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雅蕊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

中等生在学习上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达到优秀生的水平。中等生学习提高的指导原则和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一

在相关的教学改革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为基本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使其具备为社会贡献价值的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以及相关的专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们是由教育部确定的重点专业,而且还表现在社会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程度上。

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高科技相关的高素质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就需要职业教育中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并且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做好教学的完善工作。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经验,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我认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当前的社会变化越来越快,因此也就导致很多的计算机相关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岗位多种多样。

在上世纪,很多的计算机相关的产业还没有兴起,相关技术也不是很发达,因此很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都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维修或者是系统操作方面的职位就职,但是随着当前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相关人才的要求有了质的提高。

从当前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市场来看,很多的岗位都更加趋于技术化,比如网络管理维护工作、计算机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等。

因此在专业教学的改革中就应该认识到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否则学生们将会空有一身技能而毫无用武之处。

校方要对应社会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更好地设置教学改革方案,从而做到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走上社会做好培养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时,应该革新教学体系,而不应该还是用传统教学中的“老三段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因为这些教学方式与内容早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而且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的也只是对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而对于实际的上机实践的能力却较为缺乏,这样的学生远远无法达到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在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时可以适当地根据当代的需求进行规划,比如可以增设诸如《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等课程,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操作系统》等内容可以大胆舍弃,对于教学内容的规划主要以实践为主,教学为辅,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掌握的相关技能以及日后的工作岗位,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建立课程体系,立于当下,着眼于未来。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及时地更新,因为当前很多的内容比较老旧,而计算机相关技术又是更新换代较快的技术,因此要不断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涵盖一些专业领域的知识,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学习一些前沿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眼界。

在教学改革中不仅要积极地创新,还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本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来做出适应。

在教学时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采取说教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在课下被动地听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因此也就无法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因此教师在革新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并且通过有效地“教与“学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果只是死板地对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对于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会逐渐丧失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比如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或者是通过布置任务来督促学生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需要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加深对操作技能的印象,或者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基础技能。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才能着实提高学习质量,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靠教学,还要布置相应的实践内容,可以将安装一台计算机作为项目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再加上学生的亲身实践,就能对相应的内容更好地理解。

对于学生素质能力来说可以分为三方面具体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时还要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来做出相应的规划。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的掌握,这不仅体现在知识的掌握,还表现在操作技能的掌握,只有在这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就是针对学生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行改革。

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的兴趣,兴趣带动其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整体素质。

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改革应该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当前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虽然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能够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还是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有价值的人才。

[1]杨海艳。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网友世界,2014(08)。

[2]张艺,秦学礼,邓松如,朱小平。走进校门是大学生,培养出来的是职业人——高职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04)。

[3]丁春明。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4]汤承林。中专类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及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01)。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二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且已进入规模性发展模式,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管理问题问题频发,现整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现状如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更加注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愈加增大的招生规模严重挤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而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迫使许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招生难的困境下降低招生标准,以更低的招生门槛来换取招生数量,这就很难保证招生质量,而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降低带来的学生基础差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来看,由于大多数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初中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极易出现上课学习效率低、课下又懒惰不用功的现象,长此以往更是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不断的恶性循环,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不被重视,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批评,容易缺乏自信,加之该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常常有比较强的虚荣心理,好攀比,他们比较倾向于做出一些异常之举,从而弥补在学习方面的不顺心,其较强的表现欲和自我个性将严重阻碍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反而大大增加终端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有不少的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对错观念淡漠,在涉及自我利益的事情上道德和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不能进行客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为人处世缺乏理智和技巧,又大多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理想,担忧自己的将来,却又没有付诸实践改变现状,经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违反学校纪律,十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管理。

5.学生管理者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均缺乏有效的沟通。

沟通,即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递和反馈彼此思想和感情的一个过程。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人与人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有效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阶段,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沟通。首先,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年龄较小,心智不够成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融洽的有效沟通,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在矛盾双方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事态极易扩大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和老师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处不与老师沟通,不但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沟通,难以更好的.传授知识、开展教育;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学生管理工作者不够了解学生,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深入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更新,因此我国目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转变中等职业学生管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当顺应市场需要,并坚持学生自主管理。

在充分了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法如下:。

1.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完善学校学生的管理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必须完善学校学生管理制度,赏罚分明,并保证管理制度和准则的严格执行,从而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

加强学生管理必须注重沟通和情感投入,沟通应当互相尊重和平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情感必须真诚,关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缺乏自信的学生,加强与他们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从而有效提高重大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扬正气、促和谐。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一方面增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外,充分发挥社团、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扬正气、促和谐。五、总结本篇文章在了解、分析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沟通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的质量的对策和方法,旨在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三

20xx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xx-20xx年)》,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正式制度规范运作的体制保障,但非正式制度环境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的非正式制度歧视问题。文化因素、传统人才观、择业观促使职业教育成为高考正式制度下学生和家长的末位无奈选择,又使就业市场化背景下人力资源配置对职教毕业生冷漠排斥。首先,从升学角度看,由于正式制度将高等教育院校依据教育质量、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文化及学术影响力等指标对其进行了绩效标准化等级划分,造成高校人为的“名、优、中、差”三六九等现状。无论学校还是考生家庭都普遍看重选择高层次院校,首选国外名校(高考制度外),国内名校及“211”“985”院校次之,再次二本,至少三本,紧后才会心不甘情不愿的考虑高职高专或技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其次,从就业角度看,顺应传统观念的嵌入式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产生连锁性扭曲,偏重学历文凭又要求能力水平,尤其强调第一学历是否为“211”“985”院校毕业,二本、三本和专升本学历成为人才市场选人用人的底线,高等院校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标准更是高至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对海归博士更为青睐。相比之下,职教毕业生鲜有平等竞争就业机遇。由于传统观念、文化影响等非正式制度层面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的非正式制度歧视,只能从改革完善正式制度设计入手,在制度安排上营造普通高校和职教院校平等地位认同的社会环境。一是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适度扩大职业教育院校数量和办学规模。探索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考试多次选择人生定位和发展坐标、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间学分转换、学历互认的运行机制,改变“一考定终身”现状,建立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拓宽终身学习通道。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构建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机会均等、竞争公平的就业平台。除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岗位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应设置学历层次、毕业院校等附加条件,为职校毕业生让渡一定的就业制度空间;同时提高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在正式制度安排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让从事技术技能岗位工作成为人们就业的新追求。

伴随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上也实现了同步增长,但普遍存在职教功能弱化、单一化和办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非正式制度作用下的三种异化现象:一是职教功能异化。普通高校扩招衍生了职教院校的生源保障危机,高职高专院校为保证生源,降低录取标准,成为承接大量未能升入普通高校考生的载体,一旦出现生存发展困境,职业院校多会选择联合升本或与普通高校合并等“转型”方案,造成办学定位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办学形式异化。职教院校仿照普通高校办学形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培养目标等方面缺少办学特色,造成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混淆同一化。职教院校为了满足就业导向争相创办热门专业,结构趋同、专业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三是培养过程异化。由于经费、师资、相关实训基地和设备的限制,造成职教院校对在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缺失及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的现状,客观上形成职校毕业生低分低能低素质的整体社会形象,使学生难以适应经济结构多元化、市场需求多样性的现实需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使之能够克服非正式制度的异化影响,当前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改革职业教育体制,科学界定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应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构建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市场定位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专业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艺,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的服务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需要。要打破现行的职业教育只有专科教育的单一属性,在学制、专业设置上突出实践性和技术性的鲜明特色,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教学体制相衔接,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体制相统一的独立体系,拓宽学生职业生涯选择的宽度和上升渠道,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坐标更具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其次,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特色,在具体课程选择上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设置专业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行动态调整,改变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做法。在教学手段上更多的应用实践教学、具体操作,在校期间更多的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并把成绩纳入学分累积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能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始终存在办学机制不活、培养模式僵化的问题,国家特定的教育机构是职业教育的单一主体。在现行的高考制度安排下,职业院校接收的都是未能进入本科院校的生源,不分兴趣爱好,只按照学校设置专业统一编班,沿袭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割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特别是在教育经费来源上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在办学主体和资金来源单一的双重制约下,僵化的办学机制、滞后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之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致使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欠佳,市场活力匮乏。针对这些弊端,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从三个方面对职业教育的现行办学模式进行制度重构,以规避非正式制度负面冲击下的正式制度设计缺欠:一是通过培育多元办学主体,创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引入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配置职教资源的办学体制,推广校企合作双主体参与办学模式。如参照德国国家立法引导、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以企业投入和社会投入为主的办学资金筹措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操作并重,使学生获得相关行业从业的实用性技能。通过实行订单式培养,宽进严出,以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和专项技能为依据,推广“对号入座”就业导向,使职业教育和市场化竞争紧密结合,以高质量应用人才满足企业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二是拓宽职业院校师资来源渠道,要打破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编制的局限性,探索客座教授、企业师傅和“双师型”专职教师三位一体的职教师资构成,其薪酬福利除教师工资外,还可享受企业提供的津贴等,从而确保优质职教师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三是培育职业教育文化,营造良性非正式制度环境,把职教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迫切需要把培育大国工匠精神作为职教办学方向,使精益求精、务实创新成为职教文化的核心理念,让具备职业技能和创新本领的职教学生同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使职教毕业生能够获得职业尊严、社会认同。

欧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办学投资、学校管理、就业导向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各项职教措施贯彻落实。国外职业教育成功实践表明,完善的立法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从我国实践看,职业教育立法制度设计方面仅有一部笼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9月实施),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尽管此后在正式制度安排上陆续出台了一些政府规章及地方性政策,但缺乏系统性和制度衔接的严谨性,而且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政策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致使一些政策出台后束之高阁,形同虚设。特别是在职教投资渠道、管理机制、就业指导方面,由于缺少法律规范,使职业教育游离于高等教育体系之外,整体发展能力和潜力远落后于普通高等教育,职教毕业生成为不受待见的求职者、打工族。在相关法制缺失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行政化人治结构特征明显,亟需用依法治国理念促进职业教育制度重构。完善职业教育立法,应立足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着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升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突出实效性、针对性和职业教育行业整体发展的规范性。由于现行体制受非正式制度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在立法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正式制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量消除非正式制度因素惯性作用的影响。通过建立国家扶持性法规条款,对参与、支持职教事业发展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褒奖,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形成支撑其发展的法律结构和长效化激励引导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非营利性行业组织发展,发挥其沟通衔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中介桥梁作用;保障职业教育投资稳定增长、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职教领域,培育多元办学主体;推进职教领域去行政化,细化依法治校、依法治学法律法规;增强教学环节专业技能性、实践性、开放性;加强职教文化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和认知提升;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互融机制,拓展职教毕业生就业渠道和上升空间。制定便于操作者执行、管理者考评和社会公众监督的法规条款的同时,依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职业院校的发展特点,还应出台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细则。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四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挫折、谦虚谨慎、奋发努力、结果倒是干成了事业,让那些聪明人“甘拜下风”。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些人的成功中所占的分量。

前不久,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如果每所学校都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大的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研究和检测,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我中心、任性、忍受性低、孤僻、不合群等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和24%;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快,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是否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人们或许还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智商”一词,那时候的人们把“智商”看作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条件,也有人说“知识决定命运”。但近年来,心理学研究发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相反,一些智力并不出众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怕苦、不怕挫折、谦虚谨慎、奋发努力、结果倒是干成了事业,让那些聪明人“甘拜下风”。这些研究充分显示了人的心理素质在一些人的成功中所占的分量。

前不久,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接连自杀事件,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这些人在年少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当面对各方面压力时,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心理抵抗力差,最终酿成恶果。如果每所学校都把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落实,都能做到尊重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地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心理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当大的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研究和检测,目前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自我中心、任性、忍受性低、孤僻、不合群等现象较为普遍,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分别达到27%和24%;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很差和较差的比例在人际关系六项调查指标中都排一、二位。

虽然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许多地区,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薄,缺乏系统研究,这也是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于形成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中学生的认知评价水平较差,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于正确对待,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

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离家出走,自杀,违法犯罪等事件的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犯罪被判刑达70086人,比上19。1%,至20平均每年上升14。18%。青少年犯罪已同环境污染和吸毒贩毒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社会问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那么,学校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上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不容忽视。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了日程化的位置。心理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针对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做为学校,我认为应从下面四个方面开展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注意力的规律,就可以较好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较好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认识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

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学校应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五

xx年4月19日,田庄小学召开了全校教师会议,集中学习贯彻平度市教育体育局文件和孙局长关于教师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张校长结合文件精神语重心长的对全校教师现状进行了分析,解读了本次教师队伍建设活动的精髓,并提出要求:务必加强和提高师德修养和教师个人道德素质;加强学习,努力丰富个人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调整心态,树立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充分把握课堂教育教学40分钟,体现师生生命价值;全面提升学校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明白了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一切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根据,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民族精神,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我们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社会的尊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我们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确实应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六

论文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技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市场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帮助中职教育找到计算机教学的准确定位。

现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的人。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给中职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关注程度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高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等院校扩招分散生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逐渐降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员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加之部分中职学校审批不严格,盲目扩充,致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差且认识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逐渐降低。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归根结底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因为专业课程的设定决定了教学定位,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去向。

1.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开始教授,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较快地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中职教育旨在培养企业工作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仅只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而且要刻意强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技能中,更应该通过所学的技能,思考探索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到工作中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敢于探索求新善于思考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要应该以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对应往届的毕业生就职去向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工作表现评价,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在各种渠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反馈。从调查中综合分析总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哪些差距,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设置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学到真本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尽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单向讲授而脱离实践。由于在较多计算机类的工作中,例如速录、编程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这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应该趋向于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这里的“用”,指的是实用。这就要求各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生的学习课程时,必须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调整安排。课程的教学均应突出实用性,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精髓。现阶段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训练学生软件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主,积极追求“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软件以及训练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这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选择计算机教学软件时,必须充分做好市场的调查,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将“实用”原则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市场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定位方向应该由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决定。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学会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定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实际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步入市场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一证多牌”是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之一。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同其生命线,而学校的生产产品是学生,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外,还要和高等院校的高学历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十分重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证多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证”是指毕业证,而“多牌”则是指多种技能牌证,例如劳动局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二级合格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等,中职学校可采取强制性方法,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至少一张技能牌证才给予颁发毕业证书。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多一张技能牌证,就能够为自身多铺设一条就业路、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毕业过后的就业。此外,中职教育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中企业联动,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便在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后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社会市场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制定。其次,中职学校选拔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自觉更新知识。以往,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学习了公共教育理论,表面形式较多,并未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地自学或是积极到高等院校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新的计算机理论以及新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中职学校应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

总之,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注意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生源、市场需求以及师资教学设施情况设置。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认同,中职的学生就业定位方向就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该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芽,《浅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j],《大众科技》,2010。

3.刘文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

4.刘玲,《浅谈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j],《成才之路》,2010。

5.赵蕾,《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定位》[j],《福建电脑》,2008。

文档为doc格式。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七

政府和地方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校人数及招生规模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形成了以《职教法》为核心、地方配套法规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成为了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做出了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深化教学改革等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共同编制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指出重点加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使其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起示范作用,成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骨干力量。2008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从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教育教材、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成为了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2011年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显示,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促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度与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1999年提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1999年工作要点》,以此为契机,教育部每年都会提出当年的工作要点,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0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切实把中等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中更是指出要加大力度巩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评价模式,重点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教学环境、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创新。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精神,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学改革方面,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完善专业管理,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开发教学指导方案,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八

1.营造社会环境,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在我国,学科型教育模式长期以来都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一直把其视为正宗,而很多人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一直持怀疑的态度。从培养目标来看,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依法履行教育职能,对中职教育从舆论支持、政策扶持、经费倾斜、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关注,才有可能促进地方中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扩大。

2.结合苏北地区区域实际,探索中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资金的投入和支持。由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苏北地区作为区域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有所发展,第三产业尚未形成相应规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而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区域经济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不强,相应的对中等职业学校也没有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设。如为切实解决学生的企业实习问题,政府可以出台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中职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资金注入。

3.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与苏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接轨。

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坚持以劳动服务为办学目标,使中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适应的前提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要与市场接轨,在考虑中职教育供需之间的关系,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用人需要来对专业进行调整,为增强中职教育对市场的迅速应对能力,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专业设置少些限制。教学内容上要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注意突出“创业”和“技能”,同时加强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的成功与否是中等职业教育能否办出自己特色的关键,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程实践,它的开设具有很高的设备和环境要求。由于资金等各方面条件限制,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实践都放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课程平台原本就来自企业。办学模式以适应市场为目的,对外国“双元制”办学模式进行推广,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使该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本地化,积极地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在办学形式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可长可短的方式。根据受教育者上岗和转岗需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灵活的'学制,为学生的半工半读和工学交替及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创造条件。

4.组建职教集团,实现校企联合。

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层次链接的新途径和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更高层次,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竞争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有效途径。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更多、更好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探索建立一种以重点职业院校或企事业单位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模式。根据苏北区域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首先组建以下几大类专业市级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电子信息业职业教育集团、现代农业职教集团。

二、总结。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于区域经济为最终目的,如何使中等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课题。作为有第一资源之称的人力资源,它对人才资源的投入是收益的最大投入,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则是最大的浪费。要想实现对苏北地区经济全面、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确立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本地经济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培养目标,以提高本地化的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使苏北地区经济拥有强劲的竞争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才能促进苏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九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准入门槛亟待提高、办学行为亟待规范、招生制度亟待改进的软环境问题。本文披露了这三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严重危害,并呼吁政府重视,社会关注。

论文关键词:加强;教育软环境;建设。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的贯彻实施,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保障机制正逐步得到改善,各地中职学校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观。中等职业教育正迎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中职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中职教育领域鱼龙混杂的结构、投机牟利的办学、混乱无序的招生等问题,正严重地污损着环境,制约着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一、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亟待提高。

对于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国家已经明确了每50万人口重点建设好一所学校的宏观政策。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各县域内的骨干中职校给予了大力扶持,从而使这些学校的规模和品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原有的l4所国家级职业高中,师资质量、校容校貌、实验实训设施、培养管理水平,都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其中,已有两所接受了“四星级评估。但是,这些由国家花费巨资打造出来的优质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学校的学额饱和度一般只有7层左右。面对逐步萎缩的生源,这一现象还可能逐步加剧。而与此同时,那些没有稳定的师资和场所、管理失控、甚至连基本实验实训设备都不具备的招牌职业学校还在堂而皇之地招生、办学。应当承认,追溯到5年、lo年以前,那些小打小闹的'职业学校作为骨干学校的补充应运而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如今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资质要求,也应与时俱进,提升规格。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的历史任务,国家教育部也把“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确定为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着重做好的工作。党中央、教育部明确的历史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根据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当前,在中职教育领域,如何维护教育的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子弟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提高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明白,中职教育的质量事关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它和消费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宾馆、酒店、浴室允许不同层次的“消费”,而教育追求的是人人享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当优质资源能够满足教育需求时,决不能让农民子弟流入“招牌中职校”。

二、中职教育的办学行为亟待规范。

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也允许学校的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因此,包括从事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义务教育的各类学校,都存在公办和民办两类。众所周知,公办学校有政府和财政作后盾,而民办学校主要靠举办者进行市场运作。目前,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民办学校,以他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收取可观的“择校费”。民办高校,由于公办高校发展不能满足人们上大学的需求,国家也允许其收取相对高的学费。而中职教育的民办学校却不同,其办学规模和条件无法和公办学校抗衡,也不可能收取高额的学费和“择校费”。按理说,这类学校大都已经失去生存的空间。但事实不然,他们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生存着:一是偷工减料,降低办学成本,赚取学生的学费。只要交足3年学费,一年半载就可以送学生上岗。这是钻了职校生可以提前项岗、毕业发证无门槛的空。二是巧取豪夺,利用国家对中职生的补助政策,骗取财政的钱。有一位办学者自得地说过:“我的学校已经是某省某职校的分校,只要招进一个学生,就可获得财政3000元补贴,还可以得到某省的第二份补助。即使学生跑了,这笔钱也跑不了。”如此轻松地获利,这是钻了注册就能入学,注册就能领钱的空。

严峻的现实警示人们,除了对中职学校的准入门槛需要设防以外,更要加强对办学行为的全程监控。教育行政部门须对每一所学校、每一学期的在校生数情况和管理现状了如指掌,并依法履行职责。

三、中职招生的混乱局面亟待改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在制定出台中招意见的同时出台中职招生的政策规定。其中不乏试图改变中职招生混乱局面的应对措施。但是,中职招生的现状却日溢恶化、脏化,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那些挂着职校招牌的中职经营户”、那些虽名日公办却要“自食其力”的中职校纷纷视生源为衣食之本。他们不失时机地挤进生源校作美化自身的宣传,不择手段地疏通关节,窃取生源信息,再以寄发邮件、电话联系、上门动员等各种方式,向生源家庭展开“地毯式的轰炸”。他们以每生千元以上的价码,雇佣包括生源校教师、生源地乡村干部在内的各类关系人充当招生代理人。

争抢生源的恶战,也把各地公办骨干中职校卷进了漩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学校给几乎所有的教职工摊派招生指标,并实施考核和奖惩。广大中职教师因此被绑上战车,他们不得不撕破脸皮,参与到兜售自身、抵毁他人的恶作剧中。有的教师被村民讥讽为满天飞的“苍蝇”,有的教师用自己的积蓄请客托情,有的教师还遭遇了恶语相向、拳脚相加。

此类现象的不断漫延和升级,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形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扭曲了教育的社会形象,使所有的学生和家长在入学前就对职业学校产生认识上的错位,从而极大地挫伤了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即使进入了职业学校,学生也会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一部分学生会把自己当“上帝“,是老师踏破门槛请来的,学校和老师在他们心且中毫无尊严可言;一部分学生则会把自己当“猎物”,是学校在招生大战中俘获了他,对自己的学业和未来毫无信心、一片迷茫。毫无疑问,这将对日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职招生的市场再也不能如此开放自由下去,我们必须从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教育的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改进中职招生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果断制定和实施对中职生源分布合理、调控有力、监管到位的招生制度,从而保证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扶持政策和经费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

论文摘要:评述了职教物理新教材的特点.。

1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标。

先将加速度公式变形,即。

又因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2注重了对知识学习过程的探究。

3体现了物理学与专业课程的衔接。

4拓展了科学素质培养的空间。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一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既有一般教育文化的功能,又有自身的特点。以需求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旨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进而能动地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遵循组织文化对接的机理,学校采取系列举措以“双师”教师素质文化建设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创造性人格,使之具备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以在与企业的积极互动中形成文化自觉和自信,增强自我认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以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让文化“软实力”硬起来。

关键词:教师文化;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文化是软实力,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文化以其特有的约束力,以一种潜在的方式能动地作用于职业教育。发挥教育文化对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社会其他亚文化,如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等。各种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通过选择、传播和创新的方式与上述文化对接,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避免要面对文化整合和冲突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方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困惑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及其能动作用。

(一)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

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的职业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使命决定了学校要以文化建设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进而了解社会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办学,促进学生就业。可以说,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是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手段。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宗旨是要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所谓“特色”,就是个体所独有的特质,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是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的灵魂。职业教育文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它与一般教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职业院校文化与一般学校文化、企业文化都是亚文化,区别于企业文化,职业教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区别于教育的一般文化育人功能,这种文化育人功能是在校企合作、生产与教学的配合中形成的。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在于职业性、育人性、先进性。

(二)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能动作用。

文化具有能动性,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发展,促进教师自主专业化。打造文化育人特色,是增强师生自我认同,增进学校办学实力,促进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过程。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的能动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能够促进个体充分就业。打造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特色的前提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过程中,行业企业文化陶冶了他们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趣,促进其职业认同。由于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和在此之上建立的职业承诺与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职业认同感的发展不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形成以企业经营流程为导向的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1]。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职业承诺,自主发展职业能力。一旦学生对口就业后,就会胜任职业岗位并依托职业岗位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另一方面,构建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主专业化。职业教育教师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或行为方式是教书育人,让每一个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以教师为桥梁促进学校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主动与企业积极互动,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认识、接受和认同行业企业文化,进而能够传递、传播并创新行业企业文化。以教师为桥梁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教师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促进自我认同,自觉增强能力和素养,自主专业化的过程。

二、以“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构建职业教育特色育人文化的可行性。

(一)构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需要遵循校企文化对接的机理。

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组织文化,从组织性质上看,企业是营利性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旨在增强利润。学校是公益社会组织,是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不具有排他性,它追求人本性、服务性。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和学校在组织性质上最大的差别是企业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两种文化在对接中不可避免有文化冲突。如果光从企业的伦理性和社会性角度要求企业与学校合作,该合作不会持久、深入。“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2],坚持以人为本、互利互赢的原则,找寻两种文化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职业院校把育人与为企业生利有机融合起来,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两种组织文化就有了对接的可能性。

(二)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能够避免组织文化对接中的文化冲突。

以校企双方的利益获得为基点建设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关键要避免文化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后,学校文化随着企业文化的输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避免消极文化冲突,使之相互吸收形成新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特色,而不是文化的融化或替代对方。为避免后一现象的发生,丧失学校文化的教育性,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代表着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心,对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而深刻的。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其中,教师是核心,教师是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构建先进的教师文化,就会形成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如果缺乏正确的导向,学生自主性的文化活动可能偏离方向,或者无法保持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困难,制约教育文化对校企合作能动作用的发挥。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具有生利的经验、生利的学识以及生利的教授法[2],职业教育教师的鲜明特点是“双师”素质,这种素质结构决定了教师具有一定的育人能力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具有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教师不会盲目陷入“文化自大”或悲观的“文化失落”中,教师的文化自觉所产生的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们自觉自主地穿梭于学校和企业之间,为校企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不断传递社会主流文化。同时,教师的文化涵养和人格魅力也激发、感染企业员工、学生模仿学习,积极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先进“双师”素质教师文化的方略。

(一)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特色,增强了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文化的教育性。建设先进的“双师”素质教师文化,前提是学校应具有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职业学校就开始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遇到的困惑问题是“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学校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概括地说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通过选拔、引进或柔性引进等形式充实师资队伍建设,其优点是能够快速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缺点是外部寻人难,高级人才引进需要投入成本。同时,如何通过管理促进新教师提升“双师”素质,促进新教师、新引进人员尽早融入教师群体,增强教师群体凝聚力是个难题。另一种做法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针对学校教师类型的多样性和教师来源的多渠道性,学校采用“内容―――针对”模式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使之成为承载“双师”特质,具有“双师”功能的教师个体。对于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着力对他们进行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对于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应引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及其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需求相适应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分类培训能够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激励教师由被动参与到主动促进校企合作。

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脊梁,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规范。制度的外延包括调节人与人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人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调节组织与组织之间活动的制度[3]。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能够约束和激励教师由被动的、消极的企业实践,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有效的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并不等于制度文化的形成,只有当制度内化为组织成员行为及其背后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并且,这种“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具有先进性、体现群体的认同性和组织意志时,才能成为师生的观念文化,进而深入地影响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能动地作用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要了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了解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革新情况。同时,要作为主体为企业服务,并参与企业建设和发展。为制约和激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与企业互动,并在互动中发挥育人作用,学校要完善教师到企业兼职、教师发明专利、技术研发等企业服务制度。教师获得积极的直接体验,教师效能感就会增强,而这能够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校企文化自然融合便会生成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三)培养教师创造性人格以便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如果不具有创造性人格,就难以参与高级形式的企业服务之中,也难以发挥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只有培养教师不断生长创造性人格,才能使之具有创造的勇气和力量,为企业和学校“生利”,才能促进教师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保持教师文化的先进性、教育性,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学校应关注优秀教师群体,发挥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参与创造性活动,养成创造性人格。学校帮助教师制定终身职业发展规划,明确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制定优秀教师评价标准,以“标准”引导教师自觉生长创造性人格,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文化建设也就有了活力。文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以先进的“双师素质”文化为先导打造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特色,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赵志群,吉利,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8.

[2]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72.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二

[摘要]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新课标。

随着国家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中专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劳动者素质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数学,它的功能要求在职业中有效地发挥出来。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职业中专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需要已极大地提高了,能理解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的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数学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未来。由于我国的国情,能接受高等的学生还只能是少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50%主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不仅面临着为社会发展直接提供更多的高数学素养的劳动者,而且也要为一部分学生接受高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学受普通高中数学教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随着《义务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数学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由于职业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教学理念。

一、“大众数学”应更具体地贯彻实施。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经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己经初步进行分化,进入职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虽参差不齐,但总体较差,学习数学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新课程必修课内容的确定性原则就提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这一点对职业教育的课程的设置也具有指导意义。

二、趣味性在课程中要着重体现出。

1、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每个人学习知识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的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情景,就要经常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从报刊和其它媒体中获取生产生活的信息来提炼出数学问题、从其它学科中寻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借鉴和改编国外资料中的数学实际问题等这样的实际数学情景,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特点,而且因为学生们熟悉,容易产生好奇心,就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思维。在此过程中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加深学生的理解。

2、体现数学的文化性,加强数学史的教学。

数学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深思和回味,给人启迪和教诲。我们的数学教学已经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只是一些结论和事实的堆砌,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省略了。这更让数学披上了一层冷冰冰的外衣,学生们对它的敬而远之,也是可以理解的。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数学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的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3、做数学。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数学基础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完备,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地开发动作导向型的教学,让他们的动作表征和映像表征充分发挥作用,为形成最高级的符号表征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们体会到了数学是怎样被发现、被创造的,体会到创造过程中的尝试、失败、再失败、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人人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着对数学的理解,这样的数学,不仅会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对形成他们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在职业高中阶段用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应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形式。

三、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因此,职校数学课程改革应注意:

1、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由于进入职校的学生中,一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需要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所以,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进入教学内容。

2、数学课程应具有地区性。

职业高中一个特点就是地区性强,同一个专业由于所在地区不同,专业活动的方式会有所区别。职业高中既然要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劳动者,就必须考虑到这种区域差别,要让职高的数学课程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习调查研究中,要切实地把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数学确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把数学融入生活,改变原来的“数学与生活脱离”,“学了数学没用,学了也不会用”的现象。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也给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对职业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三

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对台湾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认为是台湾农村经济腾飞的一项秘密武器,这是被台湾舆论界所公认的,也被认为是台湾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技术及职业教育”是台湾技术教育的又一别名,简称“技职教育”。所以,在有关台湾的文献资料中发现技职教育这样的术语,其实是指其职业教育。据此,本文就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领导与制度保障、硬件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分别作一简要探讨。

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吸收现代西方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确立了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思想,并在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职业学校注重升学和就业并重,许多学校不再把升学看作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指标,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就业,为当地经济服务。在招生体制上,台湾农村职教招生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录取学生,而是全面考察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总之,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确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观,促进了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为台湾农村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制度关联理论认为:不同制度之间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的发生需要一定条件,那就是要在同一种制度内,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或互补的关系,并具有整体协调性的特点。由于完整的制度系统是由不同的制度组成的,要想使这个系统有序、高效的运行,就必须使不同的制度之间是彼此联系的、有关联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就是制度关联理论的意义所在。从这点上来说,台湾农村职业教育也是由职业教育劳动就业制度、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制度等多种相互关联的制度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的不同制度共同推动着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之所以取得重大的成功,关键在于有坚实的领导与制度保障。

(一)协调部门与城乡关系,建立纵向垂直的职教管理体制。

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由多种不同的制度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些不同的制度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等的,处于基础地位的管理体制制度就决定了其他相关制度是否会正常运行,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台湾现行的县级职业中心的领导体制是:成立教育局(技术职业教育司)统一领导管理全县职业技术教育。这种领导体制的好处就是机构的任务明确,精力集中,工作摆上位置,减少了过去的扯皮现象,便于统筹规划就业前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民成人教育,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上级的指示、要求能得到较快贯彻落实,提高了服务能力。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是否得到切当安排、各层级间的教育是否实现有效衔接、课程是否得到切实实施都有赖于这种职教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有效。

(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责任,确立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体制。

经费投入为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决定了台湾农村职教发展的水平和规模。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多种形式,教育是其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对教育的人力资本的合理投资,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收益,如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台湾,大部分的学者、经济学家及政府官员对此都达成了共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台湾当局把教育作为发展经济、提高民众素质的根本。因而,台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趋势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是上升的,其增长率超过了gdp与政府其他支出的增长率。并且台湾农村的私立教育也很发达,私人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筹措,这些都为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面向企业与社会需求,构建规范统一的职业证照制度。

职业证照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保障农村劳动者合理、有效就业的制度,吸引更多的学生接受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它所要解决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外部问题,担当着中介的角色,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有效沟通,打破传统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藩篱,在学校、社会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可以“交流”的桥梁。台湾农村职业证照分为丙、乙、甲三级,学生主要是通过考试的途径来取得相应的执业证照,执业证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就业、升迁等方面。因此,台湾农村职教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拿到毕业证书,通过自己在校努力还能拿到相应等级的执业证照证书。据不完全统计,在1992至1998年期间,就有大约35万职教学生取得了丙级执业证照证书,其中也包括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

注重实践教学是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亮点之一。良好的实践教学就需要过硬的硬件设备支撑。政府及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为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使其能提供精良的实习设备,充足的实习岗位。台湾的农村职教学校还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据统计,台湾某些中等职业学校甚至配备了大约1000多台计算机,真正实现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

(一)基地建设:科技推广示范园,带动农民科技致富。

杜威提出“从做中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基地就是这样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学生可以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能将教师在课堂讲的书本理论转化为自己的实践知识。因而,基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也是社会、学校及企业向学生推广技能知识的重要场地。因此,衡量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师资水平的高低及专业建设是否合理就是看其基地建设的好坏。台湾农村职业学校要想保证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加大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真正做到使基地成为高新科学技术的辐射源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的实体,并促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及实现教育与台湾当地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带动经济的健康、长足的发展,实现区域协调。

(二)教学设备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也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且大量涌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如智能广播、数字化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职业学校的飞速发展。台湾农村职教学校在教学领域大量地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音像录音技术、在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观察、交互学习中大量使用网络通信技术之后,农村职教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式,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的音像功能,将书本上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直观的音像,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台湾当地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村职业学校的现代化。

专业对职业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沟通社会与经济上,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切入点,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受其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因而加强台湾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至关重要,是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之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设置与开发、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专业管理与专业评估。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效。

(一)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满足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应对台湾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县域职业教育现已形成面向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层次体系。台湾农村职业学校根据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学生的需求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当地的条件为基础,创造性地开设有关职业教育新的专业,拓宽、更新老专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形成优势的、有当地特色的专业群。

(二)加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

台湾农村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产学合作,积极寻求企业的支持,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提供今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企业参与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反映企业和岗位的需求,也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就业。

(三)开展县域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督导机制。

在台湾,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对学校专业建设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多重、多渠道的.、高效透明的监督领导机制。针对不同地方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其质量标准是不同的。同时,还鼓励社会、企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进行评估以及监督,以实现对学校、地方政府的双重监督,防止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真正做到透明、公开。增加农村职业学校的透明度,从而规范农村职业学校间的竞争行为,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全面提高当地农村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五、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内容。

培养农村职教学生及农民的基础知识能力及通识能力,提高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育新世纪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台湾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的总目标。其教学内容具体有:

2.培养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化社会特质,加强运用信息的能力;

3.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职业道德的养成,强调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养成;

5.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即“学年学分制”。在教学内容上,台湾农村职业学校还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美德和技能实训培养。

台湾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也颇具特色,主要有:

(一)校企协作教学法。

校企协作教学法是近些年来台湾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提倡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校企协作是教学由简单的理论传授到实际应用的一种转变,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台湾农村职业学校对校企协作教学法运用很好。其主要做法: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的课程与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相关,学生利用寒暑假,由学校推荐到相关的企业实习和勤工俭学,培养其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学生毕业后会被优先推荐到这些单位就业。目前,在台湾的农村职业学校里,主要实行“季度学习法”,即在校的3个月时间学习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再到实习岗位接受3个月左右的实习,每6个月轮换一次,并通过考试进行检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企业所急需的大批人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促进了台湾农村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引导探究教学法。

引导探究教学法是由德国的一位名叫ru-dolf.waltz的学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提出来的,最初是项目式培训的一种补充形式,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慢慢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与已有经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异曲同工之处,优点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学习积极性。台湾农村职业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态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也改变了教师的行为方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提高台湾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总之,引导探究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七、台湾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保障。

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台湾农村职业教育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实行严格的录用制度。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台湾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的。首先,必须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证,这是迈向教师职业的第一道门槛。然后还要经过考试。台湾于1967年5月修正公布的《职业学校法》规定,专业课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师德;又要有本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二)多渠道引进师资。

台湾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引进师资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通过正规考试的途径以外,还有许多其他模式。如以职业学校为基地培养急需的教师,重金礼聘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来校授课,同时还聘请技术专业人员充实本校的师资队伍,这些方法切实可行地解决了台湾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匮乏的问题。台湾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人员绝大部分来自企业,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这些教师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能够推荐学生去相应的单位实习,同时这些教师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台湾地区在推进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十分重视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农村职业学校在聘请人员时所谓的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局限性,这一措施极大地吸引了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到农村职校任教。

(三)实行优厚的待遇。

在台湾,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都比较高,教师职业是吸引人的职业之一。除基本工资外,还有各种奖金和津贴。政府于1967年5月修正公布的《职业学校法》以及1978年修正公布的《职业学校规程》规定:“承认专业课教师的行业工龄为教龄,发给相应的教龄津贴,与在校的教龄累计也可享受退休后拿百分之百的待遇。”这个法律的颁布为台湾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地位、工资待遇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四

摘要:众所周知,思想品德学科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课程价值的直接体现。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也为了确保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更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师,要认清课程教育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并有意识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来展现思想品德课程的魅力,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道德素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德育;影响因素;教学活动。

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德育教育越来越被各界所重视,目的就是要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要通过分析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借助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德育教育进行论述,以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高效思想品德课程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同时,也为学生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影响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因素。

(一)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理念都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甚至有些已经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考试”这一点上。也就是说,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中,我们的应试成分过重,学生依旧是在“死记硬背”中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去应对考试,而这样的过程并不利于思想品德课程价值的真正实现,也不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所以,应试教育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以及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学科对育人的局限性。

育人是思想品德课程存在的价值之一,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局限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比如: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受到限制。我们常说,教材本身是有限制的,从内容容量上来说,一本书就只有百十来页,所承载的内容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所以,如果教师仅是按照教材内容搬到课堂上,是不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的,也是不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的。再者,教材内容、案例的选择比较陈旧。虽然课程教材在不断的改版,但是,很多案例还是比较陈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要想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要想有效的将思想品德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首先就要弄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着两者的结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才能促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实施,我们要在认清影响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与德育教学相结合的因素后,通过多种活动来真正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同时,也确保高效思想品德课程顺利实现。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来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糅合在一起。

(一)借助辩论活动的组织有效的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辩论活动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组织的一种教学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互相交换意见,互相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思想品德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且,这样的课堂也有助于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尊重是相互的,也为了让学生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被尊重,更为了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尊重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吗?”这一主题进行正反方的辩论,鼓励每个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资料来重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认识到尊重的价值,而且,还能促使学生中学会尊重、尊重他人,进而,在展现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能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二)借助生活情境的创设有效的将思想品德课程与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情境教学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方式的目的就是要借助相关的资料、图片或者是视频等辅助工具来将学生带入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二来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给课堂注入生机。所以,在渗透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样可以借助相关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亲情,更为了让学生学会回报父母,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创设来生活情境,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行为,比如:向家长发脾气、嫌弃家长、不赡养父母等现象,同时,我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等视频,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对待父母、长辈的态度,二来能够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之后,组织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难报三春晖”?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亲情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长久的进行渗透。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的将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学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在主动求知、自主体验中真正形成健康的思想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孙照兴.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教学策略研究[j].赤子(上中旬),02期.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五

药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药学知识和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在药学职业教育中,模拟药房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够有效提升实训教学效果,有利于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提升职业素养,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1模拟药房建设。

职业院校在建设模拟药房过程中,应将满足公众安全合理用药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将与实践岗位接轨作为目标,包括医药商品选购、销售、储存与养护、药学服务等。在建设模拟药房时,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为学生建立仿真零售药店,设置区域包括药品仓库和营业场所。

对药品仓库实施模拟色标管理,针对药品大包装盒进行分区,并且将药品分开存放。在药品仓库中,学生可以实施药品出库管理、入库管理、贮存养护、模拟验收等实践操作。模拟药房中的营业场所包括中药调配区域、非处方药区域、处方药区域、药师咨询区域以及收银区域,并且对以上区域进行标示。中药调配区域设置陈列柜以及药斗,陈列柜用于展示配方操作和常用饮片,依据“斗谱”将不同饮片有序、合理放置在药斗内。学生在此区域模拟中西药处方的调配和销售活动,实施问病荐药以及用药指导等技能训练。非处方药运用货架进行陈列,处方药运用柜台进行陈列,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按照药物用途、药物剂型、药物规格、药物品种等对药物进行分类摆放。收银区域配备收银机和计算机,在计算机中安装药品经营系统的软件,软件要具备gsp管理功能,通过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模拟建立药品购进记录、价格管理记录以及品种审核记录等。

在营业场所悬挂仿真的执业人员执业证明、营业执照以及经营许可证,在非处方药区与处方药区张贴忠告语和警告语,将监督电话公布于众,将服务公约张贴在墙上。学生通过在模拟药房开展实训,明确药房的服务流程,感受真实的氛围,消除毕业后对工作岗位的陌生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在当前形势下,各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制药企业十分需要应用型药学人才。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具备销售、质控、服务、制剂生产、调配处方等能力。此外,各用人单位均希望毕业生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但相关研究表明,药学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无法满足药品使用、药品经营和药品生产要求。为了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使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药学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将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技能作为根本。在药学职业教育中应用模拟药房‘能满足这一需求。模拟药房作为实践训练基地,可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模拟药房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有效渠道。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六

新加坡以国际化发展为战略,以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投资环境为依托,吸引跨国公司与人才,弥补其资源与技术的不足;同时透过各种奖励政策,鼓励民间创新、劳动力升级,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教育方面,新加坡目前有1/4的学生选择工艺教育学院,青年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堪称世界上最成功的职业教育系统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本文旨在介绍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并探讨新加坡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特色。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现状。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新加坡已经实现了从“早期工业化”向“新工业化”的过渡,经济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程度非常高。与此相适应,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

1.推行“工读双轨计划”

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转型,新兴产业不断出现,这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技能,新加坡理工学院于1991年7月开始推行“工读双轨计划”。学生利用一天工作时间、一个晚上以及周六上午在学院上课,其余时间则在公司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学生必须完成4年的课程才能获得理工学院文凭。“工读双轨计划”促进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办学规模。

2.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培训局。

1992年4月1日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工业与职业培训局改组为“工艺教育学院”,隶属于工业与职业培训局的职业专科学校改组为“国家工艺教育学院”。国家工艺教育学院具有五项新职能:第一,对学生进行就业前培训,扩大较高层次的培训课程范围和设计新的课程内容。第二,为在职工人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第三,鼓励和协助更多公司设立内部训练中心。第四,颁发证书,认证新的技术和技能,尤其是与服务业有关的技术。第五,为雇主提供员工培训的咨询服务。

3.推行“产业培训计划”

80年代初,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在职业与工艺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工厂”的新教学模式。随后,南洋理工学院制定了“产业培训计划”,把在职培训和学习有效结合。学生从第2年起,必须在校内的教学工厂、企业中完成校内实习计划,然后到不同的企业进行3~5个月的实习。这一计划已经在新加坡的各个职业院校中推行。

4.实行“混合型学徒计划”

1992年7月开始实施的“混合型学徒计划”规定,私人企业的学徒必须先到国家工艺教育学院接受3~6个月的集中培训后方可进入公司学习,每周还要接受一天学院培训。对学徒的集中培训,一方面可以节约教育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徒的技能。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学徒对工作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对照理解。

5.推广“见习生计划”

“见习生计划”由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提供。企业选送新聘员工到学院接受为期3~6个月的集中培训,再回到企业进行“半工半读”:每周在企业工作4天,到学院学习1天。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从企业聘请培训员,并且要求企业安排见习生到不同岗位轮转学习,由培训员负责见习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接受系统化的实务训练。学院也定期派教师到企业检查见习生的学习情况,并与企业培训员一起就见习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

新加坡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考量劳工、雇主、政府三方利益,形成共识,快速建立完善的成人继续教育与就业培训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人力资源变化的挑战。其教育制度设计的原则是精英教育与全民教育并重,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具有良好的就业技能。

1.以战略高度看待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新加坡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逐渐改变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设立负责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的专门机构、规定中学课程应学习职业课程、以立法方式使职前培训制度化。实行全国统一的行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使其与个人就业、收入、晋升紧密联系。设立全国技能发展基金、建立专门人才评估制度、对教育的投资,尤其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

2.以先进的理念指导职业教育发展。

新加坡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发展的支撑,特别是以职业教育优先发展为其基础。新加坡政府一贯秉持的教育理念科学务实,不仅要能培养科学家,也要能培养技术工人,这是其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中的实务训练,其目标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效益。因此,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学校提供最新型的专业教学设备,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

3.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现代双元制职教模式。

新加坡充分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职业院校广泛采用“教学工厂”的教学模式,即学校按工厂模式办,工厂按学校模式办,这是新加坡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核心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使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适应力更强。

4.建立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通衔接。

新加坡从1981年即开始在中学实行分流机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形成“双轨”,但与此配套的是普教与职教之间的互通和衔接机制,丝毫不影响学生向上的学业晋升路径。理工学院或艺术学院毕业生可以报考新加坡及国外大学的本科;工艺教育学院的优秀学生可转入理工学院研修文凭课程;初级学院或高中与职业学(院)校的学生也可以双向流动。许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成就,高中后选择先进入理工学院学习一项技艺,之后再进入大学深造。

5.建立了教育学历与资格证书的对应机制。

新加坡的资格证书系统是与其继续教育与培训系统相适应的,目的在于构建新型的产业职能,学历与资格证书相互对应,激励员工参与培训,提高技能与学识。例如,员工的初次工资是以学历为基础而确定的。国家还规定,国家三级公务员证书、三级技工证书、一年或二年的职业培训证书和其它培训课程毕业证书都相当于初中毕业证书。国家二级公务员证书、一级技工证书则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这样就使持有职业技术资格的员工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起始工资。

6.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形式。

从承担主体而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各级政府承办的成人职前培训。第二,政府和企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政府和企业分担培训成本。第三,海外培训,包括外资或合资企业新进员工到投资国或技术先进国家进行培训,以及政府选拔青年员工进入跨国公司见习或岗位学习。第四,政府与别国的跨国公司举办的国际联合培训,培养高级职员和技术人员,比如前面提到的与法国、德国合办的法新技术学院和德新技术培训中心。

7.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加坡的职业院校非常重视培养专业教师团队,聘请的教师一般都要求具有3~5年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对教师的培训已经常态化,以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专业能力,保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例如,南洋理工学院就持续提供机会和经费,要求教师每年有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学习进修,可以到企业学习,也可以海外带薪深造。

8.成立专门机构推动职业教育。

新加坡政府主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构几经变迁,但核心职能都是推动职前教育和在职员工的教育与培训。除此以外,新加坡还成立了其他的培训机构,比如,公务员培训学院、教育学院、劳工研究学院,分别负责培训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及行政部门工会领导等。目前,新加坡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别,职前与职后并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

9.设置了职业教育技能发展基金。

政府通过征收技能发展税,建立全国性的技能发展基金,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负责基金的管理与使用。基金一方面能够为职工培训提供经费来源,使雇员获得培训机会,随着技能的提升,雇员的收入也可能随之增长;另一方面,技能发展税对雇主也会形成倒逼机制,促进雇主对低技能员工进行培训,客观上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求。

三、对新加坡职业教育政策的思考。

新加坡成功地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在总结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批判性思考。

1.如何确定分流的时机。

新加坡教育体制的设计,原先基本参照德国,学生在小学四年级(10岁左右)即要按照双元学制的要求进行分流,这在新加坡国内也一直存在争议,后来进行了调整,小学前4年均为基础阶段,此后2年为定向阶段,但六年级毕业时仍然要进行分流,选择进入“普教”和“职教”双轨中的一轨。虽然此后在每个阶段都提供了相互融通的桥梁,但是,这种单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未来发展路径的强制分流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考虑到儿童个体发展早晚的差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发展,仍需要进行探讨和观察。

2.如何建立长效的职业生涯辅助机制。

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职业生涯做准备。新加坡建立了小学后“职教”与“普教”的分流机制,以及配套的“普教”与“职教”的转换和衔接政策。这样就造成学生及家长在整个学习阶段的不同时期,都面临着关系到升学、就业、再学习,以及职业或岗位转换的选择问题。因此,如何协调学生和家长在分流、转换、职业生涯发展等关键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建立起实时的、长效性的辅导与协助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如何弥合职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缝隙”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产业界培养高级技术工人,除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以外,职业教育院校内部也以“教学工厂”的形式,以使实际企业环境与教学环境融为一体。然而,教学环境终究不是企业环境,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德国也面临着企业提供的培训机会逐年下降、学徒素质不佳,以及精细分工导致的过度专门化和缺乏弹性等问题。这样的问题,新加坡也同样会面临,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或许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再思考和再创造。

4.如何在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之间寻求平衡。

新加坡虽然实行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流的“双轨制”,但由于两者间可以实现弹性互换,从而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紧密结合。2011年发表的wolf报告曾经指出,学生过早分流容易造成年轻人的母语和数学等基础能力不足的情况。然而,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国际排名,新加坡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学科的表现优异。那么,新加坡是如何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保持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值得更加深入地,尤其是在微观教育与教学层面的分析和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七

所谓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成果为基础的新型经济。知识经济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传统图书馆资源从各个方面都要有所突破,如内容、呈现的载体形式。图书馆员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借书还书,还应包括更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比如指导阅读、参考咨询、数字图书馆等。青年图书馆员则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因此,青年馆员的素质建设已成为许多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图书馆青年馆员的优缺点分析。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青年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青年馆员由于社会环境、学习经历以及家庭环境的不同而使其自身又具有优缺点。

1.1优点。

(1)学历层次高由于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青年馆员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文化基础。目前,国际化的发展对于图书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更高。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馆员对于这些新鲜事物的学习、掌握更快、更强,能及时把所学应用到工作当中去,取得不错成效。(2)有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图书馆是处理各种文献信息的重要的场所,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对于完成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青年馆员的好奇心强,思想灵活,熟悉计算机,更容易获取到最新的资讯和信息。(3)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大多数馆员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激情,一度陷入机械重复中,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青年馆员是带着梦想与激情走上图书馆的岗位,思维活跃,在工作中勇于挑战和创新。这种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4)自我价值的实现要求强烈青年馆员有着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期望得到社会及他人的认可,勇于接受有挑战的工作。以此,通过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使自己得到锻炼、提高、发展,成为本领域内的拔尖人才。

1.2缺点。

(1)心态浮躁青年馆员在工作中一向是激情有余,踏实不足,心态浮躁。图书馆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的,平淡无奇,这对于青年馆员来说,缺少刺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浮躁的心态,影响工作质量。(2)缺乏奉献精神图书馆事业本身就是一项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奉献精神。然而,青年馆员往往贪图安逸、享受,缺乏奉献精神,不愿意在工作上花费过多的心血,以完成分内任务为最高要求。(3)缺乏工作经验对于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馆员来说,最缺乏的就是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尤其缺乏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实践经验,于是在处理工作中就会有心有余力不足的现象[1]。在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处理不当甚至激化矛盾,给工作带来不便。

2知识经济时代对青年馆员的素质要求。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经济。知识和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也对青年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思想素质方面。

青年馆员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青年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其政治思想素质在工作岗位上的直接表现。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它影响着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为读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2]。做为一名青年馆员,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无私奉献给图书馆事业,不计个人得失,在平凡的工作中任劳任怨。

2.2业务素质方面。

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青年馆员大多数并没有受过图书馆学专业方面的课程教育,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将不能胜任图书馆工作,相关的业务素质缺陷也将暴露出来。(1)具备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具备基本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做好相关工作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服务也日益数字化、网络化,青年馆员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就要求青年馆员不仅要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拓宽自己知识范围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行情和动态,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判断信息质量及其利用价值,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3]。(2)较强的外语表达水平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国留学生人数也增多,他们来图书馆借阅图书,如果馆员不具备与他们沟通的语言,工作将很难开展。全球信息化、知识全球化、学术国际化是这一时代的特征,图书馆作为情报资料的中心,汇集了各个国家的各种语言文字的文献资料,要想把这些图书、情报等文献资料进行深度分析、加工,挖掘其潜在价值,这就要求青年馆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汉语表达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把有价值的情报编译出来,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3)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成为社会的资源,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成为青年馆员的必备素质之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图书馆,青年馆员不但要为读者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还要指导读者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新技术进行书籍的查询、借阅。(4)具备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力知识经济背景下,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业务已经不仅仅在本校、本馆内进行了,馆与馆之间的协作、共享资源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趋势,这样更有利于为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另外,图书馆员深入基层教学科研一线进行公共关系活动,让领导、师生对图书馆有更深的了解,正确使用图书馆,支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可见,公共关系与图书馆工作密切联系,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年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技能,才能适应新的服务形式(5)具备超前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图书馆进步的灵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料,在获得前任积累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开辟新途径,不断注入自己的新观点,新理念,创造新成果[4]。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青年馆员应该发挥自身的有点,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和发展道路,从而促进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2.3心理素质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青年馆员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图书馆是一个服务的窗口,通过与读者进行沟通、服务,实现其价值。这就要求青年馆员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读者,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期望,为读者提供宽松、愉悦的服务环境。因此,青年馆员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知识的学习,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始终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贯彻到工作当中去。

3提高青年馆员素质建设的有效途径。

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在于青年馆员素质的建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求馆领导不仅要抓队伍建设,还应该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高素质人才培训计划。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青年馆员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图书馆的工作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青年馆员要热爱图书馆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

3.2建立健全竞争机制。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图书馆也顺应社会大发展,参与到经济竞争中来,打破“铁饭碗”的思想,引入竞争机制,赏罚分明。树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青年馆员的强烈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馆员的潜能。馆领导应该着重从水平、能力和业绩上对青年馆员进行考核,重用那些积极努力进取、乐于奉献的人,而对于一些对工作不负责,拈轻怕重、叫苦怕累的人,应该制定一定的惩罚措施,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最佳的人才竞争机制,从而推动图书馆的发展。

3.3加强学习,提升业务水平。

知识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使很多青年馆员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趋于陈旧,对新的专业理论和技能的需求日益提高。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青年馆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鼓励青年馆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学历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馆员积极参加图书馆学方面的学术会议和讲座,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启发思路,提高青年馆员对现代图书馆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

3.4重视身体心理素质在激烈的竞争机制体制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身心健康的要求也更高。图书馆的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种类,这就要求馆员不仅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青年馆员在工作中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甘守清苦,勇于奉献。

4结语。

“服务”是图书馆的第一要务,青年官员的素质是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作为图书馆的未来与希望,年轻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图书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杜玉红.浅谈青年馆员的素质培养[j].贵图学刊,2010(1).。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八

要扭转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均衡、农村职业教育制度滞后的局面,有效的制度设计非常必要。制度作为一门科学,在其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和原则,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同样也要依照这一原则。“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安排者或提供者,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主要职能是“决定什么应该通过集体去做,为谁而做,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8]。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秉承公平正义、和谐的原则,并通过建立一套系统、合理的制度体系,对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

1.公平原则。

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承载着一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写道:“在制度设计中首要价值就是公平正义,犹如真理是思想折射的首要价值一样。”[9]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然而,我国城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效率优先政策的影响,并且这种效率优先政策逐步被放大,其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使得原本就薄弱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改善这一局面,对职业教育的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能够保障城乡居民平等接受教育,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益和自我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也能为农村居民以及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继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从国外的教育和社会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给予人们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时,要牢牢抓住制度设计的公平性,把公平原则作为教育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保证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2.和谐原则。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辩证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以及共同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必须遵守和谐原则,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环境的基本准则。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以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城乡职业教育交叉融合和均衡协调发展,增强城乡职业教育的区域服务能力。与此同时,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的目的还在于尽快改变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制度性落差[10],加快和谐教育制度格局的构建。

3.系统原则。

设计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求政府与职业学校之间的沟通配合,还要充分把握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历史节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关起门搞制度设计不仅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时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行综合分析,切实将城乡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内外部条件结合起来[11]。同时,也要求在理论视野上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并且在实践层面遵循系统性原则进行制度设计。制度系统涵盖理念、对象、规则和载体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制度设计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12]。制度设计中的理念要素代表的是对所设计出的制度进行的价值期许和定位,不同价值理念定位下所创设的制度体现出不同的性质。对象是指在制度设计过程中对制度进行的范围指向,也是对制度所涉及的范围、领域进行界定和划分。规则代表的是制度的具体内容,由一系列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等组成。载体指的是制度的实现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法律条文、规章以及正式制度。这四个要素在制度设计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体化系统,各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需要对制度要素进行系统性把握,以保证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其巨著《社会契约论》中写道:“基本公约不仅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的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身体上的不平等。”[13]制度作为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证城乡居民平等享受职业教育服务的机会和权利,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城乡失衡现状,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进行设计时,要明确城乡职业教育目标的一致性,着眼于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14]。明确了制度设计的目标方向后,就要以区域统筹为重点,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框架结构。首先,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以及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树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域理念,在统筹城乡职教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全面、综合地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其次,在市域范围内,要切实根据中央教育部门制定的制度建设架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城乡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落实对城乡职业教育管理的政策一致性。最后,在县域范围内,要畅通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通道,以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完善补偿性政策所对应的制度安排,实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基层制度设计目标。

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利益间的协调性,这里所说利益协调性主要是指设计出的制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能够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社会制度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同时也是调节各方利益关系的准绳,职业教育制度也不例外,其设计也包含了一定利益阶层的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其中的两大组成部分。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制度设计中,在强调公共教育利益的同时,还应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这里的各方利益关系主要包括城乡之间、城乡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师生之间以及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来说,城乡之间以及城乡职业院校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涉及到国家对教育投资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职业院校与师生间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协调;职业院校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学校的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如果这些基本利益关系在制度设计中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也不利于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设计中必须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制度设计能力建设。

这里的双向性是指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具体包括师资、教学资源、信息以及资金等要素在城乡职校间的流动。目前,城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乡教育资源的二元化,即城市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以及师资资源的不均等化。具体到教育类别角度,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在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中也表现出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职业教育学校规模优于农村,城市职业教育师资配备以及教学基础设施优于农村,使得城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整体上都优于农村。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地方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城市与农村统一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强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可以适当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制度倾斜。在前期阶段,职业教育要素的流动以从城市到农村为主,当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双向交流就进入正常、有序、均衡、互补的质态,使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形成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实现“城乡共建、城乡互补、城乡共享”。

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很大差距是一个公认的事实,由于长期受到原有重城轻农政策的影响,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速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城市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远快于农村,如在制度层面不加以干涉,这种差距还会持续加大。因此,在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中要注重二者发展的协同性,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协同化发展。这里所说的协同化发展,不是暂停城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等待农村职业教育的追赶,当然也不是单一地理解为城市支持农村或者说农村依附于城市。相反,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追求的是一种协调的发展和动态的均衡,是城乡职校携手共同发展、共生共荣。同时,也要认识到城乡职业院校在原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这就要求在发展中还需要适当的差别对待。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很大原因是过去几十年间重城轻农的历史“欠账”问题,所以要加快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性制度,弥合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

总之,职业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是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策制度设计是价值层面最为根本的保障。与此同时,充足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是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统一发展的重要物质手段。为了更好地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制度设计向农村倾斜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逐步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制度和体制壁垒,构建一个城乡职业教育和谐共生的制度环境。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模板19篇)篇十九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教育在中职院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但是,在中职院校的推广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技术技巧和基本功的培养,而没有过多的对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进行加强,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中职学生在进人学校之前,大多数没有舞蹈学习的经历,其对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相对科班舞蹈生来说比较薄弱,以至于中职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认知和表现力不够,使舞蹈的表达只有形,没有神。

一、什么是舞蹈表现力。

舞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它具备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把这种精神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传达出来,来表现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鲜明的人物性格,并传达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力,这就是舞蹈的表现力。舞蹈表现力包括肢体表现力和情感表现力,在对舞蹈作品的表演过程中要用形体和内心双重语言去表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意义。

中职学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政府部门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处在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接受能力比较快,因此,在中职院校进行舞蹈教育对于加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来说至关重要,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也就必不可少。

(一)符合我国现在推行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人们一直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它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以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学习。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艺术修养方面。现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舞蹈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顺应了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舞蹈学科跟其他学科比较,有着很大的优势,它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成为中职学生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艺术水平,德艺双馨。近年来,职业教育已经得到教育部门的髙度重视,并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舞蹈教学越来越多地融人中职院校的课程中,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以及铁路运输、民航服务等专业,这也体现了我国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同国际化接轨。

(二)可以完善舞蹈教学体系。

大家都知道很多中职学生没有学习舞蹈的经历,只是他们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接触过舞蹈学习,或者有小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过舞蹈兴趣培训班,如今校外培训班的舞蹈作为他们的一种兴趣爱好来学习,老师往往只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基本功(柔韧性、技术技巧、体能)的训练,没有过多的对舞蹈的表现力进行培训,如果说有也只是加强肢体的表现力,单纯的对舞蹈动作进行统一和规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舞蹈动作的整与齐。舞蹈的表现力还包括情感上的表现,教师教学中往往很容易忽视情感的表达。就拿舞蹈《好日子》来说,学生学习此舞蹈只知道要高兴,脸上要笑起来,老师也是这样教,学生也就按此做,殊不知舞蹈作品背后的内容,究竟因何高兴,怎样去表达。随着舞蹈课程在中职院校的开设,它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摆脱这种现状,教师在训练学生基本功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可以使学生更加深人地探寻出舞蹈的根源,对学习舞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教学成果。也可以解决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骨骼”与“灵魂”合二为一,完善舞蹈教学体系,解决舞蹈单一教学问题。

(三)使学生加强对舞蹈角色的认识和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我们所见的每一部舞蹈作品,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舞蹈作品,都是特定的时代和历史的反映,也可以这样说,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代表它的时代特征。每一部作品都蕴藏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作者内心体验的外化表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也融人作品当中。我们唯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思、感悟和想表达的内容。但是,中职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不成熟,领悟理解能力欠缺。这样一来,在中职院校中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训可以弥补中职学生领悟能力差的不足,加速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而且,进行舞蹈表现力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角色的认识。舞蹈作品一般表现的都是事物或人物,人物角色也是舞蹈表现中较难表演的,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学习就可以了解到关于人物的某些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就可以从这些出发去感受角色氛围,加快学生对角色的认识以及生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对舞蹈作品进行表现。

(四)可以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在于你是否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每个人都会感知美,但每个人感知美和发现美的程度有所差别。中职学生年龄较小,绝大多数没有社会阅历,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大多是美的一面,但是对美的认识却是低层面的,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呢?通过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以美的姿态和状态去展现,教师也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追求美好的事物,憎厌假、恶、丑的行径,深层面地去发现美。也通过舞蹈作品所表现的具体形象、环境,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增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积极地去追求美。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以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求孩子“乖”“听话”“静”,以固定的方式来教学生认识世界和事物。因此,学生总是被动地来接受世界,鉴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加强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会使学生以主动的、乐观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对事物的鉴赏水平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五)可以让学生抒发情感,适应新环境。

舞蹈,它有着神秘的魅力,它会使人不自觉地被吸弓丨。有时它可以带人们进人癫狂的`世界,有时又可以将人们带入安静唯美的世界。中职学生都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对中职学生进行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情绪进行发泄。开心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舞蹈来表现内心的喜悦。例如,舞蹈《丰收季节》主要讲述的就是葡萄丰收、开心喜悦的场景。中职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必然怀着愉悦的心情去诠释,所表现的状态自然也是开心的。不开心的时候,学生可以依托舞蹈来表现自己的状态,以此作为发泄,平复心情。人类一生会经历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的环境简单有序,有的环境复杂脏乱。舞蹈作品是特定事物、特定场合、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反映。中职学生培养舞蹈表现力可以借助舞蹈作品所展现的不同场景、不同意境、不同思想来接触和了解不同的社会层面、各种人物、多变环境,为以后适应新环境做准备。

三、怎样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一)引起学校重视,增加专业师资力量。

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开设舞蹈课程,而开设舞蹈课程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增加学校师资力量。因此,对教师的聘请也要有所要求。首先,引进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舞蹈知识面的直接因素。例如,教师在教授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时,要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然后根据学生自身条件把知识活化,因材施教,科学地把知识讲授给学生。其次,舞蹈教师自身应具备精深的专业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榜样,舞蹈教师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才能教授给学生标准、规范的舞蹈动作。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师团队,才能使学生舞蹈表现力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生成。

(二)对学生进行舞蹈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舞蹈表现力,对于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是很关键的,因为兴趣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舞蹈氛围中。通过对学生舞蹈兴趣的培养,加上舞蹈自身娱人娱己的功能,让学生对舞蹈的印象发生改变,变被动为主动,这样就可使学生更好地对舞蹈表现力进行发挥。

(三)加强学生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培养,提高肢体表现力。

良好的舞蹈表现力是建立在规范准确的舞蹈动作之上的,因此,表演者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是肢体表现力的根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身体素质包括扎实的舞蹈基础、高度协调的舞蹈动作以及优美的身体线条。舞蹈基础上要对学生的基本功、技术技巧进行规范,科学地训练,以达到动作标准、方位明确和收放自如;动作的协调就需要平时对学生多进行舞蹈作品组合的加强,由量变到质变,以此提高舞感;优美的线条则是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训练的规范,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四)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情感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包括肢体表达和情感表达。因此,良好的舞蹈表现力除肢体上的表现外就是要加强对舞蹈的情感表现。情感表现可以通过加深对舞蹈作品理解来进行培养。加深舞蹈作品的理解,要求教师在舞蹈学习前和学习期间不断对学生进行舞蹈作品的讲述,说出舞蹈本身想要表现的意境,并引导学生抓住舞蹈的风格、中心思想以及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表现,以此来提高情感表现力。舞蹈演员的艺术创造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启发、激励学生大胆地幻想。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修养。

学习舞蹈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用头脑和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内容,才能领悟到其含义,探求到艺术的真谛。深厚的文化素养是造就一个人敏锐洞察力的必要条件,也必然会反映出他的出身、教养、气质和艺术倾向。简而言之,即形成艺术家的个性的各种才能与品质。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浓郁深厚的底蕴,它们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涵养的提升。艺术与舞蹈之间也是息息相通、互相促进的。表现舞蹈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艺术涵养和生活经验积累,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加出色地表现舞蹈。这样一来,就需要学生学习更多方面的艺术知识,例如美术、音乐、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拓宽艺术接触面,从而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课外知识。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见,学生对祖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涵养已经成为少年强的重要一环,而培养中职学生舞蹈表现力为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它顺应了时代教育潮流,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了学生的理解力,为适应新环境做铺垫等众多好处。另外,怎样培养中职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必然会引起舞蹈教育者的关注,它也将会给中职学生带来更加全面、更加宽广的艺术素养,谱写华美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刘阳.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5).

[2]龙朝辉.浅谈舞蹈教学中影响舞蹈表现力的因素及培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2).

相关范文推荐

    反恐怖主义培训心得体会及收获(优质19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加培训活动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总结和归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培训心得体会。段一:培训前的期待(200字)。最近,

    村干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的一个总结和记录。下面是一些培训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启发和思路。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

    大家访心得体会及收获(模板19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在家访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长们对子女的殷

    大学物理电磁学心得体会(汇总23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经过一年的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销售行业工作计划(精选14篇)

    销售工作计划是销售人员在整个销售周期中进行目标分解和任务分配的依据。以下是一些销售工作计划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和参考。一、市场拓展和网络建设:目前市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初大全(18篇)

    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的总结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创作灵感。

    返聘退休人员合同(通用19篇)

    有效的合同协议能够为双方创造良好的商业合作环境,增强双方的合作信心。请大家在使用以下范文时,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和情况,适当调整和修改。甲方:(以下简称甲方)。地

    机油促销活动方案(优质22篇)

    无论是组织一次会议、展览还是团建活动,制定一个详细的活动方案都是必不可少的。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活动方案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制定自己的活动方案时有所帮助。

    家长职责培训心得体会大全(23篇)

    培训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态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随着教育的普及推广

    相信未来体会心得(热门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学知识、所经历事物的深度思考和感悟,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感人至深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