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大全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飞雪最新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民营企业发展调研报告(大全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篇一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以及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民营企业,破产倒闭的日渐增多。如某省20xx年就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退出市场,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进入注销程序。因而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强烈愿望。而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因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融资难度较大,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困难。

一是选择转型升级路径难。虽然中小民营企业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渴望,却因找不到适合的转型升级路径而苦恼迷惘。因为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是企业重大的战略决策,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将产生巨大损失。这对于本就实力较弱、资源有限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因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失误,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目前有x%左右的中小民营企业不敢轻易决策与实施。用他们的话来说:转型升级是找死,不转型升级是等死,但至少可以多活两年。

二是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难。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种较好方式。而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还是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都离不开高端创新型人才。但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对工资待遇、社会福利、企业环境、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等的.要求都较高,如年薪一般都在x-x万元,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相当困难,从而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难度。

三是低成本中长期融资难。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来说,无论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形成规模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撑。尽管各级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措施,却因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缺乏足够抵押物等,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较好解决,特别是企业想要的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融资更是难于上青天。这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很大制约。

为此,特建议:

1.组织专家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一是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家库。该专家库成员应由各行各业具有丰富实战经验、深厚理论功底、创新战略思维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构成;二是根据行业性质、专业领域和个人专长,对专家库的相关成员进行分组,并指定组长,划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三是要求专家组积极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为其量身设计最适合的投入最小化的转型升级路径,且对转型升级过程予以指导;四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激励机制,对专家组的咨询服务绩效进行考核,以调动专家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制定《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实施意见》,对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而开展协同创新的原则、目的、意义、方式、各自的责权利、利益分配、支付形式、权益保障、风险分担等进行详细规定;二是充分利用专家库储备的人才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中介机构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研究试验平台等资源,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开展的相关项目或重大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与攻关;三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的协同创新与攻关项目进行全程追踪,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协同创新机制予以优化完善。

3.加大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融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对于有资格、够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应予以重点指导和辅导,使其尽可能的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场外市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获得直接融资。二是强化间接融资力度。如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的融资产品;进一步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应急转贷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中小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力度等,切实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x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建议范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篇二

x县政务服务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要求,按照“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方便企业办事”的工作思路,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和难点,推行“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等政务服务,为优化营商环境创造管用可行的举措。全县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社会贡献日益加大,但从当前实际和长远发展来看,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结合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和20xx年优化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报告,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存在的困难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在完善执行上存在不足。从中央到地方,都相应出台了很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办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执行上的偏差。当然,还有些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缺乏调研,没有征询企业的意见建议,导致过于理想化和程序化,缺乏操作性和可行性,导致民营企业对于简政放权、减免税费、降低成本和鼓励民间投资等优惠政策的获得感不强。

(二)“放管服”工作落实不到位。国家和省级取消、下放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部门承接不及时,授权至大厅办理不彻底;部门未厘清本级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监管事项清单等一系列职权,导致行政审批工作得不到优化。

(三)平台创新建设滞后。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创新平台起步晚、数量多、人才缺。20xx年正式运行的x政务服务网,子系统较多,操作复杂,盲目以注册数据要求基层,导致不少企业对平台在推行使用上产生反感。“一部手机办事通”app广泛宣传,但上线事项较少且审批部门后台操作使用不熟悉,导致推广效果事倍功半,企业体验感较差。

(四)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硬件环境不够优化。x县政务服务中心20xx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整座建筑尚属于较新状态,但大厅使用面积等硬件指标仍未达到省级要求。受财政制约影响,配套功能仍称不上完善,存在规划起点低、承载能力弱等缺点。

(一)创造性制定执行相关文件政策。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创新性地贯彻落实好上级文件精神,细化措施办法,使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对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持上要更加予以倾斜,在去杠杆、去产能等问题上要一视同仁、同样标准。加大对企业产权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审查、弘扬企业家精神等利好方案的推动落实,多渠道宣传好文件政策使民营企业增强获得感,树立发展的信心。

(二)优质服务,打造高效推进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放管服”改革精神,摸清本部门行政职权,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消除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障碍,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全面向民间开放,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继续巩固“极简”审批、“极速”效率、“极优”服务,推动“非禁即入”落实,加快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全面推广运用“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综合办”等政务服务模式,不断提高配套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做优平台服务。结合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平台使用,不再单纯以数据为平台考核标准,从省级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平台对接开始,依次铺开至市级、县级,加强部门之间的纵向连通和信息共享,避免政务服务管理部门“一头热”的开展平台使用推广工作。

(四)加强对基层政务体系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在现有建设标准之下,帮助各级政务服务中心提升硬件环境,引进培育人才,通过精准培育专业人才、技术人才,更科学更活力的为群众和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的承载力和创新力。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篇三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以及我国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作为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民营企业,破产倒闭的日渐增多。如某省20xx年就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退出市场,有x家中小民营企业进入注销程序。因而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强烈愿望。而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现实情况来看,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因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融资难度较大,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困难。

一是选择转型升级路径难。虽然中小民营企业对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渴望,却因找不到适合的转型升级路径而苦恼迷惘。因为转型升级路径的选择,是企业重大的战略决策,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将产生巨大损失。这对于本就实力较弱、资源有限的中小民营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因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失误,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因此,目前有x%左右的中小民营企业不敢轻易决策与实施。用他们的话来说:转型升级是找死,不转型升级是等死,但至少可以多活两年。

二是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难。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种较好方式。而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还是营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等,都离不开高端创新型人才。但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对工资待遇、社会福利、企业环境、工作的软硬件设施等的要求都较高,如年薪一般都在xx万元,多数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小民营企业引进高端创新型人才相当困难,从而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难度。

三是低成本中长期融资难。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来说,无论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改造、形成规模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撑。尽管各级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且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措施,却因中小民营企业综合实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缺乏足够抵押物等,导致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较好解决,特别是企业想要的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融资更是难于上青天。这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很大制约。

为此,特建议:

1.组织专家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一是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家库。该专家库成员应由各行各业具有丰富实战经验、深厚理论功底、创新战略思维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构成;二是根据行业性质、专业领域和个人专长,对专家库的相关成员进行分组,并指定组长,划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三是要求专家组积极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咨询服务,为其量身设计最适合的投入最小化的.转型升级路径,且对转型升级过程予以指导;四是建立专家咨询服务激励机制,对专家组的咨询服务绩效进行考核,以调动专家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建立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制定《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实施意见》,对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而开展协同创新的原则、目的、意义、方式、各自的责权利、利益分配、支付形式、权益保障、风险分担等进行详细规定;二是充分利用专家库储备的人才资源,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中介机构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和研究试验平台等资源,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开展的相关项目或重大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与攻关;三是对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开展的协同创新与攻关项目进行全程追踪,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协同创新机制予以优化完善。

3.加大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融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对于有资格、够条件的中小民营企业,应予以重点指导和辅导,使其尽可能的从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场外市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获得直接融资。二是强化间接融资力度。如完善中小民营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低成本(年息10%以下)、中长期(3-5年)的融资产品;进一步完善中小民营企业应急转贷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大中小民营企业商业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力度等,切实为中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篇四

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岗位,推动经济体制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止xx年5月末,全旗共有个体工商户2215户,从业人员2899人,注册资金2248万元。其中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的1390户,从业人员1710人,注册资金1175万元;从事制造业198户,从业人员211人,注册资金199万元;从事交通运输业433户,从业人员433人,注册资金737万元。私营企业44户,从业人员1381人,注册资金1596万元。其中雇员50人以上的6户,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有11户。44户私营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的有19户,从业人员852人,注册资金895万元;从事商品批发、商业零售有8户,从业人员92人,注册资金323万元。

xx年,全旗个体私营经济为国家上缴税金70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20%。

(一)思想观念上有一定差距。

据调查掌握的情况,社会各个层面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还不够统一:

一是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在支持程度上不够,思路和办法不多。

二是应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从业人员,思想上认为干“个体”不是长久之计,挣钱少,没有发展前途,没有保障,受传统观念影响,存有侥幸心理,伺机寻找“铁饭碗”。三是个体私营经济的经营者,稍有发展便安于现状,面对各种变化缺少应对措施。

(二)经济结构上需进一步调整。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表明,我企个体、私营业主从事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领域的占绝大多数,从事一、二产业的较少。大多居于传统的、家庭式、非民主的落后管理方式。经调查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不够解放。全旗个体私营经济经营者大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以上,也几乎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点未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预测,在经营和投资上缺乏技巧,对所经营的产业没有长期的计划,随遇而安,对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避而远之。不求发展只求“稳”,有限利润大家分的现象。

第二,个体私营经济起步较晚,影响了其发展速度。

第三,从事外向型的个体私营户较少,大多数经营者对外部大市场的情况不了解,信息闭塞,供需关系掌握不清,销售不畅,只盯住本地市场,经不住大的冲击。

第四,资源型和加工型企业较少,本地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生产技术装备较差,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效益不佳,随时有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的危险。

(三)融资渠道上不很宽畅。

就我企目前具体情况看,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影响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极大而又带普遍性的难题。首先,经过改制后的工贸企业,原有资产大部分用在了职工买断,重新盘活困难重重。其次,一些较大、较好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的个体企业,为适应市场新的需求,积极寻求了一些前景好、上档次的项目,由于投融资困难,只能暂且搁置;还有随着企业改制的完成,下岗职工中,有一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手中也掌握了一技之长,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只是苦于没有资金支持,正处于徘徊和等待之中。另外,工行、建行相继在我企撤销,使私营经济申请金融支持更加困难。

(四)在税费承担上有一定的压力。

据调查,xx年,全旗个体私营经济营业性收入总额在6000万元左右,上缴税金705万元,税收比例高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所承担的比例。同时,其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达到了24个。数字表明,我企个体私营经济所承担的税费相对较高,有个别经营效益较差的,还有入不敷出的情况。另外,个别行政事业收费部门注重部门利益,不顾整体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着重收费,轻管理、轻服务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三乱”现象。

(一)坚定不移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要充分认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性,努力赢得各方面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通过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思想上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服从经济发展大局,努力克服xx和形式主义,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引导和扶持个体私营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尽快出台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帮助个体私营经济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个体私营经济在总量规模、质量效益和持续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逐步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二)努力为个体私营经济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要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发展,逐步解决我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商多工少”的问题。

就目前实际情况,我企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其主要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众所周知,我企的农畜产品和矿产资源等量多质好,尤其是农畜产品,大部分还属原料的简单出售,而未被加工转化增值,因此,首当其冲应重点发展一批类似北大荒实业有限公司、京伦矿业有限公司等龙头加工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突破口,象现在的荞麦生产和加工一样,有目的、有步骤的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工业产品初加工,尽快形成一支私有民营的骨干群体,形成规模,提高档次。

第二,我企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旗目前现有农民剩余劳动工3万多人,城镇待业人员4000多人。随着国有成份从产业经营中的退出和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大量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产业就自然而然成了我们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如果农民不找村长、乡长,而是找市场,进入城镇搞个体私营经济,这本身就是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在我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非常现实的选择。

民营企业调研报告篇五

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与其他发达城市和地区相比,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根据全国工商联20xx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地区分布统计,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共408家,中部地区63家,西部地区29家,甘肃仅占两家(甘肃建新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天奇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从所占经济总量比例看,甘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接近36%,而浙江为90%,江苏为83%。从对民营科技企业xx年工商注册数量进行分析看,中小企业多,但是总收入却较少。另外,从对甘肃省专利申请量比例看,20xx年全省专利申请量2176件,非职务发明占45%,科研院所占55%,其中企业申请量寥寥无几,反映出我省民营企业在企业规模,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上的欠缺。

一、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困难

1、创新动力不足

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脱颖而出,走在了自主创新的前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创新动力依然不足。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表明:截至xx年底,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部分民营企业创新意识差,靠机会、靠公关、靠利用低廉的劳动力获得较高利润的认识还普遍存在;二是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完善,与自主创新相比,模仿的成本低、效益好。

2、创新实力有限

第一,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靠灵活经营机制生存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金困难,而创新需要大量投入,产出回报期长,会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问卷调查显示,有56.4%的企业没有设立研发基金。第二,技术创新会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而民营企业的防风险能力弱,一旦创新失败,后果较为严重。因而有人认为:“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第三,由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且规模小、工作环境较差、劳动保障不够完善,因此社会对民营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偏见,致使其严重缺乏创新人才,即使有了人才也会面临再度流失。

3、融资难影响创新

虽然政府财政的科技投入已经慢慢向企业倾斜,然而资金缺口却依然是影响创新的主要障碍。大部分刚起步的科技型企业没有厂房、土地等可以直接从银行贷款的抵押品,只有专利、著作等知识产权,从银行获取贷款相当困难。目前,我省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很大,其中科技型企业创业中因资金不足而影响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4、新产品开拓市场困难

目前,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主要是在新产品的研发初期,通过科技三项费及创新基金等方式进行补助。然而,新产品研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后,市场开拓又成为了企业的一大难题,大多数企业推出的新产品在当年中的销售额微乎其微。

二、关于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1、建立市场环境、激发创新动力

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没有市场力量的驱动,即使是政府号召、舆论推动,企业也不会甘冒失败的风险,主动投资去创新。因此,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创新的价值也只能通过市场得到实现。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相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国产高科技产品在质量、性能上与进口产品存在差距,培育市场更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1997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实施“百万屋顶太阳能计划”,提出太阳能光电系统电价逐年下降的目标。由于此项计划的实施,美国的太阳能光电系统电价从1997年的每度22美分,下降到xx年的每度10.6美分,已接近天然气和热力发电的价格;同时,根据美国的《能源税收法》,购买太阳能和其他再生能源设备的房屋主人,其购买费用可以从当年需交纳的所得税中予以抵扣。这些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使美国的再生能源科技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

2、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

一方面,大力培育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科技人才、项目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等技术中介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服务。由于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中介组织是为民营企业提供公益性、扶植性的技术创新服务,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在设立之初可考虑政府出资加市场化运作的模式,然后政府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搭建院企自主创新平台,充分整合有利于民营企业及科研院所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改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单打独斗”或“全线出击”的局面,降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难度。

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与应用研究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

因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应用研究,所以在考虑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问题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来开展自主创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如果离开科研部门的指导与合作,周期长、难度大的高科技项目的创新就会因为失去高新理论和尖端技术的支撑而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如果离开企业的支持,就会形成少数科研人员的孤军奋战,使研究工作失去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市场检验,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达不到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因此,根据目前的情况,最科学、最切实有效的办法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环环相扣,层层展开。例如,美国政府通过国家先进技术计划,实现对科研机构的资助,同时对采用科研机构技术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提供资助,从而实现科研机构与企业应用研究的联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政策支持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也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费用,促进了技术的溢出,推动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4、建立健全市场法制环境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民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但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公平有序的市场法制环境。建议加强市场经济立法,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励民营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和保护工作教育,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开发自主的专利产品,在专利申请上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关注发明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

5、建议制定鼓励科技人员流向民营企业和帮助民营培养人才的政策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根本保证,为帮助民营中小企业排除技术创新的人才障碍,应制定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或兼职民营企业技术工作,政府可从再就业专项资金中为其提供一定的工资补助。对于有能力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可以鼓励他们到民营中小企业兼职,并以智力、专利、技术入股与参与收益分配。

6、建立创新金融模式、解决融资问题

建议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将金融资源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解决知识产权质押问题,以此作为解决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问题的渠道之一。鼓励银行改变传统的贷款模式,创新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这方面,北京已经有部分银行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们创新了一种由银行、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担保公司共同介入的贷款模式,共同分担银行风险。律师事务所和专业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做前期借款人资质评价和专利价值评估;银行做借款人信用和财务状况的贷前审查;放款后,继续落实贷后跟踪,对企业使用信贷资金进行协议监督管理。此模式在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银行的决策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也避免担保公司的放大效应造成的潜在危机,达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