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包公心得体会(优秀5篇)

时间:2023-09-22 作者:LZ文人2023年包公心得体会(优秀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包公心得体会篇一

导语:他,穿越千年,为什么如此受到社会和百姓的尊崇,人们在他的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期盼和理想?在百姓心目中,他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敬仰的“包青天”。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包公祠观后感,欢迎阅读!

初五回来经过合肥,顺便去南门外的包公祠游玩。包公祠位于包公园内,建筑在一个叫香花墩的小洲上,进门需买票。大门进去,是一条河,里面有许多残荷断梗,想见夏日风光会很美。这条河的名字叫包河,这公园叫包公园,听上去很独特,处处不离包拯这个主题。原来包拯先生是合肥人,合肥人自然要特别显示出他们的爱敬。

河边竖着牌子,写着铁面鱼,无丝藕,说这包河里生产的鱼,脊背是黑的,就像包公的黑面;而那河中另一盛产物七孔红花藕也颇有特点,断之无丝,音同“无私”,因此便同包公联系起来了。人们的想像力真是厉害。

祠堂是一座白墙青瓦的三合院,很有点书院的清雅气,从前它也叫做包公书院的。进入祠堂,正中是高八尺的金塑包拯像,手握笔笏,神情严肃。两侧各有两人,是他的随身侍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俱是金身。小时候听过故事,知道他们是那么地鞍前马后尽心尽责辅助包大人,如今金身也是理当。这金像的上方有许多匾额,中间的写着“色正芒寒”,是李鸿章之兄所题,李鸿章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在一块碑上,碑立在殿内左手边,上面的'鸿章二字较之他字显小,据说是为了显示中堂大人自己的谦逊。

塑像的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根据不同的身份,采用不同的刑具,龙头铡是准备给帝王的,虎头铡是准备给大臣的,狗头铡是准备给布衣草民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不但体现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然死刑的执行也不一样。导游很诚实,她说事实上从来没有这样的铡刀存在过,包拯的职权也使他没有机会使用铡刀对付王公大臣,更不要说皇帝了。这不过是人们编造的传说罢了。

塑像右侧有石刻包拯像,戴着官帽,帽翅特别长,显得很夸张。于此又有不同的版本,有说是包拯办案时因仰慕他的百姓包围,妨碍他办案,皇帝特赐他长翅官帽,凡碰翅者杀无赦,百姓便不敢靠得太近;又说是上朝时大家都挤向前亲近皇帝,包拯个子小,落在后面,皇帝喜欢同他谈话,便赐他长翅的官帽,凡碰翅者杀,他人就不敢挤他了。朝堂的秩序不见得像我们现今的菜场或者春运时的车站吧,我觉得这后一传说可能性不大。前者也不大可能,多半还是仰慕包拯的人想像出来的。这杀人的超级特权如同尚方宝剑一样,其实也还是对权力的崇拜,并无法治的精神。

祠内东侧墙壁上有包拯家训及一些碑文,不及细看。

导游带我们去看包公故事蜡像馆,共有三个,一个是打皇袍,一个是铡美案,一个是狸猫换太子,故事中的人物皆雕成蜡像,犹如戏剧舞台上的场景。这三个故事中,两个也系完全杜撰,导游很负责任地为陈世美洗清恶名,说他其实是清朝一个很好的官吏。可见包拯其实是经过历代人的加工,就像那电视剧里的人物,很多故事是附加在他身上的,和历史上的真人并不是一回事。那个仰慕包拯的人,却将恶名加于他人清白之身,这是怎样矛盾的一面?他追求的又是怎样的公正?要求公正者,自己并不能公正对待他人;同理,要求官员廉洁者,有机会作了官员,并不一定能廉洁。

我们最后来到廉泉亭,这是一个六角攒尖亭,亭中有一口井。我们探头看看,井中有水,上方用网拦着,想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关于这井,也是有传说的,贪官喝了头会痛,清官喝了没反应。人们多么想有这样一个易于辨别的标准,能立刻判明官员的好坏。现实中哪里这么容易。

包公文化在我们国家非常的盛行,时时可以看到人们对包公的敬仰,更有很多人呼唤时代的包青天。所以他们遇到不平、冤曲,便去信访,希望好运气遇到一位包拯式的人物。然而几千年了,包拯式的人物就那么几个。人们始终认识不到,仅仅依靠人的道德自律,是多么的软弱不可行。在一个贪腐横行的社会里,包拯这样的人物是没法存身的,他几乎没有机会晋身到那个使他有能力为那些小民作主伸冤的位置。良好的制度之下,每一个官员都各司其职,公正守法司法,君不见西方国家每一个法官的廉洁公正都堪比包青天,公正已成为他们用生命追求的目标。

清官固然于那些个别的小民有意义,施予了他们一定的公正。但是,他本身不过是皇帝的工具,目的在于稳定皇朝的统治,他使人们更加依赖青天明君。因为他们这一小群体的存在,人们永远将希望寄托在清官和明君身上,不会再去思索这个制度的缺陷,也不会再去探索和设计更加文明的、更加合理的制度来取代君主专制。于是,中国人就那样昏沉沉下去,一直到被欧美列强的枪炮震醒,吃惊地发现“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措手不及。

包公园的梅花开了,有淡绿色的绿萼梅,也有粉色的,像桃花。如果让我选择,我认为绿萼梅更有一种清气和高洁,可以用来象征包拯先生的清正廉洁。虽然我对于清官文化不以为然,但对于那每一个公正无私、自律自持的人,仍然持有深深的敬意。

转自乾之蓝的博客

包公心得体会篇二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看包公观后感:

今天单位组织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千年包公》,包公是为民、公正、严明、廉洁司法的化身。

包公司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引领社会道德、社会风尚和社会良知的重要作用。

看完专题片让我不由得想起一个当代的包公――朱~基总理。

总理是一个铁面无私、疾恶如仇的性情中人。

总理厉言反腐、忧国忧民,表现了一个人民公仆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

他在总理任期内,防治腐朽始终处于优先位置。

他严词表示,要彻底查处走si案件,狠狠打击走si犯罪分子,要依法杀一批人,杀一儆百。

他亲自督办厦门远华走si案,其间600多名涉案人员被审查,近30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多名罪大恶极的'腐朽官员被判处刑。

对震慑犯罪、抑止腐朽起到了重大作用。

他常用“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求我能,而求我公”的古训鞭策自己,从来不搞特权。

他外出考察轻车简从,常常与随行人员一起吃自助餐,自己拿盘子去盛饭菜。

他作风务实,反对浮夸,告诫下级要“不做假”、“做清白的人,做干净的人,说老实话”。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总理虽然退了,但他清正廉洁、执政为民的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朽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朽,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应居安思危,乐不忘忧,时刻保持和增强对腐朽的忧患意识。

“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反腐朽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所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让我们像朱f基总理那样,拿出“先打老虎后打狼”的精神,加大反腐力度,执法必严,惩前毖后,杀一儆百,腐朽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

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包孝肃公家训》)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包拯却一改前规,下令制砚数量不得超过进贡之数,离任时“不持一砚归”,从此成为载誉史林的佳话。

这段佳话虽然载在《宋史》,其真实性如何本来亦无法完全确认。

但有意思的是,上世纪70年代,安徽省博物馆在发掘包拯及其家族墓群时,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非端砚,这真不啻为这则历史佳话的可靠性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佐证。

包拯精神产生在特定的地域、时代、社会、阶级中,但由于这种精神具有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的精神总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所以,它就和大思想家的思想一样,超越了时空,乃至超越了阶级,称得上是历久而弥新了。

弹指一挥间,1000多年过去了。

应该说,制度性的建设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

但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包拯一直受到历朝历代不论为官还是为民者的普遍敬仰。

包拯及其包拯精神似乎并没有过时的迹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就是这种精神的回响,就是这种精神的光辉的闪耀。

公明廉威、勤政为民,既是全社会的政治诉求,也是执政者需要再一次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

包公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是旅游的第一天,我们去的是包公祠。包公祠是为了纪念包拯而建造的。包拯是宋朝的一个官员,他执法如山,做了很多好事,处罚了很多坏人。

到了包公祠以后,看见包大人的画像。还看见了他自己写的一首诗。在蜡像馆里,我们看到一组雕像。内容是包大人处置陈世美。我还拍了好多好多照片。比如,老虎一样的龙舟;比如,龙一样的龙舟;再比如,狼一样的龙舟。

还有许多许多的岩石,上面有一块写着孔雀开屏,玉兔捣药…...

我跑到凉亭上拍照,我在走楼梯的时候一不留神就摔了一跤。

包公祠多么好玩啊!

包公心得体会篇四

千年包公这一部记录片意在塑造一个清廉公正的一个形象,我们看完之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也会写一下观后感。大家想要看看一些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千年包公观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

今晚八点,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

包公何许人?乃北宋名吏,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以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而著称于世。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徐守盛强调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就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包公公正、廉洁、无私、不畏难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发扬包公公正不阿的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医生”也是“病人”,既是活动推进者也是行为主体人。《荀子·正论》曰:“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只有领导干部做到公正不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动真格,才能树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才能有各级各地出动实招的生动局面。

发扬包公两袖清风的精神。中央提出整治“四风”,剑指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直击要害,深得人心。整治四风,弘扬廉洁自律精神,关键在于一“弱”一“强”、一“破”一“立”。弱,就是弱化官员的意识;强,就是强化公仆意识,在清正廉洁中服务人民才能取信于民。破,就是改变奢靡浪费的恶习;立,就是树立党性纯洁的理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发扬包公铁面无私的精神。无私方能无我,无我方能尽心尽责。没有私心,没有私利,才能从大局出发,从党的利益出发,触及灵魂,触及核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敢于亮短揭丑的态度、以治病救人的担当,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对照党纪条规,严肃认真地查找“四风”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认真加以整改,使干部作风状况有一个大的改变。

发扬包公永不畏难的精神。整治四风也好,转变作风也好,出汗排毒也好,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内在的外部的、上面的下面的难题,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害党害国。要学习包公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不畏难、不怕苦,到问题多、难度大、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排忧解难中树立威信、增进感情、提高水平。

《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本片自2019年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中国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

包公文化具有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包括包拯自己的真实故事,亦包括百姓对其缅怀而神话其形象,以及文学、艺术的创造,在历史各个时代人民以不同的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由于“包公戏”的深入人心,包公留给人们的历史形象,鲜少为其全面政务功绩,更重要的是其是一个破案入神、执法严明、断案公正的法官。如舞台上的“包青天”是一个形象脸黑如漆,有三只眼,其中一只能照出妖邪原型等等的人物,表明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包公形象。

“包青天”为人公正廉洁、为民伸张正义的形象亦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执法者在法官职业素养的要求。在今天,关于“包青天”的文学艺术作品经久不衰,便可看出“包青天”三个词包含了人民群众对法官的全部期待。如今在法官办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结合“包青天”的示范作用,己正才能正人,构建先进法院文化必须先提升法官自身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法官在个案中清正廉洁,公正执法,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力求做“包青天”式的人民法官,才能充分发挥先进法院文化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断提升法院的软实力。

包公文化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丰碑,考察包公文化的本质,有以下原因:其一是包公不畏强权,秉公办案。《铡美案》中,包公不畏强权,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将当朝驸马立斩铡下,大快人心,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伸张和弘扬;第二包公执法有人情味,张弛有度。包公并非僵硬地执行法条,而是充满人情味,体恤当事人。面对秦香莲孤儿寡母,他并没有像其他衙门一般威仪肃杀,而是充分尊重她们的表达意愿。在历史形象中,包青天是一个感情丰富、能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的“清官”,正因为这种人情味,才能让其断案的结果让人服从。三是包公不徇私情,断案分明。面对犯了死罪的侄儿和将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到的嫂娘,一面依法严惩自己的侄儿,一方面流泪向嫂娘赔罪,在情与理的交叉中,包拯处理得分分明明,没有半点徇私;四是包公断案如神,不偏不颇。包公所办案件均是铁案,他总是倾尽全力、明察秋毫,抽丝剥茧般将纷繁复杂的案情断得清清楚楚,以伸张正义为己任。如狸猫换太子案中,他最终还给当事人一个公道;五是包公为官清正廉洁。正人先正己,如上述包公不持一砚离任等源远流长的故事,只有一尘不染与当事人斗智斗勇,才能不受干扰,执法如山。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国家的审判职能,评判着人类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是非曲直,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新时代的法院文化建设,是传统法律精华和世界先进法律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结合包公文化,分析包公文化中的具体内涵,结合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故事融入法庭文化中,能够更好地引导民众服诉、信诉,提高司法公信力。

近年来,笔者发现不少文化人士呼吁要摈弃“青天文化”,理由主要是许多诉讼参与人缺乏诉讼常识,不讲诚信、不靠理据,靠缠访闹访来增加法官压力,以达到个人诉讼之目的;其次“包青天”与现代司法体制完全不同,目前“包青天”的职能已被细化为市长、公安局长、检察长和法院院长名下,但是不少当事人提起诉讼后,仍然认为法院应当与包公一样断案,在诉讼请求得不到支持后,不断上访,引发群体矛盾。然而,这种观点仅仅看到少部分诉讼当事人因缺乏法制观念而干扰诉讼,却看不到包公文化对法官的典型示范作用,对提高司法公信力、培养群众对法官的信赖心里的重要性。但最高法院亦以“包青天”、“独角兽”的卡通形象来表达司法为民的观念。近年来,随着港台电视剧的深入,包拯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中。剧中体现包拯面临的人与情、人与理之间的冲突更为明显,人物内心冲突也很鲜明,单从故事构造亦可看出仅靠“包青天”一人实现正义是不可能。这些电视剧也片面教育了群众不可神造人物,而应当讲法律、讲证据,在制度中办事。

包公心得体会篇五

《千年包公》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欢迎借鉴!

5月23日上午,廉政文化传播与建设创新暨“包公杯”经验与启示研讨会举行。会议通报了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名单。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等出席会议。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致辞。相关领导、专家学者、曲艺演员和作者在会上作了交流研讨。

据悉,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合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牵头主办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终审结果已产生。在公证员的全程监督下,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轮遴选,最终产生一等作品2篇、二等作品4篇、三等作品8篇和优秀作品18篇。相关优秀作品还将于5月24日下午在合肥大剧院集中展演。

汪学致说,我们连续举办四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屡创征稿数量、曲种之最,在全国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向全国人民宣传了包公清廉文化,展示了合肥建设发展成就和廉洁、文明、高效的新风貌,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正气、鞭挞腐朽,营造“尊廉崇廉倡廉” 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说到包公,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电视剧里开封府那个经典的包青天形象。但有些人或许还不知道,包拯也曾在我省的肇庆端州任职,而包公青天之名正是始于肇庆。

今年五月下旬,作为省级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肇庆包公文化园正式建成开放。包公在端州任职历史事迹的复原场景、栩栩如生的“包公掷砚”场景、真实记载包公历史的明清古砚碑、还有琳琅满目的影视演绎作品……在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的`园区里,包公文化园着意打造一个集教育、旅游、观光胜地于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近日,“廉洁广东行”记者团一行到肇庆包公文化园进行参观走访,先睹为快。

“仿真场景”复原包公治端事迹

包公文化园在原包公祠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00亩。这使得包公文化园可以承载更多历史文化内容。

走进核心展馆清心园的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端砚浮雕墙,该浮雕墙名为“包公兴端州”,墙上精雕细刻以包拯治端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端砚浮雕墙,现已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在清心园一楼展厅里,便设有在端州府衙、米仓巷、星岩书院、七星岩包拯题刻及包公带领百姓筑堤排沥、开荒屯田、开挖水井等复原场景,再现历史。栩栩如生的雕塑在园内以不同形象演绎包公故事,加上相关文物展示、3d多媒体展示等,生动、形象、立体地重现历史。

“声光电”高科技让观众身临其境

不要以为包公文化园是展示历史的大舞台就只有古色古香,该园还运用了多种“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道历史,说故事。当你走近清心堂复原场景时,场景便会自动感应,播放《题端州郡斋》的朗诵录音;当你点击各展厅多媒体触摸屏,还可获取更多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园内更设有廉政问答游戏,供参观者在互动中学习廉政知识。

包公文化园建设充分利用最新的“声光电”技术,给观众身临其境、生动趣味的视觉和感官体验,让参观者在移步换景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参观者可以租借“语音导览讲解服务器”,通过普通话、粤语、英语3种语音讲解导览,轻松获取陈列展厅设有的44个讲解内容。

“以点带面”全方位展示廉政文化

包公文化园以包公在端州的事迹为切入点传扬廉政思想,同时较全面地收集和展现了中国历史与廉政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事迹等,进一步丰富了包公文化园作为廉政教育基地的内涵。

清心园其中一个展厅,集中展出了肇庆市反腐倡廉工作十年巡礼,图文并茂地回顾了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发展和成效,展示了肇庆市廉政建设及作风建设的特色做法、成效以及肇庆市纪检监察机关发展历史。

展示过程中,园区还将廉政廉洁的信息和警示,巧妙地渗透于场景还原、实物展示和图文展示中,着意在建筑中融入廉政文化,多处设有体验式廉政教育设施。蕴含深意的“方圆”走廊、四君子图大门以及我国历代廉政文化、清官廉吏、制度文献及名言警句等也不时穿插其中,让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教育。

其中,序厅中“青天白云”装饰饱含寓意。白云象征朗朗乾坤,人间有正道;月亮代表传奇故事中的包拯,寓意包拯从历史人物到传奇人物形象的演绎。另有“戒贪杯”匠心独运,若往内注水太满则杯中水全漏,这告诫人们为人不可贪得无厌。“百廉”展示墙、“十大清官碑座”、元赵孟頫行书《陋室铭》、“一把清廉”的清雍正款青花把莲盘、商饕餮纹铜簋等廉政寓意浓厚的实物均有展出。

党员干部谈心得 “包公精神”植根在心中

包公文化园坚持融古鉴今,强化反腐倡廉主题,通过宣扬包公 “清心”、“直道”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以国为重”、“以廉为先”、“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传播包公廉洁文化的精髓,达到以清官廉吏为典范的教育目的,作为新时期广大群众修身指引和党员干部为官镜鉴,为构建廉洁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通过参观包公文化园,不少党员干部获益良多。

一名老干部感概地说:“包公文化园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接受深刻的廉政教育,还可以让市民群众更了解‘清官’的标准,教育作用很大。相信通过包公文化园的开放,定能使包公精神之髓在人们心中代代相传。”

清风社区党员代表也对记者说:“包公那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形象,以壁画、雕塑、情景设计等方式展现出来,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参观包公文化园,我对包公刚正不阿、公正廉明的精神感到敬佩,也被这他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所感染。结合到自身,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平时一定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拒绝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廉洁自律;并要树立为民请命的意识,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只有做到廉政、勤政、善政,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包公精神,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

据了解,包公文化园自开放至今仅仅1个月,已接待参观学习34000多人次,其中252个机关单位8000多名党员干部、26000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目前,包公文化园已经成为各单位开展党日活动和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对于包公文化园今后的发展,肇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林晓明说道:“我们未来会进一步完善文化园相关设施,丰富展品内容,提升内涵品位,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展示我市对外形象的窗口。同时要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功能作用,尤其是结合当前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传承和弘扬包公勤廉思想,让包公文化园成为一个传播廉洁文化的主阵地。”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1.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

2.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3.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4.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千年包公观后感

5.千年包公观后感

6.《千年包公》观后感

7.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8.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9.党员千年包公观后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