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4-09-21 作者:XY字客

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范文中的教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一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1、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

2、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现音乐情绪。

3、学跳彝族“跳月舞”。

4、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通过聆听《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对学习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1、过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歌曲悠扬的风格。

2、过课前探究活动,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

1、通过学跳彝族“跳月舞”,培养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的能力。

2、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跳彝族“跳月舞”。

一、导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师:(穿上彝族服装,在《阿细跳月》音乐片断中舞蹈,进入教室。)

生:(观看)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这身装束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吗?

生:(彝族)

3、师: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人又分了几个支系,其中有一支彝族人叫阿细人。(板书:阿细)

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起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摹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以后每逢丰收,在明媚的月光下,阿细人就载歌载舞地庆祝。后来汉族人就给他们的这种舞蹈取名“阿细跳月”。

刚才老师跳的就是阿细人的“跳月舞”。我放的歌曲叫“阿细跳月”。

二、欣赏“男女领与混声四部合唱《阿细跳月》”,感受歌曲悠扬婉转的彝族民歌风格

(一)初听歌曲,辨别演唱形式。

1、师:同学们,让我们完整地聆听歌曲《阿细跳月》。(放录音,出示歌单)

生:(聆听歌曲)

2、师:歌曲是什么演唱形式?

生:(男女领与混声合唱)

(二)复听歌曲,感受旋律特点。

1、师:歌曲旋律是平稳的还是婉转起伏的呢?速度怎样?请你边听边用手势划旋律线条。(再放录音,复听歌曲。)

生:(边听边画旋律线条)

2、师歌曲旋律行进特点是怎样的?速度怎样?)

生:(答:婉转起伏、较慢)

(三)再听歌曲,分析歌词,理解歌曲的情感

1、师:歌词是歌曲的重要部分。歌曲《阿细跳月》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请你们随音乐自由读读歌词,体会体会。

生:(赞颂丰收)

3、师:听着这首歌,你产生了哪些联想?

生:麦田金黄,阿细人民收获着果实,心情舒畅。

三、小组交流课前的探究成果,了解彝族风土人情

1、师:欣赏了彝族音乐,你们想不想更多地去了解彝族?

生:想

2、师:你们分组在课前已经上网查询了资料、请教了家长。下面,就来交流一下吧。

生:(分组交流:住房、服饰、生活习惯等)

3、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彝族人民是怎样跳月的?我请大家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观看跳月舞。(放录像)

生:想。(观看录像)

四、学跳“跳月舞”,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

1、师:你们想跳月吗?

生:想

2、师:好,老师教你们几个简单的动作。(示范)

生:(学动作)

3、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阿细,去和自己的好朋友跳跳彝族舞,

生:(随音乐跳舞)

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二

1、欣赏乐曲《阿细条月》;了解彝族歌舞、服饰、传说、节日;学跳彝族舞蹈《阿细跳月》的基本动作。

2、集体相互配合营造表现“欢乐的火把节”的节庆歌舞场面。

3、感受彝族的多彩文化,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欣赏彝族歌舞,感受彝族歌舞的快乐场景。

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五拍组成的三步弦的'动作表现。

解决办法本课只学一个代表动作,并放慢速度示范,清晰的讲解,对每个学生都做亲自指导。

中国地图、西昌市图片、vcd歌舞剧《月亮部落》、cd《阿细跳月》、彝族服饰、“月亮”夜光粘贴、红彩绸。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容易溜号;爱听故事、活泼好动;因此本课教学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传说故事穿插在音乐舞蹈当中。即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又使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一、导入

1、谜语师朗诵诗歌谜语《月亮》让学生猜。

(奶奶故事中一只盛满神话的银盘,妈妈歌谣中一艘载送美梦的小船。现在我心目中,一轮高悬的靶环,总有一天会用我的火箭,射中儿时的神话和梦幻。)

2、歌唱表演《小小的船》“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的那首歌唱月亮的歌吗?歌名是什么?”“一起来歌唱表演《小小的船》吧”。

二、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师结合地图的地理位置及相应的地方民俗图片介绍四川省西昌市为什么被称为“月亮城”。

……那里是彝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歌舞剧《月亮部落》描写的就是彝族的传说和故事。

2、欣赏歌舞剧《月亮部落》

安静欣赏一段后请同学们跟着边欣赏边模仿跳一跳。

3、讨论舞蹈特点与服饰风格。

4、师出示彝族服饰并穿上。

三、歌舞《阿细跳月》

1、故事《阿细跳月》

2、师:老师穿这件衣服好看吗?围着老师席地而坐,听老师讲彝族人民跳月的故事好吗?席地围坐一圈,欣赏乐曲《阿细跳月》。

3、讨论乐曲风格特点。

4、学跳《阿细跳月》基本舞步--三步弦。

前五拍节奏为xxxxx,前三拍往左平移跳跃三步,第四、五拍右脚空中蹬两脚。5--10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五步组成的三步弦,双臂摆动,按节拍击掌的同时换脚跳三步,空中蹬两脚。

a、学跳、指导

b、男女同学面对面跳一跳(背景音乐《阿细跳月》;

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女对跳,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5、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a、你知道彝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是什么节吗?

b、谁能讲彝族火把节的传说和庆祝场景?

c、师总结讲述传说故事和节庆场景。

(《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在“火把节”时所特有的自娱性舞蹈。)

6、歌舞《阿细跳月》--欢乐的火把节

a、将教室的窗帘挡上,课前棚顶贴的夜光“月亮”便出现亮光,营造特定的气氛。

b、穿红衣服的同学在圈内舞动红彩带,代表火堆。

c、男生将书卷成桶状当作火把,两手握举,在内圈随乐曲节奏顺时针跑动。或模仿弹三弦、吹笛子的动作,顺时针跑动。(阿细人跳舞时常常男生弹三弦或吹笛子,女生跳舞。)

d、女生与教师在外圈手拉手跳一跳“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

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三

《阿细跳月》

1课时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四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636f7079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36356663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

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华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是彝族一支系的名称。阿细跳月原称阿细跳乐,是阿细人举行各种庆典必不可少的舞蹈,娱乐、交际和择偶的重要媒介。阿细人自称“高斯比”,意为“高兴地跳”,也称“跳大三弦”。起源于弥勒县西山可邑村的彝族阿细支系。据调查,阿细人跳乐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它的来历无文字记载,民间有多种传说,但都与火有关。阿细跳月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跳乐,男女老少皆宜,可同场起舞,为2/4节拍,舞步简单;发展到第二阶段时,男女只独脚颠跳,为5/4节拍,即为现在的阿细老人舞;发展到第三阶段为青年舞,动作和乐曲热烈奔放,为男女青年对舞。阿细跳月时的助舞乐器主要是笛和三弦。1946年,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及弥勒、路南两县在昆明求学的葬族学生到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的彝族地区采风。联大师生看到阿细跳乐总是在月夜进行,于是将“跳乐”改为“跳月”。

此后,经过舞步的不断改创和规范,乐曲方面也不断提高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激情似火的阿细跳月,跳到了全国和国外,曾先后参加过国庆庆祝活动演出,世界青年联欢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国艺术节等以及一些重大运动会、博览会上的演出。真是“跳得山欢水也乐,跳得云舞天也旋,跳得百鸟飞来看,跳得满山荼花开”。1986年,美国乐坛把《阿细跳月》乐曲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十大乐曲之一。。

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五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六

欣赏《阿细跳月》

1、通过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与他相关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 × × × ×× ×”。

3、能感受《阿细跳月》的基本情绪,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1、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其音乐主题,掌握其典型节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课件,多媒体

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声中走进教室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师生一起唱)

师:彝家娃娃们能歌善舞,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彝族吗?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装色彩艳丽,他们习惯佩戴很多首饰,这些首饰多是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彝族的“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彝族人会身着盛装,白天在一起搞一些庆祝活动,夜晚围在一堆篝火周围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场面?人?

1、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师: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你想参加吗?我们先听听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听音乐)

师: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说。

师总结:这首曲子热烈,欢快,感觉像过节一样,很热闹。

2、学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感受这欢快的气氛。

(1)、出示节奏

5/4 ×× × × × ×× ×

(平时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这个五四拍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常常用到它,它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

(2)、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节奏(边划拍边说)

分析:我们之前学过“×”是几分音符?唱几拍?“×”呢?

那像“× × ×”的节奏我们叫它?

(引导学生说出“切分节奏”)

(3)、 师生交流,拍一拍节奏

a、 师:你会拍这个节奏吗?拍給旁边的同学听一听。

谁来试一试?

师:拍得好不好?(好的话给与掌声)

我们一起来拍一次。(学生拍)

b、 师:很好。听老师拍一次。

(教师拍,渐强)

师:你觉得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由弱到强。(渐强)

师:再听一遍,听听是不是这个效果?

你们来试一下?

师: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渐弱吗?试一试

生做。

c、 师: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这种方式,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强弱变化?

(学生说,并做一做)

(4)、表现快慢

生说。

师:我们来试试!

4、 再次聆听,继续感知。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刚刚我们了解了这段音乐的特点,接下来再欣赏一遍,把你听到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唱一唱、动一动。

1、了解“阿细跳月”

(师讲“阿细跳月”的故事)

2、学跳基本舞步

左、右、左、蹬、蹬

右、左、右、蹬、蹬

(学会后跟着旋律跳一跳)

3、舞蹈欣赏

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阿细跳月》,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动作?我们一起跟着跳一跳。

4、师生随乐舞蹈

师:他们跳得好开心,我们也一起来。

师:火把节没有篝火可不行,老师这有几把扇子,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用扇子表现篝火(边说边做动作)

老师这还准备了铃鼓,谁来敲响我们节日的鼓点?(边说边敲铃鼓)

我们其他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来跳“跳月舞”。

(师生同乐)

5、小结

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七

欣赏《阿细跳月》

1、通过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彝族的音乐特点以及与他相关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阿细跳月》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跳跃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

3、能感受《阿细跳月》的基本情绪,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1、欣赏《阿细跳月》了解其音乐主题,掌握其典型节奏型。

2、能用彝族舞蹈基本舞步进行表演,并大胆的进行创编。

课件,多媒体

学生在《彝家娃娃真幸福》的歌声中走进教室

师:小朋友们,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还记得吗?一起跟着唱一唱吧。

(师生一起唱)

师:彝家娃娃们能歌善舞,小朋友们,你们了解彝族吗?

彝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的服装色彩艳丽,他们习惯佩戴很多首饰,这些首饰多是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人们个个能歌善舞,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面。

彝族的“火把节”是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彝族人会身着盛装,白天在一起搞一些庆祝活动,夜晚围在一堆篝火周围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场面?人?

1、整体聆听,初步感知。

师:彝族盛大的火把节你想参加吗?我们先听听彝族火把节的音乐有什么特点。(听音乐)

师: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说。

师:这首曲子热烈,欢快,感觉像过节一样,很热闹。

2、学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火把节,感受这欢快的气氛。

(1)、出示节奏

5/4××××××××

(平时我们接触的大多是二四拍,三四拍,四四拍,而这个五四拍我们的民族音乐常常用到它,它能够很好的体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

(2)、学生互相讨论,互相说一说节奏(边划拍边说)

分析:我们之前学过“×”是几分音符?唱几拍?“×”呢?

那像“×××”的节奏我们叫它?

(引导学生说出“切分节奏”)

(3)、师生交流,拍一拍节奏

a、师:你会拍这个节奏吗?拍給旁边的同学听一听。

谁来试一试?

师:拍得好不好?(好的话给与掌声)

我们一起来拍一次。(学生拍)

b、师:很好。听老师拍一次。

(教师拍,渐强)

师:你觉得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由弱到强。(渐强)

师:再听一遍,听听是不是这个效果?

你们来试一下?

师: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表现渐弱吗?试一试

生做。

c、师: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这种方式,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强弱变化?

(学生说,并做一做)

(4)、表现快慢

生说。

师:我们来试试!

4、再次聆听,继续感知。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刚刚我们了解了这段音乐的特点,接下来再欣赏一遍,把你听到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唱一唱、动一动。

1、了解“阿细跳月”

(师讲“阿细跳月”的故事)

2、学跳基本舞步

左、右、左、蹬、蹬

右、左、右、蹬、蹬

(学会后跟着旋律跳一跳)

3、舞蹈欣赏

师: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段《阿细跳月》,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动作?我们一起跟着跳一跳。

4、师生随乐舞蹈

师:他们跳得好开心,我们也一起来。

师:火把节没有篝火可不行,老师这有几把扇子,我想请几个小朋友来用扇子表现篝火(边说边做动作)

老师这还准备了铃鼓,谁来敲响我们节日的鼓点?(边说边敲铃鼓)

我们其他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来跳“跳月舞”。

(师生同乐)

5、

学生在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二年级音乐阿细跳月教案篇八

1、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哪些民族是我们所熟悉的,从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2、从视觉上使学生了解彝族这一民族的风格特征。

3、从听觉上使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乐型,掌握五拍节奏的特点及我国特色民族乐器的认识。

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所带来的旋律,介绍乐曲是由哪些民族乐器所演奏的。

5/8节拍的掌握及民族乐器的分辨。

创造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大于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发扬我国传统民间

乐器的知识与文化,是小学音乐课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让学生查阅和搜集有关我国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征,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彝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点,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演唱时,在每小节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两旁吸气。旋律活泼跳荡,富于动感,特色鲜明。作曲家秦鹏章就采用了彝族“跳月”的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写成了这民乐合奏曲。

教学准备:“哈利·波特”的魔杖、音乐课件、演奏的乐器、彝族服饰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设计用有趣的魔杖给予学生神秘的暗示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请根据魔杖的提示寻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华民族音乐知识的线索,看看同学们谁的运气最好,在准备的民族知识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师提前藏在学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让学生赶快找到并揭开谜底,学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乐器、音乐、舞蹈、服饰、民族”等,找到教师提早准备的彝族素材。并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民族知识。

3、通过音乐使学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细跳月》的旋律,并进行详细的段落分析,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4、通过乐器使学生了解这首旋律活泼跳荡的《阿细跳月》,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教师准备一样实物乐器,其余的乐器可用课件代替,准备的乐器可以让学生轻轻地用手尝试,使学生体验拿到实物的乐趣。

5、通过服饰使学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并延续“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学生在教室找到关于彝族的服饰及装物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舞蹈使学生掌握5拍节奏型,先可以用简单的手来表示,123拍不动,45拍拍手;然后加上脚,123用脚来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较强难度。

7、结束,同学们安静的等待和倾听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节之夜”,教师用“哈利·波特”的魔杖变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间,请同学们听着《阿细跳月》的旋律,穿着彝族服饰,跳着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请一位同学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来,融入到我们团结的大家庭里。

8、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阿细”是彝族一支系的名称。阿细跳月原称阿细跳乐,是阿细人举行各种庆典必不可少的舞蹈,娱乐、交际和择偶的重要媒介。阿细人自称“高斯比”,意为“高兴地跳”,也称“跳大三弦”。起源于弥勒县西山可邑村的彝族阿细支系。据调查,阿细人跳乐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它的来历无文字记载,民间有多种传说,但都与火有关。阿细跳月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跳乐,男女老少皆宜,可同场起舞,为2/4节拍,舞步简单;发展到第二阶段时,男女只独脚颠跳,为5/4节拍,即为现在的阿细老人舞;发展到第三阶段为青年舞,动作和乐曲热烈奔放,为男女青年对舞。阿细跳月时的助舞乐器主要是笛和三弦。 1946年,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及弥勒、路南两县在昆明求学的葬族学生到路南圭山和弥勒西山的彝族地区采风。联大师生看到阿细跳乐总是在月夜进行,于是将“跳乐”改为“跳月”。

此后,经过舞步的不断改创和规范,乐曲方面也不断提高完善。新中国成立后,激情似火的阿细跳月,跳到了全国和国外,曾先后参加过国庆庆祝活动演出,世界青年联欢节,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国艺术节等以及一些重大运动会、博览会上的演出。真是“跳得山欢水也乐,跳得云舞天也旋,跳得百鸟飞来看,跳得满山荼花开”。1986年,美国乐坛把《阿细跳月》乐曲列为最受欢迎的世界十大乐曲之一。 。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