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雨中梧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编写的教学设计方案。通过教案模板的使用,能够使教学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提高教学效果。我想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教案模板来进行备课工作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优秀的教案模板是如何设计的。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一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杨梅树的美;二是杨梅果的可爱。从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难点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次送教下乡我们探讨的目标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怎样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写好。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这节课,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讲课文,又不能上成独立的作文课。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写杨梅树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同时感悟杨梅树的美和可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又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三、说教学环节(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凝定向——探究体验——练笔作业。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由于文章的课题是文眼,所以上课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我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和作文中找到一个支点,于是我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具体写杨梅的?试举例说明。

确定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读文探究或小组探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且朗读要入情入境,表达感情。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练笔”进行突破体验。如:带着喜爱的语调朗读。在学生品读课文中,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练笔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察、读写结合。为突出这一宗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口语交际:模仿描写、采用加词、变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段落内容,试一试学习说一说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写作只要注意观察,抓住特点把所见所感写具体,就会有内容可写。例如:写橘子的外形,橘子成熟的变化。为培养学生下一步的练笔奠定了基础。很自然就进行到下一教学环节——练笔作业。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于是我安排了作业:

1、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2、写你最喜欢的一种蔬菜。(写一段话)。

四、说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二

鲁迅笔下的小说《故乡》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教读课文。根据教材编排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故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文中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本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第六册第三单元《变色龙》教学的一把钥匙,可见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又反复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鉴于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新课程要求”、“教材单元目标要求”、“学情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相关的文体知识,已学的鲁迅的作品;预习提示中的有关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对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产生无比的愤慨,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小说,其突出主题的关键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因此,《故乡》的教学重点是:(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2)理解议论在文中的作用。难点是:我离开故乡时心情与感受及课文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大纲及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鉴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导学法;《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精品,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宜长文短教,目标单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课时目标教学法”。

世界上没有哪种先进的教法,能离开相应的学法而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倡导“养习得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定势,以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课时目标,速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感知课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复习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鉴于此,写作背景介绍采用学生介绍与老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复习初二(上)中国历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间中国的社会现实,上课时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写作缘由,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节课目标(目标(1)及目标(2)中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落实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完成以下几顶任务的情况:

(1)预习提示及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2)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明确:闰土、杨二嫂)。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扫清语言障碍,落实目标(1);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对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实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故乡》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主题的,因此,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故乡》中的“三变”来分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一变”即“人物之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男女同学在书上分别划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有关文句;然后请男同学填写少年、中年闰土变化表;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描写这两个人物的重要语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特别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摹拟人物的口吻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板书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二变”即“环境之变”。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画出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举手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3)“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此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和三变即“我的心情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勾画、品味有关语句,并结合上述“二变”理解其含义,学生举手作答后然后教师点拨分析:“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

此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变”来揭示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具体教师谈谈个人的见解。这样设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写出自己的评价。

(五)小结,点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先请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小说的体会谈谈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点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有三:赏人物、赏情节、赏环境,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赏人物和赏环境来认识小说主题的。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结语,应收到余音绕梁的实效,鉴于此,我是这样设计结语的: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一定会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

(八)板书设计(略)。

(设计意图: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像十字架,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深重,像钉在十字架上。板书上部是闰土的前后变化,下部是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中间突出一个“变”字,体现了对比的写作特点。也提纲挈领地概括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展示目标,落实目标”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教学中贯彻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抓住“三变”直奔主题的写法,好比牵牛抓住了鼻子,又如撒网捕鱼,纲举目张。既突出了重点,又避免了从头至尾逐段分析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兴趣,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三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作为一名教师,对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节歌唱课。

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内心激动的心情。

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仿佛感受到人物对故乡小路的真情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嗯”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歌曲轻松、自然的情绪特点,同时能够产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但是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求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我会指导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对能力稍弱的学生需要多鼓励、多引导,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由衷的赞美故乡,并抒发热爱故乡,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唱、聆听、分辨等方法,指导学生用连贯,平稳的气息唱出优美舒展的旋律,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音色统一。

知识与技能:掌握并唱好变化音,了解变化音在歌曲中的感觉,并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体验旋律的美感,并能够完整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难点是唱好变化音,了解变化音在歌曲中的感觉。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情境导入——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谈话法,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乡有哪些美景,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了解到同学们的故乡都有着不同的魅力,我会引导学生今天来看看故乡的小路上又有什么美好的事物,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播放歌曲并提问:从歌曲中同学们能听到哪些美好的事物?

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总结出:歌曲描述了故乡的小路,路上的小花带给我们欢乐和幸福。

紧接着我会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通过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我会总结出:歌曲婉转优美,稍慢,给人一种舒缓、愉悦的感受。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学生能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学唱旋律,我会利用钢琴弹唱,学生看谱哼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变化音,这个阶段他们对变化音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会先给学生介绍变化音,随后用钢琴带着学生反复演唱变化音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准。

其次,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引导他们说出歌词表达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歌曲中描写了故乡的小路美好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之情,抒发自身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最后我会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注意变化音;演唱熟悉后分成高声部、低声部两个小组进行演唱,请学生跟着我的指挥手势共同完成这首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创编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

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打击乐器和歌曲强弱规律的搭配。

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自身的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把今天学唱的歌曲唱给家人听,并搜集一些关于故乡的其他歌曲。

通过这样的方法,在课程结束前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作业的布置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学生能够更好的传递作品表达的情感与人文内涵。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主要罗列出本节课的难点变化音的内容,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四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课,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杨梅树的美;二是杨梅果的可爱。从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好文章。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难点是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喜爱故乡杨梅之情。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次送教下乡我们探讨的目标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文本中知道怎样才能把景物(或植物)写好。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这节课,既不能把它上成一堂精讲课文,又不能上成独立的作文课。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教学时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写杨梅树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同时感悟杨梅树的美和可爱。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又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用了“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的课堂结构是:质凝定向——探究体验——练笔作业。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更重要”。由于文章的课题是文眼,所以上课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我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和作文中找到一个支点,于是我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

作者抓住什么具体写杨梅的?试举例说明。

确定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读文探究或小组探究,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而且朗读要入情入境,表达感情。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练笔”进行突破体验。如:带着喜爱的语调朗读。在学生品读课文中,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练笔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应学会观察、读写结合。为突出这一宗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口语交际:模仿描写、采用加词、变词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段落内容,试一试学习说一说身边的事物。让学生体会写作只要注意观察,抓住特点把所见所感写具体,就会有内容可写。例如:写橘子的外形,橘子成熟的变化。为培养学生下一步的练笔奠定了基础。很自然就进行到下一教学环节——练笔作业。新课标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于是我安排了作业:

1、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写一段话)。

2、写你最喜欢的一种蔬菜。(写一段话)。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中的《大海啊,故乡》一课,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乐曲为f大调,四三拍,整首歌曲曲调优美抒情,通过歌曲表达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说学情。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简单的阐述。

根据新课标以及教材的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但是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通过多种方式把歌曲的情感贯穿于我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大海啊,故乡》,感受歌曲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哼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歌曲传达出的对祖国、家乡、母亲的热爱之情。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五、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启发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教学;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将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学生“大家见过大海吗?”并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联想。同时我再对大海进行一些描绘,为接下来展开本节课的歌曲做了铺垫。当学生对这首歌曲感兴趣时我引出乐曲《大海啊,故乡》,强调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下面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初听歌曲。

首先,初听乐曲,在播放歌曲之前,提出问题:歌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有目的地聆听乐曲,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乐曲。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言,畅谈听后的感受,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之后,再次聆听歌曲的节拍,通过节拍的感受能更加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为之后深入了解歌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深入理解。

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弹琴带领学生用“lu”哼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亲自哼唱旋律,并在我的指导下表现歌曲主题旋律,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之后,分句欣赏歌曲的情绪,并进行乐句情绪的对比,在分句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说出歌曲情绪的变化,同时根据歌曲情绪也能够深刻理解情感的内涵,真正做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要求。然后,根据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候,每一句的力度是否有变化,由于前面已经对情绪、情感有深刻的把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力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歌曲的情感又达到了升华,并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课程。

最后,根据多媒体,学生进行简单的哼唱,并强调情感、力度等问题,并且要注意反复记号,并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对于歌曲的理解。

(三)音乐活动。

在音乐活动的环节,音乐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还有其他诗词可以表达思乡的情感,并通过配乐诗朗诵,从而达到情感的多方面体会。这样不仅展现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之后,进行互评,选出最喜欢的一组,激发学生的表演力。

(四)课堂小结。

当进行课堂小结时,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一下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的知识。

八、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由于我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辛苦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六

《故乡》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经典小说。根据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个固有的特点,以及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教育性,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写和对比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这两点又都建立在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上。

二、采用的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基于文章篇幅较长,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解决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则重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首先以《故乡行》中的歌词导入,将学生带入到故乡情结之中,同时展示文中的“我”见到故乡时的不同于常人的“悲凉”感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过渡到对本文的学习探讨。在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文章后,会不难发现文中“我”回到故乡产生悲凉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于故乡所发生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重表现在景之变和人之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文章,我采取圈点勾画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故乡“景”和“人”变化的语句,然后紧扣文章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人物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文章正是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展示了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对于人物的分析建议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肖像,语言,动作,称呼等各方面进行赏析,同时体会“我”对他们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两个人物在写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二课时是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的。紧接上文首先分析故乡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我除了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本文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其次是着重通过对“我”的情感体验,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关于这一问题,我还是通过引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入手,围绕课文最后三段的议论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对于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尤其结尾一句话鲜明地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解读。最后是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再次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基于文章还塑造了宏儿和水生这两个貌似当年的“我”与闰土的形象,而这两个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现出作者的某种思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为宏儿和水生今后的命运编故事的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关于板书,做到简洁明了,又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内容。

三、实施情况及教学问题。

整个课堂教学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文章最后三段文字时,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在讨论无果时或是引导无方时,我的做法就是结合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直接讲授了,这样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这也是我在这一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同学们几乎都很善待闰土,但对杨二嫂就比较苛刻,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与他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即使是被社会挤压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杨二嫂他也应该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让学生在文章的学习中真正地把握住这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学问题。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总是会把文中的“我”与作者混为一谈,这也是一个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四、教学反思。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其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对于杨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说鲁迅作品难教,难懂,可能还是因为看得少,了解得少,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接触鲁迅先生相关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杨二嫂的身上就不仅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时,众多的资料都在显示是因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闰土,根源在社会,其实再追问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问题呢?细读文章会找出很多不和谐之处。而作者鲁迅先生本就是一个敢于、严于自我批评的一个人,我想“我”对于闰土的态度上也应该体现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评,所以对于文章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不为所谓的权威性的观点而论,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是一个困扰着我的难题。还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说,对于本文的教学,应该紧扣小说固有的特征,而我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讨了环境,也再现了社会生活,但忽略了小说的情节,这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地方。

其实关于《故乡》的教学,静心回想,问题多多,需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由于能力有限,准备也不充分,也不知道都胡乱说了一些什么,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七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学会简单运用。

3.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已经能够用连贯、通顺的语言,详细、生动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如下:

我喜欢吃香蕉。香蕉就像半个月亮一样。它有两种颜色:有的香蕉是青色的,有的香蕉是黄色的。香蕉的表皮十分光滑,吃起来也不用麻烦。只要把皮剥掉,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甜、又软又滑的果肉。就连没有牙的老奶奶都可以享受着香甜的味道。如果香蕉皮是绿色的话,你可千万别吃,因为这样的香蕉吃起来又酸又涩。不过你不要着急,只要在家放几天就可以吃了。熟透的香蕉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喜欢桔子。它圆圆的和苹果一样大小。桔子先是绿色的,然后渐渐地从绿色变成桔黄色。如果把桔黄色的皮剥开,就能看见一瓣儿一瓣儿的桔子围在一起掰一瓣儿放进嘴里,嘴唇上和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桔黄色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桔子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想吃。我知道桔子里含有维生素,多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秋天,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苹果圆圆的和茄子一样大小。苹果先是青的,随后变成青红色,最后变成深红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青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青嫩的汁水。没有熟透的苹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十分的喜爱。

这样的语言训练,通过感官的开发,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用眼睛去判断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甚至更多;学会用舌头去品尝酸、甜、苦、辣。利用感官的开发,刺激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在倾听叙述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欣赏、品味和评价。什么样的语言更准确,什么样的语言更生动,什么样的语言更耐人寻味,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与众不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打开五官,就打开五彩的世界!今天,学生所能看到的还只是一片叶子,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透过叶子看到繁茂的大树,甚至气象万千的森林。

理解与体会杨梅的可爱之处,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学会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4.1第一学时教学。

活动活动1【导入】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上学期学过关于思念故乡的古诗,还记得吗,请谁来背背?

指名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这首诗里,诗人想起了故乡的“茱萸”,便以此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喜爱之情。

有个著名作家叫王鲁彦,他也想念自己的故乡,所以写了一篇关于故乡的杨梅的文章,那让我们跟着他走进《我爱故乡的杨梅》吧!

活动2【活动】认读生词,检查预习。

[小黑板出示]。

贪婪吮吸甘露平滑。

细腻柔软狭长渐渐。

又酸又甜细雨如丝甜津津。

四季常绿新鲜红嫩豆腐。

请小老师读。

活动3【活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故乡是指哪里?(江南)。

2、杨梅上市大概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吃杨梅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3、给各段落标上序号,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树,哪几个自然段写杨梅?

活动4【活动】深入课文,接近杨梅。

(一)、学习课文4——6自然段。

1、故乡的杨梅是什么样的?课文哪几段是在写杨梅果的?

2、思考: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分别是什么样的?相机理解词语“细腻、甜津津”

(讲到形状时,拿杨梅实物做道具,请一位学生尝尝。)。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段?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杨梅树充满生机活力?在书上划一划。

3、品读语句。

(1)“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贪婪”说明雨水好喝,“吮吸”还可以是乳汁,你看到过小孩子吮吸乳汁吗,他们的神态是怎么样?(渴望、幸福的)。

“甘露”甜甜的露水,说明什么?(春雨很丰富、很滋润)杨梅树如丝的春雨滋润着,好像在喝春天那甜甜的露水,真是舒服极了!

指导学生朗读。

(2)“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拟人的手法,写出杨梅树像孩子一样很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

5、杨梅树就像孩子一样可爱,你喜欢他们吗?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三)为什么作者会对杨梅和杨梅树有这么深刻的印象,能够如此细腻的描写呢?

活动5【活动】说写结合,拓展练习。

(生介绍,介绍时要带有自豪的心情)[由于上课时间不够,此环节省略去]。

2、介绍自己家乡的水果,模仿课文的语言来写。(选择一个角度——水果树,水果形状、颜色、味道等)。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我爱故乡的杨梅。

贪婪欢笑。

杨梅树。

杨梅。

圆甜。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八

一、熟悉鲁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和积累“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惘然、恣睢”等词语。

三、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四、理解环境描写及作用。

五、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

六、理解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突出中心的作用。

七、学习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八、了解旧中国农村的境况,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爱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

学生具备小说的的基本知识,但缺乏运用小说知识阅读小说的能力。“故乡”所描写的农村生活以及人物形象,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理解教难。

教学重点:

一、归纳故事情节。

二、分析闰土的形象。

三、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一、环境描写及作用。

二、对比手法及作用。

三、主题的理解。

4.1第一学时评论。

一、熟悉鲁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

二、理解和积累“阴晦、萧索、愕然、鄙夷、嗤笑、惘然、恣睢”等词语。

三、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四、理解环境描写及作用。

五、了解旧中国农村的境况,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爱。

归纳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及作用。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查找资料,了解鲁迅,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鲁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2、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识字解词。

二、朗诵诗歌,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三、检查预习。

1、请你简介鲁迅。

参考资料。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教师下水练习:

鲁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了一生。他以笔为武器,向封建制度和黑暗势力宣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的爱国誓言。

2、请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背景链接。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初,作者从北京回到故乡,一九二一年初,作者以此为素材,写出短篇小说《故乡》。小说概括了一九二一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旧中国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依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这个时期内,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地主豪绅对农民残酷压榨,使广大农村经济濒于破产,广大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鲁迅目睹中国农村的破败情景与农民的悲惨生活,深为震动。同时,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又给他以极大鼓舞,使他看到了薄明的曙色。他开始探索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及其出路这样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故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

3、检查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愕()然鄙()夷嗤()笑瑟()索惘()然恣()睢()。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谋食:谋生。

无端:无缘无故。

苏生:苏醒,重现。

鄙夷:看不起。

瑟索: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恣睢:放纵,凶暴。

四、速读小说,把握情节。

1、用五分钟的时间速读全文后,请学生用一分钟的时间复述故事。

参考:二十多年后,“我”回到故乡,故乡已变成了萧索的荒村;昔日的小英雄闰土变成了木偶人,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离开故乡时,希望人们创造新的生活。

2、提炼故事,分析情节。

根据小说内容,在方框内填入恰当的词(一个字)。

故乡_____故乡_____故乡。

3、复习:小说的情节包括哪几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问: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我”的见闻和感受。

5、思考:如何选材和组织材料?

五、走近故乡,感受“物非”。

1、重回故乡时,“我”看到的故乡是怎样的?

2、“我”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3、离开故乡时,“我”想象的故乡是怎样的?

4、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景象的特点。

写景的作用。

现实的故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萧索,死寂。

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人物出场做铺垫。

记忆的故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

的碧绿的西瓜。

明丽,充满。

生机。

烘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与现实的故乡形成对比。

想象的故乡。

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明丽,充满。

希望。

象征故乡的希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总结质疑,引导练笔。

1、如何选材?如何组织材料“。

2、用二三百字描写你现在的故乡。

七、教学反思。

1、归纳能力是阅读的基本能力。本文篇幅较长,归纳情节相对较难。如何突破难点?一是引导学生静心默读,二是要鼓励学生复述故事,三是教给学生归纳情节的方法。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故乡的榕树》。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故乡的榕树》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本单元是学会感知和领会,体会情感。“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故乡的榕树》是一篇触景生情、思乡怀旧的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所谓“神”是指主题明确、集中。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入手,比如课文最后三段,它们是理解这篇散文主旨的关键。

我认为《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是由眼前住所的榕树,想起故乡的榕树及当时的人和事,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文体特征及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阅读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于大陆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学情分析:在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荷塘月色》《梦和泪》等优美的散文,有了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所以要求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品读、修辞、意境等方面阐述,挖掘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二:

一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二是找出与故乡的榕树有关的人与事,体会作者的思想之情。

本文的难点是品味本文富有文采的句段,赏析出现的语言超常搭配。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不可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乡的榕树》这篇优美的散文,我选择采用诵读法、提问法、讲授法、引导法、讨论点拨法、探究拓展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设计为七个步骤,一个课时完成。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简单介绍下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黄河浪有一定的了解,对理解文章思想也是有帮助的。

(三)正音。

这些中专生的预习习惯不是很好,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思不会自己去弄懂,故而把一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列出来供其参考与学习。

(四)根据课题。

思考问题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本文所写的是故乡的榕树,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五)思乡作品赏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联系古今的一些思乡名作感受这种古今长叹的思乡之情。

我用到了李煜《虞美人》、席慕容《乡愁》等著名诗歌。

(六)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阶段。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哪些地方的榕树,并找出文中重要的两处过渡句,从而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讨论研究阶段。

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

第一,围绕故乡的榕树,作者写了与之相关的哪些事情?

第二,通过写故乡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通过两个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情以物兴、寄情于物。这篇散文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由眼前景引出故乡情,这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触发点、联系点就是榕树,作者把对故乡和乡亲们的深情厚意都寄托在榕树上,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情以物兴,寄情于物,首先要求作者有真情实感,“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作者的感情是真挚的、热烈的、蓄积在胸,不得不发。榕树写得愈美,爱乡,思乡之情就愈加跃然纸上。虽是写景,却“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写事无不渗透着浓郁的思乡之情,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基调,以情为经纬把故乡琐碎平凡的生活掠影贯串起来。

3、品读欣赏阶段。

让学生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选出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评价,可以从字词的品读、修辞等角度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和思乡之情。

这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功底和表达能力。讨论之后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在音乐声中一起感受浓浓的乡愁乡情。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有着浓浓的乡愁氛围的音乐情境,在这个空间中,余光中的诗和罗大佑的音乐中的那种乡愁、乡情和乡思,随着音乐符号,流过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更深层面的心灵对话。任何的道德说教都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4、知识迁移。

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感动。

从具体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感受体验了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然后通过层层铺垫,明显地体现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因为有了生命主体参与,又可以进一步激发主体的生命体验,使他们在本质上产生道德情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有过这样的审美和道德情感体验的主体一定比那些缺乏体验的主体,更能生成有价值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这是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无法做到的。

5、作业布置。

风在路上,人在风中,生命不断拐弯,故乡总在身后。故乡总是具体的,在人们的记忆中,她就是一棵小树一朵云彩,一缕炊烟,一种产物假如有一天,你要离开你的家乡,你会记住家乡的什么“物”?假设30年后的你,在异乡,每当有月亮的晚上,故乡之歌的主角又是哪个呢?请模仿本文创作手法,完成《故乡的xx》。

“述文相效,自古而然”,习作模仿范文是读写结合的一条重要经验。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所以我运用了教材这一典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七)教学反思。

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眼前的事、眼前的景,生发出对故乡的榕树、故乡的亲人怀念。时隔几十年,对那些寻常景、寻常人、寻常事,作者都动情地去追忆,如历历在目,美妙动人。文章感情真挚,耐人寻味,然而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难理解黄河浪的那种思乡情结,根本无法懂得作者对两棵老榕树会生发出如此诸多情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阅历肤浅,要他们去理解文本,比登天还难。因此,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浓浓思乡情,特别是学生模仿课文作者的语句去表现自己的情感,都做得比较成功;另外,从课文的描述里去感受乡情美,并探究这种美产生的原因,分析讨论得比较充分,应该说也比较深刻。

但感到问题也不少。首先是仿写中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现象。其次,老师对学生的点评缺乏到位的讲解,本是这节课很出彩的地方,却轻易跨过去了。

对这样的一节课,我有一个担心。是不是在文本本身的研读上不够深入,课堂上讨论的很多东西都是文本以外的。这是否合乎我们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呢?课后我问了学生学习的感受。他们觉得这样好,初读这篇文章只觉得太朦胧,当带着仿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再去读时,便能体会文章的好处:课堂上读自己仿写的句子,也是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内容,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刚上完课后的一点思考。过后再仔细反思一下,恐怕问题多多。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为f大调,3/4拍,中速。整首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富有变化,以叙述性的口吻与不同层次情绪的抒发,深切的表达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的浓厚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深受学生喜欢的抒情歌曲。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及曲谱和对歌唱的换气,延长音音准的掌握。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这首歌,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用抒情、委婉的及有气息控制的声音演唱歌曲。

对于这样的教学重难点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教师的教就是学生的学,为了实现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板块:聆听全曲感受旋律。

第三板块:新歌教学参与实践。

第四板块:知识拓宽欣赏大海发挥想象。

1、感受意境。

我会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非常美妙的音乐,请闭上你们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感觉自己仿佛置身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播放由电声合成的描绘大海的音乐)。

然后,我会说:“大海确实令人想往,那音乐是怎么样来表现大海的波浪的呢?(出示图片)接下来,我将在钢琴上弹出:

112176|533-|34321|622-|...

lu。

请学生根据我弹得音乐画出旋律线(自己也画同步进行),然后我将用同样的方法弹出。

25653|565-|6541165|5--|...来解决第二条旋律。

lu。

2、哼唱练声。

3、感受强弱。

之后,我再问学生这首曲子的拍号和强弱规律?学生会很快的说出,3/4拍强弱弱,那这首曲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吗?再次随着我的琴声用lu来唱一遍,做波浪手势)学生很快的就会感受到与一般3/4拍曲子的不同,是强强弱。

最后,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边唱边划波浪的节奏拍。

第二板块:聆听全曲感受旋律。

我是这样教的先播放合唱版《大海啊,故乡》,然后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仔细感受音乐,并回答:“音乐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感,你最喜欢哪部份的旋律,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思念故乡,热爱大海......

有些学生会说喜欢第一部分,让人感觉有意境,有些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第二部分,在唱的时候情绪很高涨。

1、学唱歌曲,歌曲处理。

由于考虑到初中生对这首歌本身就比较熟悉,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也很强,通过前面的两大板块的聆听,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将直接让学生跟随我的钢琴伴奏带歌词演唱。当然,可能会在个别细节方面唱的不到位。在唱完之后,我会说:“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哪里唱的不够好呢?”

在歌唱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些乐句的尾音音高没保持好,时值没拖足,比如(教师示范唱)于是我采用对比法让学生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方法来演唱,在我的提示下,学生就很快的选择(范唱正确的)。

最后,让学生随着我的钢琴完整的演唱全曲,在关键的时候我将用自己的手势提示学生。

2、歌曲分析,把握情感。

师:刚才同学都唱得非常好,现在老师请你们再次聆听这首歌曲,想一想你觉得可以把这首歌曲划分成几个部分?学生会很快的说出有三个部分。那三部分所表达的情感都一样吗?学生肯定会说不一样,于是我和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一起来讨论、分析。

第一部分(教师唱歌词)根据第一板块旋律的分析,学生很快说出第一部分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中弱,用叙述性的口吻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故乡的思念与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的尾声旋律比较平稳,力度从中弱到渐弱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留恋与美丽的遐想。

3、学唱曲谱,尝试练习。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大海是迷人的,看!于是,我给学生展示了有关大海的美丽的画面。

生:海浪、海鸥、风声等自然声音。

我会拿出电子琴、沙球等一些乐器,如果班级里会用电子琴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会用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我来操作,并鼓励学生最好把这个创作的出来的声音与大海故乡结合在一起。

电声乐器给现代的音乐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下面呢,我们就把刚才设计的音响与大海故乡结合起来。最后,在电声乐器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来结束这堂课。

(对于以上的教学流程的设计。我主要体现一个教学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二个教学原则,把教什么永远是教学的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三个教学特色,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元文化知识的渗透』)。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东海渔歌中的《大海啊,故乡》一课,这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乐曲为f大调,四三拍,整首歌曲曲调优美抒情,通过歌曲表达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说学情。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简单的阐述。

根据新课标以及教材的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但是理解作品情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通过多种方式把歌曲的情感贯穿于我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特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大海啊,故乡》,感受歌曲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哼唱歌曲,体会歌曲的特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歌曲传达出的对祖国、家乡、母亲的热爱之情。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感情。

五、说教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启发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这节课在指导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教学;音乐活动;课堂小结。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将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通过与学生交流,提问学生“大家见过大海吗?”并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兴趣,并引发学生的联想。同时我再对大海进行一些描绘,为接下来展开本节课的歌曲做了铺垫。当学生对这首歌曲感兴趣时我引出乐曲《大海啊,故乡》,强调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乐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新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下面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首先,初听歌曲。

首先,初听乐曲,在播放歌曲之前,提出问题:歌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有目的地聆听乐曲,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乐曲。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大胆的发言,畅谈听后的感受,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之后,再次聆听歌曲的节拍,通过节拍的感受能更加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为之后深入了解歌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深入理解。

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弹琴带领学生用“lu”哼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亲自哼唱旋律,并在我的指导下表现歌曲主题旋律,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之后,分句欣赏歌曲的情绪,并进行乐句情绪的对比,在分句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说出歌曲情绪的变化,同时根据歌曲情绪也能够深刻理解情感的内涵,真正做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要求。然后,根据歌曲的情绪,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候,每一句的力度是否有变化,由于前面已经对情绪、情感有深刻的把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力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歌曲的情感又达到了升华,并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课程。

最后,根据多媒体,学生进行简单的哼唱,并强调情感、力度等问题,并且要注意反复记号,并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真正做到对于歌曲的理解。

(三)音乐活动。

在音乐活动的环节,音乐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还有其他诗词可以表达思乡的情感,并通过配乐诗朗诵,从而达到情感的多方面体会。这样不仅展现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之后,进行互评,选出最喜欢的一组,激发学生的表演力。

(四)课堂小结。

当进行课堂小结时,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谈一下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的知识。

八、说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由于我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辛苦了!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二

鲁迅的《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上一单元侧重“思想风采,哲理性较强。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作为知识目标;把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作为能力目标;把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作为情感目标。

三、学情分析。

《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流程。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主题的理解,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来体验和创新。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以及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第二步: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运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这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解答能力。

第三步:研读课文,理解文意。主要运用引导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我将以引导、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如在师生一起探讨分析闰土的形象之后,让学生依据此方法分析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掌握对比的分析方法。同时,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讨论中明确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学会从人物形象上升华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四步:扩展教学。从《故乡》入手,对学生人物写作上进行指导,重点是“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顺序、以及我的情感变化为纵向线索,以典型人物“杨二嫂、闰土、我”为横向线索。简单明了。

故乡。

过去―――现在―――未来。

豆腐西施 杨二嫂。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水生(廿年前的“闰土”)。

迅哥儿 “我”

宏儿(当年的“迅哥儿”)。

期望―――失望―――希望。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三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乡》。说课的形式比较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问题就是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和突破问题。下面我就按分析教材、教学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步骤四个部分向各位老师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二、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四、教学步骤。

(一)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四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后安排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二十年后回故乡》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组“月是故乡明”主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通过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1、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2、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写作中去。

1、电脑播放两组画面。一组是二十年前家乡的风貌,一组是现在家乡的新貌。学生认真观赏,感受变化。

2、指名说说现在的家乡和二十年前的家乡相比有什么变化。(相信学生会从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环境,科技等方面来说自己的感受)。

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他们的想象空间一时不能完全打开,于是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帮助学生如何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想象二十年后亲人相见时的情景。比如:家的变化(环境)。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五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大海啊,故乡》是冀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f大调,速度为稍慢,情绪为深情地,由王立平作词作曲,是一首二声部合唱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歌曲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昂,抒发了对于大海、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产生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用圆润、流畅、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正确演唱二声部部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用坚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体会附点、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学生自由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大海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朋友,顺势揭示课题《大海啊,故乡》。

这样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歌曲作铺垫。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新课的第一环节,首先初次聆听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会回答,速度稍慢,情绪是深情舒缓地。

接着,再次聆听歌曲,并提问歌曲为几拍子的歌曲?有何特点?学生可能回答为三拍子,有摇曳感。

进而我总结:三拍子通常给人以抒情、荡漾的感觉,我们已经感受到这是一首深情荡漾的歌曲,请大家一起进一步学习这首歌曲。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其风格有一个基础印象。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

首先,为更好地找到发声位置,保护嗓音。我会带领学生以“u”为母音,以“123454321”为音阶进行发声练习。接着,跟琴学唱高声部歌谱,过程中找出歌曲中典型节奏型(附点、切分),并加以练习解决难点。

然后,按节奏朗读歌词,思考歌词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回答,主要表达了对于故乡、大海的思念之情。顺势填词演唱歌曲,并思考歌曲分为几个部分,这首歌曲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故乡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学生可能会回答,为“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处。

接着我追问,这两句的音与前两句相比较怎样?表现了歌者情感怎样的变化?学生可能会回答,音区更高,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升华,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进而总结:后半部分演唱力度和情绪应该更加强烈有力,情绪更激动,才能表达呼唤的真切情感。

再者,跟琴学唱低声部歌谱后,以“mu”为母音,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要注意力度。并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二声部演唱。

最后,完整演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带领学生多次聆听、反复练习,感受歌曲段落之间的情感对比,从而更富有感情的进行演唱。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介绍歌曲背景、歌曲作者王立平。

接着组织创编活动,进行小组表演唱。学生上台进行展示,我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这样做进一步检验学生对于本课的掌握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解决的节奏难点,并总结: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呼吁学生能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会要求搜集更多关于大海的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了从课上到课下的延续,锻炼学生的材料搜集能力,自主拓展本课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六

鲁迅笔下的小说《故乡》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教读课文。根据教材编排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故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文中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本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第六册第三单元《变色龙》教学的一把钥匙,可见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又反复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鉴于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新课程要求”、“教材单元目标要求”、“学情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相关的文体知识,已学的鲁迅的作品;预习提示中的有关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对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产生无比的愤慨,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小说,其突出主题的关键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因此,《故乡》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2)理解议论在文中的作用。难点是:我离开故乡时心情与感受及课文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二、说教法。

大纲及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鉴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导学法;《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精品,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宜长文短教,目标单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课时目标教学法”。

三、说学吧法。

世界上没有哪种先进的教法,能离开相应的学法而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倡导“养习得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定势,以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课时目标,速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感知课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复习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鉴于此,写作背景介绍采用学生介绍与老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复习初二(上)中国历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间中国的社会现实,上课时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写作缘由,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节课目标(目标(1)及目标(2)中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落实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完成以下几顶任务的情况:

(1)预习提示及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2)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扫清语言障碍,落实目标(1);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对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实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故乡》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主题的,因此,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故乡》中的“三变”来分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一变”即“人物之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男女同学在书上分别划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有关文句;然后请男同学填写少年、中年闰土变化表;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描写这两个人物的重要语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特别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摹拟人物的口吻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板书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二变”即“环境之变”。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画出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举手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3)“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此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和三变即“我的心情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勾画、品味有关语句,并结合上述“二变”理解其含义,学生举手作答后然后教师点拨分析:“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落实文中“三变”分析后,我设计了问题。

(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变”来揭示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具体教师谈谈个人的见解。这样设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写出自己的评价。

(五)小结,点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先请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小说的体会谈谈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点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有三:赏人物、赏情节、赏环境,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赏人物和赏环境来认识小说主题的。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结语,应收到余音绕梁的实效,鉴于此,我是这样设计结语的:

闰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复存在,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变得如此萧索!难道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乡?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一定会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

(七)板书设计(略)。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七

《我爱故乡的酸枣树》是语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酸枣树的描写,赞美了故乡的酸枣树,抒发了自己怀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怀。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主旨,直接抒发了“我”对故乡酸枣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接着第二至四自然段将强烈的感情融进了对故乡酸枣树生动形象的描述之中,着重描写了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第五自然段赞美酸枣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了解酸枣树的叶、花、果,从中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酸枣树的叶、花、果的可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学习本课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酸枣树的叶、花、果,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句,结合看图,引导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体会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感受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

2、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部分课文。

“教无定法,但必有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特点,为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学效果,我将直观演示法、朗读指导等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酸枣树生长在黄土高原地区,我们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为了将课文中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认识了解酸枣树,增强学生的感情体验,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出示酸枣树每个季节的图片,让学生轻松地感知酸枣树的叶、花、果的特点。由于集图文形于一体,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活动,使他们能在具体的图像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课文词句优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酸枣树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词句,领悟作者感情。

因为课后练习中设有小练笔“我爱故乡……”,所以我将本课安排为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做到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大意、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叶、花、果的可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中的部分内容、从中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描写的生动。

第三课时在继续学习课文,体会酸枣树果可爱的同时,感受孩子们打枣吃枣的快乐,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自然段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练习介绍《我爱故乡……》。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下面我就简单地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在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夸家乡”,在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感情也能油然而生。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惺忪、悄悄地、羞答答”等词语,再适时加以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酸枣树嫩芽的可爱。接着我又从欣赏“翡翠”着手,带着学生在课文的朗读中了解酸枣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在多次的朗读感悟过后,学生们在简单的提示下就能顺利地背诵描写酸枣叶的句子了。

上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见到了如翡翠般又绿、又亮还那么光滑的酸枣树叶,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欣赏可爱的酸枣花,喜欢上酸枣花,并展开丰富的想像,接下来带着对酸枣花的喜爱再读课文。这样使学生不仅学会观察事物,又在课文的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对酸枣花的喜爱之情。

有了可爱的叶、美丽的花做铺垫,孩子们更想见到酸枣的果实了。这时运用多媒体让挂满青枣的酸枣树出现在大家眼前,学生对小青枣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从直观上体会故乡酸枣树的美,再通过朗读诠释自己对酸枣树的喜爱。

在结束本堂课之前,我展示了酸枣树挂满成熟果实的图片,给学生提供一个美好意境,并通过这一意境唤起学生的读文情趣和欲望,让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以上是我对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当然,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授课结束后我在反思,如果在酸枣叶一段的学习中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契机进行写作指导,或许那样的课堂效果会更精彩。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八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 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但如果真的以为此文是单纯写少年生活的,那就太肤浅了。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教学理念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选择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教材编排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知识不系统往往是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实这是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对立了,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新课改是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主要的教学理念是:

1、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小说就是要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小说的艺术美。

欣赏鲁迅先生名篇,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具体到学习《故乡》这篇小说就是:

(1)学习对比的表现手法;

(2)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这是本文的重点。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

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把握起来还较容易的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本文的难点:

第一,引导学生把握 “杨二嫂” 这个人物形象及在作品中的作用。

第二,引导学生把握“我”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突破难点时,单纯凭借老师讲解往往事倍功半,应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的确不明白时再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教法选择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我们长期孜孜以求的目标。教法学法大同小异,因为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用什么样的方法教,学生也就也大体用类似的方法学。

1、比较法:与古诗词中游子怀念、眷恋故乡的情感比较,思考故乡变化原因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以写促读法:初步感知全文后,写简短的读后感,体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学习法: “闰土”形象学生可自主分析

5、讨论法: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讨论。

6、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希望”部分,熟读成诵,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7、讲析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8、练习法:“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

(一) 诗词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好处:1、温故知新,语文味浓。2、操作方便,简便易行 3、反差强烈,引发思索。)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2、写50——60字的读后感,对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为理解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分析小说

1、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人物:

(1)闰土:在小学出现过,而且刻画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故学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学习重点。

(2)杨二嫂:协作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突破学习难点。

a、对小说的社会环境解析(对比闰土看瓜所言)——世风日下缘于经济凋敝,人穷志短。

b、杨二嫂是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嘴快、手快、脚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谣中伤)。

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

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3、主题:

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 《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看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

联系1934年作者所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四)练习

目标检测上相关练习题

备注:有些教参上确立的教学重点,比如景物(自然环境)描写等,因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在此不再作为教学重点。

通过《故乡》的学习,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分析小说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十九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浙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这篇名著,并在单元要求中明确: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掌握这两种描写方法,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但文笔却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节理解,技法学习上并不需花大力气,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

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在《故乡》中则主要体现在关于希望的阐述上。《故乡》中关于希望的阐述,是一段寓意深长的独白,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觉悲凉的成年知识分子,对前途对未来难以确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当理解话中的含义,对老师来讲也需凝神一思,对初二学生来讲,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岁的少年还是生活与社会的门外看客,他们对近距离的师长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难体会。要他们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若说有差别就是“闰土”,这个人物在小学教材中已出现过,而且鲁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浓墨重彩,前后对比鲜明,所以把握起来还较容易。“杨二嫂”及“我”则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性格成因相当复杂,且文中介绍不多,但能否准确掌握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却与把握好主题有较大关系。因此,我们确定本文的教学难点为:第一,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我”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希望”的含义。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设定难点时是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的,所以要突破难点,也就必须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

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首先,娓娓叙述,介绍背景,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读课文进行联想,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后,联系实际,引人人胜,深究作品表现的哲理。

在实施过程中则采用教师引导、总结与学生课内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导。如何引导呢?最好的办法是讲故事,孩子都爱听故事。那么,我们就从课文的时代背景讲起,可以讲讲辛亥革命的成败,叙叙鲁迅的生平经历,谈谈鲁迅的家庭成员,说说绍兴的风土人情,最后当我们讲到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时,可以把学生的视线拉回课文,再牵出一条学生已有所了解的承前启后的线索——闰土。接着便可过渡到分析学生不大熟悉的与闰土相关的“我”和“杨二嫂”了。

第二步:启发。由于学生对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已有所了解。第二步我们可以以启发为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积极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内涵。启发可从三个角度人手,“我”与“闰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杨二嫂与昔日的杨二嫂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不同与变化?并以此为纲,再派生出若干小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目的是最后给两位人物定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我们可以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还能促使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钻研课文,最后在讨论中明确两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义。“我”是一个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是当时社会进步希望之所在。而“杨二嫂”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义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第三步:深化。分析到这里,学生们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希望又是什么呢?鲁迅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为“路的开创”,含义是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希望;希望看去遥远,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百折不挠地去干,去实践,希望终能实现。但这样的解释,对初中学生来讲仍显拗口难懂,我们不妨先撇开“抽象”的希望,而从“路”谈起。

请设想,洪荒年代,荆棘遍地,要想到达远方,无路可走,束手无策,则永远离不开原地;只有奋斗,披荆斩棘,才有可能到达远方的目的地,怎么办?只有“开路”,才有希望。那么,行动吧!

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通过《故乡》的难点教育,学生们解决的不仅仅是对课文主题的准确把握问题,同时也要求初步学会抽丝剥茧、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笔下的故乡,为以后学习鲁迅的作品打下较好的基础。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二十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后安排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二十年后回故乡》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组“月是故乡明”主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通过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1、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2、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教学这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从而让学生充满激情的投入到写作中去。

(一)音画欣赏,感受“变化”

1.电脑播放两组画面。一组是二十年前宜昌的风貌,一组是现在的宜昌新貌。在播放第二组画面的时候配上一段非常优美的音乐。学生认真观赏,感受变化。

2.指名说说现在的宜昌和二十年前的宜昌相比有什么变化。(相信学生会从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环境,科技等方面来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述的同时老师就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在黑板上板书出这几个方面。(衣,食,住,行,环境,科技)。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跨越时空的两组画面的观察比较,增加对“变化”的感性认识,播放二组画面时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画氛围中感受宜昌新貌的美丽,激发学生喜爱家乡的情感,老师的板书为学生后面的想象提示了明确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想象“变化”

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他们的想象空间一时不能完全打开,于是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帮助学生如何展开想象。

1.以宝塔河小学的变化为例,指导想象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一组名校的校园画面让学生观赏。师:二十年后,我们的宝塔河小学就变成这样了。看完图后老师马上让学生对照刚才看到的名校校园再说说20年后宝塔河小学的样子。(学生可能会说宝塔河小学20年后变化很大,操场是塑胶的,到处绿树成荫,有高科技的游泳馆,每个教室都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然后老师相机归纳出想象的方法。(1.剪辑法:以别处的同类型的景物为参照物,把它们的优点移植拼凑在一起。2.预测法:以现有的科技水平,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

2、以街道为例,运用想象剪辑法、预测法,展开想象,全班练说。引导从路灯、路面、四叉路口的交通问题、路边的花坛、垃圾桶等等方面想象景物、科技方面的变化。

(当学生掌握了想象的方法后,为了拓宽他们想象的面,于是我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方面进行想象,或是从自己最希望家乡哪些方面二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来展开想象)。

3、全方位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方面进行想像,比如,你喜欢游泳,希望游泳池有哪些改进;你喜欢汽车,希望汽车会有哪些改进;还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地方想象起,比如,你希望小区里的设施有哪些改进,再添些什么能更满足大家的需要;有时你生病了要去医院你希望二十年后医院会是什么样的?电影院又会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工厂对环境的污染都很严重,你希望二十年后家乡的工厂又会有怎样的变化?甚至还可以想象二十年后你的亲人或同学会是什么样的。然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一个同学说完后听的同学可以补充,这样可以使同学们的想象更丰满。(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具体”的想像。)。

在教学中,我先以宝塔河小学的变化为例,详细指导,教给想象的方法,正应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教学原则,再进行半扶半放练习,掌握方法,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把他们希望的样子想象得更清楚、表达得更具体。这里采用想象剪辑法、预测法,更能实现“想象是根植于现实,而不是胡思乱想”,也更能避免想象的空洞。另外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希望”一词,我觉得“希望”一词比“变化”一词更富有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心中更能激起对美好未来的遐想。

(三)激情写作,表述“变化”

1.出示写作要求。

同学们想象的范围真是太广了,有的想象了二十年后家乡医院的变化,有的想象了工厂的变化,还有的想象了商店的变化等等,其实我们把想象的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就是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那么我们等会儿在写作的时候是不是要把所有想象到的景物都写进我们的作文当中去呢?和学生交流然后出示写作要求(点面结合,有详有略,确定有代表性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写具体,其他景物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性介绍)。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写作方法,掌握布局谋篇的章法模式避免文章写的拖沓冗长而又没有可读性。

2.文思泉涌,表述“变化”。

念故乡说课稿(通用21篇)篇二十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后安排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下面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二十年后回故乡》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组“月是故乡明”主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对家乡的爱和关注。通过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交流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1.引导学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培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留意家乡现状,合理想象长大以后的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1、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2、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本组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适当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

想象作文是要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编乱造,但又能不拘泥于生活。因为有这样的要求,小学生写起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学生在想象作文中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实际的空想,要么一概神化,要么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还有不知道这类作文的写法。想象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并非易事,尤其是岁月沧桑对小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得到。所以,此篇作文,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务。本设计着重从此入手,运用多媒体、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以“变化”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范例指导引领,让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生动,克服想象的空洞,泛泛而谈。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想象,使学生言之有物;再以在板画中游历,想象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贯穿回家乡的所见所闻,以此表现家乡的变化,使学生言之有序;最后,指导文章多种开头及结尾的方法,使学生言之有情。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是从这几方面进行设计的:(一)图片欣赏,感受“变化”(二)开拓思路,建构文源(三)集思广益,交流提高(四)回顾课文,领悟方法(五)开头结尾(六)范文指引,接下来我就从这几方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图片欣赏,感受“变化”

想象家乡的变化绝非易事,对小学生来说,世事变化,岁月沧桑并不容易体会,所以他们的想象可能就显得稚嫩,情感可能就显得肤浅,于是我就用变化去促成想象,以家乡的两组新旧风貌图,(大屏幕出示)配以适当的文字解说,让学生认真观察,感受变化,明白二十年的时间给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此来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开启学生想象的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好铺垫。

(二)开拓思路,建构文源。

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之后,大屏幕出示本次习作要求(大屏幕出示),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二十年后回故乡,内容可以写家乡的变化、引起的回忆、见面的情景以及其他内容。要有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做到语句通顺,想象合理。

(三)集思广益,交流提高。

学生明确了要求以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具体想象,我首先让学生考虑一下自己想写哪一方面,根据自己的选择结成几个小组,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以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最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之间通过提建议的方式进一步完善。

如:写家乡变化的同学就希望从家乡的建筑、家乡的店铺、家乡的风景区、家乡的道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小学、家乡的小吃等方面展开想象;写与亲人见面的情景就可以从家的变化、亲人的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以及离别情等方面展开想象;写久别重逢的同学聚会就可以从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主题活动——依依惜别等方面展开想象,这样通过集思广益,就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不至于写起来感到茫然,无话可写,为下面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四)回顾课文,领悟方法。

通过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表达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在回忆与交流中得到启发和补充,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物来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的,因此我们要学以致用,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尝试着运用这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五)范文指引。

通过一篇描写家乡变化的范文,指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写得好在哪里?他抓住了什么来写,使文章的内容具体而生动?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示家乡的变化,深化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及表达的方法。

(六)开头结尾。

俗话说,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于是我以老师到网上打算去投稿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开头能够吸引读者,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可以以思乡的诗句开头,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年的中秋,离家有二十个年头了,该回家乡看看了;可以以偶然听到的能引起思乡的歌曲开头如“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可以以打电话的形式开头如“喂,xxx,你忙什么呢,都二十年了,快回来吧。我去机场接你,不然,你恐怕要迷路了。”等等,让学生在交流和启发中互相补充,提供几种开头的写法。然后又引导学生说一说结尾可以怎样写,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一些表达方式,使自己的习作更加具体生动。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习作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教,谢谢!

相关范文推荐

    集团公司财务工作总结及计划(优秀17篇)

    通过财务工作总结,可以及时发现和弥补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提升公司的财务运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财务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

    端午节包粽子的过程(优秀14篇)

    写作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提升的过程,只有积极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写作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五月五,过端午,赛龙舟,敲锣鼓,端午习

    高一开学典礼学生演讲稿三分钟(热门21篇)

    演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探索知识和世界。接下来是一些备受好评的学生演讲稿,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参考。。大家好。我是

    小学生写得好的句子大全(15篇)

    优秀作文不仅要有独特的主题和角度,还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深度。作文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通过写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写一篇优秀作文,首先要选择一个适

    三分钟未来的励志演讲稿(精选15篇)

    三分钟,或许只是我们和他人交流的时间,但我们要充分利用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三分钟时间管理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大家好!感谢大家给我一个上台的机会!俗话说:“台

    保护环境卫生演讲稿(优秀17篇)

    演讲稿范文是对演讲主题和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重要工具。接下来是一些实用的演讲稿写作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演讲。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

    学生会干部个人工作总结(实用16篇)

    通过学生会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对学生会的工作成果进行全面回顾和评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生会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干部任命会上领导讲话(精选19篇)

    演讲稿可以用于学术演讲、企业演讲、政府演讲以及各种公众活动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干部、工人离退休时,很多单位都要为他

    内科护士长年终述职报告(汇总21篇)

    写述职报告可以培养自己的自我分析和总结能力,帮助自己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不断提升自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多篇描述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

    演出活动主持词(优秀16篇)

    主持词需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地表达活动的主题和目的。感谢各位主持人的倾情分享,希望这些经验对大家有所启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现场的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