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

时间:2023-10-26 作者:梦幻泡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回顾和总结,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请看以下几篇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鼓舞。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一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平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二

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开放教学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开放教学的实践,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体会与心得。

第二段:开放教学的价值。

开放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探索性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而在开放教学中,学生可以独立选择并主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更加专注和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开放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开放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开放教学时,我发现一些有效的方法。首先,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探索的机会,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我注重了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他们的潜力和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第四段:开放教学的成效。

通过开放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首先,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对学习的动力更足。其次,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不再只局限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会了主动寻找和利用资源解决问题。最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得以充分展开,大家从彼此的经验和观点中互相学习,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段:总结。

通过开放教学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让教学走向开放的重要性。开放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开放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教学走向开放,让知识创造无限可能。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三

首先,通过教学对,帮助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

本班是本学期才组建的班级,少数民族居多,特别是刚从村小合并来的学生,在各种行为习惯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我与家长配合,分工协助,督促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树立生活的信心。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课堂教学中合作解决问题,分角色朗读课文,课余活动中组织学生踢足球,玩游戏,出黑板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分享合作的快乐;给学生讲“山谷回音”等故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针对有的学生基础差,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缺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抓住班级中的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体谅别人,学会宽容。

总之,通过进行“三生教育”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重要性,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初步掌握了生存技能;了解了生活常识,树立了生活信心。我认为,“三生教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在我们学校开展这门学科,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三生教育”,使学生更好地去认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人生的价值,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四

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开放教育的浪潮,不少学校积极推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创造力、学习兴趣以及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阐述我对让教学走向开放的心得体会。

首先,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以往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参与的机会。但通过开放式教学,学生获得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他们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探究答案,教室变成了一个思维碰撞的场所。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更加主动,主动参与讨论,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其次,开放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追求规范化和标准化,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性发展。而在开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激发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曾经采用过开放式的作业布置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并鼓励他们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进行探究。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

第三,开放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造性的思考和动手实践。但在开放式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开放性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提供支持和反馈。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很大的激发,他们能够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创造。

第四,开放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是一种被迫的任务,缺乏动力和兴趣。而在开放式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动力。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组织小组展示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学习。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他们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和探究新的知识。

最后,开放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竞争,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而在开放式教学中,学生常常需要互相合作和交流,分享资源和经验。我曾经组织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解决复杂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并有效地利用各自的优势。

总结起来,让教学走向开放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通过开放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自主性、创造力、学习兴趣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我相信,未来教育的发展中,开放式教学将会得到更多的普及和推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开放式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五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源。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朝着面向全体学生、个性化、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这一变革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启示,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教育的目标正在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传授已经不再是教育的唯一任务。现在的学生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竞争压力,单纯的知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学生们需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的方式正在从一刀切转变为个性化。过去,教育常常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然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厌学情绪的产生。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个性化已经成为现实。通过智能化的教育工具和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另外,教育的过程正在从单向传递转变为互动共建。过去,教育往往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然而,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现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加方便和频繁。教育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在共建中成长。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

最后,教育的时空正在从教室走向全球。“教育不限于士林,教学无处不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世界各地的知识和资源。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和比较,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获取全球化的信息和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变革。

综上所述,教育走向改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我们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从一刀切转变为个性化,从单向传递转变为互动共建,从教室走向全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创新,适应教育的变革,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打破,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方式逐渐兴起。个人在近年来的学习和教育经历中,亦有所体会。本文将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五个方面展开叙述,分享自己对于教育走向改变的心得体会。

首先,随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都更加平等,这对于教育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过去,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处于劣势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许多学生在家中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使得教育的公平性更加突出,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平等的接触教育的机会。

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亦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体现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追求的是大规模的知识囫囵吞枣。然而,在当今社会,这种学习方式显得过于枯燥和单调。学生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实践,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尝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这种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三,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一个关键点。过去的教育评价主要依赖于标准化的考试和成绩排名,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有限。而现在,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学生特长和品德的评价力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种改革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育走向改变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教师主要是知识传递者和教育管理者,学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独家拥有者,而是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他们注重发掘和引导学生的特长,倡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

最后,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设备、网络和在线教育平台,获得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还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向着全新的方向不断改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都是教育走向改变的重要方面。对于个人而言,通过与这些变化的接触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七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封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开放教学模式却为教育领域引入了新思路,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探索的空间,让教学走向开放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开放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也体会到了它的困难与挑战。

首先,开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开放教学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这使得学生们更有动力去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专长。这样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其次,开放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放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创造。他们可以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考,提出独立的见解和观点。这样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种能力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开放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

然而,教学的开放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在开放教学中,老师需要放弃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角色,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是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知识边界。这对老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在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其次,在开放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需要自己找到学习的资源和方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论。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需要他们克服惰性和固有思维,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让教学走向开放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带来了许多的益处和机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然而,要实现教学的开放化,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的能力,学生则需要充实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让教学真正走向开放。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八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逐渐被新的教育理念取代。作为一个参与其中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和启示。本文将以“教育走向改变”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实践体会,从多个方面探讨教育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领路人”。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始重视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意味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式。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个性化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第二段,教育走向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一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个体的全面发展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和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出综合素质。

过去,学生的学业成绩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然而,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状况。现在的教育倡导多元评价,通过考察学生的表现和作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表达、书面作品、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多元评价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准备。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生涯规划不仅仅是职业选择,更是指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并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准备做好充分的准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也走向了国际化。学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通过与国外学校的合作和交流项目,学生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全球化的教育资源。同时,培养国际化的人才也成为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国际交流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走向改变,意味着教育的目标和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多元评价、生涯规划和国际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热点话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这些变化所带来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进一步积极探索和研究教育的新趋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九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犯罪率也在不断上升。这让我深思,家庭教育是否走向了犯罪化的途径呢?在接触和观察了许多家庭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首先,对于许多家庭来说,父母的角色定位混乱是导致家庭教育走向犯罪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父母无法正确识别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认为自己只是提供物质生活条件的角色,而忽视了对孩子精神和道德修养的教育。这样一来,孩子在物质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却没有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容易迷失自我的同时产生各种问题,最终滑向犯罪的边缘。

其次,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对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孩子的教育时间被剥夺。许多父母工作繁忙,往往只能在晚上或周末陪孩子,这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孩子经常独自待在家中,缺乏监督的他们开始接触不良信息,往往迷失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从而易于被犯罪势力利用和引诱。

此外,家庭教育的疏于沟通也是家庭教育走向犯罪化的原因之一。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依赖电子产品,导致家庭成员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父母往往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忽略了与子女之间的良好沟通。而孩子在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家长的关注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缺乏有效的交流,孩子逐渐与家庭疏远,容易走向那些以错误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来满足他们需求的人,从而滑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导致犯罪化的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度严厉,逼迫他们追求过高的学业成绩和压力,使得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堪重负,产生压力焦虑症,进而通过违法犯罪行为来寻求逃避和宣泄。而另一些家长则过度溺爱孩子,竭尽全力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使得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容易陷入错误的行为中。

最后,家庭教育走向犯罪化还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社会治安问题的日益严重,一些家庭被迫生活在犯罪环境中。父母不堪忍受社会压力和贫困困境的折磨,容易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解决问题,错手将犯罪影响引入家庭,间接导致孩子沦为犯罪分子。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走向犯罪化的问题不容忽视。父母的正确角色定位、有效沟通和恰当的教育方式是打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同时,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帮助贫困家庭改变困境也是必要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才能真正阻止犯罪的发生,为社会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十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平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十一

现代远程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还应是教师的事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摆正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形象,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创造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改变了传统的援业、解惑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不能满足于自己的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长流常新,永无止境,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新知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管仲说:“百年树人。”我国未来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教师培养的祖国的下一代。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为此,我们应为祖国培养出全面素质的创新人材。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十二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平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十三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最热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4篇)篇十四

接触“生本”这个词已有两三年的光景了,但惭愧的是还在原地踏步,并没有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今年暑假姜校长推荐我读了郭思乐教授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通过拜读此书,使我感悟到“生本教育”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激发我在姜校长的指导下去尝试升本教育,去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学生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更是教育资源,他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个性,也都存在个别的差异性。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千万不能够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而不顾学生的需要。我们一定要一切从学生出发,高度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尽可能地让他们能够表现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要从旁指导,见到任何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鼓励,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表达自己的动力。这恰恰就是生本教育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表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肤浅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大班个人计划下学期范文(16篇)

    在新的学期即将开始,我们应该为自己设定一些学习目标和计划,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期计划范文,希望对你们制定学期计划有所帮助。

    专业企业改革心得(汇总12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

    实用结婚请假条(案例18篇)

    婚姻是一段必须经营和维护的旅程,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结婚的好文章,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尊敬的老师:您好!我是xx班的学生,

    最新学做创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轨迹的回顾和总结,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借助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或许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学习和工作的思考和启示。

    最优学校后勤工作心得体会(案例17篇)

    工作心得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的总结与梳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发挥个人潜力。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分享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指导。

    优质玩游戏心得体会的总结大全(15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做xxx的实验前,我以为不会难做

    专业小学班级管理培训讲稿(模板19篇)

    演讲稿范文是演讲者在演讲前准备的重要材料,它可以提供参考和借鉴。接下来是一些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爱自己的孩子是人,这是人的本能,而

    优秀销售试用期工作总结(通用17篇)

    销售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销售策略的有效性,发掘销售团队的潜力,并提高销售业绩。小编收集了一些销售工作总结的精华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总结的质量和水平。

    最新清廉教育心得体会(汇总12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的记录和见证,每一篇心得都代表了我在某个阶段的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及

    优质电力安全活动个人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及时调整错误。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一起来看看吧。通过对《会议纪要》的学习,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