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

时间:2023-12-01 作者:雅蕊

教学工作计划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以及评价方式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计划编写的实例和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一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一女生朗读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二

江苏省仪征中学朱宏林。

语文高考的三个变动之一即为古典诗歌鉴赏的题型变客观为主观。这就使得考生的。

诗歌鉴赏活动由被动选择走向主动参与,杜绝了考生蒙题的可能,提高了测试的含金量,

起到了很好的能力导向作用。但鉴赏毕竟是语文能力的最高等级,也是考生的弱项所在;

加之20题型第一次开始变化,因此不少考生在这一项目上存在较多盲点,主要表现为。

鉴赏过程中跟着感觉走,词不达意,乱贴标签,甚至不知所云。这里有必要谈谈古典诗歌。

鉴赏的一些相关要点。

一、加强理论指导。

目前考生在古典诗歌鉴赏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古典诗歌知识和鉴赏理论的缺乏。尽管考。

生从小学到高三接触了为数不少的诗词,但从书本和老师那里接受到的诗歌专业知识仍是。

十分零碎和肤浅的,至于鉴赏方面的理论就更是近乎空白。无知就带来了盲目,胡编乱造。

瞎蒙乱撞也就不可避免。这主要缘于日常的语文教学缺乏对诗歌鉴赏的系统性专业性。

的指导和训练,局限于诵读和讲解。因此即使是遇到一些内涵和特色比较浅显的诗歌,考。

生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作文教学中有一种“四格说”的教法,即:“知格、仿。

格、入格、出格”。所谓“格”也就是相关的理论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要把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教给学生,如古诗的特点、古诗的分类,古诗鉴赏的常。

见范围和内容,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术语等等。现在有不少教师已着手对这些理论。

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

二、加强专业训练。

有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下一步就是系统的专业训练。先从模仿起步。教师可以精选(。

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创)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以作为学习的范例。需要注。

意的是,这些范例应分门别类,各有侧重,要能体现出层次性和序列性,具体地讲,也即。

品味语言为一类,感受形象为一类,领悟思想内涵为一类,体味艺术构思为一类,综合鉴。

赏又为一类,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古诗鉴赏的要领。当模仿达到比。

较熟练的境界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训练,再将学生的鉴赏结果与现有的范例对照,

从中寻找优势和不足。

三、精选所用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诗歌浩如烟海,因此用于模仿和训练的诗歌就得有所选择。考虑。

到高考试题自身的典范意义,以及古诗主观鉴赏的.刚刚起步,选择时应将目光集中到一流。

的诗人和作品身上。比如年第一次考诗歌的主观鉴赏,因此命题者选择了诗歌最兴盛。

时期唐朝的诗歌,又选择了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李白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所谓。

一流的诗人,即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之类。

;同时诗歌的主题和特色也是一个选择的标准。特色不鲜明的不会选,消极颓废的不会选。

诗中有“折柳”,就涉及到古人的习俗,而这个词恰恰又是一个折射主题的关键词语。教师。

要提醒学生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适当地帮助学生对补充一些古诗中常见的文化常识。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三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四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文:《卜算子·咏梅》毛主席。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1.请简析甲文更著风和雨句中的更著与乙文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俏的精妙之处。(3分)。

22.简要概括甲文上阕、下阕的大意及全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3分)。

23.乙文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1.更著是更遭受、又承受之意,这两个字力重千钧,极力渲染梅花处境恶劣,遭遇凄苦。犹指还之意,突出梅花在悬崖峭壁、百丈冰棱中,依然竞放、一支独秀、傲然挺拔。俏指俏丽、俊俏之意,描写梅花傲雪美丽绽放,突出它的喜悦自信、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精神。

22.上阕描写梅花遭遇风雨独自绽放。下阕赞美梅花的品格,托梅寄志。以梅花自喻,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坚贞。

23.对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五

在我的脑海闪现,

你热情似火将我追赶,

象条欢乐地小溪,

奔腾到我的身前,

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爱火在心中汇聚一团,

可我们的爱啊!

失之交臂一瞬间,

美丽的女郎啊!

你永恒在我的心田。

诗歌:《爱的线段》。

我想象,

空间有根爱的线段,

线段的两端,

系着你我的心田,

我两眼徐徐微闭,

爱之音符拨动我的心弦,

爱的情感通过线段,

对你发出声声呼唤,

你那爱的心啊!

是否和我的心,

保持和谐同样的飞旋。

诗歌:《美丽爱情总有爱的呼唤》。

笔名:王李杜白。

地球在飞速的旋转,

人类世世代代繁衍,

没有爱,

世人何能延续到今天,

狂风在海上吹过,

海浪笑出浪花一片,

春风从大地飘过,

鲜花绽开了笑脸,

蜜蜂在花蕊中盘旋,

月亮由星星陪伴,

没有燕妮,

哪有马克思的光辉灿烂,

没有宋庆龄,

哪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没有邓颖超,

哪有周恩来的气度非凡,

辉煌爱情总有挚爱相伴,

美丽爱情总有爱的呼唤。

不一样的爱。

没有该与不该。

只能爱与不爱。

时位对于人的诱惑。

没有谁可以更改。

一生的等待。

没有改写故事的结局。

如潮的泪水。

冲不走如山的无奈。

刻骨铭心的真爱。

是一生牵挂的人。

你悲泣的时候。

她也在对月伤怀。

一同回归。

我内心犹如狂风再吹,

恨不得马上变一声惊雷。

让我的脸色不再苍白,

让惊雷扫除阻路的.魔鬼。

快让我迈开拥抱你的双腿,

快瞧瞧你这一枝美丽的腊梅。

让你接收我的热泪,

更加增添你动人的颜色。

让我慢慢的抚摸你的肩背,

轻轻地为你扎一串耳坠。

看耳坠像那欲开的蓓蕾,

你的芳香已经把我灌醉。

我嘴里哼哼着我的阿妹,

但愿你搂着我一同回归。

你的心世界。

我悄悄的,

静静的,

缓缓的,

走进你的心世界。

看到你孤身做在船上,

洁白的裙摆随风飘荡,

海藻般的黑发迎风而逸。

我知道,

你在想他,

那个让你钟爱一生的男子。

我知道,

你很爱他,

以至于把我对你的爱忽视。

我知道,

你很想他,

他是守护你的唯一王子。

我知道,

你不爱我,

这辈子只能做你的骑士。

我知道,

我都知道。

但是,

请你记得,

这一辈子,

我都会做你的骑士,

都会做你的守护天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六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一女生朗读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反衬,是一个自鸣得意。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布置课后练习。

最后一句话,诗歌是心灵的家园。

下课。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11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董隆发表于:2004/11/2402:54pm。

又让我得了第一。

我的心都要醉了,别认为我是谀词,尤其是这最后,让学生带这问题离开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妙!

顶部。

初雪霁发表于:2004/11/2403:39pm。

省略部分多?其他组的解读情况?

顶部。

szw6998发表于:2004/11/2404:59pm。

还要细看,然后再说。

顶部。

草发表于:2004/11/2408:37pm。

打印机有问题了,。

先在这占个地方。

顶部。

xiaoyanzi发表于:2004/11/2409:02pm。

xiaoyanzi认真听了这节课,就不再评论了。

洗耳恭听各位的高见!

顶部。

hbxfld发表于:2004/11/2508:35am。

不错啊。

顶部。

xiaoyanzi发表于:2004/11/2510:10am。

hbxfld。

感谢参与!

顶部。

天地一沙鸥发表于:2004/11/2610:31am。

看得不太懂啊,不好妄说。

顶部。

臭虫发表于:2004/11/2601:22pm。

我来说两句,实在看不下去了^^^^^^^^。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是语文课吗?怎么玩政治了?看来我也要鞠躬了:感谢给我看您的帖子。有手帕的吗?我感冒了。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诗歌不是东西,诗是生命的转移和存储的一种方式,它凝固在语句里。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感情的分类心理学有标准呀?!!!!

郁闷!!

顶部。

elvis007发表于:2004/11/2602:14pm。

诗歌和散文同样难讲,

教有定法那就不是文学了。

顶部。

盖玉春发表于:2004/11/2707:07pm。

聆听着大家的高论。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七

面对一条海峡造成的乡愁,其实两岸的人都在默默等待,都希望有人能帮他们道出心中的哀愁:无数家庭就像左右手一样被分开,但似乎永远无望重新握在一起;两百万背井离乡的大陆人,成了台湾社会中的外省人;同一种语言、文化和传统,因为一条海峡的分隔,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甚至命运……乡愁就像梦,不厌其烦,要代代找到为它开口说话的人。

七十年代的余光中,正处于个人西化主张的强弩之末,等待在八十年代开口提醒人们,去用新诗唤醒中国古代。五十年代他与覃子豪等创建蓝星诗社时,是他西化主张的开端。重要的是,蓝星诗社自视为“新月”的继承者,他们费尽心力继承的“西化”,实际是西诗格律体与自由体的混合。就是说,他们认为诗歌的声音和形式必须受到某种约束,只有意象或隐喻的使用是自由的,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的尊崇。

我们容易看出,《乡愁》一诗有新月主张的“稳定”形式,明显吸收了闻一多的“音尺”主张。音尺是闻一多用来计算诗句节拍的单位,大致相当西方格律诗中的音步。比如,《乡愁》中每节对应的诗句,音尺的数量完全一致。每节首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都是音尺数量为二的句子:“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

同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音尺数量为五的句子:“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音尺数量为三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中四节的音尺数量(按行计算),分别都是二、五、三、三。通过追求节与节音尺数量的工整、对称,余光中实现了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要求的整齐化、规律化。不过余光中作为蓝星成员,显然放弃了闻一多在《死水》中的刻板做法:即在同一节中追求诗句音尺数量甚至字数的相同。相反,余光中给予首节完全自由的安排,转而让第二、三、四节受控于首节,令节中各行的音尺数量甚至字数,全部向首节看齐。

其实,这也是古代《诗经》中不少诗篇的选择,《诗经·郑风》中的某些诗篇,同一节诗句的'字数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郑风·淄衣》中的首节:“淄衣之宜兮,蔽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各行字数分别为五、六、五、七,《淄衣》中的第二、三节各行字数,保持了与首节的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窥见,这种安排之所以受到《诗经》和蓝星成员的青睐,是因为古体诗在诗经时代以及新诗在当代,都面临骑虎难下的相似局面。

作为民歌的诗经,为了易于传诵,必须在散文化与声音的规律化之间作出选择。通读《诗经》可以发现,除了四字诗基本(不是全部)完成了刻板的规律化(追求各句字数相同),其实无法控制各句字数的挣扎,明显贯穿于不少诗篇中。当新诗用类似的想法来处理诗句,因为白话词汇的字数更不可控,可以看出这种挣扎会更加强烈和痛苦。我们由此触及到余光中与闻一多的差别,甚至蓝星与新月的差别。闻一多和新月成员表现出了实现整齐诗行的急切,他们差不多是用谋杀诗句的方式,来切出整齐划一的诗行,他们由此留下后人病垢的不少弊端。他们切掉的不只是诗行,他们切掉的也是某些思想,因为宽以待词,实质是宽以待思。

余光中作为蓝星成员,似乎有意把诗句的规律化,与思想的弹性、意象的亲和力结合起来,避免诗句受到过度整齐的戕害。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哪怕是所谓的自由体,与讲究的格律体也只有相对的差别。自由体压根就没有真正自由过,它也有属于自己的“形式”,只不过一般人难以直接用眼睛辨认出来。

余光中拒绝闻一多那样的刻板重复,也拒绝自由体的复杂“形式”(要更细心才能发现它的重复模式),恰好体现了他作为蓝星主力的追求,即他更多以诗句内在的效果,来考察音效,从而比新月更靠近现代主义。比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他选择的是现代主义“什么是什么”的常见范式。现代主义之前,常见的比喻范式是“什么像什么”,这种范式力图让读者觉察到两个事物相似的特质。“女人像花”强调的相似特质是美丽,“我拥抱着白桦树,就像拥抱着别人的妻子”(叶赛宁),暗示的相似特质是熟悉中的新鲜感、陌生感。“什么是什么”则不把注意力只放在暗示相似特质上,它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把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强行混搭在一起,从而利用我们的联想,产生诸多歧义。兰波的“u,是天体的周期”(《元音》),是这种混搭范式的开端。u本是声音,被强行与视觉上的“天体的周期”等同,从而令我们对u的声音多了视觉联想,也令我们对“天体的周期”多了声音联想,这就是所谓通感的来源,即在现代诗中,听觉、视觉、触觉等可以相互转化。

可以说,没有“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就不可能有通感的产生,毕竟强调相似特质的“什么像什么”,无法同时容纳听觉和视觉等。当然,“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同样可以如“什么像什么”一样,用来暗示相似特质,但不必如后者那样,非得令人一眼看出两个事物的相似(这是“什么像什么”产生比喻的前提),从而扩大了选择相似特质的事物范围。

可以设想,如果把《乡愁》一诗中的“乡愁是……邮票”、“乡愁是……船票”、“乡愁是……坟墓”、“乡愁是……海峡”,改为“乡愁像……邮票”、“乡愁像……船票”、“乡愁像……坟墓”、“乡愁像……海峡”,由于“像”会迫使我们寻找“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共同点,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揣摩“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这样就中断了“乡愁是邮票”等带来的异质含义与诗意延伸。

当使用“什么像什么”的范式,读者因无法一眼看出“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会觉得诗句别扭,一时难以认同。由于每节最后两行,“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不是用来描述“乡愁”与“邮票”等的相似,而是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情景描述;“邮票”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船票”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坟墓”对应的情景是“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海峡”对应的情景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情景描述旨在深化扩展我们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感觉,并不劝说我们去寻找它们与“乡愁”的相似。

这样,当我们读到每节第二句,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的陈述,陈述本身会先迫使我们接受“乡愁是邮票”等的“事实”,我们内心那种寻求相似的警觉,会先被陈述捻灭。“乡愁是邮票”的陈述,尽管会产生诸多歧义,由于“什么是什么”的范式,没有只为相似服务的义务,我们获得自主联想时,就会先接受陈述,同时期待接踵而来的诗句,通过拓展其含义,来令我们信服、认同。由此我们触及到《乡愁》的秘密,说起来甚至非常简单:作者只需先找到与个人生活相关的几个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再找到意象对应的情景描述(这不难完成),最后考虑用什么情绪或感情把上述意象勾连起来,以达到相互说明和映衬;因作者是用强力陈述“什么是什么”来勾连,就不必考虑情绪或感情与“邮票”等意象的相似点,比如,我们甚至可以试着用“爱”来替换诗中的“乡愁”,诗歌依然成立。所以,《乡愁》的难点既不在意象的寻找和对应情景的描述,也不在能否找到情绪或感情勾连意象,这样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提示的乡愁背景。

拓展阅读:乡愁读书心得。

读一首好诗,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重读余光中的《乡愁》,我才真正体会诗中那浓浓的乡愁。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海外的游子,“乡愁”便是他们心中永恒的主题。

几笔平素的语言中,渗出的是浓浓的乡愁。小时候,一张小小的信笺寄去了对母亲的问候,带去了一份乡愁。长大后,一张窄窄的船票,那是与新娘的相聚,载去的是一份离别的乡愁。后来啊,一方矮矮的坟墓,是那割舍不下的心,是那深厚的情愁!游子的心,谁能读懂,这简练的语言中又浓缩了多少的情感!从小时候的乡愁到现在的乡愁,同样的乡愁,不同的心情!从思乡、思亲升华到思念我们伟大的祖国。那一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大陆和台湾,但是它又怎能隔断两岸深情的呼唤、企盼和守候呢?那一声声从心底发出的呼唤,对大陆、对祖**亲的呼唤,对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将怎样震撼着中华炎黄子孙的心啊!

《乡愁》,短短的四小节,反复地咏叹,道不尽的是乡愁,凝聚的仍是乡愁。

余光中用《乡愁》这首诗来聊以慰藉,让我感到诗人那种“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悲壮,那种“思念故乡,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这正是一颗游子的心哪!

读《乡愁》,是中国人与中国人在用心说话,在用心交流。读了《乡愁》,游子的那颗火热赤诚的心便会呈现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里。那是一个游子的乡愁,那是一个渴盼祖国统一,与亲人早日团聚的游子的乡愁。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思念祖国。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国人,我们流着一样的血,忍受着同样的痛,有着一样的心情,也有着同样的乡愁,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着一颗同样的中国心!

乡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八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

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省净、洗净,字法句法的运用之妙使人深咏不尽,是洗练风格典范之作。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九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十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如学习李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讲到人的奉献精神时,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得分也会高些。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的兴奋,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恶水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学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能描绘出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挂帆小舟孤独地漂泊在江中,诗人坐在船头,倾听琵琶女诉说心中无限事的哀婉画面,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十一

摘要: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精炼含蓄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吸取优秀文学精华,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博大,所以加强诗歌教育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然而,现实中的诗歌教育的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典诗歌鉴赏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古典诗歌鉴赏课堂教学的策略。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十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分析:今年湖南卷古诗鉴赏沿用该省去年续写的题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比较阅读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展阅读面,使考生的视野更开阔一些,二是因命题已将其设置成一种对应格式,考生只要综合考虑原诗特点和答题处前面的内容就不难写出很不错的答案来。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属e级,是最高级。考查要点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小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命题者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进行示例,通过做题型的分析,发现它包含四个要点,即“望”字出现的位置、写法、结构上的作用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第二小题考查诗歌形象——“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续写也要“依样画葫芦”,作答是不难的。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十三

浅析精加略模式下高效课堂初探。

张淑艳黑龙江省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151500)。

1引言。

语文课堂是什么?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让笔者、编者的意图更完美的体现出来,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点。要设计精加略教学模式,首先要考虑,两篇文章是否适合精略结合。精略结合是有明确目标的,当然要求有更高的策略性。首先说精加略的结合点,不是任何两篇文章都能采用精加略的模式进行授课,因为对于精加略的文章来说要么是在主题上的结合,要么是在写法上的结合,由此才可以达到学法和写法的迁移,达到学一学、练一练、用一用的精加略形式。

2找准精略结合点。

2.1写作方法的结合。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都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选择童年生活中最鲜为人知的事例反映童年生活的乐趣,如一股清新的风迎面吹来,勾起学生对渐渐远去的童年生活的眷恋。

2.2主题的结合。第九册第四单元都是揭示做人道理的课文,主题一致,内容相似,四篇文章以精、略、精、略排列。在写作方面又都是以生活中具体事例来揭示给人的启示。前一个精加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经过,体会重点句子含义,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的'话、我的心情变化过程。再以表格形式让学生应用学法自学略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体会文中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在作者的叙事中进一步验证。这样做就会让学生明白启示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出来的。

3有效问题的设计。

精加略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只有短短的20分钟,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就必须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信息的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1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中心提出。教学《白鹅》时可以用一个问题贯穿全文:“为什么作者说‘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围绕中心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白鹅高傲的语句,层层递进剖析中心,白鹅的形象跃然纸上。

3.2问题的设计牵出文章的脉络。《晏子使楚》一课中围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又巧妙还击展开叙述,设计问题时可以从脉络出发“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学生从问题出发,找出课文中三次斗智的经过,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了解人物的特点。

3.3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文题入手。学习《蝙蝠和雷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蝙蝠和雷达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从文章对蝙蝠的叙述开始进行分析,找到三次试验过程,填写表格,归纳二者联系得出结论。不必去逐段讲解,按段发问,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手抓,避免了弄得学生云里雾里,忙得不亦乐乎却不得要领。

3.4问题的设计还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会发现文章采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圆明园曾经辉煌的过去,建筑技术的精湛、建筑风格的别具匠心、园中数不清的珍珠宝器以及历史文物,而对于毁灭一处却交代甚少。这样的写作好处是什么?学生会发现对比鲜明,文章笔锋转折处令人不禁惋惜这样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更是痛恨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了中国领土,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精读课文这样处理,那么略读课文呢?给学生一个支架,但是支架切忌琐碎。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可对学生的交流给予点拨但不宜多。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在精读课文的处理中,你已经注重了学法的指导,现在是学生自主应用的时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要牵着学生走。

4阅读质的把握。

精加略课堂上相对缩短了精、略课文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影响学习的内涵,而延伸了学习的广度,那就是有效进行了拓展阅读和写作。我们先说读。首先,拓展阅读的时间要保证。拓展读是输入信息的途径,是学生拓展思维的保证,每一个课时分配中都要安排读的训练。

其次,阅读的时机要恰当把握,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出现了类似联合国、维和任务、蓝盔等名词。字词典上公式化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进入拓展教材,阅读相关知识。需要繁琐解释的名词在一系列的资料摄入中迎刃而解,既没有耽误教学时间,又使后面的内容理解变得更顺畅。再次,拓展阅读要创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恰当选择阅读材料。学生读进去之后,再从作品中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评价作品,交流收获。当阅读成为一种乐事时,自然会掌握更多的技巧。扇起阅读的翅膀,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快乐的飞翔。

5拓展写的设计。

我们再说一说拓展写作,写作要与精略结合点、拓展读紧密结合。精加略课堂第三课时要有写的训练,要精心设计题目。作文题目往往只有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看似简单,其实要设计出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题目来,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作一番熟悉了解工作,让学生看到作文题后有熟悉的题材可写。通常情况下,结合精加略的结合点进行设计,如在学完《草原》+《丝绸之路》时,我让学生采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家乡风景、风俗习惯,学生完成的习作令人欣喜。

学习《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后,我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的童年故事,很多同学立意新颖,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习作要与拓展读相结合。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多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学习《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后,让学生以感动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的素材特别多,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积累开始输出。给学生足够的写作时间。教师的点拨要少而精,尽量不去限制学生的思路,给学生独立构思和写作。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学生的读写训练,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学以致用的读写结合策略使学生积淀了文学底蕴,深层次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语文教学发挥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范文(14篇)篇十四

鉴赏诗歌的形象-咏物篇(教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咏物篇(教案)学习要点1、常见的诗歌咏物形象2、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描写学习内容:一.【考点解读】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拟人、象征)。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了什么物、用了什么手法、物有什么特征、表达什么情感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物与人一体),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二.【典型例题】1.请简析诗中蝉的形象。蝉虞世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注:垂q: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这首诗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q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出现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品质。三.“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四.练习巩固:1.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2.下面一首唐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白牡丹?作者对白牡丹不作褒贬,却有寓意。作者的寓意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裴给事宅白牡丹裴粼长安豪富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答:这首诗通过与紫牡丹的对比来写白牡丹。前两句从侧面渲染紫牡丹的富贵以及人们争赏紫牡丹的热闹场面,与第二句写白牡丹在空园中承着明月和冷露盛开而无人观看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对白牡丹虽未作褒贬,但表达了对白牡丹的同情和赞美,寄托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欣赏的人生感叹。3.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一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1)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理解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4.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注]李纲官至宰相,因反对媾和,力主抗金被贬谪武昌。箱:通“厢”,仓廪。(1)这首诗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和辛酸。“牛”为何而“病”?“力尽筋疲谁复伤”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耕犁千亩实行箱”,亩复亩,年复年千箱充实,牛必然气力衰竭并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2)三、四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病牛”的什么精神?“病牛”为让“众生皆得饱”而献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是“病卧残阳”也无怨无悔的襟怀,歌颂了病牛忧在人先,乐在人后的可贵精神。(3)就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作一点浅析。此诗用比兴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感人肺腑;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语言通俗、凝炼,意境高远。(一点即可)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昭君怨郑域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6.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8.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9.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泾溪唐罗隐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注】泾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1)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2)简要说明第一联和第三联运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师德工作总结教师(专业12篇)

    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模式,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启示作用。以下是教师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以便更好地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科室护理工作年度总结报告(优质18篇)

    年度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反思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成长和不足。等下我们会分享一些年度总结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20__年内科二病

    幼儿园端午节教育工作总结(通用15篇)

    在幼儿园工作总结中,可以对自己在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估。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大学学委辞职申请书(热门14篇)

    辞职申请书是我们向雇主正式通知自己即将离职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在使用范文时,记得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和修改。如果你打算辞掉学生

    小马过河语言课教案(通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南,也是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工作计划是对教学工作进行有序规划和布置的重要文书,它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如

    烧烤活动的策划方案(通用16篇)

    策划方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和变数,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困难。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看到一些创新的思路和独到的策划方案实施方法。一、活动主题:桂林文新投资开

    预防校园暴力安全教案大班(精选13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力求使教学过程有效有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范文,供教师们参考和借鉴。1、了解什么是校园暴力。

    服装店员工劳动合同书(实用19篇)

    劳动合同是用来约定雇佣关系的具体内容和条件的法律文书,它具有法律约束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问题中劳动合同的相关范文,供大家查阅。甲方(用人单位):乙方(应聘人)

    顶撞领导检讨书自我反省(模板12篇)

    检讨书是对自己行为、思想或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反思和总结。以下是一些写检讨书的实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和指导。尊敬的任课老师:您好,我在深刻反省自身

    外科人员个人工作计划(实用22篇)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可以提前规划和安排工作任务,使工作更加有序有条理。工作计划书的编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关于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