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影墨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论文(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论文篇一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它课的是:它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果,沿着由“知”到“行”的顺序发展;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自身的课堂教学结构。

经过几年的实验,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思想品德课“五环式”电化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举例验证,激发情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艺术地运用导入环节,诱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该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这课的需要。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开头新颖、别致、巧妙。

列举几种常用的开头形式予以说明:

1.问题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设问让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编成小品,以形象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录音、电影、录像片断、放映幻灯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把握教学要求,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情真意切的语言,亲切自然地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6.游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本课的道德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道德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级阶段,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个阶段要在“理”字上作文章。

要把握明理这一环节,就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道德认识的结合点。

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的、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于行动的、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如教十二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课时,教师对这类看起来较为“口号式”的教材进行分析时,首先指出:“利益”是什么?“人民”指群体还是指个体?个体是人民的什么?在此基础上深入阐明“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有三个层次:低层次,要热爱人民,而热爱人民须先从爱同桌、同班、同校的同学,爱师长、爱邻里做起;中层次,努力学好各门功课,长大后去努力为人民服务,教师可进一步点明:在我们的国家,过去、现在和将来大多数人只能是这个层次;高层次,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这一层次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列举出过去革命战争年代,80年代在祖国南疆的英模,小英雄赖宁等的事迹,使学生从中逐渐感受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可以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讲评,表扬好人好事,使学生认识逐渐升华到新的高度,达到明理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思想品德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品德课中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契机,不可忽视。

如教学“过马路,不乱跑”一课时,通过听录音故事《我的教训》,使学生懂得了不遵守交通规则则会带来惨重的后果,接着采用投影展示出每年在交通事故中死伤的人数及给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然后让学生看录像。录像中一个个“血的教训”,触目惊心的事例,真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孩子们的内心引起强烈的震憾,从而产生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中,明理和激情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切实落实导行环节,指引良好的道德行为

导行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分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具体指导行为方式。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丰富观点、运用观点、深化观点,增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敞开思想,解决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让学生先想、议,然后归纳出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2)运用小品表演从中悟出道理;(3)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4)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5)表彰好人好事,评析不良现象;(6)指导完成课后练习;(7)完成《达标与检测》。

如“过马路,不乱跑”一课的导行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红绿灯模型,认识红绿灯,采用抽拉投影片进行演示,使学生懂得了红绿灯的作用,明白了在有红绿灯的路口应怎样过马路;接着用投影出示一组填空题,通过“考考你”的形式使学生轻松地了解了基本的交通常识,然后用投影出示交通法规中对行人的具体要求,同时放录音《交警叔叔的话》,对学生渗透初步的交通法规意识;最后利用投影为孩子们创设情境,请他们扮演“红领巾交通警”,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们积极思维,热心参与,在分析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合理组织总结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通过简洁的语言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恰到好处地结束全课。低年级常用儿歌结尾,使学生对这一课所讲的观点回味无穷。

《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德行为形成习惯。

仍以“过马路,不乱跑”一课为例,课后首先开展了《血的教训不能忘》的主题队会,活动中利用录音、投影、录像等媒体的优化组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认识了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了解了交通警察工作的艰辛和重要,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电视片《人与交通》,最后组织学生来到马路上进行实践活动,这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检测。

实验证明:在“五环式”的思想品德课电化教学结构中,发挥电教媒体优势,多种媒体组合恰当合理,五个环节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论文篇二

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动”

贵州省兴义市敬南镇中学张达刚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知心的话儿说出来,开心的歌儿唱出来,优美的动作舞起来,在活动中产生体验,产生感动,形成冲动,最终化为行动,有效提升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通过多年的经验积攒,我认为,思想品德课中的“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操作技能是通过实践训练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目前品德考试和行为方式能力的培养都迫切需要学生动手,以提升操作技能,做到学以致用。

动手收集信息资料。品德教材重在理论的编排,要更好地领会教材的内涵,就必须增加素材,如果学生积极动手收集各种信息资料,不但能减轻教师的工作,更能增加时效性,使课堂更活跃更生动更具真实性;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收集整理习惯,提升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如:学习七年级《与人为善》和八年级《保障未成年人权益》时,学生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追踪“小悦悦事件”,以社会真实面貌直击教材理论,同学们在议论中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自发抨击丑恶行为,赞扬拾荒老太太行为,更好地认识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又提升了分析应用能力。

动手摘抄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课堂笔记是教师对内容的精要概括、是主线索,利于把握知识结构。读书笔记是阅读心得,利于加深印象,突破重难疑点。一旦养成这种好习惯,将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动手设计主题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是社会活动的缩影,是品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参与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思维的飞跃;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才华展示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如七年级品德《我与父母》引导学生设计主题活动“感恩父母”。报设计组设计出了精美的版面和合情合理的内容;访谈组交出了我与父母谈判的满意答卷;生日组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并探究了各种祝福方式;同学们自由组合,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我与父母的矛盾与冲突,归纳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实践证明,本课时为构建和谐家庭奠定基础。

二、让学生嘴巴“动”起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就会变成满堂灌,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只有让学生动口,才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才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才能加速学生思维,在思维中更有效吸收知识,拓展应用能力。

直接或间接提问。提问既可以检查学生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同时给某些特定学生适当的压力,促使其及时复习、认真听讲。教师提问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鼓励和照顾尽可能多的学生,使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才会赢得更多学生的信任,让课堂更有实效。教师还应留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才能更好释疑。在关爱和鼓励中的提问,将为最优化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举行讨论会和辩论会。品德教材设计有不少的思想驿站和辩题,要求教师恰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讨论会和辩论会,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在合作与竞争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组织中一定要选择好论题、注意分工、加强监督和指导、把握好时间、公开公正公平评价学生的过程与结果,学生才会主动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否则,会出现七嘴巴舌、表面轰轰烈烈、最终不知所言或只有少数人参与甚至无法开展的不良局面。

举行个人演讲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演讲活动,如讲故事、演唱歌曲、经验讲座等。这样既可让学生展示才华树立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七年级品德我组织了《假如我是父母》、《防范校园暴力》、《我的学习观》等个人演讲,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九年级组织了《假如我是环保局长》、《我心中的民族英雄》、《我对钓鱼岛事件的态度与看法》等个人演讲,使更多的学生关注品德课、关注家乡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三、让学生大脑“动”起来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赞可夫则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在品德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大脑动起来,成为探索思维的主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措施,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鼓励质疑。“疑乃学之始。”质疑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品德新教材并不象旧教材有条不紊,而是重在探索发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将会形成更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释疑中得到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七年级品德《人人平等》我要求学生大胆质疑,至少提出三个反映心声的问题。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男女生同班不同坐是否违背平等原则;少数民族同学中考加分是否符合平等原则;我乘车发现公安民警乘车不买票是否也叫人人平等;我妈为什么分不到外公的遗产等等,同学们提出的这些现实问题触动我们的心,一方面看到了学生的抱怨,另一方面看到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索研究,脑机器快速运转起来,既利于开发智力,又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对学习品德特别是枯燥乏味的九年级品德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爱迪生说过:“文明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教会人们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开拓创新。”我们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德课将充满生机活力。

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论文篇三

摘要:课堂教学策略,即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和操作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注重选择最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形式,改进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策略提高

一、教师要改变教的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做到“四个转化”——即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单一传授知识转化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情感和价值观;由全班划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由纯理论性练习为主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练习。

2.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归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并且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步骤和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多样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应合理的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如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立体目标,又能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扩大知识面。

二、教师要改变学生学的策略

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激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接受性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性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扬民主,鼓励探讨,诱导质疑,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21世纪的中国,竞争与合作更加激烈,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竞争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之间展开竞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要强调合作竞争,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学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问题,寻求结论,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结论在补充、启发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探究,善于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使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意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是学生认知形成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时测评,跟踪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暴露存在的疑难点、模糊点和错漏处,而且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学生的自我性评价。由于自我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因而在教学中,开展自我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自我性评价过程中能形成自我反馈机制,正确得到强化,错误的及时加以纠正。改变了那种单纯依靠他人评价的状况,拓宽了反馈渠道。

3.慎用批评性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自己的喜好厌恶来判断学生,也不能依据个人情绪和心境好坏而妄加评判。反之,如果这样做了,不仅会造成错误导向,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逆反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4.多用鼓励性评价。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推行鼓励性评价。进行鼓励性评价要把握好如下时机:多鼓励学生思考发问,在发问中鼓励;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在创造中鼓励;多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在挫折中鼓励,从而建立“表现——鼓励——成功——愉悦”的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

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论文篇四

随着新教育课程改革在各地的蓬勃开展,广大一线的教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反思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有效”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就是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它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意味着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也可以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开学第一节课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因为面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笔者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上课伊始从时事政治入手,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等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造成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形势如何?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急于翻阅课本、搜寻问题的答案。第一堂课就让学生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思想品德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对思想品德课产生了兴趣。

二、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仅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同时,有关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决不能急于求成,应对这些目标做出系统的规划,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达成什么初级目标要心中有底,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

三、采用适合、先进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变得迟钝,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他们常常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力争每节课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课堂前五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留出时间或者让学生自学,或者让学生讨论问题,或者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或者让学生思考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六、开展多种课内课外活动,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提升思想品德课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师共同追求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论文篇五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次革命。在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而在我国,著名学者陈琦和刘瑞德在《当代教育心理学》这本书中也指出:“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由此,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指导实际教学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热潮。本文拟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所谓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传统的强调单向灌输的学习理论不同,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谓“意义建构”,是对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直白地说,意义建构就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提倡学生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教材一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实际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而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也都是紧紧围绕着教材来进行,教材也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育的核心。而利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改变了这种状况,将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变成了以学生为重,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地位和以教材为核心的教条主义,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突出来,这样也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采用“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合作、民族精神、国际竞争等多角度分析飞船发射成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青少年学生有何启示;采用“全球卷入金融危机”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国家和青少年两方面谈谈如何应对危机;通过展示“苏州市民认捐花白鲢”保护母亲湖的新闻报道,让学生结合科学发展观及成长在社会的相关内容进行逐层分析;利用荣获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苏州市民韩惠民三十多年如一日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初恋情人的事迹,引导学生从诚信的角度加以分析等。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单向地接受知识,而在建构知识体系中,由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在其中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在情境中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知识点,体验成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式的教学,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对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阐释,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多角度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视频、声频、电影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变得有趣、生动、便于理解。如在讲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节课的时候,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概念学生往往会缺乏一个具体、清晰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全国人大召开期间的背景图片,或者是播放一段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视频。这样,学生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概念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同时探讨一系列问题: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性质的国家机关?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和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相互关系如何?人民代表与人民关系怎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项什么制度?这项制度怎样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这样逐层推进,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强调的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精神投射到教育中就表现为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普遍重视合作式的教学,由于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点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因此,这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合作教学能让学生通过协商合作,从不同的侧面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被大家共享,进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树立法制观念”一课的“学会依法维权”部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进行讨论表演:用几百元买一双冒牌的李宁运动鞋,结果穿了不到一周就出现鞋底断裂的质量问题,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他们设计了很多的情形,如:有的提出找商家理论要求退货,并要求一定的精神赔偿;有的提出自认倒霉,反正找商家一定会赖账,找了也没有用;还有的提出要打12135,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节,或者是向有关工商部门举报等等。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最后自己总结出了作为一名合法公民正确维护自己权益的途径。而在活动中,学生都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主动参与,虽然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条理不够清晰、思路不够拓展,但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利用这种学习理论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语言的建构,还要注重生活经验体验,也就是实践性;同时在进行互动式教学的时候,还要不忘教学目标,不让思想品德课成了一堂说话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