邓小平的《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从江泽民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到胡锦涛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再到习近平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阅读经典文献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

党内教育提供实践经验。我们党历来重视利用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毛泽东指出:“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从xxx整风运动到新中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从1983年整党运动到1998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性党风教育,从20**年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到20**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20**年“创先争优”活动到20**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20**年“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20**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借鉴党的历史上党内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是帮助党员、干部突出政治性和保持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警示案例折射历史镜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中的警示案例可以发挥“惩前毖后”的作用。1949年,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从新中国初期发生的“第一大案”,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犯贪污腐败罪被判处死刑,到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勇气,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查处包括薄熙来、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在内的多起举国震惊的大案要案。这些必须引以为戒、自我镜鉴的反面材料,就是历史提供的“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

2.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必修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四史”,有助于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党员、干部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的能力,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提升党员、干部把方向的能力。把方向的能力事关党员、干部能否在大是大非、重大危机面前临危不惧,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成功挽救了第一次革命危机。1935年1月,xxx会议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再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彻底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一再证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问题,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败的首要问题。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清醒、客观地去分析历史,认清历史前进的方向和规律,提高党执政的战略思维。

提升党员、干部谋大局的能力。谋大局的能力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从全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毅然放下政党恩怨,连续两次推动“国共合作”,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努力奋斗。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置身于历史视域中去思考、定位、谋划,提升深刻认识和自觉服从大局的能力,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提升党员、干部定政策的能力。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定政策就是从党和国家发展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和策略,是对党员、干部决策能力的考验。“政策是体现执政党性质宗旨的试金石,是反映治国理政水平的标志。”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从发展着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政策、解决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农”政策、构建积极健康宗教关系的宗教政策、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政策等。我们党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是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学习“四史”有助于党员、干部学会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对世情国情党情进行科学研判,把握客观规律,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党执政的决策水平。

3.科学认识“三大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百科全书”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四史”中蕴含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行的经验与智慧,是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学习“四史”、把握“三大规律”,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证。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列宁指出:“马克思正是总结了历次革命的这个历史经验,这个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教训,提出了一个简短、尖锐、准确、鲜明的公式:无产阶级专政。”苏联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但后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出现严重的个人崇拜,没有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成为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改善执政方式、提升执政能力的道路上接力探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70多年,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学习“四史”,是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法宝,对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16世纪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问世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已有500多年,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从一国社会主义建设到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发展图景。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论其中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转变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交相辉映。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发展规律。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现实矛盾等各不相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又具有特殊性。比如,俄国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其后又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泥淖的近代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救亡失败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真理,并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巨大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历史证明,“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学习历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认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先辈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社会进步、领导革命进程中,创造了科学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精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经验。“四史”是理论宝库,是精神荟萃、经验集成之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借鉴革命建设改革经验,是学习“四史”的核心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必备的知识、智慧和力量之源。

1.学习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

“四史”是一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毛泽东提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学习“四史”,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这是党员、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在领导俄国工人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立了列宁主义,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深刻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重大任务,并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弘扬精神——汲取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精神力量。

历史中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学习“四史”,就要汲取这些精神力量,将其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和“魂”。“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如李大钊、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蔡和森、左权、叶挺等为坚守信仰而英勇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夏明翰在就义前呐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被捕入狱仍坚信:“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向导,党员、干部要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巨大冲击。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该何去何从,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廓清了“左”和右的错误思想迷雾,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不移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精神,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xxx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xxx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也宣示着新时代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党员、干部学习“四史”,要从新时代的任务目标出发,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

3.借鉴经验——继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优良传统。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学习这些历史,就是要以科学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继承我们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坚持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借鉴。

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邓小平指出:“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新中国,也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四史”,就要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权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群众路线这一生命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就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总结两次成功、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经过xxx整风,实事求是被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并被写入七大党章。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努力,既有丰硕成果,也历经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将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纵观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能够取得成功;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党员、干部学习“四史”,就要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

党员、干部学习“四史”,重在抓住本质、明晰主线,核心是把握要义,要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历史与未来的连通,不断提升学习和研究水平,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坚定信仰、把握规律、走向未来。

1.学习历史和坚定信仰相统一。

学习“四史”,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思、信、行一致,实现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

要学而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习“四史”,要做到学思结合,“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对每一问题要根据详细的材料加以具体的分析,然后引出理论性的结论来”。学习“四史”,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正视自身的理论素养问题,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寻找差距,查摆漏洞,提升理论思辨能力,做到不仅能科学解释历史发展问题,还能以历史之光照亮现实之路。

要学而信。学是信之基,信是学之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党员、干部要带着信仰去学习,在学习中坚守信仰。党员、干部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就要在思想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克服主观主义、经验主义,自觉做好精神上思想上的免疫防护,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要学而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四史”,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解决中国问题、解决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四史”,旨在为指导实践提供经验借鉴,党员、干部要在学习中增强本领与能力,做到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改造世界。

2.学习历史和把握规律相统一。

社会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也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党员、干部学习“四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培养敏锐的历史眼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在学习历史中把握其中固有的规律性。

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从历史实际出发,在遵循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学习历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党员、干部要学会对具体历史问题作出具体结论,不能不加分析地将历史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或学习中去,如果“药不对症”,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历史学习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需要做到既全面、整体地看待历史,又要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针对历史问题学会抓重点、抓关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光辉典范。学习“四史”,就要做到以史为镜,坚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作为认识标准,不可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错误。

正确对待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历史总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交相呈现中不断前进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既有辉煌成就,也经历过挫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学习“四史”,就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同时做好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根据xx市委和市教卫工作党委《关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和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印发的《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推进方案》,学校党委结合本系统具体实际,推进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好抓实,了解我们党创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斗争史、我们党创立以来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做到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推动学校系统教育卫生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打下坚实基础,在xx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全球健康城市典范进程中学校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学习教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以史为镜,进一步检视和校准坐标,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一)永葆坚定信念。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增强认识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的能力,知其所来、明其所趋,继往开来、坚定前行,以“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的韧劲,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二)永葆奋斗精神。要清醒看到前进的道路上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依然要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史鉴今、以史为师,充分汲取历史智慧和经验,更加坚定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紧密围绕国家健康战略和xx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牵住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大任务,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奋力取得新的更大突破,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三)永葆为民情怀。要牢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走群众路线,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聚焦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演绎得更加精彩,筑牢我们党长期执政最坚实、最可靠的群众根基。

(四)永葆担当本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xx发展勾画的宏伟蓝图,传承xx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初心和使命,突出xx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的激情和创造,体现教育卫生领域承担国家重大改革试点任务的能力和担当,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争当善作善成的实干家。

(一)精心组织“四史”学习教育。坚持以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组织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四史”,学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有关“四史”的重要论述,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新中国70年》等著作,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

1.把“四史”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做到“一学一报”,及时总结报告学习情况。

2.把“四史”作为党员、干部日常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和各级党校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培训、毕业生党员集中教育、海归班和国情考察班、中层干部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培训班中,提高“四史”教学内容课时比重。

3.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的重要内容,做到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贯穿党支部组织生活始终。年内党支部至少安排4次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内容的主题党日活动。

4.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四史”,并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各级党组织书记需安排至少1堂“四史”学习教育内容的专题党课。

(二)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做实“四史”学习教育的载体和抓手,坚持领导干部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坚持集中培训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坚持讲专题党课与交流学习体会相结合。持续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学思践悟、融会贯通,把学习“四史”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教育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统一起来,引导全系统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永葆政治本色、勇于担当作为。

(三)抓住重要节点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xx丰富的红色资源和xx改革开放新实践,在重要节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学习,持续推动全系统上下掀起学习“四史”的高潮。

1.上半年在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重点组织学习改革发展的奋斗历程,感悟xx勇当排头兵、先行者的责任、勇气和担当。

2.在xx世博会举办10周年纪念活动中,重点组织学习宣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理念,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和发展城市的实践历程。

3.在“七一”党的生日前后,重点组织开展学习党史活动,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等政治仪式以及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寻访活动等。

4.在“十一”国庆节期间,重点组织开展学习新中国史活动,回顾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重点组织开展学习改革开放史活动。

6.除此之外,上半年重点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九月烈士纪念日、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等,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四)利用丰富资源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积极发挥高校作为“四史”教育、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作用,采取形式多样、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把鲜活丰富的“四史”内容融入各种活动,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鼓励基层党组织开展红色寻访活动,让党员、干部、师生群众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实地学习了解相关历史,现场体验感悟背后蕴藏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用好“歧黄中国”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思政课师资优势,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

基层党组织利用全市层面推荐的兼顾权威性和可读性的高质量学习用书,开展读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四史”融入思政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为基层党组织提供“四史”党课菜单。校图书馆设立“四史”学习教育专题书区,推荐书目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举办学生“微党课”评比和宣讲活动。

(五)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有利于调动党员参与学习教育积极性的做法,倡导有利于提升学习教育效果的措施。

1.在总结“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基础上,探索精品党课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精品课程。

2.利用移动app、“两微一端”等信息技术手段,用好学习强国、xx干部在线学习城等平台,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上网学习“四史”。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线学习“四史”不低于10学时。

3.面向大学生组织“心怀大爱勇担当同心同行抗疫情”学生主题教育活动。

(六)坚持分类施策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针对不同对象特点,对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安排、组织方式等提出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要求。

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领学促学作用,把自己摆进去,带头学习“四史”,成为知史学史、以史明志的表率,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

校本部党组织要针对教师和大学生党员的特点,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教育,严格组织生活,加强组织建设,让党员普遍接受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并充分依托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等载体,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附属医院党组织在开展好学习教育的同时,要认真按照创建党员示范岗的要求,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推出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践行初心使命,以实际行动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

高度重视大学生对“四史”的学习,结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使之课程化、系统化,让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七)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四史”学习教育成果。通过加强党建研究工作,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党建研究成果。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品牌项目培育,支持鼓励基层党组织创建一批“四史”学习教育创新项目、基层党建创新案例。挖掘运用好学校博物馆资源,努力打造成“四史”教育基地。

(一)落实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紧密结合实际,对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作出具体安排,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审定工作方案,亲自部署重要任务,层层传导压力,从严从实抓好学习。

(二)抓好统筹推进。学校党委成立“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全程抓好“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党委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首先要抓好自身的教育,作出表率,防止只抓下级、不抓自身。组织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把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纳入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在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中抓细抓实。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宣传报道,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学好用好“四史”的热情,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其他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努力形成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强化督促检查。学校党委将采用听取汇报、走访调研、明察暗访、现场观摩、随机抽查、专项督查、参加学习讨论、列席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方式,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把督促指导的重点放到基层、放到支部,深入了解“四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把“四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年度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检查的内容。

新中国历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热点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问题,学者提出应该在进一步明确国史的学科定位,即明确其独立的学科地位;进一步拓宽国史的研究视野,即加强对社会生活等薄弱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即健全严格的学术规范,综合运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国史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挖掘国史的档案文献,既要加强对档案文献的挖掘和利用,又要充分利用已公开的档案等几个方面加强和深化国史研究。

社会主义发展史论文(优质12篇)篇十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都是一个螺旋型前进、波浪式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和三大批判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十六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撰写了一部《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乌托邦),开启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门。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就本质而言,乌托邦是具有启蒙性质的,为一些极少数的人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虽然正面乌托邦为人们描绘出了理想国度的美好生活,但是由于当时手工劳动基础上生产力非常地下,人们的这些理论也仅仅是一种空想。

18世纪,法国的莫来迪发表著作《自然法典》,标志着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诞生。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将平等理解为平均,从公平、共有的原则出发,莫来迪认为人类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远古。

19世纪,圣西门、博立叶和欧文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圣西门提出的实业制度,博立叶提出的和谐制度和欧文提出的公社制度,都严厉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认为资本主义应当为社会主义所替代。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唯心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陷入局限的根本原因;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从1844年到1917年,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1836年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的秘密革命组织――正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提出的口号是“人人皆兄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站起来”,纲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宣言》。《共产主义宣言》于1848年发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第一个纲领,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1871年,由于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巴黎公社运动宣告失败,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仅72天。此时,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主义从本世纪初在苏联诞生以来,出现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24年列宁逝世为第一次高潮,此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从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为第二次高潮,从那以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落后,先天不足;内部存在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残余;外部不断遭受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遏制和打压;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实践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毫无疑问,21世纪社会主义也将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促进资本主义矛盾的不断加深,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危机和冲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矛盾。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虽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了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主义运动中暂时的复辟、倒退,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上讲是处于低潮,但中国社会主义却是高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不仅明显优于旧中国任何时期,而且优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同期水平。社会主义克服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生产力更迅速地向前发展,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另一方面,非执政的共产党经过动荡和分化后,许多党坚持了下来,有的还有所发展。他们根据本国国情,努力探索复兴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们对社会主义复兴道路的新探索必将带来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高潮。

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提倡的是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为指导的。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将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国家特色和民族形式。过去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那种“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中心、赶超阶段”的况将被克服。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表现为道路的多样性、方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多样性和策略的多样性。中国搞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越南搞的是“越南特色”,古巴搞的是“古巴特还有“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或“主体社会主义”等等。

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不是封闭型的社会主义,而是开放性的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时代特征要求战略调整,时代和国情一样,是每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都必须认清和把握的,是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础。而每一个时代都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特定时代的历史规定性从而区别于其他时代。认识时代特征,也要注意把和平与发展同战争与冲突联系起来,还耍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时代特征。

在历史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变为现实时期,在这段社会主义走走停停的探索时期,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面对我国今天改革成果以及当前国际形势,继续我们大国崛起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耀桐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石油政工研究2005-3。

[2]王敏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5。

相关范文推荐

    学校年度计划和总结(热门23篇)

    在年度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年度总结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半年度计划总结,时

    公司工作年总结(专业19篇)

    公司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职能部门、事业部门、项目组等不同形式,以适应不同的经营和管理需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公司管理经验分享,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校招生办工作总结方案(优秀15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撰写自己的月工作总结,进而

    党校教学安排总结大全(21篇)

    在教学工作总结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全面而深入地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反思。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和启

    级体育教学计划(实用15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水平三的学生性格差异较大,身体素

    校园兴趣活动工作总结(汇总21篇)

    月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工作同事和上级的一种交代。此处为大家展示一些有关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从成立朗诵小组以

    医生个人进修心得及总结(通用20篇)

    总结个人的得失和进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个人总结范文,大家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写作灵感。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我顺利完成了

    卫生工作计划(实用16篇)

    卫生工作计划需要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卫生工作的开展。卫生工作计划的成功与否离不开团队的合作,以下是一些促进团队合作的经验分享。

    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实用22篇)

    在应急预案中,我们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下是一些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应急预案模板,供相关人员参考和使用。阅读以下案例,

    调试工程师个人工作总结(优质14篇)

    在一个月的工作中,我们遭遇了各种挑战和困难,而月工作总结则是我们正视这些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的必要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值得参考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