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名校长工作室培训心得 名校长工作室活动心得体会(优质5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紫薇儿2023年名校长工作室培训心得 名校长工作室活动心得体会(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名校长工作室培训心得篇一

按照《成华区教育局2014年工作要点》和“何建明名校长工作室2014年工作计划”,工作室成员在领衔人何建明校长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理论,积极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行动研究,促进了工作室成员教育理论素养、管理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2014年名校长工作室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明确了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方向

鉴于工作室成员均是石室初中教育集团联盟成员学校的管理干部,在2014年3月20日,何建明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何建明校长召集工作室全体成员召开工作会。在会上,何建明校长就工作室成员的选定和工作原则进行了介绍,他指出,要石室初中教育集团联盟的工作和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结合起来,要把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室成员的个人成长目标结合起来,争取用三年的时间让工作室成员自身专业得到发展,自我管理水平得以提升,所在学校所分管的工作有进展,同时发挥石室初中教育集团联盟的作用,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接下来,何校对工作室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思路,未来三年内,工作室将重点开展四项工作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是“正心教育”课程建设(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二是教师队伍层递化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三是教育信息化推动学校办学现代化行动研究。四是“三步递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希望各个成员根据自身情况和所在学校实际,选择其中一个或者几个开展探索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接下来,何校长和各成员一起共同商量确定了各成员的研究重点,并签订了“帮带合作协议书”,让工作室各成员明确了自己的2014年奋斗方向。

二、搭建了工作室成员的研修平台

以活动为载体,让工作室成员在承担、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开展协同研究,在活动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研修能力是本工作室的一贯主张。

(一)2014年3-5月,由工作室成员张笔春牵头组织的“石室初中教育联盟第二届“卓越杯”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如火如荼进行。“卓越杯”学科课堂教学竞赛规定联盟内所有五年及以上教龄的老师都应参赛, 目的不仅是全面提升联盟内各学科教师教学技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成熟型教师追求卓越,向精英教师迈进,同时也是为了锻炼联盟学校管理干部,提升干部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本届卓越杯赛课主题为“互动课堂促进学生灵动发展”,侧重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贯彻平等教学的理念,充分展现了教育的信息化,和教育的互动性。本届卓越杯大赛参赛教师达到了342人次,积累案例资源共200余篇,其中获得一等奖54人次 二等奖79人次 三等奖53人次。在本届大赛中,还涌现两大亮点,一是一赛六校同承担,齐聚一堂共欢颜。本届“卓越杯”大赛由二仙桥学校承办,统一协调。联盟兄弟齐协力,分别承办各个学科决赛,使教学竞赛更有挑战性。赛点分布六校区,学生情况更为复杂,差距更大。这就降低了授课的预设性,正真考察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素质。同时,也使各兄弟学校的师生均感受到了精英教师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教育均衡化。二是一课三项同比赛,教学理念新变化。本届“卓越杯”除了继续沿用上届比赛中的优秀组织形式外,在奖项设置上新增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奖项。同一堂课可参与三项评比,二仙桥学校王克荔老师、四十中何小飞老师就一举拿下了三个一等奖。充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挖掘了教师潜力。另外课堂教学竞赛评分标准中课堂互动占50分,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尤其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多样、过程有效、展示积极、评价提升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以“多向互动,平等交流”促进学生灵动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二)2014年5月

24、25日由工作室成员廖新、林俊、郭中全等牵头组织的第十二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在石室初中(青龙校区)顺利举行,来自全省的12只市(州)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整个活动组织有序,运行良好,得到了与会成员的一致好评,成华区教育局和成都市石室中学初中学校被授予“第十二届四川省青少年机器人创新实践活动特别贡献奖”。

(三)2014年10-12月,由盟员学校、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40中承办的“石室初中教育联盟第二届‘新苗杯’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活动”如期进行,总共历时近三个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本届“新苗杯”,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指导,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在“构建高效课堂,搭建成长平台,促进专业发展,推进合作探究”的主题思想指引下,力求为青年教师构建合格课堂,搭建成长平台,促进专业发展。在整个赛课活动中,呈现出以下优点:1.组织有序。从初赛到决赛、从设置竞赛课题、抽签到赛课教室的布置、学生的组织,各个环节都进行得比较顺利。比如,参赛课题内容的设定充分考虑授课内容与班级类型的搭配,力求为参赛老师提供公平、合理的竞赛环境。2.参与面广。第一,参赛教师多。不完全统计,从初赛,到各个赛点的复赛,再到决赛,听课人次达到1000次以上。3.参赛教师成长明显。我们很欣喜地发现,从初赛到决赛,很多参赛教师有了很大的提高。注重学情的研究,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推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些“新苗杯”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参赛教师的脑海里。他们研读教材、精心设计、反复磨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提升的过程,他们在赛课中的表现和进步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4.促进了各校赛课团队式发展。从选手的个人准备到教研组的集体打磨,从组内老师的评议课到专家评委的指导,从人员接待到摄像、多媒体的使用,从方案制定实施到教案课件的收集整理,从各校的安排落实到校际间的合作分工,各方面都在这次竞赛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为学校的管理、教师的发展培养液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2014年11月7日,在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小学整改专委会”)主办,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承办的主题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中小学整改专委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成华区举行,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作为本次学术年会的协办单位,承担了分论坛主题展示与专题报告任务。石室初中分会场工作由工作室成员林俊牵头负责落实,周雪芹等其他成员积极协助参与。从校园文化布置,到来宾参观校园,从专题讲座到语文学科的微格教研展示活动,无一不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代表们一致认为:石室初中承担的会议组织非常精细和高效,石室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也很有特色,非常值得学习和推广。

三、提供了工作室成员的学习机会

(一)2014年9月10日下午,何建明名校长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和石室初中全体教师,石室初中教育联盟领导及部分学生及家长代表一起,参加了在石室初中青龙校区四楼阶梯教室举行的庆祝第30个教师节活动。活动过程中,石室初中各教研组老师讲述了教育教学的感动故事,共同回忆团队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学生代表及家长代表以诗朗诵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敬意,无不让人感动、留恋。今年既是我国第30个教师节,也是学校在石室中学引领下培华校区成立5周年、青龙校区成立1周年、教育集团联盟成立第三年,名校长工作室成立的特殊日子,工作室领衔人何建明校长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任务,着力于“集团联盟、共济发展”,为成华教育书写壮丽的篇章。

(二)2014年10月22日,何建明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在何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石室初中青龙校区举行的智慧课堂教学教研现场会。智慧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类型,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以科学定位于学生学习,让“先学后教”这一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提升为多样化的“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校本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自主学习、知识理解、学生查漏或复习、课堂内容永久存档”等,更有利于碎片化、混合式的课堂穿插和使用,使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课前学习,课内对话、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的知识内化教学过程,是师生角色转化课堂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教学结束后,石室初中青龙校区所有数学组老师就这堂课开展了微格教研,通过互联网传输课堂教学信息并实现定向、定点、定时回放,对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聚焦研究。在探索智慧课堂教法学法的背景下,给与会人员很多的启示。会议在成华区电教馆副馆长李微波,工作室领衔人何建明校长、工作室成员张笔春等的精彩点评中圆满结束。大家一直认为智慧课堂的核心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微格教研方式也有利于促进团队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技能的优化和专业精神的提升,有利于培育团队中骨干教师的自觉性和自信心,特别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发展。

(三)2014年12月19日,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按照领衔人何校长的要求,参加了在石室初中阶梯教室举办的2014年四川省资助金课题《初中教师层递发展实践与研究开题会》,四川省教科所专家周林教授、省教科所领导杨贤科、成华区教师进修校校长毛颖、成华区教师进修校理论室主任邹昌淑等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石室初中校长何建明主持。会议开始,省教科所领导杨贤科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接着石室初中副校长刘全斌就我校申报的省资助金课题进行汇报,在刘校长汇报后,四川省教科所研究院周林、成华区教室进修校校长毛颖、成华区教室进修校理论室主任邹昌淑先后就本课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场老师纷纷表示获益匪浅。会后,何校长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了近期工作的安排,也对工作室成员的科研研究提出了希望。

除了上述主要工作之外,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室博客,进行了资料的建档,梳理了工作室成员的个人研修进展情况等。千帆竞发齐凯旋,百花齐放满园香。2014年已成过去,崭新的2015已经开始,我们坚信,何建明名校长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领衔人何校长的带领下,坚持勤奋学习、钻研业务,坚持合作攻关、勇于实践,一定会实现“让工作室成员自身专业得到发展、自我管理水平得以提升、所在学校所分管的工作有进展和名校长工作室有影响力”的工作目标,为成华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名校长工作室培训心得篇二

校长不能用xx年级的规模多大是合适的?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领导最多能管理好2个人,最合适是5至7人。一个年级最好是2个班级以内。

一个班级的规模多大是合适的?我两次去美国考察学校所见,大约美国公立中小学的班额数在二十人左右,私立学校在十五人以内。本次考察上海十余所学校,班额数在40人上下。据了解,浙江省要求,优秀示范高中的班额数要控制在40人以内。

规模与效益、规模与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规模太小,没有效益。规模过大,影响质量。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小班化是教育管理的国际趋势。

反观安徽基础教育,我们似乎还正处在做大、做规模的阶段,还处在外延发展的阶段。而江浙沪已经开始走向做小、做精细、做内涵的阶段。作为马鞍山,我们应该借助学生数逐年下降的机会,逐步实现小班化,应该慎重撤并学校,我们今天撤掉一所学校容易,明天设立一所学校也许不易。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进一步把握学科属性,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这不仅关系到课程设置的目的,也关系到老师的着眼点与出发点,关系到教学的方式方法。

比如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之母,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的逻辑、严密、简洁、对称等,是其鲜明的学科特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很大。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在中学阶段主要训练学生什么?我认为主要是求真求实的科学素养和操作能力。自然科学某种意义上也是实验性学科,应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

政治、历史等社会、人文学科,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等),而不仅是基本知识。这样的学科应该更多地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地理学科在中学的学科属性比较模糊而尴尬。其实中学地理学科更多地带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地理学科教室,增添动手与实践的元素。

语文与英语是语言学科,其实,也是人文学科。应该注重这两个学科背后所传递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能将这两个学科肢解为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而忽略了其不可代替的人文意蕴。因此阅读教学要加强。

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健康而不是竞技;艺术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审美而非创作。

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应用而不是理解,是会而不是懂。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是否存在“教育过度”的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教育成人化、学科教学难度过大、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过长而睡眠与运动不足、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育过程中管理过多而自主不足、统一要求过多而选择不够等等。

教育是静等花开,静下心来,倾听花开的声音。现在教育的功利与浮躁,使人没有心情等待花开,只想结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个浮躁、短视、功利的时代,人们甚至已等待不了一棵树的长大,等待不了一个人的成长。

“伪”即“人为”。教育即生长。忽视学生成长规律、忽视学生自然生长的教育是“伪”教育。

名校长工作室培训心得篇三

王明霞

2009年12月

本学期,我有幸加入到“李瑛校长工作室”这个团队中,深感荣幸,倍感光荣。李瑛校长作为中区的一位名校长,其领导艺术、工作作风及工作业绩都是有口皆碑的。作为北大街小学的一名教师,我能够零距离的与校长接触,时刻感受着她谦和的态度,折服于她高超的领导艺术,钦佩于她严谨的工作作风。我从李瑛校长的身上,感受到了许多可供我及大家所汲取的精神源泉,现在,我就将我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鲜明的办学理念

我想,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我们的校长之所以成为名校长,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有人曾提出过,一名优秀校长的核心标准:是有科学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应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同一性和多样性。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校长说:办学思想应植根于历史,着眼于现实,服务于未来。办学理念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思想,也是引领一所学校办学目标、办学规划、办学特色的关键所在,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学校的品牌形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李校长提出了“创特色、求发展、争一流、树精品”的办学目标,同时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校的特点,确立了:“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我校在学生的学业成绩、特色体艺活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就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李校长一直着力于打造一支名师队伍,令我感触尤为深刻的一点是,她尤其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积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与成名想办法,搭平台;给青年教师压担子,鼓励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给青年教师给予了极高的荣誉,极大的调动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上进心,在青年教师中比业绩、比奉献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使得许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学校赢得了声誉,为中区赢得了声誉。

二、教师心中的楷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思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意志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校长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景。校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教师心中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感触颇深的就是,李校长非常注重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尤其是在教研模式的创新上,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研活动必须要有实效性,要敢于大胆实践和改革,例如:开学初的“三课两反思”的活动就是在李校长的详细的安排和周密的部署下顺利进行的一项教研模式的创新,效果显著;在创卫迎检工作中,她身先士卒,从自身做起,每天加班加点,亲自审阅学校各项创卫资料,事必躬亲,从操场到每一间教室,力求整洁与干净。全校教师在李校长的引领下,全情投入到创卫攻坚战中,无怨无悔。李校长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优秀的管理能力、出色的社交才能等等我深刻的意识到,感受到:严谨的工作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是取得显著工作成效的前题。我校之所以在各项工作中始终走在前列,就是因为有一位乐于敬业、甘于奉献的好校长。

三、高超的领导艺术

四、独特的人格魅力

“北风与太阳斗智”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管理者:仅仅依靠权力,虽然令人生畏,但也会使人极力反抗,即使大家敢怒不敢言,也难叫人心服口服。而魅力能使人自动解除情绪的武装,而诚心归顺,相形之下,权力显然无法与魅力一较高低。李校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特点:如:正直的为人,教学的专长,管理的技巧,身先士卒,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等人格魅力来行使权力,影响他人。这样将权力和魅力两者结合起来的人本管理,才能实现了对下属的真正意义上的领导。因此,一个好校长,首先必然是一个有思想的校长,一个能最大限度地使老师和学生都具有获得成功的能力,能把学校建成团体认同、心灵安全、个性开放、敢于尝试、乐于探索的精神家园的校长。忠诚、勤奋是做人之本,组织教师学习励志类的读物;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实行制度管理;运用“鲇鱼效应”向全市公开招聘教师来激活教师队伍;在分配中加大激励因素,奖励先进;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在管理中尊重教师,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等等管理手段。不仅让教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更用人情关怀和感情接触融合人、凝聚人,形成了团队精神,体会到了共同创业的艰辛和幸福。通过学习,感触颇深:

我对自己设立了以下目标:

1、多研究,能运用。加强自身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灵活运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灵。

2、多听课,勤交流。积极参加每一次的听课评课活动,多听工作室其他老师的课,每次听课后要主动进行请教和交流。

3、多参与,重积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能参加的尽量参加,如校本培训、各项教研活动,各项主题活动等。

4、多学习,善反思。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育随笔和教学反思,加强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平时抓紧时间加强自身学习,本学期至少阅读一本到两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阅读教育专著和教育教学文章,做好读书笔记。

5、多请教,促提高。首先努力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爱岗敬业,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善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促自己在各方面工作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6、多总结,利进步。每个学期末对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进行总结,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

总之,这次学习活动我受益匪浅。以后的我会积极融入,认真学习,虚心求教,不断进步!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这次学习活动后的最大感受就是:我要不断地去学习!一个学期结束了,但深入到李瑛校长工作室的体会,仍不时冲撞着我的灵魂,给我鞭策,催我奋进,此时,我有一种沉甸甸的收获之感:业务精良、作风硬朗、不徇私情、任人唯贤——是李校长给予我最深的感触;一丝不苟、不怕吃苦、甘于奉献——是李校长工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与各校领导的接触与交流,为我擦亮了迷茫的双眼,他们为我点燃了思想的火把。

名校长工作室培训心得篇四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中国。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未来的中国人。我们今天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也就决定着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中国。

城市里的人生活在小圈子里,世界很小。乡村的人能看得见整个世界。在城市森林里,我们仰望星空,星空很小,天空灰暗;我们脚踏实地,踩着的是坚硬的水泥地,而不是松软的亲切的土地。乡村的天际线很远,让人相像到无限;乡村的大地有着泥土的质感和味道。

学校的物理环境对人的性格、心情、气质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对人的身心健康也至关重要。逼仄、拥挤、嘈杂的生活环境往往产生浮躁、紧张的心态,甚至是自我身心冲突,延及人际之间的思想和行为冲突;安宁、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形成从容、大度、深刻而平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上海的市区学校相当一部分面积比较小,往往只有一栋楼,但很精致、人文。这也符合上海人的性格,精细、人文,但略显小气。北京的学校面积相对要大一些。美国的中小学面积与学生人数之比要大得多。他们的教室面积一般在xx年人和受教育者,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得到成长。毫无疑问学生的成长是学校的根本目的。

同时,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自身要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教书育人,使学生得到成长。根据康德的说法,人本身的价值是最重要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手段和工具,人的发展就是目的本身。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教师的发展只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条件和手段,教师的发展也是学校的目的之一。所以学校里面“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将学校办成老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乐园,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体上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维护未成年人利益优先的原则。

名校长工作室培训心得篇五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笔记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汪正贵

学习笔记之一

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现代社会,这是一个工具化的世界,充斥着功利和浮躁、短视和偏见。

我们正处在一个权威丧失的时代,失去了共同信服的权威。

我们正处在一个超验的不可能性的时代。我们的孤独感,来自于我们不能共同分享一个共同的世界。

我们正处在传统破碎的时代。源于思想资源的贫乏和庸俗。

我们似乎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现实世界;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共同的现实世界。

教育是国家控制思想的源头,教育也是开启创造共同的现实世界的源头。在这种国家主义情况下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如何可能。这是一个教育内在的悖论。

教育永远是国家权力、官方知识和话语的体现。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更要进行人文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人文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人生的意义。

人文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随时与义务相结合。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讨论人的自由。自由意味着义务,选择意味着责任。

多元课程的哲学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提供选择,植入自由的种子。

马克思说,教育就是给人的脑子里安装一个轮子,人离开了这个轮子,就不会说话了。我们现在要寻找教育的新的轮子。

制度能让老师不打学生,但不能让老师笑着对待学生,只有老师内心的温暖才能让她微笑着面对学生。制度让人做不能做的事,文化让人如何做得更好。

缺少的不是制度和规则,而是缺少制度和规则意识,以及对制度和规则的敬畏。

教育要用减法。减是为了做最重要的事。

教育要做正确的事,守正。

教育要静下心来,静等花开。学校不是跑马场,师生都在忙碌地奔跑,确不知道方向。

教育要教真道德。宁可沉默,也不去讲一些大话,空话;大话、空话讲多了实际上也就成了假话。

要把校长的影响力减到最小。校长要学会走到幕后,让老师和学生走向前台;校长要学会引领与唤醒,让思想和理念影响师生;校长要制造“替身”和“影子”,这个“替身”和“影子”就是学校的制度、理念、精神和文化;校长不要走在变革的最前面,否则不是你脱离了群众,就是群众抛弃了你。

学校不能折腾、颠覆,而是传承与创新、积淀和发展。

课程才是学校的产品。有人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这是误解。当学生成为产品,容易导致学校的工业化倾向:将学校看作工厂,经过流水线式的加工,生产出千人一面的产品(学生)。当学生成为产品,我们的教育就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的成长。

当课程成为产品,就理解了教育的真谛:用课程这个产品,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当课程成为产品,就理解了教育的属性,教育成为服务业。

当课程成为产品,就必须学会开发我们的产品,注重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次开发)、校本课程的整体开发就成为必需。

当课程成为产品,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我们一样的人,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同样的人。教育是让不一样的学生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当课程成为产品,教育更多的变为发展与生长、唤醒与激活、存养与涵蕴、帮助与扶持,而不仅是塑造、打造、外烁、规训、管制、培养、灌输之时,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就会有土壤。

艺术门类当中的合唱和戏剧是很好的教育形式与载体。戏剧中的角色扮演,能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有助于学生成长。而且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合唱也是如此,除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奔跑的时代,速度给人们带来压力感。请放慢你的脚步,好让灵魂跟上来。

教育是培养人还是培养才,需要我们思考。教育要顺应人性,千百年来,人性的进化是很慢的,人性很少改变,或者可以说人性从无改变。改革和决策要顺应人性。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中国。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未来的中国人。我们今天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也就决定着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中国。

城市里的人生活在小圈子里,世界很小。乡村的人能看得见整个世界。在城市森林里,我们仰望星空,星空很小,天空灰暗;我们脚踏实地,踩着的是坚硬的水泥地,而不是松软的亲切的土地。乡村的天际线很远,让人相像到无限;乡村的大地有着泥土的质感和味道。

学校的物理环境对人的性格、心情、气质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对人的身心健康也至关重要。逼仄、拥挤、嘈杂的生活环境往往产生浮躁、紧张的心态,甚至是自我身心冲突,延及人际之间的思想和行为冲突;安宁、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形成从容、大度、深刻而平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上海的市区学校相当一部分面积比较小,往往只有一栋楼,但很精致、人文。这也符合上海人的性格,精细、人文,但略显小气。北京的学校面积相对要大一些。美国的中小学面积与学生人数之比要大得多。他们的教室面积一般在120平方米左右,学生数往往只有20几个。国外有一位人士这样说:“40个学生在84平方米教室学习,要有爱因斯坦智力的大脑,还要有苏格拉底样的老师。”联想到我们的学校,五十多人一个班,确实太大了。我的梦想,是二中的班额数能控制在40人以内。当然小班制实行后,也要有相应的变化,比如教学方式的变化、课堂座位结构的变化等等。

所以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当中,要注重物理环境的建设,比如声环境(隔音);热环境(恒温);光环境(明暗)的建设等。

学校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李希贵校长说,教师第一,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生第一,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的。

我的理解,学校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集合体,师生在学校同样都要得到发展和成长。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和受教育者,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得到成长。毫无疑问学生的成长是学校的根本目的。

同时,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自身要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教书育人,使学生得到成长。根据康德的说法,人本身的价值是最重要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手段和工具,人的发展就是目的本身。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教师的发展只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条件和手段,教师的发展也是学校的目的之一。所以学校里面“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将学校办成老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乐园,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体上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维护未成年人利益优先的原则。

学习笔记之二

未来正扑面而来。过去我们讲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其实我们已在世界之中,现在不仅要面向世界,而且要融入世界;未来正在逼近,教育要做好准备,迎接不断成为现在的未来。

释加牟尼问弟子:给你一滴水,如何让它不干?

弟子无言,佛祖自答:将它放进大海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团队里,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将我们的团队看作自己的归属,将学校当作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和谁同行;一个人能走多高,看他与谁结伴。合作与竞争的团队建设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当下的重要内容。

莫言读了小学五年级,他笑言,感谢自己接受的支离破碎的教育。比尔。盖茨大学中途辍学。乔布斯也是中途退学。莫言多少让教育无言。

自主同时意味着责任,自由同时意味着义务,自然同时意味着本真。教育要培养自主发展、自由发展、自然成长,同时具有责任心、义务感的本真之人。

有调查表明,师生心目中的理想学校:适合的课程、有效愉悦的课堂、自由的校园空气、教师的幸福、简单的管理。

管理越简单越好。大道至简。无为而治。

管理的核心是激励,如何调动起师生内在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管理即解放。如何解放师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各种阻碍与遮蔽,真正让师生走向自主、自然、自由的境界。

管理即引领。确保师生沿着正确的轨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技术层面、流程层面、管理层面的改革创新都不如方向重要。所以任何技术层面的创新从根本上说还是“术”的变化,还是路径依赖,坚持熟悉的一切。只有价值的创新才是“道”。价值指引方向。

校园狂欢节除了是师生的放松、欢乐的机会,同时也宣示着师生平等,在平等中表达着尽情与忘我。看得见的平等,是摸得着的民主。学校要设计好一些这样的节日。

网络时代,选择比回避重要。网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特征之一,无可逃避;学会选择是网络时代的基本素养。

孩子们是网络的原住民(netizen),他们对网络的运用和依赖比我们成年人要大得多。

网络是现代人生存的第二空间:赛伯空间(cyberspace)。在现实世界中,人们以自己的肉身和社会关系生活在社会中;在网络上,人们以id和另一种身份生活在虚拟的赛伯空间。

在网络上,人们是在倾诉,向别人倾诉,是自我倾诉,也是在聆听,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网络上,也许熟悉的人已成陌生,而陌生的人却很亲近;

在网络上,遥远的人也许如在眼前,眼前的人却如在天涯;

网络是虚拟,却又如此现实……网络其实是后现代人逃离现代病的一种载体,或者网络同时又在制造和加重着现代病症。

学校不能仅仅因为有少数或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电子产品,而不让所有学生在学校使用电子产品。老师的责任是帮助那些不能正确使用的孩子,而不是全面禁止。

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订规则和办法。不让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并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正是在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

甚至学生可以帮助我们老师使用这些先进的工具,并且说服老师不要阻碍学生使用这些工具。

现代技术可能已经改变了新一代人脑的认知结构,更便于建立人脑与电脑之间的联结。他们对图像、视频、数字化产品有更敏感的认知能力。

人类总是排斥技术进步,其实印刷术也曾经遭遇到相当的抵制。但是技术的变革是不可阻挡的,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我们是引领变化、享受变化,还是跟随变化或者抵制变化,是不同的态度。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

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校长办学需要正确的办学理念,教师教书育人需要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同样需要正确的学习理念。要注重学生学习理念的构建。有了正确的学习理念,就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理念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为了什么而学习、如何学习两个基本问题。

成长是从内部突破,如破茧而出、如化蛹成蝶、如小荷露角……如果从外部突破就成了压迫或者塑造,如拔苗助长,如炼铁成钢。教育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内部培育入手,激发学生的内在能量,从内向外的生长和成长。

创新是以变应变,以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创新有时是变革,有时是坚守。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你如果只问客户需要什么,他会告诉你,我需要一匹更快的好马。如果这样,就不会有汽车的发明了。

乔布斯也曾说:你不能只问客户需要什么,然后制造出产品来满足他,等你制造出来,他已经另有新欢了。

我们只能看见我们准备好看见的东西。而创新者能看到或听到一些微弱的信息。所以创新者总能引领这个世界的变化。

学习笔记之三

按语:10月25-26日,我在江阴参加了由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办、江阴市南菁中学承办的“2012中外名校长论坛”,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学校文化与数字化学习》的交流发言。

学校文化与数字化学习

--在2012中外名校长论坛上的发言提纲

汪正贵

数字化学习是指基于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也称网络化学习(e-learning)。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和变革。我认为目前世界上部分教育发达国家也许已经到了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阶段,而在中国的绝大数学校,目前还是处在e-teaching的阶段。但是变革已经到来。

数字化学习对于学校教育和学校文化将在四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一、数字化学习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产生新的挑战。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引进了新的重要的第三者:网络媒介。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建设学生、老师与网络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排斥、不偏重任何第三方。不要因为技术的引入,阻断和隔离了师生之间、人与人的双向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情感之间的交流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数字化学习对学习资源开发的需求提出了挑战。我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不仅要注重网络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不仅要注重服务于老师的教学资源的开发,更要注重服务于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真正使得学生能通过网络技术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真正使得e-teaching走向e-learning。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要服务于老师的教,更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为老师的教根本上是为了学生的学,关键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的怎么样,而不是看老师教的多少。

数字化学习对人的认知模式的挑战。新的一代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浸淫在网络其中,也许他们的认知路径、认知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多地对网络上呈现的视频、图像、非连续性文本、非文本信息更有敏感性,也许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理结构。他们的大脑神经元的联结通道也许发生了改变,人脑与电脑之间的联结也许更为便捷。因此,对于新的一代学生,我们要改变我们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

西方社会学家米德认为,人类的文化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喻文化(下一代向上一代学习)、同喻文化(相互学习)、后喻文化(上一代向下一代学习,下一代反哺上一代)。信息时代也许就是后喻文化时代、文化反哺的时代。数字化学习给学校文化带来的最重要影响,可能是改变学校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我们要建立新型的更为平等的师生关系,建设平等学习、互动学习、开放学习的机制与文化,建设开放的学习文化、更为平等的师生文化、建设师生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的后喻或同喻的学校文化。

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教与学。这种改变也可能是颠覆性的,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变革的意义,也许怎么估价都不为过。变革已经到来,教育要做好准备。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技术永远只是工具。技术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技术本身并不会自动发生作用。最重要的永远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老师如何利用网络与技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参与,改善我们的教学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如何避免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网络时代,选择比回避更重要。

学习笔记之四

来自学校的伤害风险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伤害风险,比如体育运动、学校活动中的意外伤害;另一种是心理上的伤害风险,指来自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比如错误的评价学生,有可能导致对学生心理的伤害。

评价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很容易产生对学生的误伤。然而学生是特别在意老师的评价的。老师的做法也许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老师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都负有这样一种责任,那就是正确地评价学生。就像医生错误地告诉患者,你病得很重,患者是很无助的;学生被老师错误地评价,也是很无助的。

当我们批评学生“我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学生,我看你是无可救药了”……学生内心的无助感就像医生告诉病人你没得治了一样。这样子的教育是不正当教育,其实就是负教育。

英国曾经有一个学生智商被老师错误评价而进入到弱智学校,结果家长告到法院。

我上中学时语文老师让我们写命题作文“仓廪实而知礼节”,我写了一个相反的命题“仓廪实而知礼节?”,举了屈原衣食不足心忧天下的例子、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例子、共产党部队小米加步枪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例子、国民党执政时的腐败的例子等,从反面来论述这个问题。我很得意,觉得自己的想法很独特。作文本发下来,我惊呆了,语文老师用红笔写了很长一段话批驳我,话说得很重,意思是我这个学生思想有问题。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内心充满着无助,却无处言表。现在想来,其实不过是一个未成年的学生的一些偏颇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并不一定是错误的;作为老师不能简单地划一个红叉。后来我想,也许一个少年的独立之思想、批判之思维的萌芽就这样被扼杀了,如果长此以往,这个少年将来不是走向顺从、就是走向极端。去年我见到这位老师,我趁酒热之际,壮着胆子向老师提起这件事,也许是我内心的结到现在已然存在,潜意识里还是期望她能当面重新评价一下我的作文。我无助地望着老师,遗憾的是,老师却已经忘了还有这样一件事。二十七年过去了,学生心中的结还是没解开。心结未解,阴影犹在。这使我想起了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就像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教育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校长不能用20世纪的知识去领导21世纪的学校,所以校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反思自己的办学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人,所以校长要有对未来的敏感,思考教育发展的趋势。

校长还要培养学校的未来领导者,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ipad,iphone在全球的成功说明,苹果公司预测到了客户的未来需要。

学校也要预测未来教育的需要。美国私立学校联盟主席提出“ischool”的新概念。

ischool:

innovating,创新。对变化的应对,对未来的预测。

inquiring,探寻。寻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inspiring,激发。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量

interconnecting,联结。地区、国家、全球之间的学校互联共享

我们学校目前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服务于老师,为老师的教提供支撑;如何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学提供支撑,是我们下一步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注重转变的。

我们的校园网目前的功能还很单一。如何将校园网建设成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社会互动的技术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家校互动、学生论坛、翻转课堂、国际交流、教学研究等管理功能和教学功能。

同时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避免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上网成瘾、游戏过度、以及网络上的非法和不当行为。

一个学校的规模多大是合适的?我问过美国的校长,他告诉我,校长能叫得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就可以了。在美国,大部分中小学校的规模是几百人,上千人的学校很少。这次考察了上海的十余所学校,规模都在千人之下。

一个年级的规模多大是合适的?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领导最多能管理好12个人,最合适是5至7人。一个年级最好是12个班级以内。

一个班级的规模多大是合适的?我两次去美国考察学校所见,大约美国公立中小学的班额数在二十人左右,私立学校在十五人以内。本次考察上海十余所学校,班额数在40人上下。据了解,浙江省要求,优秀示范高中的班额数要控制在40人以内。

规模与效益、规模与质量之间是什么关系?规模太小,没有效益。规模过大,影响质量。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小班化是教育管理的国际趋势。

反观安徽基础教育,我们似乎还正处在做大、做规模的阶段,还处在外延发展的阶段。而江浙沪已经开始走向做小、做精细、做内涵的阶段。作为马鞍山,我们应该借助学生数逐年下降的机会,逐步实现小班化,应该慎重撤并学校,我们今天撤掉一所学校容易,明天设立一所学校也许不易。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进一步把握学科属性,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让学生学到什么?这不仅关系到课程设置的目的,也关系到老师教学的着眼点与出发点,关系到教学的方式方法。

比如数学学科,是自然科学之母,主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的逻辑、严密、简洁、对称等,是其鲜明的学科特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价值很大。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在中学阶段主要训练学生什么?我认为主要是求真求实的科学素养和操作能力。自然科学某种意义上也是实验性学科,应该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

政治、历史等社会、人文学科,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等),而不仅是基本知识。这样的学科应该更多地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地理学科在中学的学科属性比较模糊而尴尬。其实中学地理学科更多地带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所以我们应该建立地理学科教室,增添动手与实践的元素。

语文与英语是语言学科,其实,也是人文学科。应该注重这两个学科背后所传递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能将这两个学科肢解为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而忽略了其不可代替的人文意蕴。因此阅读教学要加强。

体育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健康而不是竞技;艺术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审美而非创作。

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的本质属性是应用而不是理解,是会而不是懂。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是否存在“教育过度”的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教育成人化、学科教学难度过大、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过长而睡眠与运动不足、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教育过程中管理过多而自主不足、统一要求过多而选择不够等等。

教育是静等花开,静下心来,倾听花开的声音。现在教育的功利与浮躁,使人没有心情等待花开,只想结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个浮躁、短视、功利的时代,人们甚至已等待不了一棵树的长大,等待不了一个人的成长。

“伪”即“人为”。教育即生长。忽视学生成长规律、忽视学生自然生长的教育是“伪”教育。

学习笔记之五

学习毕竟不是玩耍,应该有必要的负担,或者说有意义、有价值的负担。减少低效、无效的负担,也即减少无意义的负担。当学生从学习之中找寻到意义和价值,那么,学习就不再成为负担。

好的课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好的课不是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提出和解决了多少问题;好的课不仅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激发起了学生多少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而来,并且带着更多的问题而去。

我们的课堂与美国的课堂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拉大。我们中学最聪明的学生永远在做题,美国高中的学生已经在做真实的研究。

世界在变,我们的教育不变,是当前所有教育问题的根源。

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精英教育战略和实施途径,有的国家是显性的、有的国家是隐性的。中国的精英教育、英才教育,在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政策语境下,鲜被关注。

多样化是公平的需要。高层次的公平应该是多样化而非统一化。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为不同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是高层次的公平。

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其公平的内涵主要在均衡的层面,保证起点的公平;高中阶段教育的公平,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特色化的层面,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我们应该站在教育公平的高度来看待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

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主要是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多元的可选择的课程,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服务。

世界银行的卡拉霍夫报告了一项关于印度高低“种姓”智力的实验结果。现代印度社会中还保留着古老的种姓制度(等级制度),世界银行的学者卡拉霍夫在印度农村做了一个实验。她从六个村子随机挑选了一批十二三岁的孩子,然后每个村抽一名孩子,组成许多六人的小组,让他们按组参加一个数学小测验。她把这些小组分成两类,一类要求孩子当着他人的面说出自己的种姓,另一类则不要求。测试结果是惊人的:第一类小组的低种姓出身的孩子比第二类小组的低种姓出身的孩子平均得分要低18%;也就是说,仅仅是说出自己的低种姓身份就足以打击一个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往往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好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事实上这种标签,会让学生形成心理暗示,并且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强化肯定与激励,慎贴负面的标签。

校园里师生的冲突发生之时,正是教育发生的时候,解决这个冲突,教育就有了结果。孩子的缺点不是用来恨的,是用来改变孩子的切入口和机会。生命有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第一指标。让学生喜爱我们的老师、喜爱我们的学校,是教育的前提。当学生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校之时,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存在教育过度,也存在过度保护。少数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实际上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前些天,高二年级一个班级准备组织为期三天的徽州游学活动。我在上海学习,国庆假期回到学校,家长给我打电话,质问学校为什么同意班级组织这样子的活动,学生安全出了问题怎么办?另外还有几位家长打电话到教育局保卫科反映,希望教育局阻止学校的活动。我很惊讶,也很无语。我告诉家长,我们不仅组织到徽州游学,还组织学生去北京、上海游学,组织学生去美国、英国、日本游学。我电话里告诉这位家长,如果你不同意你的孩子去没关系,可是这位家长不仅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也不希望别的同学去游学。我很遗憾,如果二中17岁的高二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不敢外出或不能外出,那么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的人,怎么样培养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两天的徽州游学活动非常成功。

日本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学生如有意外伤害,家长会写信给学校,说:给学校添麻烦了。我们极少数家长,孩子还没出门,首先要求学校给予承诺,保证没有任何意外。过度的保护最终影响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

最近在校园网上看到二中的学生社团“驭火单车社”举行了一次单车出游活动。四十几位同学通过骑行的方式,纵贯当涂,沿江跋涉,至芜湖天门山折返,单车骑行80公里。“遥途一百六十里临江仰望天门山”。这次出游,并没有相像中的那样一帆风顺,除了爆胎,有的同学还曾在崎岖的路段跌倒。他们自己说:“在路上,我们无论流多少汗,遭遇多少坎坷与不顺,不变的却是成功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团结,友爱,是我们共同的力量!”看到同学们这样的行动,我为他们高兴。

孩子是老师和家长的影子,成人是孩子的镜子,我们成人在孩子身上,照见了自己。行胜于言。

学校的隐喻是家庭。在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关系与关怀,学校也是一样。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是关系与情感;学校也是如此,要重视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同事关系、领导与教师关系等等……关怀的本质是从对方出发,给予理解、同情与关心。在一个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员总是关怀最弱势者,而不是打击或抛弃他,更多的关心总是给最弱势者;学校也是这样,我们应该最关注、关心、关怀的是那些处在边缘的教师和学生,而不是打击或放弃。爱生如子,爱师如友,爱校如家。将学校办成师生心灵依归的精神家园。

oecd组织的全球性的pisa测试,有以下几条结论值得关注:课外补课与学业成绩没有相关性;自由阅读半小时与2小时对语文成绩无大差异;实行小班化不如给教师提高工资;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与学业成绩正相关。

学校的本真是促进人的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成为“善意的摧残”。现在的教育与教育的本质愈来愈远。也许我们走得太远,已经忘记当初出发的理由。

学习笔记之六

作为教师,内心要有敬畏,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敬畏。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我们唯一害怕的是误人子弟。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改变,人没变什么都没变;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在于课堂上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改变,课堂没变什么都没变。

我们的课程改革,有的可能还是穿旧鞋走老路,有的可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可能是拎着新鞋走老路。

教育要留白。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我们占据了学生的所有时空,也就影响了他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我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机制是同化与顺应,学习的关键是自我建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

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讲。教师要学会倾听,关注学生的认知存在哪些问题,教学才更有针对性。学生如果有机会将学习内容表达出来,那么这种知识的内化程度会更高。

教师总是讲的太多,但并不认识到自己讲的太多;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不够,学生对这个问题究竟是怎么想的,老师关注不够;对于学生的相异构想,关注不够。

教师面批,比补课重要。因为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是不同的。

有些老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比如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讨论?等等,常有茫然性。

老师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的简单办法是大量练习和补课。但却不一定有效。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大部分学生学得懂的,老师能不能不讲或少讲。学生要先学。教师觉得是难点和重点的地方,不一定是学生不懂的。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先学。

一堂好课不一定是讲得完整的课,但是学生也许觉得是完整的。

教学要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提问学生不仅是追求学生回答正确,重要的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提问让最好的学生回答,只是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提问最好是面向中等靠后的学生,让他有机会更多地暴露自己的问题。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惑,或者是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发展。

教育充满着矛盾性:教育事业的无限性与学校教育的有限性;教育目的的伦理性与教育手段的功利性(善意的摧残);用昨天的知识、今天的教育,来培养明天的人才。

学校教育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各有生存空间。在一个小的区域并没有完全的同层竞争。一所学校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另一所学校的退步。

制度有形,作用有限;观念无形,作用无限。

文化是无形的,但又是可感的,文化有时弥漫在空气之中。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规范。比如佛教寺庙,浓浓的香火味,单调的木鱼声,威严的佛像,让人不自主的脚步放慢,不敢造次。基督教堂,高高的穹窿顶,长长的甬道,管风琴的脆响,让人不自主的放轻脚步,不敢喧哗。

学校也要建设自己的独特文化,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学校殿堂的神圣、纯洁与教育的尊严。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教师学习成长的地方。教育者首先应该接受教育,教师应该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有人戏言,当你教高中时间长了,你的水平也就只有高中水平了。甚至老师去高考,也不一定考得过学生了。

教育的本真是育人,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道”的层面,一是“术”的层面。“道”的层面是教育的信念、是勤勉、敬业、爱生,是用心做教育;“术”的层面是技术、方法,是课堂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改进。

教育失落的不是方法,而是教育的尊严、爱与奉献;教育落后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教育变异的不是技术层面,而是它的本质。

智慧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去弥补,德行的缺陷不能用智慧来弥补。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中对学生的爱的缺失不能用方法和技术来弥补,而教学方法与技术的不足可以用教师的德行来弥补。

一个生活在一百年前的人,来到今天的社会,会觉得变化很大。当他来到学校的课堂,也许觉得变化很小。

学习笔记之七

高中教育多样化与义务教育标准化,同样是基于教育公平的理念:为学生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就是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提供更多的选择性,以回应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不同需求。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

目前全国的课程改革,基本上还是在外围迂回作战,面对高考这个堡垒和核心,所有人都是小心翼翼,履薄临深。走过长三角多所名校,一旦走进课堂,走进教室,发现其实变化很小,差距不大。

下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在目前高考改革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之前,减少必修课的数量,必须以提高必修课的质量为前提。课程的设计要做加法,更要做减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的课堂教学质量可谓精致、高效。这种精致与高效,对学生的成长是否具有长远的意义,还有待探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在教育人这件精细的工作中,再也没有比这种做法更为有害的了。”课堂的过度精致也许是有害的。

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之“术”的缺失,而是教育之“道”的失落。教育之“术”的路径,其实就是微观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路径;单纯走“术”的路线,并不能走得太远。而且我们中国中小学的教育之“术”已经是精益求精。教育之“道”是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尊严等等,“道”的失落是价值的失落、方向的缺失,这才是教育的问题所在。

现代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必须考虑教育的未来,云平台、云计算、云学习……云时代的到来,也许让知识不再是力量,教育将回到他的原点:人格的培养与智慧的启迪。

现代技术的变革也使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十年后的职业有很多现在还没创造出来。这也要求教育回归原点: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从育才变为育人。

要慎提学校的特色建设。学校的特色其实是学校的本色。学校的特色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加的;是成长的,而不是建设的;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是长久的,而不是一时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是伦理的,而不是功利的。

对体育和艺术的重视程度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理念之高下。

教育实践中的三角关系是教师、学生和学科,只有当三者之间双向互动起来,教育才真正发生。

教育史上的钟摆现象至今并没解决。

教育内容:以学科中心还是以儿童中心?以知识中心还是以活动为中心?

认知规律:内生还是外烁?演绎还是归纳?聚合还是发散?

真理本质:相对还是绝对?继承还是创新?

全世界对教育的这些根本问题还没有令人信服的一致的看法。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也许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执两而用中”的中庸思想不失为一种选择。

我们的学生从小生活在文明社会,但同时许多自然能力也在丧失。

人的本质决定教育的本质。

人是一个两歧性的存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统一;人是预成的,又是生成的;人是现实的经验的存在,又是理想的超验的存在;人是事实的存在,又是价值的存在。

教育是人从事的事业,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本质决定教育的本质。教育要在学生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缠绕中,在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的张力中,在教育发展与功利追求的博弈中,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在现实中创造未来。

教育是社会的复制,又是社会的再生产。教学民主其实何尝不是政治民主的映像。苏联的专制统治与凯洛夫教育学,美国的民主政治与杜威教育学……总是相互关联的,不能离开社会看教育。

师生的平等对话是教育的起点。发掘孩子成长的内在驱动力是教育的真谛。

当下的学校教育有暴力,也有冷暴力。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小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正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教育不触及情感,就等于没有发生。

执教为师,要有对学生的关爱,对讲坛的热爱。真爱是一切的答案。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宿舍熄灯说话检讨书(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护士个人工作月报总结 护士长个人月工作总结(实用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

    2023年家委会班费倡议书(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彩色星球幼儿教案中班(精选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

    用房产证抵押向私人借款借条如何写 个人房屋抵押借款合同(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

    最新仓管试用期工作总结及自我评价(实用6篇)

    写总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每一个要点写清楚,写明白,实事求是。怎样写总结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总结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文章(实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读后感西游记(模板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

    2023年小学生安全教育期末论文(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小学生安全教育期末论

    最新英语教学读书笔记(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