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四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优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FS文字使者最新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四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优质5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变化和不确定性。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情况的变化。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计划书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篇一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你们了解乡间那充满温馨和诗意的田园生活么?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重点指导“巢”字的音和形。

3:指名分段读文,教师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想一想,乡村生活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4:组内互读课文,交流个人感受。

5:仔细观察插图,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课文描写最美的一处乡村风景,并联系课文想想自己的理由,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来。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位美。

1: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2:全班交流,知道朗读。

a:几场春雨过后,到哪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乡村淳朴、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朴素自然的表达方法。

3:体味语言感情朗读。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4:体会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深化主题。

a: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怎样理解这句话?

b:同桌交流

c:全班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边读边想画面。

2:仔细读一读你喜欢的部分,并把它们背诵下来。

3: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篇二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抡”、“装”、“塞”、“蜷”、“舔”、“犹豫”等词语的确切意思。

2、能够通过静心阅读,抓住关键要素,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3、在角色朗读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4、从东郭先生对狼仁慈、好心相救,却险些送命的故事中,认识狼的狡猾、凶残、东郭先生的糊涂、愚蠢,农夫的机智、果断,从而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生字的方法,如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独立识字、运用各种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并能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篇自读课文时,要注意给足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并进行适当的反馈,进一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的学习方法。

学生喜欢阅读有趣生动的寓言故事,也能够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概括能力还不强,不能抓住主要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内容。同时学生虽然能读懂内容,但是对于文章人物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这就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他们对中心的把握。教师应该利用这一教材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地读,在正确、流利地朗读中逐步学习概括内容的方法;在分角色的`感情朗读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从而悟出故事的道理。

1、体会文中叹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懂得“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学习生字词语;理解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问:读了课题,你们想了解哪些内容?

二、自学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默读思考:剧本中的事情经过是怎样的?

三、小组讨论,检查自学。

1、轮流读文,读准字音。

2、提出疑问,交流大意。

(1)学生认真思考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帮助解决。同学说出答案后还要谈理由。

(2)通过讨论,确定本合作小组的“剧本事情经过”。

四、全班讨论,检查自学。

1、指名读书,了解全文。

(1)读书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断好句。

(2)读后,各合作小组派代表交流,本组商定的剧本中的事情经过。要求:按“先生救狼——狼要吃先生——老农设法打狼”的顺序讲。

2、讨论问题,解决疑问。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还有没有解决的难题吗?生提问,其他生帮助解答。

五、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默读第一、二幕内容,边读边画出描写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并做批注。

1、生读书,并分析角色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体会他们是怎样的人。师打相应的语句。

2、生体会朗读。

六、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说自己的记字方法。

2、把自己认为好的字词摘录在词语花篮或采集本上。

七、作业。

朗读课文,并练习复述。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巩固,检查朗读。

1、复习巩固。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字词,难写的字,生要说记字方法。

2、检查朗读。指名一人一段。

二、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1、角色朗读。

(1)生自由练读,读出三个角色对话的语气,注意体会剧本中的提示语和标点。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读后小组评议。

2、理解寓意。

师:我们学习了剧本,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最喜欢哪个人物?最恨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你想对东郭先生说些什么?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三、表演课本剧。

1、自愿组合,练习表演。要求:分好角色,记住台词,讨论每个角色应怎样演,并注意为角色加上动作、表情。

2、指名表演,同学评议。

四、总结升华。

问:学习了课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师:是的,我们应该做善良、有爱心的好人,但千万别像东郭那样听信坏人的花言巧语,上他们的当。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希望你们擦亮眼睛,决不要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回家为家长表演剧本。

2、复述故事。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指导归纳段意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x第4自然段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d指导用“稠密”造句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x背诵。

(2)学x第5自然段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学x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x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课件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a师引读课文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更可贵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c练x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篇四

1、学xx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x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xx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x同事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教师补充,强调x同事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x,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x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三、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什么是清贫?

(2)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x同事的这一可贵品质。

2、集体反馈交流。

3、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xx惯的培养。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x“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事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辩一辩。

1、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x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篇五

1.认识课文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最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并齐读课题)认真读书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1.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a.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师生共同质疑答难。(此时重点解决理解字词的问题)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3..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的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1)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2)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已经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1.循着作者感情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