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论文选题(通用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琉璃产业组织论文选题(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产业组织论文选题篇一

[论文摘要]本文应用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模式变革的主要趋势。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学生工作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模型.主要包含组织结构和制度规范两个部分,前者是刚性的,后者是柔性的。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是改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管理体系等组织架构及改变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学生工作决策、执行、监督、咨询机制,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履行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

一、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的主要模式

(一)直线型层级结构

即校与院(系)两级管理、条块结合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学校党委负责决策有关工作重大事项,学校行政具体指挥和执行党委的决策,具体由一位党委副书记或副校长分管负责;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是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贯彻落实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决策和部署,具体指导院(系)的学生工作;院(系)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的指导协调下组织开展学生工作,一般由一位党总支副书记具体领导,由分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组成的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具体开展学生工作。直线型层级结构的特征是高度集权,其优点是决策迅速,指挥灵活,决策层能够快速控制职能部门和院(系),整合校内资源,推进学校全局工作的开展。其缺点是:多层领导条块分割,职能交叉重叠,沟通协调难,如就业指导工作多由招生就业部门、学工部、教务处、院系等多个部门参与,横向协调性的工作量大,专业化的指导不够,容易造成“领导不负责、负责不领导”的工作局面;层级多信息不畅,学生工作的信息需经过学校党委、行政、学工部、团委、院(系)、辅导员、班级干部才能传递到普通学生,容易导致信息传递障碍和信息失真;组织跨度大,院(系)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上,学生工作往往游离于院(系)党政一把手领导之外,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人事分离,学生工作部门在党委的领导下负责辅导员等学生干部的教育、考核、评价,但辅导员的用人权限却在院(系),产生了学生工作部门”管事不管人”、院系“管人不管事”的人事分离的现象。

(二)横向职能型结构

即一级管理体制,条状运行机制。(见图)2这种管理模式是借鉴或参考美国等西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建立的,目前仅在国内的少数高校实行。其特点是:多头并进条状运行,学生工作管理机构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学生工作管理是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开展的,根据分工由各个职能科室直接面向学生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工作;管理扁平化,减少了管理层级,工作职能直接延伸到学生之中;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横向协调容易;组织跨度大,指挥更加灵活机动,决策者对管理的潜在影响增强。主要缺点是:过分专注于分工的专业化和管理层次的减少,致使工作的强度增加,学生工作干部的心理压力增大,在工作负荷增大的情况下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继续在院(系)一级保留辅导员建制,会使辅导员的隶属关系不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清晰。这种管理模式是在完全学分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学生逐渐淡化了班级、院(系)的隶属关系前提下,将所有学生工作事务都划归学生工作部门,形成了领导、决策、执行相互统一,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相互协调的“大学工”格局。

(三)矩阵型结构

是在原有的学生管理的直线型层级结构、横向职能型结构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横向的系统,两者结合成为矩阵型管理模式。(见图)3其特点是加强了部门之间、组织之间的协作,把垂直领导和水平联系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既讲分工又讲协作的一种组织结构模式;矩阵型结构模式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任务、工作为中心,组织间信息交流以横向为主、纵向为辅。例如,为加强学风建设,组成由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的,学生工作部牵头负责,由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教务处、招生就业处、院系组成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为加强新生人学教育工作,成立大学生人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生处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由学生处、团委、武装部、图书馆、教务处等部门组成阶段性、临时性机构,全面组织开展学生人学教育工作。

二、学生工作组织结构模式变革的趋势

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应适应学生工作内容的变化,延伸工作区域,拓展工作职能,建立以社区党团组织为中心,以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内容的学生社区管理工作体系,切实推进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首先,成立社区党支部。由社区辅导员和学生党员依托学生宿舍建立学生党支部,在宿舍中建立党员责任区,结合院(系)的学生党建工作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党建进社区的'网络系统。其次,成立社区团工委。以宿舍、楼层为单元组成团的基层组织,以楼栋活动室为舞台,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团组织活动。第三,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委员会是由校学生会建立的学生自律性组织,在学生生活园区管理中心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

(二)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引人计算机技术对学生工作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已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趋势。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发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但在实际运行中,多数只是以信息发布和宣传为目的,缺乏信息互动,缺少办公平台等问题。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应不断改善学生工作信息化的模式。首先,要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职能,设立学生教育管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学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模块,提供信息发布管理、办公、信息共享等平台;其次,学生工作干部要以明确的学生工作目标为工作重心,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相互交流、沟通学生工作与学生互动的信息交流机制,如设置留言版、辅导员博客、学生工作qq群等;三是增强部门内部和校际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校内和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促进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提供保障。

(三)扁平化

扁平化是指减少学生工作组织的中间层次,压缩行政人员规模,增大管理幅度,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沟通。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直线层级结构和横向职能型结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从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上看,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使扁平化成为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扁平化理论的技术支持是信息,扁平化的管理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新的管理思想、理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之中;管理层次的减少和管理幅度的扩大,使信息处理基层化、流程管理简单化;简化组织结构,弱化等级制度,促进了内部信息的交流,强化信息的共享和全员参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工作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更敏感、灵活;扁平化促进了学生工作信息的流动,使横向信息交流加强,纵向信息流动加速,为高效、科学的决策提供了信息和组织基础。

(四)柔性化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学生工作理念的创新,必然要求其组织结构更加灵活,并富于柔性化。柔性化随势而变,提高对不可预测变化因素的迅速重构能力,是变革与稳定的统一,基于职能型结构的矩阵结构模式就体现柔性化的趋势。适应柔性化变革要求,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的程度更高,团结协作的能力更强,团队创新意识更优。因此,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适应柔性化变革的紧迫需要。

学生工作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的构建必须明确三项任务:一是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学生工作的权力、责任、资源;二是构建领导、决策、管理过程所需的信息渠道;三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学生工作的组织文化,形成凝聚和激励学生工作干部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产业组织论文选题篇二

论文关键字: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3r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创新能力的特点,发现该区域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实际情况和东部地区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在创新过程中要遵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保持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最后,本文从区域创新战略、制度创新、创新网络构建、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2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自从国家创新体系概念被提出以后,作为其研究的深化,区域创新系统(ris,regionalinnovationsystem)也随后被提出来,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川;冯之浚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正在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点,本文将探讨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构建,以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要求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社会中时,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reducing,reusing,recycling),实现科技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使该区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现状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

cooke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胡志坚和苏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参与技术开发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所组成,并由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尽管说法不一,但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主要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和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所指的创新不是狭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指在广义上,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包括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内容。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

很多学者从创新主体、政策制定、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等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还有就是对具体区域的创新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胡明铭、徐妹认为湖南应选择主动学习型创新系统模式为主并兼顾跨行政区创新系统模式进行建设的发展思路李柏洲、徐涵蕾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新钻石结构,具体分析了老工业基地实现技术跨越的主要应对政策[川;毕亮亮、施祖麟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地区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知识密集型经济发展方式,对试图从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发展的地区有借鉴作用[f121。这些研究说明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时需要关注的因素;地域间具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式。

三、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和发展方向

(一)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的特点

,湖北省的gdp以9230.68亿元排在全国第12位。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综合值指标排第13名,有三项指标排第十,和湖北省gdp排名相当,但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指标排名居中和居下,低于湖北省gdp排名,说明湖北省的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不尽人意,还有待提高的潜力。

而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很多数据指标占湖北省的60%以上,甚至有些数据超过80,表明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体现出武汉城市圈创新能力的特点;武汉城市圈gdp占湖北省gdp的比重远低于高等院校、专利申请当年累计以及专利授权当年累计的比重,表明武汉城市圈具有的知识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情况形成鲜明的反差。综合分析表1,2,本文认为武汉城市圈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经济基础和智力基础,也有较多的技术成果,但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二)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存在不足的`原因

(三)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方向

鉴于东部地区正面临着资源短缺、成本升高、生态恶化、技术落后和市场萎缩等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武汉城市圈要吸取东部地区资源与环境严重透支的教训,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武汉城市圈要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建立良好的区域创新软环境,促进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协作;推动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创新技术成果能够加强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实现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构建

前人的研究已证明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没有一种最优的模式,只有与区域实际相结合才是最优的模式。因此,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应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以区域各城市政府建立良好软环境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竞争为驱动力,通过各创新主体密切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

1.区域各城市政府建立统一的区域创新战略等软环境

各城市政府应打破行政壁垒、全力协作,遵循循环经济发展和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统一的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战略规划,合理调配和共享城市圈内创新资源;在税收、金融、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市场、人才等相关政策制度上创新,奖励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加强技术人才创新意识培养、培育区域创新文化氛围等方式,激发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这需要政府由直接的干预者转变为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信息环境等软环境的建设者,强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服务功能,进而引导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进行创新活动,形成区域创新氛围。

2.促进区域市场竞争,推进技术成果转化

在东部地区企业因经济危机导致外生型市场萎缩,而向内地转移的情况下,武汉城市圈应抓住此机遇,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营造区域内公平市场竞争环境,调整产业结构,迫使区域内企业改变发展思路,主动引进、应用创新技术成果,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

3.创新主体形成开放的自组织创新网络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当市场中出现对新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时,企业首先会收集到这些需求信息;为满足这些需求,会通过向其他创新主体提出技术创新需求;创新主体通过区域内外创新主体间的联系网络,以区域内自主创新、区域外引进创新或合作创新等方式得到创新技术,这些创新技术成果会在创新网络中快速流动而到达企业,经企业应用后成为新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建立协同、协作的机制,增强区域内各创新主体间的沟通联系,使他们自主地去建立长期或短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创新关系,进而形成高集成度、关联度的创新网络关系。创新资源和技术成果将在创新网络上依照优化配置原则自由通畅地移动,实现技术、信息等资源在它们之间自由共享或交易,降低技术成果交易成本,实现创新活动的高效率。

4.技术创新过程中要体现3r原则

在进行技术创新之初,应该考虑其在未来应用于实际中符合以下要求:创新技术成果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利用环保、可再生的资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使用;能够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应用创新技术生产的产品,能够尽可能多次重复使用,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生产排放物;生产结束后的排放物和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剩余物,应回收循环利用,成为再生资源,不可利用部分作无害化处理,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产业组织论文选题篇三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进与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以虚拟手段为核心,以提高创新竞争力为目的,对资源尤其是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调配的一种虚拟研发联盟组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模式不可丢弃。产学研模式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现实当中产学研合作很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项目合作,还常常出现不信任,但是企业与高校不能光搞短平快的合作,做完一个项目就“分手”,而应搭建起长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2)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求组织有弹性,打破地域界限。这就给创新组织模式采用虚拟网络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实上,目前已经呈现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在科技、技术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虚拟企业则通过联盟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加上企业功能的有效结合和共同作用,企业竞争优势分别在联盟内企业所在的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而企业所获得的“虚拟规模经济”会在各个地区得到整体展现,从而得到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3)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信息、进行合作开发等等,企业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获得创新效益。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手段整合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

(4)立足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由于采用虚拟手段构建创新组织模式,它是否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发挥创新组织模式的功能,关键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有利运行的重要支持手段。

3.2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构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它的组织构成要素与现有模式的基本相同,但是各个要素在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功能、地位与原有模式是有所侧重。在新的形势下,组织结构也是围绕着创新组织模式的宗旨赋予其中各个要素不同的作用。

3.2.1组织要素

(1)政府。政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e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在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推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代替不了的。政府身兼数个职能,不仅在宏观系统中能制定政策,资源分配和调控,也能对微观主体企业起到引导作用。

(2)科技型企业。所谓科技型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拥有各类科技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技术知识创造、推动知识扩散的作用。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源往往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充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起来,并且他们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产学研成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区域内存在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金融机构的鼎立相助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作用。

3.2.2组织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官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以虚拟网络组织为核心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途径。它既可以与区域创新系统紧密结合,在区域创新环境的土壤中发挥本区域优势外,还能借助网络组织的力量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主体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在微观主体企业中,创新组织模式更注重的是培育企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纵观系统中,创新组织模式则注重于培育区域集群的创新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成员的协作关系;而在宏观层面上,创新组织模式更强调的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2.3组织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真正的创新型集群发展。

(1)政府的创新功能。政府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中心。为了提高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水平,组建“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政府在其中不再需要监管一切事务,只需要在进行研发选题时,保证既有企业界的人士参加,又有学术界的人士参加,以确保所选课题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导向。其次。整合研发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另外,政府可以利用组建虚拟研发组织来调整产业结构,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2)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企业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重心。因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其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同时各个方面的信息只有经过企业的最终整合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在虚拟研发组织中,企业自己的研发力量是有限的,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身缺乏的关键资源;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不仅可以学习到合作伙伴的销售经验,还可以获得有关新产品市场的知识及其他有关资源。。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技术、知识的源泉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大学、科研机构就是承担这个责任的主体。大学的创新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传播科学知识、参与成果转化、营造科学文化。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中介机构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力量。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体现为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各个组织要素都各自发挥着创新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促进创新要追求一定地理空间内各种创新集群要素的“大而全”,我们追求的是1+12的整体最大效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集大成者,是推进各种要素的建设和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4启示与建议

(1)正确定位政府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一是要从注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转向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上;二是要从主要依靠提供财税优惠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转向主要依靠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上;三是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上。

(2)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为创新组织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激活各种要素,使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涌动,造就良好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建设好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包括创业服务、中试基地、投融资管理等平台,重点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这道屏障。第三,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公司,不断完善支持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第四,研究官、产、学、研运作机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中试基地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攻关,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

(3)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加强互信、合作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政府与非政府部分的互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成员问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其次,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机制,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最后应该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

(4)推动人才高地和资源洼地建设,开拓创新源头。加快引进国际化、高层次、产业化人才,重点引进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的人才,引进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在一定领域内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吸引职业经理、风险投资家、银行投资家等一切对发展高技术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加大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使高新区成为一片“人才高地”,成为吸引各种人才的“磁石”,而且成为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

(5)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互动共生机制。而共生就是中小企业为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以求生存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共生也是一种特殊的集群。由于规模小、资金不充足,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靠自身单独研发创新,难免有些势单力薄,此时选取与大学实验室的有效合作,将是高科技企业推动自身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大学在高科产业园区可以一身兼多职,既是技术创新的开发,又可为科技园区提供思想活跃、技术熟练的科技人员,同时也可成为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并提供中介服务。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大学和科技园区实验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既增加了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中介服务构的交流,又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方面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只是对某些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创新的分析研究,而对于一般地区甚至落后地区如何实现创新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如何有效提高创新组织模式的运行效率等方面缺乏具体的研究措施等等。

产业组织论文选题篇四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农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农业推广模式的创新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和时代意义。

1、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指的将农业发展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推广出去,从而促使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下面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1模式单一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示范基地及农业科技园这种单一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广泛的应用。此外,现阶段,农民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占着主导地位,而政府发挥的作用比较少,这也抑制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农民主导的服务模式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的服务模式农业技术水平高、推广范围广,使农民多样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1.2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匮乏

农业推广服务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支持,然而,在农村真正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非常匮乏的,并且,大部分农民的.市场联系和人际关系是有限的,故而农业推广的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农村和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严重羁绊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

1.3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农村对农业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源于对农业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农村新型的经济形式不断的涌现出来,有效的丰富了农业经济。此外,有些偏远地区农村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缺乏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抑制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有效推广。

2、农业服务推广模式的创新

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相继施行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从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扶植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农业的发展既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也依赖于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还要鼓励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推广模式的不断完善。

2.2改进和创新农业推广模式

(1)推广主体。实践证明,以农民为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推广的主体可以是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比如说专家院服务模式;也可以是政府各级农业部门,比如说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模式。(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连接农业推广服务期间各个内容的枢纽,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及创新对农业推广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应该加强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和创新。(3)推广标准。推广标准主要包含了产业培育和农业推广、有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指导、有关政府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应用等标准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推广人员和推广主体之间的对接,确保了农业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3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由于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因此,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来服务于农业的推广。为了提高农民对农业退关服务模式的认识,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对推广服务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此外,相对而言,农村的年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让他们成为推广的主要对象和力量,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它的创新直接推动着农业的进步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对推广主体、农业生产以及推广标准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能够实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农村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珠.浅谈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农业与技术,(34)

[2]杨鲁生,刘涛.浅谈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34).

产业组织论文选题篇五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励,尤其是发展迅速的建筑行业。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建筑企业需要对自身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用创新和科技的力量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文章先对我国当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对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对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仍然有一定的束缚,这严重阻碍了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进程。文章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1.1建筑工程管理观念的落后

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管理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尤其是建筑工程管理观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效率。在建筑企业中,很多建筑企业家都体现出重视技术要求,却忽视工程管理的思想模式,认为投资建筑工程管理是一种浪费。这导致很多建筑工程中出现由一些不专业的、对建筑工程管理不了解的人员,带领工作队伍进行建筑工程管理,这是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出现各种问题的直接原因,这会延误建筑施工进程,从而降低建筑企业的工作效率。

1.2缺乏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我国建筑行业中,施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对建筑施工知识的掌握等方面都较为欠缺。在很多建筑工程中,包工头自己组建的'团队人员,并不具备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为了能从材料购买的款项中抽取折扣,经常会从一些不正规的渠道购买劣质材料,这是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不健全对建筑物带来的直接危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