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叶知秋的散文诗 一叶惊秋散文(精选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曼珠2023年一叶知秋的散文诗 一叶惊秋散文(精选8篇)

文明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形象的关键,它能够有效降低冲突和误解的发生。文明礼仪中的待人接物要求我们对他人有耐心和宽容心态,始终保持友善和善意。通过学习这些文明礼仪范文,你将更好地展现你的素质和教养。

一叶知秋的散文诗篇一

早上上班路过楼下树荫时,犹觉秋风飒飒,几片落叶应风而下。一片不偏不倚正好打在脸颊上,硬撅撅的,像老妪粗糙的手掌,刮着生疼。再看地上,已铺上薄薄的一层黄色。一丝丝凉风扑打身上,禁不住打了个寒颤,真后悔出门时没带上一件外衣。

在南方,四季不太分明,不见北方那种萧条的落叶景象,但南方这种深秋里略带点凋零意味的场景还是会让人感到冷冬即将到来的恐惧。

昨天还暖阳如初的,今天就突然阴沉转凉了,变脸一样快,令人冷不及防。

一切还未准备好。压在箱底的厚衣服要拿出来晾晒了,被子该入好了;原来打算添买一些衣服鞋袜的,现在也只是纸上谈兵;应该打个电话问候下家里的两老了,叮咛一下要注意这种突然急转的气候,饮食要均衡,多喝水,充分休息好——唯恐调整不及,病倒变得无可避免。说来惭愧,人是高等智慧动物,竟连蚂蚁会储存食物过冬、候鸟懂得适应季节而迁徙这样的生存技巧也不如。

翻看日历,惊觉这个季节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已过,“立冬”也将几天后悄然而至。人仿佛一下子情绪有点低落,还不知所措。日子过得太快,弹指挥间过了中秋节,又要掰着手指头数过年了。回想年初信誓旦旦的计划如今成了空头支票,一事无成,挫败感油然而生,在这个最是容易情绪化的季节里,更添伤感了。

秋天似乎自古就是个多愁善感的季节,一定是艺术家与文人墨客们灵感源泉的圣地吧?尤其是深秋更能把“生死离别”这样庄严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刻骨铭心。无论爱情、友情、亲情还是思乡情,都能体会特别时节里抽丝剥茧那种痛切心扉。谭咏麟的《爱在深秋》更比张学友的《分手总要在雨天》来得哀愁、悲凉。“如果命里早注定分手,无需为我假意挽留”“以后让我倚在深秋,回忆逝去的爱在心头,回忆在记忆中的我,今天曾泪流……”,满腔的思念、不舍、愁肠百结尽在时下,催人泪下!

同样在深秋,夜晚幽静的山谷中,诗人李商隐对远方的友人抒发了深深的怀念之情。“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本来凋谢的枯荷是无可寄处的,无奈在万物萧条又逢飞霜的秋夜里,也只有听着雨水拍打干枯的荷叶来宣泄我无尽的怀念之情了,道尽了诗人因相隔不能重逢的无限哀思与苦闷。

王维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发出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叹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成了慰藉古今多少游子思念亲友的寄语。

晏几道在《阮郎归》里描写到,由重阳节的一场歌舞会联想到遥远的故乡,“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在人人都“兰佩紫,菊簪黄”的节日里,自己却“欲将沉醉换悲凉”。最后一句“清歌莫断肠”硬是把词人远离家乡而不能归家的心酸与无奈思绪推至窒息的境地。

我本以为文人笔下的“秋”都是苍凉、压抑的悲秋,却偏有人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诗人刘禹锡的眼里秋天竟然胜过繁花似锦的春天,多么别致、多么独具匠心的豁达情怀!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秋天”并不是那么娇媚的,起码在农民眼中应该是朴实无华的吧。它代表收获、代表喜庆,实实在在的,没有半点矫情。

可以说秋天在每人心中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她总是以多姿态呈现在你面前,丰富你的感官。而在我的心里,她就像一个立体感十足的幽灵,盘据在我心头,不时幻变成各种角色,触动着心弦。化作一本书,耐人寻味;变成一首诗,意韵十足;化作一盏茶,清冽芬芳;变成一杯无糖咖啡,则苦涩难咽。有时如老人,时而沧桑,时而凄苦,时而又和蔼可亲如循循善诱的长辈;有时如诗人,或浪漫,或悲壮,或慷慨激昂如奏响一曲《高山流水》;有时如女子,时而端庄秀丽,时而内敛含蓄,时而又热情奔放如漫山遍野的枫叶,既温文尔雅又活泼生动,既难以捉摸又真情流露,既风情万种又清纯如一。苦涩、伤感、悲凉、忧思、迟暮、悸动、失落、凝重、期待、甜蜜、喜悦……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这就是秋天,这就是人生!

我钟情于秋天!

一叶知秋的散文诗篇二

只是转眼间,夏末已在莲花零落的残香中渐渐隐去,凝眸处,露浓霜冷,渐渐芳草也无碧。琼枝绿暗,清喉重锁,光阴移箭冷愁浓,残荷倦柳,窈窕了几许浓浓淡淡的轻愁,在清秋回归的路上,握这把淡淡轻愁,任惆怅在叶散花落中疼痛的`肆意绵延长成。凝霜的眉眼里,看这一场盛世繁华终零落成一地的萧瑟烟凉,花与叶哀婉的飘零终被秋风梳理成天地间最壮观的凄美苍冷!

叹一曲秋歌,清韵悠长,苍凉之音在苍穹上空缭绕至满山旷野中。

秋风卷帘,凋零了春夏两季的繁华,秋雨残漏,袅袅寒烟升起,洒落一地的愁思,埋葬了残花枯叶的悲冷。

一叶知秋凉,却道天凉好个秋,欲说还休梦已阑,青青的草儿也将不再绿茵,秋雨潇滴池波皱,枯叶辞枝头,呈现了一季的萧条画卷,诠释着芳华终萧瑟,染指了沧桑,渲染了离愁。

一抹浅浅的微凉,抚过这个淡淡的冷秋静夜,秋在寒风中摇曳,瑟瑟作响,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月光当中,一片清辉。一行归雁,掠过高高的星空,向银河飞去,夜深阑,惊醒一帘幽梦,荡漾了一地的闲愁,一丝丝幽柔的忧伤悄然袭来,让万千缕思绪在这静谧的秋夜中随风飞扬。弥漫着的落寞,正在悄悄地渲染我的灵魂,凄迷的痴思,谢了夏日的热情炽焰,如今惹来了秋的冷凉。

一个人独守的秋天,一样的醉意朦胧,丝丝缕缕的缠绵,曼妙着所有的曼妙,只是不再倾心的聆听,只是不再是迷人的沦陷,以一种孑然的姿势为爱的逝去而怅惋,一念碎,落叶黄,萧瑟金秋凉。

一叶知秋的散文诗篇三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见到一斑便是豹吗?可能是,斑点狗呢?我很羡慕那些可以从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处事高人,我说的并不是见到一点便武断下结论的人而是有深厚这是作底,经过实践并留意身边事物而后得出结论的高人。

欲从一叶落知天下秋,必先有大量知识作基础。古代的皇帝不像我们现在,有议会、内阁、人大等帮忙,很多时候必须靠自己,而优秀的皇帝有很多,如康熙乾隆,他们都有一叶落知天下秋的神机。何故?他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就刻苦读书,他们读的书比我们现在的多多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难道读的书少吗?他的知识会少吗?如果他不懂夜观星象,他会成功的草船借箭吗?可知神话的背后都是有大量知识作支撑的。

欲从一叶落知天下秋,还要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有名的例子应该是纸上谈兵吧!难道马先生就没有“一叶落知天下秋”的知识吗?绝对有,但毛泽东理论告诉我们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诸葛亮的空城计,难道对方大将读的书会少吗?他就是由城门大开这一叶结合他的知识才得出有埋伏这一秋吧。我们要勇于实践,才能以小见大。

若从一叶落知天下秋,必须有仔细的观察能力,不然,一叶都见不到,何以知天下秋?推理小说往往在常人不关注的地方,如,床脚的叶子,室内摆设的变化,某人的衣着等。主角之所以能破案,能洞穿全局这一秋,全靠他观察到这些细微的落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不觉得这一句话说的如此肯定吗?我认为定是周瑜事先留意到一些事物的变化,才有这个想法,不然他怎么敢在曹军面前等这偶然的东风。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一叶知秋的散文诗篇四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句简单的话,却有道不尽的禅意。它告诉我们由小见大,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引导我们去探求。细微事物的变化中往往蕴藏着不同的奥秘,引领我们开拓另一片净土。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道敏锐的目光,感知世界。周国平说:“拾一粒埃土,世界就在脚下。”这正道出了生活中智慧的哲理,一道敏锐的目光是看到了一种变化,抓住了那个重要的瞬间,预感大形势的改变。诸葛亮不出茅庐却知天下三分,敏锐的洞察力让他运筹帷幄,胜于千里之外。一道锐利的目光,透过纷纭的世事,抓住机遇,自信从容地感知这个世界。

一叶落知秋是一种超凡的智慧,波澜不惊。苏轼说“蓼蓉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他在野村酒店中看到素味的食物不禁想道世事变更,唯有“清欢”才是一个人洒脱的方式。这种超凡的智慧是一种灵感,在细微的变化中你突然醒悟,感到整个世界的变迁,预感未知的变迁,像是从一件小事中感受到万物内心的欢欣带来的快慰。一种超凡的智慧,让你波澜不惊,透过细节,欢欣安宁地感知这个世界。

一叶落知秋是一种气定神闲的坦然,开怀豁达。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透过细节,把握精髓,这让你不过于忧心于事世变迁,而是悠然地从花鸟虫鱼中看到新的境界。落叶召示了秋天的来到,这是一种预指,当你拥有这整个秋天的心境后你就不必忧心。同样,当你掌握了事件的全局,所有了安排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一种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坦然地感知这个世界。

一叶落知秋,是超凡的智慧,是敏锐的目光,是悠然的心境。它代表的是一种人生的高度,从变化中领会规律,从改变中感受世界。它把我们领入了一个新世界,让我们从最纯朴,简单的生活中寻找每个人都需要的对生活的感知力,洞察力从而打造自己人生的智慧。它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如一碗心灵鸡汤给每个人心灵的滋补,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放牧。

拾起生活中的一瓣香,一片叶有时候就拾起了一个世界;它需要你用心去感知,去领悟,它包含着己知又蕴含了未知,给你一颗纯净的心,一种灵动的.智慧。

一叶知秋的散文诗篇五

古语有云: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这些都是讲到从一些细小事情的变化上,便可以了解整件事情的态势与状况!

是的,在经济全球化火热的当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可谓是空前的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国家的变动会波及许许多多与之相关的国家,正如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如今已影响遍及全世界。就像“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

在今天这种时代背景下,倘若我们能以锐利的眼光发现那“一片落叶”,了解未来的“秋”或许我们可以提早有所准备,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微风”吓倒!

怎样才能做“一叶知秋”呢?这就需要我们思维与观察的本领了。三思而后行这古训在当下是十分智慧的处世之道,思考的魅力也是散发着芳香的!庞涓因为缺乏深思,慎察而中了孙膑之计,以致成“庞涓死于此树下”的遗憾,司马懿因为没有熟虑、谨行而上了孔明空诚计的当,最终以拥重兵却惨败为结局。然而正是经过思考的洗礼,细致的观察,给阿基米德一个杠杆,他就能挑起整个地球,给卡文迪许一杆巨秤,他就能称出地球的质量。

可见细微的观察与深思熟虑可以让我们从细小的变化,事情中总结规律,最终完成大的成就,才能了解事物发展趋向,不致被一时的假象所蒙敝,最终失败:才能主动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即将出现的危险!

一叶知秋不仅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也是蕴含着许多生活的智慧与趣味!

我们了解了这些,便可做到及时添减衣物,不致在瑟瑟的风中流鼻涕,了解这些,我们生活得更加舒适、恬然!

一叶知秋乃生活、生存之智慧、思考、总结是这智慧之门的开启密码!

一叶知秋的散文诗篇六

雪是冬的声音,诵出了冬的温情;花是春的彩衣,妆扮了春的美丽;雨是夏的低吟,浅唱出夏的自由;叶是秋的脚印,传来碧霄的诗情。

“一叶知秋”需要的是心的敏锐的洞察力。“自古逢秋悲寂寥,有人见到叶子枯黄、飘落,便对秋天产生了敌意,认为她破坏了美丽的夏景;有人见到叶子落下,便感慨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殊不知,换一种心情,你可以看到一片片金黄如蝶飞燕舞般飘落,南飞的大雁在碧霄上留下一行行秋的诗歌。史铁生虽然不能行走,可地坛里的每一声虫鸣他都听得清清楚楚,每一朵花开他都看得仔仔细细。用心去听、去看,使他对生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使他在文字里驰骋自如,是心的敏锐让他的笔尖流露出一份份真情。是的,我们又何尝不需要这份敏锐,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去追问人生的善良呢?”

“一叶知秋”更需要的是对事物的整体联系和深刻思考,一片叶子落了,有人能从中预约秋天的到来,有人却只把它当成一片垃圾扫走。我们对人生、对事物的态度能够决定我们的人生能走多远,牛顿被苹果砸了,会去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而不是向天上飞;开普勒观察天体运行和位置变化,能够提出天体运动的三定律;马克思面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和资产阶级的腐朽,苦心孤诣,终于创立了共产主义科学理论,导致了20世纪世界的风云巨变,是的,历史长河中,科学领域里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与突波,无不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沧海桑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这种深刻思考,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而我们,正是需要这种“一叶知秋”的智慧才能,才可以承担起对未来社会的责任。

但是,一叶落知天下秋并不意味着风声鹤唳,草木背兵。前者是智者的敏锐,后者只是怯懦三人的托辞;前者是仁者的智慧哲思,后者只是卑鄙之人的恐惧惊疑。因此,一叶知秋更需要的是一份豁达开朗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魄。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一份智慧,一种思考,一份哲思,一种人生的态度。当我们能做到从一片落叶的簌簌声中听到秋天的脚步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我,掌握人生的方向,从而将人生走得更远,更完满,直至理想的彼岸!

一叶知秋的散文诗篇七

小学生作文大全网作文章发表园地禁止采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可是,一片树叶的飘落,果真是预示着秋天的来临了吗?恐怕未必。透过表象而窥其本质,固然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种方法,但是表象表现的“本质”,却不一定是真实,因为表象也许会蒙蔽我们的眼睛。

看到表面的现象,也许只是事情的局部,事物的一面,倘若我们只从这局限的部分入手,可能会与真理背道而驰。“盲人摸象”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个认为大象像柱的人,仅仅是抱住了象那确实圆宽如柱的大腿,而那认为大象像扇子的人,也不过是摸到了象那阔大如扇的`耳朵。也许我们会嘲笑我们的愚味无知,但在我们的身后,大自然又何尝不是揶揄着像盲子一般的我们?亚里士多德看到铁球比树叶落得快,便认定重物在下跌的速度比轻物快,殊不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完全推翻了他的结果;牛顿构造的力学体系相当完善,似乎无懈可击,时人认为已找运动的真理了,结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横空出世,推倒了支持旧物理的精神支柱。可见,在探求真理的路上,决不能以一概全,局限于表面的认识。

历史上,妄断专横,不顾全局的悲剧如恒河星数,不计其数。乾隆皇帝可算是清皇朝一位杰出的君主,看到天朝盛世,不禁沾沾自喜,竟自以为中国已强大无比,无须与外国商贸往来,昔日的蛮夷终有一日驾着坚船利炮轰开我国的大门。可惜了乾隆帝聪明一世,也被表象蒙蔽,为日后大清江山的崩塌埋下隐患。更为悲壮的一位英雄,四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有勇有谋,却无高瞻的眼力,专横跋扈,气走韩信,赶走范增,自以为天下一统已归他所有。最后被困核下,自刎乌江,也只好怪他自己不能看清本质,被一时的局势所迷惑。

前车之鉴,警惕世人,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世间一切,光怪陆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综合分析,把握全局,才能紧紧抓住时代的命脉,让一切发展都掌控于心中。陶潜能看到社会的黑暗,归隐种菊;范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离开越王。真正成大事者,不着眼于一叶,而着眼于天下四方。

一叶落,不一定是秋,可能是树的枯萎,也可能是虫的啮咬。叶落知天下秋乎?非也,非也。

小学生作文大全网作文章发表园地禁止采集!

一叶知秋的散文诗篇八

自从立秋之后,我就感觉到了天气的寒凉,尤其,晚上自己站在风里的时候,望着满天的星光,更会感到无限的凉意,正从高空向我侵袭而来。

不知不觉间,我已到了这个年纪;不知不觉间,我离开了原来的伙伴,在这个叫做文联的地方,开始了事业的追寻。

到现在,我仍然在怀疑,我的抉择到底对不对?我对文学有着那么多的理解,对这条路有着那么多的揣测,到底,我是来了,带着我的好奇,带着我的执着,不顾家人的反对,在一种形而上的纯粹理解下,我选择了走向所谓的圈内,走向了这条路。

但进来的情形怎么样呢?

我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一辈子的教训,我应该用我整个的后半生去铭记,铭记这个由抉择所带来的一切结果!”当然,我并没有怎么样,不管经历什么,我仍然还是原来的那个我,秉承着纯洁的文学理想,以一个农民种地的心态,在属于我的文学园地里的耕耘!

有很多人问我,你一级一级地找,难道不怕吗?我说我为什么要怕,人家都可以随意将莫须有的罪名加在我身上了,人家都可以随意骂我了,我的身上沾满了屎尿,我都无法回家了,一个将要没有家的人,去哪里谈害怕啊!只要灭不了我,我就得为自己挣一个清白!

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人给我证清白,人家还是人家,我还是我,凶险依然存在,而我手里的证据,依然作为证据存留在我的手上,我以为我永远也用不着它了,没想到那一切还要让我存留!

我痛恨这些,痛恨这些复杂的.生活,向往简单的生活,本来以为自己在这里将会单纯的去创作,没想到却迎来了这些内容,我在总结我的这段生活时写道:“让我面对如此凶险复杂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那颗对文联的向往之心,害了自己;是自己对人的那颗善心,害了自己;戒除心之惑,清醒地看待生活,清醒地理解平淡,这就是生命!”

繁华瘦,怎禁秋。生命流逝,我仍然热爱文学,仍然还在这条路上跋涉,我享受文学带给我的思想之美和纯净之美,我需要它,陪伴我走到生命的尽头。

这一切在我的生命里算什么呢,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如果人生就是让我们不断地去认识人,认识事物的话,你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值得珍惜,都值得一路走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