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HT书生

优秀作文的结构严谨有序,逻辑清晰,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学习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提高写作的灵感。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一

贵由即汗位不到两年,便突然死去,蒙古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汗位的斗争越演越烈。1251年,蒙古的王公们推举忽必烈的哥哥蒙哥为大汗。忽必烈领导关中漠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汉地的军政事务。过了两年,忽必烈又接受了京兆(今陕西西安)的封地。他热心于学习汉文化,任用汉人儒士整顿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1253年,忽必烈受命与另一大将兀良合台一起,南征云南,消灭了大理国。他将兀良合台留在云南镇守,自己班师回朝。不久以后,便在金莲川(今河北滦河上游)建立藩府,修筑宫室,继续任用汉族知识分子为谋士,整顿地方行政,藩府势力不断壮大。这引起了蒙哥的猜疑和不满。蒙哥派人到关中来查核税赋,其实真正的目的是对忽必烈的势力进行打击和限制。忽必烈当然知道哥哥来者不善。他听从手下谋士姚枢的主意,亲自把自己的家小送到和林作为人质,并对蒙哥说:“如果我有二心,背叛朝廷,你就把我的家人都杀了吧!”

蒙哥听了此话,稍稍消除了疑虑。他停止了在关中的查核税赋工作,但是把忽必烈在那里设置的汉族模式的机构全部撤销了。

1258年,蒙哥派去西征波斯等地的旭烈兀送来了胜利的消息,蒙哥因而决定兵分三路伐宋,统一天下。他亲自领兵打四川,命宗王塔察儿打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打潭州。可南宋军队早有防备,蒙哥攻合州(今四川合州)钓鱼城攻了五个月也没攻下来,塔察儿也一直过不了长江,蒙哥只得命忽必烈去替换塔察儿。

忽必烈于1259年八月到达黄陂时,得到了蒙哥死于军中的消息。但他不愿无功而返,仍率部强渡长江,进围鄂州。忽必烈的进攻势头引起南宋朝廷的震动,那个玩蟋蟀出名,靠姐姐是宋理宗的贵妃才当了宰相的贾似道,只好奉命前来应战。

十一月,忽必烈接到妻子的密报,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正调兵遣将,准备继承汗位。这时,那个贪生怕死、贪权误国的贾似道却偷偷派人来向忽必烈求和,答应南宋向蒙古称臣,以长江为分界,把长江北面的土地全割让给蒙古,另外每年进贡银帛各二十万。

忽必烈顺势答应,并迅速从鄂州撤兵。124月,他在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及多伦一带)即大汗位,年号“中统”。同时,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在北边即大汗位,占据了漠北,也在积极活动,两者互不相让。经过四年激战,忽必烈终于打败了阿里不哥,从而统一了内部。

然后,忽必烈大举南下。在攻打南宋时,他听从汉人官员姚枢、刘秉忠的劝告,严禁屠杀无辜百姓,他说:“贤明的君王出征,目的是在征服敌人,而不是屠杀老百姓。滥杀无辜只会伤了国家的元气!”

忽必烈在即大汗位时就在《即位诏》中宣布:“祖述(指祖宗的制度)变通,正在今日”。这表明,他想采用汉法,建立一个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政权。1263年,忽必烈将年号改为“至元”,并定都燕京(今北京)。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各地分设十路宣抚司,任用汉族读书人负责;改变蒙古开国以来的诸侯世袭制度,遵循中原汉族的传统制度,大体奠定了元朝的政治体制规模。

公元1267年(至元四年),忽必烈在中都燕京的基础上,在城东北建造新的都城,四年后扩建工程结束,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并在次年将燕京升为大都。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使得统治者将对人民的剥削限制在一定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系列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措施,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公元1294年八十岁时病逝。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建立了一个疆域广阔的庞大帝国,结束了中国数百年来军阀割据和辽、金、西夏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局面,使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二

忽必烈统一天下后,根据刘秉忠的建议,用“上哉乾元”一句中的“元”字做国号,自称元世祖。他仿照汉制在全国置中书省与11个行中书省,行中央集权制,让八思巴国师(罗古罗恩监藏)蒙古文字,恢复统治秩序,社会经济与国力变强。

二、文化交流-----马克的·波罗东游。

因为水陆驿站的设立,使文化交流更便利,有数位欧商涌入中国,有的还来到了燕京(又称北平,现北京,元,明,清之都城)。

马克·波罗便是如此。马可的父亲和他的哥哥尼科洛·波罗与太奥·波罗途经中东,历时1275年,忽必烈已继位,宴请了他们。

来到中国以后,马可学会了蒙古语、汉语,且学的极快,得到了世祖的赏识,马可又在元朝任职。曾至中国十数个地方,数个国家,到过南洋。

因为思念故土,他们又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回了国。后来马可作为将领与一个叫热那亚的城邦打仗,后战败被俘,与鲁思梯谦同编《马可·波罗游记》。

三、元杂曲的作家们。

元朝时,除了诗词外,又有了一种新的作文方式---元杂曲,最强的“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与白朴。

关汉卿,号己斋,亦作一斋,汉卿为字,生于1229-1241年(金末),死于13前后(元成宗大德初年),有一座水星上环形山以其名命名。有《窦娥冤》、《西蜀梦》、《单刀会》等作。籍贯未知。

白朴,原名桓,字仁甫,后才改为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人(山西河曲),生于1226年,至13在世,后不知行踪。其家族与元家为世交。有《斩白蛇》、《归庄》、《绝缨会》等作。

马致远,生于1250年,死于13,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有《岳阳楼》、《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等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山西襄汾)人,生卒不详,有《三战吕布》、《周公摄政》、《倩女离魂》等作。

杂曲在元朝已至鼎盛,但元政黑暗,元朝将亡啊!

作者|黄晨珂。

公众号:冯栎钧是老师。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三

关于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元朝故事有哪些呢?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历史上真实的元朝,希望能够帮到你!

元睿宗拖雷(1193年—1232年),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之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生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1231年11月,蒙古军假道南宋境,沿汉水而下,1232年初与金军在均州(今河南禹县)遭遇,三峰山役毕,拖雷与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窝阔台军会合。同年北返,死于途中,年四十一岁。

拖雷在成吉思汗及窝阔台时期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当时人认为“拖雷之功,著在社稷”。但这样一位战功卓著,在蒙古汗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在41岁时突然“英年早逝”,其死因究竟何在呢?《元史·睿宗传》记载说:1332年“五月,太宗不豫。六月,疾甚。拖雷祷于天地,请以身代之,又取巫觋祓除涤疾之水饮焉。居数日,太宗疾愈,拖雷从之北还,至阿剌合的思之地,遇疾而薨,寿四十有(一)”。《元史·太宗纪》记载:“九月,拖雷薨。”它说明拖雷之死距离他饮“圣水”的。

时间。

相隔已经3个月,导致拖雷死亡的“疾病”是否与那杯“圣水”有关,也不得而知。《史集》的记载与《元史》大同小异,只是比《元史》详细得多,并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拖雷之死与那杯“洗病的水”有直接关系,因为正是在拖雷喝了那杯水才“过了几天,他就得病去世了”。而当拖雷的遗孀多次讲到拖雷是“为了合罕而去世”时,并没有遭到任何人反驳,包括窝阔台大汗也感到欠了拖雷夫妇的情。从《蒙古秘史》第272节记载来看,让拖雷喝下“诅咒的水”是巫师们有意安排的,又是窝阔台大汗直接批准的,在这种情况下拖雷不得不喝;而喝过这杯“诅咒的水”后只过了片刻,拖雷便去世了,说明这杯“诅咒的水”是一碗置人于死地的毒水。

但以上论述仍然属于推论,拖雷的死因究竟何在呢?国内外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是说拖雷忠君爱兄,是真心实意地代兄领罪而亡,在《元史》、《史集》和《蒙古秘史》的作者眼里,拖雷生前死后都是一个值得效法的英雄,并没有对其死因提出疑问。

另一说法认为,窝阔台和拖雷都是愚昧的,他们实际上是被那几个萨满巫师愚弄和陷害了,那杯治疗疾病的巫水正是一杯毒酒,但当时窝阔台、拖雷都被蒙在鼓里。

第三种说法是窝阔台是知情者和主使者,他“害怕拖雷的威望和势力继续增高,构成对自己的威胁而设此骗局将拖雷害死”。

总之,史料中记载了元睿宗拖雷死亡有多种因素,究竟哪种说法合乎情理、实际,还有待考究。

安全。

遵顼德旺和末主,期间经历了重武尚勇安民求和崇文虔佛国道中落族灭国亡的曲折过程,最终灭亡于成吉思汗之手。鲜为人知的是,地震帮了成吉思汗的忙,使西夏很悲催。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20xx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裂历史。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蒙古漠北地区无法获得。

生活。

亟需的农产品及其他更多的物资,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要,代表草原游牧贵族利益的成吉思汗,向四邻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

战争。

最初,成吉思汗的主要目标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目的是反抗、摆脱金国的统治但是,作为战略家的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未敢轻动”,审时度势,没有首先把矛头指向当时尚能击败南宋的金国,而是选择了在辽、北宋及金、南宋两大势力斗争夹缝中求生存的西夏为突破口。

成吉思汗曾6次攻打西夏,从第一次进攻西夏的1220xx年算起,到1220xx年蒙古军第六次出征彻底征服了西夏,前后经历20xx年,时间延续如此之久,并非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无暇顾及西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古汗国,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旦势力有所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0xx年的战争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于西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吉思汗征灭西夏的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1220xx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第一次向夏国发动进攻。这年三月,铁木真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逃人亦刺哈桑昆,率兵攻入河西,破西夏力吉里寨。并纵兵至瓜、沙诸州进行掳掠。四月,蒙古军在退兵时经过落思城,又大掠人口、牲畜而去。昏庸的夏桓宗纯佑对蒙古军的突然进攻束手无策,只得任其蹂躏。待蒙古大军撤退后,纯佑庆幸危机已过,于是下令大赦。修复经过战争被毁坏的城堡,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表示夏国经过大难之后,必将中兴。同年十一月,纯佑听到蒙古军进攻金国,与金将河东监军完颜天骥相持不下,即领兵也进入金境,行数日一无所获,后得报金兵被蒙古军击败,遂遣兵救援,知力不胜撤兵而还。

天庆十三年(1220xx年)正月二十日,长久以来图谋篡位的镇夷郡王安全与纯佑的生母罗太后合谋,发动宫廷政变,废黜了纯佑,安全自立为帝,改元应天元年。三月,纯佑暴卒于宫中,死因不明,终年30岁。

为扫除征讨西夏障碍,使西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进攻西夏之前,成吉思汗已将西夏邻邦盟友——乃蛮部、蔑乞儿部、乌梁海部各个击破。同时在此次征讨西夏时成吉思汗还特别注重研究攻城中的心理战法。在万事俱备、志在必得的情况下,1220xx年8月,成吉思汗再次进兵西夏,攻克兀剌海城,兀剌海城就是今天的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这是成吉思汗从漠北南下、6次征伐西夏时第一个攻克的城池。新忽热古城北依阴山、南控河套平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次征讨,蒙古兵在西夏境内掳掠数月,最后因作战线过长导致粮草不济而退兵。

1220xx年3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再攻西夏。在贺兰山中段的克夷门遭到西夏军重创,蒙古军伤亡惨重。相持两个月以后,蒙古大军还是包围了中兴府。西夏国主亲自上城督战,守城将士拼死防御。两个月后,蒙军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之机,引水淹城。中兴府被围困达一月之久,城中居民淹死者无数。后来,城墙坍塌,决堤的河水四溢,蒙古军队也受到洪水的淹溺,在万般无奈之时,借夏主纳女求和之机,顺水推舟,同意退兵议和。

1220xx年12月与1220xx年9月,成吉思汗又分别两次调集兵力征伐西夏,西夏两位圜主遵顼、德旺虽调兵遣将拼死抵抗,皆因军事实力过于悬殊而屡战屡败,以请降遣人质作为条件,换取蒙古军退兵。此间,西夏军队广大将士誓死保卫自己的疆土,打过不少胜仗,给蒙军以沉重打击,一度极大地鼓舞了西夏军民的斗志。但是,就蒙夏之间整个战局而言,还是以西夏王国尽失西域的河、瓜、甘、肃、凉诸州而告终。

公元1220xx年2月,成吉思汗又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以65岁高龄统兵十万第六次攻打西夏。虽然西夏的各处守将忠心竭力,守城御敌,但最终抵挡不住蒙占铁骑,被—一攻破。同年11月,成吉思汗大军直扑中兴府的北方重镇灵州城。守城的将领是西夏名将嵬名令公,他在灵州城西黄河沿岸层层设防。然而天助成吉思汗,干里黄河,朔风成冰,蒙古铁骑冲过黄河杀将前来。嵬名令公率军迎战,西夏将士倒下一批,又冲上一批,以死相拼。终于阻住了蒙古军如潮的攻势,蒙古军开始拨马往回逃了。成吉思汗见了逃兵,不禁大怒,挥刀砍死几个逃兵,重整旗鼓,再次猛攻,这才歼灭了西夏守军。这场战争非常惨烈,是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所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因而激怒了成吉思汗,他发誓要荡平西夏,于是就挥师包围了中兴府,同时派军队把外地的西夏守军各个击破。并于12月命令蒙古军队攻克盐州(西魏置,治所于五原,即今陕西定边,后入西夏,蒙古废之),派兵四处烧杀抢掠,西夏民众“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

1220xx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领大部分军队渡黄河进攻积石州,以彻底卡断夏军后路。夏军日夜在都城坚守、抵抗。多次打退蒙军的进攻。5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因天气炎热,在六盘山避暑休整,派人前往中兴府谕降。

“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这15个“不征之国”的宣布,标志着明朝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也象征明朝政府承认了上述国家的主权独立。在此后给各国的诏谕中,明朝也一再表明“共享太平之福”的立场。

附:

这十五个不征之国里,日本排在第二位。据说是看见元蒙两次远征日本而遭遇顽强抵抗,最后反致。

失败。

太祖感其刚烈于是定其为不征之国。

但是,因为日本涉嫌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并且在《祖训》中指出日本“虽朝实诈”,但他却依然没有讨伐日本的意思,只是“决意绝之”。朱元璋的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有受到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均告惨败的教训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于洪武四年颁布的诏书中说的极其详尽明白。该诏书称: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不征”其实是受保守的思想所局狭的,日本的狡猾也跃然纸上。

又:据说地球上有三个国度的人最勤劳,分别是:德国、日本及中国。

日本出过丰臣秀吉,也出过足利义满;有东条英机,也有大平正芳。

极善与极恶并存,这个中国曾经不屑一顾的蕞而小国,中国人嘴里的倭寇、倭奴,欺负起主人来却最为凶狠。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四

1982年,美国印第安纳州阿历山德亚市的比尔先生喜得贵子,几天后却又愁眉不展。原来比尔和妻子葛莉亚都是教师,住的是租来的一间小阁楼,以前尚能维持,现在有了孩子再也不能凑合了。比尔决定自己盖房子,可哪来的地呢?再说买地也需要一大笔钱啊!

经过寻访,比乐看中了城南的一块放牧地。地是属于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先生的,他在那里还有许多土地,但从不出售。每次有人想向他买地时,他总是回答说,我答应那些农夫让他们来这里放牛。比尔知道要买这地很难,但还是决定碰碰运气。比尔来到尤先生的办公室,一切如想象中的一样,尤先生非常固执。但尤先生听到比尔姓盖瑟后,却睁大了双眼,突然问了一句:你跟格罗弗盖瑟可有联系?比尔说,他是我祖父。

尤先生让比尔第二天再去他的办公室。

第二天,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尤先生不但态度非常和善,而且把城南6公顷土地全卖给了比尔,并且只卖7500美元,仅仅是市价的三分之一。原因只有一个,比尔的祖父老盖瑟,在当地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乐于助人、待人和善、正直不阿的农夫。

这是一则刊载在外国报刊上的故事,但不一定离我们的现实太远。我有一个邻居,是一对老夫妻,孤苦伶仃生活窘困。迫于生计,他们利用家靠路边的便利,腾出半间屋子开了一个杂店。由于店小货少不起眼,生意冷冷清清。老夫妻并不后悔,开店只是为了够生活。相反,他们目睹南来北往的行人因焦渴干裂嘴唇,便在店前竖了一块“免费供应茶水”的牌子,无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从不间断。没有子女的他们把过往行人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老夫妻的名声沿着公路传扬开来,人们总爱在这里停一下,歇歇脚,顺带买些东西。小店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几年后,竟成了拥有数十万资产的百货商店。

很多同行对此难以理解,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是几分钱一杯的免费开水,而是老夫妻朴实善良的名声赢得了顾客。

真诚与善良是最令人信赖的人品,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人品的把握,而一味去追逐金钱。好的人品是无价的,更是金钱买不到的。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五

科学。

哲学。

艺术等的综合,既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上的元朝故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至正新政是元顺帝至正年间所行的改革。至元六年(1340年),元顺帝支持脱脱发动政变,驱逐权相伯颜,并以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次年,改年号为至正,遂进行政治改革。至正新政前后共有九年(1341-1349),前四年由脱脱主持实施,废除伯颜旧政,昭雪诸王冤狱,恢复科举(至元元年被伯颜废除),撰修辽、金、宋三史,开马禁和减盐额等措施,对调整蒙古贵族与汉族豪强的关系、巩固上层统治者之间的。

团结。

及加强文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五年由元顺帝亲政,颁行《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定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举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虽然新政有些效果,但未能根本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

1341年,脱脱上台,开始脱脱更化。主要内容有,恢复被伯颜废除的科举。大兴国子监。置宣文阁,开经筵。恢复太庙四时祭及其他礼仪制度。平反冤狱。允许民间养马,减盐税。编辽史、金史、宋史。

伯颜倒台后,元顺帝下令减少宫廷开支,裁减宫女、宦官,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书成《至正条格》。次年颁布,以完善法制;颁布举荐守令法,以加强廉政;下令举荐逸隐之士,以选拔人才。派遣使臣在各地巡行,考察地方发展状况,查办地方官员违法犯罪行为。裁减僧尼。

至正新政虽然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并未触及社会矛盾的核心土地兼并问题,也没有解决财政困难。因此没有能拯救元朝。

仁宗自幼熟读儒籍,倾心释典,师从李孟、王约。曾下令将《大学衍义》、《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译为蒙文,令蒙古、色目人诵习。仿唐宋旧制,于延佑二年(1320xx年)诏行科举,尊崇。

朱熹。

之学,史称“延佑复科”。

皇庆元年(1320xx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将王约恢复科举的建议列为令甲。皇庆二年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20xx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本次科举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

经过。

皇庆改元(1320xx年)仁宗特命其儒师王约为集贤大学士并将他的“兴科举”建议“著为令甲(法令的第一条)”(《元史》王约传)。

皇庆二年(1320xx年)农历十月,仁宗要求中书省议行科举。

皇庆二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20xx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延祐元年(1320xx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全国举行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

延祐二年(1320xx年)农历二月三百名乡试合格者在大都举行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农历三月七日,一百名会试中选者在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

此次科举仿唐宋旧制,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祐复科”。蒙元灭金、宋后,科举废弃,“延祐复科”距离宋亡36年,距离金亡更达81年,汉族士人至此方重获正常的晋身途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中国历代虽有以韩国女子为嫔妃的事,却没有以公主和亲高丽的史例。因而,元朝公主下嫁高丽国王,是中韩关系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元朝与高丽王室的联姻,并非如某些史家所说,是元朝强加于高丽王室的一个桎梏。事实上,此事由高丽方面最先提出请求,而由元朝皇帝加以允准的。

高丽国王的请婚,迫于内外交煎的情势。

对外方面,自1231年起,蒙古屡次挥兵入侵,蒙古铁骑所过之处,朝鲜半岛庐社为墟。高丽王室退保江华岛,才得以苟延残喘。在高丽内部,自1170年以来,王权旁落,武臣专政已达百年之久,崔氏更是独秉朝政60年,欺凌王室,恣意废立。1259年崔氏覆亡后,新武臣金俊、林衍又相继专政。武臣对王室顺服元朝殊为不满。

因此,当时在位的元宗决定牺牲国家主权,换取元朝对高丽王权的保障,请求公主下嫁便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1270年,元宗前往大都(今北京)朝见忽必烈,为世子(即太子)谌求婚。而世子谌此时35岁,早在20xx年前就纳有嫔妃。元宗的请求是出于政治动机,而不是纯粹为子觅妇,乃属显然。

忽必烈对元宗请婚一事,并未立即应允。1271年,元宗遣使再度为世子请婚。不久,忽必烈即同意以幼女齐国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嫁。此时公主年仅13岁,不能立即成婚。3年后,世子谌才得以与公主完婚。

不久,元宗逝世,世子谌即位,是为忠烈王。据说,公主与忠烈王同车来到高丽国都开京(今开城)时,高丽父老奔走相告:“不想百年战火之余,还能再见太平。”可见高丽人对元朝公主下嫁的重视。

齐国长公主的下嫁,揭开了为时近百年的元朝与高丽王室联姻的序幕。

从忠烈王到恭愍王,在这7位高丽国王中,有5个国王娶了元朝公主。其余的两位国王,忠穆王冲龄即位,死时仅12岁;忠定王因狂悖而被迫逊位,年仅14岁。他们在位时未到婚龄,因而无法娶到元朝公主。

在当时,蒙元兵力笼罩之下的高丽政体,可用国王与公主共治来概括。忽必烈在齐国长公主下嫁4年后,撤回了驻在高丽的达鲁花赤(监察官),可能便是由于公主更能代表元朝皇帝监督高丽的缘故。

元朝与高丽的强弱之分,充分表现于元朝公主在高丽宫廷中的地位。就名份而言,不论高丽国王是否原有嫔妃,公主下嫁后即被册为正宫。齐国长公主下嫁时,忠烈王早已纳妃,而且伉俪情笃。但公主来后,原来的王妃不得不移居别宫,与忠烈王绝不相通。

在高丽后宫,元朝公主手操生杀大权,国王和其他嫔妃不得不仰其鼻息。例如,忠烈王对齐国长公主的无礼行为,往往“禁之不得,但涕泣而已”,而公主对国王则动辄以手杖敲打。事实上,高丽国王并非惧内症患者,而是迫于岳丈家的威势,以致乾纲不振。

元朝公主虽不断下嫁于高丽,但元朝廷并未纳高丽王女为后妃。这是颇可玩味的现象。自古以来,高丽女子就以婉媚著称,元朝官宦之家竞相收纳高丽女子为妻妾侍婢。而忽必烈曾有令禁止以高丽女子为后妃。他的做法,可能是遵循以蒙古人为后妃的传统,而不愿“黄金氏族”的血统被高丽人(元朝将其视为汉人)污染。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六

仁宗自幼熟读儒籍,倾心释典,师从李孟、王约。曾下令将《大学衍义》、《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书译为蒙文,令蒙古、色目人诵习。仿唐宋旧制,于延佑二年(1315年)诏行科举,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佑复科”。

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将王约恢复科举的建议列为令甲。皇庆二年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本次科举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

经过。

皇庆改元(1312年)仁宗特命其儒师王约为集贤大学士并将他的“兴科举”建议“著为令甲(法令的第一条)”(《元史》王约传)。

皇庆二年(1313年)农历十月,仁宗要求中书省议行科举。

皇庆二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延祐元年(1314年)农历八月二十日,全国举行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

延祐二年(1315年)农历二月三百名乡试合格者在大都举行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农历三月七日,一百名会试中选者在大都皇宫举行殿试(廷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

此次科举仿唐宋旧制,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祐复科”。蒙元灭金、宋后,科举废弃,“延祐复科”距离宋亡36年,距离金亡更达81年,汉族士人至此方重获正常的晋身途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七

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

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像要冒火。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兴得争先恐后地向梨树跑去。

大家抢着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树下。

两个下属摘了梨给许衡吃,却被他谢绝了。

“天气这么热,您难道不觉得口渴吗?”下属问。

“盛夏赶路,酷热难当,怎么会不口渴呢!”许衡回答。

“那您为什么不吃梨子呢?”下属又问。

“不属于我的东西,我怎么可以随便拿来吃?”许衡反问道。

下属劝他:“这梨树没有主人,您何必这样拘谨呢?”

许衡坚定地说:“梨树无主,我的心不可以无主!不管天下是混乱还是太平,不管他人是高尚还是卑鄙,我都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不觉夏日的炎热烦躁,不怕口渴难熬;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事业有成,无往不胜。”

许衡一席话,说得随行人员都很感动,也很羞愧。

忽必烈原来对中原文化并不熟悉,但他在当亲王时,就留意招揽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汉族读书人中有才干的人。许衡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早在元太宗时,元太宗窝阔台曾下令考试儒术,许衡参加了考试,并且考中了,由此他开始出名。忽必烈当亲王时,特地派了使者去请他,并任命他为京兆提学。许衡到任后,大力兴办学校,讲授程朱理学。由于他名气大,来求学的人很多。

许衡当了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学生都是从忽必烈手下的蒙汉大臣的子弟中挑选出来的。许衡以朱熹的《小学》等为教材,向他们讲授程朱理学等儒家文化,课余还教他们学习儒家的礼仪和技艺。使他们了解了中原文化和儒家的治国方法,为元朝廷培养了不少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宰相、大臣的有近十人,成为各部和地方长官的又有数十人。

忽必烈手下还有一位刘秉忠,是他最信任,也是最早任用的汉人谋士。刘秉忠十七岁时就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二十二岁时到山中隐居,学全真道,后来又在天宁寺出家当和尚。1242年,禅宗高僧海云应忽必烈的召请,去讲佛法,他带了刘秉忠一同来到忽必烈的王府。在交谈中,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知识很渊博,天文地理、工程水利、诸子百家,他没有不知道的;对天下大事也了如指掌。因此海云禅师返回南方时,忽必烈把刘秉忠留在王府当书记。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

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按忽必烈的命令制定各项制度。他糅合蒙古的制度和中原的传统制度,制定了元朝的新制度,在建立中书省、使用“中统”这一年号、选用官员等方面,他都起了很大作用。他还和许衡等人策划立国规模,议定了官员的任命、俸禄等制度;又参照唐代的《开元礼》,主持制定了元朝的朝廷礼仪。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一直用“大蒙古国”这一国号。忽必烈即位后,政治中心转到了中原。公元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取《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将国号命为“大元”。早在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燕京被定为中都,但因旧城被破坏得较厉害,126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主持建造新都城。刘秉忠将旧城东北的空地定为新城的城址,按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作了全面规划,建起了一座新都城。1272年,按他的建议,中都改为大都,成为元朝的统治中心。

此外刘秉忠还向忽必烈引荐了不少有才干的汉族知识分子。如张文谦、姚枢等,都是他推荐给忽必烈的。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忽必烈巩固了他在中原的统治。从1279年灭南宋后,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唐代末年开始的分裂局面,并且奠定了包括以后明、清二朝在内的长期统一的基础。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八

一:统一蒙古(1)。

12世纪,在大漠上,分布着许多部落,最强的便是蒙古,克烈,塔塔儿,蔑儿乞,乃蛮。蒙古部落核心是尼鲁温蒙古,又分为数个部分,其中以乞颜为最强,为孛儿只斤氏,后首领也速该暂时统一,屡败金军与塔塔尔,建立“黄金家族”。1162年,铁木真降生于幹难河(鄂嫩河)畔,8年后,1170年,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杀,乞颜开始土崩瓦解。

之后,泰赤乌部离开,有人怕孛儿只斤氏日后壮大,派人将铁木真抓获。因锁儿罕失刺帮助,铁木真终逃脱.铁木真定居桑沽儿小河(克鲁伦河支流)旁,泰赤乌部前来掠夺,因汪罕与札木合帮助,终建立自己的地盘。

二:统一蒙古(2)。

札木合见了,感到不安,与泰乌赤部发3万兵力攻击铁木真,3万乞颜兵被铁木真分为十三翼,终未成功抵挡,札木合胜后,残酷的对待战俘,引起公愤,便降了铁木真。

1195年,塔塔儿被金军攻打,铁木真想起塔塔儿的杀父之仇,与汪罕同击塔军,终胜,杀其首领蔑古真。此后铁木真又终统一蒙古,号“成吉思汗”。

三:统一天下。

成吉思汗即位后,率蒙军向外扩张,12,西夏有大片土地被占;12,进攻金国,与其议和;12,20万蒙军西征,1灭西辽,2灭花刺子模,至此占中亚大片土地。1227成吉思汗因攻西夏时生病而死于六盘山之下。西夏不久后灭亡。后托雷(成吉思汗第四子)监国2年,29年,三子窝阔台继立,灭金,1241年逝。内部出事了。1251年,蒙哥继,降吐蕃、大理,攻波斯东部,发动攻宋战,59年出军,在四川合州病亡。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内战,后忽必烈继,消灭南宋,79年统一天下!此时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东北至鄂霍次克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新疆东部,面积1200万平方米。

老师的话:历史学家,说真的,你的知识真是渊博!我想给你提一个建议哦!如果你能在讲知识的时候顺便给我们讲讲故事就更好啦!比如说,成吉思汗是怎么攻打西夏的?他为什么会生病呢?窝阔台又是怎么去世的呢?哎呀,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公众号:冯栎钧是老师。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九

而元朝,才做了别的朝代没敢做甚至没敢想的事情:先后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跨海东征日本。尤其第二次,分别从朝鲜和舟山群岛出发,总兵力达十四万人,船只共4400艘,被称为“迄至近代世界史登场以前最庞大的渡海部队”。黄仁宇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之前,很难能有一个陆上强国也可以同时成为一个海上霸王。”这两次跨海作战都以失败而告终,更像是理想主义的行军:草原的骑士渴望成为大海的水手——并且不计代价地这么干了。这种豪赌(并且连续赌了两次),是别的民族无法想像也无力承担的。虽败犹荣的蒙古人啊,曾经是海上的堂吉诃德——把大海当作敌对的巨人了。

这两次渡海东征的最高指挥者,是元世祖忽必烈。他占据北京,摒弃了金亡后的中都城,另起炉灶,于1266年开始营造以北海琼华岛为中心的新大都,历时十九年竣工。北海、中南海乃至什刹海,顿时都成为这位雄视天下的霸主私人的金鱼池。元大都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在《马可·波罗游记》里称作“汗八里”(汗王之城的意思):“大汗平时住在都城,在每年三月离开此地,向东北方前进,一直瞳到距海仅两日路程的地方……当大汗向海滨前进时,会有许多富于趣味的事件伴着狩猎活动而出现,这真可以说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戏所无法比拟的。”

从这段叙述里,能管窥出忽必烈对大海的向往与好奇——不知他一生中是否亲眼目睹过真正的海?对于他来说,恐怕只有征服才是最刺激的游戏——他一直很认真地玩着。他在北海的湖心琼华岛(又称万岁山)指点江山,挥霍一生,不仅命令麾下乘胜攻取了南宋小朝廷苟且偷生的杭州西湖,而且孕育了更为膨胀的欲望:向真正的大海进发,向日出的地方进发,抢渡日本列岛——这是天之骄子对海之骄子的挑战。北海的波光与涛声哟,曾经为他心游万仞的豪情伴奏。北海中的琼华岛,是根据“蓬莱仙岛”的传说设计的,忽必烈最喜欢住在山顶的广寒殿——这是他的月宫。一位住在月亮上的帝王,连梦想都是那么缥缈,清高乃至浪漫。

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基本上沿袭了元故都的规模与格局。把中南海、北海包括在皇城之内——爱称为太液池(“太液秋风”是燕京八景之一)。又把皇城之外的什刹海尊称为玄武池——因为什刹海彼岸有一座供奉玄武神的火神庙,系唐代遗留的古建筑。到底是汉人的皇帝,连结湖泊起的名字都引经据典,别有涵义,好像有多大学问似的,而且多多少少带一点实用主义——太液池和玄武池的命名,都有防火除灾的寓意。其实,防不胜防。

我还注意到这样的落差:蒙古人把湖称为海,豪迈中不无夸张——如同他们面对世界的那份主人般的狂放;汉人则把湖比喻为池塘了(是养鱼池呢还是游泳?)象征着人在神面前的谦虚乃至自我贬低。前者是天地的主人,后者是神的奴隶。据说每逢火神诞辰或皇宫发生火灾时,明朝的皇帝必定特派大臣去玄武池畔的火神庙叩头朝拜,祈祷神灵多加关照。所以即使在给事物的命名方面,这个民族也不敢夸大其辞,文雅有余而野性不足。果然,明朝是最热衷于修长城的一个朝代,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是最小的。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由一个太监而不是由一个将军担任船长)的伟迹,外交和外贸的色彩较浓,大相迳庭于蒙古人远征日本的那种赌徒式的悲壮。当然也可以说,这是文明的进步。但对于历史而言,一次失败的赌博或许比一桩成功的贸易更荡气回肠,更令后人嗟叹。我想,明朝正是因为骨子里的保守与懦弱而亡国的。

文档为doc格式。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十

元朝末年,皇室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政治变得越来越黑暗,越来越腐败,对人民的压迫也就更加的残酷。公元1333年,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木儿即位,他荒淫无度,大肆挥霍,国库原来有十几亿两,现在只有四五两了,国库空虚了,物价从一元一个包子变成一百元一个包子,平民百姓已苦不堪言,终于不可忍受,开始了农民武装起义------白莲教叛乱,由此造成了红巾军起义。

公元1351年,白茅(山东曹县)与黄陵冈(山东曹县西南)之间,黄河决口,水灾严重(我看是因为看不下去人民苦难的日子了)。元顺帝征了一共15万民夫开挖河道,治理黄河。工期只有十几日,但食物被监看官克扣,民夫们每日食不果腹,10多万民夫饿倒了,河都哭了!

此时,工地上流传着一首造反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夫们互相传唱,并没有了解它的意思。但是在几天后,民夫们在挖河道时挖出了一个石人,石人仅仅只有一只眼睛,众民夫心生反意。此时策划者韩山童(河北栾城人士,祖父是白莲教成员,其为白莲教教主)与成员刘福通发动起义,后韩被刺杀,刘逃出重围,方发动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

二:红巾军起义------元王朝将灭亡。

1351年,农历五月初三,刘福通召集白莲教余部,发动起义,因将士们头裹红头巾,便称为“红巾军”,此次起义声势可与三国黄巾起义,北宋梁山起义,隋唐瓦岗起义等相媲美。义军每至一处就攻破粮仓开仓放粮,百姓拥护,发展至数万人,又有像郭子兴一样的红巾军,声势够浩大的吧!

元朝此时仍是元顺帝在位,他派了6000多色目人(中亚人)组成的阿速军与几支汉军镇压起义,然而军队腐化,不到一日,这几支镇压军便溃败。刘福通派军队攻下了光州(潢州),朱皋(固始北),项城(项县)等地,部众已有十来万人。

1355年,刘福通攻下亳州(亳县),拥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为大宋,改元龙凤,刘福通自立为丞相。1357年,一度占汴梁,定为都城。然而因为兵力分散,没有根据地,战斗之后,红巾军灭亡,刘福通在战场上牺牲,元朝灭亡也不远了。

三:大明王朝建立------元王朝灭亡。

在郭子兴建立红巾军的第二年,1352年,朱元璋【1328--1398,原名重八,濠州(安徽凤阳东北)】前去投靠。后以郭子兴为媒,娶郭子兴之义女马秀英(马氏,后来的马皇后)为妻。1355年,建军第五年,郭子兴病逝。朱元璋统率郭子兴之旧部,为小明王之左副元帅。朱元璋善于网罗人才,他招募刘基(字伯温,与诸葛亮齐名),朱升,李善长等人为谋士,又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句话来发展,又建了一支非常厉害的军队,毫不扰民,获得百姓拥护。

1363年,朱元璋,徐达(朱元璋同乡),郭兴,常遇春等人在鄱阳湖剿灭陈友谅(因郭兴向朱元璋献火攻之策而胜),后又消灭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之后灭元,后刹小明王,在1368年正月,建国号明,自己立为明太祖,年号洪武。

老师的话:小伙子很不错,读书读得越来越细致了。给你的建议也认真的吸纳了。这几次的讲述故事性都很强,很棒哦!

作者|黄晨珂。

公众号:冯栎钧是老师。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十一

元朝历史从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为止,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前后共计98年。元朝的前身为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8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3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

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

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统一全中国,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的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

元朝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顺帝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后导致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建文四年(14)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一、蒙古人建立元朝。

1、关于蒙古帝国与元朝。

蒙古帝国与元朝,是容易被许多中国人混淆的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

13世纪伊始,在(南)宋与金的冲突之中,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的力量得以壮大。1206年,蒙古各部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即大名鼎鼎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领的政权实体就是历史上第一个蒙古军事奴隶制国家——蒙古汗国或大蒙古国。它当时的疆域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起大沙漠,北抵贝加尔湖。蒙古汗国的建立,是蒙古人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扩张的开始,此后骁勇善战的蒙古铁骑向西方大范围推进疆界。

1209~1218年,蒙古人先后征服高昌回鹘与西辽,为其打开了挺进中亚与欧洲的门户;接着便是蒙古人威镇世界的三次大规模的血腥的西征。三次西征奠定了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大部分版图,将现在的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两河流域、波斯与印度西北皆收入势力范围。

在这些帝国的版图上,成吉思汗的儿孙统治着历史上著名的几大汗国。几大汗国其实只是军事征服下的联合体,各自独立发展成为几个不相统属的国家。

而元朝是蒙古人在闯进中原及击败南宋,将中华大地纳入游牧民族棋局的基础上建立的。

2、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生于l215年,其祖父就是成吉思汗。1260年忽必烈称帝,即元世祖,并于1264年(至元元年)击败与其争夺汗位的幼弟阿里不哥,建都燕京,时称中都;1271年采纳汉人建议,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即今天的北京);1279年剿灭南宋统一中国。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辞世。

元世祖忽必烈结束了中国长期的分裂状态,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加强。

3、文天祥的抗争与南宋灭亡。

文天祥,1236年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他1256年中进士,1273年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并组织万人起兵勤王以保行将就木的南宋王朝。

1276年,在与元军的战争中,南宋军节节败退,投降元军者不计其数。在这种形势下,文天祥被南宋朝廷派往元营谈判宋军投降事宜,被扣留,后寻机逃脱。次年,文天祥的部队曾一度收复江西兴国等地,但终因其南宋部队多为民兵武装,远不及元军骁勇,故一路溃败之势无法逆转,文妻亦被元军俘获。文天祥遂南逃至现今广东潮、汕一带俟机抵抗。1278年,已经名存实亡的南宋皇帝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同年,元军运用先进战术发起海、陆联合进攻,文天祥不敌,至五坡岭被元军抓获。

1279年,文天祥在押解途中经珠江口零丁洋,写下传世绝唱《过零丁洋》——“……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后经过近9个月的押解行程,文抵元大都,在狱中写下著名的《正气歌》。1283年,文天祥在柴市(现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或说为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时年47岁。

在与南宋的战争中,元军最终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一举消灭南宋,主要是由于元军选择的战略、战术正确,以及元军的能骑善射、灵活骁勇;而南宋朝廷长期沉湎于享乐,南宋人身形短小,善于弄文墨拙于肉搏。此外,元军在战争初期在打垮南宋抵抗力量之后所采取野蛮的屠城政策,对于南宋军民产生极大的威慑作用。从元军的人员组成来看,其实非蒙古人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突厥人和中亚其它一些民族的穆斯林占有相当的数量,由他们组成著名的“西域亲军”参加灭宋战争者多达数十万人。这些来自原先阿拉伯帝国的军士,许多人是研究、制造先进兵器的专家与工匠。例如,当元军由于攻城不克调来采用阿拉伯与波斯技术制造的威力巨大的“回回炮”时,有的城防坚固的城池甚至来不及抵抗顷刻之间即遭沦陷。

4、元朝的疆域。

元朝不仅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由亚洲推广到欧洲和非洲,而且它的疆域辽阔广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部分岛屿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

明代宋濂之《元史·志第十地理一》首段亦有讲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浅议元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科学技术及文化艺术等成就。

1、政治制度与经济开放。

元朝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置有中书省,此外还有枢密院、御史台、司农司、宣政院、将作院、通政院及五卫亲军等。其中,中书省总领政务及百官,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防务与作战,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专门监察官吏腐败与渎职事宜。

元朝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即今天的省级区划制度,计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11个行省(河北与山东西部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行省制度是自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巨大革命,对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谈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黑暗篇章是等级制度,即在政治上把国人分为4等,由下至上依次为南人、汉人、色目人(回回)与蒙古统治阶级。蒙古统治阶级出身于游牧民族,自身对于中原的农耕文化,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并非在行。这就决定了蒙古统治阶级在发展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必须要完全依靠其它民族的智慧与劳动,而等级制度毫无疑问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按今天的话说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等级制度在元朝末期激起普通中国人的极大反抗。也许这是元朝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元朝在经济上奉行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参与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而陆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无疑是元朝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元朝继承与发扬两宋开放沿海与沿江的政策,并且较之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在口岸城市设立专门管理商业船运及贸易的行政机构。元朝口岸极其繁华,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远远超过两宋时期。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考证,当时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两大港口之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胜塔,就是当年引导航船进出的灯塔遗迹。当时的刺桐港港口里船舶相连无边无尽,巨宗货物堆积如山。

在元朝开放的经济政策鼓舞之下,阿拉伯、波斯与印度等地的香料、药材等物质大批舶至中国,以至“来华商贾不绝于途”;而中国著名的丝绸、瓷器亦大批漂洋渡海,甚至远赴欧洲。

这是中国历史上向世界、向海洋开放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对世界与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是空前的。而自此后的明代伊始,由于统治者盲目推崇惟我中华独尊的孤立主义思想,进而一概采取严格的“禁海”政策,中华民族因此逐渐淡出世界强者之林,并且最终难逃近、现代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屈辱。

虽然蒙古统治阶级发源于草原游牧民族,但是元朝入主中国之后,在元世祖时期即开始重视农业,很好地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提高。

王祯编著《农书》一书有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伟大著作。

中国古代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吕氏春秋》与汉朝的《氾胜之书》(“氾”音同“范”),仅残存片言只语,而后魏的《齐民要术》在系统性上也远不如王祯的《农书》。《农书》全书约有13多万字与300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元时中国南方棉花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并带动了纺织业发展,黄道婆等对改进与发明棉纺织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纸币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使元朝的经济生活进一步繁荣。

元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从运河和陆路,都有大量商品进入这座大都市。来自亚洲各国、欧洲,以及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者络绎不绝。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沿着时间的纵轴把今天的北京在世界上进行横向比较的话,不足百年的元大都,是北京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2、科学技术及文化艺术等成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异族”统治时期,一些中国人似乎认为这段历史不存在最好。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作祟使然。既然今天的中国人能够为虚假的雍正辫子王朝喝彩一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承认元朝的科学文化之成就?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回避,因为人类文明的成果是具有继承性的。所有中国人毫无疑问本应是这片土地上一切文明最直接的继承者。况且今天的中华民族本身早已经是一个聚集各民族血液与智慧的综合体。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

彼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原因恐怕在于元朝的帝国有实力征调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学、技术精英前来中国。这些精英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大多是伊斯兰教徒。这些伊斯兰教徒和其他先前来华穆斯林一道,与中国其他一些民族经过长时间的融合,遂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回。回回把阿拉伯与波斯甚至希腊与罗马的天文、数学、化学、地理、医学、文学、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在中国加以传播和介绍,其中尤以天文、数学等科技图书最多。

应该说这些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出现在元朝时期的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几千年来,中国在传统上一贯推崇“学而优则仕”及“重文章轻科技”的思想,例如缔造天府之国的李冰父子,远远无法与孔孟、朱熹等思想家或理学家,以及苏轼之类的文学家相提并论。但是这种状况却在元朝却有所不同。

(1)、天文学。

元朝的天文学具有浓厚的“吸收”色彩,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元朝,天文学方面的科学技术造诣是世界水平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

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札马剌丁等一批天文学家先后在这里工作,为中国天文历算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天文学家们不仅带来或使用一批先进的天文仪器(主要来自阿拉伯及波斯),而且还设计并制造了许多先进的天文仪器。札马剌丁自己制作的天文仪器有多环仪、方位仪、斜纬仪、平纬仪、天球仪、地球仪,观象仪等七种。这些仪器,当时在世界上是罕见的。研究科学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在谈及地球仪时说:“除公元前2世纪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仪(已失传)外,没有比马廷·贝海姆1492年的纪录更早的人。”可是札马剌丁的地球仪却诞生于1267年,比马廷·贝海姆的记录整整早了225年!

札马剌丁的地球仪是球状的,体现了寰球这一科学概念与设想。这无疑对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进行了勇敢的否定,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天文学家(及水利和数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了简仪、仰仪和圭表等天文仪器,比丹麦人第谷的同样的仪器要早300年。同时,他主张以实际观测为依据,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天文监测网[另外,郭守敬还设计、制造了大型计时仪器——七灯漏(大明殿灯漏),该仪器是反映中国古代计时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代表作]。

在历法方面,札马剌丁依照阿拉伯历法编制有《万年历》;在此前后一段时间,尚有《回回历》被使用。《回回历》其实是阿拉伯太阴历,即目前仍在使用的伊斯兰教历。而王恂与郭守敬等合作,在反复学习、稽考《哈基姆星表》及其它资料的基础上,于1280年编制完成一部著名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好的一部历法。在编撰《授时历》的工作中,王恂负责推演计算,郭守敬负责实际观测和制作仪器,另外还有许衡负责研究“天道”。《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其准确程度相同于现行公历,但比公历的使用要早300年左右。《授时历》自元以来一直延续使用了约360年。

(2)、数学。

中国人使用阿拉伯数字是从元朝开始的。这些美妙的数字是元朝时期来华穆斯林赠与我们的礼物。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遗址中,考古队员发现五块铸有阿拉伯数字撤离形铁块,其中四块出土时夹在凿刻整齐的两块方石中。经研究,这是用阿拉伯数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纵、横、对角线的数字之和为“111”。上述遗迹是1273年修建安西王府时,作为奠基埋藏的。

元朝是继两宋中国数学济身于世界水平的黄金时期。中国数学家不但继承、超越了以往的数学成就,而且众多来华穆斯林将先进的数学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数学研究在元朝有了质的飞跃。

1280年,元代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王恂与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不但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招差法”),还使用“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最为称奇。1303年,《四元玉鉴》问世。其作者数学家朱世杰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欧洲则在1775年由法国人别朱提出同样解法。朱世杰的另一项成就是对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的研究,而且在此基础上得到高次差的内插公式;在欧洲1670年英国人格里高利、1676~1678年牛顿才提出内插法的一般公式。

一般认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是明朝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人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但是有学者认为,在此前的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带到中国。

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后,由于科举大兴八股文模式并删减数学内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便衰落了。

(3)、医药学。

在元朝,中医药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地密切而频繁的交往,不但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的重大发明及中医药知识广泛向外传播,而且使得当时处于领先水平的阿拉伯及波斯医药学典籍被带来中国并翻译成中文。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剂、滴鼻剂、露酒剂、油剂与糖浆剂等已经普遍得到推广应用。在元朝的秘书监中,保存了不少阿拉伯人关于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中国传统医药学此时已经深受这些外来医药学的影响,特别是中药学扩大了“中药”的内涵,大量吸收、使用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传来的“海药”。元朝政府在太医院下面专门设置广惠司,掌管回回医药事务;公元1291年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药物院”。著名的“回回药方”也是元朝时期从伊斯兰国家传来的。另外,元末杭州穆斯林已经开始设立比较正规的医院为国人治病。

元时的中国,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

《回回药方》(以下简称《药方》)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少数残存本现可见于北京图书馆。该书多以汉语书写,同时夹杂许多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医药术语及汉语音译。仅以少数残存本目录就可以看出,《药方》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医学典籍;研究中国医药史的学者根据残存部分推断,《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

(4)、元大都与“京通”大运河。

北京的历史约有年以上,然而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建筑学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称享誉中、外的建筑学艺术瑰宝。元大都城在技术方面的主持设计与参与建设者,是来华穆斯林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难以想象,这位建筑学家竟能够运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特色,结合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学风格,设计出格局宏大、规划严整,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元大都。参与元大都设计、建设的,还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全面地说,元大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元大都自1267年开工兴建,至1285年历时18年建成。

除了一些伊斯兰教清真寺与__堂之外,元朝还在元大都兴建了国子监、孔庙,以及妙应寺、白云观等文化性和民俗性建筑。

元大都的经济繁荣同开凿通惠河密不可分。史书记载当时元大都每年要从南方运进粮食百万石以上,多时高达300余万石。在通惠河开凿之前,粮食从水路运抵通州后,要转经陆路方能抵达元大都城内。

公元1292年,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从通州到元大都,他设计七座水闸,这七座水闸彼此相距约半公里的地方,又设计有斗门。郭守敬就是通过水闸和斗门的关闭与开放,调节运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导船舶顺畅通过。工程竣工后,元世祖亲自将这段164里长的运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杰作,其运用的巧妙方法与现在国外一些运河采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宋濂编撰的《元史·志第十六河渠一》亦有记载。

通惠河使用之后,前往大都的船只可由沿海进入河道,以及由大运河,最后经通州直达元大都城内码头(即今天北京积水潭)。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由完全的内陆城市变成东方繁荣、昌盛的大港。黄仲文《大都赋》有“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树,选九州之秾芬”之写照。

(5)、活版印刷术的改进。

王祯(同时还是农学家)设计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并于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其《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书末)是最早的系统地叙述活字排版印刷术的科技文献。

(6)、文学艺术。

元朝的戏剧空前繁荣,有《西厢记》、《窦娥冤》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作品相继问世。元朝小说创作也是十分繁荣并波及此后的明、清两代。而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华优秀文学遗产,涌现出诸如马致远、马九皋、贯云石等散曲小令名家。

元朝对中国音乐的主要贡献是推广回回乐器——兴隆笙、殿庭笙、火不思、胡琴。其中火不思(又译“浑不似”)本是一种四弦的波斯弹拨乐器。将火不思四弦改造成二弦并使之成为拉弦乐器,就是现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胡琴。胡琴是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虽然胡琴的历史久远,但是与现代样式最为接近的胡琴出现于元代的中国。自元代伊始,胡琴这种伊斯兰乐器便取代先前在乐器演奏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乐器琵琶。后来的三弦也是在这两种乐器的基础上产生的。至今,胡琴、三弦更是广泛应用于中国戏曲音乐之中,成为所谓的“民族乐器”。

三、人在旅途——元代旅行家与中外交往。

元朝时期,不仅阿拉伯与波斯等中东地区与中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而且通过这些地区,欧洲与中国出现了重要的联系。国外的使者、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纷至沓来,其中最有名的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与伊本·白图泰。

1266年,马可·波罗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即遣使臣随其西返,带去给罗马教皇的信,使臣因病阻隔于中途,信则被马可·波罗的父、叔二人辗转送达。数年之后,马可·波罗随二人东来,于1275年到达上都,向元世祖复命。此后马可·波罗遂留居中国达17年之久,还曾被委派为扬州官吏,并出使过一些国家。直到1291年,马可·波罗才离开他心爱的中国返回家乡威尼斯。

后来,马可·波罗因参加威尼斯的对外战争而被俘入狱,乃于狱中口授其旅行经历,由他人记录成为《东方闻见录》,即《马可波罗游记》。该书对元朝的政治、经济情况都有极详细的描写,盛赞中国的繁荣、富庶与发达。该书的问世使西方人大开眼界,引起他们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马可·波罗以后,便是罗马天主教士接踵而来。意大利传教士约翰·孟德高维诺于1294年抵大都,建教堂三所,并用蒙古文翻译了__经典《新约全书》,后来还担任大都城区主教。孟德高维诺在中国前后居住将近30年。元朝末年,元顺帝曾经派遣一个使团前往罗马,受到教皇的盛情接待。随后教皇即组织一个多人的使团东来,该使团约在大都居住三年,然后取道海路返回欧洲。

欧洲人陆续来到中国和中国使者远赴西欧,这是元朝以前不曾有过的。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至正六年)来中国游历,考察中国风土民情。白图泰先后访问过泉州、广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摩洛哥后,白图泰将他的游历笔录成书——《伊本·白图泰游记》。这部旅行家笔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成为中世纪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价值极高的著作,被许多学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重要资料。

中国旅行家汪大渊,于1328~1332年和1334~1339年先后两次从刺桐港出发远航,穿越阿拉伯海、波斯湾、亚丁湾及红海,是第一个可以稽考的去过摩洛哥和坦桑尼亚的中国人。有关其航行与旅途的综合性记叙——《岛夷志略》,对14世纪阿拉伯等地的政治、宗教,以及经济、航海和社会生活加以详细的记述,是了解该地区中世纪历史的不可或缺的资料。

在札马剌丁领导下编撰的《大元一统志》是一部集地理与历史等大成的名著,为后人研究当时的自然及社会状况提供了既详实又珍贵的文献参考。

四、元朝的结束。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集团分裂,朝廷内部夺权斗争异常惨烈,使得元帝国变得摇摇欲坠;而连续出现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崩溃以及等级制度,更成为农民揭竿而起直接原因。于是,元朝的灭亡便不可避免了。

1351年,刘福通领导农民在颖州暴动,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十几年的反抗斗争中,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367年,朱元璋发布讨元文告,派将军徐达率兵向北进取中原,次年攻占元大都,元顺帝妥欢帖木尔逃往蒙古草原。

五、结束语。

哲学家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镜子的作用是使人们认识自我。当我们面庞虚肿得必须要照镜子时,复习元朝的一段历史可以矫枉而不过正。

对于中国的历史,纯粹的文人教授已经“玩”儿的够多了。历史在这些文人教授的揉搓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蜕变成对“正统”的崇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狭隘的骄傲与自豪。

可是这种近乎封闭的崇拜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

似乎忽视原本并非“异类”的元朝的历史对中国的影响并未为一些人在意,可是抱定一种自以为是的历史观终于让全体中国人付出了代价!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十二

元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历时近一百年,影响深远。虽然元朝的统治在当时饱受争议,但它对中国的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元朝历史的学习和分析,我对这个时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元朝历史的心得体会。

首先,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元朝的创立由杭州大宋统治者赵桓及其统治基础奠定的朱棣发动的起义。元朝建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民众改革和政治变革。元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包括改革税收制度和建立强大的统治体系。这些措施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打下了基础,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其次,元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元朝的统治者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集中了所有权力。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确保统治者的权威。同时,元朝也采取了一些开放的措施来吸引外国人,包括设立蒙古出使馆和与外国建立贸易关系。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后来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元朝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元朝统治者的蒙古族身份和当时的外族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安和抵抗情绪。同时,元朝的高度集权统治也导致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与此同时,由于与外国的接触和交流,元朝也引入了一些外来文化和宗教,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和社会变革。这些问题是元朝历史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我认为元朝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训和启示。首先,元朝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统一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元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改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最后,元朝历史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也提醒我们,在社会变革和政治重组的时候,需要谨慎处理,以避免动荡和矛盾的发生。

总之,通过对元朝历史的学习和分析,我对这个时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改革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贡献。然而,元朝历史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对中国历史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元朝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十三

元睿宗拖雷(1193年—1232年),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之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生元宪宗蒙哥、元世祖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子。1231年11月,蒙古军假道南宋境,沿汉水而下,1232年初与金军在均州(今河南禹县)遭遇,三峰山役毕,拖雷与自白坡渡河南下的窝阔台军会合。同年北返,死于途中,年四十一岁。

拖雷在成吉思汗及窝阔台时期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当时人认为“拖雷之功,著在社稷”。但这样一位战功卓著,在蒙古汗国举足轻重的人物在41岁时突然“英年早逝”,其死因究竟何在呢?《元史·睿宗传》记载说:1332年“五月,太宗不豫。六月,疾甚。拖雷祷于天地,请以身代之,又取巫觋祓除涤疾之水饮焉。居数日,太宗疾愈,拖雷从之北还,至阿剌合的思之地,遇疾而薨,寿四十有(一)”。《元史·太宗纪》记载:“九月,拖雷薨。”它说明拖雷之死距离他饮“圣水”的时间相隔已经3个月,导致拖雷死亡的“疾病”是否与那杯“圣水”有关,也不得而知。《史集》的记载与《元史》大同小异,只是比《元史》详细得多,并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拖雷之死与那杯“洗病的水”有直接关系,因为正是在拖雷喝了那杯水才“过了几天,他就得病去世了”。而当拖雷的遗孀多次讲到拖雷是“为了合罕而去世”时,并没有遭到任何人反驳,包括窝阔台大汗也感到欠了拖雷夫妇的情。从《蒙古秘史》第272节记载来看,让拖雷喝下“诅咒的水”是巫师们有意安排的,又是窝阔台大汗直接批准的,在这种情况下拖雷不得不喝;而喝过这杯“诅咒的水”后只过了片刻,拖雷便去世了,说明这杯“诅咒的水”是一碗置人于死地的毒水。

但以上论述仍然属于推论,拖雷的死因究竟何在呢?国内外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是说拖雷忠君爱兄,是真心实意地代兄领罪而亡,在《元史》、《史集》和《蒙古秘史》的作者眼里,拖雷生前死后都是一个值得效法的英雄,并没有对其死因提出疑问。

另一说法认为,窝阔台和拖雷都是愚昧的,他们实际上是被那几个萨满巫师愚弄和陷害了,那杯治疗疾病的巫水正是一杯毒酒,但当时窝阔台、拖雷都被蒙在鼓里。

第三种说法是窝阔台是知情者和主使者,他“害怕拖雷的威望和势力继续增高,构成对自己的威胁而设此骗局将拖雷害死”。

总之,史料中记载了元睿宗拖雷死亡有多种因素,究竟哪种说法合乎情理、实际,还有待考究。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十四

关于真实的元朝历史有哪些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真实的元朝历史,希望能够帮到你!

许衡是元代的著名学者,他在汉、蒙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起过不小的作用。忽必烈即位后,曾任命他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

有一年盛夏,许衡遇到一件急事要外出处理,便顾不得烈日当空,带着几个人匆匆出门了。

骄阳似火。许衡一行在酷暑中赶路,一个个热得满头大汗,喉咙干得像要冒火。忽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棵梨树,不禁高兴得争先恐后地向梨树跑去。

大家抢着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端坐树下。

两个下属摘了梨给许衡吃,却被他谢绝了。

“天气这么热,您难道不觉得口渴吗?”下属问。

“盛夏赶路,酷热难当,怎么会不口渴呢!”许衡回答。

“那您为什么不吃梨子呢?”下属又问。

“不属于我的东西,我怎么可以随便拿来吃?”许衡反问道。

下属劝他:“这梨树没有主人,您何必这样拘谨呢?”

许衡坚定地说:“梨树无主,我的心不可以无主!不管天下是混乱还是太平,不管他人是高尚还是卑鄙,我都要。

坚持。

自己做人的原则。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不觉夏日的炎热烦躁,不怕口渴难熬;只要心中有主,才能够事业有成,无往不胜。”

许衡一席话,说得随行人员都很感动,也很羞愧。

忽必烈原来对中原文化并不熟悉,但他在当亲王时,就留意招揽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汉族读书人中有才干的人。许衡只是这许多人中的一个。早在元太宗时,元太宗窝阔台曾下令考试儒术,许衡参加了考试,并且考中了,由此他开始出名。忽必烈当亲王时,特地派了使者去请他,并任命他为京兆提学。许衡到任后,大力兴办学校,讲授程朱理学。由于他名气大,来求学的人很多。

许衡当了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后,正式设立了国子学(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学生都是从忽必烈手下的蒙汉大臣的子弟中挑选出来的。许衡以。

朱熹。

的《小学》等为教材,向他们讲授程朱理学等儒家文化,课余还教他们。

学习。

儒家的礼仪和技艺。使他们了解了中原文化和儒家的治国方法,为元朝廷培养了不少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成为宰相、大臣的有近十人,成为各部和地方长官的又有数十人。

忽必烈手下还有一位刘秉忠,是他最信任,也是最早任用的汉人谋士。刘秉忠十七岁时就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二十二岁时到山中隐居,学全真道,后来又在天宁寺出家当和尚。1242年,禅宗高僧海云应忽必烈的召请,去讲佛法,他带了刘秉忠一同来到忽必烈的王府。在交谈中,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知识很渊博,天文地理、工程水利、诸子百家,他没有不知道的;对天下大事也了如指掌。因此海云禅师返回南方时,忽必烈把刘秉忠留在王府当书记。刘秉忠一直追随忽必烈,经常参加重要政治问题的决策,对忽必烈的决策,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聪书记”。

忽必烈即位后,刘秉忠按忽必烈的命令制定各项制度。他糅合蒙古的制度和中原的传统制度,制定了元朝的新制度,在建立中书省、使用“中统”这一年号、选用官员等方面,他都起了很大作用。他还和许衡等人策划立国规模,议定了官员的任命、俸禄等制度;又参照唐代的《开元礼》,主持制定了元朝的朝廷礼仪。

成吉思汗建国以后,一直用“大蒙古国”这一国号。忽必烈即位后,政治中心转到了中原。公元1271年,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取《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将国号命为“大元”。早在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燕京被定为中都,但因旧城被破坏得较厉害,126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主持建造新都城。刘秉忠将旧城东北的空地定为新城的城址,按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作了全面规划,建起了一座新都城。1272年,按他的建议,中都改为大都,成为元朝的统治中心。

此外刘秉忠还向忽必烈引荐了不少有才干的汉族知识分子。如张文谦、姚枢等,都是他推荐给忽必烈的。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忽必烈巩固了他在中原的统治。从1279年灭南宋后,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唐代末年开始的分裂局面,并且奠定了包括以后明、清二朝在内的长期统一的基础。

公元1038年至1220xx年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一个与宋、辽(金)三足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史称“西夏”,都城为兴庆府(今为宁夏银川市),其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内蒙古以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西夏王朝存在了189年,共有十主,即:元昊、谅祚、秉常、乾顺、仁孝、纯、安全、遵顼、德旺和末主,期间经历了重武尚勇、安民求和、崇文虔佛、国道中落、族灭国亡的曲折过程,最终灭亡于成吉思汗之手。鲜为人知的是,地震帮了成吉思汗的忙,使西夏很悲催。

13世纪初,蒙古部乞颜酋长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以杰出的军事才能,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麓,北至贝加尔湖的漠北草原各游牧部落,于1220xx年创建了蒙古汗国,结束了漠北数百年的分裂历史。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蒙古漠北地区无法获得生活亟需的农产品及其他更多的物资,为了满足经济上的需要,代表草原游牧贵族利益的成吉思汗,向四邻地区发动了一系列掠夺战争。最初,成吉思汗的主要目标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目的是反抗、摆脱金国的统治。但是,作为战略家的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未敢轻动”,审时度势,没有首先把矛头指向当时尚能击败南宋的金国,而是选择了在辽、北宋及金、南宋两大势力斗争夹缝中求生存的西夏为突破口。

时间。

延续如此之久,并非蒙古军无力征服西夏,而是在此期间,他征服和统一了境外诸部落,无暇顾及西夏之事,更无全力进攻西夏的可能。另一方面,西夏始终不甘心臣服于蒙古汗国,每当蒙古军出兵攻打时,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则无奈求和归降,一旦势力有所恢复,形势对自己有利和有机可乘时,就“礼意渐疏,消极纳贡”,“阴结外援,蓄异图”。在20xx年的战争中,西夏毁约反叛多次,因而蒙古也用兵多次,由于西夏的伪降,使情况更加复杂化,形成了一打就降、一撤就叛的局面。加之蒙古军远征欧、亚的广大地区,无法尽早地解决西夏问题,这就是成吉思汗征灭西夏的战争为何用时较长的根本原因。

1220xx年,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军第一次向夏国发动进攻。这年三月,铁木真借口西夏收纳了蒙古逃人亦刺哈桑昆,率兵攻入河西,破西夏力吉里寨。并纵兵至瓜、沙诸州进行掳掠。四月,蒙古军在退兵时经过落思城,又大掠人口、牲畜而去。昏庸的夏桓宗纯佑对蒙古军的突然进攻束手无策,只得任其蹂躏。待蒙古大军撤退后,纯佑庆幸危机已过,于是下令大赦。修复经过战争被毁坏的城堡,改都城兴庆府为中兴府,表示夏国经过大难之后,必将中兴。同年十一月,纯佑听到蒙古军进攻金国,与金将河东监军完颜天骥相持不下,即领兵也进入金境,行数日一无所获,后得报金兵被蒙古军击败,遂遣兵救援,知力不胜撤兵而还。

天庆十三年(1220xx年)正月二十日,长久以来图谋篡位的镇夷郡王安全与纯佑的生母罗太后合谋,发动宫廷政变,废黜了纯佑,安全自立为帝,改元应天元年。三月,纯佑暴卒于宫中,死因不明,终年30岁。

为扫除征讨西夏障碍,使西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进攻西夏之前,成吉思汗已将西夏邻邦盟友——乃蛮部、蔑乞儿部、乌梁海部各个击破。同时在此次征讨西夏时成吉思汗还特别注重研究攻城中的心理战法。在万事俱备、志在必得的情况下,1220xx年8月,成吉思汗再次进兵西夏,攻克兀剌海城,兀剌海城就是今天的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这是成吉思汗从漠北南下、6次征伐西夏时第一个攻克的城池。新忽热古城北依阴山、南控河套平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次征讨,蒙古兵在西夏境内掳掠数月,最后因作战线过长导致粮草不济而退兵。

1220xx年3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再攻西夏。在贺兰山中段的克夷门遭到西夏军重创,蒙古军伤亡惨重。相持两个月以后,蒙古大军还是包围了中兴府。西夏国主亲自上城督战,守城将士拼死防御。两个月后,蒙军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趁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之机,引水淹城。中兴府被围困达一月之久,城中居民淹死者无数。后来,城墙坍塌,决堤的河水四溢,蒙古军队也受到洪水的淹溺,在万般无奈之时,借夏主纳女求和之机,顺水推舟,同意退兵议和。

1220xx年12月与1220xx年9月,成吉思汗又分别两次调集兵力征伐西夏,西夏两位圜主遵顼、德旺虽调兵遣将拼死抵抗,皆因军事实力过于悬殊而屡战屡败,以请降遣人质作为条件,换取蒙古军退兵。此间,西夏军队广大将士誓死保卫自己的疆土,打过不少胜仗,给蒙军以沉重打击,一度极大地鼓舞了西夏军民的斗志。但是,就蒙夏之间整个战局而言,还是以西夏王国尽失西域的河、瓜、甘、肃、凉诸州而告终。

公元1220xx年2月,成吉思汗又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以65岁高龄统兵十万第六次攻打西夏。虽然西夏的各处守将忠心竭力,守城御敌,但最终抵挡不住蒙占铁骑,被—一攻破。同年11月,成吉思汗大军直扑中兴府的北方重镇灵州城。守城的将领是西夏名将嵬名令公,他在灵州城西黄河沿岸层层设防。然而天助成吉思汗,干里黄河,朔风成冰,蒙古铁骑冲过黄河杀将前来。嵬名令公率军迎战,西夏将士倒下一批,又冲上一批,以死相拼。终于阻住了蒙古军如潮的攻势,蒙古军开始拨马往回逃了。成吉思汗见了逃兵,不禁大怒,挥刀砍死几个逃兵,重整旗鼓,再次猛攻,这才歼灭了西夏守军。这场战争非常惨烈,是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所遇到的最顽强的抵抗。因而激怒了成吉思汗,他发誓要荡平西夏,于是就挥师包围了中兴府,同时派军队把外地的西夏守军各个击破。并于12月命令蒙古军队攻克盐州(西魏置,治所于五原,即今陕西定边,后入西夏,蒙古废之),派兵四处烧杀抢掠,西夏民众“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

1220xx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领大部分军队渡黄河进攻积石州,以彻底卡断夏军后路。夏军日夜在都城坚守、抵抗。多次打退蒙军的进攻。5月,成吉思汗回师隆德,因天气炎热,在六盘山避暑休整,派人前往中兴府谕降。

“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的否定。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编纂《皇明祖训》宣布将朝鲜、日本等15个海外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告诫后世子孙不得恣意征讨。这15个国家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今越南)、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瓜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佛齐国、渤泥国。

这15个“不征之国”的宣布,标志着明朝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也象征明朝政府承认了上述国家的主权独立。在此后给各国的诏谕中,明朝也一再表明“共享太平之福”的立场。

附:

这十五个不征之国里,日本排在第二位。据说是看见元蒙两次远征日本而遭遇顽强抵抗,最后反致失败,太祖感其刚烈于是定其为不征之国。

但是,因为日本涉嫌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并且在《祖训》中指出日本“虽朝实诈”,但他却依然没有讨伐日本的意思,只是“决意绝之”。朱元璋的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有受到忽必烈两次征讨日本均告惨败的教训影响,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于洪武四年颁布的诏书中说的极其详尽明白。该诏书称:

“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的“不征”其实是受保守的思想所局狭的,日本的狡猾也跃然纸上。

又:据说地球上有三个国度的人最勤劳,分别是:德国、日本及中国。

日本出过丰臣秀吉,也出过足利义满;有东条英机,也有大平正芳。

极善与极恶并存,这个中国曾经不屑一顾的蕞而小国,中国人嘴里的倭寇、倭奴,欺负起主人来却最为凶狠。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十五

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中间)”。然后,掘深沟一道埋葬,“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当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下葬。南宋文人的笔记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万马踏平”后,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后,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杀死一头小骆驼,这时,陪伴这头小骆驼前来的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在杀死小骆驼的地点,母骆驼就会悲痛地流泪。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

蒙古民族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他们建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绝对不是光靠着武力,也同样依靠着很高的智慧。依靠骆驼寻找祖宗坟墓的说法,是建立在封建时代汉族统治者对蒙古民族的歧视和排斥的基础上的荒谬论调。骆驼是一种牲畜,它的寿命不会比人的寿命更长,依靠骆驼寻找坟墓的说法并不可信。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独特的丧葬习俗,其特点是薄葬简丧。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较简单实用。特别是在蒙古人大举扩张的战争年代,丧葬仪式尤其简单。下葬时,他们让死者坐在一顶生前用的帐幕中央,边上围着祭祀的人进行祷告,随葬的有马匹、弓箭和摆放着肉乳的桌子,最后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上生活时,有帐幕住,有马骑,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实行汉法,也渐渐受到汉人丧葬习俗的熏染,开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与汉人不同。死者入殓后,两块棺木合在一起,又成为一棵圆木,然后“以铁条钉合之”。尽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殓仍然俭朴如初,寿衣大多就是平时穿的衣服,随葬的器物也会比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剑一类的东西。

而元朝皇族,特别是皇帝死后和一般的皇族及贵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后首先是要有一个下葬的仪式,随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时不得有汉族官员参加,也不会在地面上建设大规模的建筑物,不设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来都很简单。另外为了不留下可以让盗墓贼发现的线索和痕迹,元朝在皇帝下葬地点上的史书记载也少得可怜,以至于让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元朝皇帝忽必烈在位期间,为自己也为后代子孙找出了陵墓不被盗掘的方法,为此他对于元朝皇帝陵墓做出了周密的安排:选择一个人口稀少的风水宝地作为陵寝的埋葬地,然后将当地的所有人口进行迁移,让这个地方变成无人知晓的空白地。下葬时,不允许汉族官员参加元朝皇帝的送葬仪式和到达下葬地点;皇帝去世后,对外宣称皇帝遗体运回漠北进行安葬,并且在历史的记录中加以记载,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让盗墓贼无法下手;陵墓不做过多的建筑,不设置过多的随葬品,不设置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墓葬没有区别;在记录皇陵时只记录蒙古贵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让外人很难察觉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骗局。

记录的不完整和有意的编造使得元朝这个汉族以外的朝代越来越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加上蒙古族特有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性还有很多不为外界所了解,这就使后代很难了解历史的真相。这或许就是元朝皇帝没有陵墓的原由。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发现。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十六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被赞誉为汉唐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元朝的建立标志着南宋统治的终结,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通过对元朝历史的研究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了元朝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首先,元朝的卓越统治者成就了它独特的历史地位。元朝的建立得益于蒙古族军队的战胜,而这也使得元朝的皇帝都是蒙古族人。蒙古族统治中国的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族源不同的王朝。元朝的建立者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强大的征服欲望征服了众多民族,并统一了中国大部分的领土。元朝的统治者们还采取了开明的统治政策,使得各民族得以和平共处。他们推行了等级制度,设立了行省,建立了大师、山川司等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保障了政权的稳定。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促进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还为后来明清两代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元朝的文化交流与多元融合也是其独特的历史特点之一。元朝的统治者在征服中国后,并没有强制性地推行蒙古族的文化和语言,而是采取了容纳和吸收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发展。元朝时期,蒙古族、汉族、回族等多个民族自治地并存,文化上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局面。如蒙古族的族内文化、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和传统的一起存在,而汉族则遵循传统礼仪、负责居中文官兵的各个层面。这种多元融合的文化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对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然而,元朝时期的政治腐败与统治危机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王朝的统治逐渐开始腐败和衰落。穷兵黩武、压制民众的政策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政府官员贪污腐败、阶级压迫和继任制度的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元朝政府的稳定性。这些问题的累积导致了元朝政权的衰败和灭亡,为中国历史上的明清两代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最后,元朝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元朝时期的多元文化、强大的统一力量和较为开放的对外交流,为中国的民族和谐以及文化多元共存提供了借鉴。同时,元朝时期的政治腐败与统治危机也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政权需要有效的制度和廉洁的政府。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仅在于对外征服的能力,更在于统治者的智慧和善治。

综上所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独特而重要的时期。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来认识和理解元朝的历史,体会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元朝的建立、文化交流与融合、政治腐败及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都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希望通过对元朝历史的思考和探索,可以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未来的发展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以历史为话题论元朝史(汇总17篇)篇十七

关于元朝的历史人物事件有哪些呢?历史是一门兼具知识性、文化性与传承性的学科,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每一段文化传承都是通过历史故事为载体而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课程知识的重要补充。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元朝的历史人物事件,希望能够帮到你!

贵由登基时。参加登基大典的人中还有一位意大利方济各会教士柏郎嘉宾。

原来,蒙古军的大规模西征,震惊了整个欧洲。

公元1245年(淳祜五年)初,英诺森四世在法国里昂主持召开了宗教大会,商讨如何抵制蒙古侵略等问题,会上决定派遣教士出使蒙古汗廷,劝告大汗停止对欧洲的征略和对基督教徒的迫害,改信基督正教。

会后,柏郎嘉宾作为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的特使出使蒙古,参加了贵由的登基大典。

贵由登基后,召见了柏郎嘉宾,柏郎嘉宾向他呈递教皇致蒙古大汗的信件。教皇在信中指责蒙古人蹂躏基督教国土,杀戮基督教徒,违背上帝旨意,应该弃恶从善,皈依基督教,否则,必遭上帝严惩。

对此,贵由拒不理睬,他在给教皇的复信中措辞傲慢,信的开头这样写道:“天神的力量,全人类的皇帝,致大教皇的真实信札”。接下来贵由驳斥了教皇的责斥和劝诫,将蒙古人军事征服的。

成功。

归诸天神的偏爱。

最后,贵由强调说:“若你(教皇)接受和平,愿意把你的城堡交与我们,你教皇和基督教王公当立即前来见我缔和,然后我们将知道你希望与我们保持和平。”

柏郎嘉宾带着贵由给教皇的回信归国复命。

在蒙古高原的众多部落中,“蒙古”部落是一个弱小、落后的部落。成吉思汗就出生在这个部落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本名叫铁木真。虽然出身算得上是贵族,他的童年却并非像他日后所建立的丰功伟业那样让人啧啧称奇,相反,倒有着一份惨淡的味道。

未满十岁的时候,铁木真的爸爸也速该就被敌对部落———塔塔儿部的人下毒害死了。也速该死后,留下了两个老婆和六子一女。一个是铁木真的妈妈,她膝下有四子一女,铁木真是长子。和他们。

生活。

在一起的,还有也速该的另一个老婆和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别克帖儿,一个叫别勒古台。

也速该一死,他留下的女人和孩子马上就被部落中的贵族亲属抛弃了,原来属于他们的部众,大部分也被夺走了。他们在草原上流落,全靠两个母亲捡野果子,打鱼打野鸭来勉强度日。

按照常理,这同病相怜的一大家子更应该相互扶持,度过这流离失所的艰难时期。没想到,家庭内部爆发了一场血腥的冲突。

铁木真同父异母的兄弟别克帖儿因为一点小事,把他给得罪了。他先是抢了铁木真钓来的一条咸水鱼,不久又重施故伎,抢了他捉到的一只云雀。这可把年少气盛的铁木真给惹恼了,他拔箭射死了别克帖儿。

闯了大祸的铁木真一回家,他妈妈马上就瞧出了不对劲。知道铁木真射杀了自己的兄弟之后,她满腔悲愤,责骂铁木真:“你就像一只要吞食自己胞衣的狗,又像冲向悬崖的野兽,又如忍不住怒气的狮子,又如吞下活物的蟒蛇……你除了影子没有别的伴,除了尾巴没有别的鞭子,这样我们的大仇怎么能报?”(《蒙古秘史》中的记载)。

最合逻辑的说法是,按照蒙古的习俗,在家长死了而儿女们都还年幼的情况下,是由这一家的长妻,也就是最早娶进来的妻子来代理主持这个家庭,代行家长的义务。别克帖儿的母亲可能就是也速该先娶进门的老婆。铁木真的母亲可能先生了孩子,但却是后娶进门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被亲属驱逐的流亡小部落,应该会由别克帖儿的母亲当家。为了强化自己的势力,铁木真逮着机会就把别克帖儿解决了,从而消解本属于别克帖儿母亲的家族控制权。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后,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创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大帝国。成吉思汗成就霸业的原因诸多:

首先成吉思汗本人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生活艰,形成了坚毅,勇敢的性格。他生活的年代动乱,漂泊,耳濡目染使他对于行军打仗非常熟悉。

第二,蒙古民族民风彪悍,

团结。

吃苦耐劳蒙古士兵从孩提时就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据史载:“蒙古人从三岁起就手拿弓箭。”他们放牧、骑射、围猎很早就孕育了灵敏的马上战术。

第三,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他在蒙古骑兵的建军、治军、练军和用军等各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成功的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独创之处。

战略方面,成吉思汗有一套后人称为“大迂回”的战略。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

大迂回战略能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以迂为直,避实击虚,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为己创造有利战机。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穿插、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它“羊马随征,因粮于敌”。蒙古军因粮于敌的具体作法一是抢夺牲畜以备后用。二是对坚壁清野的城堡,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对方供给粮食。蒙古军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法不像一般的军队让士兵负重过多,或在战斗序列后有很长的辎重队,而是在他们民族千年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中,以最轻便的方式加以解决。这种轻便体现在他们食用的羊或马,不需要特别的装备来运送,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负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胆向敌人的纵深穿插迂回,其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也难以置信,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攻下一个个城堡竟是那么容易。

在战术上,骑兵大兵团宽正面密集队形冲击敌人,迂回包围,分进合击,诱敌深入,设伏歼敌,对敌坚固城堡采取变化多样的攻破战术,不给跑敌喘息机会,猛打猛追。这些战术细致巧妙,机智灵活的运用使成吉思汗的军队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第四,成吉思汗的建军要则:知人善任,勇于纳谏。只要忠诚并有才干则不分民族或阶层就重用。

信任。

甚至不嫌战场俘虏和从他来投诚者同样一视同仁视其能力水平给予一定职位加以重用。

精心的组织工作。整顿军队,分别任命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使军队直接归属于自己掌管和嫡系亲信控制之下。军队体制上建立了护卫军组织,这支护卫军是成吉思汗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依靠力量。

制定周密细致的作战计划。他制定作战计划与军事指挥时力避盲目蛮干,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决不含含糊糊草率从事。

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蒙古史学家多桑指出:"将军中如有人犯了错误,成吉思扦只要派去一名下级官吏传令,就准能执行不误。这个将领无论相距多远,虽统帅十万人马,也得坚决服从使臣的传令。如果处于鞭打,就得伏地受刑,如若处以杀头,就给割下自己的头。"而对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他终生不忘,永远信任,分别给予奖赏。

严格军事训练,重视改革武器装备技术,重视培养官兵的英勇顽强的思想作风。蒙古军队的武器装备由一般常规武器发展到能使用火炮、火箭发射器和火焰石油投射器等先进武器,平时行军安营扎寨,总是以战斗阵容驻防。有时召集各军营部队,考核军队训练,或者从各部队选拔优秀士兵搞武艺比赛和摔胶,优胜者给予鼓舞奖赏。

重视军队的后勤保碍工作。由于出征时携带的羊马很有限,为充分食用这些牲畜,成吉思汗还专门规定了屠杀的方法:“用牛羊的膀胱两个,吹满空气,把骨管伸进膀胱的管孔。骨管上刻有螺丝纹。在兽的第四、第五肋条之间,刺个穴口然后把骨管插进创口,压迫膀胱把空气注入肺脏。这样做的时候,兽立刻死去。死状好像是被电击一样。这个杀法的利益是肉量增加70%,滋养力充分,肉质柔软,味道也美,易于更长久的保存。”(《大统帅成吉思汗兵略》274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重视军队通讯联络和交通运输的畅通无阻。据史料载,差不多他每到一处,在五十、百里以内各设一释站,仅送信报息的驿站所备用马就达三十多万匹。成吉思汗当时对修筑桥梁、开山修路也非常重视。他出征花刺子模国,渡过伊力河时,垫木头、铺石子修的桥就达四十八座。察阿歹西征中渡过沙拉坦河时,就修了十八座桥,使全军安然渡河。除此以外,过山越岭时也修了许多小路,从而对来往人马、车辆、商贾、游客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这样两大洲各国之间的来往联系也更加方便,路程也缩短了。作战时军队之间相互联络信号方面,也都采取了妥善的办法和制定了必要的制度。例如制定往步和乘马联络外,用吹号、色旗互相联络等。

成吉思汗一生勒马跨鞋驰骋在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广阔战场上,创造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战术,丰富了世界军事。

科学。

史的宝库,给人类留下了宝贵遗产。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大山深处范文(16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体现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独到的见解,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这是一篇特别引人入胜的优秀作文,语言细腻,思想深刻,读后让人陷入思考之中。

    文明只差一步小学(热门22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文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接下来请欣赏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要说漫画,我可以滔滔不绝的说

    正能量演讲稿示例大全(20篇)

    演讲稿范文是演讲者思考和整理演讲内容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的演讲稿范文,可以作为大家写作时的

    幸福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16篇)

    通过班主任工作总结,我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估和反思,找出问题并改进。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对我们的工作产生启发和帮助。六月份工作总结如火如荼的夏

    2023年我的绝活五年级大全(16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内容连贯、观点正确、结构严谨的文章,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需要多读多写,多欣赏经典的优秀作品。致最温柔的妈妈:妈妈,在

    等待讲评教案等待(优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而精心设计的一份详细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让我难忘的一见事(优质23篇)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努力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以下是一些备受好评的优秀作文,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作品,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

    科学六年级小论文范文(19篇)

    范本的语言要力求简练明了,通过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范文范本,挖掘它们中蕴含的写作奥秘和精髓。回到家,我把这

    小学新学期校长致辞(优秀19篇)

    通过致辞,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向听众传递我们的祝福和期望。这些致辞范文都是从实际生活中选取的,非常贴近实际情况。早上好!今天,静寂了二十多天的文萃校园又

    秋景秋景初一(优质16篇)

    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展示才华的重要方式,优秀的作文可以给人以启发和共鸣。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