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术语(六篇)

时间:2023-03-29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术语(六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术语(六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篇一

(1)评价主旨类

1、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3、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

(2)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3)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杜甫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变化。)

三曹的苍凉雄健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张九龄的委婉蕴藉 李煜的细腻感人 李清照、柳永的缠绵悱恻

贾岛的萧瑟悲愁 元稹的艳丽浅近 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陆游的悲壮爱国 辛弃疾的气势雄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愈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杜牧的清健俊爽 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白的豪迈飘逸,清新雄奇

晏殊的明朗疏淡 杨万里的新鲜活泼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韦应物的清新典雅 欧阳修的清丽明媚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高岑的雄浑悲壮 孟浩然的恬静浑健

(5)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术语

质朴 淡雅 自然 苍凉 低沉 苍劲 生动形象 沉郁顿挫淡笔勾勒

舒缓 悲凉 雄健 雄浑 准确 浓墨重彩 艳丽多彩 含蓄蕴藉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简洁巧妙,入木三分语言凝练,生动传神

属对工切,声韵和谐 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篇二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很多解题技巧。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篇三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有哪些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的回答模式如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因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篇四

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调动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赵,就要与生活相互联系

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 趣。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调动学习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诗歌本身,再联系生活实际 加深对诗歌的认识,逐渐地培养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 习兴趣。可以先选择一些难度比较小,并且有趣的诗 词,可以选择课外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比如,向学生提问最贵的书信是哪一封?答案为: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可以活跃课堂 的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追多地玫史教学方式

教师要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要多 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环节,能够让原本难懂的诗歌鉴 赏变得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互联系。比如,学习蜀道难 这一课时,由于蜀道难的篇幅较长,要求背诵的部分较 多。教师在讲解蜀道难之前,先要对作者进行介绍,可 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景色你的反 应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噫吁巇!”这样的感慨?弓丨导学 生发挥创造力,逐渐地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4'泌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鉴赏能力的专业训练。 在古诗词的课堂上,先要对古诗词的诗句进行鉴赏,再 分析其中的意向,通过对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 的写作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 鉴赏能力的认识。教师可以使用示范的方式对学生的 鉴食能力进行训练,再让学生勇于尝试,教师在学生叙 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能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 刻,逐渐地完善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师要不軔地免善负身的专业紊质

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对鉴赏能力的认识,要能够 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 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课 堂效率。教师还要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有 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鉴赏能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 率。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耐心地辅 导,适当地对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加 积极地提升鉴赏能力。

诗歌教学的策略

知人论世法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下表达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我们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背景性的资料,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对此,知人论世、弄清史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他创作诗歌的特定背景知识,作者的经历和意志情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在了解诗人思想轨迹的基础之上,就会逐渐理清作者要倾吐的心声和想表达的情感;所谓弄清史实,就是对于诗歌当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师生要有相应历史知识的积累,以课件展示或者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牢牢握住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

意象分析法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也是揣摩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因此,我们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必须以意象为突破口。分析意象类题目,重点要把握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第一步,要从诗歌当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找出相关的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第三步,分析诗人描绘这个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通过分析意象的自然属性挖掘意象背后深层的内蕴,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首先要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时候。例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是“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意象的特殊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解读。

强化诵读法 语文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出色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书读百篇,其义自见”的古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在诗歌教学的实践中就要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录音、反复诵读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诵读训练。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的过程中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1 抓住诗题,找诗眼

诗歌的题目通常揭示了诗歌的具体写作时间、写作对象、写作地点、主旨或者是诗人的情感。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题目,通过题目初步理解诗歌。比如说在学习《蜀道难》这首诗时,通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作者所要描写的是四川的道路,还可以了解作者认为蜀道是十分艰险的,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找诗眼,所谓的诗眼就是在诗歌中最能够体现诗歌情感的字或者是词。学生能否准确的找到诗眼对诗歌的学习十分重要。在学习《蜀道难》这篇文章时,诗歌的诗眼是“难”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时,可以围绕这个字进行和展开。在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这首诗时,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一词就是诗歌的诗眼,体现了王昭君对于远嫁大漠的怨恨,也同时体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悲凉和怨恨之情。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诗歌中的词语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富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训练学生发现诗歌的诗眼,并通过诗眼体会诗歌的情感。

2 了解作者与背景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不同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感,诗歌与诗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了解诗人才能更深入的体会诗歌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应该事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者白居易的背景,让学生了解白居易在写这首诗时是因为当朝的宰相被杀害,自己因为上书要求缉拿凶手而被贬。因此,在诗中表现了作者的凄凉与愤慨之情。如果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不了解作者的经历或者是诗歌创作背景,就不能更好的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饮酒,相约的朋友却为赴约。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杜甫壮志未酬,心中难免郁结[2]。

3 抓住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诗歌中有很多优美的意境,这些意境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创建适当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画面。比如说在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营造出适当的气氛,从而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情感。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诵,将这一个故事分为几个阶段,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的意境创造是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意境的创造,通过采取多样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比如说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让学生更直观的形成对诗歌的感受。

(一)反复诵读,思考品味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应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初步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气和情感。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更高层次的朗读称为情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深处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朗读,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比如开展各种朗读比赛、诗歌竞赛等。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

诗歌有高度凝练的语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还有着概括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介绍诗歌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理解诗歌和练习写作诗歌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想象、联想,以及语感、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读诗使人灵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想象力强,可塑性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强化诗歌教育,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背诵出色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诗歌的教学,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读阶段为学生进行范读,创造宽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在讲解诗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或用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尝试练笔,创作诗歌

为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应尽力营造读诗、写诗的氛围。在班级中开设赛诗会,让学生搜集积累诗歌,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和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鼓励学生写律诗、绝句、现代诗等,在班级中进行评比,让学生选出出色的作品,抄写到黑板报上或是张贴到班级展示栏中以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诗的兴致,又调动了学生写诗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诗歌品鉴水平与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不光是古诗文学习如此,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涉及诗歌的练笔。

总之,诗歌教学对于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又要有所创新,让诗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出色诗歌,发现并欣赏它的美,进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让我们的民族更多一些诗意和智慧。

2.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3.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方法

4.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实践

5.高中语文写作十大技巧

6.高中诗歌解析技巧有哪些

7.学好高中语文的十个方法

8.高中语文课型讲授技巧有哪些

9.高考语文诗歌分类鉴赏解题技巧

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篇五

2、“箫管迎龙水庙前”、对比、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同情 。

3、①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

4、(1).由小到大,生命力强。

(2).托物言志。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策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评说】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5、(简析) “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6、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7、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8、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9、“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10、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11、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12、“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语文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篇六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感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1.(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

2.a。分析:读诗词,需了解词人所用典故的含义,该词中,觅封候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出作者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并非是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