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梦幻泡

传统的元宵节,人们会放飞孔明灯,寄托自己的心愿和希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宵节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思路。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一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元宵了,我们把元宵放在烧开的水里,不一会儿水滚开了,元宵一个个漂在水面上。看到这一个个白花花、圆滚滚的元宵真叫人眼馋!我们大家吃着这热腾腾的元宵,心里感到非常舒畅,我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乐呵呵地说:“元宵象征着我们的生活甜甜美美,团团圆圆。”

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不也像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呀!!!

希望我们家能团团圆圆,家庭幸福。

元宵节在人们的欢快中迎来,又在人们的欢快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留恋.

今天是元宵节我一起床就向厨房跑去,我一眼就看见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那晶莹剔透的汤圆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皮是软软的粘粘的,一股香甜可口的汁慢慢地流进了我的嘴里。非常好吃,我一下吃了两三个,这时哥哥走了过来,看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声来。妈妈问:“你们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呢?”“我知道,我知道!”哥哥抢着说,“因为元宵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汤圆代表团圆所以要吃汤圆。”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佳节之际,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你瞧,什么猜灯谜、什么放烟火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动都有,现在我就带你去看看烟火晚会吧!

穿过熙熙攘攘的小道,便到了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人越来越多,最后挤挤挨挨,人群从西望不见头,从北望不见尾,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有的坐在石椅上,有的弯腰,有的前俯后仰,有的踮着脚尖望着。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眉清目绣的青年人,有四五岁的小孩。

过了许久,只听嘣的一声,天空中出现奇花异卉,激动人心的烟火晚会开始了!人们顿时雅雀无声。接着,天空出现了万紫千红、争先恐后、由黄变紫、由红变蓝、由蓝变白,美极了!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烟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鱼儿们也在它们的家园里放烟花呢!天空中的奇花有的绿草如茵,有的桃红李白。婀娜多姿,美不胜收,仿佛清香扑鼻,馨香阵阵。

“轰”的一声,空中炸开一朵朵“蝴蝶兰”,逼真极了。过了一会儿,只见兰花变成了一盏盏红灯笼,缓缓而下,直入水面。一条条白蛇直冲天,“s”走法引人看。湖边射出一条条小船,亭亭玉立在湖面,仿佛一艘艘战舰向我们开来,庄严肃穆。顿时天空出现了“流星雨”,白花花的“流星雨”把夜晚照成了白天,离我二公里远的房屋都显而易见,它密如蛛网,好象世界末日,群星们撞向地球。接着地上又冲出一条条五颜六色的线,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好似放鞭炮,霎时,大地都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忽然,湖边出现了一条晶莹剔透的瀑布,那瀑布与众不同,它是又无数个小白点凝聚而成的,逼真无比,那瀑布滚滚而下,还冒出一缕缕清烟,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最后,天空中又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繁花,响声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今天的晚会结束了,一次又一次的烟火晚会一次比一次的精彩,让我看到了祖国的科技繁荣、发达。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元宵节代表性事物。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佳节之际,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你瞧,什么猜灯谜、什么放烟火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动都有,现在我就带你去看看烟火晚会吧!

穿过熙熙攘攘的小道,便到了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人越来越多,最后挤挤挨挨,人群从西望不见头,从北望不见尾,人山人海,人声鼎沸,有的坐在石椅上,有的弯腰,有的前俯后仰,有的踮着脚尖望着。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眉清目绣的青年人,有四五岁的小孩。

过了许久,只听嘣的一声,天空中出现奇花异卉,激动人心的烟火晚会开始了!人们顿时雅雀无声。接着,天空出现了万紫千红、争先恐后、由黄变紫、由红变蓝、由蓝变白,美极了!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烟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仿佛鱼儿们也在它们的家园里放烟花呢!天空中的奇花有的绿草如茵,有的桃红李白。婀娜多姿,美不胜收,仿佛清香扑鼻,馨香阵阵。

“轰”的一声,空中炸开一朵朵“蝴蝶兰”,逼真极了。过了一会儿,只见兰花变成了一盏盏红灯笼,缓缓而下,直入水面。一条条白蛇直冲天,“s”走法引人看。湖边射出一条条小船,亭亭玉立在湖面,仿佛一艘艘战舰向我们开来,庄严肃穆。顿时天空出现了“流星雨”,白花花的“流星雨”把夜晚照成了白天,离我二公里远的房屋都显而易见,它密如蛛网,好象世界末日,群星们撞向地球。接着地上又冲出一条条五颜六色的线,还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好似放鞭炮,霎时,大地都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忽然,湖边出现了一条晶莹剔透的瀑布,那瀑布与众不同,它是又无数个小白点凝聚而成的,逼真无比,那瀑布滚滚而下,还冒出一缕缕清烟,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最后,天空中又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繁花,响声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今天的晚会结束了,一次又一次的烟火晚会一次比一次的精彩,让我看到了祖国的科技繁荣、发达。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元宵节代表性事物。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二

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东莞过元宵节,按照传统习俗一般有:舞麒麟、 猜灯谜、赏花灯、看焰火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又到了张灯结彩龙狮齐舞的元宵佳节啦!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个团圆浪漫、欢乐祥和的节日,今天各镇街都将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形式包括粤剧、杂耍、舞龙、舞狮、灯会、灯谜赛、焰火表演等。

这是龙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伙儿别忘了煮汤圆食“香丸”,还要抓紧最后时间“逗利是”,一起来过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吧!

煮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是众所周知的节日食俗,寓意“团团圆圆”。

食香丸

而除了汤圆,在东莞还有一种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圆圆的,直径约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东莞,朋友亲戚相互串门时,总会接到主人家的几粒香丸,吃过表示与人结缘。

逗利是

除了食俗,广东地区另一个独特的过节习俗就是“逗利是”。按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前,未婚人士都可向已婚人士“逗利是”,今天可是讨要利是的最后一天了,大家可要抓紧时间哦!

猜灯谜

“一加一(打一字)”“西游记人物大集合(打一成语)”……这些写在灯笼上面的字谜是不是让你回想起童年牵着爸妈的手逛灯会的美好情景?自古以来,游灯市、猜灯谜就是元宵夜必备节目。今年元宵夜,东莞不少镇街都会开灯会,其中最盛大的莫过于上周六在洪梅镇文化体育广场开幕的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来自全省多个地区的16个代表队2万多盏花灯作品参加了联展,今天是联展的最后一天。

看焰火

除了灯会,另一个大家不容错过的精彩就是各镇街将举办的元宵夜焰火表演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个极浪漫的节日,是未婚男女相遇相识的绝佳机遇,到了现代,一样是交友联谊的好时机。

结良缘

今年的元宵节,趁着“花市灯如昼”的良辰美景,有伴儿的不如“人约黄昏后”,没伴儿的就更得抓住良机,出门晃悠晃悠了,说不定蓦然回首,那个你寻了千百度的人,就在那灯火阑珊处哟!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元宵节,所以我讲话的题目是:元宵与圆梦。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人们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父母的真正的梦绝不是和孩子一起吃汤圆,也不是和你们朝夕相见,而是希望你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才是家长的梦啊!

为了心中的梦,伟大领袖毛主席将自己失散8年的儿子毛岸英送到苏联学习长达十年之久,让毛岸英参加苏联的卫国战争,与苏联红军一起并肩作战。1946年毛岸英回国后,毛主席又让他背上被包,带上菜籽徒步前往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拜农民为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又把岸英送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为了心中的梦,国外的家长都让孩子打工锻炼,就是亿万富翁的子女也不例外。

的父母东挪西借,也要让你享受优质的教育;为了心中的梦,可以说做父母的,就是赴汤蹈火也再所不辞;为了心中的梦,父母对于儿女已经做到了竭尽全力,问心无愧。

同学们,如果你真的懂事、真的孝敬父母,那你就要圆父母真正的梦!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元宵节,所以我讲话的题目是:元宵与圆梦。 正月十五为什么称为元宵节呢?原因是:元就是第一的意思,元月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宵是夜晚,正月十五是 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为元宵。元宵节起源于xx年前西汉时期。

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他的儿子刘盈当了皇帝,也就是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到吕太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害怕受到刘氏家族的排挤,密谋彻底夺取刘氏江山。刘氏宗室刘囊,为保住刘氏江山,联合周勃、陈平起兵讨伐,最后平定了“吕氏之乱”,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平乱之后,大臣们拥立刘邦的二儿子刘恒为皇帝,称汉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吕氏之乱”日子,定为与民同乐的日子,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按民间的传统,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人们赏花灯、猜灯谜、放烟火、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先前我问了几个同学,元宵节这天准备怎么过?同学们回答元宵节这天和家人一起吃顿元宵,叙叙亲情,送一送外出打工的亲人,圆父母一个梦。

父母的真正的梦绝不是和孩子一起吃汤圆,也不是和你们朝夕相见,而是希望你们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才是家长的梦啊!

为了心中的梦,伟大领袖毛主席将自己失散8年的儿子毛岸英送到苏联学习长达十年之久,让毛岸英参加苏联的'卫国战争,与苏联红军一起并肩作战。1946年毛岸英回国后,毛主席又让他背上被包,带上菜籽徒步前往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拜农民为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又把岸英送过鸭绿江抗美援朝。

为了心中的梦,国外的家长都让孩子打工锻炼,就是亿万富翁的子女也不例外。

的父母东挪西借,也要让你享受优质的教育;为了心中的梦,可以说做父母的,就是赴汤蹈火也再所不辞;为了心中的梦,父母对于儿女已经做到了竭尽全力,问心无愧。

同学们,在元宵节的早晨,请你扪心自问:为了父母的梦,你做到问心无愧吗?为了父母的梦,你做到竭尽全力吗?你是不是在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你是不是在做让父母心痛的事?你的行为是不是正在让父母的梦一点一点地破灭? 同学们,如果你真的懂事、真的孝敬父母,那你就要圆父母真正的梦!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为了迎接2016年元宵的到来,慰问辛勤工作的公司广大员工,使大家满怀豪情迈入新的一年,公司决定举办这场庆元宵秦腔文艺晚会。在此,首先让我代表公司向不畏严寒,在百忙中莅临企业,为我们带来精彩演出的各位秦腔表演艺术家、向县剧团和县戏校的秦腔新秀,以及参与这场晚会演出的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预祝这次庆元宵秦腔晚会演取得成功!

回顾过去,成效显著,我们豪情满怀。2015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企业生产经营最为困难的一年。以董事长xx为核心的公司领导班子面对严峻复杂的生产经营形势,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团结带领全体员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努力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展了惊天地、泣鬼神,彰显企业三创精神的生产自救和二次创业活动,顶住了企业股权变更后人心不稳,特别是资源严重短缺,品位下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下滑的压力。公司上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顽强奋战,认真落实四个第一工作方针,通过狠抓地质探矿,狠抓节能降耗和成本控制,努力提升企业经营效益,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与此同时,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这一年,我们取得了生产自救和二次创业活动的阶段性胜利,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市经贸委、市安监局、县政府及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这一年,我们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成功举行了建矿十五周年庆祝活动。这一年,我们在极其其艰难的情况,展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确保了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回春转暖,维护了企业稳定,促进了企业发展。

一年来,我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以xx董事长为核心的公司领导班子科学应对、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充分发挥经营层和职工干部两个积极性,各生产单位各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充分发扬三创企业精神和落实四个第一工作方针的结果,是公司上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

立足当前,机遇难得,我们任重道远,20××年更是充满机遇,充满希望,充满挑战的重要一年。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干得顺心,生活过得舒心,家庭充满温馨!谢谢大家!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四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正月十五吃元宵(也叫汤圆)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另外,还有挂红灯、燃放烟火、猜谜语等很多习俗。

每年这天早晨,妈妈要给全家人煮红皮鸡蛋吃,寓意在于红红火火的意思。而元宵是用糯米做皮,里面包有核桃仁、花生仁、黑芝麻等,与加糖的豆沙馅和在一起,团成一个个小圆球下锅煮熟。亮晶晶的元宵,在滚烫的乳白色汤里,一看就有食欲,咬上一口,满嘴都是糯糯的香甜味道。元宵的形状是圆圆的,煮元宵的时候,元宵都漂在水上边,使人联想到天上的圆月,象征着家庭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

我们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在这天晚上,冒着凛冽的寒风,在高高的月亮下,都来到封冻的冰面上,燃起一堆堆木柴,风助火势,顿时烈焰腾腾。我们兴高采烈地围着“劈啪”作响的火堆,唱歌、跳舞、嬉笑呐喊,非闹得大汗淋漓,依然余兴未尽……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驱逐人身上的病魔。才延续到如今的。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有祭祖、猜灯谜、赛龙舟等习俗。

总之,元宵节,即是民间的习俗,也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更是我们喜笑颜开的日子。

谢谢大家!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五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全县的父老乡亲们:

大家晚上好!

盛世和谐,喜迎新春,值此元宵佳节,为庆祝过去一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我县欣逢盛世、和谐安定、民心思进的精神风貌,鼓舞和激励全县人民向着新的目标阔步迈进的昂扬斗志,县政府在此举办元宵节焰火晚会,与全县人民一道共度元宵佳节。

今夜,这一束束、一蓬蓬五彩缤纷的焰火,既代表着县四个班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同时也预示着全县人民在新的一年里继往开来,预示着延长的明天如同盛开的礼花一样绚丽多彩。

在这美丽的元宵节之夜,每一朵礼花的粲然开放,都是对过去岁月的频频回眸。过去的一年里,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静静地仰望天空,期待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就像仰望着延长未来的腾飞。让我们真诚的祝愿,愿腾空而起、绚丽多彩的焰火祝福全县人民。愿__县的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红红火火。愿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烟花伴随大家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

谢谢大家!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六

亲爱的各位老师和学生们:

新年快乐!

根据中国传统,正月十五不是一年的结束。我们刚刚过了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再过三天,我们又要迎来元宵节了。虽然元宵节没有像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传统节日一样被确立为国家法定假日,但从古至今,元宵节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美好的希望和祝福,被历代文人墨客反复传唱,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正月是农历的第一个月。古人称夜为“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元朝复辟之夜,人们在春归时庆祝,也是庆祝春节的延续。天上的明月,人间的情怀,元宵节的明月,这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中秋节、团圆节、狂欢节。

元宵节也叫元宵节。元宵节烧灯笼的习俗始于汉代,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繁荣。宫殿和街道上到处都挂着灯,还建造了高高的灯笼、建筑和树木。唐代大诗人陆曾以“汉末疑星落,视楼台似月挂”的诗句来形容元宵节烧灯笼的盛况,把元宵节烧得比作天上的明月和流星雨。

谢谢大家!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七

满族人家卜水旱占丰歉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泡黄豆。元夕取秫秸一节劈开,内装黄豆十二粒,自排顺序,仍两合夹豆,以线来束缚置水缸中,十六晨取出,视豆粒羸瘦丰盈来卜十二月水旱。二是蒸面灯。将黄豆面捏成油灯状,捏成后放入锅里蒸熟,揭锅时依每个月灯碗的干湿、水多少来预测各个月份的寒暖、旱涝。

正月十五元宵节,满族人家流行一种往亲族脸上抹黑的风俗,称之为“打画墨儿”。满族的规矩最多,做媳妇的不但在公婆等长辈面前得规规矩矩的,就是对大伯子也得毕恭毕敬。可是每到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就打破了常规。兄弟媳妇与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画墨儿,叔嫂之间那就更没啥忌讳了。甚至可以不拘辈数去和叔公打画墨儿。打画墨儿这一做法,起先是满族对错误者的一种惩罚,一个人若是违背了族规,就用锅底灰抹黑了脸,叫他到大街示众,表示他已没脸见人了。后来打画墨儿就成为平安、吉祥的象征。

绕场穿花,姿态灵活的跑旱船与踩高跷丰富了东北大秧歌。秧歌起源于稻作生产,东北秧歌传统演出程序是先拜庙,后拜门,再走街。踩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秧歌领队多穿旗袍,头戴红缨凉帽,身穿马褂红袍,有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动作奔放,舞姿优美,表现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狩猎场面,显示了东北人民古朴粗犷、豪迈的民族气质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狂欢之夜,笊篱姑姑(一种舞蹈,产生于满族的一个民间传说)也上街。一把竹编笊篱,在凸面上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涂胭脂,扎彩巾,戴绒花,即为笊篱姑姑,选一聪明、伶俐 、漂亮、不说谎的十三四岁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笊篱姑姑正史少有记载,传说原为一村姑,一日在河边洗菜,曾将笊篱拴上红绳,作为小船,渡送了被明军追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满族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形式,表达对她的崇敬与纪念。笊篱姑姑舞,深刻地描绘了满族传统的交通、岁时节日、文艺娱乐、民族历史及信仰祭祀等民俗世相,翔实地再现了满族民俗文化的多层面。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八

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元宵节的夜晚,家里刚好有一些元宵,我争着去煮,在我的伶牙俐齿下,母亲终于容许啦!

我揭开锅,放上水,合好电闸,等水烧开,水开啦!,我把元宵轻轻的放下锅,我用勺子轻轻把元宵推开,锅开啦!大功告成。“开饭了”我喊,这次我的元宵一个也没破,一个个圆圆胖胖,好可爱!

吃完元宵后,我又去看花灯,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了点红色,桃底有大叶子,真是漂亮又简单,看那以过时的扇灯,虽然它过了时,但它还是那么青春有风度。有气魄,再看那金牛灯,制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线纸糊住框架,这样一个今牛就出现啦!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呀!

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上炸开,好象把天空炸出一个洞,满天的五彩的星星都撒了下来。快来看!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龙山,那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个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呀!

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早晨起床当然应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汤圆用黏黏的面团搓成,有大有小,有粉有白,放在锅中蒸上一会儿。煮好的汤圆,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像流水般滚入心脾,嘴巴中充满了浓浓的芝麻味,舌尖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与味道,代表着一家与与睦睦的生活。

晚上,我到外边去玩,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最美的还要数护城河边了。护城河边灯光芒煌,人声鼎沸。我漫游在这灯的`世界,细细欣赏,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莲花灯,古朴典雅的宫灯——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真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在平静的河面上,映照出了灯的影子,好似河的底下也点着一盏似的。一阵微风拂过,河面上微波荡漾,灯的影子也跟着摇摇晃晃了。

“好!”一阵喝彩声吸引住了我,原来是不远处有人在猜灯谜。我也想过去猜猜,可无奈人太多,形成了一堵‘人’墙,把猜灯谜的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我站在‘人’墙外,听着中面传来的阵阵欢笑声。主持人开始说灯谜了:“一人一张嘴(猜一字)。”我心想:那是什么呢?我正想着,一位老爷爷举起了手,答复道:“是个‘合’字。”主持人笑眯眯地说:“恭喜您,答对了。”话音刚落,周围就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元宵节,这个热闹非凡的节日,在人们的欢笑声中结束。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早我就拉着爸爸到街上去玩。走到天风街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龙灯。爸爸说:“中午可能有龙灯吧?现在没有,我们就到别的地方去玩吧!”于是我们逛了一会街就回家了。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九

正月十六传统风俗活动有走百病、灸百病、邀厕姑等。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病,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长在,永不衰老。鄄城的人们一大早就到村外散步,甚至骑上牛马驴骡在大路上奔跑,谓之“跑百令”,谚曰:“跑一跑,不见老”,类同走老貌。有的地方人们登高远眺,有的去林墓前灸翁仲,也有的人在家灸衣带,谓之“灸百病”。潍县(今潍城区)的走百病最有特色,十六日这天,妇女进香到东北城上的真武祠,先在暗中摩弄真武大帝陪神赵玄坛所跨的木虎,俗称“老猫”,据说摸摸老猫,一年不生疾病;又在神祠庭前以艾灸左右两个石人,据说灸石老、石婆,一年不生疮疖,总称“跑老猫”。民国修《潍县志稿》中有一首《潍县竹枝词》说:“新正节始过元宵,结队城头跑老猫,为乞一年百无病,艾香争把石人烧。”高密等地树禾秸为九曲黄河形,儿童在迷宫般的通道中奔跑嬉逐,称“跑黄河”。邹城市的人于十六日往孟庙康熙碑亭摸驮碑的.,当地有谚谣:“摸摸头,永远不知愁,摸摸尾,永远不害病。”

邀厕姑又称邀紫姑,早见于刘宋时期的《异苑》,唐代李商隐有“紫姑神下月苍苍”之句,苏东坡在《紫姑神记》中说,神本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娘,嫁为寿阳李景妾,因不容于嫡,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吊死厕中,后以为神,妇女作其形邀之卜休咎有验。过去山东各地都有请紫姑的风俗,时间多在正月十六,也有在正月十五或此前的任意一天,形式因地而异,多是年轻姑娘媳妇们的游戏。多数是用炊具扎制成人形骨架,以木、葫芦饭勺或条编笊篱为头,画上眉眼,戴上花,披上女子衣裤。至夜间由众女子带到厕边或栏边烧纸请神,乞愿,或问婚姻,或问蚕桑,以紫姑点头与否定吉凶。紫姑神也有用纸扎或剪的,纸剪者用筷子抬着,看其动静。

类似邀厕姑,招远、龙口等地还有请簸箕姑娘的习俗。正月间,未嫁少女相约数人,取一簸箕,放上一碗水、一杆秤、一面镜子,众人用指顶起簸箕,口中念道:“正月初一(或十五)百草灵,我请簸箕姑娘来算命,清是水,明是镜,戥子不灵问到秤,问一问婚姻动不动?”谁问谁就念叨一遍,如果水在碗里跳动,即表示可以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俗传正月百草灵,故笤帚、簸箕、针、苇之类皆可为卜。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十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测,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1]。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十一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2

页,当前第。

2

1

2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十二

观灯是元宵节期间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汉族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01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03

吃元宵

吃元宵是一个传统习俗,一般多在元宵节吃。“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04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05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06

耍龙灯

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洲、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07

舞狮子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08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种汉族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0

迎紫姑

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1

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13

踩高跷

踩高跷亦作“ 踩高躥 ”,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以前,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北京的人们所喜爱。

14

中国情人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另一个是七夕节(本称乞巧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end

本页搜狗指南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若因此产生任何纠纷由作者本人负责,概与搜狗公司无关。本页搜狗指南内容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操作。尤其涉及您或第三方利益等事项,请咨询专业人士处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习俗演讲稿大全(13篇)篇十三

观灯是元宵节期间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汉族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01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03

吃元宵

吃元宵是一个传统习俗,一般多在元宵节吃。“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04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05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06

耍龙灯

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东南亚,以至欧美、澳洲、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07

舞狮子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08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种汉族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0

迎紫姑

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紫姑是汉族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1

走百病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德州妇女登上南城门,走到大寺阁,俗谚:“爬爬城,不腰疼。”黄县(今龙口市)妇女走百病必须过西关的月牙桥。莒县农村男女老少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13

踩高跷

踩高跷亦作“ 踩高躥 ”,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以前,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拨儿高跷人数不定,一般十几人。身量高的踩低跷,身量矮的踩高跷。表演者是传统戏装打扮。由开路棍打头儿,随之便出现肖恩、白蛇、唐僧、丑婆、姜子牙等艺术形象。由于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时有乐哏,一向为北京的人们所喜爱。

14

中国情人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另一个是七夕节(本称乞巧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研修心得(专业20篇)

    培训心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所学的内容,进而形成一份完整的学习成果。以下是一些写得很好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方法。x月xx—xx日

    关怀残疾人心得体会(热门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__年8月18日上午,随着华夏成功心理培

    英语应聘销售自我介绍(汇总12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的机会,可以通过突出特长和特色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在求职过程中,一篇好的自我介绍可以帮助你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我是来自矿业大

    农村预备党员鉴定表鉴定大全(16篇)

    预备党员在发展过程中要严守党的纪律和党组织的要求,自觉遵守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预备党员培养工作的案例和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借鉴。

    快乐暑假教案(模板19篇)

    教案模板的编写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引导,使教学更加有效。教案模板的编写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2、能辨别几种

    写清明节的演讲稿(专业19篇)

    演讲稿范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准备的,它能够使演讲者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演讲稿范文的写作常常让人头疼,持之以恒地思考和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昆虫记有感心得(热门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到的智慧和体验,可以为我们的未来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在这个寒假里,我重温了一本极其

    初二飞鸟集读书心得(专业13篇)

    读书心得是对自己读书过程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接下来是一些来自不同人的读书心得摘录,它们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或许

    同上一堂冰雪思政大课心得与体会(优秀24篇)

    写心得体会让我们能够将平时的琐碎经历转化为有意义的文字表达,用以启发和激励自己和他人。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水平

    个人辞职书面申请书(优质19篇)

    辞职申请书通常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离职日期、辞职原因等内容。组织离职需要一份正式的辞职申请书,以下是一些必备的元素和写作技巧供您参考。各位领导:你们好!首先,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