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

时间:2023-11-04 作者:梦幻泡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

教案的编写还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筛选的优秀二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一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数学思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1.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

2.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2.在于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1.猜一猜(一)……………………………1课时

2.猜一猜(二)……………………………1课时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二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三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

3+35+5+58+8+8+8+8+8+89+9+9+9+9+9。

4+4+4+4+4+……+4。

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四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投影仪

一、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会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用所学知识继续来解决“派车”这个问题。

板书:派车

二、探索新知

1、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的情境图,理解图意,找出必要的信息,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 (有25人要乘车,小汽车限乘3人,面包车限乘8人)

2、再让学生独立思考:

(1)可以怎样派车?

(2)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

3、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集体交流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如第(1)小题解决方法有:

(1)派4辆面包车;

(2)派3辆面包车,1辆小汽车;

(3)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4)派1辆面包车,6辆小汽车;

(5)派9辆小汽车。以上五种派车方案学生只要说出其中一种就可以了。

4、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时,要求学生要说出道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

如:要想派车辆数少一些,便于管理,而且每辆车坐得宽敞些,就派4辆面包车;要求没有空座,就派2辆面包车,3辆小汽车。 ……让学生用“试一试”中表格的形式呈现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9页“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填写后集体订正。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2、说一说,写一写。

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4×3=12三四十二。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六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七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八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一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我长高了。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复习和整理。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看一看摆一摆。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

第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九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五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五段,第91~93页的复习,是本单元内容的与练习。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逻辑基础。学生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连加来计算,二是把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而后者本质上是改变计数单位进行的一种简单推理。如,计算20×3时,先把20看作2个十,因为2个一乘3得6个一,所以2个十乘3乘6个十,也就是60。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自己的算法,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引导学生利用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本质上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可能逻辑地从乘法分配律推演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这一教学矛盾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借助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在直观水平上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教学时,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第一,呈现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列出乘法算式。如,14×2。第二,鼓励学生想办法计算14×2的结果,并在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适时启发学生先算10×2,再算4×2,最后把两次算出的积相加。

第三,呈现如右的竖式(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

的计算经验理解计算的过程。如,竖式中的“8”

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竖。

式中的“20”又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竖式中的。

“28”是怎样算出来的?第四,介绍如右的竖式。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计算过程并。

初步掌握算法。

3、通过竖式两种写法的比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呈现如右的两个竖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思考:2乘8得16,右边竖式中积的个位为什么。

只写了6?2乘40得8个十,右边竖式中积的十。

位为什么写9?9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从而使学生理解笔算的计算过程。第86页例题的教学过程与上述例题的教学类似,重点也可放在竖式的两种写法的比较上。

要启发学生思考:3乘40得多少?120是多。

少个十?为什么计算结果中有14个十呢?14。

可以用几乘几再加几得到?

4、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解法。有关倍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量关系之一。教材在教学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之后,集中安排倍的认识以及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的意图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含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掌握有关乘、除法的基本数量关系,拓宽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接下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教学时,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第一,通过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引出倍的含义。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给出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求它们的差,还可以求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由此,结合画图或实物演示介绍倍的含义。第二,根据倍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1份,看另一个数中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把一个数按指定的每份数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第三,鼓励学生根据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并在交流中明确: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5、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掌握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从本单元开始,教材将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在已知信息的收集、选择、组合方面,在合理确定解题思路方面,在灵活解答解题策略方面对学生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挑战。第一,要帮助学生弄清问题情境中的事理,以对事理的准确把握促进对数量关系的准确理解。第二,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信息。第三,要多让学生说说从已有的信息中,还能想到些什么。第四,解答后要让学生适当解释每一步运算的实际意义。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十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在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除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讲解法合作探究。

ppt课件。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8“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92题(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9“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说收获。

分草莓。

55÷8=6(个)……7(个)。

8×6=48比55小。

8×7=56比55大。

商是6。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十一

1、使学生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鼓励性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懂得要解决最后问题必须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

多媒体课件。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桃园参观,你们想去吗?(课件演示)

今年的桃子大丰收啊!这里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谁会算一算?(学生口答,说一说怎样想的?)

如果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

谁会列式解答?学生口答并说一说怎样想的?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1)参观了桃园后我们再去森林公园看看,进公园先买票。我们来算算一共要多少元?(媒体出示条件和问题)

谁说说这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要求一共有多少元先要算出什么?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汇报,说一说152表示什么意思?提醒做完后别忘了写答语。

(2)我们进公园去。这里有2个小朋友在浇树呢!这里又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呢?你会做吗?在自己的本子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我们继续参观森林公园,看,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提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再让学生分别解答。

解决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怎样想的?都要先算什么?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位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等知识,提高读数、写数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速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说说每个数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复习读数的方法,完成5。

三、复习写数的方法,完成6。

四、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题。最大三位数:999最小三位数:100。

最大四位数:9999最小四位数:1000。

思考题: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种方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上的例题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二的1~4题,数学教案-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教具、学具准备:

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72÷8=72÷4=7×6=8×9=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进行板演,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快速说出得数,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3.算算对不对。多媒体出示(或小黑板)。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题。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的方法。

一、复习沟通,建立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三组题目,通过计算一是起到复习的目的,另外让学生初步感知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可以验算除法。

二、自主探索,悟出方法。

学生知道怎样验算的方法后,其他的知识基本上是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所以例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教师重点强调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

三、应用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十四

2.在进行探索,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三:应用。

亮亮第二聪聪第三。

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生说时,师板书。

7×6=42六七四十二。

7×7=49七七四十九。

2、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

3、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

难点。

关键重点:正确计算7以内的乘法.。难点: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问题。关键: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及教具准备口诀卡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问题情境。

1、师:谁知道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请你给大家讲一讲.

2、师:大家看书,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在干什么呢?

二、自主探索。

1.师:在图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2.师:现在请大家帮小矮人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交流学生的不同算法。

师:请你把你计算的结果和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明确7×3和3×7都用三七二十一这句口诀.

4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交流时教师重点说一说每个算式运用的口诀.

请一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师简单介绍。

生:在吃饭.。生:白雪公主在拿盘子等。

生:小矮人问: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

生:求3个7是多少?算式是:3×7=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7×3=21口诀是三七二十一。

生:一共有多少汉堡?2×7=14和7×2=14。

口诀是二七十四。

生:一共有多少根薯条?7×7=49。

口诀是七七四十九。

生:一用有多少个鸡块?

4×7=287×4=28。

口诀是四七二十八。

生:一共有几杯牛奶?

1×7=77×1=7。

口诀是一七得七。

习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大家真棒,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用乘法计算。请大家先观察图,蓝灵鼠要我们帮他解决什么问题?交流所观察到的信息,再独立解答,进行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师:现在我们做一个游戏,我出一句口诀,同学们说出用这句口诀能算出的两个算式。

师:现在请大家完成书中的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师:先计算出答案,再把结果按大小排序。

4.练一练第4题。

师:现在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

四、问题讨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一个大桶能装三瓶水。

生:一瓶能装七杯水。

生: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

师:那么1个大桶能装多少杯?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也可以画画图。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3×7=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3=21口诀:三七二十一。

7×7=49口诀:七七四十九。

2×7=14口诀:二七十四。

4×7=28口诀:四七二十八。

1×7=7口诀:一七得七。

因为1大桶水=3个水瓶的水,1个水瓶的水=7个水杯的水,

所以1个大桶能装21杯水。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十五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16篇)篇十六

教材呈现了风车、旋转、小飞机和直升飞机螺旋桨的转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他们运动的共同点。

对于旋转,学生在生活中看过,学生并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表述,但是能够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表达理解旋转。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区别平移和旋转。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旋转的特点,拓展空间想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实际中的旋转的现象,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

掌握旋转的特点。

利用旋转的特点,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与教学达成。

1.通过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自己动手做一做,制作出可以旋转的陀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明确学习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学移现象,那谁能说说平移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学生回答:1、平移的特点是沿着直的路线移动。

2、大小、方向都是不变的。

以学生喜欢去的游乐园引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让数学课堂真正的由枯燥变得活泼起来。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

出示情境图。(摩天轮、旋转小飞机等游乐项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看看画面上运动的物体,它们是如何运动的?要用你的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2.揭示旋转运动。

出示主题图。

问: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

师:为什么?

师: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师:怎么转的呢?

师:对,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师:这是什么现象?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旋转现象。

小结: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大小、形状不变。方向的位置发生变化。

3.联系生活。

(1)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运动。

(2)用你的肢体语言做旋转现象。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用手势把这些项目运动的样子模仿出来。

生答:不是平移。

生:平移是物体在移动的过程中,物体的本身、方向上不发生改变。

生:都是转动的。

生:围着一个地方转。

生讨论交流。

说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扇叶的转动。

旋转门的转动。

钟面上的针在转动。

生伸手一起模仿,体会旋转现象。

指名做。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出示图片。

2.完成教材p31页做一做。

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学生拿出课前剪下教材p121页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协作(生开始做有困难,师和生合作制作、示范),将制作好的陀螺试着玩一玩。

提问: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3.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利用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

指名回答。

生动手设计制作,展示。

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既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又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解读、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今天的课堂你感兴趣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小组内谈谈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旋转的是()。

2.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现象。

旋转现象:鈡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桨、摩天轮……。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信息科工作总结(专业16篇)

    在医院工作总结中,我可以回顾和总结我在医疗风险控制、医患关系处理、危机处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面对类似情况时更加从容应对。医院工作总结范文可以引发思考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格式(汇总18篇)

    教师工作计划是教师个人发展和成长的重要参考,它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方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下面是一份经过专家审核的教师工作计划

    参观大寨心得体会报告(精选14篇)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身经历和成长的深刻思考。参观报告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通过不断

    电信营销心得范文(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辞工书申请书范文(19篇)

    好的更多申请书能够突出个人的特长和独特之处,吸引招聘者或学校的关注,增加被录取或被聘用的机会。掌握了一些基本原则和技巧后,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一些优秀申请书的实际案

    房地产陪看心得体会(专业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激发和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群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在房地产工作的这一年里,我

    订房协议书(实用18篇)

    在签署合同协议之前,双方应仔细阅读并理解合同的内容,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保障。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合同协议的编写要点,小编收集了一些经典的合同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报告大全(17篇)

    调研报告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以提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

    职业经理心得体会一句话(实用14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改进。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心得体会的灵感。

    专业劳动实践心得体会(精选21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经历或学习中所获得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我觉得写一份心得体会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一些关于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