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琴心月

优秀作文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观点的特点,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在范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改编,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一

腊八节由来已久,为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关腊八节的传说,民间也有多种,传说毕竟是传说,其中也不乏感人的传说,下面就来看看最常见的两种有关腊八节的传说。

腊八节的传说一: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苦苦修行多年一无所获,一直追逐饥饿折磨,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释迦牟尼终于再也支持不住,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一位善良有牧羊女从路边经过时发现了他,并用大米、栗等做成的粥给释迦牟尼吃,将他救活,一碗小小的粥米让饥饿中的释迦牟尼觉得神清气爽,觉得是世间美味。后来释迦牟尼潜心修行,终于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腊八节由些而来。

腊八节的传说二: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候家里穷,只好去给财主放牛,有一天却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后食用,觉得非常香甜,而这一天正好是腊八初八。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还时常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和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二

腊八节是比较受中国人民重视的节日之一,也是春节前的大节日,那么,腊八节有哪些传说故事呢?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关于腊八节的那些事儿!

腊八节,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每天都有新的文章更新,希望能给您带去舒心和指导,谢谢支持和阅读……)。

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三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传说。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腊八更多。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四

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这一说法是关于腊八节由来最常见的,还有关于腊八节由来的其他八种说法。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1、腊八粥。

腊八粥营养价值丰富,暖胃驱寒,所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是必须的。

2、腊八豆腐。

安徽省有晒制腊八豆腐的习惯,这一天把小黄豆做成豆腐,切成块,中间挖洞放盐水,在太阳下烤晒,慢慢晒干,味道入口松软、味咸带甜,非常好吃。

3、腊八面。

陕西省一带,用豆类、面做原料,面做成韭叶面,红豆提前一晚泡水,第二天熬汤把豆子煮熟,用中火煮面。面煮好后放葱花有泼面,这就叫腊八面。

4、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习俗。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是。“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5、腊八蒜。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的节日食俗。腊八蒜材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6、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7、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五

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我国古代的天子国君在腊八节要进行腊祭,祭祀八谷星神,庆贺丰收,祷祝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民间则要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感恩这一年来的恩泽庇佑,并祈求来年继续施恩。祭祀完后,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之间,有互相赠送腊八粥的习俗,能够很好的联络感情。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六

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故事传说有很多。小编整理了腊八节的由来故事,腊八节的八个来历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七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的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为相传在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所以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在中国的时候,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传统习俗,河南等地方,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传说一: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

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认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二:为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三: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四: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大家饭”,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腊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1.腊八粥。

腊八的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的时候,每逢腊八的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的时候,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非常的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来食用。

腊八粥熬好以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可以赠送给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一起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非常好的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2.腊八蒜。

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传统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十几天以后,正好是春节的时候,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的时候,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会非常的美好。

“腊八豆腐”是安腊八豆腐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的时候,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4.腊八面。

中国北方腊八面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的时候全家人围在一起吃腊八面。

腊八节都吃什么食物。

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这一天喝腊八粥这一习俗的来历,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关的。因此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

腊八醋。

腊八醋,传统腊八节习俗。在腊八这天用醋泡大蒜的习俗,名“腊八醋”。腊八醋,要泡到大年初一,初一吃饺子,要吃素饺子,取一年素素净净之意,蘸腊八醋吃,别有一番滋味。“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八蒜。

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的节日食俗。腊八蒜的材料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在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道则更好。

“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腊八面。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

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菜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

麦仁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青海传说中说,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成道前有牧羊女献乳糜,用香谷及果实造粥供佛,那粥就是麦仁粥,成了后来青海的“腊八粥”。后人根据这种做法,在青海人的饮食里造了这味饮食。也开始在餐馆里流行。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八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腊八粥传自印度。相传释迦摩尼还是乔达摩·悉达多时,一日行于水滨,怀六年苦修而未果,身乏力衰,摇摇不支,幸蒙一牧羊女供以乳糜,才转危为安。佛祖由是守摄心神,于水边菩提树下冥思玄想,终得大义,参透苦寂灭道四谛。这一日,正是腊月初八。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佛教的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九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腊八节的由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道教说法据《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据《赤松子章历》记载:

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

五月初二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

七月初二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侄昏醉睡。可行道礼拜、旋逵庭坛。

腊月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贫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此日不得聚会饮乐。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

据以上,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月初五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获福无量。三元节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五腊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赤松子章历·卷二》有: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赵升真人曰:吾于鹤呜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五腊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佛教说法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

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

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a>返回目录

>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传说七:

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

教育。

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传说八: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这一传说被认为是腊八节由来的传说中最为真实的一个,腊八粥也因此传说而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成佛前,因忍看着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苦,离开了自己的宫殿,修行入道,但是释迦牟尼苦苦修行多年仍然一无所获。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牧女的名字叫苏耶妲,即为善生的意思,苏耶妲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a>返回目录

>

1、喝腊八粥。

煮腊八粥、喝腊八粥是最主要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也叫“福寿粥”,是以很多种瓜果、豆、米等五谷杂粮煮成。各地区所用材料不一。根据口味,还有甜、咸之分。部分地区还有用腊八粥祭祀的习俗;佛教用腊八粥供佛;部分寺庙还会煮腊八粥分给信徒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3、吃冰。

据说这天的冰吃了以后可以在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前一天,人们就用钢盆舀水等结成冰,等到腊八节就把冰敲成碎块。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

6、吃腊八面。

陕西地区不产大米,所用没有腊八粥,而是吃喇叭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

a>返回目录

br/>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一

-->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节(thelabariceporridgefestival)历史记载。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着,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二

“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节日起源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节日习俗

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

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

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第一个传说:可能大家听的比较多的一个关于腊八节来历的传说是朱元璋的。这个传说说的是,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难蹲了监牢,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朱元璋又冷又饿,情急之中朱元璋发现牢里有个老鼠洞,本想抓老鼠充饥的朱元璋开始挖老鼠洞,没成想却挖了老鼠的粮仓,从老鼠洞里挖出好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欣喜之下将这些东西熬成了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而那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纪念蹲监牢的那段日子,就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把自己当时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从此就有了腊月初八腊八节,吃腊八粥这个习俗。

第二个传说:时间相对要早的多,而且也更具传奇性。这个传说是说:腊八粥其实源于印度。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令他极其不满,而且他极不忍心看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折磨,于是释迦摩尼舍弃了王位出家修道。最初并无收获,后又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那天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释迦摩尼在这六年的苦行中每天仅吃一麻一米。于是后人为了纪念释迦摩尼所受之苦,每年腊月初八都要吃粥。最后,“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因此,“腊八”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在解放前,各地的佛寺都会举行佛会,诵经,效仿释迦摩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煮粥供佛,将粥称为“腊八粥”,并且发放给佛教门徒以及善男信女们。从此以后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第三个传说:此故事极具教育意味,也许是大人为了教育孩子杜撰出来的,但是不妨一听:从前,有这么一家人,老两口和小两口过着快乐的日子。老两口非常疼爱小两口,什么活也不让小两口做,因为怕他们累坏身体。因此,小两口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也不会做。

后来,老两口去世了。小两口因为不会工作,结果坐吃山空,把家里的粮食吃光了,最后连房子也卖了,只剩下了半间烂草棚。冬天来了,小两口连冻带饿,躲在草棚里发抖。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就从草棚的角落扫出一点杂粮来,熬了一点稀粥来充饥。当他们熬好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草棚吹倒了,小两口就被压死了。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三

农历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每年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元旦典故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自此我国的每年1月1日就成我们家喻户晓的新年“元旦”节日。

大家喜欢过节日吗,小编是很喜欢的,因为有很多活动,说不定还可以放假。说到节日,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公立节日,一种是传统节日,一种是民族节日。说到传统节日,那就要提一下了,下面一起看看吧!

史学研究者指出,在我国古代,“腊”本是一种祭礼,称“大腊”。

在商代,人们每年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的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后来将冬祀称为“腊祭”。因此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一天称为“腊日”。

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并不吃腊八粥,只是祭祀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并祈求丰收和吉祥。

1、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5、制腊八豆腐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6、吃腊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总结:腊八节的时候,家里会做很多吃的,小编是最兴奋的。家里一般会煮腊八粥,我是最喜欢的,吃完一碗还想在来一碗,因为它煮的香,料也多。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

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

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四

农历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每年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的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确认新年(元旦)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元旦典故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自此我国的每年1月1日就成我们家喻户晓的新年“元旦”节日。

我国古代天子,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众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

佛教中腊八粥的故事来自于牧牛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相沿至今,此习俗渐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家也大多要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之一。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供佛供僧。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被认为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腊月初八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腊八节”,古代又称为“腊日”,在这一天,老百姓会吃腊八粥等传统的食物来庆祝,这种习俗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人们还会到比较有名的庙宇拜神,以驱邪避鬼,祈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一种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就是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习俗,现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说起腊八节的习俗,最为风靡的自然是喝腊八粥。腊八粥顾名思义是用8种材料熬制的粥,不过根据地域不同,原料上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大米、糯米、花生、红枣和莲子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另外,除了腊八粥,在这一天,我国很多地区还有吃腊八面、腊八豆腐、压制腊八蒜等习俗。(迟巧辉)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五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下面小编准备了关于腊八节的由来的文章,欢迎大家参考!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六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2

页,当前第。

2

1

2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七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这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天做腊八粥、喝腊八粥是传统习俗。

腊八前后天气较冷,喝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既营养丰富,又可以温暖身心。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八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腊八节就要到了,多数小伙伴对这个传统节日可能都不太熟悉,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腊八节必喝腊八粥的习俗,从古至今,已延续了一千多年。腊八粥要用各种米谷豆果来烹煮,因此又叫“七宝五味”粥。古时候,每到腊八这一天,全国上下人人都要喝粥。而腊八粥之所以又叫“佛粥”,则与远古的传说有关。

相传腊八节本是佛教的节日。据印度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曾经独自出家修行,虽历经6年的苦行生活,但仍然没能在精神上彻底摆脱人生的种种忧虑与烦恼。而此时的他,已经饥饿疲惫到了极点,幸好有一个牧羊女及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心地善良的牧羊女怕他饿死,于是回家煮了一碗米粥给他送来。因为看他实在过于虚弱,为了给他增加营养,便在米粥里放进了新鲜的牛奶。这碗富于营养的牛奶米粥使他很快便恢复了体力。随后,他来到河中沐浴,洗去了身上的所有污垢。之后,他盘腿打坐于菩提树下,摒弃心中的所有杂念。静思7天7夜后,终于觉悟成佛。于是佛教便把这一天作为“成道节”来纪念。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初八,遂将“腊八”称为“成道节”。古时候,每逢这一天各寺院都要诵经纪念,并且仿效牧羊女敬献牛奶米粥之事,以各种香谷、果实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也叫“佛粥”。除取一碗供佛外,全家人也要各食用一碗,为祝福之意。

清代《清嘉录》中引用李福的《腊八粥》一诗,印证了此种传说的真实性:“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

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此诗首句便明确说明,食用腊八粥的风俗传自印度。“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这四句诗,说明了腊八粥的食材是用各种米豆以及果仁制作而成的。“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这四句诗温暖人心,读来仿佛春风拂面。百姓挨饿,僧侣心痛。于是佛寺广泛施粥,善心广布。

腊八节因为这个久远的传说,而得以长久延续。可见,红尘间,善良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心存善念,懂得珍惜,世界将因之而变得更加美丽。

2

页,当前第。

1

1

2

腊八节腊八节由来与传说(模板19篇)篇十九

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节,说到腊八节的习俗,相信不少人只知道腊八粥,其实腊八节的习俗多多,今天本站小编为你盘点腊八节由来及习俗。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这一年的收支盈亏。债主还会在腊八这天提醒欠钱人家准备还钱。腊月里人们讲究忌讳,所以就用与“算”字同音的“蒜”,来代替算账的“算”。也因此,腊八蒜虽然好吃,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并且也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有多少积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则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腊八面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日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起初关中农村的腊八面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条,而后用八种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面条,如今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将豆类与菜系相结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菠菜、黄花、木耳等同面条同煮,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好吃。走进腊月,乡下就有了年的味儿。这味儿是从喷香的“腊八菜”、“腊八面”里溢出来,飘出来的。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体育教师心得随笔(优质17篇)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体育课的有效教学是体育教师运

    竹子竹子颂(精选20篇)

    优秀作文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请大家查看以下的优秀作文样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木禾米竹》整篇课文把图画、古文

    小学生写人我敬佩的人大全(22篇)

    优秀作文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能够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变得有趣和深刻。以下是一些我认为非常出色的作文范文,它们的写作风格和观点都很独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

    小学三年级军训篇多味的军训(精选18篇)

    优秀作文应该遵循文学的基本规律,通过修辞和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此处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军训第一天,虽然同

    快乐暑假看海(汇总17篇)

    作文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指导。春节,我们全家来到厦门游玩。到了厦门,我

    树叶童话我是一片树叶(优质18篇)

    优秀作文是以优美的文章语言表达出深度思考和独特观点的文学作品,它可以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感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

    我想成为一名教师(优质17篇)

    优秀作文能够展现作者的文采和智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编特意搜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尊敬的xx:时光荏苒,当年我怀着

    小学三年级我的文具盒(汇总19篇)

    优秀作文是我们展示自己综合语文素养的机会,通过写作可以展示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小编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几篇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高中军训感悟坚持就是胜利(通用15篇)

    优秀作文在结构上应该完整,有明确的主题和层次感,通过开头、发展和结尾的合理安排,使整篇作文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伸出援手并不难(专业19篇)

    优秀作文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次回顾和总结,也是对自己成长的一次见证。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作文的质量。伸手,填平凹陷的不完整;伸手,为夜幕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