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2-20 作者:BW笔侠

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的重要标志,它需要经过系统的撰写和论证,体现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在这里,我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一

物流是企业生产和销售中的重要环节。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是促进企业物流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物流,信息滞后,功能单一,服务封闭,没有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物流的效率。而现代企业物流系统是运输、仓储、配送等多元、综合物流功能的整合结果,是基于采购、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的后勤保障系统,或者说是配套的商品供应系统。企业通过积极的促销活动和灵活的经营方式走向市场,坚持“客户需求至上、一切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参与市场竞争,使物流从单一的运输功能逐步转化为多元、综合的功能。加快物流的发展,既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一)物流对企业占领市场的影响。

物流的本质是服务,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客户服务。作为为顾客服务的主要构成部分——物流服务,则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加快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沟通的障碍,是企业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物流服务各环节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物流服务水平。因此,物流企业要快速发展,开拓并占领市场,要把握市场对企业物流的本质需求,并逐步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以提升企业物流服务能力和品质。

(二)物流对企业获取信息的影响。

传统物流的信息获取途径单一、滞后,严重制约了物流信息的及时获得和传递。现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谁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全面市场的信息,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因此,企业为了谋求物流服务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迅速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的管理系统,这是支持物流服务的中枢和保障,使物流全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完全实现从网络前端到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才确保障企业物流的顺畅通达。

现在企业已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销售就是物流,物流就是销售。物流不仅是企业后勤服务的保障系统,而且更是企业战略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只有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才能确保赢得客户的青睐。帮助用户满足其需要,也就是使企业自身也寻求到与客户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途径,从而实现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经营规模小、落后、粗放、物流市场不成熟。

我国gdp指标占物流成本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经过推行现代物流,这项指标已经控制在10%左右。我国自1998年降到21.4%以来,连续7年上下徘徊,20*年仍为21.3%。虽然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反映了我国物流的粗放与落后。少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和效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适应,存在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

(二)供需不平衡,社会物流粗放。

经权威机构调查数据表明,20*年我国的货运总量为161亿吨,货物价值总额为38.4万亿元,货运平均价值为2384元人民币/吨,只有美国的40%。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公司繁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国运输能力,特别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形成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需要,影响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

(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一是体制性约束。20*年,我国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现存的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更由于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造成物流效率低下。

(四)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水平都有待提高。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二

课题研究意义:

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被认为是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效率的“第三利润源泉流”.通过对物流的发展规划研究,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收入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毕业论文以乌鲁木齐市物流状况出发,对物流的利弊进行阐述,从专业的知识角度,着重研究,并对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主要包括:

1、乌鲁木齐市物流概述:描述本市物流的背景,概述其发展现状以及特征。

3、乌鲁木齐市物流现状和存在问题。与国内较发达地区相比,乌鲁木齐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没有现代物流的观念,对物流业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运输、仓储、搬运等范畴大部分企业都未使用高新物流技术,未能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乌鲁木齐的总体物流成本和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较高。

4、乌鲁木齐物流发展的建议及对策。通过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综合物流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物流。

课题进度计划:

20xx年5月21日---5月23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选择题目,初步确定论文写作方向。

20xx年5月24日---20xx年6月1日: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6月15日---6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

参考文献:

1、《管理学》第七版,斯蒂芬・p・罗宾斯。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3版)》马丁・克里斯托弗、何明珂、崔连厂、郑媛电子工业出版社(-01出版)。

3、《管理运筹学(第2版)》,韩伯棠主编,高教版。

4、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5、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8、《应用统计学(第二版)》,作者:耿修林,谢兆茹编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9、《物流信息系统》傅莉萍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09出版)。

10、《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作者:薛华成主编,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三

现代企业将物流置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位置,物流管理过程中企业的原料进购、原料产品的条件化存储、产品配送、原料产品的交通运输都能实现统一化、系统化。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要实现原料产品的存储和运输安全化,保证各个管理活动环环相扣,充分利用每一个活动中突出的影响因素,实现管理的高效化,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物流管理需要实现各类物资的最大价值化,物尽其用,面对不同的情况要灵活应对,有效调剂、准确分配,在提高利用率的前提下,才能使利润收入提高。企业的物流运转层层分配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重要构成,俗话说的好“时间就是金钱”,尤其是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来说更是如此,物流管理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在效率上有所提高,整体的运作时间就会减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周转资金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资金经营问题。在存储中,物资的存储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能够对物资进行快速的处理,减少物资的存储占用时间,降低成品的投入。在物资运输的活动中,要秉承就近采购的理念,尽量减少物资的中间流转环节,提高单位产品的利益收入。

2.1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较为严重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采取鼓励、引导的态度,极大的催生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具有蓬勃的发展力,但因为资金、经验不足,在物流管理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在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发展的重点之后又因为专业性的负责管理工作人员较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的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不是简单的工作分工,在少数物流管理优秀的大企业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专业管理的人员,人才众多,知识理论基础雄厚,开展工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要领,节省了工作人员对业务的熟悉时间,工作人员职业素质水平高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职业惯性形成之后其职业敏感度会提高,有助于发展物流管理工作中的缺陷,提出创新解决措施。但中小企业的数量在我国企业数量中占绝大多数,也就是说普遍的企业中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这也就限制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可能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而增加企业经营的风险。

2.2企业物流管理中的物流设备不成熟

物流管理离不开相关的物流设备,物流设备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现代化水平较低,以下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第一点,企业物流管理的现代化设施较少,还处于主要依靠人力的阶段,没有真正达到一个现代化企业应有的机械化水平。第二点,物流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多是没有价值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信息资源浪费,计算机对信息的采集没有针对性,过于分散化、繁杂化。第三点,企业物流管理所使用的管理软件没有得到最多大程度的开发,其灵活性较差,没有进一步提升价值的空间,与集成化管理仍有很大差距。

2.3企业物流管理的体系不完整

物流管理体系不完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中。在物流管理体系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成本控制、物资供给等。一个公司企业发展涉及到了众多的方面,物流只是众多经济收入中的一个方面,因而在很多企业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无法专门计算出物流的收入与支出,也就无法对物流的发展成本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企业要在物流这个领域内提高经济收入不能够从降低成本着手。企业在物流管理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生产到产品的最终配送形成局部空白,衔接不紧密,使物流运转的效率处于低水平层次。

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加强培训

要想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要从招聘着手,在招聘管理人员时,要提高工作素质要求,要具有相关的职业理论知识,熟悉相关工作流程,最好能做到刚开始工作就能够熟练的程度,对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可优先录取。第二个途径,就是在公司企业内部进行的工作培训,对于公司中原有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不熟悉,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可以实行定期的专业化培训,在培训中获得知识理论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使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得到强化。

3.2对物流设备进行现代化处理

物流设备的近代化水平不高,要采取措施提高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准,可以投入资金,增加公司企业中物流设备的数量,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机械化水平。还要对信息分类汇总,有针对性的收集信息,使信息集中化、简洁化。要进一步开发企业物流管理的软件,提高软件使用的灵活性,赋予软件更大的价值。

3.3完善物流管理体系

物流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方面要逐渐趋于明朗化,制定专门的物流收入支出账册,利用计算机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使企业对物流成本投入充分掌握,根据数据调整成本投入,减低成本支出,提高物流管理的经济收入。同时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物流活动之间协调工作,衔接密切,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物流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型管理运作方式,它所具有的企业发展价值使得企业对它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就要紧跟市场发展的形势,企业物流管理也不能停滞不前,而应该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进度和承受能力,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情况,对物流管理的各个活动要及时更新,引进先进的运转工作方式,实现物流管理的效率化和高水平化,真正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四

管理效率问题,重点是商业企业的管理效率如何定位,并基于定位结果给出提升路径。

对于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研究初期未找到系统性解决方案。

因此,首先从已有的同类型研究成果入手。

通过研究发现,现有成果多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或者是集中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仅仅是对管理效率概念的产生由来与发展给出了充实论证,但是对于在实证中如何具体测度未给出明确阐述。

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则是以商业银行和保险行业为示例,对管理效率进行非投入产出视角的分析。

因此,无论是两类中的哪一类分析成果,都很难向全行业进行可复制的推广。

基于此,本文尝试以投入产出为分析视角,对具有统一规律的产业发展进行挖掘,将产业规律转变为模型,以最优化分析方法确定产业实现最佳管理应该满足的模型理论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再次对凸规划和最优化分析领域的成果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两类成果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方法,确定了采用带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有约束的最优化模型”简称omc,下同)来解答研究之初提出的疑问。

(一)总体分析。

通过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满足以下六大原则:

原则一,同周期内产出与投入之间必须存在关联性关系。

这一原则确保了要素确定为投入要素必须是满足关联性要求的,即不能随意将要素设置为投入要素。

原则二,产出关于投入的边际效应是逐步递减的。

这一原则明确了在投入要素中不存在任意长板,具体而言,不能通过无限制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实现产出递增。

这一约束与现实情境完全一致,在现实中对非垄断性企业而言,通过追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无法实现在任何时期内均达到产出增加。

原则三,产出关于投入具有递增效应。

这一原则约束了投入要素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产出增加。

这里所说的范围,是指不违反原则二的前提范围。

原则四,同周期内的产出边际效应要显著大于投入的边际效应。

这一原则阐释了通过要素投入时间的产出边际增加必须大于对应的要素边际投入量。

这一原则实质是投入增加必须带来回报更大规模的增加。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企业经营发展在合理范围内展开。

原则五,同周期内,要素投入应满足边界约束。

这一原则源于企业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环境和财力情况约束。

有限的财力决定了其经营发展不可能无限规模发展,因此要素投入量必须满足一定的上限投入要求。

同时,要素投入也必须满足下限要求,这是由产业的投入最小规模约束所决定的。

原则六,要素投入不能为负向,产出也不能为负向。

这一点要求由产业特性决定,产业投入与产出为有形和间接有形。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产出都是真实存在的;同理,在投入中,也存在同样形态,由此决定了产业特征不同于纯粹的数字游戏。

上述六大原则,明确了产业发展必须具备的宏观原则。

在绝大多数产业中,都是隐含满足这些原则的。

在这些原则下,如何实现产出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最佳,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针对这一问题,下文通过模型化的理论论证,对实现最佳发展给出对应分析论证。

(二)模型分析。

式(2)代表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与该要素的投入量之间要保持平衡,且这一平衡性在所有要素间均同等呈现。

式(3)代表所有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总和必须小于1,并且单个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应该大于零且小于或等于1。

这样,对于如何实现最佳产出,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就有了明确界定,即单个要素与所有要素投入量与贡献系数必须满足上述两类约束才能实现最佳产出。

企业管理效率实证研究—基于omc分析框架进行。

(一)对象选取及指标确定。

选取在我国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实证研究对象。

同时,为了实现效率分析的广泛性,特选取三类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这三类企业分别为医药类、汽车类、军工类,在每一类中选取10家企业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基于理論与实证结合的要求,深入分析后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指标表。

(二)模型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已经明确了研究对象及分析指标。

下文通过关联性分析确定投入-产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3大类行业的30家企业进行具体效率分析。

关联性分析。

关联性分析调取所有研究对象的历史财务数据(数据以年报为准),采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7.2进行分析,确定了在单个类别内部存在的整体关联性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三类企业中,与产出存在关联性的因素大体一致,但是依然存在细微差别。

就一致部分而言,员工薪酬总额、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这三类投入与产出均存在显著性关系。

就差异部分而言,医药类在从业总人数上与产出存在关联性关系;汽车类则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方面与产出存在显著性关系;军工类更加强调从业总人数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

下文的效率分析,就依托如上的关联性分析结果进行更进一步分析。

效率分析。

在之前的理论分析中,已经确定了实现最高效率应该满足的条件。

这三个约束从表面看来是彼此孤立的,很难融合。

但是采用加权欧式距离的分析思想,即可将貌似孤立的指标融合为唯一指标,此数值越小,就代表每一个投入要素的贡献系数总和越接近其上限。

这样,通过融合式处理,得到了最终的判定效率依据,由此得到三类企业各自的效率排名,具体如表3所示。

高,中国汽研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在军工类中,航天长峰的效率最高,国睿科技的效率最低,其它8家企业效率居中。

从行业角度来看,医药类整体效率最高,汽车类整体效率次之,军工类整体效率最低。

这一点较为容易理解,三个行业中,医药类开放时间最长,竞争程度最为激烈,所以整体效率最高;军工类企业开放程度较差,竞争并不充分,所以整体效率相对较低。

(三)效率提升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明确了行业内与行业间的效率差异,确定了医药类企业的效率最高,军工类企业的效率最低,汽车类企业的效率居中。

对于三类企业而言,应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其效率的更进一步提升?

就此疑问,建议从总体上进行调整。

首先,是确定行业的开放性。

对于可以交由市场决定的必须交由市场决策,不能人为设置行业壁垒或者是行业准入门槛。

其次,对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应该一视同仁,不能采取差别化对待。

只要是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达到行业最低要求的,都应该准许进入该行业,决不能针对民营经济设置人为障碍。

在行业内部,应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学习榜样。

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确定自身差距,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缩小差距,提升潜力。

最后,对企业发展,从自身角度出发,从投入产出视角展开分析,确定自身发展的短板,确定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巩固优势,缩小与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差距,实现企业自身发展更上一层楼。

以这种精准发力、定向发力,通过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的方式,不仅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将改革开放的红利向全社会释放。

结论。

如何协助商业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率,助力其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种助力必须是基于定量分析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方法,是针对具体商业对象的方法,实现上述目标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在研究中,通过对已有同类型成果的分析,发现现有成果多是集中在宏观理论分析层面,或者是集中在专属行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五

物流企业以服务为产品,其行业本质是服务。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基于竞争对手运用资源持续满足或高于客户提出的服务水平要求的能力。发展初期过程中,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通过内部资源及运作管理能力,不断增强高于竞争对手的能力,将生产的货品通过经济合理的成本,在具体时间、地点,及时有效的提供给相应的收货人。这是客户对物流服务衡量时遵循的质量标准,它的核心思想在于及时、低廉、产品完整。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在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财务,而财务优势又涵盖了持续性的财务创新能力、可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增强财务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能够对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效益与收益情况予以反映,可持续财务创新能力主要揭露了物流企业今后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的持续发展潜力。物流企业具备较高的财务核心竞争力,对其自身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同时还有助于对企业内所有资源优势进行系统整合并有效运用,从而保证物流企业长期保持竞争实力,从上述论述中不难看出,强化财务核心竞争力是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

1.强化企业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在物流企业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物流企业要想实现较高的核心竞争力,以公平竞争的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就必须不断强化营运能力,唯有企业具备较强的营运能力,方可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及时有效的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当前,由于我国物流企业营运能力中还有不足之处,比如近几年有物流企业与快递中心频频发生爆仓现象,客户等待物品及时快捷传递过程中,物流企业则显现出了低营运能力。仓库内积压了大量的货品,这不但阻碍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且直接造成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停滞不前。由于货品的大量积压,极大的削弱了物流企业应收款项的周转效率,致使物流企业资金周转不畅。

2.强化企业获利能力。

利润是现代任何企业发展中的原动力,物流企业也不例外,并且其还是促进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其获利能力涉及到了企业经常性业务所创造的业绩。比如物流企业和部分商家签署相关的合作协议,以此获取该商家的货物发送运营业务。在衡量物流企业获利能力中,经常性业务是其根本性标准。虽然物流企业中也存在部分非经常性业务和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事项带来的物流业务,但要想实现这些业务,必须有相应的客观条件作为支撑,并不能对物流企业的实际获利能力予以全面的反映。从财务角度上看,应以物流服务的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等为出发点来细致分析物流企业获利能力。

3.强化企业偿债能力。

所谓物流企业偿债能力,指的是物流企业对到期债务所具备的偿还能力。物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少不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有不少物流企业在营运与人力作业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量庞大。这样一来,物流企业就会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或者通过和其他企业签订相应的协议,分期偿还欠下的资金。偿还期限一到,物流企业就要及时的把欠下的债务偿还给银行或者其他企业。物流企业偿债能力共涵盖两种型式,即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随着物流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使其偿债能力在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实际发展时,企业应以外界力量为依托,到期偿还债务,从而促进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等,保障企业较高的财务能力。

1.做好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工作。

物流企业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过程中,还应注重强化企业能力与素质。应用财务管理时,应通过战略性的角度对过去的日常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挑战,即开展战略财务管理工作。物流企业是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与规划而慢慢成长起来的,实施战略财务管理可以使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发展。因为物流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在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明确长期战略目标,同时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确立相应的财务管理战略,当相关战略形成后,通过企业实际存在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具备的能力,贯彻落实预期的战略目标,推动战略发展速度。对于财务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战略思想以促进企业战略财务管理更快更好的运行,唯有如此,才能在战略层次基础上进行财务的合理安排与有效管理。

2.合理节约企业服务成本。

物流企业在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客户是其主要对象。从客户角度分析,都希望与运货效率强、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高,且收费低廉的物流企业合作。因此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应注重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应与客户实现双向选择及考察。物流企业节约成本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获取充足的利润及实现价值最大化,其还在于吸引更多的客户。物流企业成本共涵盖了硬件成本与服务成本两种,增强服务质量的同时节约服务成本,是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关键。如果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资信差,那么应进一步强化催收,当业务实际完结后应对是否继续与该客户合作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以加强运费资金的安全性。如果服务对象是具有庞大资本的大客户,其提出的账期要求十分的苛刻,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是否接受银行承兑汇票,以作为企业资金紧张时贴现使用。

3.结合企业资金预算情况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管。

信息涉及物流企业各环节阶段,财务监管过程中,物流企业要设立专门的成本与信息中心,并且充分掌握现代市场行情,深入分析有关于物流领域的信息,同时结合自身发展实况,对物流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安全和预算,从而增强物流企业的核心外显能力及资金利用率。成本核算中心与信息中心实际运行时,应提高资金的监管力度,这样预算资金的效率作用就会实现最大化,为物流企业的资金链有条不紊运转提供了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可知,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物流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中脱颖而出,就需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唯有企业具备了高的核心竞争力,才可顺利向前,获取预期的利润和良好的发展机遇。现阶段,虽然我国关于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在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还应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站在市场最前沿。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六

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

一、论文题目:乌鲁木齐市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二、课题研究意义: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被认为是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效率的“第三利润源泉流”.通过对物流的发展规划研究,对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收入有重要意义。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本毕业论文以乌鲁木齐市物流状况出发,对物流的利弊进行阐述,从专业的知识角度,着重研究,并对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主要包括:

1、乌鲁木齐市物流概述:描述本市物流的'背景,概述其发展现状以及特征。

3、乌鲁木齐市物流现状和存在问题。与国内较发达地区相比,乌鲁木齐相当数量的物流企业没有现代物流的观念,对物流业的认识还仅仅局限在运输、仓储、搬运等范畴大部分企业都未使用高新物流技术,未能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乌鲁木齐的总体物流成本和全国较发达地区相比较高。

4、乌鲁木齐物流发展的建议及对策。通过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综合物流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物流。

四、课题进度计划:

5月21日---5月23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选择题目,初步确定论文写作方向。

205月24日---年6月1日:确定论文题目和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2012年6月15日---6月30日:撰写论文初稿。

五、参考文献:

1、《管理学》第七版,斯蒂芬·p·罗宾斯。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3版)》马丁·克里斯托弗、何明珂、崔连厂、郑媛电子工业出版社(-01出版)。

3、《管理运筹学(第2版)》,韩伯棠主编,高教版。

4、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5、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8、《应用统计学(第二版)》,作者:耿修林,谢兆茹编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9、《物流信息系统》傅莉萍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09出版)。

10、《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作者:薛华成主编,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11、《物流竞争-后勤与供应链管理》作者:马丁。克里斯托弗(英)着,马越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12、《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高鸿业、高文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市场营销原理》,作者:(美)科特勒,(美)阿姆斯特朗(armp,g.)着,郭国庆等译,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14、《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二版)》,作者:陈荣秋,马士华主编,出版社:高等教育。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七

摘要:针对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提出优化煤炭企业物流系统模式及具体措施。坚持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的“三集中、五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强煤炭企业物流体系的计划采购管理,新型仓储管理,建立完善物流管理配送制。

关键词:物流系统优化计划采购新型仓储配送

0引言

由于物资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传统的供应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需求,要以合理的物流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实现“供应好、周转快、效益高”的目标,就要经济合理地完成物流的全过程以及对物流环节系统硬件的改进和管理的创新。

-

1煤炭企业物流现代化模式

1.1实现“三个转变”和坚持“三个不变”。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国有大型企业的物流系统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指令性计划不复存在,企业所需物资主要依靠市场解决。在这种新形势下,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物资供应部门必须适应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和坚持“三个不变”。就要转变过去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供应主体要转变,随着物资体制的改革推进,保证供应的主体将逐渐成为企业供应人员自己。储备格局要转变,无论从定额和结构品种上都要进行转变。在做好“三个转变”的同时,要坚持“三个不变”,一是坚持为:企业基层生产建设和其它方面的服务不变;二是保证供应的任务不变;三是坚持供管结合的原则不变。

1.2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作为国有煤炭大型企业,物资应采取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分散管理应在统一资金管理的前提下)的管理体制模式,在原来“二集中、五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逐步实行和完善“三集中、五统一”的管理体制,提高计划的准确性,提高供应人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企业集团订货批量大,竞争力强的优势,将企业的物资供应牢牢地拧在一起,确保一盘棋,集中订货供应,降低进货费用,解决当前部分材料采购分散和各自为政的不良倾向,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目前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如果对主要资金和大宗材料、主要设备不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把采购权下放到基层单位,势必会造成同样一个品种的物资几个下属单位都去采购,给人力、资金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各种关系和不恰当手段的竞争卷入,更会造成各种不正风气和不必要的应酬支出,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参与市场竞争。实行物资集中采购、物资储备计划集中管理和物资消耗的统一制度,有利于物资部门发挥整体优势,实行物资经济批量采购,形成稳定的供货渠道和原材料供应基地,并降低物资采购进货成本,防止了二级单位的多头采购。另外可以使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生产部门和供应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物资采购质量。实行物资供应集中管理,物资供应部门要实实在在的'为企业生产建设搞好服务。另外对个别小批量、特殊专用物资的分散管理,由驻基层单位供应站负责,这样可具有灵活性,便于及时保证供应,降低储备。但一定要在集中资金的统一管理前提下,坚持个别品种物资放开与大宗物资统管相结合的原则,并在价格和质量上实行宏观监督管理,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同时搞好储备定额和材料消耗的管理,充分发挥人、财、物的作用。

2现企业物资流通管理的现状分析

2.2物流系统各环节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很多企业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方法的变化,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只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定额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普遍落后,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

3实现现代化煤炭企业物流系统的具休措施

3.1加强物流系统的计划采购管理

3.1.1物资计划的编制首先要以确保煤炭企业正常生产所需的物资并以成本所能容约的材料费为控制依据。参照近几年材料消耗指标提报物资需要计划,并要坚持自下而上的原则,平衡利库的原则。二是在计划、生产、技术等部门的专业审查后编制出物资计划,最后由企业物资主管部门根据生产矿井(厂、处、队)提报的物资计划,参照各部门的审批意见,对物资计划进行审核,确定物资到货时间和到货批次,完成计划编制程序,使物资计划编制的目的性明确,准确性提高。编制计划的依据充分可靠,计划的指导意义明显增强,很好地解决了市场经济物资计划的编制问题。

3.1.2物资采购管理是物流系统的重要内容,物资采购要根据计划组织货源,应坚持货比三家,择优选购,要实行比价采购、比物资供应质量、比物资采购费用、比物资供货价格、比售后服务、比供货单位信誉及货款承付方式等,以最佳的购销方式,取得最优的质量、最低的价格、最好的服务,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物资比价采购在具体操作中,根据物资品种情况,批量多少,价值高低,市场采购难易程度,是否现款提货等因素,又具体分为比价采购和限价定点采购。对当地市场采购的土特产材料以及物资采购品种杂、单种物资采购价值低,零星采购次数频繁,较难形成批量采购的物资,以企业物资主管部门在大范围调查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公布《物资价格信息》进行限价,实行限价定点采购。

3.2加强物流系统中的物资储备管理

调整库存结构,降低库存储备,盘活超储积压物资,加快资金周转,利用代购代销,减少对储备资金的占用,是加强物资储备管理的核心。根据我国目前大多数物资是买方市场的特点,煤炭企业所用的物资一般分三大类:一类是短线重点物资,这类物资是市场较为紧俏物资或是直接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物资,对这类物资要加强合同管理和安排到货时间,并必须有必要适当的库存;二类是中线产销平衡物资,一般情况下是尽量多储备信息少储备物资;三类是市场长线物资,这类物资原则上是不储备。加强物资储备管理,建立新型仓储势在必行。

3.2.1物资储备观念必须更新,传统储备观念以大而全来达到保供的目的,其前提是物资短缺及物流信息不畅。而目前物资市场资源相当丰富,物流信息十分通畅,因而必须针对当前物资市场的特点,树立新型的物资储备观念,即以物资信息为纽带,充分有效地调动企业内外两部分储备资源,以达到保障供应的目的。

3.2.2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网,优化企业物资储备管理。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逐步深入,不少企业已经使用计算机进行物流程序化管理。企业内部物流网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企业内部各成员单位能够共享企业内部所有的物资储备资源,为物资在企业内部各成员单位之间相互调剂提供准确及时的依据。

3.2.3充分利用社会库存。在企业内部库存得到优化之后,还应该用供货厂商的库存来合理降低本企业的物资储备。通过与供货厂商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供货厂商相关物资的库存情况为己所用。

3.2.4利用供货厂商的辐射能力,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通过他们的销售渠道及时处理。

4结束语

可见,降低采购费用,优化库存结构,缩短库存周期,减少库存费用及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减少库存资金占用和物资损耗,并且有利于保证企业生产所需物资的质量、数量。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机制,优化煤炭企业物流系统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八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作业管理的协作者、物流服务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约人,日趋成为现代物流主流服务模式。一个国家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代表着本国物流的发展进程。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特征的现代物流服务既是推动我国经济质量升级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我国传统运输物流企业转型的必然要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伴随现代物流理念传入我国以来,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的特征有:

第一,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潜力巨大。总体上讲,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物流和公众物流服务仍然是社会物流的主要形式,严格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时期难以明显改观。同时,第三方物流在中国已经有了大约十年的探讨过程和发展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中国正在成为第三方物流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根据有关分析,预计2011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将达到5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与此同时,社会物流外包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销售物流外包以5%-10%的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的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这些都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需求的不平衡性较强。不同企业间的物流理念以及物流需求层次差异性很大,先进的与传统的物流模式并存。一方面中国日趋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进入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分销业产生高端的物流需求,第三方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资领域。这些企业物流理念先进、物流外包水平高、供应链管理要求严格且自主性较强,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迫切、要求高。从另一方面来看,我国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依然较低。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物流形式、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以制造业为例,根据有关机构调查,我国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大约是14.1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租用的仓储面积是5.9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4.9倍、3.4倍和12.3倍,也就是说我们的外包明显不足。内资企业的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台,装载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3.7倍和1.5倍,明显反映出国内外企业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面的理念和实际运作差距。这种先进与落后物流形态并存的现象造成我国物流需求的多元化和社会物流结构的不均衡性。

第三,行业集中度较低。根据咨询机构的分析,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大约有18000多个服务商和终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占市场总额仅13%(这可能是很粗略的估计),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说明我国物流行业尚未实现充分的整合。在竞争模式上主要体现在成本与价格竞争,而对第三方物流所带来的供应链增值效应关注不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家在行业中可能都感觉到这种竞争压力。根据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目前利润率为3%-8%左右,行业利润空间尚未完全挖掘出来,和国际上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趋势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第三方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了进程,在服务内涵、经营模式、功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变革,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

第一,服务链不断延伸、专业化不断加强。一方面供需双方合作不断加深,服务模式日趋完善,以我们公司的米其林项目为例,米其林是世界知名的轮胎制造商,1997年、2001年分别在我国东北沈阳、上海建厂,最初中国外运仅仅是为他提供海运服务,主要是在国际端的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双方建立第三方物流合同关系后,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其供应链的布局实施了个性化的物流资源配置,新建、改造专用的物流仓库,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也就是按照生产企业上下游配置做了一些安排。经过几年磨合,服务范围从进出口货代扩展到cbc、全国干线运输包括区域性配送。区域配送从操作层面上、供应链层面上、信息反馈层面上做了很多工作,来满足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的要求以及运输服务要求。服务区域从北方扩展到华东、华南地区,服务标准显著提升。这种国际化生产企业对物流行业的要求也非常高。我这里有几个数字,也就是他们对我们公司第三方物流的一些kpi指标,比如库存完好率2005年我们达到了99.1%,2006年是99.5%,今年前三季度是100%;第二个指标库存明细准确性,也就是轮胎不同的规格、尺寸、排序、仓库里的配置准确性,2005年我们达到了99.4%,2006年99%,今年一直保持在100%,也就是说这种准确性我们还是在逐年改善;到货的准时性,2005年我们达到了98.3%,当时还是有差距的,他们要求还是很高的,2006年98.5%,今年到现在为止是99.4%,也是在逐年提高。

成本方面我们再看第三方物流服务深化的直接结果是专业的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越来越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市场,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的优势。目前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锁定在it、汽车行业、家用电器、化工、快速消费品等几个目标行业集中发展,专业细分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强。从过去什么都做的物流转变成更加专业化的划分,按照市场和生产企业发展趋势要求,企业也在做一些相应变化。

第二,服务范围向金融领域扩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探讨市场对外运产生的一些新的需求、新的机会。物流、现金流、资金流是供应链三大组成部分。在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健全的体系下,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造成的采购与供应短缺是造成供应链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前些年在流通行业比较明显。由此以质押、监管为代表的物流金融服务得到较大发展,包括中外运、中远在内的企业纷纷开展此项业务。以我公司为例,通过与深发展、广发展、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主要银行签署合作协议,2006年实现授信额度达到456亿元,2007年1-9月份实现授信额度超过500亿元。很多客户、企业对这个方面的需求也很明显,需要通过物品和质押这种关系来缓解自己资金不足的问题。质押监管的发展标志着第三方物流与金融行业的融合,而服务范围也由静态的仓单质押向货物的在途质押转变,从供应链资金流收入方面看,第三方物流服务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第三,物流行业的整合趋势非常明显。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是物流全球化进程,这一进程正在向中国扩展,自第三方物流概念引入国内起,以兼并收购为特征的全球物流整合深刻改变了物流市场格局。一大批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消失,一批巨型的物流大集团在整合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以德国邮政为例,由几家德国本土邮政企业经过私有化之后,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先后并购了dhl等物流巨头,并以dhl为平台集中打造第三方物流服务平台。

近几年,外资对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并购明显升温,进一步加快了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也使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从服务竞争扩展到资本竞争,这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资本手段越来越成为物流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经过十多年发展,中国物流走向了理性、有序的发展轨道,官产学研等物流各界的沟通与协同不断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几年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成长时期,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之一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积极倡导者,将一如既往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交流、合作与沟通,与大家共同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

2007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3.8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物流业增加值完成7503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7.9%,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2007年上半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9541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比2006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

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还较小,而且高度分散,面对庞大的物流市场需求和弱小的供应能力国外物流企业早已跃跃欲试。

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已经吸引了国际上各个货运巨头的目光,外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物流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物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给了投资者一个发挥的空间。

未来物流需求尤其是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将越来越大,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的产值将达到12000亿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总体物流需求约为2760亿元人民币。第三方物流市场在增长中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整合,第三方物流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第三方物流将在新的起点上快速发展。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九

在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模式的资料采用文献检索法:通过学校图书馆及网络广泛查阅本课题相关资料进行归结整理;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发展的主要障用理论演绎研究;在城市配送的优化方案上归纳对比分析法,根据西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的模式比分析并进行总结,提出我国的连锁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配送模式。

(二)研究步骤。

1、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并初步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和信息;。

2、理解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有目的的分类,在把握资料的大局后拟订题目,写出提纲;。

3、研读学我国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中的不足,系统归纳,具体分析。

4、根据归纳的结果,查阅实例,对论点做进一步补充。

5、总结全文,并作一定的修改润色,最后定稿。

(三)预期目的。

对家电连锁企业的城市配送模式进行分析,并且对家电连锁企业城市配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为家电连锁城市配送模式的优化提供一个参考。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十

我国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到20xx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15%。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同时,物流的概念很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经济活动领域,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因此物流管理并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所属于某一单一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管理与工程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这就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将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与管理型。理论研究型人才在理论功底、科研能力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就目前我国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情况来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在管理型人才中又根据个人的能力及实践经验、阅历等不同分为: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操作人才。

根据美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小组20xx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来说,在物流领域有13年、21年和20年从业经验的人才可能升迁至物流经理、物流总监和物流副总。可以看出,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也就是说刚刚踏出学校大门的大学生们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才有可能升迁至高级管理人员。因此,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及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理论、能力培养等方面与研究生、高职高专等层次有所不同,应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他办学层次进行较好的衔接,即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应要求学生一般性地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便熟悉和了解初级物流管理岗位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新知识获得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未来通过自身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进入更高级的管理岗位。

因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从过去的培养物流管理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物流管理专业市场生命力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各类企业培养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需要熟悉物流企业或企业的物流部门的运作流程,能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协调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并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为未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兼顾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课程体系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专业的教学思想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其发展与整个时代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著名的学者lancionietal.(20xx)认为,大多数物流课程未准确地反映国际背景和供应链管理的多学科性质;vanhoek(20xx)指出,实践的快速变化和物流研究的深入发展,要求教育者进一步更新其课程。

世界最负盛名的物流专家之一马丁·克里斯托弗(20xx)则更深刻地指出:物流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t"型技能结构的物流管理人才。所谓的“t”型人才是指既有宽广知识面(用“一”表示),又有精深专业知识(用“1”表示)的人才。

目前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一般都是基于物流核心要素展开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供应链管理、运输与仓储规划和操作系统设计等,尤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规划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较晚,相对于其他的一些成熟的专业而言,其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重复性高、理论课程偏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针对性较差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并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动态的调整。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要求相吻合,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基于此,本文提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完善课程体系时,适当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设置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行业物流等更具专业性的模块化课程,并让企业参与到具体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这样既可增强教学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使课程的设置具有系统性,同时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可以归纳为“二四四三”,即:2种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4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分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两个方向)、专业拓展模块、实训模块),4条知识链(管理科学知识链、经济学知识链、技术科学知识链、管理工程知识链),3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研究型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

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特别是对设置的时间较短、学科交叉性强的物流管理专业来说,目前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使之成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练、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综观目前各高校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其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这类教师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完全能够胜任基础学科的本科教学,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样的师资结构却略显不足。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来源于学校来源于书本,并没有在企业中真正从事过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着众多不足。其结果是,学生对物流的认识只是处于理论的基础层面上,对具体的物流活动缺乏感性的认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二是从其他一些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要改善教师的师资结构,扩大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即: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但由于社会上物流师资缺乏,引进成熟的物流教师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还是要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以内涵发展为主,适当的扩展外延。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第一,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培训教师。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在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性欠缺的这一状况,各高校可以挑选一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以老带新、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等方式,开展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第二,利用企业培训教师。学校可与企业合作,有计划的定期将专业教师选送到相关企业,深入生产一线锻炼,让专业教师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流程、生产技术、技能操作及经营管理。由于这些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业实训课程可以请物流相关行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来兼课。同时适当引进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也能起到拾遗补缺的用。在提升他们知名度的同时,也解决了高校缺乏专业实践教师的难题。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十一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11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定义。

一组安全固有的特性满足相关法规和其他要求以及本质安全性要求的程度,并由此展开实现系统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的安全生产活动。

12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涵。

安全质量标准化企业自觉贯彻执行国家、地区或部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规章和标准,并将内容细化,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办法,并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全天候地切实贯彻实施,使安全生产工作持续改进,是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使人机环始终处于和谐和保持在最好的安全状态下运行。

13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实质。

企业在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过程中,要正确把握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实质。首先,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企业安全质量工作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实施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企业安全生产,要长久保持并贯穿于日常生产活动全过程中。其次,安全质量标准化应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主动行为。最后,安全质量标准化应作为企业安全工作的实际行动。总之,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实施的一项长期活动。

铁路运输企业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无论是当前和今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对企业和全社会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铁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实现安全型企业建设的根本途径。由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重在基础、重在基层、重在落实、重在治本;重在开展建标立制、对标达标和持续改进;重在不断自我完善及水平提升。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安全生产的根本素质问题,从而长期有效地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铁路运输企业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为了对安全形势加以遏制,国家提出“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就是要着重强调安全在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企业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水平,通过质量管理强化安全基础,以安全生产提高企业效益。

31建立和完善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制度建设,加强了各项制度的标准化管理。

铁路运输公司建立了安全质量标准化五项制度;建立了科学、全面、合理的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标准,并不断将考核深入站段、班组、岗位;建立了“122立岗保安”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严格把控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了《订单式管理办法》,严格各工种的过程考核;建立完善了安全管理应急处理制度,加强了应急模拟演练工作。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不断规范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32加强了环境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大大改善了职工工作生活环境。

铁路运输公司积极组织力量,致力于改善职工工作环境的安全化建设,使广大干部职工工作安全,生活幸福。公司开展了建设标准化站区、厂区建设,已完成了七里镇中心站、李章河车站标准化站场建设;积极组织亮点工程、精品工程、精品示范工程建设,标准化机务段、供应部标准化库房、标准化调度中心、标准化机车文化广场、标准化电务段通信机房、标准化数字影院等一大批亮点、精品工程,大大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了公司的企业形象。

33加强了职工培训,提高了职工素质。

铁运公司积极落实安全质量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为公司输入了新鲜血液,提高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人员培训,增强公司人力资源血液再造功能,积极开展“三功两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岗位描述”等人员培训体制。公司立足岗位,不断强化人员素质,提高公司综合竞争力。

34开展了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了设备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设备良性运行。

铁运公司设备多、价值大,设备管理在公司日常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保各类设备良性运转是公司运输工作开展的基础。近几年公司坚持“预防为主、修养并重”的设备管理工作原则,不断完善设备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强化日常维修保养管理,积极开展了人、机、环点巡检管理,加大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力度。通过强化制度落实,加大检查力度,提高设备维养水平,公司的设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公司运输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十二

3、浅议连锁经营企业的供应商管理。

4、政府采购在中国的现状与未来研究。

5、企业采购流程的设计与改进实证研究。

6、我国仓储标准化的实施现状研究。

7、我国危险品仓储的发展现状分析。

8、我国仓储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现状研究。

9、合同仓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10、我国仓储行业从业人员需求调查。

11、我国家电连锁企业配送现状研究。

12、冷鲜食品配送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13、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研究。

14、郑州市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15、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的运营与发展。

16、郑州市国际货运代理业发展对策。

17、我国国际货代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货代提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9、我国货代企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20、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国际货代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21、我国货代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22、传统货代企业的发展之路。

23、中小货代企业发展方向研究。

24、货运代理公司发展前景分析。

25、我国货运代理市场发展对策研究。

26、浅析对无船承运人的管理。

27、我国货代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力研究。

28、无单放货中的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29、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30、如何防范提单风险。

31、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3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

33、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34、道路运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研究。

35、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研究。

36、货运代理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研究。

37、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研究。

38、第三方物流在大型连锁超市的应用研究。

39、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定制服务模式研究。

40、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研究。

41、第三方物流企业为连锁业实施配送的方案研究。

42、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43、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44、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作用研究。

45、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46、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战略研究。

47、xx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

48、物流企业核心竟争力研究。

49、xx物流通道系统规划设计。

50、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方法研究。

51、物流配送路线优化的研究。

52、试论区域经济中的现代物流发展战略。

53、试析供应链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54、关于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55、关于建立区域物流规划的的战略思考。

56、区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57、xx企业物流系统整体规划。

58、基于供应链设计和规划的方法应用。

59、基于中部崛起的河南物流业发展对策分析。

60、“牛鞭效应”产生的机理与对策研究。

61、关于我国内陆地区现代物流系统规划的几点思考。

62、论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

63、如何构建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64、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违约责任。

65、仓单制度研究。

66、仓储法律制度研究。

67、校园规划设计招投标若干问题的研究。

68、试述招投标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69、保留所有权买卖合同期待权的若干问题研究。

70、试论仓储合同履行中的风险移转。

71、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比较研究。

72、进出口商品检验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

73、国际货运代理法律地位初探。

74、浅议提单的法律性质。

75、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

76、基于rfid技术的现代物流应用研究。

77、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78、××企业物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79、erp与供应链结合的采购管理研究。

80、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分析。

81、条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82、条形码技术在xx仓库管理中的应用。

83、二维条码在xxx中的应用。

84、信息时代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式模式探讨。

85、xx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

86、射频识别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87、基于web-edi的eos系统构建。

88、基于gps/gis/gprs/internet的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

89、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90、b2b电子商务对交易成本的影响的分析.

91、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结构的影响.

92、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价值创新。

93、电子商务时代网络营销的变迁。

94、电子商务的发展创新与环境构筑。

95、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敏捷制造研究。

96、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97、电子商务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配送。

98、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业发展对策探讨。

99、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思考。

100、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101、试论企业电子商务的风险控制。

102、试论电子商务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103、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化。

104、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难题及对策分析。

105、论包装在运输过程中的作用。

106、浅谈运输成本控制。

107、论智能运输系统在我国的发展。

108、中国公路货物运输发展研究。

109、公路危险品运输管理探讨。

110、浅谈超载运输的危害及其对策。

111、浅谈超限运输的危害及其对策。

112、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113、浅谈运输工具的选择对成本的影响。

114、道路运输责任划分的研究与分析。

115、浅谈运输线路的选择和优化。

116、道路货运装卸搬运合理化的研究与探讨。

117、浅谈运输合理化。

118、关于郑州市快速公交系统的调查与分析。

119、关于郑州市xxx集装箱运输公司的调查与研究。

120、关于公路集装箱运输经济学初步理论研究。

121、基于集装箱的离散型、分布式运输生产与运作初步研究。

122、关于公路集装箱运输企业it战略研究。

123、浅议公路集装箱运输系统及关键系统需求。

124、公路与铁路集装箱运输相关法规调查与分析。

125、公路集装箱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初步研究。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十三

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目前专门研究区域农产品品牌分销方式的还非常少见,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简单的评述进而提出了农产品超市,直销专卖店,定制营销,农产品会展,与旅游结盟,外贸出口等6种方式选择来实现高效分销的目的。

关键词:区域农产品品牌;意义;研究现状;评述;本文特点。

区域农产品品牌是指1个地域内1群农业生产经营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标志,其基础必定要有某1特定农业产业或农产品大量聚集于某1特定的行政或经济区域,形成了1个稳定、持续、明显的竞争集合体。许多名、优、特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打上了区域的烙印,如果脱离了特定地域,这些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被认为是假冒伪劣产品,因此农产品品牌多采用地域品牌,成为区域产品。

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品牌的知名度要销售规模来体现,而销售规模要靠销售渠道的运作才能实现。分销渠道是区域农产品的“车轮子”,只有选择了好的可靠的分销渠道,才能使区域农产品方便、快捷、源源不断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目前专门研究区域农产品品牌分销方式的还非常少见,与之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

研究区域农产品品牌分销方式的选择有利于探索符合区域农产品品牌自身特色的分销方式。进行渠道创新,将给区域农产品品牌营销注入新的活力,焕发出蓬勃生机,有利于解决农产品普遍面临的产销矛盾,扩大区域农产品的销售半径,提高其品牌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培育区域特色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约翰富兰克林克罗威尔(johnfranklincrowell)(1901)作的产业委员会农产品分销报告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韦尔德l。d。h(weld。l。d。h)(1916)在《农产品营销》中,着重研究了农产品从离开农场后的营销过程,重点论述了农产品流通的渠道组织、商品交易、期货交易、拍卖和联合运输等;本杰明h希巴德(benjaminh。hibbard)、西奥多麦克林(theodoremachlin)、保罗d康沃斯(pauld。converse)等(1921)分别在《农产品营销》、《有效的农业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方法和政策》中对农产品的合作营销、消费合作社、渠道组织交易方法等作了系统研究;韦尔德(1932)在其著的《农产品营销》中,对农产品的集中、储存、融资、风险、标准化、销售和运输等职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农产品的分销渠道特征、分销成本、中间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早期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研究,局限于流通领域的中间组织、渠道成本、渠道效率、渠道职能的研究,缺乏对渠道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深入研究。在此之后,营销渠道研究领域中相继出现了古典学派、管理学派和行为学派,不断对渠道理论进行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营销学的主要代表有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劳伦斯g弗雷德曼(lawrencegfriedman)和伯特罗森布罗姆(bertrosenbloom)等西方学者,其主流观点主要是利用渠道差异性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推崇进行渠道创新,创建企业渠道优势,为企业创造持久的1流销售业绩和竞争优势。在对影响渠道选择和决策因素分析时提出认为产品、市场和竞争因素、环境因素、技术因素、资金因素和市场生命周期因素都应该考虑在内。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提出了建立以顾客和竞争为导向的营销渠道系统。

(2)国内研究现状。

农产品营销在我国还是1个新的学科,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更是不多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研究,但多局限于从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管理角度对农产品营销渠道发展观念、组织和形式的研究。

在国内,姚今观(1995)介绍了我国从建国以来至1995年间农产品流通情况,认为应该运用宏观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管理;冯雷(1996)对农产品法定销售组织在市场运行中的条件和效应进行分析,设计出我国几种大宗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模式;姚於唐(1999)认为提高市场营销能力是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程国强(2000)从国际农产品市场出发,提出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发展农产品营销公司及创建农产品品牌是实现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关键;李岳云(2000)认为影响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因素不仅仅是品种问题,还有农产品加工问题、农产品在流通渠道中的储存、保鲜和安全保证问题,同时主张通过农民协会提高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在市场中的组织化程度;李崇光(2000)在其农产品营销研究中,运用了农业经济管理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进行交叉研究,克服了单独从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研讨农产品营销问题不够全面系统的缺陷;陆国庆(2001)提出区域农产品品牌是指1个地域内1群农业生产经营者所用的公共品牌标志,它是1种区位品牌;温思美(2002)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尤其是农产品产地批发中心的建立,培育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走“企业办市场,企业管市场,市场企业化”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之路,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流通渠道系统、渠道组织和渠道管理进行了创新研究;孙剑、李崇光(2003)在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系列文章中对农产品营销渠道进行了研究;李崇光(2004)主编的《农产品营销学》对农产品营销渠道进行了分析;冷志明(2004)在《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马惠兰、蒲春玲(2004)提出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的概念界定和市场选择,以确保区域农业生产与发展在竞争市场中保持优势;郭素贞、唐立新(2006)通过分析农产品的特点,比较了5种农产品销售渠道模式;鄢华(2006)通过探讨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的可行性,提出建设性意见,切实推动农产品快速分销;郭红生(2006)从深挖具有地理标志的区域农产品品牌文化底蕴角度提出区域农产品的文化营销策略;周发明(2006)提出进行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必须明确区域品牌的经营主体,完善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管理;万丽亚、连先亮(2007)对区域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作了探讨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3、简单的评述及本文特点。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农产品营销和营销渠道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从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及政策角度探讨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主要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对渠道方式的选择更多地侧重于描述性或定性研究。本文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农产品品牌的自身特性,分析了区域农产品品牌分销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从提升区域农产品终端市场层次,拓宽终端市场范围,促进终端市场分销能力角度提出了农产品超市,直销专卖店,定制营销,农产品会展,与旅游结盟,外贸出口等6种方式选择来实现高效分销的目的。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十四

2.6.2各建模方法的进程效用分析43。

5.2.2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1。

5.2.4建立信任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

5.2.5沟通能力对人力资源经理的重要性72。

6.1研究结论74。

6.2研究不足74。

摘要:本文对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特点及供需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个人信托;信托公司;信托业务。

一、个人信托的定义及其特点。

个人信托是指自然人(委托人)为了对财产进行规划,将现金、证券、不动产等资产的财产权转移给受托人,受托人再依信托合约管理信托财产从而使受益人获利或者达到其他的目的.。其特点主要为:第一,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范围广泛;第二,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第三,个人信托类理财产品具有独特的安全性设计;第四,收益率相对较高。

二、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需分析。

(1)国内个人信托业务需求分析。据估算,到中国高净值个人投资可达到58万亿元的规模,可为个人信托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据表明:中国gdp达到568,845亿元,比上年提高7.7%(依可比价格计算),并且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越第二产业,同时近几年中国股市的低迷,使人们对个人信托业务的需求量猛增,个人信托业务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给分析。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截至20全国共有信托企业54家,信托资产的规模有史以来最高达到将近11万亿元人民币。然而从股东构成的角度分析,金融机构、中央企业、各级政府占到了九成以上,私人控股信托企业不足一成。而信托业务的创新尤其是获得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及赢利模式的革新依赖于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此外,信托企业如果发行新产品,往往需要获得事前的许可,否则以后可能会出现麻烦,这就大大降低了革新的进度。因此,虽然我国的信托行业在供给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3)国内个人信托业务供求综合分析。通过对国内信托业务的供求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供求并不平衡,并且是需求大于供给。供给方面需要极大的改善,产品必须多样化,目前行业收入中约88%长期来看不可持续,现有业务中隐含四类风险:信誉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托企业应力求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控制风险的能力、专业化投资的能力、投资咨询的能力以及投资后管理的能力等。

三、我国个人信托业务的不足。

(1)信托公司内部风控体系需要加强。一些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不到位,信托公司应该加强对风险的监控,以保证投资的业绩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虽然信托公司没有义务为客户的投资保本,当客户亏损严重时也不需要承担赔偿。但如果真的发生了大规模亏损,会影响公司的声誉,也为以后信托产品的销售制造了障碍。

(2)信托行业现有业务模式不可持续。信托公司收入的88%长期面临挑战。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我国信托业收入的39%来自于通道业务。然而,中国的宏观大方向是信托业务结构逐步向非信托金融机构开放,这会促使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消失。同时,信托公司20收入的另外49%由私募投行业务贡献,伴随政策的改善,我国中小企业等高风险项目将会越来越多获得银行信贷,将来资本市场会更加成熟,这就压缩了信托公司的私募投行业务的盈利空间。

(3)我国居民对个人信托业务的了解还很欠缺。关注信托产品的主要人群还是集中在特别富裕的人当中,对一般的小康家庭或以上的居民,理财的方向主要集中于买房、定期存款、国债、股票,很多人对个人信托业也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加大宣传信托的普及力度,使闲置资金有了好的投资方向,需要资金的好项目得到资金。

(4)我国个人信托业产品比较单一,需要多样化发展。信托业经营的范围基本包括了除债券债务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现如今经济市场化发展给信托业提出了许多新的信托需求和挑战,金融信托业要在完善规范传统信托服务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金融信托业的职能,拓展信托业的经营范围,开展信托业务的创新。在另类资产管理、私人财富管理和私募投行方面以及其细分方面进行创新。

四、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发展建议。

(1)加快转型步伐。在未来,信托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私募投行业务,信托公司在以后仍然要把私募投行业务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但需要优化和转型;其次,对另类资产管理,在我国这项业务还是一块处女地;第三,私人财富管理,信托公司以后也应该在私人财富管理方面下工夫,给高净值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信托公司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第一,要提高资产获取能力。信托公司应该进一步培养专业化的人员,通过更专业的技术获得更多的投资资产;第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董事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认真负责,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第三,提高专业投资能力,最重要的是奖罚分明以聚集一批优秀的人才;第四,提高投后的管理能力,做到全方位的为客户服务;第五,加大产品的研发与筛选能力。建立开放式产品平台,引入外部产品,积极拓展新的产品线,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服务体验。

(3)加强对信贷风险管控和投资者保护力度。基于信托业务特点和风险分析,监管机构应确保信托公司的杠杆率在合理的水平,且随着房地产泡沫的严重,尽量引导信托公司降低在房地产市场的投入,并要求信托公司的产品可以经受住压力测试;其次还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信托业,加强竞争,有利于盘活整个行业,并尽量用备案制代替审批制。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十五

本文在讨论企业形象战略原则的基础上,主要就当前流行的两种企业形象战略模式及企业形象战略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企业形象战略,又称ci(corporateidentity)战略,是在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服从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以促进企业长期发展为目的,集中各方面的要素以促进企业形象的统一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的整体性策划。企业战略形象是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1、同一性原则。

企业视觉识别和活动识别必须建立在经营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并与经营管理理念保持一致性。企业的全部宣传活动都要围绕经营管理理念这一核心展开,以此对社会大众产生规模影响,达到企业预期效果。

2、独特性原则。

企业引入企业形象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企业形象具有独特性,才能给社会大众以深刻的视觉冲击,使公众把企业从多样的信息中识别出来,形成牢固的记忆和突出的印象。

3、动态性原则。

由于企业内外环境尤其是市场营销和竞争形式的变化,企业必须从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对ci战略各个部分进行既积极又慎重,既规范又变通的动态补充和调整。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形象战略,其具体的方法和目标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各种企业形象战略的的模式中,日本的ci模式和美国的ci模式是比较典型的。

1、日本式的ci模式。

日本模式的ci战略的目的是要传达给社会大众其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此,日本企业特别强调其设计的标准化和视觉识别的系统化。日本模式的ci战略甚至上升到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的层次,为的是在社会大众中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使自己的企业标志和理念得到大众的认知和认可,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日本是一个东方民族,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特别重视内在的修为,日本的企业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其经营管理思想也特别重视自身的内在发展。日本企业的ci战略将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文化与欧美国家的优点结合起来,通过不断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ci战略模式。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是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这已经成为了日本企业界的共识。

2、美国式的ci模式。

美国模式的ci战略特别重视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美国企业普遍认为,ci战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视觉识别系统决定的。因此,美国企业致力于打造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断发现和创造具有能表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特点的视觉信息符号系统,以此来使企业形象形成统一,使公众更加容易地识别企业标志,进而了解企经营业特点,在社会大众中建立起有品质的企业形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打造出统一、个性的视觉符号,最容易使企业在社会大众中建立印象深刻的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建立良好的基础。

企业形象包含多个方面,包括商标、产品等有形因素和价值观、信誉等无形因素,有形的因素是直观的,无形的因素是抽象的。因此,社会大众往往更多地注意到企业形象直观的方面,容易忽视企业形象抽象的方面。

ci战略可以有效的将企业形象的有形方面和无形方面结合起来,通过有形的标志来传达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独特的企业形象标识所传达的企业经营哲学,能使社会大众对企业产生良好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升企业形象的作用。

2、改善企业体质。

在全面变革的时代,企业将面临全方位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企业必须改善自己的企业体质,使之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这样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ci战略正式在市场环境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紧跟时代潮流,调整已经不适合市场需求的经营管理理念,包括调整有形的产品、商标和无形的价值观、信誉等,从整体上改善和提升企业体质,以此来应对剧烈的转型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ci战略是从企业的各个具体环节着手,从检查隐患到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帮助企业进行观念的更新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塑造全新的企业形象,改变旧的、落后的体质,建立新的、先进的体质,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3、提升消费信心。

消费信心是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认可和信任,赢得消费者的信息业就赢得了市场。同一个产品往往会有很多个品牌,使自己的品牌赢得消费者的信心,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

企业只有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企业形象,使自己的产品及经营理念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心,给企业创造利润。ci战略正是致力于打造既独特又统一的企业形象,让消费者可以放心地购买自己的产品,甚至使消费者在以后的购买活动者形成购买自己企业产品的习惯。

4、加强内部凝聚力。

企业内部力量的团结一致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内部员工及各个部门的协调统一,是企业凝聚力的表现。ci战略通过对员工行为观的规范,使员工为共同的企业目标团结成利益一致的整体,培养员工的自主参与意识。统一的企业形象,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精神力量,使企业具有朝气蓬勃的氛围。

企业形象战略是企业的识别系统,它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企业形象的好坏很容易被放大。因此,选择恰当的形象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肖海林.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马浩.战略管理学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十六

内容摘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是指伴随着企业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也称为物流费用。在分析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从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物流成本管理制度、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对物流成本管理进行改进。

关键词:物流成本、问题、对策。

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物流系统为实现商品在空间、时间上的转移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货币表现。物流成本从其所处的领域看,可分为流通企业物流成本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本文针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位移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

(一)物流成本结构。

1、库存费用:指花费在保存货物的费用,除包括仓储、残损、人力费用及保险和税收外,还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它把降低物流成本与加速资金周转统一起来。

2、一般而言,运输总成本包括:货运、车队、燃料、设备维护、劳动力、保险、装卸、预期滞留费用和税收等。尽管运输成本的名目繁多,不同的运输方式所包含的运输成本有不同的构成类别和范围,可以分为三类:即劳动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等,以便于计算。

3、物流管理费用:是指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在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

4、隐性成本:是指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资金利息成本、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市场反应慢得损失以及管理不善造成的货物损失或损失的成本,之所以称其为隐性成本,是因为这部分成本很难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估算。

(二)影响物流成本的因素。

1、竞争性因素。

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充满了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除了产品的价格、性能、质量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优质的客户服务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客户的服务水平又直接决定物流成本的高低,因此物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趋激烈的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具体讲有以下影响因素:

(1)定货周期企业物流系统的高效必然可以缩短企业的订货周期,降低客户的库存,从而降低客户的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库存水平存货的成本提高,可以减少缺货的成本,即缺货成本与存货成本成反比,

库存水平过低,会导致缺货成本增加;

但库存水平过高,虽然会降低缺货成本,但是存货成本会显著增加。因此合理的库存应保持在使总成本最小的水平上。

(3)运输不同的运输工具,运输能力大小不等,成本大小不同。运输工具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所运货物的体积、重量及价值大小,另一方面又取决于企业对某种物品的需求程度与工艺要求。

2、产品因素。

产品的特性不同也会影响物流的成本,主要有:。

(1)产品价值一般来讲,产品的价值越大,对其所需使用的运输工具要求也越高,仓储和库存成本也随着产品价值增加而增加,高价值就意味着库存中的高成本,以及包装成本的增加。

(2)产品密度产品密度越大,相同运输单位所装货物越多,运输成本就越低。同理,仓库中一定空间领域存放的货物也越多,库存成本就会降低。

(3)易损性物品的易损性对物流成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易损性的产品对物流各环节如运输、包装、仓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产品可杜绝因次品、废品等回收、退货而发生的各种物流成本。

有些物品在搬运的过程中需要加热或制冷等,这些都会增加物流成本。

3、空间因素。

空间因素是指物流系统中企业制造中心或仓储相对于目标市场或供货点的位置关系。进货方向决定了企业货物运输距离的远近,同时也影响着运输工具的选择、进货批量等各方面。若企业距离目标市场太远,则必然会增加运输及包装等成本,若在目标市场建立或租用仓库,也会增加库存成本,因此空间因素对物流成本影响是很大的。

二、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来看,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

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2、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

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其他经费统一计算。因而从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

3、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

比较的基础,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4、不能清楚的划分物流成本的组成。

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5、不能从销售关联角度清楚地划分计算分类项的物流成本。

从销售关联的角度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和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在一起的,如许多企业都将销售促进费算在物流成本中。

6、没有从物流的“效益递反”规律中来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管理。

物流成本中各项目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即某些项目的成本的削减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的增加。因此物流成本间各项目是互相关联的。此外企业没有充分应用物流成本的乘数效应来改进物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没有体现出物流成本的削减所带来的巨大的乘数效益。

三、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改进策略。

改进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要创新物流成本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物流成本管理制度,还要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

1、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机制。

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实行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2)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成本管理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物流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管理目标中,为此要强化企业决策层的物流成本管理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观,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调物流成本管理工作,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

(3)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

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分类技术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

(4)实现供应链一体化。

应链管理在全球实现资源采购、生产制造和产品分销,例如沃尔玛与宝洁的产销联盟,使产销双方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削减交易成本、在库成本和流通费用,其产销联盟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典范。

(5)建立物流成本综合管理框架。

物流综合成本控制的实现框架一般由横向控制、纵向控制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控制三部分组成。物流成本横向控制主要包含物流成本的预测、计划、计算、分析、信息反馈和控制、决策等步骤,在进行可行性分析后选择最佳方案。物流成本的纵向控制是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

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纵向优化需要借助适当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其与横向控制交织进行,常见的技术手段包括作业成本管理法、数理分析法等。通过引进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的效率,采购人员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收集和汇总订货信息,根据供货商的可供商品货源、供货价格、交货期、供货商的信誉等资料,向指定供货商下达采购指令,而供货商则能根据网络中心转来的相关信息及时安排出货,实现系统最大效率。

2、构建物流成本管理制度。

第二事中进行日常控制和核算;

第三事后进行业绩考核,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对内部物流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使各部门和环节为实现物流系统总目标担负各自的责任,并通过物流责任中心信息反馈,使物流系统决策部门随时掌握情况。

3、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

(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已经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的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要从企业经营的整体去考虑。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

(3)通过优化流通全过程降低物流成本。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或仅仅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送达最终用户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即物流设施的投资和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

(4)通过整合物流职能管理降低物流成本。

能缩短商品周转时间,真正做到快速、高效、及时的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他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客户、运输业者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

(5)通过优化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对客户的物流服务水平是企业确保长期收益的最有效手段。

(6)通过合并策略降低物流成本。

合并策略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方法上的合并;

二是共同配送。方法上的合并是指企业在安排车辆运输时,充分利用车辆的容积和载重量,做到满装满载。共同配送是指一种产权层次上的共享,也称之为集中配送。

(7)通过减少退货降低物流成本。

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参考文献。

1、刘秀琴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控制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

2、王小强物流客户服务成本的核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

3、祝映兰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4、骆温平物流供应链管理,电子出版社,2014。

企业物流毕业论文(实用17篇)篇十七

[论文摘要]本文从激励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薪酬激励方面存在的家族式管理双重标准,管理不完善、薪酬不公开、不公平性、激励不及时和无非经济性薪酬设计等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和壮大的,截止到2005年年末,在我国gdp中,民营经济占到了66%,民营企业数量发展到了365万家。在我国就业人口中,90%的人在民营经济企业工作,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

由于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历史较短,经济规模较小,人力资本储存量较少,从事行业普遍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影响了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而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极,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双重标准。家族式管理目前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家族企业传统的建构方式是以“三缘”文化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即所谓的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以“三缘”文化作为一种原则,具有对一些人群的聚集力,同时也意味着对另一些人群的排斥力。在家族企业里,员工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有裙带关系的家族员工和外聘员工。家族员工经常担任高、中层管理者,经常出现排斥外聘员工的现象。在薪酬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双轨形式”和“双重标准”,家族员工工资高,待遇好,而外聘的工资低,待遇差。

2.薪酬战略缺失,薪酬体系不健全。在民营中小型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能意识到人才的宝贵,但极少有将企业和人才战略与薪酬战略相结合的。它们薪酬理念缺乏,员工的薪资标准仅仅由老板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凭经验与应聘人员谈判来确定薪酬决策的随意性强,薪酬结构单一。

3.薪酬管理不完善,内部公平性不足。民营中小型企业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资标准或是约定俗成或是由企业领导随意确定,薪酬不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资体系,结果使薪酬本身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许多民营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薪酬保密制,产生薪酬的内部不公平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岗位与薪酬不匹配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

4.职业发展通道缺乏,升薪通道单一。民营中小型企业一般规模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灵活,所以在大多数民营中小型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外,中国的“官本位”意识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5.薪酬激励不及时。很多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没有认识到适时有效激励的重要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业绩的时候,企业的一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地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

6.福利体系不完善,忽视非经济激励因素。国内中小型薪酬管理的另一个是不够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造成福利体系很不完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这部分的支出对企业来讲是多余的;很多企业福利项目全凭管理者一时高兴或企业效益较好时临时确定的方案,对员工没有长期的激励作用。同时民营中小型企业往往不够重视员工的非经济性报酬,无法实现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激励。有些企业的薪酬待遇虽然不低,但员工呆久了之后普遍都有工作没有精力、缺乏激情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性,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企业经营者绝对控制着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特性本能地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认识不到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即使力排众议,引入部分企业需要的员工,也会在报酬上进行“克扣”,目的是降低企业成本。

2.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另一方面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提高员工薪酬水平却心有不甘。而对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培训、干中学、期权、股权等方面的投资就更少了。

3.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在企业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的逐步壮大和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把握上更显匮乏,亟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4.薪酬激励机制中的资源相对匮乏。我国的民营中小型企业从成长历程、资源状况、政策保障、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看,是中国经济体制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当企业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和有限资源的投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增长时,企业中拿出多少财富(成本、利润)、未来的成长空间(股份、期权)来进行薪酬激励,决定因素是企业经营者的胸怀和决心。而当企业经营出现了营业下降和利润降低的状况时,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原因,使一些企业“有心无力”,无法兑现承诺。

三、解决对策。

根据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按照薪酬管理的成功规律,结合国内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的对策,以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1.与企业战略结合,设计科学有效薪酬激励体系。企业只有通过薪酬和福利,实现对用工的激励作用,才能把企业战略和员工需求联系起来,达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统一,才能更好地留住和使用所需人才。民营中小型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关注薪酬管理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的支持,考虑如何使企业通过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要结合人才市场的价格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的综合情况,科学设定价格标准,来确定企业的薪酬战略,薪酬战略确定以后,将薪酬战略转化为具体的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流程,完善战略性薪酬体系的设计。以此将员工的努力和行为集中到帮助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生存的方向上去,使员工和企业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企业战略的稳步实现。

2.逐步弱化家族式管理,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薪酬制度制定及执行中,尽量减少来自家族成员的干扰,充分发挥企业中家族成员利于团结共进的好处,让非企业员工的关联家族成员的薪酬制度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加强对企业中家族成员的的督促与监管,以同岗同酬、岗变薪变,有意识强化“自己人”与“外人”薪金上的竞争性,不吝啬对“外人”的升职加薪与其它激励,这有利于淡化家族企业的管理弊端,增强企业的合力与活力。

3.及时调整和优化薪酬系统,建立弹性绩效考核机制。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开展薪酬管理工作时,应保持薪酬系统的适度弹性。为了使员工之间的薪酬水平有合理的差距,企业首先要强化岗位,淡化身份,以岗定酬、按绩效取酬的原则,正确评估每个岗位的价值并对全体员工确定合理的薪级。同时,建立弹性绩效评价体系时,一方面,要将任务目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数据说话,以业绩论英雄,使考核有据可依;另一方面,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原来的薪酬体系可能会失去其科学合理性,企业就要考虑对原有的薪酬体系进行优化,重新达成平衡。

4.建立多元化福利体系,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当员工在选择工作时,往往把福利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虽然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定的福利水平与大企业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可以按照内部的公平性、外部的公平性、激励性、可行性四项原则设计一些灵活的福利措施。可以把福利设计基于业绩和能力的非普惠性的动态福利计划,要求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福利报酬,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激励的作用。也可以设计低成本、贴近员工生活的多元化的福利项目。比如,节日慰问、免费单身宿舍、交通补贴、免费工作餐、免费定期体检、文体旅游等福利项目,这些都是留住员工的福利性措施。另外,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自助式福利,让员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福利套餐即自助式福利,那么员工对福利的满意度将大幅度提高,激励作用更为明显。5.有效利用非经济性报酬,实现激励作用。民营中小型企业在非经济性报酬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非经济性报酬包括工作的挑战性、责任感、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关怀、赞赏、尊重等。尤其是对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种精神激励尤其重要。民营中小型企业中优秀和骨干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他们流动性较大,也是企业间竞争的焦点问题,如何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员工,减少员工流失率是当前民营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民营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应该在重视物质薪酬的同时,给予精神薪酬更多的关注,针对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的员工的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不同的需求程度设计相应的非经济性激励办法,以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有条件的民营中小型企业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广大员工入股,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都成为企业的“老板”,当企业的主人,为自己打工挣钱,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真正地调动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董福荣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刘昕.薪酬福利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毛清华等。中小企业薪酬留人对策分析[j]。经济导刊,2007,11。

相关范文推荐

    房地产代售合同(通用15篇)

    房地产市场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以下是一些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数据和分析,希望能对大家的投资决策有所帮助。委托人(甲方)

    万能班主任教育总结(实用18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天,好冷。灰暗的天空下,零星的小

    单位用人协议书汇编(实用20篇)

    在现代社会中,单位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目标的主要实施者。如果你正在写单位总结,可以参考以下范文,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思路。甲方(用人单位)名称:天津百盛鼎益

    规划编制请示(模板23篇)

    请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请示他人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我想我们需要向上级请示一下吧。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进行请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

    安全员个人技术工作总结(实用17篇)

    技术工作总结需要结合具体的项目情况和实际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技术工作总结,别担心,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范文,供大家

    孩子把你手给我读后感大全(21篇)

    读后感不仅可以是对文学作品的思考,还可以是对其他领域的作品的感受和见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引人深思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展开思维和写作。

    委托代购化妆品合同(优质17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可以消除误解,增加合作的信任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常见合同协议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甲方(被委托方):乙方(委托

    夏洛的网读书心得体会总结(精选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还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对自己的思考和经验的深刻总结和概括。

    医疗保险行政复议申请书(专业18篇)

    转专业申请书需要深入地思考自己为何想要转专业,并具体阐述这个决定对个人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意义。以下是一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转专业申请书样本,可以给大家提供启示和灵

    低碳生活绿色发展的倡议书(汇总20篇)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和写作过程中,为了提供参考和示范而收集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全区各公共机构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