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 三伏天养生小知识(通用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字海2023年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 三伏天养生小知识(通用8篇)

励志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我们更有底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总结,避免空洞和夸大其词。想要写一篇励志总结的朋友们,不妨先来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帮助到你们。

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篇一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信仰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吃苦去肝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去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蔬果增食欲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吃姜补阳气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点姜,补补阳气。生姜性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各种功效。三伏天喝姜茶的最佳时机也来到了。生姜4片,大枣4枚,红糖适量,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一杯温胃散寒的姜枣茶就沏好了。喝姜茶是一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现在也似乎越来越流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适宜喝姜茶的季节。

疏通经脉

中医认为庚日与肺在五行中都属于金,因此,肺部的疾病在庚日作治疗的效果最好。三伏天时正是肺经气血运行最旺盛的时刻,我们在这个时候在局部俞穴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而且又让季节温度与药物相辅相成,达到冬病夏治的预防目的。

锻炼时间不宜过长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夏季里,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最好选择早晨进行锻炼,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青少年锻炼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适得其反。

返回目录

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篇二

“三伏天”通常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我们在饮食方面上应“夏季暑湿,适宜清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三伏天养生知识,三伏天饮食如何调节,希望大家安然度过炎热的三伏天!

中医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在烹调方面,凉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再辅以适量的醋、酱、葱、姜、蒜和芥末,可促进食欲和消化外,还抑菌、降脂、调血压。西瓜、苦瓜、冬瓜、黄瓜、丝瓜、番茄等瓜茄类果蔬有利尿补水的作用,是首选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补水汤茶饮料是个不错选择。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钾、镁等有机盐,而茶水可生津提神,减轻疲劳。不过,这些汤茶热着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为温热的茶饮能通过舒张汗腺将体表温度降低1~2℃,消暑效果远优于冷茶。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事实证明,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饮食应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如某些人已有疰夏、伤暑、暑湿、中暑等上文中所提到的症状出现,那么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注意针对性,辨证地用膳,或补脾肺气虚,或气、阴双补。

此外,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关于夏日祛火的食物,大家可以选择一些如苦瓜、西瓜、草莓、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牛奶也是夏日解毒去火的好食品。中医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发挥“去火”功效。大家都知道牛奶有镇静安眠的功效,在炎炎夏日可以很好的促进睡眠,有效避免“夏季情感障碍”。但要注意,牛奶冻成冰块食用营养成分将被破坏。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

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及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卷心菜、菜花等富含维生素e,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尤其是一些如“野菜、桃子、西瓜”等时令的夏季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篇三

很多粗心的人都不知道三伏天是什么时候,都没做好准备工作,导致三伏天来的时候,各种匆忙,不知所措。三伏天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极高的气温,大中午的时候像桑拿一样,骄阳似火。下雨的时候,又特别的闷,让人难以喘气。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20xx三伏天如何养生,欢迎借鉴参考。

三伏天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

三伏天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三伏天气候炎热,可以用粥来滋补身体。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粥是在相对温度较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熬出来的,可减少对蛋白质、脂肪的分解破坏和维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矿物质能够溶于汤中,使粥更具营养价值。

另外,三伏天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三伏天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热,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通过以上的了解,相信大家对于三伏天该怎么养生都知道了,在三伏天来临之际,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这样便可以保护好自己的健康,轻松度过这个三伏天,迎接下一个凉爽的季节。

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篇四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三伏天的入伏的时间:

初伏:7月18日-7月27日

中伏:7月28日-8月6日

末伏:8月7日-8月16日。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伏”可称“长夏”,“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其中“伏”为“土”。“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期间在饮食上,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多食用山药、薏米、荷叶等养脾祛湿的食材,以促进人体内的湿气排出。

清淡的粥品成为快速补充体力的佳品:

炎热的气候让很多人没有食欲,这时候清淡的粥品成为快速补充体力的佳品。而受到湿气大的影响,在粥品中放入荷叶、竹叶等祛湿利尿的食材是不错的选择。在熬制荷叶粥时要先煮荷叶水,至荷叶水沸腾后再将米放进去,这样可以让荷叶中的营养快速释放。如果一家有5-6口人,那么使用一张荷叶就可以了。另外,在食用粥品前可以冰一下,这样荷叶中淡淡的土味就不会明显,喜欢甜味的人们还可以放入润肺的冰糖,别有一番风味。除此之外,竹叶、红小豆、绿豆等皆是利湿消肿不错的食材,都可以搭配在粥品中。

伏天,上班族易出现疲劳、脾胃不和的症状。“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们发病的根源。而中医讲“湿气通于脾”,因此,养脾也是伏天养生的重要环节。山药、薏米等都有健脾利湿、清热补气的功效。

将山药蒸好磨成泥,淋上甜甜的蓝莓酱或是草莓酱,一款清口的山药泥就做好了,不仅口感绵软,而且其中多含淀粉,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同时,也适合正在瘦身的女孩们当主食食用。另外,伏天里还可以适量地食用一些杏仁,杏仁除了健脾胃外,更有润肺润肠的功效,有助于人体排毒。酱菜中的杏仁、自己烤制的杏仁等都是佐粥佐餐不错的选择。

祛湿好的食物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都是效果很不错的。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

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最好推荐喝热茶,对身体污浊的因子的排出很有帮助。

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法,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小儿因为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气血充盛,同时皮肤吸收较成年人好等因素有关,脏气清灵,肌肤薄嫩,使用“三伏贴”的效果较成人更好。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亦即“三伏贴”)。

“夏练三伏”不宜勉强,“慢运动”更合适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意义在于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建议一个“慢”字,在三伏天做些慢运动、有氧运动,在温度不是特别高时,到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或游泳,一来不会中暑,二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走路、爬山、拜佛、五体投地功(磕大头)、练习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运动时出些汗对排湿有很大帮助,但运动时尽量不要让呼吸紊乱,气喘吁吁或者大汗淋漓,大汗淋漓反而会伤阳气,三伏天,让身体适度出汗,可以带走体内暑湿之邪,流汗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排毒,调整人的体温和体液,同时将体内废物排出,血液循环也更为通畅,可让身体轻松排去三伏暑湿。

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篇五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那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三伏天养生保健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广东人爱喝汤,而酷夏消暑也可以通过喝汤解决。其中,冬瓜薏米煲水鸭、冬瓜扁豆薏米荷叶汤等均可达到消暑效果。上班一族可以选择泡杯茶,简单方便又消暑散热,淡淡的茶香还能舒缓工作压力。推荐以下三种:

1、菊花消暑茶:菊花5g、紫苏叶10克、决明子15克、枸杞5克、热开水1000ml。

2、淡竹叶茅根茶:淡竹叶10克,茅根30克,荷叶5克,共放到热水瓶中,注入沸水15分钟即成,清热泻火利大便,可防暑热症。

3、陈皮普洱茶:陈皮丝3-5条或者2g左右陈皮片,5g普洱茶叶泡水。将一整只陈皮放入壶中,先用沸水冲洗,再用沸水冲泡约15秒,将茶汤倒入杯中即可。一次可泡8-10次,是最经济最健康的饮料,既消脂又润肺。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然而写字楼里的上班族们需应对的是冰火两重天。

目前,多数写字楼采用中央空调,温度较低。中医言,风寒容易让气血流通不顺畅、凝滞,引起关节痛。而且空调风会引起毛孔收缩,排汗不畅,办公室人群容易起疹。

医生提醒,上班族在办公室千万不可对着空调直吹。如果由于位置避免不了,需准备好帽子、丝巾、围脖或长袖衣服,遮挡住风直吹的位置。

天气太热,稍微运动一下就是一身汗,但不运动更觉得身体乏困,怎么办?医生建议,三伏天可选择游泳、慢跑等运动。但需注意的是,游泳后不要对着风吹,需先擦干身体;而慢跑则需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在一些写字楼里,为了方便员工而设置了跑步机。医生则表示,跑步机并不适合在三伏天使用。因为从中医角度而言,三伏天适合做些较静的伸展运动,运动量不宜过大,而且在室内运动,空气较为闷浊。

天灸已有不少忠实粉丝,但每每贴药之时,多是老人小孩。一来这是因为贴药时间多在上班日,另外有不少人以为天灸只对呼吸道系统疾病有效。

实际上,天灸疗法还可以治疗上班族易患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虚性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劳损、膝骨关节病、风湿性关节炎、虚寒性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1、忌受热后快速冷却。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2、空调室内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度为宜,即使天气再热,空调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3、不宜佩戴金属首饰。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4、夏天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最好不要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

5、生活起居要规律,不经常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扇下。

6、不提倡进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进行的`剧烈活动,建议可选择游泳、早晚慢跑等体育活动。

7、多喝白开水,并且要定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饮。应少喝果汁、汽水等饮料,其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8、不宜过量饮酒。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9、饮食不宜过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夏天的时令蔬菜,如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新鲜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至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10、午睡时间不宜过长。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篇六

1、巧用芳香植物消暑化湿

三伏天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2、多饮暖水益消暑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

3、趁暑化湿解冬病

三伏天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4、药食同粥补气清暑

三伏天气候炎热,可以用粥来滋补身体。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粥是在相对温度较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熬出来的,可减少对蛋白质、脂肪的分解破坏和维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矿物质能够溶于汤中,使粥更具营养价值。

5、消暑切莫动“肝火”

另外,三伏天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6、“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三伏天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热,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三伏天吃什么最好?

一、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

民以食为天,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

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饺子和面条都需要水煮,其中的可溶性养分,如维生素b1、b2、叶酸、尼克酸、钾、一部分镁等会溶到面汤当中,溶出的营养成分比受热损失的营养成分数量更大。故而,老人们常常提醒儿孙们,吃饺子的时候,不要忘记把饺子汤喝掉。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北方在伏天多吃面,在头伏吃饺子也成为传统习俗了;而南方人入伏时吃的东西不象北方那样整齐划一,而是各有不同,略举一二:上海“头伏馄饨二伏茶”,杭州“头伏火腿二伏鸡”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上海人平时就喜欢做大馄饨吃,入伏了还是吃大馄饨,显示了其节俭的民风。杭州人吃的是鼎鼎有名的浙江金华火腿,也在情理之中。

二、饮食清心防暑,多吃蔬菜

入伏后应该吃什么?不能因贪图凉快就吃太多冰冷的东西,这样会损坏脾胃。这时候应适当多吃一些味甘、宜脾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菠萝、西瓜等。

夏季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均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三伏天还要多吃蔬菜。吃一些凉性的蔬菜,可以清热解暑,并且也可以排毒清便,如:苦瓜、丝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等都属于凉性蔬菜。

此外,瓜类的蔬菜是最佳的选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含水量都在90%以上。冬瓜含水量居众菜之冠,高达96%,其次是黄瓜、金瓜、丝瓜、佛手瓜、南瓜、苦瓜、西瓜等。

还可以吃一些杀菌的蔬菜,夏季的温度是很高的,并且细菌会很容易滋生的,所以可以吃一些杀菌的蔬菜,这样可以维持好自己的健康。能杀菌的蔬菜主要有:大蒜、洋葱、韭菜、大葱、香葱等。

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篇七

“暑”字上下两“日”,中间为“土”,火能生土;一撇右旋,实乃天道。“暑”字诠释了自然界一段特殊的时空状态,乃至它对生物的影响:暑期是动植物生长一年之中的最重要时段,暑期的炎热是人身心细胞生长更替的必要条件,排斥炎热即是否定生长。

看不明白的别急,《黄帝内经》讲了个道理,到夏天的时候万物是向上向外发散,人体内的病、骨髓里的病都浮上来了,它失去了根基,但如果你吹着空调,毛孔关闭,病走出了骨髓,却不能排出身体,就会在骨之外、皮之内游荡,所以感觉浑身那么酸、那么难受,坐不好,躺不下。

所以,夏不炎热,不出透汗,秋冬必然寒凉,为今后的血栓、中风、痴呆等一系列瘀阻之证埋下祸根。因为暑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避暑是逆“天”而行。

怎么办?把毛孔打开!使酸性的汗液走出去,使身上的毒气和味道散发出去。

避暑有三害,个个都入髓

而且,从大暑开始,我们要连续接受异常的三段气候,即是“夏行秋令”、“秋行冬令”和“冬行春令”。气候的错位必然带来流行性的疾病:

大暑至小雪四个月,以瘀阻为因的心梗、脑梗会成为主证;小雪至大寒两个月,以心气不足为因的心衰、脑梗、脑溢血会成为主证。所以,小暑天养好不但是当时好,还是为了以后好。

暑期避暑,危害有三:

一是热邪不出,内外热邪勾结,心焦、肉酸、气短、皮粘等诸多不适缠绕周身;

二是热邪壅阻,外遭风寒,常患热伤风感冒;

三是体内阳气不足,身心不长,表现为秋冬心寒,四肢不温。

对此,我们时令养生人,非但不感到熬煎,反而欢喜迎来了不可多得的机缘和盛宴。“暑夏病无根。”特指这样的时空,病邪向外发散,是人祛病的良机;借天力将病拔出,不亦乐乎。

所以我们讲:秋冬的病往往是夏天播种的;夏天播种秋天的疾病,也会播种秋天的健康和充实。暑夏在身心播种了充足的阳气,秋天心旷神怡,肌肉充满活力,气色如白绢裹璞玉;如果种下寒凉,秋天肠胃虚寒,肢体萎软,面色青灰。

暑期这么重要,我们要怎么过?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当然有啦!文章开头不是说要排除酸性汗液嘛!

当然,把毛孔打开不是要求大家去太阳西下暴晒,也不是要求大家去做剧烈运动,毕竟出太多汗会让血液更加粘稠,增加心脏的负担。推荐大家,在此不避暑、排除暑湿的方法:泡脚。

据说三伏泡脚的人身体都不会太差

《黄帝内经》云:聪明的人没有病就去养生,因而不会生大病。愚蠢的人不养生,等到有病才去治,好象敌人来了才想起打造兵器,渴了才去挖井,岂不太晚了吗?所以,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

晚上泡脚,养肾补血

晚上九点泡脚,最能养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水温控制——水温以40℃~45℃为宜。可以先用手试试,糖尿病人保险起见,可以用温度计做测量。

泡脚的窍门

上半身不出汗,下身出汗,代表着肾寒。

上身发热,下半身不出汗,代表着气虚。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也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

艾草泡脚效果才好

艾草有温通经络、活血驱寒的功效、泡脚时可以直接为身体注入阳气,逼出体内的寒气和湿气。

热气腾腾的药汤中,艾草的温热药性充分发挥,能够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向全身输送阳气,同时还能将病菌、寒湿一同带出。

女性朋友的一些血瘀引起的疾病,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活血的功效,从内到外的调养身体,外表自然流露弹性肌肤、尽显细腻光泽。

部分人群泡脚的时候,会感觉膝盖很凉,说明体内的寒湿正在被逼出体外。

艾草泡脚特别适合脸色惨白、手脚冰凉、失眠头痛、患风湿的人群。坚持泡脚,可以明显感觉到体内升起的暖意气血通畅了,体寒、睡眠、关节等困扰都会迎刃而解。

双脚泡在药汤里,能明显感觉到血流加快,暖意从每个毛孔进入身体,直达心扉,虽然泡的是脚,但全身都暖和了,甚至稍稍有点出汗。

三伏天怎么养生

1.切忌贪凉,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讲究的原则之一就是顺应自然,夏季切勿贪凉,不要因为怕热怕出汗而长时间躲在空调房里,要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要适当,保持26℃以上,节能又健康。不加节制的喝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

2.饮食清淡,消暑生津

在《内经》中就提到了:“用热远热,食亦同法。”意思是,天气炎热时应避免用辛辣温热、大补的食物。要注意清淡解暑,多吃蔬菜水果。天气酷热出汗多,容易伤津耗气,益气养津的食物也不能少,比如百合、大枣、山药等。

建议:平时吃饭可以搭配山药无花果骨头汤,清甜可口,益胃止渴;午后也可以喝一碗百合莲子木瓜糖水,可以消暑生津。

3.适当运动,排毒养阳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天适当的运动锻炼,让身体出出汗,更有利于排出身体的毒素和阳气的舒展。但是锻炼也得讲究轻缓,切忌以出汗多论英雄,汗出多了也会伤及人体津液,阳气也随着出汗就排泄了,因此运动要适度。

建议:锻炼的时间尽量选择清晨或者黄昏时分,天气不太热的时候。

4.三伏天灸,驱寒补虚

三伏天,除了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同时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这时候人体内的血管处于扩张的状态,肌肤腠理开泄,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的中药,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补虚,驱散体内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这就是三伏天灸。

建议:冬天常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的人,经常咳嗽感冒、免疫力低下、过敏等人群都可以考虑三伏天灸,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做天灸,确保疗效和安全。

5.静心养性,安然过“伏”

《黄帝内经》就明确指出:“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不要对夏天的炎热感到厌恶,情绪要平和不要发怒,使气色焕发光彩,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畅,就像把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外一样,这就是夏天的养生之道。

建议:这一点在最炎热的三伏天尤为适用,所以大家要尽量保持乐观平和、正面思维。

三伏天养生知识手抄报篇八

三伏天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2、多饮暖水益消暑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

3、趁暑化湿解冬病

三伏天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4、药食同粥补气清暑

三伏天气候炎热,可以用粥来滋补身体。李时珍认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医学界公认,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粥是在相对温度较低、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熬出来的,可减少对蛋白质、脂肪的分解破坏和维生素的流失,并使一些矿物质能够溶于汤中,使粥更具营养价值。

5、消暑切莫动“肝火”

另外,三伏天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6、“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三伏天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热,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很容易中暑。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的活动。

通过以上的了解,相信大家对于三伏天该怎么养生都知道了,在三伏天来临之际,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应准备。这样便可以保护好自己的健康,轻松度过这个三伏天,迎接下一个凉爽的季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