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ZS文王

优秀作文不仅在语言上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思考问题,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一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方法。前者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借物突出志向。文章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文章主旨“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然后描写陋室环境景色幽雅,交往人的高雅,主人的生活情趣闲适,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馨”,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引用孔子的话结尾,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花自况,借对莲花形象的描绘,寄寓作者自己的情感,从生长环境,写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种描写,是将莲人格化,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赞美她是“花之君子”。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二者有相同点。师生,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第三、“托物言志”不内容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二

把动物比拟成人要注意找出动物的特征与人相似之处,并进行细致的描绘。把动物比拟成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它比拟成人,然后找出局部相似之处。这样,我们读了以后才能有整体感。如果只抓住局部进行比拟,容易显得不伦不类,不易读者想象。把动物比拟成人,也用于动物动作的描写。这主要是按照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动物动作的目的。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采用说明法描写物品时,首先要真实地说明它的特点,其次要抓住重点来说明。例如对物品的各部分进行说明时,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质地;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特点;有的部分,可以说明它的作用。此外说明物品的历史、特点或用途时要围绕全文的中心,切忌扯得太远。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物品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采用“五觉”法来描写物品,要注意围绕物品最主要的特点写,切忌支离破碎。此外,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描述。

借物抒情要求我们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物品自述法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述物品,因此要我物品具有人的特点。在具体描写时,要注意准确地把握物品的特征,做到人格化后的物品既体现了人的特点,又不失去物的本色。具有人的特点,物品显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的'兴趣,可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保存物的本质特点,物品描写则显真实自然。

建筑物可以远眺,也可以近看。远眺建筑物,可以得到建筑物整体印象,看法楚建筑物的整体轮廓。但是,远眺不可能看清各个部分的具体情况,但是对建筑物在空间的位置,缺乏一种整体感,往往有一叶障目的感觉。我们描写建筑物时,把远眺和近看的结果结合起来写,可以使读者对建筑物的整体和各部分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获得完整的印象。

从外面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轮廓,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内部看建筑物,主要了解建筑物的构造,因此要作详细的介绍。从外面观察建筑物要着重从整体上进行描写,切忌写得支离破碎。从内部观察建筑物要细致,因此要按方位顺序依次进行介绍,这样才能条理清楚,读者也看得明白。采用内外结合法描写建筑物,要注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法。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时序变换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三

一是比喻。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二是夸张。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细分为扩大和縮小。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

五是对比。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如“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十是反诘。即为了强调某一观点,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反洁是无疑而问,无须回答。如“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丁山水不能廉。”

十一是顶针。即对联中毎一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中的第一个字相同。如“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兔生毫,毫作笔,写就锦绣文章。”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四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用讽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落后、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五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六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夸张一般有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类。

作用:夸张有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等作用。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深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浅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

[举例]如:心眼小得象针鼻儿。

(3)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

[举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注意: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如: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七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有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例如冬天的早晨,看见玻璃上的霜花,就会想起美丽的孔雀开屏;看见老花镜,就会想起奶奶给自己缝制布娃娃的情景;看见卷面上鲜红的墨水迹,就想起老师为同学们补课批改作业的情景;看见昔日的照片,就想起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看见一本旧书,就想起与同学相处的一件往事……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我们把这些内容写进作文里,就会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再说想象。想象与联想就像一对亲兄弟,它们相似却不相同。它们的相似点都是想,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八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b看到lookc写到writed说到speak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

3.赏诗三步法:。

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

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

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b找寻明暗线索c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

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g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九

20年后的李权璋:

你好!

我是20年前的你,收到我写的这封信,你一定非常惊讶,是吗?不知道现在的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猜,你一定不会甘于平淡的生活,不会心甘情愿默默无闻一生吧?你一定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让世人都记住你的名字吧?你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伟大的事业吧?当然凭空想象是不可能得到这些的,你肯定经过许多的努力,许多磨练,吃了不少苦。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你就在心底种下梦想的种子,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我知道,就是希望能像苏秦、周总理一样,做一个伟大的演说家、外交官。所以你一直努力地钻研很多有名演说家的故事,学习他们演讲的技巧、智慧的语言和机智的反应能力。当然,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离那颗种子发芽还有一定的距离,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开花结果。你努力考上一所好初中,为梦想打下深厚的基础。我想,你在好的中学里,学到了更多人生的哲理,你用源源不断的书流滋润了生命。

光是有这些也还是不够的,你还要锻炼自己的口才能力,争取每句话都是浓缩的精华。说到这,我想起了你小时候的故事。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你去参加演讲大赛,介绍自己。可是,因为你太紧张的缘故,说出来的话结结巴巴,本来只有五分钟的稿子,念了九分钟,演讲还没说完就被评委打断下台。你委屈的哭了,从那时起,你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掉紧张、啰嗦的坏毛病。在成长的道路上,你还得经得住打击和挫折,也要有把握住机会的能力和胆量。你就像是一条船,只有掌握好风向、做好充足的准备、有着应对灾难的信心,出海时,才能成功的返航。

进入大学以后,你渐渐的懂得了更多的世间的艰辛,你开始犹豫了,连向前走的脚步也踌躇不定,一个梦想,只通过这样盲目的努力是完不成的,你既没有名师的指导,也没有很好的技巧,就这样死脑筋的努力,是到达不了终点的,只会让自己更累,就算成功了,也要比别人多花许多时间、多花许多精力。你实现梦想的决心有一些动摇,脑海里滋生出了放弃的想法,你决定停下来,休息一会。梦想的小芽没有了雨露的灌溉,开始发黄、枯萎。你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对你说:“不能放弃呀!如果你就这么半途而废了,那你前面的那些努力又算得了什么呢?是玩掉了年华?还是白费了努力?哪个成功的人不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呢,一帆风顺的成功是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的,你不能放弃,绝对不能啊!”你实现梦想的决心战胜了放弃的念头。追梦的脚步是不能停下来的,你又恢复了活力,像迷路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你拥有了更加多的经验。梦想的小苗又得到了雨露的滋润,渐渐变得比以前更加有生机,风雨过后,淋去了本来的污垢,根枝变得跟加粗壮。

毕业以后,你拜师学艺,汲取老师们成功的秘诀,想给自己打了一整强心剂。20年后的林思源,你这条追梦的路上充满坎坷和绝望,可是也不乏胜利的希望,时不时的狂风暴雨压不倒你实现梦想的勇气!你现在一定也还在为梦想而努力着,当你迷茫的时候,看看这封信吧,你就会充满希望,当你想要放弃、感觉生活欺骗了你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努力,想一想你在孩童时期一直不懈的追求,为了梦想,你站到今天这一步是多么不容易,你就不会想要轻易地放弃,而是充满信心、充满动力的走下去。希望你成为一位正直、善良、坚强勇敢的小男子汉,也愿你梦想成真!

敬祝。

身体健康。

梦想成真。

20年前的李权璋。

09.05。

文档为doc格式。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

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分类。

(1)扩大夸张。指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2)缩小夸张。指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3)超前夸张。指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的夸张形式。例如: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朱自清《春》)。

3.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加强联想,以创造意境。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一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1][2]下一页。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雅敏)。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鲍亚民。

上一页[1][2]。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二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6、夸张。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三

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2.分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出现。例如: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即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例如: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鲁迅《“友邦惊诧”论》)。

3.作用。

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四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

2.分类。

(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2)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例如:

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孙犁《荷花淀》)。

(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如: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4)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3.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五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m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

[1][2][3]。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六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手法。

2.分类。

(1)正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2)反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3)串对。又叫流水对,指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七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满招损,谦受益。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6.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8.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10.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汇总18篇)篇十八

一种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一般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2.分类。

(1)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例如:

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2)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省,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班主任八年级(通用16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够展示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鼓励,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采购经理应聘自我介绍大全(18篇)

    自我介绍是我们在社交场合、面试或交友时常常需要进行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我们。现在,请跟随我一起阅读以下这些自我介绍范文,相信能够有所收获。

    初三入团申请书初中初三入团申请书(优质14篇)

    入团申请书是向组织申请加入团组织的一种书面材料,它需要简洁明了地表达出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动机,同时也要提供一些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其他相关信息,以便组织能够全面了解申

    初二保护环境(专业17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想要提高写作水平,不妨多读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以下是一些推荐。。今天,我做了一个梦:在一片绿色的森林里,住着

    新入职会计个人工作述职报告(模板12篇)

    述职报告是一种对工作目标、工作成果、工作困难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各位领导、同仁:大

    初一新学期新征程范文(15篇)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通过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赏析,希望能够激励大家写出更好的作品。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又迎来了新

    s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情况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是对培训质量的一种反馈。这是来自各界人士的培训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和故事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但自己对于财务

    记一件事小学生(专业24篇)

    优秀作文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阅读素材的积累,以丰富的知识背景来支撑作者的思考和表达。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学校综合督导评估自查报告(通用19篇)

    自查报告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总结,有助于回顾和改进。如果你对自己的自查报告不太有信心,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启示。xxxx寄宿制小学

    幽默的英语演讲稿及翻译(优质18篇)

    英语是一门门类繁多的语言,有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可供选择。以下是一些经过筛选整理的英语总结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我们的星球陷入困境!几乎每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