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的诗句简短

时间:2023-02-24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悲秋的诗句简短》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悲秋的诗句简短》。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悲秋的诗句简短一

1、单元教学要求

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这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尤其是女生,订阅了《读者》《散文》《美文》等杂志。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1、朗读感受

重视诵读、美读。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怀。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读出课文中美好的感情来。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设疑讨论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

(1)表现手法

阅读指导

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关键是处理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两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情托景,情景浑然一体。

阅读实践(学生活动为主)

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可借助《预习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品读“槐树的落蕊”和“秋风秋雨”两段。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

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

其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句话辨证地阐述了教材、教师、教学三者的关系,“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1、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准备

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制作幻灯片(古代有关秋的诗句)

4、教学实施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

教师归纳总结: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因此,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电脑显示如下资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清”----清闲恬静安谧

“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落寞衰落萧条

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

3-11段写景(朗读)。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来描写的。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

悲秋的诗句简短二

迷失的九月,自己在时光的记忆里悲伤着,多少次在梦里哭泣,多少次在梦里思忆,多少次在梦里不能自已。温暖的九月,却让自己过得如此悲凉。

时光静静的走着,秋天的风已将满山遍野吹的金黄,漫天飞舞的落叶,像是在诉说着这一季的荒凉还有那抹不去辉映在心间浓浓的哀愁。

不知为何,属于温暖的九月,却让自己过成了黑色,挣扎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多少次在心酸中纠结,也曾扪心问自己,上天是否真的已沧桑心意。

九月,感叹时光的薄凉,属于收获的季节,却还是延续着上一季节的难过。光阴的旅途里,会走的这样艰辛。

人们常说,伤春悲秋,或许真的是自己习惯了在悲伤中漂泊,才让人生变得懵懂与脆弱。

我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会与众不同,也都坚信努力过,便会得到一份收获,认真过,便不会有诸多的困惑。可惜,这一切,好像都离自己很远很远。

九月,云淡风轻,我跟随时光的步伐,却未在流浪中,将隐藏的悲伤埋葬,似乎,这秋高意凉的季节里,只能用浓浓的愁绪与酸涩带过。

九月,或许才会这样孤寂,故事里有人走茶凉的行客,生活中有点点滴滴心酸的印记,在繁华中领会美丽与幸福,在失落中领略秋风掠过的落寞。

薄凉的时光里,我始终在缅怀和感慨,缅怀属于曾经的美好,感慨季节带来的凉意与沉浸在心内的悵惘。

九月,我为自己悲伤,不为往昔的故事,也不为故事里的过客,只为属于这一路漂泊的心酸。

九月,我为自己悲伤,不为曾经的烟火,也不为烟火里的璀璨,只为这一季秋风带来的难过。

九月,在梦中感怀秋的温暖,在现实中,接受寒风洗礼,肆意将萧索的孤影吹散,不求将悲伤埋葬,只愿不会走的这么孤单。

悲秋的诗句简短三

1、 单元教学要求

《故都的秋》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2、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于是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3、时代背景: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文科学生,应该说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订阅了《读者》《散文》等杂志。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1、朗读: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运用提供的朗读素材进行跟读、自读、情读(有感情的朗读)、变读(对原录音材料在朗读中处理不好的地方进行调整美化),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

2、设疑讨论: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

(1)表现手法: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关键是处理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两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情托景,情景浑然一体。 阅读实践(学生活动为主) 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可借助《预习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

(2)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品读“槐树的落蕊”和“秋风秋雨”两段。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其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1、 教学目标:

(1)学习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教学准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制作幻灯片(古代有关秋的诗句)

4、教学实施: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2)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电脑显示《滕王阁序》、《天净沙·秋思》、《琵琶行》、《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居秋暝》等文字资料,再显示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3)、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4)、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5)、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秋光、秋声、秋色、秋味。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6)、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7)、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8)、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教师点明: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9)、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较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此文,我感觉人文精神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教学设想。同时,我以为优秀的作品应具有无限的张力,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甚至是重新的建构,学生应该借此写一篇有质量的“个性化作文”,为丰富我们所承担的中央教科所课题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上习、评价文章,仿写散文。

学生借助课件中的录像等媒体体验作者的情思。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可以借助录音一步步的跟读甚至是反复听读;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可以放弃听读,也可以去研究专家的朗读。

悲秋的诗句简短四

1、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2、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陆游《秋雨益凉写兴》

3、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程颢《秋月》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5、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6、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9、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0、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

11、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2、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温庭筠《苏武庙》

13、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14、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疏树几行。——纪映淮《咏秋柳》

1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6、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17、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曹雪芹《咏白海棠》

1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1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20、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杜甫《宿府》

21、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

22、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23、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李攀龙《送明卿之江西》

24、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5、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26、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27、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8、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折荷有赠》

29、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李清照《多丽·咏白菊》

30、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郑板桥《咏梧桐》

31、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32、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吴文英《琐窗寒·玉兰》

33、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白居易《秋思》

34、淡淡横朝烟,脉脉深秋思。——刘道著《湘江秋晓》

35、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36、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陆游《秋夜》

37、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38、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39、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赵翼《野步》

40、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顾况《宫词五首·其二》

41、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42、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43、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44、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4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46、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班婕妤《怨歌行》

47、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

48、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白居易《微雨夜行》

49、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张仲素《秋夜曲》

50、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51、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52、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陆游《秋兴》

53、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54、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董士锡《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

55、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张炎《疏影·咏荷叶》

56、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57、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朱庭玉《天净沙·秋》

58、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

59、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纳兰性德《一络索·过尽遥山如画》

60、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宋之问《始安秋日》

61、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6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63、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

64、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65、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秋歌》

66、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6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68、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晚秋》

69、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70、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陶渊明《和郭主簿》

71、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72、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73、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7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76、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柳永《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77、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李白《长相思·其一》

78、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寇准《书河上亭壁》

79、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史达祖《临江仙·闺思》

80、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悲秋的诗句简短五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构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资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必须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异常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进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在评论古人悲秋时,文章写道: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异常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将上述富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汇集起来:清、清闲──恬静安谧,这是故都秋的“清”;细腻、幽远──幽静深邃,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萧条──萧条凄凉,这是秋的“悲凉”。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画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注意创造诗一般的意境,但大多在对客观生活的描绘中完成,郁达夫却注重从主观感受上来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怕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如果把以上的主观色彩称为“理智的思索”,需要借助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必须的鉴赏本事才可完成的话,那么,也能够把《故都的秋》对客观色彩的描绘称为“自然的再现”,它直接诉诸读者的感官。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既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点染,便把自然力赋于北平秋天的种种神韵和盘托出给了它的读者,既映衬出秋的底色,又和谐着文间的基调。你看: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这种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从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笔而至的点缀,其实作者对色彩的选配是颇具匠心的。这幅画面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红、黄、橙等“热色”,就破坏了主观色彩的协调和统一,冲淡了故都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审美观点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悲秋的诗句简短六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郁达夫通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用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几种景象,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切的不舍与眷恋。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首写景抒情散文,因而教学重心在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

2、通过听名家范读录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把握文章情感基调。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清、静、悲凉”体现在何处,以及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3、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结构特点及文中情与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内心的眷恋与不舍。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诵读诗句导入:“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对话同学:同学们,从老师的诵读声中,你能感受到,这句诗描绘的秋景是怎样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所见之秋景也必然不同——北平的秋景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顺势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作者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把握。

首先,我会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同时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频,纠正他们的读音与停顿。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找到北平秋天总的特点。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说出总体特点是清、静、悲凉。这便抓住了本篇文章的文眼。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意之后,我会再次让学生浏览文本,并设置问题。我的问题是: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能否为这些画面分别取个名字?学生经过再次浏览后不难得出,文章描绘了五幅画面。分别是:秋院观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枣染色。

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文章开头便指出故都秋天的特点是“清、静、悲凉”,请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说说作者怎样把抽象的“清、静、悲凉”展现出来的?学生朗读后,我会指定一两名来回答。经过总结,我们看到:

第一幅画面:作者着重写了牵牛花。作者认为“蓝色、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由此可见作者更倾心于冷色调的花,从而在色彩上营造出“清、静、悲凉”之感。

第二幅画面:作者写秋槐避开了槐树高大挺拔的树干和茂密的树冠,而是选取了落蕊进行描写。落蕊的意象可同“落木”,给人萧瑟之感。

第三幅画面:文中的蝉不似夏天的蝉一样高声鸣叫,而是“衰弱的蝉声”,是“嘶叫”,悲凉之景跃然纸上。

第四幅画面:文中运用“一层秋雨一层凉”这句俗语,在触觉角度对寒意进行了直接的描写。

第五幅画面:文中的秋果并不是丰收的意象,描写的秋枣是“淡绿微黄”的,说明枣子仍是青涩的,给人萧条之感。

接着,我会提出第三个问题:这五幅画面是按照怎样的写景顺序描写的?是否凌乱突兀?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

五幅画面并不遵循常见的写景顺序,但并不突兀。每幅画面都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下笔,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在分析了主体部分之后,我会继续指定学生读开头和结尾部分,并提问:文章标题叫做“故都的秋”,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学生通过朗读并稍加思考,明确:写南国的秋是为了和北平的秋作对比。以南国秋天的“淡”来衬托北国秋味的“浓”,以南国秋天的“尝不透”来突显在北国“才感受得到底”。从中体现出作者对于故都的眷恋与不舍。

接着,我会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北平的秋天是否没有明艳之景、繁华之象?为何作者笔下尽是萧瑟之景?讨论结束后,我会指定小组派代表来回答。结合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我将会引导学生明确: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北平的秋天也是有明艳之景、繁华之象的,如游人如织的颐和园、红叶似火的香山等,但是在此时,作者正经历白色恐怖威胁,政局动荡,内心自然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作者本人失意、沮丧,“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主观色彩”,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特点。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在拓展延伸环节提出古人往往有伤春悲秋的传统,请学生思考:你能举出哪些悲秋的诗句?这一环节我会让同桌间进行交流,而后派代表回答。

(五)小结作业

以师生共同朗读全文最后一句的形式作为整堂课的收束。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课下阅读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体会作者的抒情方式,感受其“静的文学”这一写作风格。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故都的秋

秋花

清、静、悲凉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形散神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悲秋的诗句简短七

轻抿一厥词

斟一曲画阁天

笔锋眷填西江月

琴心流连春去也

青山无陵

江水竭

芳草渡

乱心浮

飞鸟相还

人踪灭

倚栏西风凉

抬望眼

月轻柔

晓风折柳

夜寒秋寂廖叠澜休

数万里云江

碧波潋滟

滚滚长流

幽兰空谷

香凌几尺流

青鸾凤栖

画中仙

花临几度

月中天

抚琴几度月牙边

丹绘兰心碧珠连

昨梦悲秋至

望断缥缈处

鹧鸪清怨

情缘易浅

犹梦飞榭

韶华陌路

空帐暗数

秋汐几孤鹭

悠见南山

低舍陶篱户

忆昔往追怀

茶砌旧亭台

烟柳拂堤岸

一语难断

泪覆枕思

况今且

时事风彼云淡

云雁难归期

锦书谁与寄

转念间

思倦语

声声慢

声声叹

梦中伊景不复有

唯留明月诉心愁

缘来缘去缘如水

花开花落终成空

我拿什么来爱你

灵魂

还是肉体

余生已不多

灵魂一直在游走

一颗不安静的心

渴望着暴风雪的袭击

要么

就飘向梦想的远方

要么

就干脆的枯竭

何必

揪着一颗心站在风里

向往远方

荒漠的城市

冷漠的人群

谁拍岸卷起

千堆雪的灿烂

青衫已远

故人长绝

流年里

发如雪

焦燥的不是命运

而是眼睁睁的看它走远

比如生命

岁月和梦想

想留

留不住

想要

得不到

启明星隐藏在铁幕之后

可以想象却看不到

一朵花静静的开

一朵花又静静的败

无需要理睬

也不要人怜爱

也许

这就是生命

这就是无奈

悲秋的诗句简短八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5、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6、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7、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8、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0、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吕渭老《薄幸·青楼春晚》

11、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王琪《望江南·江南月》

12、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曹操《薤露》

13、花渐凋疏不耐风,画帘垂地晚重工,堕阶萦藓舞愁红。——孙光宪《浣溪沙·花渐凋疏不耐风》

1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5、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16、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春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常记曾携手处,千树压梅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何时得见。

17、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曹植《杂诗六首·其一》

18、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边贡《午日观竞渡》

19、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0、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21、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22、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23、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24、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2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6、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27、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28、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29、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30、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31、情是情非情,情非情是情,梦长酩。

32、夜微凉,灯微暗,暧昧散尽笙歌婉转。

3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34、翠蛾轻敛意沉吟,沾襟,无人知此心。——孙光宪《河传·花落》

35、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36、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蒋春霖《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37、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8、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

39、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40、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4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2、眉尖早识愁滋味,娇羞未解论心事。——黄公度《菩萨蛮·眉尖早识愁滋味》

43、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44、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45、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

46、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47、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48、追忆昔日秦皇雪问情那看几多愁

49、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50、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5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52、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53、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54、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元好问《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55、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56、怕歌愁舞懒逢迎。——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57、戏子如画一生天涯。

58、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59、自古英雄多孤单,命运难济随人好,花照开,人不见。

60、只身步步海天涯路无归霜满颜。

61、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63、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

64、悲痛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65、这次第,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66、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67、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68、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69、凤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70、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71、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纳兰性德《菩萨蛮·白日惊飚冬已半》

72、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7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74、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场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凄凉寿椿楼,证得涅盘果。

75、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76、捣就征衣泪墨题。——贺铸《杵声齐·砧面莹》

77、才道莫伤神,青衫湿一痕。——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7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79、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8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1、教人怎不伤情。——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82、眼中泪尽空啼血。——向子謓《秦楼月·芳菲歇》

83、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84、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85、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86、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悲痛画不成。

87、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高观国《卜算子·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

88、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

89、共眠一舟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90、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91、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春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常记曾携手处,千树压。梅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何时得见

92、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93、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94、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95、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96、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97、缘已逝而情难止,生有崖而思无尽。

9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99、恨不生逢时,处处与君好。

100、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

101、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102、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103、独上小搂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

104、修短各有期,生死同别离。场此一坯土,泉址会相随。今日我笑伊,他年谁送我。凄凉寿椿楼,证得涅盘果。

105、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106、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107、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08、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蔡挺《喜迁莺·霜天秋晓》

109、人不在,雁空归,负佳期。

110、年年拚得为花愁。——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111、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薛昭蕴《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11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13、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欧阳修《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11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15、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杜甫《后游》

116、缘来缘去缘如水,情散情聚情何归

117、看着你要走,偏偏却无法挽留。

118、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119、天涯地角有穷时,仅有相思无尽处

120、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

121、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22、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史达祖《双双燕·咏燕》

123、草木虽无情,因依尚可生。——李白《树中草》

124、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25、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126、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127、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128、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晏几道《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

129、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

130、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高中体育学期工作总结如何写(五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2023年高中体育学期工作总结如何写(五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2023年高中体育学期工作总结如何写(五篇)》的简介: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

    2023年人口普查工作总结怎么写(3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2023年人口普查工作总结怎么写(3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2023年人口普查工作总结怎么写(3篇)》的简介: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

    最新圣经中的经典名言38句经典汇总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最新圣经中的经典名言38句经典汇总》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最新圣经中的经典名言38句经典汇总》的简介: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

    如何写精美句子仿写例(推荐)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如何写精美句子仿写例(推荐)》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如何写精美句子仿写例(推荐)》的简介: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

    青春格言经典简短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青春格言经典简短》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青春格言经典简短》的简介: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

    最新孔子教育名家名言警句佳句范本(二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最新孔子教育名家名言警句佳句范本(二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最新孔子教育名家名言警句佳句范本(二篇)》的简介: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

    如何写时间的名言谚语(推荐)(九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如何写时间的名言谚语(推荐)(九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如何写时间的名言谚语(推荐)(九篇)》的简介: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

    有关农村村民的入党申请书范文如何写(二篇)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

    关于好习惯的名言警句怎么写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关于好习惯的名言警句怎么写》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关于好习惯的名言警句怎么写》的简介: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

    推荐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汇总(5篇)

    百分文库为您整理了《推荐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汇总(5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或生活能提供便利,关于《推荐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汇总(5篇)》的简介: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