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反思(四篇)

时间:2023-03-30 作者:储xy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

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练习一第4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后小记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 + =

+ + = 2.引出课题。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4、教学例2(1)出示 ×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

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 和的简便运算。

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由此得出 ×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 的 是多少?”(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 × =,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 = =。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4、教学例4(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1)+ ×(2)× -

(3)- ×(4)×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 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4、教学例6(1)课件出示: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

(2)课件出示: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

以使计算简便。三、课堂检测

练习三的第一题,第三题。

每个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问题。设计意图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最后验证。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六年级数学综合练习题

练习二十的第7、10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的第15*题。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的第5、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有关知识.及数的整除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及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教学过程:

一、有关数概念的练习

(1)大于2而小于6的数只有3、4、;这三个数。

(2)最小的八位数比最大的七位数大,(3)因为0.30=0.3.所以。把0.298保留两位小数得0.30,也可以写成0.3。

(4)在整数的末尾添写三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5)在小数的末尾添写两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6)两个质数的和一定是偶数:

(7)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8)能被3整除的数是奇数。

(9)不能被4.整除的数也不能被2整除: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前面出错比较多的题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有关四则运算的练习

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上:

1.口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可以让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验,供其他同学参考。

2.笔算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汀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哪道题用了简便方法。对没有用简便方法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2)做练习二十的第12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最后的思考题。

三、小结(略)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内容教材p56~61页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老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注一、情境激趣蕴思 二、实践探索感悟特征 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三、实践制作,深化认识 四、身体游戏,升华认识(媒体放:1、千手观音)师:同学们对这个画面熟悉吗?这些画面中舞蹈演员的动作造型美吗? 实在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这些造型都体现一种艺术的对称美(板书:对称)(媒体放:2、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物体都是对称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建筑物艺术中的对称美,(播放照片)师:对称使这些建筑物看起来这样的赏心悦目。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师:是啊,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很多。对称让我们感受到美。1、媒体出示**、飞机、奖杯等画面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什么吗? 2、折一折。认识对称图形我们把**、飞机和奖杯画下来,可以得到如屏幕的图形。(课件出示图形。)老师已经把这些物体画成了平面图形送给了大家,请你拿出这三个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自己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在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对折图形。师: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怎么样?(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猜一猜叫什么名字?师: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三)猜一猜。(课件出示)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师:请小朋友猜想一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 选择一个图形,说一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说说为什么。(注意:要说这个“三角形”、这个“梯形”、这个“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不能说“三角形”、“四边形”等是或不是轴对称图形。)(4)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4.分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或图案:如①各种标志、②各国国旗、③各种交通图标、④各英文字母等(一个小组只发一组图形或图案(见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1、2、3、4、汇报研究结果。并说明理由。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验证。1、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师电脑演示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是它成为一个对称图形。3、想像练习:给出四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想像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并说说为什么。师:其实我们每个人不借助别的任何东西,只要用自己的身体就能创造出很多对称的造型,同学们有兴趣来做一做吗? 学生答。学生谈一谈 学生说一说名称 学生说出名称。观察,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到“它们也都是对称的物体”。学生折一折,比一比。学生汇报。分别指3名学生到讲台前展示一下。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请小朋友们结合手中的图形纸片,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同桌合作,折一折,比一比。小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判断其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随后大组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用纸剪一棵松树、学生操作 学生独立完成后到前台展示,说说是怎么画的。学生先讨论并设计一个或几个符合要求的对称造型,然后指名学生到前台来展示自己的造型,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造型给予评价。(可以多叫一些同学有次序地来展示。)

教学目标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0.3 6

(二)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引新: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分数除法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演示课件:分数除法的意义)

1.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教师提问: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 ?求4个 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2.两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

教师提问: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4.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5.练习反馈.

根据:,写出,(二)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1.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演示课件:分数除以整数)

(1)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 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 米是 米.

(3)教师板书整理.

(米)

2.教师质疑:如果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把 米铁丝平均分成6段,就是求 米的 是多少,列式是:

(米)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二)求未知数

1. 2.

(三)判断.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3.()

4.()

5.()

(四)解答下面各题.

1.把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什么数乘以6等于 ?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解下列方程.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七册。【教材简析】

“商不变性质”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使学生掌握商不变时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规律,从而抽象概括出商不变的性质。本节课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并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求新知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饼子的机会教育帮助了它。猴王分别给每只猴子8块饼,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8块饼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肥肥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到:”太少,太少,还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那我给你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1)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其它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教师的提问把专心听故事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唤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8块饼,平均分2天吃完。” “16块饼,平均分4天吃完。”

“32块饼,平均分8天吃完。”

“64块饼,平均分16天吃完?”

得出以上的条件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小猴子平均每天能吃几块饼。

8÷2=4(块)

16÷4=4(块)

32÷8=4(块)

64÷16=4(块)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饼,看起来分得的饼是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饼,块数都是一样的。(2)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3)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8、16、32和64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2、4、8和16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quot;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说得好!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板书:相同倍数)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又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商不变。)

2.归纳小结。

(1)师生共同比较两种变化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把两种情况总结概括成一句话”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

(3)提问:如果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或者扩大的倍数不相同,那么这个性质还存在吗?(用上面的例子,说明被除数、除数扩大的倍数不相同,商就发生变化。)

[这个反问提得好。紧接着用刚才的例子,让学生具体地看到了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的倍数不相同,商就变了。不仅使学生确信商不变性质的正确性,而且也培养学生要从各个侧面去研究事物,不是只看一面的思想方法,这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二)应用商不变的性质1.教学例11。

口算:3600÷600

4800÷400(1)口算出得数后,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如把被除数3600和除数600同时缩小100倍成36÷6,得6。(2)要求学生在4800÷400这一题的基础上,编出两道题目,使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而商不变。2.做一做。(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根据132÷12=11,很快写出下面几道题的商,并且要说出道理来。

132000÷12000=

1320÷120=

13200÷1200=

264÷24=

2640÷240=

26400÷2400=

[由132÷12=11,到求26400÷2400,•要求逐步提高。这种形式的练习,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要求说出道理,既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3.教学例12。

计算:8760÷120=

[这道题目的出现,作为例题的补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做一做。

计算:8060÷620

[前后照应,很有必要。]2.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28÷14=()

(28×3)÷(14×3)=()

280÷140=()

(28÷7)÷(14÷7)=()

56÷28=()

算完后,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商为什么都是2?

5填写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两题的题意。即,(1)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当();(2)除数扩大2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当()。4.在()里填商。(1)24÷4=6()(2)24×2÷4=()(3)24÷(4×2)=()(4)(24×2)÷(4×3)=()(5)(24÷6)÷(4÷2)=()

讨论:(2)式和(1)式比: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2倍;(3)式与(1)式比: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缩小2倍。可见,要使商不变,第一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

继续把(4)式与(1)式比,(5)式与(1)式比,得出商不变的第二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必须”相同”。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第十一册106页例8

1、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税收问题。

2、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计算纳税额.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人打车要发票,有的人不要,谁能说说要发票有什么好处?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纳税,你们想了解有关税收的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2、各行各业都收,国家收的税都用到哪些地方了呢?

二、营业税的理解与应用

1、现在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算一笔帐。

出示:“一辆出租车每天的营业额大约是600元,按国家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5%是谁的5%?(板书营业额)国家按一定的百分率来收税,这个百分率称作税率。

题目要求每天要交多少的税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600×5%=30(元)

600,5%,30各表示什么?

出示教师调查的数据和推算的结果。(720万元)

720÷20=36(所)

看到这些数据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呀?

3、昨天王老师到麦当劳宁海路店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

三、个人所得税的理解与应用

刚才讲的都是营业税,其实税的种类是很多的。

“起征点1600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1600元是?

王老师交完税以后实际只能拿到多少钱呢?

四、巩固练习

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问题的话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依法纳税人人有责,依法纳税从我做起,

六、提高练习

(较复杂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略)

七、课外延伸

计算父母上个月的个人所得税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70认识比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图片激趣,引发讨论,设置悬念。

2.电脑呈现例l主题图。

3.揭题: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比。

二、自主探索,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刚才有同学会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2.看书自学, 汇报交流:

(1)写法

(2)各部分名称

(3)比是有序的。

3.完成p68试一试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生读例2,师:读了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速度,填入表格。)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交流得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追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1)观察一下这几组式子,总结相同的特点。

(2)提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3)小结:两个数的比归根结底表示的都是两个数相除。

三、自学课本,内化比。

1.自学课本p69

2.反馈:通过看书,你还知道了什么?

*求比值。

*分数形式的比。

*理解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