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笔尘

通过撰写自查报告,我们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表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方案。看看下面这些经典的自查报告,或许能够激发你的写作灵感。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一

(一)项目基本情况。

省财政厅下达2021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共65.6万元(皖财教【2020】1424号、皖财教【2021】511号),用于落实《安徽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根据专项资金使用要求,拟将资金用于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特色文化活动开展。具体分配方案及绩效目标如下:一、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补助经费:22万元(12万元/西津街道、5万元/南山街道、5万元/云梯乡);二、特色文化活动开展,补助经费:8万元;三、图书馆运行管养:30万元(图书购置费:24万元、青少年网络中心:6万元);四、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5.6万元。

(二)项目管理情况。

根据资金使用要求,宁国市文旅局党组会研究决定分配方案,其中,结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图书馆运行维护及非遗传承与保护等工作实际,市文旅局已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65.6万元全部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三)项目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1、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绩效目标: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用于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含公共文化功能室、文化广场、文体设施、标识标牌制作、书籍购置等内容),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2、文化景观小品建设绩效目标:按照“一镇一节、一村一品”目标,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3、青少年网络中心绩效目标:100兆宽带接入,无线网覆盖率100%,微信公众号累计关注量为4329个,全年图书馆网站访问量达6万(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图书购置费绩效目标为:全年完成图书采购4000册,订购期刊360种,征订报纸60种,新办读者证500个,书刊文献外借册次12万册次。

5、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绩效目标为:制作非遗视频17个。

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2021年,市文旅局对中央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了绩效效自评工作。主要分为四大块进行:一是对各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情况,要求各乡镇街道实行自评;二是对组织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进行自评;三是对图书馆图书购置费和青少年网络中心费用进行自评;四是对非遗传承视频制作情况进行自评。

(一)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根据资金使用要求,宁国市文旅局党组会研究决定分配方案后,及时足额拨付65.6万元经费。

2、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市文旅局、各乡镇(村)、公共文化场馆严格按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完善了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严格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保障了财政资金安全,提高了财政资金绩效。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数量指标。2021年,云梯畲族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千秋畲族村游客接待中心整合搬迁,通过了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省级验收工作;南山街道、西津街道积极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础建设,设完成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2021年,图书馆全年新购图书5493册,订购期刊360种,共征订报纸60种;图书馆青少年网络文化中心百兆光纤宽带接入数量1套。2021年制作文物非遗视频17个,使我市非遗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2)质量指标。南山街道、西津街道、云梯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21年免费开放达8余万人次;乡镇(街道)依托文化场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20余场次;各乡镇、村(社区)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均向市民提供免费开放,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群众满意度达100%,质量指标完成率达100%。图书馆全年采购的各类图书、杂志正版图书合格率为100%。图书馆青少年网络中心全年网络运行效率为100%,无线网覆盖率为100%,实现图书馆全馆覆盖;文物非遗视频合格率为100%。

(3)时效指标。《安徽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1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的通知》下发后,市文旅局就及时召开党组会议针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统筹情况,讨论研究资金分配方案,并下拨资金。资金的拨付做到了及时足额,时效指标达100%。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2021年,市文旅局对年初计划南山街道、西津街道、云梯乡基层综合文化中心进行了提升,图书馆完成了各项指标,青少年网络中心得到有效维护管养,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全面完成年初计划安排。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2021年,南山街道、西津街道、云梯乡成为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依托文化场馆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20余场次;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室均向市民提供免费开放,进一步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标达90%以上;景区景观小品建设也大大提升了景区文化品味,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是严格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使用用途,进行分配;二是严格按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进行改善提升。

2021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未出现偏离绩效目标的情况。

无。

无。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二

政府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省安排6000万元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20安排1个亿,年将增加到1.2亿用于开展农村三项文化活动。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按照全市开展的“春节回乡见闻”调研活动的相关要求,我们通过集体座谈、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6个,行政村104个,农业人口28.9万人。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2019年政府为开展我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51.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县16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18名,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96个。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县已有10个乡镇6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19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县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三

尊敬的乔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在王香莲副主任的带领下,4月26月对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区文化馆、图书馆、东关社区等有关公共文化建设情况并听取了区文广新局的相关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大力发挥基层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初步形成了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各一个,数字电影院5个,文化活动场所5个,社区小型活动地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93个。

主要表现在:

(一)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延伸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一是区人民政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送了大批文化器材,多媒体、现代化办公用品等设施、设备,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政府采购的方式,为农家书屋配送了图书1500册,光盘100张,流动图书300册,确保完成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的任务目标;三是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广场旱船秧歌展演、青少年才艺展、公园健美操表演和弹唱演出,群众在公园、广场、社区自发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建立健全服务制度,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实行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向社会开放制度,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二是完善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功能得到有效实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二、主要问题。

(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文化管理队伍薄弱。我区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急需培养传承人。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丰富和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加大综合协调力度,推动跨部门项目合作,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建议区人民政府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和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和服务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能作用。

(三)建议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壮大文化管理队伍,科学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加强专业文化人才的培训,不断创新公共文化用人机制,吸引优秀文艺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视民间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发展,加大对民间文化团体和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引导力度,推动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发现和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和文化活动热心人,不断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四

(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我县有乡镇文广中心36个,提升打造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6个,有乡镇文化广场32个,非物质文化传习所1个。20xx年至20xx年,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在全县456个行政村和64个社区建成了村(社)综合文化活动室,共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实现了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县覆盖。为520个村(社)级综合文化活动室配置了乒乓台、羽毛球拍、dvd、腰鼓、唢呐、音响等文体娱乐设施设备近xx余台(件)。20xx年,投入资金90余万元,圆满完成了林农镇安定村、榉溪乡桃花村等18个贫困村村级文化活动室退贫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省、市、县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六个有”退贫标准检查验收。建成农家书屋467家(村改居后456个),有政经、科技、生活、文化、少儿、其他类别的出版物80余万册,专用不锈钢书架2335组,每个农家书屋配书至少在1800册以上,实现农家书屋全县覆盖。建成社区书屋64家,每家书屋藏书均在20xx册以上。

(二)免费开放情况:一是全面实现了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面开放。二是举办各类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年均达120次,开展图书下乡等流动服务年均达50次,举办各类展览年均达240场次,接待读者年均达100万人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年均达180场次,“嫘祖故里大舞台”走基层文艺演出年均达50余场次。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实效。近年来,我局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9项,筛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项。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子龙”为主题,编排的原创舞蹈《龙之舞花之韵》等参加各种大型巡演,均取得优异成绩。26处省市县及文物保护单位安装了监控设备,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46处。四是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县有文化娱乐经营单位197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家,印刷企业16家,打字复印单位40家,有单色胶印机36台,从业人员达4000人。五是扎实开展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三年来,共放映农村公益电影xx场次以上、社区广场电影4500场以上,中小学生爱教电影2100场以上,年均服务群众和中小学生达60万人次。

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不断完善。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保障平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对上争取,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保障资金及时、有效运用到实处,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加强监督,严格监管文化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几年来,我县先后通过“嫘祖故里大舞台”的形式将丰富文艺大餐配送到村、乡镇、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同时全县有“秧歌队、太极队、旱船队”等基层群众文化队伍200多支,各个文化阵地免费提供场地、业务指导,真正的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现状,受到了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我县为了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建立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引导广大群众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我县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发挥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通过“空中大课堂”、舞蹈、书法等培训对全县基层文化骨干定期进行业务培训,还组织县文化馆相关人员深入全县36个乡镇,积极开展义务讲学、讲座、举办文艺辅导班培训班等活动,同时帮助组建文化队伍,指导乡镇基层文化活动更好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县文化馆业务骨干的指导作用,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世界。

(一)文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我县文化干部中大部分都不是专业人才,还有部分是部队专业回来安置在各个文广中心,因此对基层文艺队伍做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还远远不够,希望省市能加大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也希望在以后的人才配置上能给我县适当多安排些志愿者等专业人才。

(二)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部分乡镇资源利用率不高,对现有的'文化设施闲置、管理力度不大。

(三)对上争取难度大。从20xx年起,中央、省级再没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专项资金,能争取的用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有限。

(一)深入推进文化惠民。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物发行网点、数字图书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两馆一所一站”免费开放,组织开展好嫘祖故里大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二)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按照“十三五”文广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包装项目,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三)加快推进文化广电脱贫攻坚。按照脱贫攻坚任务和相关要求,保质保量完成文化、广电脱贫任务,力争实现如期脱贫。

(四)努力扶持文化产业,互推互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将改革与发展融合,以文化为依托,促进本地文化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培育扶持一批朝阳型文化企业,将企业的发展与文化的推广相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xx县文广新旅局。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五

根据《安徽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xx年文化惠民项目中央及省级补助资金的通知》(皖财教〔20xx〕1388号)文件要求,现将20xx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自评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中央下达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到位资金47.5万元,项目资金47.5万元全部到位。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项目完成资金47.5万元,其中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32.5万元,农村文化建设资金15万元。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二)项目管理情况

20xx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共计人民币47.5万元,为统筹兼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做好资金安排拨付和管理监督工作,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规范使用资金,专款专用。

(三)项目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20xx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区对5个镇办30个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各类文化服务建设。资金都用于丰富开展各镇办村文化娱乐活动与文化活动室的维修,促进发挥文化,补缺和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和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金专人管理,专款专用,无挪用和挤占资金的情况符合财务管理规定。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局安排部署,我局立即召开了相关工作人员会议,安排部署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明确了由一名分管局长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具体工作由会计牵头,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此项工作。

二是稳步推进工作。按照皖财教【20xx】146号《关于开展20xx年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3月15日之前我局完成自评。

(一)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20xx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共计人民币47.5万元,于20xx年3月到账。为统筹兼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做好资金安排拨付和管理监督工作,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规范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完成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建设47.5万元,资金使用率为100%。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分析。按照年初绩效目标,认真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截止评价时点,资金已全部落到实处,已全部拨付到各镇办。支付依据合规合法,资金支付与预算相符合。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专项资金实行专帐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积极配合财政部门检查,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无违反财务管理、财经纪律情况发生。会计核算真实完整,项目资金支出和原定用途支出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资金拨付程序规范,资产管理制度健全,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严格确保项目质量;财务管理按规定执行,符合有关财务会计管理规定。

(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按照相关文件精神,文化活动丰富了当地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好的丰富了杜集区基层公共文化。20xx年初到年底,已认真完成了全部项目。包括项目完成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情况,对照项目计划完成目标、质量标准、进度计划、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自评。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该项目属中央拨付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为20xx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添砖加瓦,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各类文化服务建设。丰富各镇办村文化娱乐活动,补足和丰富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基层文化服务效能。有效推动了本地区基层文化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促进当地群众的文化业余生活,持续为基层群众服务。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该项目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群众满意度在100%。

制定了相关的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基层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指导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统筹协调各部门配合,以顺利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及时拨付财政资金,保障各类活动展开的资金运转,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各项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希望上级部门继续支持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及活动的扶持,为更好的服务和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六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常委会2016年监督。

工作计划。

9月份召开的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从3月至9月上旬我委先后组织赴广西、湖南、海南、山东等兄弟省区学习考察并在省内多地开展有关调研活动。4月中旬、9月上旬刘群英副主任先后带队赴龙岩、长汀、上杭厦门、同安等2市3县区调研;8月中旬宋闽旺主任带队赴福鼎、寿宁、周宁、屏南等4县调研;我委还组织赴莆田调研。调研组认真听取各地政府汇报并与有关单位、人大代表等座谈召开5场座谈会实地察看市、县区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乡镇文化站村级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广播站等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了解掌握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我省各级政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机制上保证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建设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步。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成立由省文化厅牵头、25家单位组成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带动全省各市、县开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相继制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全省文化事业费财政拨款从2011年的11.3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9.1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财政拨款及占财政支出比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建成。“十二五”时期,我省基本实现省、市有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县市区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和社区有文化活动阵地的目标,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乡和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省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90个,文化馆(艺术馆、群众艺术馆)97个,博物馆11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25个,行政村和城镇社区文化服务点(含农家书屋)13918个,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队近千个,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点2000多处,相对固定的群众文化活动队伍20000多支。大力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等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2014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省乡镇的全覆盖,目前所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均已建立电子阅览室。2012年全省提前三年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继续开展公益性演出、展览、培训、辅导等传统服务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拓宽服务渠道,增加服务内容,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全省文化部门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四馆一站”已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大力组织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厦门、三明、福州先后成功入选,推动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机制,2004年创立至今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开创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厦门“社区书院”集居民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于一体,成为我省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率先在全国设立村级文化协管员,目前在聘协管员达14800多名,已覆盖全部行政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全省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

(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积极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群众文体队伍呈遍地开花之势,涌现出诸如福州“激情广场大家唱”、厦门“书香鹭岛活动月”、莆田“我的舞台我的梦”、龙岩“文化惠民周周有戏”、宁德“中国微演艺”等一大批知名品牌,惠及城乡广大群众。着力拓宽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和手段,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一些民办文化机构得到扶持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补充。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公益性惠民演出,2014年全省77个国办艺术团体组织公益低票价演出11320场,受益群众约858万人次。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与生产,推出了闽剧《林则徐复出》、莆仙戏《叶李娘》、杂技情景剧《平安号》、大型舞剧《丝海梦寻》、畲族舞剧《山哈魂》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生产呈现可喜的新气象。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短板有待补齐。虽然我省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发展不均衡,沿海、城区的相对较好,内陆山区、乡村的相对薄弱。一些县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设施设备比较落后,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设施简陋;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中硬件达到现行部颁标准的比例不高;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不够合理,设施建成后被挪为他用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亟需加大。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历史欠账多,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一些地方公共文化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地方配套经费没有落实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县区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于添置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活动的经费明显不足;一些乡镇的文化投入没有纳入经常性财政预算,由县财政视情拨付,有的村级开展文化活动主要靠跑单位、拉赞助,文化投入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多元化文化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化资金投入较少,激励政策不足,政府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公共建设的实际需要。

(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仍需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存在供不应求、供非所求问题。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但现有供给能力难以充分满足需求。目前为群众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还是由政府部门指定或安排,事先并没有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提供的一些文化产品群众并不满意,群众参与程度有所下降,造成了文化资源和资金投入的浪费。比如,部分送下乡的文化产品遭到群众冷遇,“农家书屋”部分图书长期闲置,“农村电影放映”活动在一些地方一些场次观众较少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四)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部分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为上个世纪定编,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公共文化工作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还不同程度存在“在编不在岗”、“专干不专”现象,村级文化协管员也多是村委会人员兼职或志愿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同时,大多数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化队伍且待遇偏低,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建设的开展。

(五)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还需完善。虽然我省建立了由省文化厅牵头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但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各个部门拥有一些公共文化设施、队伍和资源,往往是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协调和统筹的难度较大。“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现象仍具有普遍性,长效服务运行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一些公共文化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运营管理力度不足,使用率偏低甚至闲置,公共文化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三、意见建议。

(一)夯实基础,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要把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补齐短板,推进落实《福建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实施标准(2015—2020年)》,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配置。要大力推动苏区、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编制专项规划,加大帮扶力度,力争较短时间内使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明显改善。要把农村作为文化财政投入的重点,不断提高对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助标准,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村居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加强村居文化建设纳入民政工作职责,做好村居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督促落实,不断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村居文化教育功能,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二)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支持。要积极探索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在保证公共文化建设项目资金的同时,逐步将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公共文化服务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运转提供财力保障。要努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制定并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相关政策,采取购买服务、委托承办、项目外包、税收优惠、鼓励捐赠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社会资金对公共文化的投入明显增加。

(三)因地制宜,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要加强对群众文化需求的调查研究,建立文化产品的效果评估机制,针对社区居民、农民、外来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以多元化的内容建设及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吸引力。要深入挖掘我省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如朱子文化、闽都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畲族文化等,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发培育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特色品牌,使这些资源焕发现代活力,服务现代生活。

(四)强化队伍,提供专业人才支撑。省政府及机构编制部门要科学合理配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增如,现有编制难以满足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应当合理增加人员编制。要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和使用,落实2010年中宣部、中编办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编制配备不少于1至2名,规模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的要求。要重视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人才,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强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五)深化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协调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提高牵头单位的协调效能。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大型文化场馆、标志性文化设施和群众日常生活文化“绿地”,处理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使用的关系。

此外,调研期间,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建议省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总结厦门、福州、三明等国家示范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全省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七

为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12号)和《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绵府办函136号)要求,促进我县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我县出台了《盐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盐府办发47号)文件,为戏曲传承发展营建良好环境,让戏曲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文化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二、推进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戏曲保护与传承方面。

为振兴本地戏曲艺术,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县传统戏曲剧种,包括川剧、皮影戏、傩戏等不同戏曲样式的数量、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地区、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我县川剧团因改制已解体多年,我县现有以川剧、皮影戏、傩戏为代表的戏曲艺术都是民间组织的自由团体,其中以嫘祖川剧座唱协会和城东路社区川剧座唱协会为代表。为了促进我县戏曲艺术繁荣发展,我局在每年的群众文化经费中,分别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20xx年我县皮影戏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

(二)戏曲发展现状。

1.近年来,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旅局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通过“送文化下乡”活动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分别在南门休闲广场和乡镇、社区等地举办川剧专场演出17场次,受到广大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2.我县的川剧艺术家们还经常和兄弟县的川剧爱好者交流切磋,自发组织在社区、茶园等搭起戏台,免费为广大爱好者送上精彩曲目,嫘祖川剧座唱协会每周免费为广大川剧爱好者演出一场,全年约50场次。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川剧团解体后,我县戏曲传承靠的是民间组织,专业性不强,人员年龄老龄化,加之人们对这块的认知还不够,爱好传统戏曲的年轻人偏少,专业人才也相当稀缺,希望上级部门能够加大对基层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

(二)盐亭属老少边穷县,财政紧张,对戏曲艺术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希望省市相关部门能加大对这块的关注,适当的给予经济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及改进方向。

(一)加强支持戏曲剧本创作。

为进一步繁荣我县戏剧文化艺术,我县将进一步贯彻执行好省市县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保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积极促进精品戏曲作品的创作,调动全社会戏曲剧本创作积极性、主动性,力争推出一批优秀戏曲剧本。

(二)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

积极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大力培养戏曲人才。支持戏曲表演团体与院校合作,建立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戏曲表演团体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我县戏曲人才。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八

项目绩效总目标:一是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二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改善群众文化环境,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努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年度目标;完成20xx年贫困地区送戏下乡78场次,确保专项资金高效使用。

(一)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

20xx年贫困地区送戏下乡专项资金由中央安排39万元,县财政全额拨付到位,资金到位率100%。

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分析。

20xx年贫困地区送戏下乡,全年78场,每场5000元,全部保障到位。高效运行,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行为。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严格按照《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xx〕527号)规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要求,完善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运行监控个绩效评价,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一)总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近年来,我县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提升,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营造了良好的农村文化活动氛围,保障了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群众满意度逐年提升。

(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数量指标: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78场。

(3)时效指标: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按时完成。

(4)成本指标:全年目标任务数78场次,每场5000元,共计39万元。

2.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

(1)社会效益: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质,建设特色村寨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2)可持续影响: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提升文化素质。

3.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满意度100%

绩效自评结果拟在本部门网站政务公开模块进行公开,并按要求上报上级相关部门。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九

(2008年11月18日)。

尊敬的王部长、各位领导:

下午好。受邓书记委托,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就我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新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进一步推动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满足城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激发创新活力,提升海珠区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在市的正确领导下,海珠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始终坚持“五个注重”,着力构筑“五个平台”,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一)注重加大投入,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平台。

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我区文、图、博三馆齐全,文化馆连续两次、图书馆连续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是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市重点建设文化项目广州市群艺馆海珠分馆、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和潘鹤雕塑艺术园先后在我区落成。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十香园”第一期工程相继建成。先后确立三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18个,新确立区国防教育基地3个。

目前,全区省一级以上文化站占全区总数的89%,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区街道文化站存在的不达标状况。图书服务网点日益完善,分别开设了区图书馆赤岗、土华、琶洲三个分馆;在华洲街土华村、小洲村、南洲街西窖村、官洲街仑头村、琶洲街黄埔村开设了5个“农家(社区)书屋”示范点,今年我区还将建成17个“农家书屋”;设立海军通讯连、赵广军工作室、南粤印社等基层图书服务点七个。

继2004年区投资400余万元建成海印“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后,我们争取市的支持建成了赤岗街的“鹭江文化广场”、沙园街的“广重文化广场”、素社街的“大家乐文化广场”、南洲街的“爱都青年文化广场”。并陆续打造了中大北门文化广场、洲头咀绿化文化广场、北山公园、庄头公园、龙潭公园、磨碟沙公园等新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为加强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注重满足干部群众文化需求,构筑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干部群众,以全体干部群众为导向就要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对他们的文化需求进行分类分析,区别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

近几年来,我区先后探索建立了“海珠讲坛”、“海珠区理论教育讲师团”、“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海珠区街坊讲坛”等4个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品牌,形成了菜单式服务的运行模式。如以配送优质讲座资源为主的“海珠讲坛”,以提高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以“周周乐”群众文化广场等为阵地开展的“公益文化春风行”、“经典电影社区行”等,将丰富文艺套餐配送到街道、社区,让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以享受文化大餐,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同和广泛的欢迎。

(三)注重支持创作文艺精品,构筑公共文化创新平台。

我区自1995年以来,区文化系统获得全国性奖项103个,并6次荣膺“群星奖”及“蒲公英奖”,在全市各区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区进一步加大了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全区宣传文化战线干部立足基层,面向群众,注重从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文化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其中美术作品《伐木场》、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曲艺作品《新娘借官》荣获全国“群星奖”,舞蹈《人鸟情》、《哈罗,靓姨》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一等奖。街舞《魔力锁舞》、《极力舞动》分别荣获cctv全国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银奖”及上海、香港国际街舞邀请赛等多项冠军。今年,我区组织创作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作为广州市唯一的节目荣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在11月17日结束的第四届广东省音乐舞蹈花会上,我区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获金奖,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获银奖。

今年,我区还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有利契机,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歌咏比赛以及三十年来我区获奖文艺作品展演等大型活动,激发了全区本土艺术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讴歌海珠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

(四)注重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构筑公共文化品牌展示平台。

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是展示城区文化底蕴、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良好载体。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来,我区在市的支持和关心下,对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进行修缮保护,并籍此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精心组织了五大系列28场不同规模的岭南书画艺术展览,擦亮了岭南书画的品牌。

鼓励和支持各街道按照“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思路,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经多年努力,目前我区各街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滨江街每年举办的咸水歌歌会,昌岗街每年都举办的地区钢琴比赛,素社街街头的曲艺展演,沙园街的群众合唱团,南华西街的粤曲,南石头街的书画等均成为各自街道的知名品牌。2005年,我区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书画之乡,滨江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咸水歌艺术之乡,南华西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粤剧艺术之乡,南石头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书画、摄影艺术之乡。

与此同时,加大了对广彩、广绣、剪纸等海珠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力度,利用中秋佳节举办活动,邀请广彩、广绣、榄雕、剪纸、书法等方面的大师现场展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注重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公共文化遗产保护平台。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名人辈出,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民间流传着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几年来,我区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方面有了新突破。在第四次文物普查中,全区共挖掘整理出文物线索285条,包括遗址、墓葬、祠堂、庙宇、民居、石刻等多种类型。目前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登记在册的普查项目共计37项,其中,广州木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州咸水歌、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广式家具工艺、陈李济中药、岭南古琴已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为理清海珠历史文化脉络,我们先后编辑出版了《甲午名将邓世昌》、《海珠古诗录》、《文史纵横》、《居巢、居廉白描手稿》、《居巢、居廉研究》等系列读本,为加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公共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良好条件。

一个地方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光有经济没有文化,那是“有形无神”,只有二者同步发展,才叫“形神兼备”。这些年,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是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关注和支持分不开的,也是与区委、区政府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市区共向黄埔古港、潘鹤雕塑艺术园、广州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项目投入经费约1.5亿元,这些投入为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借此机会,我代表海珠区委、区政府对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一直以来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创作出一流的公共文化文艺精品,都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缺乏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一定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我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在区委全会、区委常委会议及全区领导干部参加的“海珠讲坛”上,区领导都经常强调这一问题,我区出台的'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教育问题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树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把调查研究作为改进和推进工作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也有利于各级宣传文化干部在实践的土壤中把握基层和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创新尤其重要,它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是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激发社会整体创造能力,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区文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作品屡获国家、省、市相关奖项,这是与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分不开的。比如,我们积极探索文化馆管理的新模式。针对我区特点,提出“一馆多中心(基地)”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流行舞基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流行舞基地组织创作的街舞《阳光总在风雨后》把街舞和抗震救灾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赋予现代表现形式以主旋律的内涵,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国内舞蹈界专家的一致好评。最近,我们正抓紧建立现代舞培训中心、戏剧创作基地、漆画工作室。

(四)必须重视公共文化品牌的打造。

文化品牌是文化工作生命力的来源,文化品牌打造是城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灵魂。近年来,我区立足实际,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不断加大对全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深度和力度,相继打造了岭南书画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有效提升了我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加快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去年,我区成功举办了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在首届“广州岭南书画艺术节”上,来自海内外的岭南画派五代传人齐聚海珠共襄岭南画派发展大计;由数名书画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巨幅扇面画《十色天香》成功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参加这次书画活动的群众达数十万人次,成为我区有史以来书画展览活动最密集、参观人数最多、群众覆盖面最广的群众文化盛事。岭南书画艺术节也因此成为了广州市文化建设新的亮点和品牌。

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一直是我区文化建设工作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区“文、图、博”三馆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引进制度,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等不同领域逐步汲取新鲜血液。通过新老更替,三馆已基本实现年轻化、专业化的老、中、青合理配置。获中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银穗”奖殊荣的男声四重唱《咸水歌、d家情》就是我区文化战线年轻人创作、表演的杰作。今年以来,结合十七大召开后全区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区加大了对全区宣传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逢双月开设“海珠区宣传文化干部大学堂”,对他们进行文化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培训。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吸引各种优秀专业人才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有开拓精神,懂文化、能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型人才到我区创业发展,不断为我区文化工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

(六)必须重视公共文化社会力量的整合。

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用品无法满足全体民众的差异化需求,需要非营利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提供多元的、多样的产品与服务,以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又可以改变过去由政府包办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品种单一的局面,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比如,陈李济岭南中药博物馆的建设,龙潭白纶生公祠、黄埔村北帝庙等历史文化古迹的修复等就是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此外,我们还正在与“芳华十八”集团合作,在小洲村建设岭南民族乐器展览馆。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是卓有成效的。

各位领导,近几年,海珠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基层文化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与海珠区日益增长的人口密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需要加强,与海珠区作为建设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对文化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广州市“南拓”、“中调”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深入推进,广交会已整体迁驻海珠区,以广州电视观光塔为标志的城市新中轴线和白鹅潭文化观光休闲区在我区的建设,必将为海珠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借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始终坚持以广州市建设“首善之区”新目标、新定位引领海珠新发展这个主题,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出发,全面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完善文化设施,创新文化管理,丰富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拓展文化服务,为把海珠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

谢谢大家。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

(一)切实转变传统社会养老观念。广泛宣传国家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和新型的养老模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养老事业发展,切实转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养老观念。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转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以养老服务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为背景,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相关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养老事业,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建设规划。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努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着力加强养老服务设施配备。高度重视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按照“立足实际、需求导向、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完善老年人活动场所,有效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政策。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规划社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备,加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与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衔接,不断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着力推进适老化环境改造,开展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工作,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设施资源,优化改善农村养老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增加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三)突出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加快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发展,制定服务流程、实际操作、服务评价标准,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有序。发挥城乡三级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形成兼具行业监管、资源链接、直接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网路,积极打造xx分钟养老服务圈。加强信息资源整合,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收集、分析能力,实现居家服务管理科学有效。优化居家养老服务资源供给,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切实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居家服务需求。

(四)不断加大养老服务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要求,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养老服务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按照国家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享受居民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制定养老服务综合监管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养老服务质量监管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定期发布机制,健全奖优罚劣机制。

(五)持续深化医养结合服务发展。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建立参与医养结合社会机构的准入、考核、退出机制,实现医养结合服务的标准化。完善“医养结合”布局,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发展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产业,整合养老和医疗信息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研究制定社区居家养老中基本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与医保衔接的具体办法,做实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强化签约履约,保障签约老年人就医取药。积极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结合xx“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构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设立中医药养老服务专区,推动xx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快速发展。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一

针对我县实际,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分两期进行,第一期,计划投资100万元,重点用于设施、设备的购置,专合组织、信息化平台的建立,粮食银行代储仓库维修;第二期,计划投资100万元,主要用于粮食清理场地彩钢罩棚的建设,粮食检测化验室的改扩建,代储粮食仓库的升级改造。目前,第一期工程已完成项目设计、预算、审批,进入财评阶段。预计在6月底前完成招投标和实施设备的采购,10月底前完成仓库维修改造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12月底前完成项目的验收和总结工作。

(一)配备粮食清理设备,开展粮食清理服务

配置粮食清理设备1台,粮食输送设备1台,粮食装仓机1台。日处理能力达到100吨,粮食清理能力力争辐射全县35%以上粮食种粮大户,建立健全设施设备管护制度。

(二)发展农村专合组织

以种粮农户特别是产粮乡镇为主,同时吸纳加工企业,新组建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直接解除种粮农户“卖粮难”的后顾之忧持续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增产增收。

(三)维修改造粮食仓库,开办粮食银行

利用储备库仓储设施、设备、技术、人才等优势,开展代储服务,方便种粮农民。

1、维修改造仓房1万吨;

2、混流风机4台,轴流风机24台,通风道600米等仓储设施设备;

3、联合粮油加工企业,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搞活粮食流通,

通过仪器配置,提升现有粮油质检能力和水平,全面实现收购、储藏环节粮食质量检验仪器化和标准化。配置计算机数据分析仪2台。

配置计算机等硬件,建立网站,宣传国家粮食政策,提供市场粮油信息,介绍家庭储粮使用技术和粮食质量常识。组织培训2期1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不少于5000份。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二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74号)、《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晋办发〔〕26号)及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精神,切实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要求。

(一)总体目标。到,全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队伍,形成一批常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我省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总体要求。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城市社区活动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等,在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强化资源整合,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协调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凡现有设施能够满足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一律不再进行改扩建和新建,不搞大拆大建。围绕建设、管理、使用等关键环节,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试点先行与普及发展相结合,推动各地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和群众自我服务的建设运行模式。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首要标准,加快建立有效的需求反馈和供需对接机制,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让群众享有更多文化获得感。

二、规范基层建设。

(三)科学规划布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包括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两项任务。各市、县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在全面摸清辖区内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存量和使用状况的基础上,紧密衔接我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分级建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台账。按照均衡配置、规模适当、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等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人群需求,关注特殊群体。在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预留公共文化设施用地。(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省国土资源厅)。

(四)严格落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建标〔〕44号)和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48号)为基本依据,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4号)文件执行。尚未建设综合文化站的乡镇要迅速填补空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拆除的综合文化站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48号)相关规定择地重建,对挤占挪用的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要立即恢复其服务功能。乡镇可在农村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加挂“乡镇综合文化站”牌子。(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财政厅、省编办、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五)集合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以及其他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在明确产权归属、保证服务接续的基础上进行集合建设,并配备相应器材设备。在推进城市社区活动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中,要统筹和完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要重视消除城乡结合部公共文化服务“盲区”。(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民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教育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

(六)拓展和完善户外配套设施。充分发掘利用城乡商业广场、企业和社区场地、边角空地等社会场地资源,盘活现有场地存量。进一步优化广场用地和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布局,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建设选址适中、与地域条件协调、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相配套的文体广场。文体广场要配备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公益广告牌、体育健身设施(路径)、夜间照明设备、有源音箱等必要的配套设施设备。偏远山区确实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可酌情安排。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配套建设戏台舞台、乡村文化记忆展室。(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体育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三、明确功能定位。

(七)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市、县人民政府要着眼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山西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结合自身财力和群众需求,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重点围绕文艺演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体活动、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方面,制定本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服务目录(以下简称服务目录),明确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实现“软件”与“硬件”相适应、服务与设施相配套,着重发挥好政策宣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基本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

(八)整合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终端平台优势,整合分布在不同部门、分散孤立、用途单一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手段,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提供应急广播、广播电视器材设备维修、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服务;推进县域内公共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和一体化服务,加强村(社区)及薄弱区域的公共图书借阅服务,整合农家书屋资源,设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基层服务点,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和使用;建设基层体育健身工程,组织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等。同时,加强文化体育设施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提高使用效益。(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

(九)开展基层党员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等基层信息平台的作用,以党组织生活、党员活动、党员志愿者活动等基层党员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党员教育活动。(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文化厅)。

(十)配合做好其他公共服务。按照功能综合设置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法治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法律意识。结合当地党委和政府赋予的职责任务,与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相结合,与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服务相融合,配合开展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人口管理等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推广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便捷综合服务。(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团省委、省妇联、省残联、省科协、省文化厅)。

四、丰富内容形式。

(十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围绕新时期党和国家重大改革发展政策、脱贫攻坚目标举措及惠民措施,通过政策解读、专题报告、百姓讲坛等多种形式,帮助群众更好地理解党委、政府的工作,凝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结合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和乡贤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展示墙、文化课堂、道德讲堂以及网络平台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把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践行和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宝贵精神财富深入传播到群众中去;推动基层善行义举榜建设,举办山西好人、道德模范展览展示、宣讲巡演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方式,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积极开展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普法教育、科学普及、技能培训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综合素质。(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科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十二)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传承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工作,加强对本地区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当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间歌舞、传统体育比赛等民族民俗活动,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强化农村文化认同。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普查”“细理”“善存”“展示”“活用”等步骤,梳理乡村历史脉络、文化烙印和乡风民俗等文化资源,建立乡村文化档案和数据库,延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内涵功能,协同推进文化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留住乡愁、乡风、乡韵。(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省档案局、省旅游发展委、省党史办、省方志办)。

(十三)组织引导群众文体活动。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支持群众自办读书社、书画社、戏曲票友会、乡村文艺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以及个体放映队等。结合中华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等,通过组织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经典诵读、书画摄影比赛、体育健身竞赛等文体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加强对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引导,推进广场文化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文联等群团组织保持和增强群众性,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开展职工文化交流、青少年课外实践、妇女文艺健身培训、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等活动,引导所联系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体质测定,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加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及与培训服务。(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文联、省残联)。

(十四)创新基层服务方式。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及时准确掌握群众真实文化需求。根据服务目录科学设置“菜单”,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实行错时开放,提高利用效率。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群体实际需求,推出一批特色文化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通网站、博客、公众号、移动终端app等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和资源,为基层群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公共信息和技能培训等服务。(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各成员单位)。

(十五)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推广文化体育志愿服务,吸纳更多具有奉献精神和文体技能的普通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和农村就近就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争取贫困地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国家文化体育等相关机构和骨干文艺团体建立对口帮扶示范点,推动省、市、县三级骨干文艺团体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对子”,形成常态化帮扶机制。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积极开展文化进社区、进农村和区域文化互动交流等活动。(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各成员单位)。

五、创新运行管理。

(十六)强化落实责任。县(市、区)人民政府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承担主体责任,要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从实际出发确定存量改造和增量建设任务,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设施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制定本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细化服务种类、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建立既与县级财力相适应又能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保障机制,把各级各类面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纳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合理配置、集中管理、优化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宣传文化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相关部门立足职责、分工合作,共同推动工作落实。(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各成员单位)。

(十七)健全管理制度。县级负责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管理,村(社区)支委和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和使用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国有资产档案,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合理使用。要结合当地群众文化需求,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工作准则,健全活动登记、服务指引等规章制度,做到管理制度上墙、工作人员信息上墙、服务内容公示上墙;结合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紧紧围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奖惩措施等重点环节,健全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良性运转;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

(十八)加强行业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体育场(馆),承担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资源配置、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职责,要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年)》《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等为依据,指导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制定服务规范,切实加大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十九)推广总分馆模式。建立以县级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的总分馆模式,实现县级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财、物进行统筹管理。县级文化馆要切实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担负起“总馆”职能,主动与上级指导单位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对接联络、联网联动,加快实现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统筹调配、无缝衔接。(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二十)鼓励群众参与。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加强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健全民意表达机制,依托社区居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主协商,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事项,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保证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民政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

(二十一)探索社会化运营模式。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拓宽社会供给渠道,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通过直接投资、赞助活动、捐助设备、资助项目、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及采取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方式,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率先在城市探索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各市每年选取不少于5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探索开展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基层文化设施运营,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

(二十二)贫困地区基层文化服务兜底保障。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文化改革发展特别是当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工作台账,统筹部署推进。省、市两级继续加大文化资源向58个贫困县(区)倾斜的力度,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扶贫与扶智相结合、脱贫与兴文相结合、助力与鼓劲相结合,使贫困地区群众与全省人民同步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更多文化实惠。(责任单位:贫困地区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

六、实施步骤。

(二十三)试点建设阶段(4月-9月)。全省开展“百乡千村”试点建设。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传统文化等实际,每市确定10个乡镇(街道)和100个建制村(社区)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工作,探索建设路径和服务模式,以点带面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9月底前,全部试点按照《山西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服务标准(暂行)》(附件1)和《山西省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服务标准(暂行)》(附件2)建成标准化试点。长治、朔州、晋中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要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按照各项指标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和管理机制,引领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

(二十四)推广普及阶段(2017年10月-12月)。按照“无则立,有则优”的原则,全面推广试点经验,加强县级文化部门(单位)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和指导,建设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分馆和活动站点的总分馆体系。各市、县完成建设任务达标总量70%以上;2012月底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普遍达到《山西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服务标准(暂行)》(附件1)和《山西省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服务标准(暂行)》(附件2)。(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

(二十五)督导验收阶段(2020年1月-6月)。对各市、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督导验收,对未能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并逐级倒查责任、严肃追究、通报问责。(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各成员单位)。

(二十六)整改提升阶段(2020年7月-12月)。对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进一步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加强设施设备配套,完善考核评价机制。2020年底前,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综合性服务功能基本健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

七、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政府要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本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要内容,对接相关规划,结合我省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城乡社区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要求,在2017年5月底前制定出台本地具体落实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工作举措、责任分工和标准时限,确保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这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实处。市、县政府要定期对建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

(二十八)强化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相关标准,整合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相关的各项补助资金,科学合理调整支出结构,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保障力度。省财政加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统筹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对革命老区和贫困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备购置和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予以补助,同时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地区予以奖励。市级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奖励资金的规划和统筹分配工作。县级做好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工作,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细则,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一般项目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切实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避免资金闲置和浪费。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落实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财政厅、省文化厅)。

(二十九)优化人员队伍。通过县、乡两级统筹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解决基层文化队伍人员不足问题,按规定配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由公共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建立公共财政购买和补贴的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公共财政购买和补贴的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由县级文化部门(单位)垂直管理;原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站或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专干由县级文化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双重管理。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推广文化部“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探索将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建立文化管理员、协管员、指导员与文化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相结合的队伍,构建专兼结合、多元共治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加强业务培训,挖掘乡土文化能人,全面提升基层专兼职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编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文明办、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省民政厅)。

(三十)严格督导检查。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动态监测和绩效评价机制,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探索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群众满意度差的地方要进行通报批评,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责任单位:各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

附件:1.山西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服务标准(暂行).doc。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三

根据上级要求,xx自启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镇党委高度重视,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全力推进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全镇人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大局稳定。现就我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镇把做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坚持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相关软硬件建设。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综合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分管政法、卫计的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卫计、综治、派出所、司法所、妇联、残联、卫生院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二)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一是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知晓率和部门的实操能力。二是明确职责任务,强化目标管理,建立村(社区)、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工作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互相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氛围,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落实措施,积极推进。一是强化基层建设,镇设立社会心理服务站,完善办公室(咨询室)、档案室等各项配套;村级成立社会心理服务管理小组,同时......等5个村(社区)建立基层社会工作室。二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控,成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对辖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跟踪、随访、管理,做到一人一档一册。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严格落实每月一随访制度,督促患者落实服药;对一般精神障碍患者落实每季度一随访制度。现全镇在册的206个精神障碍患者都得到有效管控。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进一步完善村级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在本年度内完成社会工作室建设任务;二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三是强化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解家庭矛盾;四是完善村(社区)心理服务能力,利用网格员、精防人员、义工组织等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关爱帮扶及救治救助,严防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镇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先进镇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试点工作,促进本辖区平安、和谐、稳定发展。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繁荣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积极促进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美术等专项扶持发展规划,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电影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三大国地位,电视剧年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重点出版物。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持续开展优秀出版物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全民数字阅读活动,2014年共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2001年以来,中央投入40多亿元资助地方建设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12年以来,已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投资17亿元对偏远农村地区1229座广播电视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xx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10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473个,工人文化宫1300多个,青少年宫700多个,科技馆350多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3000多个。开设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64个,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站21000多个。各类出版物发行单位12万多家,发行网点17万多处,建设阅报栏、阅报屏7.2万余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万多个。

(三)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文化部门牵头、25个部门参加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加强对文化事业改革的分类指导,明确划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时政类报刊社、公益出版社等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一批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探索形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流动服务等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全国2780个公共博物馆、347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已实现免费开放,服务人次大幅增加。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推动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图书馆学会、博物馆协会、广播电视协会等,发布一批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坚持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已基本实现全国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截至2014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和98.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数字院线252条、放映队约5万支,年放映800万场,年观众人次约15亿。全国县级城市拥有数字银幕超过7200块,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了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建成60.1万家书屋,为边远地区建成1.6万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这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五)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和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向公益事业捐赠减免税收的重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安徽等地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免费发放文化优惠卡等形式激活文化消费需求。截至2014年底,北京累计发放文惠卡151.06万张,通过文惠卡发生的交易额达7.19亿元,直接为消费者节省9000多万元。安徽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共有2304万人次参与文化消费,总额达90.43亿元。全国涌现出一批民办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艺俱乐部等。截至2013年底,由文化馆、文化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8.2万个。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2014年底,登记在册的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6337个,文化志愿者91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74万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和互联网文化建设。把握当前信息化和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创新现代传播方式。加快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建设多媒体制播分发平台,开办69个高清电视频道、29家网络广播电视台、605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达4500万户。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近1.9亿户。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十个省市开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建设。推进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工程和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等。

(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近现代重要史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遗址保护工程。2014年,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47项,居世界第二。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居世界第一。评审认定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命名两批共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古籍保护,成立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公布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珍贵典籍数字资源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分学段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坛、“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八)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立足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边远农村、牧区等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重大文化工程。2013年全年制作译制少数民族广播和电视节目时间分别达10万小时和4万小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组织“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实施500多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人数近200万人。开展“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边疆10个省份建设了810个乡镇服务点、3104个数字文化驿站。加强盲文读物的生产,推进盲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全国盲人持证读者达到35846人。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组织中国老年合唱节和中国少儿合唱节,保障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群体的文化权益。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群体文化体育权益的保障力度。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体系不完善。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农村基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有空白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仍有61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791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小于800平方米,分别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22.8%和27%。全国有48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小于300平方米,占文化站总数的1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46平方米。投入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683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15.17万亿元)的1.77%。全国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06元。队伍方面,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服务效能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部分互联网站内容还存在过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问题,一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三)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城乡看,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2013年在我国27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购书经费支出的有580个,占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21.4%。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13年,东部地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约占全国总量的44.15%,中部约占22.57%,西部约占33.25%。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普遍偏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实。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受重视。同时,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还存在“越位”、“缺位”现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职能条块分割、项目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履行责任情况的评估评价还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中心环节,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实到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环节。继续组织“中国梦”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导向作用,扩大资助范围,丰富资助门类,突出资助重点。搭建优秀作品传播、交流和推广平台。抓好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继续扶持发展优秀传统艺术。改进文艺评奖,解决文艺评奖过多过滥问题,建立健全对文艺作品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出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文化精品。加强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节目的引导扶持和审核把关,做到正导向、提品质。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基层设施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园、广场等设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互联网延伸,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指导各地结合当地群众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尽快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编制专项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开展公共文化需求调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特点,实现精准服务。加快策划实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会关注度高、边际带动性强的公共文化项目。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加产品和服务总量,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对服务质量好、公众满意度高的公共文体机构的激励机制。

(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四、关于对立法工作的建议。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推动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制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作为立法的重点领域,对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这对加快推动文化立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全国文化工作者的迫切期待。在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进程。去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参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草案,并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这是近年来文化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动该法立法进程,争取在今年下半年提交常委会审议并正式出台。国务院各部门将继续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好协助工作。

二是尽快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文化领域已经制定了《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约40部法律法规,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文化立法工作仍需加快推进。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快《文物保护法》修订进程,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争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同时鼓励和指导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立法,为国家立法作出探索。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五

1、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是香河最大的文化惠民工程。

2、全民参与,共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3、大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4、努力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6、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

7、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生态、宜居、幸福香河。

8、面向基层,服务百姓,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9、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欢迎全民共建共享。

10、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1、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1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3、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14、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15、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16、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

17、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8、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为抓手,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9、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全局。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繁荣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重要任务,积极促进艺术创作、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的繁荣发展。开展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京剧、地方戏、民族音乐、美术等专项扶持发展规划,推出了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电影年产量保持世界第三大国地位,电视剧年产量位列世界第一。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推出了一批重点出版物。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持续开展优秀出版物推荐、全民阅读报刊行、全民数字阅读活动,2014年共吸引8亿多人次参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心连心”、“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文化志愿服务、全民健身、广场文化活动等,丰富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近年来,国家在推进国家图书馆新馆、国家博物馆等一批高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统筹推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基。2001年以来,中央投入40多亿元资助地方建设1086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2.42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12年以来,已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投资17亿元对偏远农村地区1229座广播电视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为解决基层文化设施“空壳”问题,安排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专项资金,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购置进行补助。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建xx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17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31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1110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473个,工人文化宫1300多个,青少年宫700多个,科技馆350多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3000多个。开设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64个,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站21000多个。各类出版物发行单位12万多家,发行网点17万多处,建设阅报栏、阅报屏7.2万余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万多个。

(三)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文化部门牵头、25个部门参加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加强对文化事业改革的分类指导,明确划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时政类报刊社、公益出版社等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一批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探索形成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流动服务等模式。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全国2780个公共博物馆、347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及43510个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已实现免费开放,服务人次大幅增加。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推动成立中国文化馆协会、图书馆学会、博物馆协会、广播电视协会等,发布一批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量。坚持把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作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抓手,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已基本实现全国已通电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截至2014年底,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和98.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3.55万个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70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数字院线252条、放映队约5万支,年放映800万场,年观众人次约15亿。全国县级城市拥有数字银幕超过7200块,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了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建成60.1万家书屋,为边远地区建成1.6万家卫星数字农家书屋。这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弥补了基层资源的不足,改善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五)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和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向公益事业捐赠减免税收的重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安徽等地通过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免费发放文化优惠卡等形式激活文化消费需求。截至2014年底,北京累计发放文惠卡151.06万张,通过文惠卡发生的交易额达7.19亿元,直接为消费者节省9000多万元。安徽惠民文化消费季期间,共有2304万人次参与文化消费,总额达90.43亿元。全国涌现出一批民办群众文艺团队、文化大院、文艺俱乐部等。截至2013年底,由文化馆、文化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8.2万个。完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截至2014年底,登记在册的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机构6337个,文化志愿者91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74万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和互联网文化建设。把握当前信息化和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创新现代传播方式。加快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设。建设多媒体制播分发平台,开办69个高清电视频道、29家网络广播电视台、605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达4500万户。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近1.9亿户。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十个省市开展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示范网建设。推进数字出版技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网上传播工程和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等。

(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进近现代重要史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遗址保护工程。2014年,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增至47项,居世界第二。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居世界第一。评审认定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86名。命名两批共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设立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强古籍保护,成立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公布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命名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建设珍贵典籍数字资源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分学段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坛、“我们的节日”等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八)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立足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边远农村、牧区等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加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重大文化工程。2013年全年制作译制少数民族广播和电视节目时间分别达10万小时和4万小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品种数量不断增加。组织“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实施500多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服务人数近200万人。开展“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在边疆10个省份建设了810个乡镇服务点、3104个数字文化驿站。加强盲文读物的生产,推进盲人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全国盲人持证读者达到35846人。实施“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组织中国老年合唱节和中国少儿合唱节,保障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群体的文化权益。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群体文化体育权益的保障力度。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来看,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体系不完善。设施方面,虽然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按行政层级“全设置”,但农村基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还有空白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仍有61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和791个县级文化馆建筑面积小于800平方米,分别占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的22.8%和27%。全国有487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小于300平方米,占文化站总数的14.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46平方米。投入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全国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8%左右,比重偏低。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683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15.17万亿元)的1.77%。全国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06元。队伍方面,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队伍不稳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服务效能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是当前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部分互联网站内容还存在过分娱乐化和庸俗化的问题。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不少地方存在“重设施建设,轻管理使用”的问题,一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实现最大社会效益。

(三)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城乡看,县级以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2013年在我国2712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购书经费支出的有580个,占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21.4%。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2013年,东部地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约占全国总量的44.15%,中部约占22.57%,西部约占33.25%。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农民工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普遍偏少,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要求在不少地方尚未落实。

出现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党委、政府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不受重视。同时,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还存在“越位”、“缺位”现象。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行政管理职能条块分割、项目设置交叉重复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二是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尚待完善,特别是对党政领导履行责任情况的评估评价还有待加强。三是社会力量参与的动力不足,渠道不畅,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把落实政府责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效益发挥作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为中心环节,把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落实到创作、表演、研究、传播等各个环节。继续组织“中国梦”主题创作展示活动。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导向作用,扩大资助范围,丰富资助门类,突出资助重点。搭建优秀作品传播、交流和推广平台。抓好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继续扶持发展优秀传统艺术。改进文艺评奖,解决文艺评奖过多过滥问题,建立健全对文艺作品的科学评价体系。推出一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网络文化精品。加强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节目的引导扶持和审核把关,做到正导向、提品质。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的基层设施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园、广场等设施的管理和使用,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互联网延伸,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指导各地结合当地群众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尽快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标准,以县为单位推进实施。促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编制专项规划,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开展公共文化需求调研,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特点,实现精准服务。加快策划实施一批民生分量重、社会关注度高、边际带动性强的公共文化项目。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实现互联互通,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增加产品和服务总量,使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积极适应社会生活新变化和基层群众的新要求,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对服务质量好、公众满意度高的公共文体机构的激励机制。

(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将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四、关于对立法工作的建议。

长期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推动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制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作为立法的重点领域,对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作出部署,并明确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这对加快推动文化立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全国文化工作者的迫切期待。在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进程。去年以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国务院各部门积极参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草案,并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立法工作计划。这是近年来文化立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起到重要作用。恳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推动该法立法进程,争取在今年下半年提交常委会审议并正式出台。国务院各部门将继续配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做好协助工作。

二是尽快完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文化领域已经制定了《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博物馆条例》等约40部法律法规,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文化立法工作仍需加快推进。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快《文物保护法》修订进程,推动《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争取成熟一个,推出一个;同时鼓励和指导地方性公共文化服务立法,为国家立法作出探索。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七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一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再次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虽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论断,但是学术界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结构尚缺乏一致的认识。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偏差。在实践中,政法部门、综治中心和基层社区一直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或“心理咨询”。因此,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先必须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揭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理论蕴含和基本结构。

作为社会治理格局的四大体系之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具有自身的特殊内涵和社会机制。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看,社会是由微观的、具体的个体和宏观的群体构成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应该既包括微观层面的个体社会心理服务,又包括宏观层面的群体社会心理服务。无论是个体社会心理服务,还是群体社会心理服务,其目标都是解决社会心理问题。而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具备社会心理的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四种常备子系统。社会心理监测系统是指利用心理测验与现代信息技术对个体与群体内在心理活动进行测量与评价,它包括个体心理测验与群体心态监测;社会心理引导系统是指利用社会心理专业技术对个体与群体心理倾向进行符合社会积极价值观念方向的教育和引导,它包括个体心理教育和群体心态引导;社会心理化解系统亦可称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是指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对个体异常心理与群体偏差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正,它包括个体心理健康服务与群体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危机应急系统是指通过专门的社会心理应急组织对突发性个体心理危机与群体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应急干预,包括个体心理危机应急与群体心理危机应急。无论哪种子系统要正常运行,都必须以各种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载体。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的视野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指特定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解决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等干预活动的一种社会治理机制。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从内涵属性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种与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并驾齐驱的社会治理机制;第二,从实施主体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秉持社会治理的多方参与精神,需要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其承载才能实现正常运转;第三,从实施手段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个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化解和危机应急的完整过程;第四,从建设目标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旨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第五,从技术要求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必须以社会心理学和其他与社会心理紧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支撑,力求实现社会心理服务技术的专业化;第六,从概念外延来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一个由社会心理监测系统、社会心理引导系统、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系统和社会心理危机应急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树立整体性思维,着力在部门协作、服务平台、服务力量、服务水平上下功夫,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共同体。

着力打造部门协作的推进格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切实打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推进格局,使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同配合、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各地市县区必须建立健全由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应由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信访等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组成。要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必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政法委要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内容;卫生健康部门要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政法委、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公安、民政、司法、信访等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

着力建立“务实化”的服务平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力建立“务实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平台,使之能够契合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切实增强实效性。这就必然要求实现平台建设的实体化转型。各地市县区综治中心可将已有的“心理咨询室”改为“社会心理服务室(中心)”,并在理念上切实改变“等人上门”的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直面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障碍、社会心理困惑、社会心态失衡等实际问题。还要建立心理援助服务平台。由于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突发性和隐私性,因此,各地市县区综治中心应建立24小时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和其他服务方式,通过电话热线、网络客户端、公众号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心理服务和紧急心理救助。

着力实现服务力量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力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力量结构,打造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融为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多元化大格局”。这就必然要求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各地市县区要探索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社会心理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发与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并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还要培育心理咨询人员队伍。各地市县区要制定吸引社会心理学专业背景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人员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相关政策,设置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岗位,提高社会心理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发展医疗机构的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各地市县区的卫生健康部门要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增加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配置。综合医院(含中医院)、基层卫生机构要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社会心理服务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各地市县区政法委、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还应向社会广泛招募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将基层网格员、人民调解员、志愿服务者、乡贤乡绅等纳入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之中。

着力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着力探索一条以提升实务水平为导向的职业化发展道路,切实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实务应对能力。这就必然要求各地市县区在聘用社会心理服务人员时打破“唯证书论”的传统观念,推崇“实践出真知”的用人理念。还要制定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常态化培训计划,对社会心理服务人员开展职业素养、操作技能和实地观摩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从而补齐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能力短板”。同时,各地市县区要正确运用激励手段,制定社会心理服务的激励政策,对在极端(案)事件预防、社会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表现突出、效果显著的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从而增强社会心理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同度。

最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自查报告大全(18篇)篇十八

(一)社会养老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主要因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空巢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或子女怕被说不孝顺而不愿让老人去养老机构。事实上,部分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较大,从入住的养老机构人员来看,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迫不得已送到养老机构照顾。xx县xx家民办养老机构,收住老人xxx人,x/x以上的老人为失能、半失能人员。调研走访的xx家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xx%。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备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已建住宅小区中,配有养老服务用房的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不足,服务开展缺乏基础平台。以xx县为例,xx县共有xx个城市社区,已建成住宅小区xx个,住户xxxxx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xxxx平方米。按照每百户xx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应建设xxxx平方米,尚缺xxxx平方米。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深度不够,我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只是增加楼梯扶手、斜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改造需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相对缺乏,基础设施配备尚不完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现有供给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单一。全市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可提供日托、康复护理的有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服务缺少标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尚未形成,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保障不足,缺乏医疗护理和精神慰籍,特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难以开展,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根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要实行“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调研中发现,我市新建住宅小区有不少未按照“四同步”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敬老院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个别县区财政向敬老院拨付xx万元运行管理经费不够及时。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未能享受用电、用水、用气居民价格优惠政策。

(五)医养结合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资源整合、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疗机构巡诊养老机构的协作协议有的还停留在纸面上。全市医疗机构总数xxxx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xxx家,占比x.x%,开设康复保健康科的xx家,占比x.x%,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供给仍需进一步优化。

(六)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大,养老护理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能单一。养老护理员年龄大多在xx岁左右,调研中发现,一家农村敬老院聘请的医护人员xx岁,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占比低于xx%,缺乏专业型管理和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平均在xxxx元左右,城区xxxx元左右。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缺岗率在xx%以上,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突出。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整体职业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行政人员个人年终总结(热门20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过去做出的行为和选择的反思和概括,通过总结,可以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宝贵的经验。以下是一些个人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个人总结时有一些帮助和指

    最新社区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策划方案(精选23篇)

    策划方案的核心是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在制定策划方案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行业内的专家意见和经验分享。负责人:xxxxxx。九、各项赛事报名时间:农

    2023年读做最好的自己心得感悟(通用24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和学习经历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进自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

    最新幼师应聘个人简历自荐信大全(17篇)

    一份好的个人简历能够吸引对方的注意,让对方对个人产生兴趣。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些行业内最佳的个人简历实例,以及它们的亮点和成功之处。尊敬的校领导:您好!首先感谢

    最新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教案范文(17篇)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安排。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工作计划写作技巧,供大家参

    2023年银行人员德能勤绩的个人述职报告范文(18篇)

    作为一种书面材料,述职报告要求我们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成果。最后,祝愿大家撰写成功的述职报告,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述职报告最初

    最新孝三分钟演讲稿(模板19篇)

    在三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可以阅读一篇短篇小说,享受阅读的乐趣。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三分钟总结的优秀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演

    2023年家庭小医生范文(17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最新中班安全防火教案(精选15篇)

    中班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的发展需求,确保教学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中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覆盖了不同的主题

    2023年写作基础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过程。这里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