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念青松

使用教案模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首先,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模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一

《记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并且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考虑到这两点之后,我做了如下的教学安排:

第一课的教学要点:通过《自嘲》导入,接着复习整理鲁迅的有关文学常识,并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感情。第二、三课的教学要点: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1)课文中七个部分,哪几个部分集中写到了刘和珍?(2)第一、二部分交代了什么?(3)第六、七部分又写出了什么?从而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写作缘由——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教训和意义。然后按照课文的写作思路,具体解读课文,并解决课文的重点的、理解比较困难的句子。第四课的教学要点:总结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文章的感情,并总结文章的语言技巧。

整个这篇课文,上完之后的感觉是,自己讲的很辛苦,学生听的索然无味,对于鲁迅的文章离我们太遥远,文字深奥,不好理解的印象又加深了,并且抱怨课文内容非常多,很难消化。

上完了这篇课文后,我将课堂效果反映给其他老前辈。他们告诉我说,语文的课文教学要学会取舍。一篇文章可学内容很多,特别是鲁迅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只有按照教学的实际,依照教学规律,做好取舍,选出重点,才能更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按照老前辈的建议,结合学生课堂的反馈,我决定从课文标题入手,重新设计一篇教案。教学安排设计如下:

问题(1)的解决,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解读和归纳。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解读人物形象,是这篇文章学习的重点,也是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应掌握通过对人物有关事件的记叙和细节的刻画的分析,总结出人物形象的方法。这部分重点在分析文章三、四、五节的内容。

问题(2)的解决,主要是在总结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的。问题(1)的解决,让我们看到了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有责任感,敢于反抗有献身精神的青年。而文章的第五节的内容,通过对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人被残酷杀害的场景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批优秀进步的青年,竟遭到了国民党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本部分内容,通过师生的朗读、讨论,重点分析遇害细节,再现当时场景,激发学生对于国民党残害进步青年的愤怒之情。

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再现场景之外,还要重点剖析文中的一些难句。如第五节的“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文明”、“攒射”的理解,还有“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的理解。

第四节中的有关残害场景的概述和作者的呼号,说明了反动和反动文人,不仅用刀枪棍棒打伤杀无辜群众,还对她们进行污蔑,这不能不激起群众的愤怒。

问题(3)的解决,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旨在告诉人们,请愿的方式不足取,另一方面她们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奋然前行。

通过这样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就很清晰了,逻辑感也很强,学生较容易掌握。

通过这篇文章教学的反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取舍。只有根据教学实际做出恰当的取舍,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养。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二

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

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听写字词[来源:学科网]。

检查词语含义。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2、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二)、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至此形成板书)。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三)、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三

这篇文章已经学完有几天了。今天才有了空闲总结一下。第一次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知怎样混混沌沌的就过去了。现在看起来里边一定有许多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篇文章应该是学生到高中之后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考虑到这一点和文章本身理解上的难度,我在教学上作了以下思考。

首先要在方法的帮助上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时代背景的隔膜。鲁迅的文章针对性很强,它往往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某件事,或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的某些人或事。这些知识虽说文中没有,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编者往往都在注释中加议提示与介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醒学生要重视注释。这个问题在1991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有不少同学就直接的吃了大亏。要懂得注释对自己读文章的重要作用。二是教师可以查阅资料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给以更详尽的介绍。尤其是引用当时不同的名人对该事件的评价,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读鲁迅文章的积极性,况且还可以在比较阅读中更深切地领会到作者这样说的妙处所在。第二,在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扶助与指导。鲁迅的文章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否则理解的难度就更大,连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义就无从谈起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训练了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后要理顺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除各部分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让学生自读文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事实证明,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很少超出课后替所要求的那几句。我就抓住学生发现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着力强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强调了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它从何而来又往何方而去。

然后注重对学生阅读感受与阅读经验的总结与强化。在总结读文章规律的过程中强化与巩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方法的正确理解,强化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正确认识。有了前面的手把手的教授与示范,又加上后边的总结与提炼,我相信学生对鲁迅文章阅读的恐惧会有所改观。不仅如此,学生再读其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时也许会有法可依。向来不敢奢求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强化和改进,很快就会有检验的,下一单元就又有鲁迅的文章,不知结果会怎样,但我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有足够的继续挑战自我的信心。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四

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

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听写字词[来源:学科网]。

检查词语含义。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2、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二)、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至此形成板书)。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三)、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五

2、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

[媒体设计]。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a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b同学们,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爱国志士王伟的飞机被撞的历史我们至今记忆清晰,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和一位英勇战士我们将没齿难忘。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几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思路,如何表达你的哀思与愤怒?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吧,学了本文,我们定将受益非浅。

二、出示投影,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学生听录音。

四、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五、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

控诉反动政府(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痛斥走狗文人。

(1、2)唤醒麻木庸人恨。

追述生平事迹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主体概括惨遭杀害(时间顺序)。

(3、4、5)详写遇难经过遇害。

教训意义劝戒徒手请愿否定。

(6、7)激励奋然前行肯定(逻辑顺序)。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阅读鲁迅《风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思考本部分文字技术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六

鲁迅。

教学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蹀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陨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意义。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3、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4、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5、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学生听录音。

三、分析文章总体思路。

1、学生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3、4、5部分)。

2、1、2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缘由)。

3、6、7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4、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四、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

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

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

明确: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

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

思考后明确: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完成板书设计:

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

控诉反动政府(逻辑顺序)。

写作缘由痛斥走狗文人。

(1、2)唤醒麻木庸人恨。

追述生平事迹生前。

记念刘和珍君记念主体概括惨遭杀害(时间顺序)。

(3、4、5)详写遇难经过遇害。

教训意义劝戒徒手请愿否定。

(6、7)激励奋然前行肯定(逻辑顺序)。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深情诵读课文。

2、根据文中所写,说说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3、阅读鲁迅《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局部思路,揣摩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刘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

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

明确: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二、理清局部思路。

(2、4两段是要求背诵的,故将局部思路的输理放在2、4段上)。

(一)第2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诵读。

3、思考:本部分是如何安排思路的?

明确:第一段共5句话: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该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的理想人格;第二句紧承首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对比。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部分思路流程应该这样来表述: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4、背诵。

(二)第4部分。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思考本部分文字技术刘遇害,围绕惨案,作者以什么顺序又是怎样展开思路的?

明确: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其思路是:听到噩耗――颇为怀疑――尸骸为证――听到污蔑――呼唤爆发。可见是以时间为顺序的。

4、背诵。

三、在。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七

第三节。

一导入新课.《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联:(晓秋选编)。

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为例具体讲析)。

2.语言警辟、深刻,发人深思。

哲理和诗情的和谐统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

重复含深意(始终微笑着/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说不出话/有要说的话。

三、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八

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许广平曾经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1、写作背景。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四至九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严正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2、记念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补充:

《莽原》周刊开始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办此刊物的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后因内部发生矛盾,遂陷分裂。1926年以后改为半月刊,1927年12月《莽原》半月刊出至第2卷第24期停刊,莽原社也即停止活动。“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在别的刊物上,倒大抵是对于反抗者的打击,这实在是使我怕敢想下去的。”(《华盖集·题记》)。

“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分析:从容,善良和和蔼;坚韧、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表现了她有远见卓识、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分析:“欣然前往”说明刘和珍等人的一片爱国的热忱,单纯可爱的;也绝对没有料到结局的惨烈;反动政府是早有埋伏,居高临下,置之于死地,下劣凶残;可爱的革命青年不畏强权、从容赴死的惊心动魄的伟大。

3、写作此文,除了用作纪念烈士,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必要”吗?

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

分析:抓两个“大抵只能如此”理解其言外之意;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悼念死难烈士,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控诉反动政府的杀人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卑劣。(对反动政府)“实在无话可说”——哀痛与愤怒,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分析:理解“庸人”的形象。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激励人们,不能再苟且偷生,要学习猛士。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唤醒麻木的庸人,及时做沉痛的总结,让他们记住这血红的教训。(唤醒庸人)。

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分析:抓“流言”和“惨象”。抨击反动文人一类流言家的无端卑劣的诽谤行径。揭示民族衰亡的深层原因。呼唤人民做反抗斗争。(直指流言家)。

4、读第六部分,鲁迅对请愿的看法。

补充《空谈》。

——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并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讨论明确:说明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们与青山同在,万古常青,还是会给世人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人们会永远纪念死者,记住惨案的教训,从而下定决心投入战斗。

5、那么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呢?

读第七部分。

讨论明确:中国女子没有压抑致死;让庸人看到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前行。

6、“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幸福者和哀痛者?”

a、揣摩“真的猛士”、“直面”、“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等语的含义和表现力。参考如下:“猛士”指革命志士;“直面”直接面对;“正视”正眼看,不回避;“淋漓的鲜血”喻指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明确:这是对革命志士的热情讴歌,他们能严肃对待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反动统治而奋斗。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哀痛,他们为能为之奋斗献身而感到幸福。

总结。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板书:感情线索:悲、愤、激励。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九

时间从指缝流过,1926到,掐指一算也有88周年了。

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毋庸置疑,刘和珍君属于后者。关于这段历史,要把时针拧回到1926年的3月18号。

当学生游行队伍到北京铁狮子胡同执政府和国务院门前请愿时,执政府卫队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请愿队伍实弹射击,顿时血肉横飞,段祺瑞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200余人受伤。刘和珍君就是其中一位。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刘和珍君,19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而在这一天,政府卫队开枪时,一颗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年仅23岁。

鲁迅为此提笔写了《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饱蘸热泪,悲愤万慨。一个为了国家的存亡而不考虑生死的年轻女性闯入眼帘,在女性的温柔典雅中夹带着男人的雷厉风行,真是好一个铿锵爱国热情的女英雄。

而最深入人心的是她“始终微笑着”的生活态度。想象着,在那和风徐徐的春光里,23岁的刘和珍穿过阳光,披着花香,向我们款款走来,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明媚的春光里,却不敢想象,那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会在鲜血迸裂中猝然凋谢。罪恶的黑手无情地毁灭了璀璨的青春,阴险的制度残酷地摧毁了血性追求。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刘和珍君这位真正的猛士,映射出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更感叹于她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而这微茫的希望随着岁月的递增从不削减,当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行时,心中不曾忘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

《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记念刘和珍君》就是这样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全篇洋溢着悲愤炽烈、激动人心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两个课时。

第二课时:把握文章思路——把握情感线索——分析重点语句——总结鲁迅性格。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淘尽黄沙始见金”,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出示刘和珍遗像及对联图片),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关于她的一篇纪念文章。

知人论世(8分钟)ppt。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十几部杂文集。

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背景介绍。

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奉段祺瑞之命,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群众死47人,伤200多人,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三,围绕人物,探究三四五节(30分钟)。

明确: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有些用语不是很规范。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2、文章主要纪念刘和珍,哪些小节主要记刘和珍的?记了她哪些活动?

明确:三、四、五部分——生活艰难中,定进步期刊,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开除;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听鲁迅先生授课;虑及母校前途;向执政府请愿;为请愿而死。

3、由此看来,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4、描写刘和珍最多的是什么?请找出相关描写中的关键词。

明确:想象中的刘和珍——桀骜,锋利。叙述事件。

第一次见到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神态细节。

赁屋授课时的刘和珍——微笑着,很温和。

教职工准备引退时的刘和珍——黯然至于泣下。

怎样的刘和珍死掉了——微笑着的,和蔼的。

怎样的刘和珍喋血——微笑着的,和蔼的。

5、写人时为什么选择写其生前的微笑和温和及其他情形?

明确:用来铺垫和反衬下文的遭枪杀;在此基础上再写刘的遇难经过,更突出了烈士的沉勇友爱、为国捐躯的品质,控诉反动军阀屠杀爱国青年的罪行。

6、请用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模式为刘和珍写颁奖词。要求:人物特征鲜明,句式变化多端,词汇五彩缤纷,修辞手法典型。字数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她以柔弱的身躯,扛起一个民族的良知;以坚决的反抗,唤醒黑幕之下的正义;以殷红的鲜血,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罪恶的子弹,洞穿她的身躯,却无法穿透她对自由的追求。她从容笑对惨淡与鲜血,殒身不恤,鼓舞后人奋然前行!

7、“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

明确:刘当时中弹,是“弹从背入”,可见并不是“丛击军警”与军警面对面地搏斗,证明她完全是无辜的,她不是什么“_”,倒是国府卫队的卑鄙。手枪是军官使用的,证明这次屠杀是有人指挥的,事前筹划好的,决不是军警各自的“正当防御”。这些铁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政府对死难者所横加的种。种罪名。

明确:下节课解答。

【作业布置】(2分钟)。

课下再看几遍文章,理清文章结构,看看文章可以分为哪几层?

【板书设计】(3分钟)。

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反抗”;斗争精神。

“微笑”、“温和”;温和善良。

“黯然”、“泣下”卓识远见。

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被戕害——“欣然”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

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印象最鲜明深刻的,是刘和珍的微笑。“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于是就忍不住想像,在那样温暖柔和的春日里面,22岁的少女在阳光和花香里走来,春风轻轻地牵起她的衣袂,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阳光还要温柔的笑容,…在同样的青春年华里,在同样的春天,不能想像,也不敢想像,那鲜花一样的生命在鲜血中速然凋谢,那温和清婉的微笑在一瞬间化为永不再见的埃尘。青春的美丽,原不该如此的脆弱。

青春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之一,她被所有的人留恋和珍惜。青春应该远离烦恼和优愁,青春应该摒除所有的琐屑和喧嚣。青春所应拥有的只是欢乐、美丽和希望。青春才是生命的开端,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所以青春的心灵往往充满着真善美的希冀和幻想,而认识不到人间的风雨沧桑。这在所有的时代都应大致相同,而在太平之世尤为如此。一方面是青春自身的真纯,一方面是已经r解了沧桑滋味的人们对于这种真纯有意的遮蔽。所以,如果让青春的年华真正去了解什么是丑恶黑暗,什么是凄凉愁苦,这将会万般困难。

但世界毕竟是真实的,也是严酷的。青春不可能在任何时间空间都永远和社会的阴暗面绝缘。当真正的恶雨腥风袭来,青春会显现出一副怎样的姿态?我相信,答案会有许多许多种。对美丽就意味着“彩云易散琉璃脆”,美丽的东西,由于本身的精致,由于格外受到的珍惜,使之根本就没有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就像花房里的花朵,即使不是春天也能同样娇艳地绽放,但正因为这样,便一点也经不得风雨。真正美丽的花朵,应该还是生长在自然的旷野中。

有了冬雪下坚忍蛰伏,在春来的惊雷下,才会顶着料峭的春寒,绽放出用生命凝成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纯自然的,她的生与长都伴随着风和雨,因此无论天时多么严酷,她依然卓立,美得愈加鲜明,便像春日里阳光下少女唇边的微笑,永远飞扬着青春的骄傲。

只有惯经了风雨,青春才会永不调零。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二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刘和珍君也是中国历史上抹不去的惨痛记忆。以下是新东方在线高考网小编整理了《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反动势力残忍刽子手。

3月18日的惨案,刽子手的“杰作”。其残酷程度,只好名之曰兽行。但既已是兽行,似乎也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与其费口舌了,我们不忍再描述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与其生气,也是多余的。但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我们终究深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人!

下劣无耻的匪徒,血债定当血还。铁胆勇毅巾帼英雄。

刘和珍,我十分佩服她,因为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我敬佩她,因为她嫉恶如仇,“却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我欣赏她的善良,“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刘和珍,虽是一名师范学生,可是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爱国的光辉。她用自己的身躯,诠释着一种伟大的精神。

枪弹刀棍无所惧,誓为中华奉我魂。以笔代刀直插敌人心脏。

鲁迅,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伟大文人。面对爱国青年的不幸罹难,作者出离愤怒,但仍有话要说;面对反动政府“光明正大”的屠杀,作者发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面对反动文人对爱国女子的污蔑,作者痛斥了他们的恶行;面对庸人的默无声息,他发出了呼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伟大的中华民族,该觉醒了!他抨击反动政府吃人的内幕,唤醒庸人的灵魂,给爱国学生以热情洋溢的赞颂并指出其问题所在。这种伟大的民族使命感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淡漠前辈的心血,中华民族仍需我们来创造。

一代文人革命者,冷对黑暗心如焚。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三

我的思想中,中国历史似乎永远都是神圣光明的,可现实却不然,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血战前的历史。

那时,可以说中华是可悲的,国人麻木,政府凶残,可在这时,刘和珍站出来了,像她一样的人也站出来了,振兴中华成了她们的理想与目标,可无权无势的她们又能做些什么样呢?请愿,也许是她们的唯一途径,即使她们知道路途凶险,却依旧视死如归。

1926年3月18日,这是黑暗的一天,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暗淡了许多,却多了些许沉重。虽没有经历那一天,可枪声似乎总在耳边回响,如此刺耳。

时间永远是流逝,历史却是永恒,这天终于是到来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于是乎你们爆发了,你们带着救中华于水火之中的心愿,去向那些两只腿的禽兽讨要说法,刘和珍鲁迅先生笔下的你“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可你怎能想到,子弹是冰冷的,两只腿的禽兽是冷血的,他们不会报还你以微笑,一颗子弹斜穿心肺,生命之花凋谢了,时年二十二岁。同行的杨德群想去扶你却也中弹,但还能坐起来,两只腿的禽兽眼中只有杀戮,他又猛击了杨德群两棍,又一朵花谢了,时年二十四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你们的鲜血染红的,你们的确是牺牲了,可那些“有恶意的闲人”却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真正的猛士。血腥的镇压,无耻的言论,鲁迅先生再也坐不住了,提笔代枪,先生以自己的方式要和反动派斗争到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的理想。纵然现实让人失望,但他没有绝望,因为是你们的努力,让“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看见了些许希望。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你们也许了解这些,但你们依旧从容沉勇的去了,即使是飞蛾扑火也要在扑向火焰的那一刻绽放光芒,前仆后继,光芒将永不熄灭。可革命虽好,为什么不能少点牺牲呢?于是先生又用他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失败是因为选择的战法不对,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醒来。慢慢地,有人揉了揉眼睛,看到了污浊,他们在先生的指引下站了起来,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都让先生看见了希望。你们的努力也将带领更多人步入正道,从沉默中爆发,事实也正是如此。

先生用他在彷徨中的呐喊唤醒了国人,更唤起了中华。而你们却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天,染红了地,染红了历史,染红了每个人的心。麻木者不再麻木,苟活者不再苟活,革命者依旧革命,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的猛士将会更加奋然前行。

文档为doc格式。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四

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

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听写字词[来源:本站]。

检查词语含义。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导入:在我国文学,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2、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背景资料。

“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执政府卫队竟用*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帝国主义”“*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到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二)、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至此形成板书)。

训练重点:理清思路。

一、写作缘起(1-2)。

二、记念主体(3-5)。

三、教训、意义(6-7)。

(三)、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五

这篇文章已经学完有几天了。今天才有了空闲总结一下。99年第一次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知怎样混混沌沌的就过去了。现在看起来里边一定有许多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篇文章应该是学生到高中之后接触的第一篇鲁迅的文章,考虑到这一点和文章本身理解上的难度,我在教学上作了以下思考。

首先要在方法的帮助上解决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恐惧。鲁迅文章的难于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时代背景的隔膜。鲁迅的文章针对性很强,它往往是针对当时所发生的某件事,或针对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政治或其他的社会现象。这些事件或现象在文章中根本就看不到,但是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作者到底在讲些什么。更不用说稳中的有些话是含沙射影,暗指当时的某些人或事。这些知识虽说文中没有,但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编者往往都在注释中加议提示与介绍。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醒学生要重视注释。这个问题在1991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有不少同学就直接的吃了大亏。要懂得注释对自己读文章的重要作用。二是教师可以查阅资料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给以更详尽的介绍。尤其是引用当时不同的名人对该事件的评价,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读鲁迅文章的积极性,况且还可以在比较阅读中更深切地领会到作者这样说的妙处所在。第二,在阅读的方法上给以扶助与指导。鲁迅的文章更需要学生在阅读时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否则理解的难度就更大,连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深刻含义就无从谈起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训练了阅读时首先要把握思路,然后要理顺每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除各部分之间的前后联系,明确每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与作用。之后让学生自读文章,发现自己理解上的难点。事实证明,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很少超出课后替所要求的那几句。我就抓住学生发现的难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着力强化了要把文句放到文段中,把文段放到全篇中。强调了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来龙去脉,要清楚它从何而来又往何方而去。

然后注重对学生阅读感受与阅读经验的总结与强化。在总结读文章规律的过程中强化与巩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方法的正确理解,强化学生对鲁迅文章的正确认识。有了前面的手把手的教授与示范,又加上后边的总结与提炼,我相信学生对鲁迅文章阅读的恐惧会有所改观。不仅如此,学生再读其他内涵比较丰富的文章时也许会有法可依。向来不敢奢求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继续强化和改进,很快就会有检验的,下一单元就又有鲁迅的文章,不知结果会怎样,但我有充足的思想准备,有足够的继续挑战自我的信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六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许多文字,或光鲜华美或曲折隽永或典雅温润,语词优美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为表征,但仍有许多篇章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典雅之气。这其中,《纪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纪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战斗性很强的着名杂文一样,最终的旨归在于揭露、批判和斗争,但风格上却迥然有异。这主要表现在:一、该文文学意味很浓,是一篇文学的华章该文全篇有多处“文学性”很强的词句,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段话创造性地用雅致的词语和句式抒发了狂涛巨浪般的愤怒和哀伤。读到这些词句不禁令人击掌叫绝: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两样东西——“美学上来看颇为典雅的辞藻句型”与“大恸大恨的情感”,竟然被鲁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这里,鲁迅连续创造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把众多青年烈士的血写成如江河涨水般的“洋溢”;把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地狱般的悲凉具象为“浓黑”的色彩;把自己将要显示于非人间的哀痛物化为“菲薄的祭品”。这些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给予读者的是更切实的感知和更难忘的印象。

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一段文字的文学性更强。“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可能“浸渍”人心;会被水所冲淡,但却不可能被“时光”所洗。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驱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血痕;将因为时移事易造成亲族、师友、爱人悲伤的减淡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将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间,人们失去亲人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又是极为复杂的,属于最难“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鲁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创造了连缀的“意象”。“意象”乃高水平的文学形象,何况鲁迅的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独造!这实在是文学“造象”的奇迹!如此的文学建构力,实在是超群绝伦的。

如上两例充满新异文学意味的文字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还有不少,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那样地令人称奇和回味无穷。鲁迅的其他杂文也常有文学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与《纪念刘和珍君》相比,在深度与精度方面都略逊一些。因此,《纪念刘和珍君》应该说是一篇精美的文学的华章!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七

我的思想中,中国历史似乎永远都是神圣光明的,可现实却不然,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却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华民族血战前的历史。

那时,可以说中华是可悲的,国人麻木,政府凶残,可在这时,刘和珍站出来了,像她一样的人也站出来了,振兴中华成了她们的理想与目标,可无权无势的她们又能做些什么样呢?请愿,也许是她们的唯一途径,即使她们知道路途凶险,却依旧视死如归。

1926年3月18日,这是黑暗的一天,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暗淡了许多,却多了些许沉重。虽没有经历那一天,可枪声似乎总在耳边回响,如此刺耳。

时间永远是流逝,历史却是永恒,这天终于是到来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死亡”,于是乎你们爆发了,你们带着救中华于水火之中的心愿,去向那些两只腿的禽兽讨要说法,刘和珍鲁迅先生笔下的你“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可你怎能想到,子弹是冰冷的,两只腿的禽兽是冷血的,他们不会报还你以微笑,一颗子弹斜穿心肺,生命之花凋谢了,时年二十二岁。同行的杨德群想去扶你却也中弹,但还能坐起来,两只腿的禽兽眼中只有杀戮,他又猛击了杨德群两棍,又一朵花谢了,时年二十四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是你们的鲜血染红的,你们的确是牺牲了,可那些“有恶意的闲人”却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真正的猛士。血腥的镇压,无耻的言论,鲁迅先生再也坐不住了,提笔代枪,先生以自己的方式要和反动派斗争到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先生的理想。纵然现实让人失望,但他没有绝望,因为是你们的努力,让“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看见了些许希望。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你们也许了解这些,但你们依旧从容沉勇的去了,即使是飞蛾扑火也要在扑向火焰的那一刻绽放光芒,前仆后继,光芒将永不熄灭。可革命虽好,为什么不能少点牺牲呢?于是先生又用他敏锐的目光揭示了失败是因为选择的战法不对,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醒来。慢慢地,有人揉了揉眼睛,看到了污浊,他们在先生的指引下站了起来,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都让先生看见了希望。你们的努力也将带领更多人步入正道,从沉默中爆发,事实也正是如此。

先生用他在彷徨中的呐喊唤醒了国人,更唤起了中华。而你们却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天,染红了地,染红了历史,染红了每个人的心。麻木者不再麻木,苟活者不再苟活,革命者依旧革命,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的猛士将会更加奋然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八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名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特点:语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战斗性强,在嘻笑怒骂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纪念刘和珍君》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之后,当时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取得大部人的同情,但也有部分反动文人污蔑这次运动“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激于义愤,鲁迅先生写下这篇感情深沉文章。全文以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整体结构严谨,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之作。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发人深省,震撼人心,说是神来之笔毫不为过。

叙事简练,感情深沉强烈,从文章本身,我们隐隐可看到一个忧愤的鲁迅。对刘和珍,作者说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就是这样一个态度很温和的人,只不过参加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却落得一个横尸街头的下场,怎能不叫人痛心,而“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则更是让人寒心,岂止是鲁迅“出离愤怒了”,读到这里,哪个有爱国心的读者能“出离愤怒”。“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真的斗士,当如鲁迅,在“寂寞新文菀”里,在“大野多沟棘”里,在“风雨漂摇日里”“我以我血荐轩辕”,,奋然前行。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读后感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许多文字,或光鲜华美或曲折隽永或典雅温润,语词优美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为表征,但仍有许多篇章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典雅之气。这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记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战斗性很强的著名杂文一样,最终的旨归在于揭露、批判和斗争,但风格上却迥然有异。这主要表现在:

一、该文文学意味很浓,是一篇文学的华章该文全篇有多处“文学性”很强的词句,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段话创造性地用雅致的词语和句式抒发了狂涛巨浪般的愤怒和哀伤。读到这些词句不禁令人击掌叫绝: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两样东西——“美学上来看颇为典雅的辞藻句型”与“大恸大恨的情感”,竟然被鲁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

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这里,鲁迅连续创造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把众多青年烈士的血写成如江河涨水般的“洋溢”;把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地狱般的悲凉具象为“浓黑”的色彩;把自己将要显示于非人间的哀痛物化为“菲薄的祭品”。这些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给予读者的是更切实的感知和更难忘的印象。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一段文字的文学性更强。“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可能“浸渍”人心;会被水所冲淡,但却不可能被“时光”所洗。

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驱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血痕;将因为时移事易造成亲族、师友、爱人悲伤的减淡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将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间,人们失去亲人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又是极为复杂的,属于最难“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鲁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创造了连缀的“意象”“意象”。乃高水平的文学形象,何况鲁迅的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独造!这实在是文学“造象”的奇迹!如此的文学建构力,实在是超群绝伦的。

如上两例充满新异文学意味的文字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还有不少,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那样地令人称奇和回味无穷。鲁迅的其他杂文也常有文学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与《记念刘和珍君》相比,在深度与精度方面都略逊一些。因此,《记念刘和珍君》应该说是一篇精美的文学的华章!

《记念刘和珍君》通篇有着诗一般的韵律,与其说它是一篇杂文或散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长歌当哭”之“长歌”《记念刘和珍君》的确是一首诗,一首歌。不但从以“一、二、三……七”作标志的大段来看恰如诗歌章节的安排,而且其内容中有许多语句简直就是诗句。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又如:“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再如:“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以上所引无论从句式的组成来看,还是从铿锵的音调和沉郁的韵律来读,与大诗人杜甫的名作《登高》“三吏三别”、又有多少差异呢?与鲁迅的《悼柔石》《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等诗作又有什么差异呢?细读该文的其他部分,虽然语句较长,但其如诗似歌的韵致无不极有力度地从字里行间弥漫出来。这些长句浑浩流转,其思想和情绪一如诗歌般激荡跳跃,比之短句诗歌更显得意蕴深厚和气势充沛。

其一,鲁迅表达的是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这种悲哀异常沉重,因此释放起来“步履维艰”。全文的行文节奏只有与之应和,方能产生和谐的效果。换句话说,鲁迅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情绪决定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推进不会像《“友邦惊诧”论》那样“快步疾行”。

其二,“友邦惊诧”论》写作的核心内容是愤怒和抨击,《《记念刘和珍君》写作的核心内容是痛苦和愤懑,其中“痛苦”又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两篇文章核心内容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了各自的行文节奏。虽然《记念刘和珍君》抒发作者痛苦的形式有些是对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猛烈揭露和斥责,其节奏在某些段落表现得不断加快,但从全篇来看,那种由“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而透露出的难以遏制的超常痛苦,还是使得文章读来沉郁顿挫,节奏凝重。内容决定了形式,因此,《记念刘和珍君》在形式上给读者的感受正是“如歌的行板”。

其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思想是异常深刻而全面的。他的匠心不难体会: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定要写出刘和珍的真实性情,坚决抹去反动军阀及其雇用文人泼在她身上的“暴徒”的污秽(因此必写对刘和珍的回忆);一定要写出反动军阀如何虐杀刘和珍的真实情况,坚决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暴行,把这些刽子手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因此必写刘和珍被虐杀致死的细节);一定要写出对于此次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醒革命者不要用请愿的方式去斗争;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坚决支持“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态度,给革命者最大的声援。

这种匠心兼顾的范围较大,又不能不用许多叙述性的文字,而议论需要建立在这些叙述性的文字之上。概括来说,兼顾面较大而叙述性文字较多的因素也使得《记念刘和珍君》只能在节奏上“中速而行”,一如柴可夫斯基那首杰出的《如歌的行板》。文章的形式也绝不是被动地服从内容的,其中有些形式因素(如节奏)会“荷载”内容的信息。《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节奏“荷载”了鲁迅对烈士沉痛的哀思和如地火涌动般的愤懑,它与内容一起给读者以感动。有记载说: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曾使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我们“聆听”

《记念刘和珍君》那悲怆的心曲,内心深处难道不会被震撼?难道不会因鲁迅深挚的思想情感而扼腕长叹、心中泪流?无论我们把《记念刘和珍君》研读多少遍,“聆听”多少次,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它的确是一篇词句精美、“意象”独特的文学华章,的确是一首音韵铿锵、和着血泪并喷着怒火的诗歌,的确是一曲用文学形式谱成、“洒泪祭雄杰”以为主调的动人心魄的“如歌的行板”!过去,我们可能把《记念刘和珍君》与鲁迅的其他杂文一样地泛泛分析和品评了;现在,我们应重新捧读,重新评价,不仅要看到它的思想和历史价值,还要看到其中以鲁迅心血呵成的美学价值,让它在新时代的文苑中闪烁出原有的瑰丽色彩!

刘和珍,我十分佩服她,因为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我敬佩她,因为她嫉恶如仇,“却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我欣赏她的善良,“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刘和珍,虽是一名师范学生,可是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爱国的光辉。她用自己的身躯,诠释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枪弹刀棍无所惧,誓为中华奉我魂。以笔代刀直插敌人心脏鲁迅,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伟大文人。面对爱国青年的不幸罹难,作者出离愤怒,但仍有话要说;面对反动政府“光明正大”的屠杀,作者发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面对反动文人对爱国女子的污蔑,作者痛斥了他们的恶行;面对庸人的默无声息,他发出了呼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伟大的中华民族,该觉醒了!他抨击反动政府吃人的内幕,唤醒庸人的灵魂,给爱国学生以热情洋溢的赞颂并指出其问题所在。这种伟大的民族使命感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淡漠前辈的心血,中华民族仍需我们来创造。一代文人革命者,冷对黑暗心如焚。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鲁迅的文章果然耐人寻味,读了几篇竟鲜有真正能懂得其意的文章,而这篇也只是略懂而已,所以见解难免有些幼稚与浅显。文章是从鲁迅独自徘徊在为遇害的刘和珍君与杨德群开追悼会写起的,然后自然而然的回忆起刘和珍毅然订了全年《莽原》的事。文章开头的几段,便让我感受到一种灰暗的色调,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重的悲伤与苦痛,还有一种失望。四十多青年的鲜血,文人的阴险论调无一不让鲁迅感受到一种“非人间”的苦痛,所以他才会想“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多么无奈啊,我甚至能听的到他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所发出的叹息声。刘和珍是他的学生,她的那些壮举着实让鲁迅感到应该“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鲁迅第一次见到她的名字是在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时。第二次则是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这次才把姓名与实体联合起来。这两次的情景可以窥见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然而在见到她本人后,这名女生却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没有桀骜,而是人如其名,温和可亲,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也许这抹微笑是当时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阳光,是黎明前的一丝曙光。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以后刘和珍之死的悲剧性效果与鲁迅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悲哀。当刘和珍被冠以暴徒的罪名被残忍射死后,鲁迅愤怒了,悲哀了,甚至有些绝望了,他感慨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显然那时的中华民族是后者。读到这,我仿佛感受到当时社会浓黑的未来,血色的悲哀。当好不容易有希望时,又被扼杀,这样“沉默”的民族怎能“爆发”?勇士们淋漓的鲜血,惨淡的境况,抹去不了社会的污浊,有人反抗,自然有人镇压。然而更悲哀的是,在那些卫队把枪对准那三个勇敢的女学生后,两条生命的消逝却仍然唤醒不了人们麻木的神经,而仅仅提供了人们饭后的谈资。正如鲁迅所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使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是的,中国前行的历史,不正是浸透无数战士献血吗?从血红到绯红,再由绯红到微红,“纵使时间的流逝”“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中国女子从来都是勇毅的,古有妇好为夫率兵,今有刘和珍、刘胡兰这样的女壮士,巾帼英雄们“干练坚决,百折不挠的气概展现无遗,这时少数女子的觉醒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刘和珍中枪倒地时的震撼与悲壮我仿佛看得见,那片绯红中的美丽微笑我也看得见,看得见。“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读到这,我心中热血全部沸腾了,也许鲁迅文章的魅力就在此吧,能深深唤醒心底久藏着的热血与感动,与他的文字一起回到那个时代,同愤同怒,同悲同哀。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模板19篇)篇十九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多年来已被众多评论者作出过繁多的评说,但一些根本特点尚未被“读”和“评”出来,而这些根本特点实在是极为宝贵的,对于我们不断加深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并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鲁迅的作品,我们似乎会立刻想到隐晦、艰深、语句拗口以及以“战斗”为主要特征。其实也不尽然。他的《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文集中的许多文字,或光鲜华美或曲折隽永或典雅温润,语词优美如奇花异草,散发着特有的“鲁氏”韵味。即使是他的杂文,虽因时代所限,可能如鲁迅所自谓“无花的蔷薇”——以“多刺(战斗锋芒)”为表征,但仍有许多篇章与《野草》《朝花夕拾》等一样,显现出由深湛的文学修养孕育出的典雅之气。这其中,《记念刘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记念刘和珍君》虽是杂文,同《“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战斗性很强的着名杂文一样,最终的旨归在于揭露、批判和斗争,但风格上却迥然有异。这主要表现在:一、该文文学意味很浓,是一篇文学的华章该文全篇有多处“文学性”很强的词句,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一段话创造性地用雅致的词语和句式抒发了狂涛巨浪般的愤怒和哀伤。读到这些词句不禁令人击掌叫绝: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两样东西——“美学上来看颇为典雅的辞藻句型”与“大恸大恨的情感”,竟然被鲁迅毫无痕迹地融合在了一起!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采用形象。在这里,鲁迅连续创造了三个鲜明的形象:把众多青年烈士的血写成如江河涨水般的“洋溢”;把反动军阀统治下的地狱般的悲凉具象为“浓黑”的色彩;把自己将要显示于非人间的哀痛物化为“菲薄的祭品”。这些富有深刻内涵的形象,给予读者的是更切实的感知和更难忘的印象。

又如:“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这一段文字的文学性更强。“血痕”可以“浸渍”实物,但却不可能“浸渍”人心;会被水所冲淡,但却不可能被“时光”所洗。鲁迅的形象创造力极强,联想力也过人,将难写之情形轻易地驱诸笔端:将刘和珍之死带给亲族、师友、爱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为“浸渍”于他们内心的血痕;将因为时移事易造成亲族、师友、爱人悲伤的减淡形象化为血色由深红褪成浅红;将至爱亲朋对她的无尽思念形象化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抽象无形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间,人们失去亲人所产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又是极为复杂的,属于最难“变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事物之一,但鲁迅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创造了连缀的“意象”。“意象”乃高水平的文学形象,何况鲁迅的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独造!这实在是文学“造象”的奇迹!如此的文学建构力,实在是超群绝伦的。

如上两例充满新异文学意味的文字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还有不少,在遣词造句上都是那样地令人称奇和回味无穷。鲁迅的其他杂文也常有文学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与《记念刘和珍君》相比,在深度与精度方面都略逊一些。因此,《记念刘和珍君》应该说是一篇精美的文学的华章!

相关范文推荐

    新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优秀19篇)

    “学期工作总结是对一个学期内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它是我们提高自己的重要机会。”、“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写一份学期工作总结,以便反思和改进自己。”、“

    幼儿园教师节表彰活动方案(优质19篇)

    活动方案是为了协调和管理活动各个环节而制定的一份详细计划和安排。小编为大家推荐了几本关于活动方案编写的参考书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xx年9月10日是我国第

    九月份党史自学汇报材料(优秀21篇)

    杰出的汇报材料能够清晰而准确地反映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信息。通过学习优秀的汇报范文,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得救的小兔童话(精选17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水平的杰作,它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一天,小兔蹦蹦跳跳地

    建党周年演讲活动通知(热门17篇)

    通知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要准确清晰,让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通知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用于向特定的群体传达特定的信息和要求。在现代社会中,通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体育局员工个人工作总结(优秀18篇)

    写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方向,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行业和职位的月工作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年来,在区教育体育局的正

    学校食堂配送方案(专业14篇)

    学校是教师们辛勤付出的地方,他们致力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随着学校一学年的结束,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学校总结范文合集,请大家一起来查阅吧。1.订单确定:每天下午学

    心理学学习心得(通用21篇)

    学习心得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心得分享:通过学习心得的整理与分享,我与他人交流和讨论,不仅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帮助他

    平方根的教案(优质16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和备课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4.通过利用计算器求值体

    幼儿园毕业班主任致辞(汇总19篇)

    致辞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掌控能力,还要注重情感表达和语言的准确度。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致辞摘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启示。亲爱的小朋友们、尊敬的家长、老师们: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