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紫薇儿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的认真执行和监控,确保计划的顺利完成。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范文。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一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五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1.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课时

刘禹锡(772—846),字梦得。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由千古唐诗引入

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

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

3、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参考: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5、研读《题乌江亭》,辅佐加深对《赤壁》的理解。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

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

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1、注意动词、形容词、叠音词、象声词等;2、注意语序;3、语言特点。主要有:清新,即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即不加修饰,平白易懂;绚丽,即词藻富丽、有文采;明快,即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即不直接叙述,而曲折倾诉,言此而意彼;简洁,即干净利落,言简意赅。4、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我们从景物的特征入手,根据景物的组合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明确特殊意象的含义,如梅、竹、菊、柳、蓬、鸟、子规、月、雨、流水等。

第二悟情感,析主旨

1、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及诗人的身世来理解主旨2、主旨有爱国忧民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身世类:诗人总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诗人们的清高、自负又常常使诗人四处碰壁、遭人排挤,远大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所以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作在古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特点大多是忧郁、悲愤。羁旅思乡、贬谪愁思等也属此类。爱情类:歌颂爱情的美好;反对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压迫;征人思归、思妇念夫。闲适类:隐逸生活的闲适;寄情山水的情趣,以山川田园的美好来反衬官场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友情类:对友人的关心和祝愿,友人之间的友谊。其他类:叹光阴易逝、感物是人非、蕴含哲理等。

第三看风格,辨手法

1、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2、古代诗歌的常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托物言志: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包括象征手法。借古讽今: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具体表现在诗文中多是一种暗示、象征或修辞的运用。衬托、起兴、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的作用。

3、指名学生上台赏析诗歌。(汪思琪)

修辞手法;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名句的赏析

4、学生相互质疑补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有感情吟诵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水调歌头》。

1、播放或学生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2、请同学说说聆听后的感受(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3、介绍词的相关知识,解题并提供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读一遍,跟读一遍。

5、师生品读

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抒发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情感。

6、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及搜寻的资料,结合本词,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推荐学生阅读《江城子》

2、背诵诗词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3、背诵本曲

四、小结

五、熟读诗词曲五首

六、课堂检测

1、默写名句

2、品析名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古诗词教学人物,个人认为宜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和赏析文章两种途径来完成,教师不宜讲授得过细,应该传授一些方法,并注意示范、指导。基于这样的想法,在课堂组织教学时,便依照读-品-析-背的流程与学生共同赏析诗词。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发挥主体性,参与讨论,其中时有精彩赏析。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二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一课时。

发蔫(nian1)擅长(shan4)绰号(chuo4)。

刷浆(jiang)难堪(kan1)一瞅(chou3)。

发怔(zheng4)褒贬(bao1)怵(chu4)抠(kou1)。

戳(chuo1)瓢(piao2)。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

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

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

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三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6)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7)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1、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2、写话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整2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走协调有序理所当然。

背……过。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四

1、因声求气,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吟咏诗韵,注意诗歌的韵律,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变化等来表达情感。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背诵全诗。

1、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李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难点。

因声求气,诵读全诗。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把握对诗歌得体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五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

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望海潮

柳永

景美人惊叹

杭形胜间

民乐赞美

州繁华天

官愉堂羡慕

教学反思:

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六

(第一课时)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

2、师: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嚷盈”等字。

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七

本节教材以我国的民间艺术皮影为题材,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独树一帜。但相对我们这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几乎不了解什么是皮影,因此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互联网、图书馆等地方查找资料,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达到事功半倍的效果。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皮影相关知识、人物造型特征及美感。

2、实践目标:能利用皮影人物造型的方法,用线画一幅有特点的皮影人物画。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自主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自主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重点:皮影的相关知识及人物造型特征。

难点:如何表现出传统皮影。

2、课件:皮影的制作。

3、皮影实物。

1、了解和收集皮影的相关资料。

2、分组合作便于交流。

一、激趣导课:

就是这部动画片,一下激起了我们对于皮影的研究兴趣,下面就请同学来共同探究一下吧。

二、分小组合作探究。

1、皮影的传说与历史。

2、皮影的造型特征和图案特征。

3、皮影的制作材料及方法。

4、探究皮影的玩法。

三、各小组汇报。

1、皮影的传说与历史:

皮影最早诞生于2000年前,俗称“影子戏”,是我国古老而神奇的戏曲艺术,因为它比电影出现的早,也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鼻祖。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曾是人们对皮影戏的记忆,一幅白白的纱,一盏昏黄的灯,光影间演绎人间百态。

皮影的地区分布特点:

陕西皮影:纤巧秀丽,色彩鲜艳。

北京皮影:脸谱京剧化,富有京味文化。

四川皮影:简约纯朴。

2、皮影的造型特征和图案特征。

造型特征:造型平面化、艺术化、卡通画、戏剧化。

为什么皮影人物都用侧面像?便于戏曲人物之间的语言动作交流等。

皮影身上有哪些传统图案、线条?有牡丹、龙祥云等图案,有直线、折线、波浪线等。

3、皮影的.制作材料及方法。

制皮描样镂刻着色熨平上油订缀。

4、探究皮影的玩法:请学生给皮影人物摆造型。

提问:通过你的观察,告诉大家皮影人物为什么能动?两个学生给皮影人物摆一个造型。告诉大家,皮影人物是靠身上的关节活动的。

三、艺术实践:通过各组同学对皮影的研究及资料准备我们是不是也想画一画皮影呢?用线画一幅具有皮影人物造型特点的作品。要求:注意设计要点,线条细致而不繁琐,简洁而不空洞,注意线条的刚柔、粗细、疏密变化。

四、展示评价。

设计多个奖项:最美造型奖,最美线条奖,最美色彩奖,最美构思奖,最佳表现奖,引导学生从技能、情感等方面对这节课的表现做出评价,对作品发表看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看过了大家的展示,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搜集到这么多资料,宣传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希望同学们能将研究深入下去,发现更多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民族艺术瑰宝。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如此灿烂的民族文化而自豪,更应该为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而不懈努力。希望同学们以后要继续挖掘、创新,让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六、教学板书。

走进皮影。

看听说玩。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八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九

课本108页至110页的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想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什么样子;一池的荷花有什么姿态。能够理解“冒”“饱胀”“挨挨挤挤”等词的意思。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想象和体会一池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1、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大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2、想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具安排]。

教学挂图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接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的。

(一)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继续学习第21课《荷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荷花的?(闻花香,赏花姿,赞花美,想花舞)。

(三)接下来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读课文,体验和想象这一池荷花的美。

二、学文。

(一)第一段。

1、指名读,其余学生想:我为什么赶紧往荷花池边跑?

2、小结:作者知道荷花开了,他想看荷花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呀,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急切的心情?(板书:赶紧)。

3、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第二段。

1、作者跑到荷花池边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读时注意用横线画出描写荷叶姿态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

2、荷叶。

(3)用现实做类比,引导学生想象一池荷叶的景象,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话。

(1)荷叶很美,荷花更美,荷花是什么样的?(一生读)一共写了荷花的几种姿态?

(2)请一生读描写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其余在图上找对应荷花。

(3)请生上台指这三种荷花,板书:全开半开花骨朵。

(5)学生读——说理由——师点评——有感情朗读。半开的:多像个羞羞答答的小姑娘呀,她也想和别的话一样美呢!全开的:花瓣全展开了,里面这嫩黄色的是什么呢?(小莲蓬)可爱吗,那些词写出了它的可爱呢?花骨朵:花骨朵像什么?(后面根据学生所说进行点拨)。

(6)这三种姿态的荷花都很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4、冒。

(1)么美的荷花,这么美的荷叶,作者是怎样从写荷叶过渡到写荷花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2)“冒”可以换成“长”吗?为什么?它与前一句话中哪个词呼应?(这个问题可以在学生说的基础上酌情问)。

(3)是呀,这么密的荷叶挡也挡不住这一朵朵的荷花,它们的生命力真旺盛。(请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5、想象:

(1)瞧,这三朵姿态的荷花从荷叶间冒出来笑着看大家呢,谁来当当它们,用手摆出它们的.姿态。

(2)请生上台做动作。

(3)还有什么姿态呢?请生上台做动作。

(4)这一朵朵的白荷花欣喜的看着周围的世界,仿佛会说些什么?

(5)生想象。

(6)师:谁愿意赞美她们?生赞美。

(三)第三段。

1、师范读第三自然段,请生读这一段。

3、那让我们再一次赞美这美丽的荷花和神奇的大自然吧!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第四段。

2、学生想象。

3、荷花太美了,怪不得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愿意和他做朋友,怪不得我们都以为自己仿佛是一朵荷花呢。

三、总结。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闻了花香,赏了花姿,赞了花美,想了花舞,我们从中充分可以感受到这一池荷花的美。

四、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一)小报。

(二)收集小诗。

(三)画一幅荷花的画。

(四)背课文。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十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一

知识与技: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2课时。

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明确:师出名门: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传奇身世: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轻貌美--年长色衰;门庭若市--独守空船;昔日欢笑--今日心酸。

思考3:诗人为何能对琵琶女的演奏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明确:用诗人的话来回答--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4:“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明确: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四)第三次写到琵琶曲:“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思考6:“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只为琵琶女而洒吗?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任选一题):

1、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并加以赏析。(如:《李凭箜篌引》、《颖师弹琴》、《听蜀僧浚弹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你有过这样的相逢吗?请以《相逢是首歌》为题写一段融记叙、抒情为一体的文字。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是好习惯,有的是坏习惯。好的习惯应发扬,坏习惯就要改正。如果你有某些坏习惯,这节课我们就要帮助你改改你的坏习惯。

板书:改改你的坏习惯。

二、新授部分。

1.看课堂剧《小红的三餐》:故事大意:小红早晨起床,洗濑完毕,妈妈把饭菜在餐厅摆好,叫小红吃早饭,小红说:“妈妈,我不饿,我不吃。”说完就上学去了。中午放学小红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着她平时最爱吃的红烧排骨,小红拿起筷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一直吃到不能再吃为止,下午上学的路上开始胃疼,晚上回家发现只有一个她最不爱吃的酱茄子,小红只吃了两口就不吃了。

师问:谁能说说不卫生的习惯还有哪些生答:师板书:

师问:你有这方面的坏习惯吗你准备怎样改正。

小结学法:(略)。

2.观看课堂剧《小明的100分》。

(大意:)老师说今天的数学卷子,我已初步看了一遍,现在发还给你们,我公布正确答案,要求同学们对照标准答案自行打分。小明左右一看没有注意,忙把填空中的错误答案改正过来,打上100分。这节课结束时老师说:“同学们,老师是在做一个诚实测验,如果你有不诚实的表现要改正。

看幻灯出示的问题,同桌讨论后回答:

(1)小明这是一种什么坏习惯。

(2)不诚实、欺骗老师这属于哪种坏习惯。

(3)还有哪些习惯是人际交往中的坏习惯。

(4)如果你有这其中的坏习惯,你打算怎么办。

3.观看课堂剧:《客人来了》故事大意:张叔拿来一盒礼品到小立家做客,爸爸接过礼品盒放在桌子上后跟张叔叔谈话。小立打开礼品盒,发现里面有她爱吃的蛋糕,就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嚷着叫爸爸陪她到公园玩儿。

看幻灯:出示题:

(1)故事中小立有哪些坏习惯。

(2)这是哪方面的坏习惯。

(3)还有哪些是家庭生活中的坏习惯。

(4)如果你有打算怎么办。

用刚才学习前两个内容的方法自学,小组讨论,派一人回答。

4.说说你或你发现别的同学有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其它不良生活习惯,你的`改正措施。

三、总结。

1.问: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师总结:

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某种或某些不良习惯。只要大家从小勇于认识和承认自己的不良习惯,并下决心纠正,就能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师讲解,大家齐读。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十三

1、学会“找、到、知、没、关、合”6个字;会认“哪、枕、被、窝”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向往美好世界的意识。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向往美好世界的意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梦。)小朋友们平时睡觉爱做梦吗?你都做过什么样的梦?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发言。

2、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有一位小朋友冬冬特别想知道这个问题?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梦吧!(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或问问小伙伴。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读一读。

3、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4、四人小组的小组长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卡片。

5、游戏巩固:遍地开花。

6、把生字宝宝送回课文里,你还会读吗?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夜深了,冬冬准备休息了。他眼睛刚一闭上,就做了一串串甜甜的美梦。你们猜一猜他做了什么梦?同桌互相说一说。

2、教师相机范读,这是多么美的梦啊!谁也想做一个甜甜的梦,读一读课文。

3、指名试读,大家共同评议。(学生练读、教师指导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4、大家的梦都好美呀!可是我一醒来,梦就去了,多可惜呀!谁再来读一读。

5、指名读,教师指导范读,小组赛读。

四、齐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学生自己识记生字“找”。

指名生分析“找”字的字形结构。

仔细观察“找”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师示范指导,学生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向往美好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向往美好世界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二、指导背诵。

1、边读边想象你在梦中都看到了什么。

2、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还可以试着背诵。

4、请生自由背诵。

5、你最想在梦里梦见什么?

四、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1、游戏,巩固识字。

2、出示“写一写”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用好办法记住字型。

3、说说这些字该怎样写才好看。

4、教师范写。

5、学生自由描红,全班共同评议。

板书设计:

9、找梦。

梦来了,梦去了,

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在枕头里?在被窝中?

一合眼,梦就又来了。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十四

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十五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教具:投影、小黑板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对。它就是燕子。请同学们看图,(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板书:1、燕子)。

1、读生字组词,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4、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

俊俏—(俏丽)聚拢—(聚集)。

生机—(生气)掠过—(拂过)反义词:

偶尔—(经常)增添—(减少)。

俊俏—(丑陋)机灵—(死板)。

组词。

俊()俏()拢()拂()倦()。

峻()悄()笼()佛()卷()。

骏()稍()垄()沸()圈()。

符()谱()沾()添()奏()。

附()普()粘()填()凑()。

1、“燕”上半部分不是草字头。

“聚”下半部分不是水。

“稻”与禾有关指导书写。

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1、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教学过程:

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

3、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画了哪些燕子?小燕子在图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

在认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小声读书,促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以燕子为线索进行记叙的,具体是按照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特点和燕子停歇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燕子的。

(一)学习第一段。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段。

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课文描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弄清楚了这一部分的叙述顺序。

(这一段抓住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先写了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又写了燕子轻快的翅膀,最后写了燕子剪刀似的尾巴。这几部分连到一起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些描写突出了小燕子与众不同的形象。)。

学生分析到这里就很不错了,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这就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课文先写了整体:一身乌黑的羽毛;再写局部: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最后又回到整体:凑成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你认为这一段中哪些词用得好?

(“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这些词用得好,因为它们写出了燕子外形的美丽。)。

(板书: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

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思考:羽毛是美的、翅。

膀是美的、尾巴也是美的,它们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好形象。学生能够由此发散思维,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一句话在这一段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凑”是几个方面合在一起的意思,用在这句话中非常形象生动。)。

(板书:凑成燕子)。

同学们可以把两个句子比较着读读,哪句好一看就会明白。很明显书上的句子写得好,因为它更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实际上“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句话既是前面内容的总结又是下面内容的总起,它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

(板书:活泼机灵)。

(二)学习第二段。

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最能体现春天特色的景物。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把主要词语画下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体会春天的景色之美。

出示小黑板或在投影上打出这样一段话:“才下过几阵雨。风吹拂着柳丝。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请同学们将课文上写的和小黑板上的内容相比较,讨论哪句话写得更好。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两句话对比着朗读,促使学生自己分辨。教师也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用教鞭指着小黑板上的雨、风、柳丝、草、叶、花等,提问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什么样的柔柳、什么样的花和草等。学生很快就能明白课文写出了这些景物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而小黑板上的内容就显得很干巴巴的了。

“雨”前面加上“细”而且是“蒙蒙细雨”,这样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比单纯的“雨”要好得多。其它的景物都可以通过增加附加成分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把它们比作像“赶集”一样聚拢来。这样写突出了春天树木茂盛,花草芬芳,充满了生机。)。

(板书:赶集)。

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里,小燕子也赶来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指导学生理解“生趣”一词,很有生气,很有情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很招人喜爱了,现在小燕子又飞来了,使得春天更有生趣,所以说是“增添了生趣”。

(板书:生趣)。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学们可以把这段话分成四个层次来背诵: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教师小结第二段: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认真看书上是怎样写的,然后用最少的字概括燕子飞行的特点。

(快、美)。

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燕子是怎样飞行的。

找同学回答,教师抓住重点词板书。

(板书:掠、叫、飞、横掠、沾)。

填空,练习背诵,并用彩笔画出哪些词表现了燕子飞得快、飞得美。体会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的小燕子为湖光山色增添的情趣。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过,唧唧地()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过湖面,尾尖偶尔()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开去。

(四)学习第四段。

上一段描写了燕子飞行的美,实际上燕子停歇时同样很美。请同学们观察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个情景像什么?(出示相关图片)。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为什么说“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这个“落”字用“停”来代替好不好?

(不好。因为“落”字把燕子从高处到低处,伶俐轻巧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板书:落)。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把电线描写成“几痕细线”“像五线谱”,把小燕子比作“音符”?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让学生谈对“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蓝天作衬,电线作谱,小燕子是跳动的音符,从而感受自然之美,春天之美。

(板书: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齐读第四段,试着背诵。

1、总结全文,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从燕子飞行的美,动态美;写到燕子停歇的美,静态美。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才更美丽,也更有生趣,使人们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课文的字里行间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板书:动态美静态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1、燕子外形飞行停歇。

课一等奖教案范文(16篇)篇十六

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

背景资料(投影显示)。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2.作品欣赏。

(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3.小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4.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

    销售岗位自我介绍面试(优质18篇)

    在自我介绍中,我们可以包括一些个人背景、爱好、擅长的领域等信息。以下是一些个性化的自我介绍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各位考官:大家好,非常高兴能站在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范文(16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作品,体味其中的情感和思想碰撞。

    大学学生团员心得体会总结(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感人肺腑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人的成长和思考。

    学前班考试前心得体会(精选20篇)

    这次失败经历让我学会接受挫折,并从中找到了成长的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一些心得体会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xx年学前部第一期教学活动结束了,带着家

    园林实训报告(精选16篇)

    报告范文通常包括摘要、引言、背景、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每个部分都要严谨准确地展示相关信息。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报告范文案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高一历史教案岳麓版(专业13篇)

    教师编写高一教案时,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互动性。这里有一些高一教案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激发您的创意。1、1、读李白诗,分析反

    医院保安疫情防控工作预案(汇总18篇)

    应急预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预测、预防、应变等多个环节。组织内部的持续监测和评估工作也是应急预案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全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做好疫

    党员酒驾醉驾心得体会(热门20篇)

    写党员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党组织中的经历和体验的一种记录和总结,对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非常有帮助。在此分享一些党员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思路和

    演讲稿~分钟(模板17篇)

    演讲稿范文充分体现了演讲者对演讲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思考。范文中的结构和语言的运用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组织自己的演讲内容。尊敬的老师、同

    换班委申请书(优质19篇)

    申请书的作用不仅在于传达申请者对某项机会的渴望,还能展示申请者的个性与独特之处。以下是一些经典的申请书样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撰写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