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班大班活动课后反思总结(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紫衣梦最新中班大班活动课后反思总结(汇总5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班大班活动课后反思总结篇一

捏面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贴近大自然,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他不仅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传统的艺术美,受到美的熏陶、教育,还能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性,使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在面团中寻求到快乐。但它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已经对我们现在的孩子们来说越来越陌生,我想通过这一活动让孩子萌发对民间艺术的一点热爱。

从活动中我们也看出,孩子们对捏面人活动是很感兴趣的,能提高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 和一定的美学素养,并能使幼儿积累一些初步的立体雕塑技能。以往的活动都以实物范例为主来引导幼儿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独立创造性,违背了当代幼教界提出的自主学习,幼儿被动地学,学得辛苦。这次活动,我们试图在指导方面突破以往的“范例+临摹”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以一种新技能为主线,让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喜欢的、拿手的,逐渐掌握一些基本造型。从而促使幼儿自主地尝试,学习,积累。

整个活动是宽松、自由的,活动中有自由的(原有基础),也有要把握的(提升),这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我们不是正在研究活动中的.“趣中求效”吗?“趣”字,那本次活动的这个主题就很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其次活动的材料:染有颜色的面团、铅笔。利用这些材料和工具进行立体创作,孩子们觉得很有趣,还有把桌子排成一长排,会给孩子感觉就像在一个作坊里创作、非常宽松、自由,也会使孩子们觉得很有趣、很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效”字,第一,我想从孩子们对活动的热情就可以体现这个字,其次是对新技能的习的,也能体现出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通过以儿歌的形式进行相互介绍、欣赏,并通过老师的肯定,为孩子们树立了更大的自信,也积累了更多的捏面人经验。

中班大班活动课后反思总结篇二

活动目标:

1.欣赏文学作品《浪花》,感知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2.感受浪花可爱、淘气、勇敢的特点。

3.大胆运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把阅读区布置成海边的环境,关于浪花的dv(dv内容要包含作品《浪花》中的内容)。

2.配乐的作品朗诵《浪花》。

3.卡通浪花的笑脸小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播放dv背景乐浪花的声音、图像,让幼儿听一听、看一看

教师提问:

(一)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放dv)

(二)请小朋友睁开眼睛看一看这是什么?(放dv)

(三)你们看到大海有什么感觉?

二、欣赏诗歌,感受、表现诗歌《浪花》的意境美

(一)完整欣赏诗歌。

1.教师:小朋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浪花都干了什么?(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小朋友看的真仔细,我现在用一首诗歌《浪花》把大家说的总结起来。(放配乐朗诵)

3.教师:大家觉得这首诗歌好听吗?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二)分段欣赏诗歌《浪花》。

1.放配乐朗诵《浪花》第一句,教师提问:大海和浪花是什么关系?

引导幼儿总结出浪花的特点

3.放配乐朗诵《浪花》第 四、五句,教师提问:有时浪花会和谁玩?玩什么了?

引导幼儿总结出浪花的特点

4.放配乐朗诵《浪花》第六句,教师提问:浪花是什么样的娃娃?

(三)再完整欣赏诗歌《浪花》。

1.教师:浪花是大海的孩子,它和小朋友一样淘气、可爱、勇敢,它和大海妈妈在一起给大家带来了这么优美的诗歌,小朋友再仔细听一次,可以一边听一边用动作表现你对浪花和大海妈妈的喜爱,也可以跟着轻声的朗诵。(放配乐朗诵)

2.教师:我刚才看见有的小朋友在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对浪花的喜爱,有的小朋友在用动听的声音轻声朗诵。现在我们一起用最动听的声音朗诵《浪花》并加上最优美的动作。

三、结束

教师:多么可爱、淘气、勇敢的小浪花,多么美的大海。浪花说,你们的朗诵真动听,你们的动作真优美,我送给你们每人一张我的照片,你们如果和爸爸妈妈到了大海边,记得带着我的照片去找我。(发浪花图片)

活动建议:

(一)活动延伸:利用餐前、睡前为幼儿播放好听的配乐诗歌,使孩子们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体验诗歌的美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重点提示:掌握诗歌的韵律,体验文学作品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三)环境创设:布置海边的环境。

附件:

浪花

大海是浪花的妈妈,浪花是大海的娃娃。

白天,浪花悄悄地爬上沙滩,轻轻地咬着孩子的脚丫。

夜晚,浪花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静静地听着月婆婆讲童话。

有时,浪花同海鸥做游戏,一起在阳光下快乐地玩耍。

有时,浪花跟着风儿练跳高,跳得很高很高,一点儿都不怕。

哦,浪花,浪花,多么淘气,多么可爱的娃娃。

中班大班活动课后反思总结篇三

开学的第一个月,我进行了我的第一次新教师展示课。我执教的是大班的语言活动《月亮船》。《月亮船》是一个篇幅短小,意境优美的童话故事,这个故事是收录在“中国娃”这个主题当中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萌发爱祖国的情感。

一、《月亮船》的设计理念

《月亮船》这个故事,采用拟人的手法,活泼生动,精练易懂。故事情节紧凑,能够深深吸引幼儿的注意。在简短的篇幅中,字里行间都透露中国的地理特点。月亮船带着蒲公英走过很多地方,最后来到了中国,蒲公英找到了自己的家就在长城脚下,使幼儿形象的感受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故事延伸,大谈祖国的壮丽河山和人文精神,能够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月亮船》的目标定位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

2.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三、对在执教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

在执教过程中,我所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出示蒲公英的图片,请幼儿看看蒲公英的表情,猜一猜蒲公英为什么会哭?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幼儿都事先已有了经验,基本上都回答了蒲公英是被大风吹走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正好都回答到了点子上,这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没有想过要是遇上这样的问题,我该怎么处理。所以,我粗略的把这个问题带过,直接开始讲故事1~4段。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应该启发幼儿大胆的猜想,兼顾到每个孩子的想法,而不是马上就切入正题。

在讲完前半段故事后,请幼儿回答相关问题时,我忽略了提升幼儿的语言发展,我只请幼儿学一学好心的蟋蟀和螳螂是怎么劝说蒲公英的,但在后面故事中出现的语言交流却没能好好把握住。《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达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这一点上,我还需要改进,我应严格遵循纲要所提出的,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从而达到语言领域的目标。

在执教第二个环节中,我讲述了故事的最后几段,让幼儿知道蒲公英的家在中国,在知识小拓展时,我问幼儿世界上最高的山叫什么?幼儿有的回答:珠穆朗玛峰,当时,我不应该急于给予否定,而是应该表扬幼儿,真棒,珠穆朗玛峰都知道,但是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山峰,可老师问的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叫什么?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打击幼儿自信心,而且能引导他们往别的地方想,思维不会一直停留在珠穆朗玛峰这个答案上,这样一来,能促进幼儿的思维更加开阔。

在分段欣赏完故事后,我开始播放ppt,请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将故事完整的讲述一遍。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出现在教学ppt上,由于缺乏对ppt制作的研究,我的ppt做的过于静态,我应该制作一个动静结合的教学ppt,形象生动的将蒲公英被大风吹到很远的地方,蒲公英坐着月亮船在天上飘呀飘呀等意境表现出来,为幼儿创造一个有趣的语言环境。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设计的过于偏向社会领域。对于领域的定位有点偏差,我一开始定的是语言领域的,就应该在最后一个拓展环节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在这一点上,我还学要不断的琢磨和推敲。

四、总结、反思、提升

整个执教下来,所存在的问题,我总结这么几点:1.给幼儿创造一个想说,敢说的机会太少,整个过程,老师讲的太多,而给幼儿说的机会太少。语言领域的课,就是要求幼儿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重在一个“说”,在这一点上,在日后的活动设计中,我还需改进。2.尽量做到与每个幼儿互动,而不是与个别幼儿,在执教过程中,我应与更多的幼儿进行互动,加上适时的走动,亲近幼儿,应兼顾到全体幼儿。3.课前教具的准备应考虑周全,准备充分。教具的准备很重要,事先考虑周全,准备充分的话,在课上可以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意境。比如,课后指导老师给我的建议是,如果把教学ppt做成动态的,然后再准备一个大的背景图,合理的安排故事中出现的人物,给幼儿一种美的,有趣的意境,能使幼儿更好的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4.时间的把握度还需加强,我整堂课的流程走的太快,致使执教的时间太短。我只是一味的把自己所设计的教案流程一点不差的走下来,使得环节过度不够自然。记得指导老师跟我过这样一句话:“备教案,不是背教案”。如果光就把之前设计的流程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会给人感觉枯燥,乏味且达不到该有的效果。

我的第一堂亮相展示课,自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将自己在执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并将原有的教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这次亮相课,使我吸取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对语言领域的课又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会在以后的跟进,试教,反思中不断的提升自己。在接下来的课堂展示中,我会将反思化为动力,在新德执教过程中,得到一个突破性的提高。

中班大班活动课后反思总结篇四

活动名称:接棒跑

活动目标:1、学习交接棒的方法。

2、练习接力快跑,训练快速跑的技能。

3、幼儿尝试、探索,愉快体验。

4、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小木棒。木柱或小椅子3个,小椅子2把。

音乐磁带。

重点: 幼儿以原地练和跑步练习交接棒。

难点: 迎面接棒跑。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1.队列练习,走跑交替,变换队形。

2.热身运动,前脚掌走,高抬腿走,原地向上跳,左右弓步下阵,双手触脚尖。

3.幼儿分组讨论、探索、尝试不同跑的方法。

基本部分:1.教师示范,讲解跑的动作要领;两手放松半握拳,两臂弯曲放在腰的两边,自然摆动,跑时身体稍稍前倾。

2.幼儿自由练习快跑,距离20米,教师强调跑时要注意要领。

3.学习交接棒,教师示范讲解交接棒的方法,幼儿用右手拿棒一端,将另一端交到对方手里。

4.重点,幼儿以原地练和跑步练习方式练习交接棒。

游戏:迎面接棒跑。

趣味接力跑 :幼儿自由讨论接力跑的多种方法,加大难度,增加接力跑的趣味性。

结束部分:放松身体:1.教师与幼儿一起评价谁的表现好,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参加体育锻炼。

2.玩游戏:请你和我这样做,做拍腿、拍肩、抖肩、转腰等动作。

活动拓展:随机利用周围可取物进行接力游戏。

家长领孩子晨跑,锻炼腿部肌肉能力,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运动兴趣。

教学反思:现在的孩 体质差,家长疼爱孩子,怕孩子受累。针对这种情况,我选择本节课。在活动过程中,孩子玩的很开心。每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会了交接棒的`技能、技巧,并自由探讨出多种接力跑的方法。他们亲身体验比较感兴趣,对有进步的幼儿及时鼓励,幼儿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中班大班活动课后反思总结篇五

《十个爸爸》是主题《克隆专家》里的一个语言活动,这个故事幽默、夸张的内容很吸引人,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我把目标定为:

1、理解故事内容,能跟着故事情境大胆的讲述自己的想法。

2、感受故事的幽默和神奇,对故事中有关复制的现象感兴趣。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

根据纲要中让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就从想和敢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首先,故事欣赏前前意设计提问“我们只有一个爸爸,可是官老爷却一下子有了10个爸爸,这是怎么回事呢?”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

借助于想象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

其次,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敢说。这节课用提问爸爸的方法来导入,让幼儿对故事产生好奇与听故事的欲望,根据情境讲述故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引出宝缸——大财主请宝缸——官老爷把宝缸抬回家——官老爷爸爸掉进宝缸四个部分,四部分边讲故事边提问和出示相应的图片教具,第二环节让幼儿看着活动用书《十个爸爸》并完整的讲述故事,这次完整的讲述故事是达成第二个目标,第三环节拓展幼儿的想象,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

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如果你有一只这么神奇的宝缸,你想复制什么呢?”许多幼儿说要复制10个娃娃、玩具、蛋糕……我追问:为什么呢?许多幼儿的回答都是让自己有更多好玩好吃的东西,这时候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很重要的,我说“恩,我知道了,你想变出很多玩具和零食是不是要和别人一起吃,是吗?”

活动下来,发现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语言提问不够精炼贯穿着这个活动,还有些问题回应不当,追问的比较少,还有我发现我更多的是在重复幼儿的回答,而没有提炼,提炼性总结性的语言不多,有些追问没有追到底,语言不够精炼,比较啰嗦,我觉得这些都要在平时中积累经验,让自己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