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4-09-24 作者:碧墨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篇一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谈(网友来稿)

王红艳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通过托尔斯泰墓与其它三个伟人墓的比较,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及其高尚的人格。第一次讲解结束后,学生对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发现文中着力描写了托尔斯泰墓,而对其它三个伟人的墓地只是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茨威格之所见,因为无从比较,所以也就绝没有茨威格拜谒托尔斯泰墓看到逼人的朴素所产生的强烈的心灵震撼。于是我又重新组织了一些材料。

一、拿破仑

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于意大利的圣赫勒拿岛。18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病逝,终年52岁。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竟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后,法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力浦派军舰到圣赫勒拿岛接回了拿破仑的遗骨。

1840年12月15日,巴黎人民满腔热情地举行了隆重的接灵仪式。数不尽的人群冒着严寒,迎着风雪,护送着灵柩前往塞纳河畔的废兵院,安葬在废兵院一个大理石墓穴里。废兵院规模宏大,建筑物是十八世纪宫廷设计的样式,富丽、精美、雅致,并设有两座小教堂。

二、歌德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纪德说,歌德的荣耀已经大大超出了魏玛公园,超出了整个德意志。拿破仑用武力铸就的统一的欧洲,歌德用精神来统治它。他是可以令人类骄傲的那种人,那种可以堪称伟人的伟人。

1774年,魏玛公国的军侯在墓园里添建了自己的“公侯陵”,陵墓分地下和上面两层,是一幢带有拜占廷时代风格的古典主义建筑,建筑物前后左右古木森森,令整个陵寝地区气度不凡。歌德的陵墓就位于魏玛公爵的墓园内。陵墓门首是罗马式圆柱,进去是一厅堂,屋顶是蓝色的拱形盖,灵堂在地下室。歌德、席勒的灵柩并排摆在中央。两旁还放着魏玛王公家族的棺木。

三、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夫德镇,是典型的英国南部古镇,循着清幽的布仑河水步入镇中,仿佛走进一个古远的童话。紧靠河边的“圣三一”教堂,建于文艺复兴时期,是镇上最宏伟的建筑,其外表披一层深厚的苔藓。教堂内安葬着莎士比亚的陵墓。沙翁的陵墓是用汉白玉做成的方形高台,高可盈人,莎翁的遗体就埋在高台之下。

多年之后,为了追认莎士比亚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以衣冠碑像在西敏寺占有了一席之地。西敏寺坐落在太晤士河畔喧嚣的闹市区,它成为英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教堂之一,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西敏寺是教堂,但更是一千年来英国王室的象征。英国皇室的重要正式场合几乎都在西敏寺。西敏寺还是一个国葬陵墓。几百年来,英国的帝王百年后无不安葬于此,胄室宗亲、豪门权贵、高僧大侣,文臣武将、圣哲贤达,巨匠名流乃至布衣百姓者,都以别世之后能归宿此地为荣。莎士比亚的雕像镶于墙上的壁碑,壁碑以莎士比亚的雕像为中心,上有雪莱和济慈,左右是作家奥斯汀和夏洛特三姐妹。它位于西敏寺的“诗人之耦”,是一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

这三位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伟人,百年之后,依据个人的身份、地位都受到了应有的尊崇,供后人景仰,永远怀念。

四、托尔斯泰

我感觉讲这篇课文的时候要多增加一些感性的材料,如托尔斯泰及三位伟人的墓地的图片,要是能做成课件,用多媒体演示,效果一定不错。

作者邮箱:why6905@.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篇二

最近带队老师让我们多听听一起来实习的其他同学的课,我想了半天,也就只有语文课可以听了。其他的都是理科,也许也能对我历史教学有所帮助,但我却听不进去,在我看来听不进去就不如不听。所以又选择听一节语文课——李红媛的《世间最美的坟墓 》,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

对于语文教学我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略谈一点皮毛。听红媛的课我有挺多感想的,从中也看到了我自身存在的不足。

首先,红媛的导入大体是这样的,她问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世界上哪些着名的陵墓?同学们说:秦始皇陵。然后红媛又补充了一些在比较着名的,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明十三陵等等。然后说这些都是因雄伟而闻名于世,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的这篇文章,来看看它因什么而闻名于世的。在我看来这样的导入挺好,我认为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迅速地带入课堂的氛围中,同时给学生以宏大的想象空间。她设计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心里想原来这一课也可以这样导入。但据说评课的老师认为这个导入不是很好,我不知道为什么,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我认为导入真的很重要,在我看来它对这节课的教学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很重要的,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而评价是否科学有时甚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适当合理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该科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这也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会适应新的教学理念。而在我看来红媛似乎没有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合理的评价。也许是由于紧张吧!但愿以后不仅她还有我都能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吧!!

最后,我认为初二的学生虽然感性思维仍占一定地位,但他们的理性思维正逐渐形成,老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启发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客观的态度评价事物。对初二的学生,在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理解问题的内涵,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有所提高,从而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而红媛似乎在这点上所所欠缺,可能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有很多,希望我们以后都有所改进吧!

听别人课不仅能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看见自己自身的不足。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何其美哉!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篇三

温岭二中王敬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教育新理念》)所以,我首先肯定了这种大胆表达异议的精神,然后再回过头来检查我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课文的缺点。

先谈第一个问题,即教学过程中的缺陷。

第一次,我在介绍作者和托翁时,是从《教案》和《教师用书》上抄来的.尚缺少一些了解这两位人物的关键性信息:(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的文学家,犹太人。二战中遭受法西斯的迫害被迫流亡巴西。1942年2月2日,他与妻子一起自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与不义发出无声的沉重的控诉。主要作品有:诗集《银弦集》,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俄国自1861--19的社会面貌,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所以,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因为托翁坟墓的朴素美与他的伟大文学成就形成了强烈对比反差显示的人格美激发了作者的崇敬之情,才使作者发出一系列“最美”的由衷赞美之词。这样的认识没有错,但还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的余地。

于是,我在第二次教学中自己动手,广泛搜寻,认真筛选,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介绍: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人,心地善良、纯朴谦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优秀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浪子野心》,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他出身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关心民众命运,同情弱小,他的作品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憎恶强权,鞭笞兽性的残暴,赞美人性的美奂,“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他于1928年访问俄国,适值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于是拜谒了托尔斯泰墓,写文章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1941年夏,他离开炮火连天的欧洲,流亡巴西,希望牧歌般的乡居能够给他宁静。//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主张“道德自我修养”,对贵族生活抱批判态度。1857年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努力寻找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于是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进行试验,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不过都没成功。晚年在思想上完全站到了苦难农民的立场上。努力从事体力劳动,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想放弃贵族的种种特权,想把自己庄园的土地分给农民,抨击教会的虚伪,直至被教会驱逐。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毅然与贵族家庭决裂,以八十二岁的高龄离家出走,孤独地病倒在一个小站上。/托尔斯泰逝世之后,他的夫人向一位采访她的新闻记者讲述说:“列夫.托尔斯泰?雅斯纳雅一个寡妇来找他,他会激动地说:‘我的天哪,她这一冬该怎么过呀,--我给她的三个卢布能顶什么用啊!’他常独自去走访村民,,回来就会这么讲:‘我到村子里去了一趟,发现他们从早到晚就吃干巴巴的土豆,一点儿面包也没有……’。遭受火灾的人们来了,列夫托尔斯泰几乎是噙着眼泪说:‘我的这点儿援助对他们有什么用呢?’他拿手头的东西分给他们,激动万分地说:‘生活多么艰难啊,周围有多少痛苦,多少不幸啊!”。

这些介绍给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更多的必要信息,给学生理解茨威格和托翁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提供了依据。这等于给思考和解答课堂提问作好了铺垫,给学生上树摘取桃子搭好了梯子。然后设计了一些值得探究的“为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更完美而深刻的结果,力求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入。几个问题是:

1、在远离尘嚣的亲手栽下的树林中修建一个朴素的坟墓是谁的主张?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托翁的主张。托翁身为贵族,却是贵族阶层的叛逆。他同情劳动人民,努力从事体力劳动,生活简朴,提出贵族“平民化”主张。最后在放弃贵族特权问题上与家人的矛盾日益尖锐,毅然放弃贵族家庭生活,离家出走。可见,托尔斯泰追求的是道德自我修养,远离世俗,平凡普通,追求的是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由于生前没能实现,他希望在这远离尘嚣树林中实现他的愿望--亲手栽下的树能给他带来远离世俗疏远贵族的真正的幸福。)

2.请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托翁墓逼人的朴素这一特点的语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这些景象?(因为远离尘嚣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追求的是远离世俗--贵族生活。无人管理守护,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追求过平民化的简朴平凡普通生活的行动。没有十字架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因追求真诚而大胆抨击宗教虚伪被教皇驱逐的结果。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不留姓名使作者联想到主人生前深感被声名所累宁可放弃贵族生活而离家出走的行动。因此,这些景象是托翁的一切生前追求和至死不渝的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3.托翁墓只是“小小的长方形”“逼人的朴素”的土丘,可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最感人”“最美”“扣人心弦”?(因为“小小的长方形”是外观,与其他伟人墓相比,托翁墓逼人的朴素就更明显。作者在这朴素的墓前觉得托尔斯泰的一生的行动“最感人”,身为贵族同情穷苦农民的心灵最美,至死不渝追求的精神最震撼人心,这些才使坟墓令作者感到“最感人”“最美”“扣人心弦”。)

4.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有哪些?为什么作者说三个伟人的坟墓都不如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庄严肃穆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他文学上成就巨大,给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他生前力求简朴平凡普通、道德自我修养,追求没有罪恶的理想社会至死不渝,这种精神更伟大。因而朴素的坟墓也比其他三人的大理石墓更感人,更能剧烈震撼人的心灵。因为作者心灵中充满人道主义,关心民众,同情弱小,思想和追求与托翁有许多共通之处,心灵有共鸣,所以作者认为这远离尘嚣的朴素的坟墓比所有挖空心思用大理石等奢华装饰的坟墓更震撼人心。确实,朴素本身可能并不一定美,但是,“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托尔斯泰],作者是因为这朴素的坟墓中埋葬着伟大而敬爱的`托翁才觉得这里是最美、最宏伟的圣地。)

这样,同学们真正理解了托翁的伟大,也理解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动机和主旨。

再来谈第二个问题。如果用高考大纲诊断修改病句的要求和方法来检查分析。文章由于翻译者追求“信”而忽略了“达”和“雅”,某些句子确实有点儿欠顺畅,读起来有点儿拗口;有的句子因杂糅或罗嗦累赘而理解费力,这不能不说是课文的缺点。我大胆猜想,恐怕这也是当年考生在这道实在非常简单的阅读测试题上普遍栽跟头的原因之一。如:

1.这将被后代怀着景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作者本身就是“怀着景仰之情来朝拜”的“后代”之一,何必再用“将”字)。

2.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树苗”是不必“种”的,可删去“种”,如果改为“这些在初秋的微风中摇动的挺拔的大树是托尔斯泰童年时亲手栽的”就比较符合学生的口味)。

3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地方”自己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吗?是人的行动才会使地方变,“幸福的所在”,有点儿拗口,不合现在学生的习惯。所以,这句可以改为“亲手种树会使这地方变成幸福之地”)

4.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保姆或村妇讲的本身就是“传说”,谁也不能或不会承担讲述的什么责任,所以,“许诺”一词用得不当)。

5.夏天……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夏天,不必在乎阳光是否“暖”,这片土地也不必在乎是否“暗”,如果根据全文的情调,改为“夏天,…….柔和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温柔的白雪覆盖着这片幽静的土地。”这样,既合情理,又更顺畅)。

6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朴素的环境和氛围不会“禁锢……闲情”“不容许大声说话”,但是它能“遏制……闲情”“令人不敢大声说话”)。

7这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任人物当中的一个。(“长方形”后缺少一个主语“土堆”,后半句外国句式味道太浓,改为“这小小的的隆起的长方形土堆包容着一个当代的伟大人物”更合汉语口语习惯)。

8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因为大理石也是奢华装饰的一种,所以“和”应该是“等”)。

9文章最后三句由于句式杂糅或罗嗦累赘给学生理解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

第一句是最明显的杂糅句子,“成千上百……的人中间”作主语妥当吗?“没有一个有勇气”又怎么做,没有了下文,句意就没有完整,因为“哪怕……摘一朵花留作纪念”是插入语,只起补充强调作用。应改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千上百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没有一个敢从这幽静的土丘上攫取任何纪念品,哪怕仅仅是摘一朵花。”

第二句把“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换成“永远如此的”岂不更简洁易懂?

最末句,“看上去”三字没有作用,因为这句本来就是作者的看法,可删去。“都不像”可改为“都不如”或“都不及”。“甚至全无人语声”下面已有“肃穆”,“感人至深”与后面“剧烈震撼……”重复,可删去前两者。“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若用“心灵”就简洁得多。

由此看来,学生的话并非全无道理。

有人说:“目前,很多学生学习中国语文感到茫然而不得法,最后导致对中国语文的厌倦和兴趣的丧失;中国语文教育还没有很好地激发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中国语文教育的民族特色突出不够,学生还没有感受到中国语文独特的民族魅力。”语文课本的编者,如果能把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请翻译专家进行精心的斟酌修改,达到既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又像某些电影电视剧中的对话那么精彩,使学生在欣赏世界文学精品时同样能感受到中国语文独特的民族魅力、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必定会好得多。

我想:只有教师努力,编者认真,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热情,中国语文教育才会有希望。

.12.5于虎山下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篇四

声名盖世的一代文豪,静静地长眠在自己的故园,就在手植的树木之间,没有碑揭,没有名字.就像任何一个悄然归去的灵魂。然而,他却不会寂寞,与之长伴的,有年复一年花的开谢,有自然风雷雨雪的变迁,有千百年不减的肃然敬仰和缅怀。这种归宿,是一种超越了任何形式羁绊的永恒。

凡是生命,总逃不出生死来去的轮回。不管有过怎样赫赫的功名,建亿起多么大的雄图霸业,事情都会在昨天过去时烟消云散,做事的人也不过瞬息百年,终都归于尘土。再大的英雄,最后也都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去,一样腐朽于无形。这并不是悲观的宿命,而是无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生与死的现实使它们成为哲学、神学和文学中永不陈旧的论题。作为常人,总也会理智地正视豁达的也好,怕死的也好,在平平凡凡的一生之后,也是一个安安静静的死亡。这个纯自然的结束对世界自也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影响,死者本身也不会有什么奢望,最多不过是希望去得安详一些,像无疾而终,死后能有一方净土安眠之类便已足够来来去去的生命,平凡庸碌的个体在时间里没有任何意义,而人们也通常颇有自知之明地不对自己的死有什么要求但死亡对于名人,或者英雄, 意义就可能大不相同。他们都是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其一举一动都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再微小平淡的事情,在英雄的身上也马上会变得非同凡响,人们都会用无比的精神去关注。而英雄的死,对其自身尚且是改变一切的终结,何况对于历史和民众。于是乎,英雄自身便也对这个最终的归宿有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梳理历史传记里的这方面记载,便能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有些英雄远在生前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并越来越以这重要为然。他们知道自己的死会改变很多事情,于是他们不愿死去,相信自己能扭转乾坤,而即令最后仍不得不死,也要与众不同。秦始皇自以为功盖千古,就想要干秋统治,所以一面寻求不死药,一面又修建了穷极人工的山陵。而放眼古今,有多少英雄不是像始皇帝这样神骄气傲、居功自重?但在风流云散之后,千古之后还能被人常念于心的,古来又有几人?而那些因宝引盗、自废丘墟的帝王将相,更是多如沙尘。这时,便不能不深深折服于茨威格的真知灼见。

历史并非都是与人为善的,事实上还有些恶作剧般的顽皮。

正如妄图“不朽”之人结果却往往招致“速朽”。反之,那些宁静淡泊地对待生死与名声的人,或许更能让历史留下更深的记忆。对于世间英雄,更是如此。因之英雄的归处应该是正如托尔斯泰一般平静地走向平淡,再由平淡而臻至永恒,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水恒。

世间最美的坟墓读后感篇五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全名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世间最美的坟墓]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泥土读后感(优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

    2023年奋斗的读后感(大全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2023年天才少年读后感(精选9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

    2023年叶圣陶新的表读后感(汇总7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

    2023年小橘灯读后感受(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

    时代广场蟋蟀读后感不到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模板10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

    2023年春水读后感(大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

    匆匆读后感(实用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

    最新雷锋日子读后感 学雷锋读后感(精选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

    最新三国演义读后感赵云 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6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