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GZ才子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大全8篇)

导游词需要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专业、全面的讲解服务。编写一篇优秀的导游词需要对景点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导游词是在旅游活动中引导游客了解景点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一种口头表达方式。为了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导游词,我们需要先对景点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导游词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篇一

论文题目:浅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选题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教学情境及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定义、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设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措施及创设时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是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情境中,学会思考、陶冶情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选题的意义:

1.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产生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创设一个积极、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是儿童开展智力活动的'助推器,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则是调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基本手段。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的相关研究: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是现在就有的。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里,就有情境教学思想的萌芽。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个感官去接触。”而且夸美纽斯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情境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促使学生始终情绪饱满,而且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5]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情境的教育作用。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里说到:“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6]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国内的相关研究:高俊霞在《新课程周刊》中发表的“情境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一文中对情境教育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时任语文教师的李吉林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进行了阐述[7],范凤兰在《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了“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含义、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作用、做法都进行了阐述。[8]朱丽荣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发表的“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中对教学情境的概念、怎样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9]王丽萍在《成才之路》发表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一文中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一、引言:

(一)教学情境的定义及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定义

二、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

三、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特征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原则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方法

1.生动讲述法

2.游戏法

3.实物演示

4.图画

5.音乐

6.课件展示

7、实际生活

四、创建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主要问题:通过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特征和原则之后,怎样去创设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

重点和难点:怎样去创设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及创建情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目标:

通过从教学情境的及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定义、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的研究,提出创设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对策及创设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情境中,学会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便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借鉴别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深入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技术路线:

一、选择导师、确定研究方向

二、选题

三、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

四、根据资料和研究计划拟写开题报告

五、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

六、撰写论文初稿

七、对论文反复修改、定稿

八、参加论文答辩可行性分析:

主观上:

1、对课堂情境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在教学见习、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及做过相应的探讨客观上:

1、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有教师耐心、精心的指导

3、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论文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有的只是针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怎样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方面,不全面。而本论文试从教学情境的定义、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定义、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怎样创设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及创设时应注意的问题诸多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进度安排:

一、选择导师、确定研究方向(x年11月)

二、选题(x年11月中旬)

三、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x年11月中旬——x年11月下旬)

四、根据资料和研究计划拟写开题报告(x年11月——x年12月)

五、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x年12月上旬)

六、撰写论文初稿(x年12月——x年3月)

七、对论文反复修改、定稿(20xx年3月——4月下旬)

八、参加论文答辩(20xx年5月)

预期结果:在20xx年5月完成论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迎久.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5).

[3]王玉梅.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6).

[4]李德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3).

[5]李士亮,张玲.浅议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化教学[j].山东教育,2005,(11).

[6]郭守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7]高俊霞.情景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j].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8).

[8]范凤兰.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9]丽荣.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

[10]王丽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成才之路,2009,(8).

[11]王永宽.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文教资料,2005,(3).

[12]郝存仁.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13]郑裕玲.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j].教育论坛,2009(5).

[14]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5]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6]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以期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育;本科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篇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理论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类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目标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科学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制度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专业化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篇四

摘要:强化活动课文是地理新教材的主要特点。在活动课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与新课程教学理念发生冲突。活动课文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现代教学思想、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地理》实验教材(人教版)活动课文教学;存在问题;探讨和研究

在教材结构中加大“活动”的力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的主要特点。教材每个框题下的课文都是由“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共同构成。活动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叙述式”课文一样,承担着新知识的教学功能,又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增强了教材本身的探究功能。可以这样说,实验教材结构上的最大变化就在于强化了“活动”内容,而教师对活动课文的教学情况代表着教师是否具有新课改的理念,活动课教学的成败是地理新课改成败的重要标志。从地理新教材(人教版)的实验情况来看,教师虽然重视活动课文的教学,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能有所改进,地理学科就不能实现本次课改的目的和宗旨,地理教学将是穿新鞋走老路。

本人就实验的体会和对活动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归纳出在活动课教学中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及其十二种现象,旨在引起所有实验教师对活动课教学的关注和探讨,更好地来研究和重视活动课的教学。

一、活动课文的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为辅。

现象1。活动课被教师讲述包办代替,活动变成了“满堂灌”。

现象2。教师不是把“活动”看作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自觉需要,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一种点辍。学生活动不充分。

现象3。教师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人活动,怀疑学生的活动能力,只怕因学生活动而浪费了“讲授”时间。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强化“活动”这种形式,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得到保障。如果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那就违背了新课改的宗旨,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就得不到落实。

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自然和人文事象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学生有上好活动课的基础。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地让学生参与活动。教师不仅应让足上好“活动”课,而且应在“叙述式”课文的教学中同样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评、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这既符合地理课自身的特征,也符合新课改提出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

二、教师对活动课文的理解呆板,活动缺乏设计,活动内容厚此薄彼。

现象4。教师把“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人为分割,不能根据需要对课文进行有机组合,只是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进行教学。

现象5。活动中教师不能创设活动情景、构筑活动平台、不能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重新安排和补充活动内容。

现象6。活动课教学同样不能走出“知识教学”的藩篱,急功近利思想依然存在。重知识性活动,轻能力、情感性活动。

现象7。重课堂活动,轻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材料收集、学习成果展示等许多需要延伸到课外进行的活动课内容被忽视。

地理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自主安排,变更授课顺序,对“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进行整合,对教材上的活动呈现进行重新加工,选择学生熟悉的或更具探究性的内容,灵活地上好活动课文。而不是拘泥于教材上的活动内容及其呈现模式,做教材的奴隶。

上好活动性课文一定要冲破“知识教学”的藩篱,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欧洲西部”有这样一项活动:模拟一次暑期欧洲旅行,请你设计好旅行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如果仅从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的影响来看,是否进行这一活动似乎并无大碍,但完成这一活动,学生必须经过在报刊、书籍、网上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与其他学生分工合作,交流学习成果等过程。这一活动过程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活动是实现这三者协调发展的`最好途径。在新课程实验开始阶段,教师应树立学生活动不嫌多的思想,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参与活动就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活动。

三、教师专业储备不足,跟不上活动课教学的要求。

现象8。新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当今社会同步发展,有些教师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专业知识相对缺乏,活动课内容往往让教师陷入窘境。

现象9。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陈旧,使丰富的活动内容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往往以最简单的形式出现。

现象10。教师仍是以知识传授者的面孔出现,而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地理实验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和边缘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国际经济合作、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等等。这些问题主要在活动课文中出现,上好活动课就要求教师加强专业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关注相关知识的发展变化。

学生的学习已经社会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远远超出课堂,学生的某一方面知识可能已经超过教师,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同步成长的过程。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就不可能把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面对新课程地理教师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不能因为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落后而影响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仍是过多的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象11。活动课的评价仍局限于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上,不去注重对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行评价。评价不能起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作用。

现象12。评价过分注重活动结果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而不去挖掘和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闪光点。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测量、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和行为表现,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投人程度、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等,而不只是评价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

许多活动的评价不应苛求学生参与活动后有无完整的结果,而应夸张地肯定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长处。如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搜集近期的国际热点问题,看一看联合国参与了其中哪些问题的调解和解决。对这一活动评价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热点问题找得准不准,而是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敢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的勇气。这样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参与活动的兴趣。

参考书: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澄,樊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篇五

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的发展分析研究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反映出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期望以及培养方向。同样,若要有效地研究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第1步必须从培养目标入手,因为培养目标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发展。同时,对培养目标的分析研究更有助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我国于1980年、1986年、1991年、和颁布了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教育计划。众所周知,培养目标是要紧密联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先从5套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入手,分析其演变规律,发现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走向,并为3所高校培养目标比较研究提供借鉴。由表1可以看出,1980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中,将管理场地设备的工作能力也归入了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最终目标之中,目标较为模糊但可以看出,较为针对性地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在1986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计划中,其目标则更加清晰和有针对性,即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并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次出现在培养目标之中;1991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中,首次将“科研能力”归入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内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是较为迫切的。同时,可以看出,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愈来愈高;19的.培养目标则更加具体,即具体到“体育教育的专门人才”,并且对体育教育人才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科学素养的渴望;在20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渴望不仅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更需要社会生活之中,体育教育人才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服务于社会大众,并将“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改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总体来看,培养目标从“掌握三基的专门人才”到“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变路线中看出,我国社会需求由体育教师优秀的“知识、理论、素养”水平到“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转变。

1.23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

程方案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国家、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知识、理论、素养”到“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转变,并且更是需要多元化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在各具特色的情况下,也应紧紧围绕国家社会的需求。那么,3所高校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是怎样的呢?由表2可以看出,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都紧密地围绕国家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都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人才。但是,在3所院校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国家社会需求的同时,又各具特色。首先,在运动技能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一强两能”的运动技能要求,而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则对运动技能的要求较为淡化,而更加强调的是“教育技能”;其次,北京体育大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从事各项体育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北京师范大学对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则是体育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首都体育学院则更加具体,即多能一专的中小学体育师资。

1.33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

程方案培养要求的比较分析各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制定的培养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解释,也能更清楚地反映该校该专业的培养特色,也使得该校该专业的目标人才更加清晰化。当然,在后期的发展演变中,培养要求改为培养规格,“规格”一词的提出,也是在新时期下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更高要求。在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中,除了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思想品德、英语、计算机水平以及体育教学、训练、科研能力外,更加入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锻炼的意识”一条,首次将“健康”一词引入培养规格之中。那么,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又是如何呢?由表3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对政策方针的把握能力、英语与计算机水平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的要求,而北京体育大学则对学生在教学训练所必备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方面较为注重,而首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中,加入了“拥有健康的意识以及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方法”一条,这也与我国第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研究分析中看到,我国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期望在从“知识、理论、素养”水平向“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方面的转变,国家、社会更需求教学、训练以及社会指导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2通过对3所院校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努力围绕国家社会的需求,但在“运动技能”与“教学技能”方面以及最终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是各具特色的。

2.1.3通过对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更加注重学生“健康教育意识、能力”的要求,而对3所院校培养规格的比较中可以看到,3所院校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健康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在基本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政策方针的把握能力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方面都做出了较高的要求。

2.2建议

2.2.1在对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分析中发现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在各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应体现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指导能力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科研能力以及运动技能。

2.2.2各学校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应紧密围绕当前国家社会的需求,在注重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上,更应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教学指导能力的要求。同时,在国家大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理念的环境下,更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力,在培养规格上应更加针对、更加清晰。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篇六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基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1]。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学生是教育的中心,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设定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各种任务。因此,任务型教学模式也可以称为任务教学法。这种课堂教学的目的十分明确、教学内容具体真实、教学效果显著。任务型教学是活动教学观在语言教学领域的一种实践。首先,任务型教学以活动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其次,任务型教学遵循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广义知识观有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划分的理论。最后,任务型教学把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任务型教学表现出三大优势:体现了新的语言学习观和教学观;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落实在具体教学环节上。与此同时,合作学习、共同协商在有利于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使学习者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其意义远远超越了语言学习活动本身。willis把任务型教学过程分成任务前、任务轮和语言聚焦[2]三阶段:任务前阶段是任务的起始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益的输入,帮助他们熟悉话题,识别新词和短语。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突出任务主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任务轮阶段是学生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充当监控者的角色。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学生结对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表达自我;教师监控并帮助学生用目标语交流。教师不为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交谈,学生有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任务只求可交际,不求准确的`语言使用。到中期,学生要计划如何汇报完成任务的经过和最终结果,此时从关注流畅性自然过渡到关注准确性。到后期,每组学生的代表要使用正式、严谨的语言向全班汇报他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换书面报告,比较讨论结果[3]。语言聚焦阶段即语言点教学。这个阶段有两个特点:教师解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中相对重要或困难的语言点;解释和应用的基本方式是采用归纳法,较少使用演绎法。

二、任务型教学在物业英语课堂的应用

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灵魂。创设语境、设计合适的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任务要具有真实性、可操作性和拓展性等特点[4]。任务设计要以物业管理专业的知识为主线,围绕相关概念创设专业语言的实践环境。教学过程包括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点三个阶段[5]。我们以“写字楼管理”一课为例,详细阐述其实施过程。

1.前任务阶段

前任务阶段分三步:听课文录音、分段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在听课文录音、分段阅读课文之后,提出思考问题:“关于写字楼管理,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教师在听和读之后提示与话题密切相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子,但不做讲解。这个阶段任务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熟悉话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从而减轻学生认知加工的难度。

2.任务环阶段

在任务环阶段,学生以三至四人的小组为活动单位。我们分三步:第一步,小组内讨论问题。对“写字楼管理者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各处巡视,监控、支持和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但教师不要为纠正错误而打断学生的话,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第二步,教师告知学生确定组员各自担当的角色,写出准备汇报的内容,然后一起进行排练。教师还是各处巡视,并且在语言表达方面提供建议,鼓励学生利用字典。第三步,教师做主持人,请若干小组向全班汇报,并对结论进行比较、评论、补充观点,学生做笔记。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的语体意识,学生不仅要熟悉口语的习惯,还有接触书面语体,了解书面语的表达严谨的特点。

3.语言点阶段

在语言点阶段,我们分两步:第一步,教师依据学生刚刚听过和读过的课文,布置语言点任务:找出与写字楼管理相关的词和短语;找出限定和非限定动词短语以及介词短语。在学生执行任务时,教师巡视学生进展情况,然后对学生的执行结果进行总结,学生做笔记。这一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帮助学生对句子结构和词与词的搭配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语言特征的系统化。这将有助于学生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合起来,并且能把各种相关知识整合到中介语系统之中。第二步,教师组织语言操练。学生朗读他们找出的单词和短语,练习语音语调;分析复杂句子的结构,培养语感;由一组学生说出部分句子,其他小组学生完成该句子;针对某些生词查字典;复述课文。如果时间允许,请学生说说自己完成任务的感受和希望,供教师在设计任务和实施任务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参考。

三、任务型教学的影响因素

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教学环节来看,影响任务型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

1.教师方面

作为物业英语教师,他们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英语知识和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物业管理专业知识。作为教师,应该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任务型教学模式从理论上很适合物业英语教学,所以教师应对之全面了解,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教师应该清楚自身在哪个环节充当什么角色,既要组织和监督各项活动,又要促进学生学习。教师不仅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还要指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活动。最后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是他必须具有足够的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才能保证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但是现有的高职物业英语教师大部分是来自于物业相关专业或者英语专业:他们要么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能力不足,要么普通英语的教学能力和经验丰富,但专业知识明显不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性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高职院校可以对物业专业的外语教师进行必要的物业知识培训,对物业专业教师进行实用外语培训,从而真正提高物业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为社会输送专业知识水平与外语能力兼备的物业管理人才。

2.学生方面

学生是任务型教学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尤为重要[6]。除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还需要英语基础知识、本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相关知识,比如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房地产营销管理等。宽泛的知识结构决定着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多元化,而且保证任务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实现。中国学生一向习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形式,课堂参与意识极其淡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专业英语课程不同于专业方面的非语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是用英语对专业知识进行描述,所以在专业英语课堂上学生不仅在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学生是在用英语进行专业活动实践,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自我主体地位的认识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发掘自主学习策略,主动完成各种任务,既要提倡独立思考,又要鼓励团队精神,这样学生才能配合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3.教学资源方面

教学资源主要指教材、教学辅助手段及设备。在教材方面,我们需要更多以真实材料为内容的对话和阅读文章,使所学内容贴近真实生活。同时,我们更需要适合高职学生水平的教材,使学生有能力阅读,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辅助手段方面,计算机网络环境能创造最佳的认知环境、应用环境、手段环境和资源环境,提高语言信息输入的质和量。然而,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要有学校的行政支持与资金投入,另一方面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实践,才能保证现代化辅助手段的价值得以实现。那么,高职院校可以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实用技术方面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降低使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技术难度,使计算机成为外语教师的真正助手。

总之,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教师针对物业管理专业的每个专业技能点用英语讲授,课堂注重为学生提供英语口头交流的机会并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尤其侧重每单元的任务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到对所提供的任务进行熟练操作和掌握。操练不仅使学生熟悉专业理论,而且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在课堂中使用真实的语言,使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获得在日后涉外交际中所必需的实用专业英语知识,能够用英语解决物业管理的专业问题,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物业人才。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篇七

《教育经济学》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经济理论知识,重视运用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解决教育与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教育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基于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和教师的束缚,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一、文献述评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陈向明认为参与式教学已经是国际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强化批判意识。[1]高广胜()认为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例如,许建领()指出,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其内在素质的强化。[3]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李峻()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透视与反省,认为参与式教学首先应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学方法是理念的载体,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以特定模式机械的运作,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即席创造。陈时见()认为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5]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原则。本科学生提高《教育经济学》课程知识应用能力,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前提。首先,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原理的教学是中心,问题解决则是前两种教学的综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为基础的,并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判断的掌握,对推理的运用呈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的特点。第三,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为起点,才能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结构。

2.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现实性原则。探究性强调的是教学要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置探究性问题,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现实性强调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否则,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3.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他们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因此,本科《教育经济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开放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情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三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对话、宽容、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的才能。

三、《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探讨

在《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把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讨论和研究中来。具体改革路径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1.课前预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应当更加注重课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问题设置的初衷和目标。任何一个好的问题都包含目标、已知信息和有限障碍这三个部分,当问题的设置初衷和目标之间距离越远,那么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越大,越能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二是要将书本上的理论性问题与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加工后有意义的问题指引下,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树立并强化自身的探究意识。参与式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其自由探究,但就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言,探究是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预设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文献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独立钻研、自主探究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高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教学课堂中,引用趣味性案例分析、让学生针对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展示教育经济现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正确思考,防止出现大的偏差。其次,要重视结论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结论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信息的分享,使不同思维形成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要加强追踪与评价。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错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3.课后安排实践活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常常还会有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为学生安排与课堂问题相关的后续研究性作业和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深入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习。例如在讲授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内容时,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本校调研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使学生深刻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种种影响,从而提高其对教育和市场经济现象及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更加直观地理解市场经济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明确教育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适当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评分的比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堂讨论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将教育经济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改革目标。具体而言,《教育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应结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要考虑到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小组讨论领导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课外实践作业的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则包括课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对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的考核,以及对理论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篇八

从知识梯度来看,通行的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把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块;从选择权来看,又主要分为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选修课三大模块。一个良好的课程结构必须在各模块之间分配合适的比例,才能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有效驱动学生更有目的和方向地训练管理技能。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近50%的比例横向比较,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就是公共基础课略显不足,只占到总学分的30%左右。笔者以为,不能武断地认为这个比例是过高还是过低,关键是要观察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如果安排的课程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所需要,那么这个比例还可以适当提高,反之则应当适当减少。例如,大学语文或者作文可以培养语言组织和文字表述的技能;数学类课程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管理定量分析奠定基础;计算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应该说这些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形成大有裨益,所以这些课程基本都列入世界各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名单。但我国的情况是,许多地方性综合院校包括工商管理专业在内的通识教育模块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且这些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重复,内容安排流于形式。与此同时,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结果造成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知识严重不足。

课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概念技能,而专业课应该更多地承担起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的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课的薄弱造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一些具体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缺乏技术技能的支撑,职业瞄准率太低,容易陷于“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会做”的尴尬境地。

课程模块之间的最大比例失调在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对比上。欧美国家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普遍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30%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高达40%~60%。与此相比,我国许多地方性院校必修课模块高度趋同,并且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必修课(含专业方向)的比重较大,一般占到总学分的75%左右,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只占10%左右。选修课所占比重太少,严重限制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学习意愿下降,更别说实现管理认知向管理技能的转变。毕竟,现在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丰富多彩,而且还有新的课程不断涌现,虽然从事这个专业的学习,学生也不可能掌握全部课程,但是将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被纳入自己职业规划的那些课程的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由。另外,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设置的随意性很大,造成本身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深度、体现技能和能力的课程偏少等一系列问题。有的学校完全不顾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基本按照现有师资的专业水准尤其是个人意愿设置选修课程,由于高校之间师资的同质化,造成选修课程高度趋同,类别单一。这样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征的人才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锻造成了同一规格的“样板化”人才,限制了不同学校学生的梯度培养和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就业举步维艰。

2所使用的教材品质不高,对教材的甄选随意性大

教材选择是课程设置过程中的重点环节。伴随高等教育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工商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各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层出不穷,大有“井喷”之势,一度推动了工商管理学科的长足发展。但是,随之产生的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但多数是繁杂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重点,对应该掌握的基本管理技能导向不明,实践性较差。有的教材缺乏创新,对前沿理论和知识跟踪不够;有的编纂水平参差不齐,七拼八凑,漏洞百出;有的甚至开始使用未经严加审核的自编教材。综观地方性综合院校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教材,基本上都摆着同样一副有着抄袭和复制嫌疑的“内容+习题”的面孔,没有轻松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没有深刻而又耐人寻味的专业分析,没有独具匠心的案例分析,没有周密的知识引导和拓展计划,更没有科学的实训安排与设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想而知。更主要在于,这些教材大部分出自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专家第一文库网和学者之手,难以切中当今社会经济的实际,使原本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工商管理专业充满了迂腐的学术味道,又造成学生掌握不了任何实际管理技能,学不能用,困惑不已。所以说,教材品质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有的学校为了弥补国内教材的不足,开始采用国际上的经典教材。虽然这些教材的编写水平难以挑剔,但不免与我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规则系统、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差距。多年经验形成的共识是:

用纯正的西方经济理论已很难解释我国当前的经济现象,他们的管理模式更难以简单套用于我国企业,所以采用国外经典教材同样会造成另外一种“学不能用”的困惑。教材库的丰富虽然增加了选择余地,但也带来了甄选的混乱。据调查,地方性综合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对教材的选择基本局限于国内,而选择权都掌握在任课教师个人手中,学校极度轻视教材的征订,没有教研室分析比较、学生反馈、专家推荐等相应的机制以保证选择到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以任课教师一个人的智慧代替成百上千的学生在良莠不齐的教材库中做出选择,不免显得过于轻率。

3课程之间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机整体

理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课程之间按照一种科学自然的逻辑前呼后应,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明朗,所以它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更应该注重良好的分工与配合,以期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才能增强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感和关联性,形成对管理技能的整体驱动能力。

有些地方性综合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往往不能充分地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关系,致使课程之间各自为政。首先表现在课程未经精心组织而零散不成系统,没有完整的知识链。其次是课程的时序安排错乱。再次有些课程之间的内容严重重复,造成学时的浪费。最后是讲述后续课程时本需要先前课程的某个知识模块支持,但先前课程没有相应的铺垫。工商管理专业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偏少,难以达成默契,而所谓的教研室越来越虚位化,在课程组织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学生获得的管理知识是一个凌乱而毫无组织的体系,那么在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时他们就难以找到合理的思维路径和反应模式,知识不能程序化,管理技能便无从谈起。

4课程体系刚性有余,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

方面,教学大纲和讲义所决定的课程内容应该以教材为蓝本,不局限在教材上,能够瞄准业界所流行或者即将流行的管理理论和技术而做出适时调整,则课程陈旧的问题也能得到部分解决。但是,熟悉情况的都知道,地方性综合院校一般对教学大纲和讲义没有严格的审核和考核机制,基本由任课教师自由裁量。缺乏必要的动力和压力,任课教师基本不愿意支付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所带来的一系列额外成本,包括为准备新内容所付出的努力。

5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的特点和志趣的双重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精英教育的思维惯性,有着无法割舍的理论情怀,从形式上看,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基于这一前提,众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形成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课程体系不顾现实社会对毕业生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时总量随之膨胀,现在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理论课总学时一般都在2700学时以上,教师和学生都被禁锢在繁重的课堂理论教学中无法自拔。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性综合院校纷纷提出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目标,所以在课题争取与论文发表上颇有“大干快上”的“大跃进”之势。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教学对科研的进一步屈从,课程设置开始盲目向一些名牌和重点院校看齐,使课程脱离市场需求的状况愈加严重。不仅如此,“揠苗助长”式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志趣的学生的特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厌学弃学。

6课程体系缺乏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种种尴尬,其中原因之一在于该专业缺乏专业特色。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本人都不太了解该专业清晰的工作描述,或者能胜任的具体职位是什么。如果说是职业经理人的话,显然没有多少用人单位一开始就将毫无工作经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聘为经理,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对管理岗位人才的要求往往很具体,毕业生都得从具体的职能部门的工作做起;也许有人认为可以从事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等部门的管理工作,显然就这些方面而言,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在理论上会略胜一筹。究其原因是:学校传授的理论知识脱离工作实际,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知识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现行的培养模式重基础,口径宽,很容易导致专业学习没有自身特色。工商管理“专业不专”的问题可以从流行的课程设置反映出来:二十多门专业必修课,除专业基础课程外,近半数的专业课程,涉及了财务、会计、国际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等,这其中的每一门课程都对应着一个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各个方向都必须等量投入,知识面虽然拓宽了,但与此同时,必然导致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只能了解皮毛。最终反映到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突出的就是学生实践应用的管理技能没有形成,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定的模式。每个学校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课程设置就带来不同管理认知,进而帮助学生产生各具特色的管理技能。每个学校若能够敏锐地把握住这种机遇,采取细分人才市场的方法,塑造毕业生的学校特色,则市场上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遗憾的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与传统的办学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的教育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课程体系僵化雷同,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了较为严重的人才同质化。

7结论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缺陷从整体上弱化了课程体系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支撑作用,所以必须针对这些缺陷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简要地说,这些措施包括:一是要优化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材甄选机制;三是要加强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四是采取弹性化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随时注意课程内容的更新;五是设置课程时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志趣、特点;六是要强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参考文献:

[1]黄俭,陈爱林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探析[j].教育与职业,(6).

[2]韩凤晶,黄冬冬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师,(1).

[3]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1).

[4]张红专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7).

[5]张正堂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与课群改革[j].黑龙江高等教育,

(3).

[6]乔传福,秦昌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研究――基于课程设置的角度[j].消费导刊,(2).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护士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大全8篇)

    持之以恒,积少成多,成就伟大事业!标语取材要贴近生活、贴近人心,能够引发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下面是一些有关生活、工作和教育等方面的精选标语,希望能给你带来启示。

    2023年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8篇)

    读书心得是一个记录自己阅读历程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书中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心得,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中华上下五千年读

    2023年五一放假快乐说说(通用16篇)

    通过请示,我们可以更好地协调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总结中重点内容的展示方式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突出重点?如果你在写请示信时有困惑,不妨看看下面的范文,或许

    最新一禅小和尚集语录(实用8篇)

    提纲的编写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阅读习惯,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和易读。那么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提纲呢?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论点,然后根据主题展开相关的

    最新抒情的春雨散文(优质8篇)

    抒情的春雨散文篇一昨夜,立春后的首场春雨登录黄梅,淅淅沥沥下了整整一个晚上,用她的乳汁浇灌着饱受炮竹烟熏的梅城。我能感受到梅城在雨水中尽情嬉戏的愉悦,似乎听到了

    最新试用期财务工作总结 公司财务部会计试用期工作总结(汇总13篇)

    在实习结束后,撰写一份转正工作总结是我们对自己能力和成长的一次自我审视和自我激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税务实务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税务管理的要点。

    卫生环境倡议书(精选8篇)

    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之一,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驱使我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理想的实现需要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实现共同的目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理

    春天来了幼儿园美术教案 幼儿美术教案春天来了(优秀8篇)

    初三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学生能力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为了更好地开展四年级教学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四年级教案实例,希望

    最新学业奖学金每个人都有吗 学业奖学金申请书(实用11篇)

    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强民族交流,增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学业奖学金每个人都有吗篇

    2023年秋天多美丽教案大班 秋天多美丽教案(实用8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衔接,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教师参考。秋天多美丽教案大班篇一活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