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曼珠

演讲稿范文是学习演讲技巧和风格的重要素材,可以帮助演讲者掌握不同场合和主题的演讲要领。借助以下的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点和成功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演讲技巧。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一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则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决策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7.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必须划清的“五个重大界限”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特色军事制度同西力军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2.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i3.党的xx大报告详细阐述“党员主地位”的基本含义包括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

14.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l6.当前要抓好培养的“四类人才”指的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

17.把我军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人民军队必须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马克思主、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重大教育。

18.党的xx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发挥重要作用。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史使命。我军政治工作本作风和方法是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

22.当今和今后一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6.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就业是民生之本。

27.“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29.90年的奋斗历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深刻指出“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31.“七一”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亮点,是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即: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5.“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36.“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37.胡主三席“七一”重要讲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两个不愧为”的历史结论,即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放,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坚定不移”大政方针。

39.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党的xx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和谐文化。

党史军史。

41.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建立最早并作为建党发起组的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42.八七会议土,中共中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43.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主要包括:1、支部建在连上。2、连以上设立党代表。3、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4、营、团建立党委等内容。

44.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4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告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南昌起义的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46.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47.1936年12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有效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中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48.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自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上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歼灭战。

49.1939年l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50.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1.1944年9月8日,为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说。

52.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53.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4.1948年1月,毛泽东在《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中,第一次把我军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这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

5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国旗,规定了国歌,决定了首都。

56.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经过谈判,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57.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58.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驱逐中国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的2758号决议。59.1987年10月,党的十三人首次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0.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二

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党的创新理论。

课件。

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认识和掌握确立廉政意识的必要性,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廉政。

教学对象:街道社区全体党员干部。

“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中,作为党员干部要好好思考“廉政”两个字。今天这堂课我们重点来探讨“廉政”建设。

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共有三大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1、理论创新。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一个政党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不断前进。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2、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历史反复证明,不发展就会亡党亡国、亡国灭种。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腐败。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二、必须正视当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当肯定,当前我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干部是勤政、廉政的。但是也确确实实存在不少问题,个别问题还非常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高度警觉。

(二)干部队伍中不勤政问题比较突出。

必须认识到:贪污受贿是腐败,不廉政是腐败,不勤政也是腐败,精神状态不振,工作不作为,不负责任,不执行政令,不履行职责,都是腐败,而且是很大的腐败。

三、我们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决心很大,力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体现在党方针政策上,摆在了突出位臵,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必须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指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依纪依法严厉打击腐败分子。第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党风建设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第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第四,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第五,要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指出,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旗臶鲜明,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作,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使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齐心协力反腐败的良好局面。

(二)体现在案件查处中,重拳出击,严厉惩处。

近几年,先后查处了一批在全国影响恶劣的大要案。如:

1、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受贿、行贿案;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贪污案;厦门重大走私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成克杰受贿案;原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嘉廷受贿案。

2、胡星案;陈双全案。

四、标本兼治,切实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力度。

一靠自律(自我约束),二靠制度,三靠查处,建立反腐败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切实加强主观世界改造,过好“六观”,牢筑反腐败的思想防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一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世界。

1、世界观:指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

2、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的意义、理想、目的、态度等的根本看法和观念。(人活着为什么,应怎么样活)。

3、价值观:人们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为己还是为别人,奉献还是索取)。

4、权力观:权为民所用。

5、地位观:公务员是公仆。

6、利益观:利为民所谋。

腐败的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用民主、公开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一是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财务核算制度;二是建立键全党员干部廉政和业务档案,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规范、严肃党员干部年度考核;三是继续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狠刹赌博、酗酒、吃请等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廉政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能够长抓不懈。

思考题:1、谈谈廉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提高廉政意识。

根据市委、县委的安排,全县各级党组织从5月份起,集中三个月的时间,开展“学党章,讲党课”的主题教育活动,特别要求基层党组织书记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的《党章》、加速推进构建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支点为主题,主动带头讲党课、学党章。去年年底,我们镇多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精神,根据安排,今天下午我们利用每周的“干部课堂”学习例会的时间,重点对通过的《党章》部分修改内容作学习和解读,并结合我们省打造核心增长级,以及我们省委、市委、县委扩大会议的相关内容,结合我们本地的工作,谈一点个人的体会,由于本人学识粗浅,解读不一定完全到位、准确,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就是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20xx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第一、党章修改的背景。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党章的基本内容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党章进行必要修改。在党的议题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部门建议,根据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推进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决定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第二、党章修改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定位和阐述。二是充实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三是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四是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五是充实完善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六是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

第三、新党章修改的要点。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八自然段开头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加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增加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表述。

突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增加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加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写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写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写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修改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2

页,当前第。

1

1

2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三

着眼于紧跟世界进步潮流,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有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但正如所说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如今就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而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稳定面临新的情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如何认识自己,努力克服消极面,改善自身状况,成为最紧迫的课题。“三个代表”正是着眼于此而提出的,反映了当今时代和形势对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它站在不断加深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高度,把先进性的一般要求与体现时代特征的特殊要求统一起来,从而为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容。

以上五点,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5·31”讲话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三个代表”正是在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归根结底,如同“5·31”讲话所说的,既不能丢老祖宗,特别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又不能搞教条主义,“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应当按这一基本精神,去理解“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认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于“三个代表”在我们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

早在20xx年5月14日,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xx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上述对“三个代表”所作的阐发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这就是“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也就是“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当前统一思想,首先要在科学认识“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问题上统一思想。只有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思想统一了,认识一致了,才谈得上用“三个代表”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三个代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三个代表”要求来规范我们的言论和行动。

在我们党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中,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最新理论成果,它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又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创新性发展,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格。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发展的历史地位。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论断,我们领悟到,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以及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应当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明确了发展的关键与目标,这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把握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关键因素。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第三,确立了发展的核心问题。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归谁,这些涉及核心的问题,关系到发展的成败。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既不是简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不是简单吸收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而是具有自己深刻的内涵,这就是,着重强调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实现人的主体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动摇的原则和前提。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统一起来,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提出了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遵循什么准则,保持什么状态,是发展是否科学和有价值的直接标志。科学发展观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发展理念与模式的精华,明确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和必须保持的状态,要求做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以及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文明发展、永续发展。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性之所在。

第五,完善了发展的根本方法。这个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妥善处理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党的xx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路,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xx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兼顾的方法的逐步完善,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实现途径。

总之,在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了全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

2

页,当前第。

2

1

2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四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viii。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ix。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设党”的基本问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时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飞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事业驶入了21世纪。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无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还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都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世情、国情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成为对党的一种考验。因而,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渡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与飞跃交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它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

理论创新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因此,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就是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反映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它们就是各自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更为复杂的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党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则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胡锦涛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决策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7.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必须划清的“五个重大界限”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特色军事制度同西力军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2.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i3.党的十七大报告详细阐述“党员主地位”的基本含义包括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

1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l6.当前要抓好培养的“四类人才”指的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

17.胡锦涛同志把我军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人民军队必须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马克思主、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重大教育。

18.党的十七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史使命。我军政治工作本作风和方法是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

22.当今和今后一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6.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就业是民生之本。

27.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29.90年的奋斗历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深刻指出“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31.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亮点,是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即: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5.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36.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37.胡主三席“七一”重要讲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两个不愧为”的历史结论,即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38.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坚定不移”大政方针。

39.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和谐文化。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五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促进党务工作,实现党建工作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20xx年党的创新理论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总结。

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则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决策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7.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必须划清的“五个重大界限”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特色军事制度同西力军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2.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i3.党的xx大报告详细阐述“党员主地位”的基本含义包括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

14.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l6.当前要抓好培养的“四类人才”指的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

17.把我军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人民军队必须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马克思主、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重大教育。

18.党的xx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发挥重要作用。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史使命。我军政治工作本作风和方法是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

22.当今和今后一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6.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就业是民生之本。

27.“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29.90年的奋斗历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深刻指出“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31.“七一”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亮点,是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即: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5.“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36.“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37.胡主三席“七一”重要讲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两个不愧为”的历史结论,即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放,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坚定不移”大政方针。

39.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党的xx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和谐文化。

党史军史。

41.1920xx年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建立最早并作为建党发起组的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42.1920xx年八七会议土,中共中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43.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永新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主要包括:1、支部建在连上。2、连以上设立党代表。3、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4、营、团建立党委等内容。

44.1920xx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45.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告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临时中央政府决定,以南昌起义的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46.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47.1936年12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有效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中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48.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歼灭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自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华北战场上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歼灭战。

49.1939年l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50.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1.1944年9月8日,为悼念张思德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说。

52.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53.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4.1948年1月,毛泽东在《军队内部的民主运动》中,第一次把我军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这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

5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国旗,规定了国歌,决定了首都。

56.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经过谈判,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

57.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首次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58.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立即驱逐中国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的2758号决议。59.1987年10月,党的十三人首次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60.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界定。

也有论者提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解决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出正确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

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这一理论范式展开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

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vi,并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viii。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xx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0xx年诞生以来,就十分重视理论建设与理论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所走过的90年历程,就是理论创新的90年。正是因为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党才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取得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90年,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仅继承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长期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深刻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中国建立后,又创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特殊道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一化三改”的具体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关于党的建设,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三大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等。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又一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开始走上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的理论突破:在经济建设方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等。正是在这些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率领全国人民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党的xx大以来,我国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为首的党中央,不断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最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们党对创新在党的全局工作中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丰富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这些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创新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是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抓住党的建设的关键,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也就把握了党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建立在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前人的成果作为理论创新的起点,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启迪作用。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有史以来最为科学、深刻、彻底的理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和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反对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反对借创新之名、行“砍旗”之实的错误倾向,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对基本原理一知半解就急于构建“创新体系”的不良作风。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理论的前沿,这是我们坚持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国情特点,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向前进。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鲜明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理论本身只是纸上谈兵,不能面向社会实践,那就无法实现其使命和目的,就变成了无意义的活动。当今时代是一个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大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时代。不断发展了的实践向我们党提出了许许多多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理论上的创新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和解决。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才能解答现时代提出的种种复杂问题,沉着地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种种挑战,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必经之路。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高度重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善于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全党的行动,这是党的理论创新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真心实意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及时总结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有力地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正确途径和根本方法。

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与理论武装工作相结合、相促进。理论创新的价值在于实践,理论武装的价值在于使理论的价值得以实现。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武装和善于理论创新的党,特别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总是把理论武装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实践证明,党的事业的发展,党的自身建设的进步,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都同全党重视、加强理论武装密不可分。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应当跟进一步。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在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桥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成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六

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

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xx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基础,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

开幕词。

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ix。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设党”的基本问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时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飞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党的xx大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x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事业驶入了21世纪。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无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还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都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世情、国情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成为对党的一种考验。因而,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xx大以来,以为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渡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与飞跃交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它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

理论创新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因此,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就是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反映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它们就是各自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更为复杂的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xx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党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

中国共产党的95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历史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95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勇于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走不同于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由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理论。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则更高度重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领导和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思想都是理论上的卓越创造,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

回顾95年党的历史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与时俱进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党的事业就顺利、前进;什么时候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个别论断去裁剪现实,我们党的事业就受挫,就失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遵循着实事求是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5年创新理论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艰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伴随这条道路的,也是党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也是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和扬眉吐气,而指导这条道路的,还是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95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不断开拓,我们党的事业的每一个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与时俱进作为党的理论创新之魂,充分体现在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这也正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所在和力量源泉。

党的95年理论创新的经验告诉我们,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我们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根本所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的根本所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所在。

2

页,当前第。

2

1

2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七

当前,党正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第一,党必须集中经历领导经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从根本上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地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逐步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从根本上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最终实现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因此,党的各级领导要研究经济,熟悉经济,学会领导经济建设;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大胆开拓,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和创造适合本地实际的经济建设的路子。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党的各方面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决不能脱离这个中心。要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观念、新知识教育党员干部,提高他们领导和参与经济建设的素质和能力。要把经济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党组织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

第二,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施,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为了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对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法规。各级领导干部要勤奋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第三,党必须坚持健全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为了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党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四,党必须广泛联系和团结各方面群众,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推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一刻也离不开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整个工人阶级和包括青年、妇女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团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和改善对工、青、妇等组织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要支持这些群众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通过它们带领亿万职工、青年、妇女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去。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各民主党派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推进“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原则。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不意味着党的建设不重要了。恰恰相反,越是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就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如果丢掉这个优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失去了根本保证。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原则,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棕目标和“三个代表”的总要求,紧紧联系党的基本路线,结合经济建设,努力把党建设好。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当之无愧的。要求入党的青年朋友,应该自觉地接受和维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党组织在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应当从关心和爱护党的立场出发,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于反对和危害党的领导的言行,要用于进行坚决的斗争。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八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viii。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xx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

开幕词。

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ix。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设党”的基本问题。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时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飞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党的xx大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事业驶入了21世纪。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无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还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都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世情、国情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成为对党的一种考验。因而,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xx大以来,以为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渡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与飞跃交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它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

理论创新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因此,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就是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反映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它们就是各自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更为复杂的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xx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党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一二五”期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3.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是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5.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活动总结。

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则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6.提出领导干部要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决策平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集中体现。7.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永远是领导人民开创事业新局面的核心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我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9.必须划清的“五个重大界限”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中国特色军事制度同西力军事制度的界限。

10.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党的建设,必须把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为根本目的。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履行使命的基本实践,是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11.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关键是要科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12.文化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i3.党的xx大报告详细阐述“党员主地位”的基本含义包括党员是党的主人、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是党内行动的主体。

14.党的xx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

1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l6.当前要抓好培养的“四类人才”指的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

17.把我军的优良传统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人民军队必须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马克思主、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重大教育。

18.党的xx大提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19.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首要的是应对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首要的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20.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军队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命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必须从思想上、政上、组织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史使命。我军政治工作本作风和方法是实事求是和联系群众。

22.当今和今后一较长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

23.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反映我军官兵与党、人民、国家、军队的关系以及我军官兵相互间关系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6.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就业是民生之本。

27.“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另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8.“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

29.90年的奋斗历程,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七一”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三件大事”的重大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深刻指出“两个不可逆转”,即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31.“七一”重要讲话一个鲜明的亮点,是概括了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9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三大成就”,即: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33.“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4.“七一”重要讲话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四个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35.“七一”重要讲话指出,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36.“七一”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得出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结论。

37.胡主三席“七一”重要讲话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做出“两个不愧为”的历史结论,即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38.“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个坚定不移”大政方针。

39.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40.党的xx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和谐文化。

2

页,当前第。

2

1

2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九

在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感悟党的创新理论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

关于它的重大意义,首先从管理学的角度我们来理解一下。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组织它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西方比较推崇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他有一个说法叫做每一个组织无论其是否为商业性的,(商业性的就是说企业,其他的组织,比如说学校,医院,包括党,它们都不是商业性的)只要是组织都会形成自己的事业理论,德鲁克把它叫“事业理论”。我们通常说的比较多的就是指导思想,或者是基本理论。应该说一个具有清晰的、一致的和目标集中的特点的这样一个有效理论,它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

我们有时候好像觉得指导思想这些话都比较抽象和空,好象没有多大的用处,跟我的实际工作没有太大的联系,其实不是这样的。不光我们党重视理论,实际上作为企业来讲,真正有作为的企业也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我这儿只是借用这个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它具有普遍意义。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说我们党历来也是非常重视的。当年是我们中央党校的校长,有一次开学典礼的时候就专门讲到这个问题,他提出要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当时正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主持的。要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的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呢?他讲了三句话:

一个叫做这个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因为这个基本理论,指导思想它是总的东西,大的原则,它指出了方向。后来的各种各样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东西都是跟着它在走的,如果这个基本的东西错了,那其他的东西就没有办法正确了。其实我们年龄大一点的经过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体会到,一旦基本理论错了,那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应该说这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这个我就不用多说。

第二个就是说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能够起这样一种作用。这种作用当然所有的组织都是需要的,我想,尤其是党组织,指导思想的这种作用更加突出了。你作为一个政党来说,你来参加党,什么人都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穷的、富的,各式各样的人他们靠什么走到一起?应该说主要就是靠你的指导思想,靠你的理论,靠你的追求,靠你的宗旨。你的这个东西正确,有吸引力他就来了,不但不索取什么,甚至要付出代价,大的代价,甚至牺牲都是可以的。那么这个实际上就是指导思想上宗旨的这种力量,是特殊的一种作用,不是其他的东西能够代替的。战斗力也是这样的,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够激发大家的战斗力,形成巨大的能量。

另外一个就是创造性、创造力。创造力也非常重要,指导思想正确了,给你一个正确的方向,它给你的创造既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也给你一个很大的空间。就是说你要顺着这个,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怎么去做自己去考虑,它既给你一个大的推动,同时也给你的这个创造一个巨大的空间。所以说这个指导思想,这三个力的作用应该说是非常明显的。最后有一句话就是概括,叫指导思想正确不正确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再对比国际上不同的政党,比如说中苏两个党的对比,在像这样的一些对比当中都能看出来,指导思想它所起的作用确实是关系到兴衰成败的。

那么再说一句它的意义的话,我觉得在建党快要到九十周年了,九十华诞了,这个时候来总结,来进一步地提炼、学习、研究党的理论创造、党的指导思想问题,应该说它的作用就更加的突出。我想起码两个作用:

一个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我们党的历史快有九十年了,这个历史到底怎么来把握?应该说,通过对它的基本理论和对它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解,才可能对这段历史有深刻的把握。

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理论的研究,可以更自觉地把握今天和明天。我们今天该怎么干?我们明天、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跟这个理论的研究、指导思想的研究关系更加的直接?所以,应该说,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党的理论创造和这九十年来我们党在这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我觉得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性,或者说是它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说中国的国情对理论创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中国的国情很特殊。大家知道,革命以前就比较特殊,那个时候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你说是搞民主革命吧,资产阶级还比较软弱,你说是搞社会主义革命吧,这个条件好象还不完全具备。这么一个特殊的情况下,该怎么办?这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其实你执政以后,应该说依然是相当复杂的,为了了解这一点,我觉得恩格斯讲过得一段话对于我们来讲是很有启发的。这一段话,我琢磨了很久,给很多的学员推荐过,我觉得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状况以及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很有启发的。恩格斯讲过这么一段话,他说,对于一个激进派的领袖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在运动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就被迫出来掌握政权。大家都能想到,我们跟苏联其实当前都处于这么个情况,你说共产党它是要搞社会主义的,那么条件成熟不成熟呢?应该说不是很充分。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应该说离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那种客观条件还是有距离的。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我们有可能夺取政权。

有人说,这个是好事儿啊,你都能夺权了多好啊?但是我们要看到,它既是好事儿其实又有它的风险和问题。按照恩格斯的说法,那说得就比较厉害了,叫做最糟糕的事情。糟糕在什么地方呢?他是这样说的,他说这样的情况下,你夺取政权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进退维谷的境地。怎么个进退维谷呢?进退维谷实际上就是左右为难,这么做也不好,那么做也不行。具体说怎么呢?他说,他能做的事情通常迄今为止的全部行动同他的原则以及他那一派的直接利益是互相矛盾的,这是一种情况,而他应该做的事情则是无法办到的。这是不是左右为难啊?我琢磨一下,我觉得我们党实际上建国以后恰恰是倒过来的。第一段就是经历了那么一种情况,就是想做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因为条件不具备无法办到。

大家可以琢磨琢磨,现在我们讲得那一段,叫“左”的错误,“左”的错误犯的比较多。所谓的“左”的错误都干的些什么事情呢?你要认真想起来,好像都不是共产党应该做的事情。消灭剥削、公有制、按劳分配诸如此类的。计划经济那不都是你共产党应该做的吗?但是你现在条件不成熟,你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你勉强去做,结果怎么样呢?一个就是你的做法本身就扭曲了,另外就是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本来想把事情做好的,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这样的一个状况,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

那既然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吃了亏以后就转向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既然做不到,那我们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向后退一步。我觉得大体上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我们实际上大体上是这么一个思路吧,就是说做能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向后退一退。你比如说消灭剥削的问题。共产党人应该不应该消灭剥削?肯定是要消灭剥削的,这个是它的追求和目标,但是是不是无条件的呢?应该说不是无条件的,消灭剥削是有条件的。拿今天来,我们只能消灭那些应该消灭、能够消灭的剥削,而有些的所谓的剥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的那种剥削,有些剥削说实在的在今天你恐怕还得容忍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的存在,因为是在今天的这个发展阶段上,你不得不这样做。

再比如说很具体的,我们的所有制的问题。在过去,我们说我们应该统统地搞公有制,那么统统搞公有制在这个阶段行不行呢?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现在我们叫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并存的,那么就向后退一步了。比如说分配,原来我们说的就是按劳分配就完了,其他的都是不合理的,就是剥削了。那么今天呢?你恐怕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包括按资分配的,包括你买了股票、你投了资了,你说你要不要参加分配?包括你的专利、你的技术、你的管理等等方方面面所有生产要素,它都得参与分配。这跟我们原来理解的好像又有所不同,是不是有这个问题?再比如说计划经济好不好,按照我们理解是非常美满、非常理想、非常好的,但是你能做得到吗?实际说做不到。那么比较现实的办法还是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那么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做的,也就是说向后退一步,站在我们能做的这个基础上来做事情。那么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呢?应该说比较务实,比较有成效,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些年来我们发展起来了。

这样做又带来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说迄今为止的全部的行动,它的原则以及它那一派的直接利益是互相矛盾的。你说你为什么这么做?你共产党不是一直说要消灭剥削、要公有诸如此类的,为什么你后退了呢?就觉得好像跟原来一直在说的那些原则违背了,你是不是倒退了?你叛变了?你干什么了?怎么想得都有的,觉得好像不可理解。某种程度上,好像说除了原来忠心耿耿的基本群众以外,你还为别人说话,你没有完全按照他们的这个直接的利益来说话来做事,也引起一些不满,这个恐怕是我们大家都感觉到的。

我记得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儿,我直接遇到的。有一次讲课,中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就问我,他说毛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啊?他说中国共产党现在还代表工人农民吗?你看他一会儿给知识分子说话,一会儿给新阶层说话,怎么不给工人和农民说话呢?后来我跟他讲,我说根据我的了解,共产党它肯定还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这个它没有变,问题在什么地方?就是说他现在为知识分子说话,为新阶层说话,他为什么要为他们说话?难得仅仅是为了他们的利益吗?你知识分子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新阶层的那些人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那中国的现代化还能不能搞下去?你中国的发展还有没有可能?我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在我们的这个阶段上你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不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不起来的。广大的劳苦大众、全国的人民,包括弱势群体在内,你说你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我说这个问题确实比较现实,不是那么太好办。怎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说实在的这个就涉及到对理论的需求。当年恩格斯在讲到这个话以后还说了两句话,一个就是说既然是这么一种情况,你就要有点儿准备,一个准备就是说,你要为自己辩护。

一个是一般的说,一个组织都有这样一个需要,另外特殊地说,我们中国的事情,要没有一个理论的创造说实在是很难的,我想大家都能理解。

2、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基本内容。

那么,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它的理论创造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想这个问题现在倒是比较统一的。前一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这个是中宣部编的,里头有些说法我觉得说得还是不错的,叫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实际上他是做了两件事儿,完成了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简单地说一个是革命的任务;一个是建设的任务,或者说执政的任务。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飞跃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就是毛泽东思想,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大家都比较一致了,也应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那么我们今天探讨的实际上就是这两块的内容。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界定。

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创新就是认识世界,就是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形态的认识成果,即新的思想、观点、原理。

第二种观点认为: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是理论创新,对过去的观点、理论有所改进,增加了什么或减少了什么,也是理论创新。新的“理论”应该是真实的理论,即真理性的理论,而不是主观随意的虚假之词。理论创新并不是为新而新,新就是一切。

第三种观点从理论创新的客观根据、客观内容、客观标准的角度,界定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有二:一是理论确实反映了人类历史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社会历史时代的变化;二是理论确实回答了时代变化提出的新课题;二是理论的这种反映和回答确实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也有论者提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解决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出正确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iv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v。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这一理论范式展开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

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1920xx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为挽救祖国危亡而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东方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20xx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为行动纲领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党初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无产阶级究竟应该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并不是完全清晰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与反复。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1920xx年8月起,仿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二大起义。

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二大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首先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vi,并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2

页,当前第。

1

1

2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

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创新就是认识世界,就是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形态的认识成果,即新的思想、观点、原理。

第二种观点认为: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是理论创新,对过去的观点、理论有所改进,增加了什么或减少了什么,也是理论创新。新的“理论”应该是真实的理论,即真理性的理论,而不是主观随意的虚假之词。理论创新并不是为新而新,新就是一切。

第三种观点从理论创新的客观根据、客观内容、客观标准的角度,界定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有二:一是理论确实反映了人类历史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社会历史时代的变化;二是理论确实回答了时代变化提出的新课题;二是理论的这种反映和回答确实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也有论者提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解决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出正确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iv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v。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这一理论范式展开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

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19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为挽救祖国危亡而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东方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选择马克思主义为行动纲领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党初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无产阶级究竟应该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并不是完全清晰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与反复。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1927年8月起,仿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二大起义。

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二大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首先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vi,并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一

教学目的:认识和掌握确立廉政意识的必要性,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廉政。

教学对象:街道社区全体党员干部。

“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中,作为党员干部要好好思考“廉政”两个字。今天这堂课我们重点来探讨“廉政”建设。

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共有三大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1、理论创新。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一个政党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永葆生机,不断前进。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2、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历史反复证明,不发展就会亡党亡国、亡国灭种。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腐败。这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二、必须正视当前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当肯定,当前我党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干部是勤政、廉政的。但是也确确实实存在不少问题,个别问题还非常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高度警觉。

(二)干部队伍中不勤政问题比较突出。

必须认识到:贪污受贿是腐败,不廉政是腐败,不勤政也是腐败,精神状态不振,工作不作为,不负责任,不执行政令,不履行职责,都是腐败,而且是很大的腐败。

三、我们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决心很大,力度很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体现在党方针政策上,摆在了突出位臵,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必须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指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大惩处力度,依纪依法严厉打击腐败分子。第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党风建设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第三,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第四,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第五,要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指出,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旗臶鲜明,坚定不移地抓好工作,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使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齐心协力反腐败的良好局面。

(二)体现在案件查处中,重拳出击,严厉惩处。

近几年,先后查处了一批在全国影响恶劣的大要案。如:

1、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受贿、行贿案;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贪污案;厦门重大走私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成克杰受贿案;原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嘉廷受贿案。

2、胡星案;陈双全案。

四、标本兼治,切实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力度。

一靠自律(自我约束),二靠制度,三靠查处,建立反腐败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切实加强主观世界改造,过好“六观”,牢筑反腐败的思想防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问题,一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世界。

1、世界观:指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

2、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的意义、理想、目的、态度等的根本看法和观念。(人活着为什么,应怎么样活)。

3、价值观:人们断定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为己还是为别人,奉献还是索取)。

4、权力观:权为民所用。

5、地位观:公务员是公仆。

6、利益观:利为民所谋。

腐败的制度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用民主、公开的办法解决腐败问题。一是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财务核算制度;二是建立键全党员干部廉政和业务档案,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规范、严肃党员干部年度考核;三是继续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狠刹赌博、酗酒、吃请等行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廉政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全体党员和干部能够长抓不懈。

思考题:1、谈谈廉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提高廉政意识。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二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特别强调创新。那么我们有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个创新问题。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来说,在各种创新之中,其中理论创新是居于核心地位,理论创新的深度、广度也决定着其他各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什么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对什么进行创新。那么我们大家知道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过去我们是把马克思中国化理解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又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时代特征。

我们大家可能会问,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德国,我们现在反对西化,反对全盘西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那是不是西化呢?所以我们在探讨中国理论创新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应该把这一点弄清楚,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西化是具有特定的内涵,它需要辩证地看待,是要做具体地分析。比如说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讲:“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有一般性,因为它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所以我们学习和借鉴市场经济的经验,我们国家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啊,当然它不是西化的。也就是说,我们反对全盘西化,但西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西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也有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

第二点,为什么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西化的内容?这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当时怎么传入中国的情况来看。因为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前后传入中国的,但是那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是德国的,也就是源自西方。但是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说它不是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它不是指导思想不是主流的思想。那么尽管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它也不是主流思想。同时,大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往中国传播是通过什么渠道?当时主要是通过俄罗斯的渠道,后来经过列宁主义这个中介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所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啊,我们后来是通过列宁主义。尽管从日本也传过来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但我们主要传播过来的是俄国版的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的主流市场,也不是通过正宗的西方渠道接受过来的,因此那个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般都把它同资本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

当时我们讲反对全盘西化,普遍都认为这个西化是资本主义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西化的内容。所以这就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就在当时形成的。也就是说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后来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大家都不愿意改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就像我们讲的党的生日,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党的生日是7月1日,实际上党的创立那一天是不是7月1日?它不是,后来考证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又定为7月1日呢?因为习惯了,所以也就这么延续了。而且没有改变还有一个原因。

除了约定俗成还有一个原因,那么尽管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现在是指导思想,但是在西方国家目前还不是主流思想,基本上还是过去那种状况。这是讲的是理论创新的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也就是把马克思中国化。刚才我们讲的原因,为什么对马克思中国化,就是理论创新?它为什么?除了它不是西方主流以外,更重要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具有革命性、具有实践性。

20xx年,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尽管现在的时代在变化,有的人就会怀疑吗?马克思主义按是那个时代产生的,现在我们时代发展这么快,他怎么样能够知道我们现在的时机,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就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对毛泽东思想,我们是从课本上学的,我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就有亲身的经验和体验了,有感性认识。所以对毛泽东思想你要给真正的弄懂,弄熟、弄透,达到真信、真学、真用。你要真正地学、真正的能够信,真正的用,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

毛泽东思想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末,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土地革命战争,特别是20世纪20xx年代末,我们党的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比如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大家都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就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37年,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论》,这样一些重要的著作对中国革命在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

党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概括,并把它载入党的章程,所以七大党章是这样说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也就是说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体系。

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进行了概括。那么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一方面毛泽东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根据历史文件的决议,主要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两大块,第一块就是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包括6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家知道毛泽东思想主要是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当然后来它也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同时对社会主义建设也进行了探索,但主要的还是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我们大家可能会问,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由共产党领导,为什么又在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词之前先加上一个“新”,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在中国,我们的民主主义革命原来也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有了辛亥革命。

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民主资产阶级一方面具有革命性,一方面具有妥协性,所以它的革命就带有不彻底性。中国民主资产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这样,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前面加了一个“新”,这个“新”表明它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然,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大家这样就理解了,所以中国革命是两步走,所以当时有争论,二次革命论,这个是错误的。

中国革命是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我们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这两步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而不是割裂的过程,它不是割裂的,所以你把这一点搞清楚了你就对中国新民主主义弄清楚了,你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

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是革命,革命就得有什么?就得有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这一点我们大家可能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经常说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对它具有方法的意义。

五是关于思想的工作和文化的工作。

六是关于党的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在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把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称为党的伟大工程,它是我们社会搞改造工程是相配合。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其中党员不断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第一个板块的内容,就是6个具体方面。

第二个板块是属于对这6个方面的再概括,哲学抽象,也就是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现在我们一般不是叫活的灵魂,我们现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它的精髓,现在我们一般不说活的灵魂,当时概括得叫活的灵魂,但意思是一样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执行立场、观念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不仅表现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我们大家知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我们日常行为中是不是没有指导。我们经常说“你这个人讲话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干部考核,我们各方面都要说要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那么我们在现实活动当中群众路线对我们影响也很大。我们经常会说,一个干部考核我们说你要有群众基础,要有民意,西方国家喜欢用“民意”这个词,我们国家比较喜欢用什么?“群众基础”这个词。怎么建立群众基础按?当然你要走群体基础。

第三个独立自主。这个我们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为什么我们中国革命要独立自主?按理说我们联合别人不是就会更强大吗?我们一般意识上说人多力量大,中国革命当时具有特殊的国情,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没有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是我们说的毛泽东思想。

那么我们大家可能还会问,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的建设的理论。这个时代都过去了,毛泽东思想有没有过时?我们在大上学的时候都会问这个问题,有的老师给我们讲的比较清楚。有的老师讲的时候可能听一遍我们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难?实际上从我刚才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两个层次来理解,我们就是比较好理解了。

从具体内容,有的内容现在是过时了,比如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那我们现在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当然没有指导意义。当然,有的具体内容之间也有意义,比如说政策和策略。当然,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政策和策略,比如说军队建设,比如说党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层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发展,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一般原理性,当然对我们现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它就回答了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我们党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两个还是我们的党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我逐渐记事的时候了,就是这个过程我真的有切身的感受。小的时候就是听说但没有学习,到后来读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比较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么形成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内容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由单一的理论构成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形成,1997年党的xx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20xx年党的xx大以来,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最突出的有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的形成是党的xx大的贡献。xx大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不是简单地把三个关系一加、一拼凑,它有着科学的依据。

一、它们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我们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内容上各有侧重,也各具特色。但是,从理论立论基础看,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看,都是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从理论的实践基础看,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从理论的主题看,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的目标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理论的精髓看,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点,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各个理论和各个部分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相互连贯、相互连接、不断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特点。所以由于这两个方面我们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仅是我们从字面、从字数上看,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更加简洁、更重要的是它更加科学。

这样的概括它有什么样的优点?这样的科学有什么样的优点?有这么几点。

第一,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分别来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但是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概括起来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更加清晰、更加科学,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认识、去把握和运用。

第二点,它体现了理论体系称谓的本源性。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的命名是以什么来命名的?是以它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名称,我们就知道它是讲什么内容的。它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那么在党的十二大报告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就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此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把它简化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就有了目前这样一个规范的表述。

第三点,它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尽管我们没有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比如邓小平理论也是发展的,发展到什么?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发展的,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但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表达,它更能够体现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段很长的理论阶段中会不断产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呈现一个个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特色事业的发展,也会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

第四点它体现了理论表述的简明性。我们大家都知道用理论要比较简洁。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讲到学了要管用,你要搞得非常复杂就不便于广大人民群众去掌握,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就非常简明,所以便于广大人民群众把这种精神变为物质的力量。

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

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就像党的xx大报告中讲到的一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那么这个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党的xx大报告对此的回答,xx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一段话就讲的非常清楚。

第一点就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是相对于毛泽东思想来说的。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个就是它的第一个定位。

第二个定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组成部分。刚才我们已经讲了,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包括中国特色道路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我们比较好理解。

第三个定位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尽管毛泽东思想仍具有当代意义,永远都不过时,但是能够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的行动纲领恰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特别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当前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因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完了两大理论成果,我们或许就会问,这两大成果是什么关系呢?也就是我们接下来又要讲的第四个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那么,我们过去曾经说邓小平理论始于毛成于邓,始于毛什么意思?始于毛泽东、成于邓,成于邓小平。我们现在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放在毛泽东思想里面,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人们就会问,这不是不是割裂了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对此我们就要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既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所以有人形象地比喻把这两大理论成果比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力,就像奥运赛场上我们跑赛跑的接力赛,一棒接一棒,当然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递棒子,你没有递好他也会失误,如果你递好前面人没有接好他也会失误,所以它是继承与创新,他们的衔接关系。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里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渊源。

正如邓小平所讲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我觉得邓小平这句话就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说得非常清楚。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三

对学习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选择学习就是选择提升素质,就是选择发展进步。选择学习,需要形成勤奋学习的习惯,“一天不学习,生活不充实,心里不踏实。”改革开放20xx年来,九连从全旅有名的后进连队发展成军委领导评价的“在全军为数不多的好连队”。

20xx年中,九连一次次站在荣誉的高峰:1997年,连队被军区授予“精神文明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今年,曾被评为全军第八届“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的战士杨再礼,被军区授予“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发展好战士”荣誉称号;连队先后1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12名官兵荣立个人二等功。

老连长、老指导员们一次次提起来自军内外的评价:九连官兵的素质不一样!他们回到老连队参观后无不感慨:九连今天的官兵素质不一样!

不一样的素质从何而来?大家普遍认为,来自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自崇尚学习的时代风尚。改革开放造就新一代,党的创新理论哺育新一代。

伟大的改革开放产生伟大的理论。学习,首先要学好党的创新理论。九连官兵如是说,“青年官兵的成长发展之路,最根本的是靠党的创新理论指引”

九连的巨大变化,是从20xx年前开始的。1988年,九连跌入低谷,先后有3名战士被劳教、5名战士被除名。干部们的心受到强烈的震颤:“好端端的青年在我们这一任上犯错误,失职啊!”痛定思痛,连队决定通过开展适应当代青年特点的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战士的思想情操,激励战士奋发向上的斗志。一场文艺晚会,引来了旅领导,也吸引了兄弟连队的战士。晚会的成功,让官兵增强了打翻身仗的信心,也让干部看到了育人活动的作用。连队决定,开展“六项育人活动”,第一项活动是“学理论读好书”。

为了打牢战士立身做人的思想基础,连队明确了学理论的内容: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倡议官兵:“少抽一包烟,多读一本书”。六项育人活动”的开展,使九连走上了正确的前进轨道。1989年底,连队跨入了先进行列。

从此,“学理论读好书”等活动持续开展,到现在整整坚持了20xx年。党的创新理论发展一步,九连的学理论活动就深入一步。进入新世纪,“80后”、“90后”进入军营。一些为逃避学习来当兵的战士,没想到偏偏被分到了重视学习的九连。

最终,九连培养了这些战士爱学习的习惯,也把他们引上了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成长成才的道路。杨再礼就是典型的一例。杨再礼20xx年入伍后,文艺兵没当成,却成了炮手,他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身边发生的几件事,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

旅里组织的“我与党的创新理论”主题演讲比赛,上台演讲的十多名训练尖子、技术尖子和优秀士兵,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把个人的入伍目标与部队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连长韩建立当战士时,就是旅里的学理论标兵,由于注重理论学习,军政素质突出,他被直接提拔为排长,从排长直接提升为连长,又从连长直接提升为营长。

“青年官兵的成长发展之路,最根本的是靠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榜样的力量,使杨再礼对党的创新理论、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认识,由此迸发出学习科学理论的巨大热情和动力。经过几年努力,他成长为“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发展好战士”。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九连近两年考上军校、保送入学的战士都与杨再礼有关——今年该旅3人被保送上学,其中杨再礼、王道开2人均出自九连。杨再礼当班长,王道开是副班长;去年、今年考上军校的战士李锋华、刘鹏超均出自杨再礼的班,而王道开班里的王磊今年也考入军校。

是巧合?还是有某种必然?

“杨再礼特别爱学习,而且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学习,形成了辐射作用。时间长了,大家学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也为自己创造了发展的机遇。”该旅政委安宗让这样分析道。

新闻评议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理论读好书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水平。这次军校考试,刘鹏超和王磊分别以478分和471分的成绩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和合肥炮兵学院,他俩的语文成绩都在120分以上。

九连官兵都持之以恒参加这些育人活动,大家的素质像刘鹏超和王磊一样,产生了质的飞跃。

九连让学得好的尝甜头,让学得差的有压力。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连队健全学习计划、体会交流、分析讲评、理论考核等制度,并将学习情况与立功受奖、评选先进、骨干选配挂钩,激发官兵学习的热情。

战士朱艳斌,入伍前参加过司机培训,到部队后车开得很好。但他有不爱学习的缺点:连队一组织学习,就想找借口溜号;让他写心得体会,每次都三五行,错别字一大串;让他进行新闻评议,结结巴巴说不了几句话。班长李忠斌为他制订学习计划,从“老三篇”学起,让他抄原文、写读后感。年底,小朱被评为学理论标兵,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九连抓理论武装产生了实效。新战士赵立伟说:“学好理论,能把弯路拉直,让我们少走弯路。”

20xx年以来,九连先后有11人被上级评为抓学习先进个人和标兵,10名干部骨干因创新理论学得好、全面素质过硬而立功受奖。

“让不爱学习的坐不住,不愿学习的爱学习。

最需要的是养成学习习惯”

九连是一个学习型的连队,是一个很有战斗力的集体,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推动连。

队科学发展走在了军区基层单位的前列。

许多战士说:在九连,想不学习都难。

一班战士夏增明,刚到九连时,班长让他交一份简历,他半天交不上,交上来一看错别字连篇。班长王道开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他培养成才。连队组织读书读报,王道开让小夏站起来领读;战士每周交两篇心得体会文章,王道开重点批阅小夏的,比老师批阅作文还认真。小夏来自农村,没摸过电脑,王道开就从开机开始,手把手地教他。半年过去了,小夏有了明显进步:起初他写不出东西,记流水账,后来能写记叙文了。慢慢地,他又开始写议论文,理论素养、文字表达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20xx年7月毕业于郑州炮兵学院的九连排长孔令义在该旅三营七连当战士时,很羡慕九连每天都开展活动,每个战士都能参与到活动中,九连的同乡、同年度兵个个能说会道,人人素质都比他强。

军校毕业后,孔令义被分到九连当排长,他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九连的干部战士人人有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理论博客。业余时间,学习室、网络室、班排宿舍随处可以看到战士们读报纸、钻书本、记笔记、学电脑。

他对记者说,自己如果不学习,就站不到前排去,“让不爱学习的坐不住,不愿学习的爱学习,最需要的是养成学习习惯。连队的学习氛围比院校还浓厚,逼着自己天天学习。”

新战士赵立伟入伍不久写道:“我最不喜欢学习,一看书就头疼。”副班长王磊从步兵部队调到九连后,不习惯浓厚的学习气氛,宁可去跑5公里也不愿学习。如今,这两名同志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不仅喜欢上了学习,而且用自己的刻苦精神感染着周围的战友。

这主要是连队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逼”着他们学。九连要求战士读书要写心得体会,一个星期至少写两篇。他们写心得体会不是抄报纸,而是写自己的感受。有的开始写得像记叙文,以后慢慢联系实际写了一些体会。从“强制学、要我学”,养成习惯后就变成了“我要学”。现在战士读书学习的习惯很好,双休日很多人想上街买书,床头柜里有名著好书,一些士官和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义务兵还买了电脑。

“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的这句话,是九连官兵喜欢的一句话。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九连官兵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战士们每人有xx大报告、科学发展观的口袋书,还自费购买了《读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意林》、《小故事大道理》等喜读爱看的杂志、书籍。

九连战士常说:“一天不学习,生活不充实,心里不踏实。”

人人讲学习,个个爱学习。抓学习的浓厚风气,提升了官兵的素质,促进了连队科学发展。

原指导员赵喜业是地方大学生干部,刚到九连任指导员时,三个“第一次”让他打起了退堂鼓:第一次点名,讲了两三句话,不知道说什么,头上直冒虚汗;第一次上政治课,理论和实际联系不起来,把战士讲得一头雾水;第一次参加连务会,其他干部骨干讲得头头是道,自己却插不嘴。

赵喜业想,这样下去,在连队是很难立足的,于是产生了找领导换位置的想法。正当他踌躇的时候,班长鲁东、单伟找到他说:“刚到九连有一个适应过程,你放心,我们几个班长都会支持你。只要你抓紧时间学习,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指导员。”班长们的一席话给了赵喜业莫大的支持。他从九连的优良传统学起,从基本法规制度学起,从带兵管兵方法学起,从身边战士学起,经常晚上学习到深夜,慢慢地能力素质得到锻炼提高。过去在战士面前不敢讲话,现在讲起来思路很清、滔滔不绝;过去不了解连队的日常生活,现在是一切了如指掌;过去走不上训练场,现在炮上操作很熟练。

“学理论、强素质、促发展。

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用于实践”

九连一些战士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有一个认识转变、深化的过程。东北籍战士张宇入伍之初不爱学习,理论考核全连倒数第一,而且常常以表哥是小学生毕业却照样开公司办厂子赚钱作为借口。

有一天,张宇突然接到家里电话,说他的那位表哥在家乡开的造纸厂因为污染环境被政府强制关闭。

这件事对张宇的触动很大。班长王道开在理论小辅导中给他讲解科学发展观的知识,使他认识到发展可持续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张宇听得很认真,从此对科学发展观有了兴趣,学习热情高涨。后来,在旅里组织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考核中,张宇考了个优秀,连队把他树为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标兵。理论武装使人耳聪目明。列兵曹磊说,学习要从书本里跳出来,联系实际用于实践,用有所成,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5年前,三班班长蔡志飞所在的江苏盐城农村老家没人愿意种地,父母和亲友同许多乡亲一样外出打工。

蔡志飞入伍来到九连,在党的创新理论沐浴下进步很快。20xx年,选取为一级士官的小蔡回乡探亲,看到很多土地都荒芜了,心里不是滋味。国家惠农政策不是出台了吗,怎么没人愿意种地?他感到乡亲们对国家的好政策还不理解。

蔡志飞先给自己的父母讲国家免除农业税、种地补贴等政策,劝父母承包些地种。接着,他又给叔叔宣传党的农业政策,鼓励叔叔把以前租给别人的地要回来,再多承包些地。父母感到他的话在理,除了种自己家的地外,还租了10多亩地;他的叔叔回来后也承包了30多亩地。

3年过去了,小蔡家现在的收入比父母在外打工时收入高得多,他的叔叔一年纯收入就有十几万元。乡亲们闻讯,纷纷回家,来搭国家惠农政策这列快车。

如今,九连战士把xx大报告学了3遍以上,一谈到贯彻xx大精神,战士们就来劲。农村籍战士说,国家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免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为家里解决了大问题。城市籍战士对提高补助很高兴。黑龙江籍战士张亚山的爷爷奶奶打电话告诉他,以前退休工资只有300多块钱,今年提高到了600多块,家里的住房、日常生活都有了改善。

九连官兵从实实在在的变化中,看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价值,看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巨大效益。他们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家用党的创新理论来看待现实问题,用党的政策解释家乡、部队及驻地的变化,觉得党的创新理论就在身边,党的创新理论就是行动指南。

记者与九连官兵座谈,大多数同志对今后的前途很有信心,他们大都想在部队选取士官、入党、学技术。如果名额限制,在部队留不下,回家去干也很有信心。近年来从九连退伍的不少战士很有作为,先后有105名战士退伍后被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录用或聘用,其中12人当了老板、经理。(陶智平段金泉郭吉安)。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四

也有论者提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解决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出正确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

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

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这一理论范式展开的。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

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

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vi,并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vii。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viii。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xx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五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xx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xx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xx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规划,顺利实施“”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〇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过去五年的工作,是xx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〇〇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六

报告中,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我国发展进程中依然突出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以及党的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简要地说,体现为六个“更加”。

1.更加突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指导地位。

报告顺应党心民意,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时,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理论品质、精神实质等作了新的阐发,提出了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根本要求。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包括“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求全党在新的实践中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2.更加坚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和自信。

报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宝贵经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为:其一,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正式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作出新概括。其二,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将现代化建设拓展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其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作了新阐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其四,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点基本要求,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及实现途径。

更加广泛、充分和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领域,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积极培育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领域,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要求,抓住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两个重点,推动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4.更加强调加强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

着眼到20xx年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提出了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强调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5.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外部条件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出了“加快推进”的新要求,强调要贯彻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根本要求,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关于“一国两制”实践,提出了不断“丰富”的总要求,强调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前提是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重要途径是坚定支持两个特别行政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等。

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报告强调: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关于对外战略,围绕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基本思路,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以及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新主张;报告强调: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扎实推进各个领域的外交,不断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

6.更加注重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要求,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确定为主线的重要内容,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项建设,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思想建设领域,重点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和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在作风建设领域,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视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作出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部署。

在制度建设领域,强调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透明度等。在组织建设领域,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等。在反腐倡廉建设领域,将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视为人民关注甚至亡党亡国的重大政治问题,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作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精神状态方面,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面前,不断增强忧患、创新、宗旨和使命四种意识,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七

通过参加此次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本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党员的党性修养、入党动机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尽管一段时间的学习尚不能让我从最深刻、更高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但已足以让我在端正入党动机上受到了一次洗礼,对党的理解上得到了一次升华。以下是我参加此次学习培训的几点收获和体会,总结概括来说有以下四点:一是对党的历史和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我系统地了解了我们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使我明确了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通过此次学习也让我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的真正含义,使我对党的认识水平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从而使我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坚信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终将实现。

二是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但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要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坚持与时俱进。首先,必须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时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问题。其次,创造发展马列主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掌握规律,既要坚持马列主义又要开创新未来,新实践,新发展。还要尊重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吸引一些新经验,新成果,为国家增添新生量。作为新青年的我更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三是对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有了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我不但要了解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目标、新时期的总任务,党员的义务、权利、纪律,还要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入党动机的纯正代表共产党的党性,是共产党员内在品格的集中体现。重要的是,我们要追求思想上的入党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入党,要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断正确自身的入党动机,实践—认识—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信念,积极为党工作,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通过这次学习,深深感到入党不仅光荣,更意味着承担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共产党的光荣是与奉献和为公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入党时想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党员的质量。任何将入党这种神圣的选择同自己的私利相联系的想法,都会使党员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从申请入党开始就要端正入党动机将“立党为公”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头脑中。此次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我明确了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其次要学好理论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与专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以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最后,要不断经受实践的磨练,增强党性修养,把实践活动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来。

四是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次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的条件,认真对照党员标准检查自己的差距,明确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党员条件,哪些方面还没有达到;明确了入党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即从组织上、思想上入党,最重要的是思想上入党,把党员标准融入到实践去,以实际行动锻炼自己,要求自己;端正了过去认为只要自己工作做好就能入党,现在充分认识到,党员要从各个方面体现先进性,示范性。首先,要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理论,体会其实质精神,结合当今动态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思想上,要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武装自己,实事求是,不断吸收新血液,指导自我修养。其次,在实践中,要按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为社会出一份力,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在基层中,从自身出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学习工作中,时刻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的先进作用。最后,要主动接受组织的教育、考察,严于律己,提高修养。

以上就是我对于本次党的理论学习的体会和努力方向。单凭这几天学到的知识是不足的,今后我将更加认真学习这些科学理论,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团结周围的人,带动他们一起来学习。我会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上进,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党的领导下,前进!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八

提出的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体现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最高利益。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既依赖经济实力增强,又依赖国防实力提升。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观察和思考军事问题,科学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战略任务,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只有落实强军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国防保证。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从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到提出建设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再到提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都指引我军不断取得辉煌成就。提出的强军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崇高理想,以国家安全环境和军队建设现状为客观依据,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目标阐明了强军兴军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基本途径,是对我军建设目标的新概括新定位,体现了有效履行我军使命任务的现实需要,展示了我们党建设一支强大人民军队的决心意志,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军目标阐明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明确了实现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和路线图。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强军目标打开了破解军队建设发展难题的战略视野,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解决我军建设“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心、献身强军实践,就能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牢记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充分体现了战略谋划、建设标准、发展路径与价值导向的高度统一。实现强军目标,必须牢记坚决听党指挥的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强军之基,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我军官兵成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才能保证一声令下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不动摇,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当前,最紧要的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确保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主席指挥。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队强不强,主要看打仗;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新形势下,我军职能使命不断拓展,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变,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提高打赢能力来展开。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如果有人要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军队必须能决战决胜。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对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能打仗、打胜仗,目的在于要求军队时刻牢记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证。我们要大力强化部队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注重发展新型军事能力,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不断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在长期实践中,我军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军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其要义在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能否保持我军优良作风,面临许多现实考验。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军队作风建设。要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信念不动摇、思想不松懈、斗志不衰退、作风不涣散,永远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

围绕强军目标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提出的强军目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坚持用强军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意志力量、激励军心士气,做到各项建设朝着强军目标加强,各项改革着眼强军目标展开,军事斗争各项准备围绕强军目标进行,努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这就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首位,着力打牢部队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增进信党爱党的思想情感,锤炼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当前,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加大对我军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我军所处的社会环境、担负的使命任务、官兵情况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史军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能打仗、打胜仗是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战斗力是检验部队一切建设和工作的试金石。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要向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聚焦。要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做到未雨绸缪。要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在强军目标统领下推动部队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实践探索,理清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瓶颈短板和主要症结,找准强军目标进入部队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努力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见到实效。要坚持用强军目标衡量检验部队各项建设和工作成效,切实形成推动强军目标贯彻落实的制度机制。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部队都会有所表现。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着力纠治官兵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当前部队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单位执行不严、管理不力,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必须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转作风,领导带头最重要,率先垂范最有力。领导和机关的表率作用决定了作风建设的成效。只有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才会有公信力和凝聚力。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家安全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推动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十九

在木垒县,有这样一位理论工作者,他把宣讲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理论宣讲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作为党校教师实现价值的又一重要途径。他的宣讲,不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而且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每场报告都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充分好评和热情欢迎。他就是木垒县委党校校委委员、教务主任、高级讲师杨福忠同志。

杨福忠同志从20xx年开始从事成人和干部理论教育,20xx年成为木垒县委讲师团成员,一直是宣讲团主要成员,长期战斗在理论宣讲工作第一线。杨福忠同志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宣讲经验,是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的宣讲骨干,为基层理论宣讲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热爱宣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杨福忠同志十分热爱党的理论宣讲事业,积极投身到党的理论宣讲工作之中。这种热爱首先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自从走上宣讲岗位,就一直忠于党的宣讲事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宣讲的政策把握水平;不断精心完善讲稿,保证宣讲内容的完整充实;不断总结借鉴,提高自己的宣讲艺术水平。

这种热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积极奉献上。特别是党的xx大以来,木垒每年都要组织大型的理论宣讲活动,作为宣讲团的骨干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管是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等宣讲活动,还是县委宣传部安排的理论宣讲任务,都是从不推辞,认真完成;不管是在县城部门单位、社区等单位讲课,还是到偏远的乡镇宣讲,都是热情满怀,精彩讲解;都是全力以赴,乐于奉献。由于在木垒县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管理和宣讲中认真负责,成效显著,20xx年被昌吉州委“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木垒县委宣传部评选优秀宣讲员多次主动让给本校其他宣讲员,20xx年又被评选为自治县优秀宣讲员。

杨福忠同志在宣讲工作中严守政治纪律和宣讲纪律,对党的xx大以来的创新理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仅准确解读和正确表达,而且做到了“三个不讲”:离开中央精神的话不讲,过多地谈论个人看法的话不讲,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导的话不讲。始终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宣讲的根本指导,自觉地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来履行职责,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饱满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意识来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

二、重视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扎实。

学习,是他最大的快乐。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在理论掌握上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话语权。认真学习,深入研读,增加理论宣讲的深度。杨福忠把学习当作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他认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跟得上理论创新的步伐;只有学得快,才能跟得紧;只有学得深,才能讲得透;只有学得多,才能悟得深、讲得好。党的理论创新一步,他学习就主动跟进一步,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时刻关注着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党的重大政策方针,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及时跟踪学习,反复深入研究,力求学习理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不管是报纸、杂志、专著,还是网络评论文章、理论研究论文;不管是长篇论著,还是片言只语;只要与党的创新理论相关的知识,都是他要啃的东西。

博览群书,广泛积累,增加理论宣讲的广度。基层理论宣讲,面对的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点多、面广。杨福忠说:只有勤学博学,广泛积累,才能满足群众不同的宣讲需求。曾系统阅读过《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读本》,把《党校教学工作八论》《授课心理学》作为经常阅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坚持与时俱进,自觉知识更新。《学习时报》、《半月谈》、《新疆日报》、《昌吉日报》等学习刊物是他必读报刊,同时经常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通过收看名师讲学,欣赏精彩讲座,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宣讲艺术,提升了自己的宣讲水平。

多年来参加了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7.5事件真相、新疆“三史”、区州县党委会议精神、建党90周年xx7.1讲话精神等的宣讲工作。

三、讲究宣讲艺术,注重宣讲效果。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当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翻译”,他按照“大政方针本地化,主流理论大众化,严肃课题通俗化,说事析理多样化”的宣讲模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宣讲艺术和风格。杨福忠说:把理论说得越玄奥、越高深莫测,越不是基层理论教员有水平的表现,而能以群众的语言、大众的视野、社会的需求、基层的实际来“翻译”理论、“解释”时政,让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认同,这才是基层理论教员的真本事!这就是他的理论宣讲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宣讲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不高谈空洞的理论,总是将理论和国情、区情、县情和社情等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干部群众的工作实践,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又从各单位、各乡镇、个学校的具体工作出发,从干部群众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增强其理性认识。二是将国情与县情有机结合。既阐述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背景,又探析本县本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宽广的视野拓展理论,用具体的分析深化理论,让理论扎根在涪陵区情的沃土之中。三是将宣讲与做人有机结合。先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做一个有理论修为的正直高尚之人,然后既用先进的理论教育引导他人,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要求干部群众首先要用理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先做一个有理论、有修养的人,再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其次,在宣讲中,始终坚持宣讲“三字诀”。第一是“精”。一是指宣讲前要精心准备,做到精心设计,去粗取精,准备讲稿常常是几易其稿,力求做到通俗易通,方便老百姓接受、理解;二是指宣讲时要精彩演讲,做到精彩纷呈,精益求精;三是指宣讲后能给人以精神启迪,让人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奋进。第二是“活”。一是宣讲方法灵活,做到分类施教,因人而异,活学活用;二是宣讲事例鲜活,能做到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三是宣讲氛围活跃,让人在快乐中学习理论,在学习中享受生活。第三是“实”。一是宣讲作风朴实,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不管是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会场还是上百人的大会场,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绝不应付,他曾经在农民家庭中只有7、8个人的情况下为其宣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

他常说我的职责就是将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党的阳光雨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是宣讲情感真实,真心面对,真情感人。杨福忠老师在宣讲过程常常是能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给受众,经常是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三是宣讲效果实在,让干部群众学有所得,得有所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产生良好的宣讲效果。在宣讲中,始终讲究艺术方法,总是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语言精辟,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受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

在进行宣讲的过程中,杨福忠深刻认识到,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而不联系干部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通俗易懂地加以解释,收不到好的效果。基于这一认识,他总结了五条经验:一是首先说服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自己首先弄明白了、相信了,才能讲得投入、切实、有情、有劲。二是努力摸准听众的思想脉搏,解疑释惑。听者有什么思想困惑,及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查了解,在宣讲中坦诚以对、直面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力求每一讲都有新意。有新意才有吸引力,群众听了以后才能觉得有收获。四是搜集和提炼一些深刻而有趣的故事、事例,并把它们揉到宣讲中去。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积累,再加上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宣讲资料,为活跃宣讲氛围、增强宣讲效果提供了良好基础。五是注重与听众互动。在宣讲中经常提出问题,让听众去想、去回答,然后再讲解,既满足听众求知欲,又增加趣味性,把听众的热情有效地激发出来,从而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二十

学习、研究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弄清楚它的历史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它,始终地坚持它,自觉地实践它。对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这样,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因此,深入学习研究“三个代表”,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必须深刻认识、科学评价“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诸于实践。

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深化了党的宗旨的内涵,指明了新时期实践党的宗旨的途径。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教导。但是,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出发,从一般的原则的角度论述党的宗旨的,还未涉及宗旨所应当包含的其他内容。“三个代表”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一步,把党的宗旨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指出这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基础条件,也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使党的宗旨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得到深化和具体化,并且更加科学化和理论化了。

着眼于紧跟世界进步潮流,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党自建立之日起,就有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但正如所说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如今就外部环境来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而言,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稳定面临新的情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如何认识自己,努力克服消极面,改善自身状况,成为最紧迫的课题。“三个代表”正是着眼于此而提出的,反映了当今时代和形势对党的先进性的特殊要求。它站在不断加深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高度,把先进性的一般要求与体现时代特征的特殊要求统一起来,从而为党的先进性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内容。

以上五点,在党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5·31”讲话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三个代表”正是在这方面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归根结底,如同“5·31”讲话所说的,既不能丢老祖宗,特别是“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又不能搞教条主义,“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应当按这一基本精神,去理解“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认识“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关于“三个代表”在我们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

早在20xx年5月14日,就说过,“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用它来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同年6月9日,他重申了这一点,并明确指出它是为了回答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年10月11日,他又指出要把“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20xx年的“七一”讲话,把我们党八十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以及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为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今年5月15日在纪念共青团建团八十周年的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5·31”讲话进而作了完整的表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并且强调,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上这些,都是从第二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

从上述对“三个代表”所作的阐发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和根本指针。这就是“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也就是“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当前统一思想,首先要在科学认识“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问题上统一思想。只有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思想统一了,认识一致了,才谈得上用“三个代表”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三个代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按“三个代表”要求来规范我们的言论和行动。

党的创新理论演讲稿大全(21篇)篇二十一

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创新来源于扎实的功底,创新需要用扎实的基础工作来做保障,更需要在不断学习中找准突破口。我们必须提高对学习的认识,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切实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负起工作职责,为创新党建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有意在提高党委、支部成员的学习力方面下了功夫,通过以会代训,日常工作督查、总结交流为大家提供了平台,强化了学习。今年又结合创先争优、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活动,由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深入到各村培训,并由村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研究,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

党建工作创新,就是要体现出特色,要有精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叫得响,有影响力。

1、要在教育管理上创新。要大胆改变传统的按单位、按片设立的方式,探索在居住临近、方便活动、党员较多的自然庄、两新企业中设立党支部;按照从业方式、年龄等划分设立特色党支部等;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来灵活设立党组织,使党员活动与管理更便利、更容易,进一步激发党组织的活力。

要坚持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的原则,充分考虑党员实际,在管理教育上坚持分类指导,避免千篇一律、“一刀切”。

在活动开展的时间上、活动内容上要分层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党建活动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在教育管理上要推行分类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实行“能动式”管理;对外出务工流动党员要实行“强化式”管理,对在岗党员实行“双重式”管理,一方面要强化组织、纪律、制度规范管理,同时也要强化岗位责任制,履行好工作职责。

2、要在实现工作方法上创新。科学的方式方法是实现创新工作的保障。一要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继续深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开放性培训,可以以乡镇党校为依托进行提高性、技能型培训;以远程教育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通过培训,把我们的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带动全面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二要拓宽党员干部监督渠道,继续按照“坚持用好的制度来约束管理党员干部”的要求,强化对党员干部监督措施,把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等结合兑现承诺制度的实施,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营造更有利的工作基础;三要立足区情、村情,深刻分析当前热点、难点问题,上情下情、主观客观条件,克难攻坚,重点突破。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导辐射作用,以点带面,系统推进,统筹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相关范文推荐

    开学国旗下的讲话致辞稿(模板17篇)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它代表着国家的主权、独立和自主,激励着人民爱国爱党的热情,我想我们需要在国旗下思考一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国旗下演讲范文,希

    重温入党誓词心得体会(汇总20篇)

    入党誓词中的誓言饱含着为人民、为民族、为党奋斗的坚定决心。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党员在入党誓词中所表达的自己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情感。第一段:入党誓词的背

    写母爱的初二(精选20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让读者对事物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优秀作文,相信会给你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不知什么时候,妈妈的纯绿色的植物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的工作计划(优质20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希望

    洗碗小学生六年级(模板20篇)

    优秀作文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给人以启发和启示。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这些作文不仅在内容上有着独到见解,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非常值得借鉴。今天,妈妈不舒

    初中写事快乐的暑假(实用18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它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经典作文的片段和亮点,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我仰望在沙发上,凝视墙上的一丝污渍,悠悠的,绵延的扩散着

    党员批评意见表(优秀18篇)

    7.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使我们的文章更加规范和准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一、**对**

    期试表彰大会教师代表发言稿(优秀15篇)

    发言稿的写作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进行调整和修改,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刚才打电话的学生他又问我,“那你

    行政管理学读书心得(优质20篇)

    读书心得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观点和主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和应用书中的思想。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于不同书籍的读书心得和观点,供大家参考

    安全六月总结范文(17篇)

    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为自己的付出和努力点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