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本课堂的反思美篇 生本智慧课堂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文锋2023年生本课堂的反思美篇 生本智慧课堂教学反思(汇总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生本课堂的反思美篇篇一

邓特强调,生本教育就是激扬生命,激活动力。可以说每一个生命体都有提高的欲望,都有内在驱动力,就要看我们老师如何将生命主体本身所具备的巨大能量激发出来。结合郭教授的理论和平时英姐的指导,我尝试着将生本教育运用到语文课堂中。

1.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

在上现代文新课之前,我们会布置前置作业,如“读了本文你有什么疑问?有何感想?文章哪些内容打动了你?你从中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只有认真地解读文本,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使课堂上的讨论不流于形式,避免课堂表面的热闹。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初次感受,不干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地解读文本。课堂有太多的生成,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用心点评学生的发言,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明显的知识点错误;第二,观点正确;第三,观点片面,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只点到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第一种情况,是纠正学生明显知识性的错误。第二种情况,不是片面地给学生戴高帽子,一味地说“好”“很好”等词,要说出学生发言好在哪里?好的本质。对第三种情况,不能模棱两可,让其他学生找不到方向,雾里看花。而应该从尊重学生和知识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中肯的评价,学生会因老师的点评,在识见上有所提升,产生新的认识,从而对文本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做出中肯的点评,也是生本教育的一个体现。

3.开发家长资源,拓展延伸语文课堂。

我们一直强调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任何一门科学都源自于生活,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也可以还原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而开发家长资源恰好可以拓展延伸语文课堂。学生平时与社会接触少,我们邀请家长来讲课,家长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或讲述自己奋斗经历、人生感悟等等。学生可以通过家长的讲课了解社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同时,家长上课,也是孩子与父母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可以从别人的父母所讲授的内容中,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期待什么。这样可以促使孩子更爱他们的父母。教师和学生家长三者在活动中也增进了了解,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无论是语文教学方面,还是德育方面,都大有裨益。

生本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即郭教授提到的,生本教育就是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我能尽量为孩子们创造快乐的成长环境。

生本课堂的反思美篇篇二

夏官营学区自20xx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有五个年头了。回顾课改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xx年12月10日,按照学区的安排,我参加了五年级语文“生本高效课堂”成果展示评比活动,聆听了高雪花、魏长翠、范琼芳、李白芳四位老师的课,感触颇深,收获颇多。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目前我们的课堂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生本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已有模有样,四位老师的课堂已比较充分地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思想,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师从主宰课堂的地位中退下来了。但是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们对生本高效课堂的理论层面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层面都还欠火候。总的来说,我觉得还存在以下不足。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本教育合作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参与意识差,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在交流时不发言。如李白芳老师的《毛主席在花山》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地坐在那里,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四位老师的课堂上都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且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但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小组代表发言的次数等方面看来,小组的1号、2号同学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小组的4号同学,甚至是五号同学,仍然是被动的接受新的教学内容,比较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看,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不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教学内容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其次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应该是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不应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应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被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四位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与之不同或与之相近的答案给予肯定,而直接否定了学生错误的观点,没有让学生说明其中的理由,有的时候也没有问一些补充性的问题:如你为什么那么想等等。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评价语言会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课文的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它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读正确,到读通顺,再到美读,最后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读中融入情境,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产生独特的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朗读的快乐,这是最终目的。四位老师所讲内容都是爱国教育的主题,让孩子感受语言文字中所反映的爱国情怀。但纵观四位老师的四节课的教学,她们虽然努力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但因为缺乏方法上的指导,训练并未到位。有人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情动而辞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由此可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随着学区“生本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不断建立,这将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生本高效,仅仅是一个开始,需要我们用行动不断践行着。愿你我心里点燃生本高效的明灯,幸福地走在语文的生本高效之路上,处处以生为本,堂堂体现高效!

生本课堂的反思美篇篇三

纵观一下全省乃至全国一些搞升本教育有声有色的学校,确实不错。这不我校寒假期间也由张洪涛校长组织一部分优秀骨干教师前去广州学习,而且在此之前,王金星校长早已打了头阵,收获颇多。回来之后,王校还有几名骨干教师都给我们做了绘声绘色的报告,分别形成我们“学案导学”,“合作----探究”以及“三课型五环节”的教学模式。

根据这些教学模式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教研活动,比如一周在多媒体教室展示至少5节课的公开课。每个教师听课至少达到周听课2课时。老师学习的热情极为高涨,每节课几乎座无虚席。听完课后,同学科的老师都会积极评课,提出热切而诚恳的宝贵意见,对讲课的老师来讲真的是受益匪浅,真可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又比一浪高。”年轻骨干教师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每一堂课都精益求精。首先,自己精心备课,参考课本、教参、教学资料、网络资源经过多方面的整合,初步成稿。然后,教研组的其他教师一同修改学案中的不足。学案教学设计成型之后,在班级中进行试讲。然后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首次评课。然后再在全校多媒体教室进行公开讲授,全校同教研组再进行再次评课。最后根据提出的宝贵经验再进行修改,这样一个教学计划,学案才算定稿。以后再根据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加以完善,使学案趋于完美。骨干教师都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

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全体教师教学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取得一点点的成绩而骄傲自满,夜郎自大。我们也因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不足:我们现在正处于“生本教学”的“探究阶段”。一些想法还很不成熟,只是初见成效。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生本教育要求学生有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是根本中的根本。可是针对目前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学生并没有预习习惯,更无从谈及良好的预习习惯。生本教育要求真正放开学生手脚,不要再用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可是我做了几次试验,通过导学案的预习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要思想,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周边的事物去设计一些可以证明某一些现象的小实验;或者说更简单一点,我给学生设计几个简单有趣的实验,让他们课前完成。目的就是引起他们对学习本节课的热情,试着去分析一下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可是结果却令我很失望:往往仅有很少数的几个学生做!我在反复思考是我设计的方案不吸引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课上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或者小组做分组实验的时候,学生热情都很高涨。连有趣的实验都不做,试想布置得书面作业又有什么成效呢?再者,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课上就要匀出时间去处理学生的前置作业,要不然就和没设计者一部分一样,学生以后就会更加轻视前置作业。所以课上本来并不宽裕的时间就要被占去一部分,这样小组再一讨论,课容量就会很少,往往一节课总是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或者刚刚结束教学任务,又没时间处理处理习题。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学生经过讨论猜想出的原因、经过精心设计设计出的实验方案以及经过自己实际操作所完成的实验,经过精心讨论所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是印象极深的。不仅如此,关键是学生在一系列的探讨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了自己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让学生了解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更为可喜的是一些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有了自信心,他们现在敢于在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有了愈来愈浓厚的兴趣!这是最感到自豪成功的地方。

所以,在以后的生本教学中,我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将学生在物理课上这股学习物理的热情如何投入到前置作业的学习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相信只要学生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一些列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尤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生本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桓台田庄中学这一片教育乐土上结出累累硕果!

生本课堂的反思美篇篇四

最近读了一些有关生本教学的书籍,通过阅读领悟到,生本教育的魅力有四:

其一,有共鸣。生本情结让人着迷。

其二,定位准。以生为本,一步到位。

其三,理念好。尊重生命,诠释自然。

其四,便操作。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了化,可操作性强。

希望今后对生本教学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生本课堂的反思美篇篇五

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老师们那充满自信的神态和拼命工作的热情,时时影响着我,给了我很大的动力和自信。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心态却如浮萍般漂浮不定。

开始看了生本课堂的教学录像后,一方面真是羡慕那些学生能有如此好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哪里还有内向的学生,哪里还有自卑的学生。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能受到这样的教育。可是另一方面,我又把这些教学改革的成功归功于人家的教学条件好,家庭教育也好上了。认为我们这里的.条件无论是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都是跟不上这样的教学改革的,我们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吧。有了这样的心理,平时也就按部就班的按照老路子老老实实的走,从不想有所突破。

听完了四五年级老师的课以后,心理上有了变化,通过老师们刻苦的钻研和不懈的努力,课堂也展现出了精彩,有了生本课堂的味道。老师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我这时仍就把老师们的成功归于学生年龄大,理解力强上,认为自己的学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表现的,我们的学生仍就需要老师的引领,于是我们三年级的课前几节上的也有些保守。经过集体评课后,领导否决了我们的课,认为我们胆子还是小,根本没有放开。于是后面我们几位老师的压力有些大,也不知道课到底该怎么上了。即使马上要上课了,我也没有充足的信心。

公开课我选了《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知识,主要宣传学科学用科学。事先赵老师让我们自己整理出思路,然后全组的老师一起群里群策,商定出本课的重点、难点、拓展点等。开始我的精力主要在理解课文上,课本剧的演出只占很少的时间,也并没有打算让学生进行评价,而且我打算亲自给他们排练,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演好。经过商定以后认为如果这样做,只有演出的几个学生能借助演出充分的理解课文,而大多数的学生只是看热闹。只有让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本剧的演出中,才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于是我又把全班学生分为七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好工,自己编排对话与旁白部分(课本中的对话很少),我呢就忙自己的教学流程。本来想抽空指导他们的,可是由于紧张,自己的课还没背熟,就把学生给忘了,等到忙完了自己,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轮到我上公开课了,心里非常的紧张,老怕砸了锅。事先准备的教学语言已经觉得非常熟练了,可是一到了课堂上,又忘了个差不多。心想,这下坏了,学生事先的表演我也没有指导。还不定演个什么样呢,特别是对话与旁白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各个角色也是学生自己安排分配的。当时心就慌了。可是学生课堂的表现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给了我一个天大的惊喜。史传鹏有趣的旁白,其他学生大胆而细腻的表演,都让我佩服,也觉得有些惭愧。因为事先有个学生曾问过我旁白怎么写,而我却告诉她说真正表演时是不需要旁白的。现在我非常庆幸自己忘记了指导他们,否则所有的演出都一个模式,哪里还能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哪里还能看到孩子们精彩的表演。整节课我也没有说几句话。都是学生在表演评价,都抢破头的回答问题,抢不上的还唉声叹气。我激动的心情半天都没有平静下来,除了高兴还有后悔,后悔自己从来都不相信自己的学生,从来都不敢给他们自由发挥的时间,认为宝贵的时间都会浪费在他们手里。

一件事情只有自己去做了,才知道它是否具有可行性。虽然有时旁观者清,但是对于教学改革来说,一定是自己亲自实践才具有发言权的。否则提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就如我没有上公开课之前的许多想法。

上完课,我突然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平台,那么学生也会给时时的老师惊喜。我们老师现在缺乏一种勇气,那就是大胆的给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自由的去展现自己。老是认为学生太小,回答问题肯定说不到点子上,于是沉不住气的抢先替学生回答,本来学生还满腔热情的想表现自己,结果机会让老师抢去了,那肯定是非常沮丧的。久而久之,他们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热情,变主动为被动,只听老师讲,再也不去主动动脑思考。而老师的这种放不开手脚让他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老师也永远成了他们的拐杖。当老师看到孩子们长大了,到了放手的时间了,想放手时却发现为时已晚。

就比如我们三年级的孩子,在一年及时,每到上课回答问题,都是我们老师头疼的时候,有几十个孩子就有几十只手举起来,甚至有不少孩子都着急的站了起来,生怕老师看不见他们。每个孩子嘴里还不停的大声喊着“我、我、我”。老师压都压不住,于是老师们就开始拉下脸来,用非常严肃的表情教训他们,让他们上课时安静点,认真听老师讲课。答错了问题得到的很少是老师鼓励的眼神,多是老师生气的话语:上课又不认真听,下了课也不好好学习,又回答错了吧。于是经过长时间的高压政策,原本有些性格内向,胆小怕事的孩子上课时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甚至害怕碰触老师的目光。

两年下来,除了几个天生大胆、性格特别外向的学生外,课堂上已经很少看到其他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了。虽然老师也很着急为什么有些学生性格那么内向,做什么事情都那么没有自信。可是这一现象的产生,却是与老师平时无意的伤害有莫大的关系。以前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很少去考虑这个问题,即使思考了也不大注意,因为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说的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

现在提倡生本课堂,需要学生全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这一要求相对于现在的课堂表现来说,真是令人非常头疼的一件事情。现在课堂上老师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通过各种方法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很容易,但重新建立他的自信心却是非常难。虽然难做,但是不能轻易的放弃,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一生,用几年的时间来换取一生,付出再多的辛苦也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