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翰墨

教学工作计划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评估提供依据,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想要制定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计划?不妨先看看小编为大家找来的教学计划范文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知诗人,解诗题。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

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板书:唐王维)。

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

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

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

二、晓诗音,明诗意。

1.自由读诗。

2.指名读。顺势解多音字。(朝,舍)。

3.再指名读。(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回可要读准确,清楚。)。

4.齐读。字词的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读一遍。

5.配乐朗读(点击).师:想不想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这并不难,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下面就请你们再次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打个?号,然后和本组的同学共同解决。

6.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汇报。

谁来说说前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诗呢?谁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说说?

三、寻诗眼,悟诗情。

(一)寄情酒更浓。

师:好,对于这首诗,现在我们已经知其音,明其意(板书:明意).下面请大家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元二与王维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元二;故人)。

师:除了“元二”和“故人”外,你们注意到“酒”了吗?这酒他们是怎样喝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师:这么多深情的祝福,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朋友间这样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课件出示:后两句)。

(二)触景情更深。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课件出示:全诗,配乐)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朝雨;柳;客舍)。

师:是呀!这说明王维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异乡为异客,这本来就让人伤感,可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了,客中送客,让人倍加感伤!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再读读前两句。(生读)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雨后柳色清新图。(师板书:雨后柳色清新图)。

(三)路艰心更忧。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地图。(出示课件:出使安西路线图。)元二从长安的渭城出发,途经阳关,最后到达安西。穿越大半个中国,行程3000多公里,这么说吧,就是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骑马也要走上,猜猜看,会走多长时间。好,咱们也别猜了,注意听—答案是:半年。

师:哇!你觉得怎样?(时间长,路程远。)所以,这是王维舍不得让元二离开的原因。那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让我们一块,走进安西--(出示课件:狂风呼啸的茫茫戈壁、沙漠)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看到的安西。

师:(我也送你们8个字:思维敏捷,语言精当。)可以想象元二不仅此行一路艰难,即便到了那儿,生活还会更艰难。而此时此刻的渭城呢?走,去渭城看看--(出示课件:雨后图)怎么样?(不愧是客舍青青,柳色--清新,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师:除了有此美景以外,关键是这里还有--老友相伴,对酒当歌。(出示课件:朋友间饮酒作诗画面)。

师:是啊!这一切的落差是如此之大。更何况: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此行路途艰险,生死难料。这一切,都是好友王维所担心的,这样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心境再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到哪个词,就把哪个词的画面想象出来。(课件:配乐齐诵全诗)。

指名读。(板书:相送依依不舍情)。

(四)唱诗情难舍。

师:下面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走进诗中,用心去感悟。(出示课件:古诗情境视频)。

四、拓展延伸。

(赠汪伦---这是兴致盎然的以歌相送;黄鹤楼――这是默默无语的以目相送;别董大――这是满怀鼓励的以言相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虽然对送别一事只字未提,但通过西湖的美仍让我们感受到送别时作者的那份恬淡惬意。)而我们今天学的这一首,是饱含深情的以酒相送。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却都是在以情相送。正是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古诗才被人们称为民族的瑰宝。那下面,让我们站起来,再饱含深情的把这首诗读一遍,能背的同学可以背。

五。课后作业。

知道吗?我们的古人素有这样的喜好,那就是读之不足则唱之,唱之不足则吟之,吟之不足则画之。所以课后也请你为这首诗配上一幅图,争取像王维一样做到:画中有诗。

六。总结。

同学们,记住这句话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欣赏到的只是沧海一栗,如果,课下你能去读、去品、去积累,我相信那时的你一定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到那时,我们的――班就一定会“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好,下课―――(放吟唱)。

(附:板书设计)。

唐王维。

雨后柳色清新图相送依依不舍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怀着这份对“渭城”的向往,这份对“阳关”的憧憬,我和我的孩子相携走近了她,进行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现场精彩片断:

【一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中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酒是离别的曲。”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再叹】。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三叹】。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又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生:2000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教者巧妙地在此,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评:《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三

清晨,一场绵绵细雨过后,渭城的街上几乎没有一丝尘土,空气清凉湿润。客栈旁的柳树经过细雨的沐浴,显得更加青翠欲滴。

王维独自走在渭城的街上,丝丝凉风轻轻地吹拂着他的衣衫。抬头仰望那如水般明净碧蓝的天空,王维的心里掠过一丝隐隐的忧伤。“唉,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相交多年的好友元二就要出使西安了,此去相隔千山万水,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聚。”想到这里,王维不禁眉头紧皱。

远远地,王维看见元二站在客栈门口,凝神地望着客栈旁随风飘舞的柳枝,似乎在回忆往事,又似乎满腹的心事。王维加快脚步来到元二的身旁,紧紧地握住元二的手,动情地说:“老朋友,我真舍不得你走……”元二轻轻地叹了口气说:“我也舍不得你。可是,皇命不可违啊!”

王维和元二走进客栈,点了几样小菜,温了一壶酒。王维举起酒杯,恭恭敬敬地说:“老朋友,为我们的友谊干杯!”“干杯!”两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回忆着往事――春天踏青赏花,夏天冒雨垂钓,秋天夜半吟诗,冬天踏雪寻梅……他们一杯接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酒。

马夫在客栈外叫道:“大人,该启程了!”元二起身准备离去,王维举起酒杯对元二说:“请再喝这最后一杯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向我们这样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元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辞别了王维,乘着马车向西安去了。

王维站在客栈门口,依依不舍地看着元二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不由自主地吟出一首送别友人的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的环境)。(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

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四、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后记: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五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雨柳。

依依不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六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拧薄案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流程示意。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七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一课时。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镇街意见。

个人意见。

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4)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1、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师生互动背诵读。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检查指正。

3、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2、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如:“孤帆”、“碧空尽”、“柳色新”、“更尽”等。)。

(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学生读《别董大》等诗。(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1、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互相比较,寻找其异同点。

3、提出问题,进行研讨。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2、练笔。

3、交流。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目送酒送。

情深意长。

问题探讨: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2、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九

来”。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商榷之处: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2、教学目标。

n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目标2的指定是完成“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实现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流。”目标3的指定是为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提出的要求:“能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这两条目标,一方面从协作学习技巧、方式、态度提出了要求,一方面从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性学习做出了规定。这两条目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信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老师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形成人文素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段的情感目标要求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诵读过程体验情感。)。

3、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诗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在读中理解诗歌蕴涵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诗歌蕴涵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重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本课的难点是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如何把诗歌教学的浑厚内在传达出来,让学生与它一起深呼吸,从而突破难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情景的创设。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直观地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说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文抓住王维与元二的离别情这条情感主线,以读促悟,读诗韵,悟诗情,拓诗篇,努力实现悟读的理想境界。)。

三、说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由“奉使出塞”引出课题,衔接自然,并为后面感悟古诗奠定基础。)。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此环节主要自学了解诗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配乐朗读激发阅读兴趣,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在这里,我们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评,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示,享受审美乐趣。)。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利用景物对比,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4、话别元二。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的满腹离愁化作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引导学生反复读,反复品。)。

(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这样的读把诗魂、诗情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记忆中,使学生在与诗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的螺旋式上升的诵读中,将诗中的完美形象在心底扎根。)。

6、读景语,化情语。

7、读全诗送元二,再悟诗情。

六、放《送别》升华情。

(通过细雨滋润般的熏陶,通过自然贴近的互动,通过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语文,柔性的魅力投射开来,让文学的内在情意美,通过听说读写的外在形式,借助《送元二使安西》的载体,缠绵地融化、弥漫,无声地润泽。)。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一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二、教学目标。

n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师:题目中哪个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谁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理解元二。

师: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对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吗?

4、指导读题。

指名读,教师指导停顿: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进一步理解诗题。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师:看图读诗,我们对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师:对安西我们有什么印象?

生:满眼黄沙,漫天灰尘、寸草不生、荒凉、孤寂。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师:元二即将远行,我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生: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希望你一路顺风。

生:好朋友,路途漫长而又艰险请带好水和干粮,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别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读景语,化情语。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诗送元二。

六)、放《杂诗》、《送别》升华情。

1、送别朋友无限感伤,那有朋自远方来,应是不亦乐乎。出示王维的《杂诗》,比较两首诗的不同点。

师: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为有情,千百年来我们不断的吟诵。因为有情我们快乐相处。

2、放歌曲《送别》。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二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用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的更快!

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

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

1、生自有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a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e”,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

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

四、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

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

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

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

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五、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

(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真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六、背古诗,课外积累。

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雨、客舍

依依惜别

柳、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三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 、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

送元二使安西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浓浓

情绵绵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1.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4.指名汇报。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师:这就是景语。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9.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谈话: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引导比较,体会作者感情的细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3.指名谈感受。

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背诵全诗。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五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学情分析: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设计特色:

1.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我一直在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美好氛围,这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古诗的味道。

2.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作为一节语文课,我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我也力争做到扎实有效。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记住难点,正确书写;第三遍读,读出词语的含义。三次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学到:结合注释,利用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3.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8个字,但这首诗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如同一幅画。在教学中: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诗到画,感受诗中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诗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这是这课的重中之重。通过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及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4.抓住关键诗句,走进诗人内心。

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所在。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读出自己的感受,再到想象读——读出美不胜收的风景,再到理解读——读出依依惜别的情感。从教师引读,到指名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吟诵,最后指导背诵。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利用插图,查看注释,想象画面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能有层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学习查看注释,利用插图、想象画面、抓住诗眼、反复诵读等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激发兴趣。

课前交流(师生对诗,背诵送别诗,介绍送别诗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读课题。了解题目意思。

(二)(通其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字字落实。第二遍要注意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遍,试着读出古诗的韵味。

2.自由读诗-----指名读诗,检查字音。(朝雨、客舍、更尽君邑)。

3.教学本课生字,指导“舍”的写法。

4.理解“君”的含义。

5.学生试着再把诗读出节奏。

6.师范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7.师生合作读。

(三)(明其意)品读诗句,想象送别景。

1.默读古诗1-2句,动笔划一划,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扩充词语,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感受到的美不胜收的渭城景象。

3.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4.丰富画面,感受意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悟其情)创设情境体会送别情。

1.自由朗读3、4句,理解句意。

2.抓住“更”字体会离别情景。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地图,了解安西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5.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

6.角色转换感悟离别之情。

7.指导感情朗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简介安西地理环境,对于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很有裨益。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含义,为感悟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做下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六)欣赏乐曲激发兴趣。

欣赏、跟唱歌曲——《阳关三叠》,进一步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雨客舍柳。

故人劝君酒依依惜别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六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3.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 客舍、 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理解:浥:湿润(2)客舍 :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5、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 (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 客舍 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 更尽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七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舍、君”2个生字,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读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写优美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借助地图、资料交流渭城、阳关、西安的相关信息。

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出塞必经的关口。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库车附近。

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指名读诗,读准字音。

(1)师正音,指导多音字“朝”、“舍”

(2)指导书写“舍”、“君”。

5.这首诗是一首()诗。

2.师生交流课题。

(1)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当时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为国家守护边陲重镇。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个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称他董大,高适就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诗。

2.四人一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3.指名汇报,说说诗歌大意。

4.了解“柳”的含义。

师:渭城的景色美,但诗人只写了“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了解“故人”的含义。

师:你知道哪句诗句也曾出现“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诗句中还经常用哪个词来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师生合作读诗,初步读出离别之情。

1.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1)抽生感情读诗的前两句。

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朝雨新柳图”

(2)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

师:前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图”。这两句诗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饮酒临别图”)。

2.出示图片及词语,师生合作读。

渭城3000多公里安西。

(路途遥远、艰险)。

山清水秀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人烟荒芜。

甜甜的故乡水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师生合作读:渭城,安西。

3.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出示: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学生交流搜集的送别诗。

2.出示老师搜集的送别诗及名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1.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古诗,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唐王维。

元二。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八

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优质20篇)篇二十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板书:雨)。

客舍:客中送客.(板书: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板书: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新疆,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背景音乐)。

(板书: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相关范文推荐

    技术人员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大全(12篇)

    技术工作总结是对某一段时间内的技术工作表现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技术工作总结

    创新课程的心得和收获(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经历和感悟的深入思考,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下面是一些与大家共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积极的思考和行动的动力。

    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绘本教案大全(12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校的教学大纲,在一定时间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计划。它是教学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和指导,对

    让我难忘的人(热门13篇)

    优秀作文通常表达了作者对于一个特定话题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上个月,我偶然翻到一本很

    税务专管员年度工作总结(热门15篇)

    在月工作总结中,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提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精选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精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方案(实用21篇)

    计划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目标和需求。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计划书范文,它们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组织思维和清晰目标。

    这周我在家上网课范文(13篇)

    作文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传递,通过优秀的作文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疫情当前,寒假自然而然的延长了许

    教育实习单位鉴定意见范文(17篇)

    实习单位意见可以帮助实习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做出更明确的决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单位意见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撰写总结提供一

    欢乐过端午节(汇总20篇)

    优秀作文是一块文化瑰宝,代表着作家的水平和创作才华。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优秀作文的经验和技巧,写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之作。1.一千朵玫瑰给你,要你好好爱自己;

    教师德育的工作总结(实用15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批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一起来看看吧。我与几位教师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