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帮助我们写出更富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以下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一

中医药养生课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领悟到中医药在养生方面的独到之处。在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不仅增加了对身体的了解,还明白了如何通过中医药的养生方法来保持健康。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在课程中,我了解到中医药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和”、“气”和“血”三个方面。中医强调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认为人的健康与身体的阴阳平衡有关。在课程中,我学到了如何调养气血,保持身体的平衡。同时,我也了解到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调控饮食、保持适度运动、穴位按摩、草药调理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在课程中,老师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组织了许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我学会了如何按摩穴位来缓解疲劳和提升精气神;我学会了如何选用中草药来煲汤以增加养分和提高身体抵抗力。这些实践经验让我对中医药养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参加中医药养生课,让我认识到传统的中医养生方法与现代健康理念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补充。中医养生注重“治未病”,即在疾病到来之前通过调理身体进行预防。现代健康理念也强调预防,但往往更注重科学的依据和数据。中医药养生课给了我一个深入探索中医药养生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的机会,使我意识到中医药的价值和重要性。

第五段:结语。

通过参加中医药养生课,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药养生的独到之处和实用性。掌握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我将来能更加自主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医药的文化价值和传统智慧,希望将来能够将中医药的养生理念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药的智慧。总的来说,中医药养生课让我受益匪浅,是我求学路上的一次宝贵经历。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二

除遵医生嘱咐外,下列两个保健食疗方分别有降血压或软化血管功效,都可一试:

到药材铺买山楂肉2两,杜仲1两加罗汉果1个。将之煲成汤底。另在街市中购大鱼尾1条,煎香后再加入已做好的汤底同煲,味美而能消脂降血压。

瘦肉剁碎,加白背木耳,红枣先煲半小时,加1个切片茄子滚一滚后,再加醋及盐调味。

醒目贴士:

用山楂干片加少许水浸软后晾干水,再干蒸十分钟,放凉后浸于蜜糖中,可以作口果用,亦有降血压之功。

如因高血压而容易头晕眼花,可用猴头菇2两,天麻1两,白芷5钱,圆肉1两,蜜枣6粒,猪腱12两,老火煲3小时,有防治功效。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三

中医药养生讲座是一种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交流方式。在讲座中,听众可以不仅仅了解中医药的知识和养生方法,还可以获取一定的减压和放松的效果,同时,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使得自己的身心健康程度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本次参加的中医药养生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中医药治疗技巧以及养生方法,具体如下。

1、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区别。

中医和西医都是针对疾病进行治疗的,但是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和原理有很大的不同。中医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充足,认为通过药物调理和其他方法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充足,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西医则是通过遏制病原体和消除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渗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了解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每种医学体系有其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各自的好处,才能更加全面的治疗和预防疾病。

2、穴位按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听了这个讲座,才知道穴位按摩还有那么多的注意事项。经常按摩穴位,可以有效的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改善身体状况。但是在按摩穴位的时候,需要注意力度,避免弄伤穴位和周边组织。同时,也需要注意时间,不能过量过度按摩,过热身体。另外,穴位按摩的应用非常重要。要根据不同的疾病和身体状况,按摩不同的穴位。

3、饮食中药的应用。

在饮食中添加适量的中药,可以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例如枸杞子,可以保护肝脏,甜菜子可以活血化淤,茯苓可以排除身体中的湿气。但是,饮食中药要分清楚是否有副作用,并且不宜过量食用。饮食中药要与其他药物分开使用,以免药物相互作用。

4、气功的训练方法。

气功是中医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养生方式。它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以及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使身体达到内外协调的状态。气功训练方法非常重要,需要选择合适的场所和环境,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训练。同时,训练过程中也要注重身体的状态和变化,避免训练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

5、中药汤水的取药方法和用药方式。

中药汤水的取药方式和用药方式是中医药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取药的过程中,需要选择高质量的中药材,避免使用含有化学成分和添加剂的药材。同时,在用药的时候,也需要注意煮制的温度,浸泡的时间和材料的选用。用药后,也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用药的方向和方法。

中医药养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健康养生方法。在这次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医药养生的知识和技巧。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了解到了中医药养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的使用中医药养生的技巧和方法。希望今后可以继续参加这样的讲座,了解更多的中医药养生知识,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四

近年来,中医药养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医药的价值。作为一名参加了中医药养生课的学员,我深感这门课程对我的启发和提升,下面我将从对中医药的认识、课程内容与形式、养生方法的学习、实践体验以及未来的规划等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参加中医药养生课,我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医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与西医的异同。我逐渐明白了中医药强调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以及通过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针对个人病情进行治疗的原理。同时,我也了解到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石——中医药学说,其包括四气五行、阴阳学说等,这些理论为中医药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次,关于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中医药养生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也涵盖了实践经验的分享。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医药养生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中医药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此外,课程形式也很有趣,既有实地考察,也有小组讨论和互动环节。这种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

第三,通过学习中医药养生课,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养生方法。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养生的基本原则与技巧,以及一些常用的养生方法。我学会了调理饮食、运动锻炼、按摩推拿、温泉泡脚等多种方法,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了定制化的选择。通过长期的养生实践,我发现这些方法能够有效改善身体状况,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尤其是中医药的食疗方面,通过合理饮食调配,我成功解决了一些常见病症,比如便秘、失眠等。这些实践经验让我对中医药的养生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实践体验对于中医药的学习至关重要。在课程中,我有机会亲自参与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比如,我参观了一家中医馆,亲眼见到了中医师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为患者诊断病情并制定治疗方案。我还亲自尝试了一些中医药的制作过程,深刻体会了其中的繁琐和精细。这些实践活动让我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神奇和独特之处。

最后,参加中医药养生课给了我对未来的规划与展望。通过学习中医药养生课程,我对中医药的兴趣与热爱进一步加深。我意识到,中医药是我所追求的一种健康理念和生活方式。因此,我决定继续深入学习中医药知识,为保障自身健康做出更多努力。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中医药知识,为更多人提供养生建议和服务,传播中医药的智慧和价值。

通过参加中医药养生课,我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习到了丰富的课程内容与形式,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养生方法,通过实践体验对中医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我将继续探索中医药的奥秘,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五

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在养生保健的方式中,中医药已经成为了一种热门的选择。在这个背景下,我有机会参加了一次关于中医药养生讲座,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在讲座中,医师强调说,中医药养生注重的是“天人合一”,即人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调整饮食和自身行为,使身体得到健康的生长发育。通过针灸、汤药、按摩等中医手段,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以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中医药养生的精髓在于重视预防和调节,不只是应对疾病的治疗。

第三段:科学的饮食调理。

讲座中,医师强调说饮食是中医药养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医师提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理念中有很多关于饮食调理的原则。例如中医药养生强调食物与身体五脏的关系,视五脏为整体调理的核心;强调营养摄取的均衡性和维护消化系统的平衡性;强调饮食的夏补和冬补等等。医师还教授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例如姜汁熏鸡、酒酿圆子等,指导大家如何利用食疗来调养身体。

第四段:通俗易懂的说法。

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的听众,我非常赞赏医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了中医药的理念和方法。他在讲授具体细节时,不仅使用了示意图和动态演示的方式,还用专业术语为大家解释。同时,医师还用讲故事和引用历史典故的方式,来说明中医药养生的重要性。这样,在他的讲解中,即使是对中医药一无所知的听众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重点。

第五段:个人感想与总结。

通过这次中医药养生讲座,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医药的丰富性。中医药对于人们的饮食和行为有着明确的指导,并且可以通过调整体质来预防疾病,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同时,讲座也让我认识到中医药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中医药养生不仅是身体的调整,更是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和谐生存的方式。我相信,在中医药的保健理念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找到更自然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总之,中医药养生讲座是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经历。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中医药的养生热潮中,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远离疾病,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六

被历代先哲、学者称之为千古名著的`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内涵中华文化大智慧的绝代奇书,而且也是一部养生保健内容极为丰富的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虽有许多有识之士不惜花费许多精力,致力于对该书的研究和探索,但由于其义玄奥精深,文词多用比喻,故使人很难悟其真义.自古以来,解老者多从哲学、文学、兵书、治国术诸方面着手用功,而从养生保健方面入手者少.笔者根据道家的一些学术理论,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谈谈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保健问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现代养生英文刊名:healthcaretoday年,卷(期):2002“”(9)分类号:关键词: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七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睡眠时间和时限。

1.1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2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应该急避开,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就寝即灭灯,则目不外眩,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处于优势,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亦为阳热之源,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4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渐非臆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吴清忠。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4]明道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478。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八

如果是体内湿重引起的,下面的汤水最合宜:

鳖甲汤:

预备鳖甲6两,生地1两,土茯苓2两,银花1两,泽泻1两,生薏米2两,茨实2两。将生薏米、茨实加瘦肉1斤煲滚,药料用鱼袋包好,和洗净的鳖甲加入一起煲,煲上4小时,饮汤及食汤渣。有滋阴、去湿之效。

如果是体质偏热引起的,下面的食疗方甚佳:

凉血海草汤。

生地1两,海草2两,银花2两,猪腱1斤,熬成浓汤,饮用前每碗加鱼胶粉效果更佳。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九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注重养生保健,并形成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养生知识,我参加了一门为期一个学期的中医药养生课。通过这门课,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养生的重要性,并收获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方法。下面我将从课程设置、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心理调节和养生感悟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课程设置方面,中医药养生课程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基础理论、保健饮食、中草药的应用等。课程设置既有理论学习,也有实践操作,使我们能够综合了解中医养生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学习了中医经络学、中医养生基础理论等,使我对中医药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实践操作阶段,我们学习了中医养生按摩、草药制备等技巧,能够自己实践并体验养生的效果。

其次,理论学习方面,中医药养生课程的理论学习令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中医养生理论,我明白了中医药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例如,养生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体质选择不同的养生方法;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因素;养生还需要依托中药材的有效成分,通过适当的方法使用,达到保健效果。

第三,实践体验方面,中医药养生课程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让我们深入体验中医药养生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易行的中医按摩手法,如拇指按揉太阳穴、推腹等,通过互相配对练习,我能够亲身感受按摩的舒缓和放松效果。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中草药的制备与应用,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制剂,如中草药膏方、茶方等。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中草药的独特药效和温和疗效,对一些常见小病小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第四,心理调节方面,中医药养生课程也给予了我们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与建议。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讲究心与身的协调。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中医心理调节的方法,如调节情绪、培养良好的心态等。通过实践和反思,我明白了心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我学会了放松自己,调整情绪,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这对我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养生感悟方面,中医药养生课程让我对养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体悟。通过学习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我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身保健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注重调节饮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也更加重视身体信号,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身心的健康。

总之,中医药养生课程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这门课程,我对中医药养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自身的健康养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实践。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将中医养生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享受到健康养生的益处。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发展的进步让我们的医疗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一些小病小痛总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自然痊愈。而中医药养生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更健康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第二段:讲座内容。

中医药养生是一种治则与用药相结合的整体中医疗法,而这次讲座介绍的主要是关于平衡身体、养生、保健的知识和一些养生的小技巧。例如,合理的饮食结构,舒适的生活环境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简单的在日常生活中实施这些养生方法。

第三段:养生对于人体的好处。

中医药养生的三点好处:1.中医药中的草本成分一般都是天然植物提取,对人体自身的代谢和生理康复无伤害性,更比长效持久的西药安全;2.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中医疗法是从身体的整体出发寻找疾病的原因和根源,而不是简单的症状控制,所以效果很好;3.它不仅能够治病,还能够有效的预防病的发生,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面对不同的生活状况。

第四段:我们应该如何养生。

中医药养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内心开始,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例如,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养成一些健康的习惯,定期锻炼,不要延迟休息时间,正确护理身体,均衡饮食,保持内心的平和等。当我们开始养成这些好的习惯时,我们的身体也会适应,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式。

第五段:结论。

作为现代人,我们时常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养生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在丰富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我们应该通过养生来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的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挑战。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一

中医养生注重天人合一,形神一体。阴阳调和,气血通畅。中医认为,顺应自然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方法。人与天地相应,四季养生,当顺应自然,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春季宜捂不宜冻,秋季宜凉不宜暖,主张养心宁志,收敛神气。夏季防暑,长夏宜防湿。冬季宜防寒,冷暖适度防外泄,防止邪伤正气,保持内外阳气的闭藏状态。此四季养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养生之法虽多,但不离精、气、神三条,精乃健康之基,气乃健康之本,神乃健康之魂,精充、气盛、神安,为生命之要。恬淡虚无,精神愉悦,心胸坦荡,真气内存,自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养神先养心,心境宜宁静,心诚意正到心悦神宁,神安到形壮,自能顺养天年。暴怒易伤肝,郁闷则气滞,思过则气结,气滞则血瘀,气血淤滞,百病乃生。

养生先养胃,保养脾胃,气血化生,身体赖以强壮,自能养生长命。饮食宜多样,口味宜清淡,食酸以宜养肝,食辛以养肺,食甘以养脾,食苦以养心,食咸以养肾。不偏食偏嗜,不暴饮暴食,忌肥甘厚味,忌过食生冷,少食辛辣,戒烟限酒,饮食适宜,五脏安康。

养体先养肾,肾为先天之本,内含真阴真阳,故当保养。房事宜适度,精神宜安宁,神安心静而不妄动,清心m欲而青春常驻。气宜充盛,气机宜调畅,过劳则耗气,过逸则气滞,劳逸适度,常动少静,自能气血调畅,远离疾病。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阳气偏盛,肾气未充,故宜节制饮食,防止过逸过暖。老年肾气渐衰,体力渐减,事事当量力而行,处处应加以呵护。

要言之,顺应四时,行神两调,保养脾胃,运动肢体,激扬正气,防御外邪,科学养生,求健康平安;和谐处事,获延年益寿。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二

下面几个保健食疗方,疗效不错:

用菊花加甘草煲成菊花茶,可平肝清热降眼火,眼屎便可减少。

到药材铺购大海榄,洗净后用滚水浸开,撕去榄皮,取出榄肉,剁碎的瘦肉先熬成汤底,然后加榄肉煮透,加盐调味,用生粉水推芡成大海榄羹。平肝降火之功甚佳。大海榄食下有燕窝爽滑口感,食味亦佳。

甘菊花1两,大海榄10粒,罗汉果1个,8碗水煎2碗,分二次饮用。

醒目贴士:

大海榄有清肝脾热之效。购时以身结实不蛀为佳品。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三

一是金莲花3克、薄荷3克、生甘草3克,用开水冲泡,代替茶水;二是生姜10克、大枣5克,水煎服。

专家提醒市民,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保暖防寒。冬季特别要注意的头、颈部、背部和脚的保暖,要穿保暖性好的衣服,热水泡脚,做到暖背浴足,提高人体的防御能力。

感冒了,如何多喝水。

每当感冒时,我们认为要多喝水才能好得快。这种讲法没错,但不够准确。

流行病学专家指出,感冒时如果盲目大量喝水,反而会造成身体脱水。感冒时身体需要补充有效的水分。在喝水的同时,还要重视补充足够的电解质,才能帮助缓解感冒症状。应间断性饮用,每次喝一杯,大约300毫升的量,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喝比较好。

治感冒鼻塞的方法一:热疗法。

热水泡脚。

每晚用较热的水(温度以热到不能忍受为止)泡脚15分钟,要注意泡脚时水量要没过脚面,泡后双脚要发红,才可预防感冒。

热风吹面。

感冒初起时,可用电吹风对着太阳穴吹3至5分钟热风,每日数次,可减少症状,加速痊愈.蒜泥蜂蜜将等份的蒜泥与蜂蜜混匀后,用白开水送服,每次一汤匙,每天4至6次,对治疗流感有佳效。

治感冒鼻塞的方法二:大葱治疗法。

生吃大葱。

生吃大葱时,可将油烧热浇在切细的葱丝上,再与豆腐等凉拌吃,不仅可口,而且可以预防感冒。

鼻子插葱。

感冒后鼻子不通气怎么办呢?可以睡觉时在两个鼻孔内各塞进一鲜葱条,3小时后取出,通常一次可愈.倘若不行,可于次日再塞一次.值得提醒的是:首先,葱条要选择粗一点,细了,一是药力小;二是容易吸入鼻腔深部,不易取出;其次,若患者的鼻腔接触鲜葱过敏,可在葱条的外面包上一层薄薄的药棉。

治感冒鼻塞的方法三:食疗法。

可乐煮姜。

鲜姜20至30克,去皮切碎,放入一大瓶可口可乐中,用铝锅煮开,稍凉后趁热喝下,防治流感效果良好.呼吸蒸汽初发感冒时,在杯中倒入开水,对着热气做深呼吸,直到杯中水凉为止,每日数次,可减轻鼻塞症状.

香油拌蛋。

将一两香油加热后打入一鲜鸡蛋,再冲进沸水搅匀,然后趁热喝下,早晚各服一次,2至3天便可治好感冒愈后的咳嗽.

预防感冒之一:防寒保暖。

由于大雪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降温,寒冷的气温特别容易令人受寒,而很多感冒则发生于受冷后,这是因为人体受冷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使人得病。因此,大雪时节要预防感冒应该尽量避免受凉,随着天气变化添减衣物,不要因暂时性天气变暖而骤减衣服,寒冬或风大的期间出门戴口罩;注意脚部保暖,如果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使人容易受感冒病毒侵扰,晚上用热水泡脚;出汗多时及时更换内衣,切忌因出汗而着凉,如果受凉后可马上喝点姜汤;平时勤晒被褥,可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把病菌杀死,并去除水分湿气,这对大雪预防感冒都很有好处。

预防感冒之二:开窗透换新鲜空气。

由于大雪天气较为寒冷,很多人在室内的时候都不愿意打开窗户透气,可是这样的行为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感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而空气不流通的话则容易导致病毒在室内大量的存在,人就特别容易感冒,所以通风是最好的消毒,让空气的流通带走病毒细菌,降低感染率。在大雪这样的寒冷的天气里,也要保持室内的空气的流通,这个可以有效地预防感冒的高发。

预防感冒之三:日常饮食宜清淡。

大雪时节,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很多人喜欢吃一些辛辣、高热量等煎炸的比较重口味食物,以此抵御严寒。但殊不知这样容易引发感冒症状。冬季这一个季节是“收藏”之季,食用过多的辛辣等重口味的食物容易使身体的阳气外发,导致身体机能变弱,容易变虚,那么就容易体虚外感,所以日常饮食口味宜清淡,而且宜丰富、营养,以保证充足的热量,适应大雪气候变化的需要。大雪节气,室内气候干燥,应多喝水,进补要适宜,饮食上亦可适当吃用一些温补之品,以可起到通阳作用,以便助于御寒。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四

大学生简历网()为您提供以下文章:大学生求职个人简历表格    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表格、为参考资料。

尊敬的领导:

您好!衷心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这份材料,并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是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药物制剂专业08届实习生李新星,自从进入大学之后,中考后的轻松、获知被录取的喜悦随风而逝,因为我得从新开始,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新的挑战。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学校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的我成为了一名复合型人才。时光飞逝,我将怀着我童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离开我的母校,走上工作岗位。

中药学校师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天你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为荣”,从入学以来,我一直把它铭记在心,立志要在大学四年里全面发展自己,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角度提高个人素质。将来真正能在本职工作上做出成绩,为母校争光。

我以“严”字当头,在学习上勤奋严谨,对课堂知识不懂就问,力求深刻理解。在掌握了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忘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课外知识也有比较广泛的涉猎。我还很重视英语的学习,不断努力扩大词汇量,英语交际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为了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些经历使我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很多社交方面的知识,增加了阅历,相信这对我今后投身社会将起重要作用。

现在,我以满腔的热情,准备投身到现实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虽然存在很多艰难困苦,但我坚信,大学生活给我的精神财富能够使我战胜它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会好好珍惜它,并全力以赴,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为贵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致

敬礼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五

以西方文学批评的术语为参照,我国传统批评术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模糊性、多义性和具象性。古代文学批评术语的提出者往往是用以表达自己审美理解中的感受印象,故不作明确界说;运用者则主要也是依据自己的体会,并不注重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提出者所要表达的含义,故一个概念术语统统难以求得一致。每一批评术语都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多种含义。例如古代批语中常用的术语“味”,就具有这一特点。陆机首先将“味”用之于文学批评,《文赋》云:“阙大羹之遗昧,同朱弦之清泛。”用白煮的肉汁比喻文章缺乏必要的修饰而乏味。《文心雕龙》中多处用“味”,“味”已转变成专门的文学批评术语:“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隐秀》);“儒雅彬彬,信有遗味”(《史传》);“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体性》);“张衡怨篇,清典可味”(《明诗》)。到了钟嵘《诗品》,“味”特指诗歌的艺术性:“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昧者也”;晋代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昧”。到了唐代诗评中,“味”的涵义又有新的发展。《文镜秘府论》云:“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景与理不相惬,理通无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里的“味”显然是指情意交融产生的抒情诗特有的艺术韵味。晚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南宋杨万里倡言“去词去意”而诗“昧”犹存,“味”又成为了超乎言间之表的文学韵致,一种综合了诗歌全部艺术要素的美感效应。至此,“味”作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其基本含义才得以明确。

由于批语术语的提出者是用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因此往往使术语带上具象比喻的色彩。批语术语的具象性使批评文本具有隐喻的特点,如果这种具象比喻贴切中肯,便能超出批评家一己之感受,为后批评家所采用。《石林诗话》卷下曾说:

古今论诗者多矣,吾独爱汤惠休称谢灵运为“初日芙渠”,沈约称王筠为“弹丸脱手”,两语最当人意。“初日芙渠”,非人力所能为,而精彩华妙之意,自然见于造化之妙,灵运诸诗,可以当此者亦无几。“弹丸脱手”,虽是输写便利,动无留碍,然其精圆快速,发之在手,筠亦未能尽也。“初日芙渠”等,出语精当,比喻贴切,作为风格批评的`术语,被后人经常采用。

第二,批评术语的人化倾向。以人喻文学,是占代批评术语体系的突出特点,秦汉以来,以气、以性论人的传统,导致六朝批评家以人为喻的术语成批出现。古人批评中普遍采用的诸如“气”、“才”、“性”、“情”、“志”、“骨”、“神”、“脉”、“文心”、“句眼”、“肌理”、“神韵”等术语都是“近取诸身”以人为喻的产物。六朝文学批评大多带有品评特点,而最早设品所论的对象,便是人。品藻人物的风气影响到品画、品书、品诗,自然就带上了由品人带来的特点。

第三,传统批评术语具有长期延续性,在不断运用中注入新的内涵,使其具有活力的同时,也容易老化,几成套语。

例如古代批评的“气”,由单词而推衍为许多复合词,内容越来越丰富,含义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人身之气,如“志气”、“意气”、“气力”、“风气”、“生气”、“神气”、“才气”等;有的侧重于艺术方面,如“辞气”、“气象”、“气格”、“气势”、“气体”、“气韵”、“气脉”、“骨气”、“气味”、“气调”、“气候”、“声气”、“气魄”等。古人谓“文以气为主”,居于主体地位之“气”便成为判断作家作品艺术品位的重要尺度,由此衍生出如此之多的“气”,其原因就不难理解了。玩味之余,很难辨别各种近似而又含义模糊之“气”的含义,不觉反生疑惑:是否有必要提出这样多烦琐之“气”?“掷笔三叹之余,好心肠的行家应该告诉普通读者一个诀窍:与其永远纠缠不清,不若大刀阔斧”,将这些眩人眼目的“文字迷宫”予以合并归类,抓住它们所要传达的真正含义。

传统批评术语产生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打上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烙印。先秦时期,哲人对于抽象意义的表达普遍是从具体的感性对象人手的,并借助于感性对象本身的某些特点使人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抽象内涵。孔子强调高尚独立的人格,但也从未作过关于人格的抽象论述,而只是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老子认为“有生于无”,“无”即“道”,是难以用语言来界定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因此也需借助于具体物象的“空虚”来使人体会“无”(道)的特点:“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十一章》)远古的八卦也是现象直观的产物,《周易·系辞下》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陨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可见,八卦是在对象中对“象”之“像”的抽象,而抽象的结果不是导致概念的产生,而是对“象”的模拟,《系辞上》说:“对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先秦哲人这种在现象中直观本质的直观思维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逻辑起点,奠定了古代思维的基本形式,制约着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影响到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传统批评术语的具象性、模糊性与多义性,作为直观思维(主要表现为把握事物现象的表象特征及其本质属性的主体性活动)的产物,既为历代批评家长期遵奉,也为广大读者所认可。

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特点对传统批评术语的形成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汉字没有走上与大多数民族语言共同的拼音化道路,而成为对现象进行概括、模拟的象形一表意符号系统,与古代直观取象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许慎《说文解字叙》认为八卦的起源同时也是文字的起源,文字因而也具有类似“象”的特点:内涵不确定,包容性极大。这就客观上限制了语言文字在数量上的膨胀,“古者字极简,……字简则取义自广。统此一字,随所用而别。熟绎上下文,涵咏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尚简不仅是文字的固有特点,而且是使用汉字的文人的习惯,刘大槐《论文偶记》云:“文贵简”,“简为文章尽境”。字简和尚简的语言表达习惯制约着术语概念的精确。西方哲人,力图弄清术语内涵不同层次的逻辑关系,力图区分不同术语之间的界限,其结果是术语增生,而中国古代哲人则不作此种区分,“统此一字,随所用而别’。

一定的时代和社会都拥有只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对于既定文化传统,批评家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无法抗拒它的渗透力,只能被刻上历史文化的印记。中国古代直观取象的思维方式,形成的概念术语笼统含糊,缺乏明确定义,这明显的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因为术语概念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符号工具和理论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建构,都要以内涵和外延明确的术语概念为前提。

但是,文学批评不同于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既带有科学活动的特点,又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活动。因此,它方面要求批评术语有基本确定的含义,用来分析批评对象的内涵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批评对象某些层面的性质具有不确定性(如诗意、诗味),批评对这些因素的理解只能是一种弹性把握,“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同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若一切以理概之,非板则腐”(叶燮《原诗·内篇》卷五)。文学批评的对象性特点,决定了批评术语的使用不必同理论研究一样精确严密,批评家从调整自己的审美感受的需求中,才产生出动用某种理论术语的欲求。这样,一个内涵精确的概念一旦进人具体的批评实践,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经过模糊化弹性处理的理论概念,才能在批评中获得实际的充实的意义。哲学家理论思维中过于泛化和抽象的结论尽管内涵和外涎都很精确,却是很难和具体作品的存在形式相对应。

另外,文学批评文章读者面越广,它所起的作用越大,批评的价值就越能充分突出。文学批评不应该只在学者圈子孤芳自赏,自言自语,它更主要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批评家所使用的概念,“不应该艰深得使人望而生畏”,即使是技术性很强的科学术语,在使用时也要经过批评家的消化,使其适应文学批评的对象、性质和功能。

由此观之,中国古代批评话语系统的笼统含糊、以简驭繁的特点,尽管不利于理论学术研究,但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来说,又往往具有其适应批评的对象、性质和功能的可取之处。它可以作为现代内涵界定清楚的各种批评学派的术语的补充,在当代批评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六

根据我国中医疗效的经验总结来讲,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就影响着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讲,中医临床上,中药饮品在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中药材的来源不明。

第一,中药材的真假分不清楚。

1)药材品种易出现品种混淆现象。如:川贝母、暗紫贝母、梭砂贝母以及甘肃贝母等,通过市场上的有关调查,其中川贝母的来源就有二十几种以上,有的商品药材将浙贝母等数种贝母混淆在一起,由于不同的贝母所含的有效成分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西贝母素的含量竟然相差6.3倍。

2)药材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例如:柴胡、炒白术、大黄、何首乌等在临床治疗中使用较为广泛,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以黑柴胡和大叶柴胡等来冒充柴胡;以土大黄来冒充药用的大黄;制作番薯片来冒充制附子、制何首乌等。

3)以次充好。例如:医药使用的金银花,在其上面喷洒高糖水、盐水、糖蜜混合水等;在法半夏中参入一些染过染色的小石子;在蝎子的腹腔内含有大量的泥沙等。

第二,中药材的产地出现不明现象。

中药材比起其他的生物制品来讲更加的具有地域性,很多中药材,尽管药材的品种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产地的不同其质量相差甚远。例如:四川的黄连、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玉树的虫草等。

第三,原植物的生产、种植等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根据我国药材目前的生长、发展情况才看,我国中药材的生产之地主要是集中于欠发达的山区中,因此,原植物在种植、生长期间的管理很难达到规范化、正规化;过量的喷洒农药、施肥等,都会造成原植物上的农药残留或者是植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超标,从而降低中药材的质量,最终导致中药饮品的质量降低。

第四,采集方面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中药材的采集在年份、月份、季节、一日之内的时辰、采集的方法等,对中药材的质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都具有一定时间的生长期、成熟期,然而,其内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也是因为季节的不同而出现不同。例如:7月份丹参的有效成分含量最多;黄连其有效成分在第六年的7月份含量是最高;每年9月金银花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市场上由于很多药贩子为了抢收货源,提前收购,出现了夏药春采、冬药春挖、秋果夏摘等不良现象。这些劣质的药材大量的流入市场上,给中药材饮品的质量造成严重的下降。

1.2中药材饮品的炮制问题。

首先,中药材炮制工艺的统一化、标准化。虽然在目前上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以及地方中药材的炮制规范一同形成了中药材饮片质量的三级标准,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其次,具体的操作中存在不足之处。

1)原药材的修制不规范,导致药材饮片中的非药用部位的比例过高。如远志、牡丹皮等药材去心率低。

2)药材饮片的切制不规范。如将板蓝根切成薄片,其有效成分明显高于厚片、斜片。

3)中药材饮片的炮制方法不恰当。常见的辅料过量、不规范操作、炮制不到位。

4)使用劣质的药材进行加工炮制。如使用霉变的山栀炒成焦的山栀;使用发绿的黄芩饮片加工炒制成炒黄芩。

最后,临床炮制药品的品种严重的欠缺。同样的中药材在不同的使用处方中会采取不同的炮制饮片,照目前的治疗来讲,在临床使用中炮制药品欠缺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1.3中药材饮品的储存与保管存在一定的问题。

中药材从采收到炮制成为饮品中间有一段储存的瞬间,如若药材在这期间不能严格的储存,很容易导致药材发生霉变、质变、虫蛀、受到潮湿等。

2、加强中药材饮品质量的有效对策。

2.1加强对中药材的法制教育以及专业的培训。

对中药材饮片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的业务人员加强有关法律法规、中药材的专业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以及培训。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知法、懂法、熟悉中药材饮片的炮制规范、鉴别、养护、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有关企业质量监督负责人的业务、知识培训等。

2.2加强依法监督。

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重点要加强对药品的监督与管理,重点要提升各单位质检人员的能力,有效的发挥质检作用。加强对中药材饮片的生产加工与分装的监督与管理,并且还要严格的按照中药材饮片的包装进行分类的管理;同时,还要在中药材饮片的包装盒上注明药品名、生产日期、生产场地、生产的单位、质检合格的标志等,若是不能达标则不能流通于市场上;严禁使用没有正规包装的中药材饮片。

2.3加强对中药材的源头控制。

2.3.1加强对gap的推广和实施。

首先在生产加工上,政府要组织中药材专家对生长某药材的地区、气候、土质、设备、人员、技术等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其次,要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农药、肥料、采购、炮制,有助于中药材从种植、采收,到炮制等的每一个环节上做好严格的把关,促使其从根本上解决并保证了中药材饮片质量的高低;避免在以后的种植、采收、炮制上出现质量问题、混淆问题等。

2.3.2合理的规划中药材的生产区。

加强对地道中药材的生产区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要制定相符合的规章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药材真正的体现出地道、纯正,避免出现异地引种地道的中药材。要逐渐在各地区组织并制定对地道药材定量化的质量标准等,同时还要对合格的药材颁发质量认证书、合格书等。

2.4统一标准,依法进行中药材的炮制。

根据《药品管理法》,建议国家的有关部门加强对《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标准)》进行修订、完善。有关企业、单位、医院要加强引进新的药材炮制设备、新的炮制技术,以及炮制饮片所需辅料的质量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对加强对中药材生产企业的管理,逐渐施行“品牌”药材饮片制度,尤其是要对通过了gmp认证的药材饮品企业进行有效的扶植,逐渐的提升药材饮片生产的质量门槛,实现饮片生产的优胜劣汰,且要净化药材饮片的市场环境。

2.5提升管理的意识、质量、环境。

如在药材仓库中增添新的药材架、增添空调、抽湿机、排风扇、温度计等,帮助药仓有效的调节温湿度,严格的管理,避免出现中药材饮片的乱堆乱放。有条件的医院可对贵细中药材饮片进行气调的养护管理,尤其是淘汰掉使用硫磺熏蒸药材的旧老方法。

总而言之,中药材饮片和汤剂由古代传承至现代,足以证明我国中药材在质量方面上的科学性、可靠性、实在性以及独特性。要加强对中药材的改革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须是要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探索、研究,实事求是、密切结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的对待中药材饮片的采收、炮制、储存、监督、管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的实验、比较,促使中药材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充分的发挥其独有的疗效和作用。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七

阅读古代诗话词话,扑面而来的大都是对作家作品艺术精神和风貌神韵的整体直观术语,诸如“气”、“味”、“趣”、“神”、“韵”、“沉郁”、“飘逸”、“阳刚”、“阴柔”等等。它们对传统写意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把握功能,能够给有共同阅读背景和艺术经验的读者以极大启发。这些术语,不仅是传统批评中沟通批评家和读者的中介,同时因其反复使用被不断注入深刻的美学内涵又成为了传统美学思想体系的概念范畴。

除了诗歌批评的简约性用语,我们在大量的评点派批评文字中,还随处可见从社会人生体验中借用而来的分析小说戏曲形式技巧的术语,诸如“寒冰破热”、“草蛇灰线”、“急脉缓炙”、‘笙箫夹鼓”、“一击两鸣”等等。运用这些不同于诗文评论的术语,往往能够使批评家的文学理解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和社会经验协调起来,增加批评的可读性。

此外,清代以来,文学批评中开始出现一些先释后用的术语,如金圣叹提出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因缘生法”,陈廷焯提出的“沉郁”,王国维提出的“悲剧”等。这些批评用语已经不同于那些虽有诗意却内涵模糊的弹性语言,具有确定的内涵,带有现代文学批评话语方式的特点。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八

1.1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根据“高等学校中医学/中药学本科专业规范”的要求,根据国家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的发展,广泛征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质量调查反馈信息等,学校教务处提出了制订课程计划的指导性意见。二级学院根据文件要求,广泛调研和论证,按专业培养目标,组织制定课程计划初稿,同时组织专家对课程计划进行论证,征求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意见,采取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最终确定学院的课程计划,经批准后的课程计划,即为学校制度性文件生效执行。

1.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课程模块。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中医临床实践的培养,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减少总学时,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为主体,辅以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社科课程、现代医学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分为三大类,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必修课与限选课的比例安排为7:3,通过逐步调整,压缩必修课学时,扩大选修课范围,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选择、想像、创造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加强更新实践教学。

注重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早期参与实践、接触社会,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模式,结合中医药教育特点,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衔接,整体素养、辩证思维、熟练技能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临床适应能力和实习质量[1]。

2.1整合校内实验资源,建立实验教学中心。

为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效率,理顺管理机制,适应实践教学新体系,我校构建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理工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模拟医院)、医药相关专业实验室(人文社科实验中心)五大中心。为了促进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对各实验教学中心进行了认真规划,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以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凝练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实验教学网站,建设了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高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也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平台。

2.2构建相对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为深化医药类专业实验课教学内容、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布署,我校整合实验教学内容,重构了实验教学体系,变附属课程的孤立实验为系统性实验,以医药类专业为试点,对实验课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初步建立了“基础技能型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方面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组织编著和审定了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和实验讲义。

2.3加强实训中心建设,增加学生训练场地。

根据院系合一体制和临床专业后期临床教学的需要,我校建设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临床医学院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提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五年连续不断的实训场地,有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临床实训需求。努力将临床模拟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计划上根据不同学期开设课程情况对不同实训项目进行整体安排,通过临床模拟教学、模拟感知、模拟体验、模拟操作等方式,有效提高学生临床基本实践技能[2]。

3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研究。

3.1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

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由此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2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开展师带徒学习模式。

为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研究的.优秀人才,我校经过多方论证,依托河南地方资源优势,开办了“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培养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髓而奋斗一生的中医传承人才——仲景学术思想的传人。为该班学生在校内外选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高的知名资深教师进行授课,并且选聘中医临床水平高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实践。学生则2~3人一组,跟从1名导师,3个月进行一次轮换,不局限于一家一师之言。学生边上课边跟师临床学习,打破了集中实习的局限,拓宽了专业知识面。

3.3举办教学大奖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钻研课程教材,探讨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学大奖赛,互相观摩教学。并且每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历年来分别举办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奖赛”“高层次暨双语教学比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具特色,对加强研究性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4建立教育研究创新体系,完善管理激励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课题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激励机制,探索教育科研改革的新途径。如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职务考核、评先评优等工作挂钩,先后出台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教学研究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实施、检查、结题、经费、奖励等都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由此形成以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验收、成果鉴定报奖等的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教育研究课题全过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我校发展和改革中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科研管理新体系的实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3.5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队伍水平。

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和形式多样的教研培训活动。如“教学科研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教学科研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全院大型“教学观摩”“优秀教案展评”“获奖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由此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育科研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术研究骨干和带头人,这已成为我院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标志。

4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成立了学生信息员教学管理委员会,每学年换届一次,管委会下设教学信息管理、宣传调研、策划协调3个部,独立自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4.1开展师生座谈。

学生根据学习情况,主动与各二级学院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并针对对课程的理解、学习方法、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国外研究情况、学院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情况、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了解,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

4.2开展课程调研。

学生对正在开设的主干课程、多媒体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并把学生调研报告反馈到各任课教师,利于教师及时整改。

4.3组织征文活动,参与教学管理。

以“学生眼中的河南中医学院”为主题举行有奖征文活动,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对我院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并组织评选优秀论文,将论文发至各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作为工作参考,并协调各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毕业生离校前也召开多次专题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同时,通过问卷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

4.4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遵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活动。该项目面向学生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项目,进行以独立性思考和创新性工作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基本的科研思维与科研方法训练。通过对中医药学专业认证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标准。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的建立,为我们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依据。按照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进行中医药学专业建设,对于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十九

中医学中对气的论述是权威的、实用的。千百年来在临床运用中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对中医的气的理解有助于气功练习和指导病人有效地习练功法健身祛病。历来气功的解释多趋于使用佛家和道家术语,而使用中医术语进行是对气功诠释有助于加深对气功术语和气功医疗操作的规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了主观精神因素的平静恬淡,会使气机畅达回归到原来的自然状态,精神内守对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关于气:何为气?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气的生成来自于:

1.2水谷之精气:即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后所得的营养物质;

1.3吸入之清气: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

其中先天之精气为基础,奠定了总体的根基,后天之气补充和滋养先天之气使之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循环不止。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气汇聚于胸中形成宗气,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辅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直接影响气血之运行,在气功中呼吸调节能很好的调节气血的运行可见一斑。

2气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三类。

2.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在。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会因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在气功练习中,动功能使气机调达,推动元气敷布三焦。静功意守丹田则有温补元气的功效,在练习中动静结合达到完美的练功效果。

2.2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与宗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若宗气不足,临床可见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等症。

呼吸的停闭调节有助于宗气的生成和运行,改善气血的运行,加强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为一身之大主,肺主气,为脏腑之华盖,为相辅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对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习练气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气血状态,气功一词由兹而生不足为奇。

2.3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因其富有营养,于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2.4卫气:卫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防御、温煦和调节三个方面,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调节脾胃功能的气功练习方法内养功是首选,早期时候的科研和临床都已证实。

3气的功能。

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气是功能极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殖、生长与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经气的运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2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体温暖,驱除寒冷。气维持并调节着人体的正常体温,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的生理活动,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正常运行而不致凝滞、停聚。

3.3防御作用:正如《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一方面,气可以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素问·评热病论》),气又可以与入侵的邪气作斗争,以驱邪外出。

3.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可以保持胃、肾、子宫、大肠等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稳定;统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体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

3.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气机,即是气的运动。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人体之气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在,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因而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升与降,出与入,以及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体内部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化过程。升者升其阳,降者降其阴,出者吐其故,入者纳其新。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是生命规律的高度概括。五脏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出入的枢纽。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六腑则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是气的运动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紊乱,导致体内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常是人体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出现紊乱的概括,也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的内在表现。

4.1气滞。

“滞”是指阻塞,不畅之意。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痰饮、水湿、食积、瘀血、结石等阻滞有关。由于上述因素,影响到局部或全身气的运行,形成气机郁滞不畅,可出现胀满、疼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气滞可导致血行滞涩,而形成瘀血。若气滞导致水湿停滞,则可形成痰饮。

气滞还可以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而形成脏腑气滞,常见的肺气、肝气和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则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症。

4.2气逆。

“逆”是违背,不顺从之意。气逆,是指体内气机升降失常,][当升者升之太过,或当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状态。气逆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饮食寒温不适、痰浊壅阻及外邪侵袭等所致,与肝、肺、胃等脏腑关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头痛而胀、目赤面红、烦躁易怒等症状,甚则导致血随气逆,出现咳血、吐血、中风、昏厥等症。因肺主肃降,肺失肃降而致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痰鸣等症。胃主降,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而见呕吐、嗳气、呢逆、腹胀等症状。

4.3气陷。

“陷”是升举无力,不足之意。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气陷的发生常因素体虚弱,久病耗伤或思虑劳倦等所致。气陷多发生于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输水谷精微于头目清窍,另一方面托举维系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因此,在气虚升举无力的情况下,既可导致清气不能上养头目清窍,而见头晕、眼花、耳鸣等症;又可出现脏腑器官的维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还可兼见脘腹或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此外,因气陷是因气虚发展而来的,故临床中常见疲乏无力、气短声低、少气懒言、面色不华、脉弱无力等气虚征象。

4.4气闭。

“闭”为闭塞,不能外达之意。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气闭多于情志刺激而气郁之极,或痰饮、外邪、秽浊之气阻阔气机所致。其发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阳郁而不达而无汗,感受秽浊之气而致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内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等。临床上,还可因气机闭郁,壅于心胸,闭塞清窍,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则见四肢逆冷,拘挛、两拳握固、牙关紧闭;肺气闭郁,气道阻滞,则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面青唇紫;气闭于腑,则见二便不通。

4.5气脱。

“脱”即脱落、不内守之意。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多由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或正气长期持续耗损而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泻等,使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所致。临床上,因气大量外散脱失,脏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现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等危象。

5病因中七情对于气机的影响。

七情的致病特性过度的情志活动可以直接干扰气机运动,造成气机的紊乱,如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等,气功的练习可以干预气机运动,气机平和则机体有机会得到修复,阻断了致病因素。内养功初级静功中松静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时配合松静的练习,使大脑和身体同时放松和入静,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内环境,使身体处于较舒适的状态,而得到将息温养。

七情内伤直接影响其相应内脏,使其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5.1直接伤及内脏。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相应的脏腑。因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而心是五脏六腑的统帅,它主宰着人的心理、情志活动。为此,七情致病均可损及心,并影响到其他脏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导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失调为多见。如过喜、惊吓、思虑劳神均可伤心,致心神不宁,症见心悸、失眠、健忘,甚则精神失常。郁怒伤肝,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异物梗阻;妇女可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肝气上逆,出现呕血、面红耳赤、晕厥。思虑忧愁伤脾,脾失健运,见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症。若思虑劳神,不仅损伤心脾,而且可导致心脾两虚,同时会出现上述心神不宁及脾失健运的兼症。

5.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对内脏的直接损伤主要为影响脏腑气机,气血运行紊乱。《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致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见头胀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喜则气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缓和精神紧张,营卫通利;二是暴喜过度,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见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见气短声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见溺频、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则面白、昏厥、遗精。惊则气乱,突受惊吓,损伤心气,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见心悸、惊惶失措。思则气结,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致气机郁结,脾运无力,见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溏等。

5.3七情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

情绪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肝阳上亢证,情绪的波动可诱发中风偏瘫,此时对于情绪的调摄,运用气功调神之法使患者能处于安静愉悦的状态,则可以避免和阻断,能处于安静愉悦。

6气功对于气机的干预。

气功练习中,调神运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断不良情绪的侵扰,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动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气机得到调整,动功的练习在中医里也与中医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气。

气功通过三调的合理练习,对身心有序的调节,可以安神定志、养气、行气活血、舒筋通络,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动功如内养功动功、五禽戏、八段锦等。吐纳如内养功的停闭呼吸法、六字诀等功法,辨证选功、辨证练功,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规律,合理的使用三调为宗技术,指导患者通过调神、调息、调身高效而安全的练功、养生祛病,练养结合来调达气机。

在气功的练习中,随着功夫的提高会逐渐形成自然的深长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统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气的形成。使宗气生成和气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长呼吸更能获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气,使宗气更加充足,气血的运行动力更强劲。

在气功练习中,由于是自我调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这一技术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气功的练习需要在缓则治本的阶段来使用,对于气功自我练习的适应症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复期为主,总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够完成操作为前提。

总结。

通过上述的这些内容从生理到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气的论述和实践运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临床亦行之有效。气功学,尤其是中医气功学或医学气功、医疗气功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合理指导病患者辨证的习练气功,是我们中医气功学研究的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猜你喜欢: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二十

中医药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医学瑰宝,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通过研究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中医药膳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本文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介绍中医药膳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药膳来改善健康状况。

中医药膳是结合中医理论和药膳学的独特疗法。中医强调“三因素”,即自然环境、人体体质和疾病的综合影响。中医药膳相信健康和疾病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紧密相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选择适宜的食材,中医药膳能够帮助人体平衡阴阳、湿燥、寒热等因素,从而促进健康。

中医药膳的实践经验包括药膳的配伍原则和制作方法。药膳的配伍原则是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疾病选择适宜的食材搭配,以实现药膳的最佳疗效。比如,对于阴虚体质的人群来说,可以选择具有滋阴作用的食材,如银耳、百合等。制作药膳有很多方法,包括炖煮、蒸煮、煎煮等。不同的方法可以改变食材的性味和功效,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

通过长期实践,我发现中医药膳对身体的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首先,中医药膳能够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比如,服用黄芪、党参等药膳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其次,中医药膳还可以调理内脏功能,改善消化吸收能力。通过选择适宜的药膳配方,可以促进肠胃功能的正常运行,减轻胃痛、腹胀等消化系统问题。

第五段:结论。

中医药膳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在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通过适当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中医药膳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健康的体质,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疾病。然而,中医药膳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避免不当的食材和用量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应该珍惜这宝贵的传统疗法,将其传承下去,为人们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二十一

中医药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历史悠久、系统完整。药膳作为中医调养身体的一种重要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在我长期从事中医药膳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地认识到,中医药膳的养生之道,不仅在于其独特的烹饪方法,更在于其蕴含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第一段:外观与颜色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的理论,药膳的外观和颜色可以直接反映出其药性和功效。例如,颜色较深的药膳,通常具有温养肾阳、强壮筋骨的作用,如枸杞子炖乌鸡;而颜色较浅的药膳,通常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如莲子百合糖水。通过观察药膳的颜色和外观,不仅可以判断其功效,还可以对比不同药膳的颜色和外观,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需要的药膳。

第二段:食材的选择与搭配。

中医药膳讲究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来选择食材和搭配方法。不同食材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例如,很多人都知道当归具有补血养颜的功效,适合气血不足的人食用。而党参则具有益气养阴、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适合气虚体弱的人食用。另外,在食材的选择上,还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来调整,以适应身体的需要。

第三段:烹饪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药膳的烹饪方法多样,包括煮、蒸、炖、煎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独特的药性发挥效果。例如,炖煮能够很好地将食材中的营养成分提取出来,更容易被身体吸收。而蒸煮则能够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不会损失营养成分。根据不同的药膳需求和个人口味,选择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药膳的效果。

第四段:饮食习惯和调理方法。

在中医药膳中,除了注重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外,还非常重视饮食习惯和调理方法。中医药膳注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指的是大米、小米、玉米、高梁、荞麦等杂粮,“五果”指的是苹果、桃子、橙子、香蕉、橘子等水果,“五畜”指的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等家禽和畜肉,“五菜”指的是菜花、白菜、胡萝卜、豆腐、鱼等常见的蔬菜。通过合理的搭配和食用,可以达到平衡饮食的目的,保持身体的健康。

第五段:中医药膳的功效和需持之以恒。

中医药膳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长期的服用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可以达到很好的调理效果。中医药膳的功效非常广泛,可以预防身体的一些常见疾病,并且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因此,我们不妨将中医药膳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总结:中医药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不仅具有丰富的烹饪技巧和养生理念,更重要的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效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膳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原理,摒弃不良的饮食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关注和重视中医药膳的价值和作用,为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二十二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中医药受到了更多外国友人的关注,为了使中医药彻底地进入国际市场,真正成为世界瑰宝,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中医药翻译在其国际化进程中尤为重要。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但翻译是个‘拦路虎’。针对这只“拦路虎”,我们必须想出放倒和驯服它的技巧和策略。

此类术语的含义为词缀与词干意义的相加,特点是简洁、专业性强、与西医术语的可比性强,便于学术交流。如针灸(acumox)。与之相似的是缩合法,其含义通常是构成该词的两个部分的词语意义相加。例如针压(acupressure)。这两类译法较为少见,大多是在早期翻译中形成约定俗成的译文,通常译者直接采用即可。

由于东西方文化和中西医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有不少中医术语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如果用意译的方法则译文过于冗长,不符合术语简洁精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音译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不仅可以在翻译中保持中医特色,役畜纯正中医的味道,必要时可加以注释,以弥补音译的不足。例如:气(qi)。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既可以指人体的生命物质,也可以指人体的生理功能。用音译法来翻译,则最准确、最简洁地反映出了“气”的真实内涵。同样,音译不可滥用,五行是指组成天下万物的五类元素,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果译为“wuxing”,虽然保留了民族特征,却影响了原文内涵的表达和传递,使得西方读者无法理解,不如译为“fiveelements”。

有时候中医术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在英语里可以找得到对应表达,而另一部分则是中国特色词汇,无法找到对应词汇,为了不直接采取直译或者直译的方法而造成误解,这种时候最好采取半音译半直译的方法。比如阴邪(yin-evil),因为阴阳(yinyang)这个词汇的意义和内涵对西方人来说较为常见和熟知,所以“阴”音译为“yin”,而卸则对应英文中的“evil”比较妥当。这样既可以实现语义的传达又可以最大程度为读者所理解。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二十三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

当人体受风、寒、暑、湿等外界侵袭或跌打损伤后,就会扰乱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并且致病因子通过人体经络走窜于全身,并充斥于经络上的'穴位,打乱了气血的运行,致使气血凝滞。拔罐可通气通血、舒经活络,它的温热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

每个人接受拔罐之后会留下罐印,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这些罐印也会不同。主要表现在颜色的差别上面。罐印紫黑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就一,表示气滞血淤症。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在课堂上面,有多位同学接受了拔罐的演示,其中有一个男生的罐印呈紫色发黑,当时所有的同学都十分的惊讶。老师解释说这位同学湿气太重,身体并不是太好。而另外一个女同学的罐印呈粉红色,那么这两位同学的身体差别根据罐印就可以显现出来了。

我也接受过拔罐的治疗,在治疗之后又实用了红枣桂圆生姜糊。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起色的红润和身体的舒畅。

中医药养生论文(通用24篇)篇二十四

摘要:对中医药学概论的学习,初学者普感抽象、深奥、难懂,在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慢慢探索出了一些教学思路与方法,对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障中医药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一、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很多学生选择职校之前,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础较“差”。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学生到了职校,当他们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实质转变,之前语、数、英等文化课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面对从未接触的专业知识学习,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加上这个时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维活跃,记忆好,知识接受能力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恢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他们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所改观。

中医药学概论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中医药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理论,学好这门课程有积极的意义。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在了解中职生特殊性及其学习的特点后,应改变传统的简单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学习不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的几点探索。

1.精心备课,查阅相关材料。

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医药学概论编写十分简单,内容却覆盖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三大板块。教学上,教师若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书本的内容,就会出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情况。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些,学得轻松点,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大纲课时安排,我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丰富了授课的.书本知识。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药学知识非常丰富,在报纸上、网络中或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引起学生课余时间对它们的关注,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同学每次上课前三分钟,按照号数顺序,一次课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只要和中医药学相关,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可以讲一些中医药传说,说一点养生常识,分享中药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等等。

3.借助图片、视频等,让教学更直观。

中医药学概述理论抽象,诸如五脏六腑、经络等,学生没有临床接触,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单纯靠教师或书本对这些理论的描述,往往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直接的感像。这时,若有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师就会教得更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了,学得更轻松。所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我使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若在传统的板书课堂,就带上相应的模型或挂图;若是多媒体教学,就结合视频、图像讲解。

4.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容易。

《黄帝内经》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教学要根据学生理解的需要,适当引入看似“非医”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理解中医药知识就会更容易了。

5.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很多中医歌诀,诸如《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等,这些内容对初学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自古以来为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理解基础上的学习记忆更为重要。

6.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辨别掌握易混不易记的知识。

中医药内容众多,比如中药方面,形状、功用相似的两味中药比比皆是,它们容易混淆,不易记忆,很让初学者头疼。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自由讨论,从不同侧面思考,发表观点、看法。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辨别和总结,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考核方式由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以及平时学习成绩结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得出综合成绩。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考过程又考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中医药学刊,.

[2]吴平.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院,.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经济管理论文范例(实用22篇)

    有了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优秀作品的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展示一些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和写

    幼师春季教学计划(精选20篇)

    教学计划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分享。(略)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

    教师基础教育培训总结(优质16篇)

    通过写教师总结,可以让自己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改进方向。教师总结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下面是一些典型的

    述职述廉考核报告(汇总16篇)

    我们的组织机构一直坚持尽职尽责的原则,撰写述廉报告是向外界展示我们廉政形象和实力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精彩的述廉报告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公务员工作总结与感想(优质18篇)

    写公务员工作总结是一种自省和反思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公务员工作总结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思

    我国无机化学研究现状探析论文(优秀18篇)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启示和鼓舞,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创新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而人才是创

    大一土木工程生产的实习报告(优秀18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工作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书,对于实习生来说,撰写一份完善的实习报告具有重要意义。在下方的实习报告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实习

    热闹的池塘教案(通用18篇)

    一份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要素。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价,供大家参考借鉴。胸怀,和他说到做到、言行一

    保护环境小学五年级范文(16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创作性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文字展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推荐给大家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环境如同一个沙漏。我们的家园充满生

    大班语言公开课教案吉吉和磨磨(通用13篇)

    大班教案的内容应该贴近教材和实际,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大班教案写作技巧和方法。1、了解太阳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2、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