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归家读后感洪灵菲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影墨2023年归家读后感洪灵菲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读后感(实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归家读后感洪灵菲篇一

今年有幸读了两本梁实秋先生的书,第一本是趣味散文精华选《可能这就是人生吧》,读过之后,我便爱上了先生的文字,先生的博学、幽默,都在其中一一体现,而文字背后更是蕴含了先生的文学修养和生活志趣,让人不禁一读再读。

梁实秋先生是华语散文的一代宗师,他还是翻译家、学者、文学批评家,更是国内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学贯中西,笔耕不辍,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岁月疾驰,漫步归家》共分为五辑,从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人间闹了一整天、人生苦短,再来一碗、做一个好玩的人类、读书是件大事五个部分详尽展现了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书中收录了《清华八年》、《闲暇》、《吃相》、《谈时间》等经典名篇,更赠送了“回家”主题温暖海报,还原家庭的真实温度。

“我并没有离开家,只是把家带去了远方。”这句话写在书的第一页上,满页便都是对故乡浓浓的怀念。“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匆匆流逝,无可挽留,再回头,已经多年以后,不管是山高路远,还是近乡情怯,回家,都成为长久的愿望,那愿望里包裹着对故乡的眷恋,愈来愈强烈。

北平便是故乡,那个既古老,又有趣,“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喝豆汁、吃灌肠、放风筝、逛厂甸的北平城里,留下先生太多的回忆,而如今都成为永远的怀念。

“故乡的生活”,最难忘怀的就是那在清华八年的学习生活吧,《清华八年》是这本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是啊,八年,毕竟是那么久的时光,有那么多的回忆。清华园里的老松、小桥流水、茵茵绿草、荷花池、“水木清华”的匾额,都在记忆里静静沉淀着。在这里,先生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激起了广泛的求知欲;在这里他组织“清华戏墨社”,坚持每天早上练习书法;在这里,他组织成立了“清华文学社”,自费刊印评论文章,也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青春的八年,最好的时光,总是那样清晰,那样闪耀。

“故乡的人”,在那个变革与知识碰撞的年代,最珍贵的就是良师益友吧。先生曾邀请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到清华做演讲,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曾评价梁任公学问、事业受人敬仰,心胸开阔,思想先进。演讲风格既谦逊又自负,演讲过程中更是高潮迭起。这场精彩的演讲,不仅让梁实秋先生为之感动,也让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总有人在用他的姿态影响你、感染你,也改变你,而这些改变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那个自己。

有厚德福饭庄的瓦罐鱼、铁锅蛋、核桃腰,有福全馆、宝华春楼的烤鸭,玉华台的水晶虾饼、核桃酪……这些美食不但让人垂涎欲滴,而当他用地道的北平话落于纸上时,更是亲切有味。描写美食的散文里我最喜欢两位大家,一位是汪曾祺先生、一位就是梁实秋先生,他们的描写,不但色香味俱全,而最让人惊喜、难忘的,是文字里的情趣,那是一种生活的味道,这种味道里有对生活的深沉热爱与眷恋。

生活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生活,梁实秋先生的文字里充满了生活的真谛,他写世俗人情,写人生百味,细细品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与情味。

归家读后感洪灵菲篇二

好像读完了这本书,大概可以勾勒出梁实秋先生的样子,一身体面的长袍,一副金丝眼镜,整齐的发型,带着一颗猎取美食的胃游走在北平的街巷中,对店家的拿手好菜手到擒来。

北平的样子也在书中字里行间被刻画出来,这里记载了先生的青春岁月。古老的清华园,“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北平街道,还有那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美食店铺,先生用他的文章,带着我们走进那段岁月里,也许有些陈旧或者破败,但却弥漫着古老的烟火气。

题目很多,都跟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棵被父亲精心培植的文竹,历经战火,终于凋零在某个寒冷的冬日;那所让青春赋予书香气的八年大学时光,也曾为了恼人的数学愁眉不展;那些个走街串巷的零食小贩,带给了他对美食最初的那份馋;还有那包历经曲折终于过了美国海关的豆腐干……过往岁月的一点一滴在记忆里活泛开来,他们在最平凡的日子里悄无声息的流逝,却又被文字重新赋予了生机,它们带着故事而来。

先生爱思考,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大事小事,都被他用朴实深刻的逗趣的语言写出来,沉浸在文字里的时候就好像你身边有一位老者,慢悠悠的回忆往事,跟你分享那段蒙尘的历史。当然老人偶尔也是调皮的老人,语言诙谐,让人忍俊不禁。曾经看到有文说,如果梁先生生在这个时代,那他一定会在万千段子手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的确如此。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即便远离故土也依然放不下心中的牵挂。虽然记忆泛黄,也永远无法割舍。北平这座城便是梁先生放不下的回忆。他在这里认识了世界,有了心爱的姑娘,有了家庭,有了朋友。书中未提乡愁二字,但是回忆便是乡愁。一如书中开篇题目所说“走遍全世界才发现,回家才是最好的人生。”

是北平是专属,既然回不去,那就放在心里吧。读完的最大感触便是,真想去当年的北平看一看走一走,体验一下历史,看一看彼时的国人生活的样子。

无论外界对先生的评价如何,但是他的散文确是我们该常拿来读一读,记录的都是身边的诸多琐事,或许你我都曾经历,但是就是这些琐事却有着让人手不释卷的魅力。先生的语言包容,大致能看出来中庸的性子,大到中美文化,小到平常老百姓的吃相,他从不批判,而是以中庸的心态包容一切合理与不合理。在如今这个情绪极易被调动的时代,我想,我们都要读一读。

归家读后感洪灵菲篇三

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就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心境,就能展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处于什么样的生活,就能感受到什么样的世界。

狗见了猫,要追;羊见了狼,要跑;房东见了房客,要吵。大概在房东眼里,房客很少有好东西,而在房客眼里,房东根本没有一个好东西。人与人之间一旦有了利益牵扯,就很难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的包租婆形象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反应的是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虽然电影本身为了剧情的原因夸张了些,但还是多多少少能感受到现实的影子。

面对房客,房东大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哲学。首先,要看看来看房子的人是否面目可疑。其次,相互沟通看对方是否对房子满意,有没有拖家带口。然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能否按期缴纳租金。最终,若是合适就租,若是不合适自然一拍两散。

与此同时,面对房东,房客也有一套自己的哲学。对房子满意不仅不能表现出来,还有挑挑毛病,以达到降租的目的。这还只是第一次租房,双方见面时要注意的问题。若是成功租住,矛盾还多的是,比如租金违约延期,比如房子里的设施出问题,比如租金要按市场价上涨等。

房东与房客之间发生的事情,若是要仔细说,恐怕总有说不完的故事。怪不得,梁实秋先生在《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一书中,说:世界上懂得一点儿宾主之仪,客客气气,好聚好散的人都只在“君子国”里。

并随着他一起看人生百态。

人都是念旧的,无论走出故乡多远,离开有多久,都会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这大概正是由于人本身对故乡的一种偏爱吧,因为有了感情,所以念念不忘。

梁实秋先生是北平人,生长在北平,祖宗坟墓也在北平。然而,一去三十余年后,在看到小民女士写的《故都乡情》一作时,就特别怀念那个既古老,又有趣,“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可以喝豆汁、吃灌肠、放风筝、逛厂甸的北平城。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各自的活法,很难用单纯的对错来划分。这就像爱书的人拥有的书房,虽有大小、简陋豪华、藏书种类的区别,但同样都有一颗去读书的心。这时,书房之于主人来说,就是一个富足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可做。不过有时候,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仅仅是“生活”就已经需要用尽全力了。!

归家读后感洪灵菲篇四

“机智闪烁,谐趣叠生,时或滑稽突梯,却能适可而止,不堕俗趣。”--余光中评梁实秋散文如是说。

喜欢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总觉得他的散文别具真•情•趣,行文落笔非常有美感,读起来真的是一种享受。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作品。友谊出版社出版的这三本梁实秋散文集作品《可能这就是人生吧》《为这人间操碎了心》《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收录的作品非常用心,历时2年调查采访了1000余名读者,从其2000万字的作品中反复精选30余次,最终编排而成。

而《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作品集中,主要收录的经典作品有《闲暇》《吃相》《谈时间》《清华八年》等,尤其难得的是,其中还收录了《搬家》《匿名信》》《房东与房客》等在其他作品集中罕见的作品。书中又结合故乡、生活、吃、闲暇以及读书的主题,将散文分为五辑,每一辑都别具深意。

正如本作品集的落脚点在“归家”,“故乡”一辑中的散文尤其戳中我的泪点。“其实一个人远离家乡,无论是出于何种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乡愁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

小时候对乡愁还没有切身体会时,乡愁是余光中诗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等到中学时,开始离家寄宿,每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每一次回家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盼望,数着日子过,回家待个一两天,还没好好跟妈妈说上话,就又要返校了,收拾行李时,眼泪就开始在打转。等到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扎根安家,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在累了、疲倦了时,总是不自觉想起家乡,那袅袅的炊烟,那成片的土地,总能莫名中给我安慰。

家是注定要回去的地方,回家的路又短又长,短的是距离,长的是心情。春节回家是一年中特别期待的事,每年一到元旦,就开始琢磨着买什么年货回家了。而每当假期余额不足,返工在即时,念书时要返校的那种离愁又不自觉在心底泛滥。

她就觉得,无论自己在大城市里取得怎样的成就,自己都是多么的不孝。

这种五味杂陈之感,梁实秋先生在《清华八年》,毕业时离开清华园时亦有描述,“两辆人力车,一辆拉行李,一辆坐人,在骄阳下一步一步地踏向西直门,心里只觉得空虚惆帐。”

谁人不道家乡好,谁又想离乡在外?读至“我没有离开家乡,只是把家乡带去了远方。”,只觉心里一热。

归家读后感洪灵菲篇五

初读梁实秋先生的书,觉如沐春风,到正像梁任公先生演讲激发大多数人对中国学文学的热情一般激发了我对中国文学的热情。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是梁实秋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分为五辑,共收录了46篇先生的文录。辑一开头便有“走遍全世界才发现,回家才是最好的人生”的经典语句。其中《清华八年》一文让我记忆犹新,因为篇幅相对于其他较长,但这切切实实记录了梁先生在清华就读的时光。我们跟随梁先生的文字仿佛也随他走过了那短暂却又漫长的过程,各个先生老师的各具特色,义愤填膺充满热血爱国的青年学生,那时候五四时期的真正模样到也在脑海里一一闪现,尤其是梁先生的「临时抱佛脚」之游泳课和那没有兴趣的数学,让人回忆起自己的读书时光。

梁先生在辑三的文章,大多与吃有关。以《馋》开头,每一篇文章像我们介绍了多多少少的北平美食以及他的源来与发展,书中人只管回忆讲解,到不知书外人已经真真正正垂涎欲滴,想要一探究竟。那个时候,那个年代的传统比起现在也许是更值得考究的。梁先生不仅讲吃,也讲他的经历,让我很是羡慕,我羡慕生于那个年代能与鲁迅先生,闻一多先生等交际,又欣赏梁先生之博学多识,用文字让后来者激发对中国文学的热情。除此之外,梁先生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忆周作人先生》《盆景》等,读者若感兴趣也可精读,这对于我这个向往文人聚集的年代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

《岁月疾驰,漫步归家》一书虽是散文集,但每一篇文章连看却也映射了梁先生的一部分生活,那个年代属于他们的记忆,对中国文学有兴趣的读者若读梁先生的文章,恐和我一样觉得获益匪浅。梁先生的文字难免透漏出起深厚的文字基础。每读一篇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千。流连忘返的是那个年代的时光与记忆让人想一探究竟,想设身处地参与其中,感慨万千在于中国文学之精深。借用梁先生等我话语便是:每读一本书都是在与其交流。这个过程是自我充实的过程,是让人值得满足的过程。

其散文集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是值得每一位读者去仔细研究的。

在这里我倒是想引用梁先生的几句话: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