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JQ文豪

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的认真执行和监控,确保计划的顺利完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一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二

情感目标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的概念:

2、的图示与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的物质性(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的相互性;

3、的矢量性;

(二)、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性质可以不同.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的教法建议

二、关于讲解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一、提问:什么是?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概念: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

总结出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物体就有受物体,有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物体,但施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是有大小的,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

三、提问:仅仅用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

教师总结: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的表示:的图示和的示意图.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的图示表示出推.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的图示作图规范.

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的示意图与的图示的不同.

五、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的分类:

教师总结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的性质划分,在学范围内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按性质命名的:重、弹、摩擦、分子、电、磁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拉、压、动、阻、支持、压等等;

在学范围内,按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有:重、弹、摩擦.

探究活动

答案:

m.

提示:红血球在匀速下降过程中受平衡:,则,由于:

则:,

即.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三

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

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

(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学生归纳水存在的几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形态呢?我们可以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来解释。(教师出示动画“水的三态变化”)

教师结合微观模型,并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的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四、布置作业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五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xx。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xxx。

提示:

杠杆要平衡:

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xx,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xx。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

课堂作业:课本193页题目2、3

板书设计:第一节杠杆

一、杠杆

1、定义:一跟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

(2)动力f1

(3)阻力f2

(4)动力臂

(5)阻力臂

二、探究实验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六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八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6.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

3.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

4.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九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学器材】。

音叉、光具座、天平、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温度计、刻度尺、玻璃杯、水、纸片、盖和底钻小孔的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有怎样的作用?学习物理为什么要进行控究?怎样才能学好物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物理学。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

科学精神的科学。(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2、学习物理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学习物理还对提高科学素质有特殊作用。(强调物理学的重要性,一定要学好物理。)。

(二)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重视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要学会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

2、注重知识的理解。

(三)、参观实验室。

1、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2、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四)、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五)、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

(六)、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三、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知道了物理学是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一门科学,知道了学习物理要学什么和怎样学习,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四、布置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静电小实验、三原色陀螺。

【板书设计】。

认识物理。

一、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物理学: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

二、学习物理:学习知识、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三、怎样才能学好物理:1、重视实验和探究式学习。2、注重知识的理解。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二、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十

本节内容由“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两个部分构成。本节教材内容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此节课为第一课时。

九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本课教学设计应注意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书是在分子动理念知识的基础上,具体说明内能是物体内部的能量。与机械能相比,内能不直观更抽象,学生难于直接接受和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根据教材设计思路,用与机械能中动能和势能作类比的方法来建立内能的概念,降低了新知识的起点难度,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实例的分析,说明了内能的普遍性,并给出了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在改变物体内能的二种途径的教学上,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课堂实验,总结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同时引入热量的概念。让学生学会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方法。

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微观的物理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课时要求学生具备初步运用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分析物理现象、归纳物理结论的能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深化学生对内能概念的理解,知道内能的普遍性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熟悉并进一步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二种途径,能列举分析相关事例,并从效果、能的形式变化与否上区别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式的异同,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教学重点】。

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二种途径。

【教学难点】。

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

【教学器材】。

压缩空气引火仪,硝化棉,气体膨胀做功演示器,烧瓶(内装少量水),打气筒,自行车(把车胎的气放掉),一截粗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小毛巾等。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一起复习分子动理论的相关内容。

学生:(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教师:我们一起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动能和势能和机械能。

多媒体课件:把屏幕分成四个小窗口。第一个小窗口显示运动的小球,在这个窗口的下方给出文字: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第二个小窗口播放弹簧拉伸或压缩,窗口的下方给出文字: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二、新课教学。

(一)内能:

多媒体课件:第三个小窗口显示分子在做热运动的动画,在这个窗口的下方给出文字:运动的分子具也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第四个小窗口播放分子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类似弹簧形变时的相作用,窗口的下方给出文字:分子也具有势能,叫做分子势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教师: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各种形式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多媒体课件:空中飞行的足球。

教师:请同学分析,空中飞行的足球具有哪些能量?

学生:飞行在空中的足球,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足球在空中运动,还具有动能。足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学生:足球是由许许多多的分子组成的,所以足球还具有内能。

教师:足球同时具有机械能和内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如物体是否有速度、是否有高度、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也就是无论物体是否有外在的机械能,只要物体内部的分子有热运动,就一定有内能。

教师: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一杯热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内能?

学生:热水中的水分子永不信息地做规则运动,所有热水的水分子具有内能。

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如果杯子中水的温度下降了,冷水的水分子是否具有内能?

学生:冷水中的水分子也在不停地做规则运动,只不过比热水中的水分子的运动速度慢一些,所有冷水的水分子也具有内能。

教师:如果水结成冰块了,冰块还有内能吗?

学生:冰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冰块也具有内能。

师生:根据分析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教师:当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内能随温度改变这个过程,暂不考虑物体发生了物态变化,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再进行学习。

(二)热传递改变内能、热量。

教师:让一个高温物体和一个低温物体接触,会发生什么现象?比如把冰凉的手放在热水袋上捂一捂。

学生:热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的温度会降低,低温物体的温度会升高。

教师: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热传递。高温的热水袋把热量传递给了低温的手。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也是焦耳。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从高温的物体传向低温的物体。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内能的改变就越大。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同学需要特别注意:热传递传递的是热量,不是温度,也不是内能。是热量的转移才导致物体内能的改变,是热量的转移才导致物体温度的改变。

教师总结:(1)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2)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

(3)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4)热传递会改变物体的内能。

(二)做功改变内能。

分组实验:提供的器材:一截粗软铁丝、一个打火机、一张砂纸、热水袋(装有热水)、小毛巾等。

教师:要求学生把一段软铁丝的温度升高。

学生实验:用打火机去烧铁丝。(提醒同学注意安全)。

学生实验:把铁丝放在热水袋上,用热水袋去捂热铁丝。

学生实验:把铁丝反复弯折,铁丝温度也会升高。

学生实验:用砂纸去反复摩擦铁丝,铁丝温度也会升高。

学生实验:把铁丝放在太阳下晒,铁丝温度也会升高。

教师:不同实验小组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实验方法并进行分析。

学生:用打火机烧铁丝是用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

学生:用热水袋去捂铁丝也是用热传递的方法使铁丝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的。

学生:把铁丝反复弯折,用砂纸去反复摩擦铁丝,铁丝的温度也会升高,内能增加。但是弯折铁丝和砂纸摩擦铁丝都不是热传递。

教师:但是弯折铁丝和砂纸摩擦铁丝都不是热传递现象。弯折铁丝是手对铁丝做功,砂纸摩擦铁丝是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由此可见,做功的方式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教师: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二种途径:热传递和做功。

教师:出示压缩空气引火仪,介绍结构和使用方法。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做压缩空气点燃棉花实验,全班同学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师:活塞压缩空气,对空气做功,空气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教师:摩擦做功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同时压缩气体也是做功的一种形式。在生活中也能经常看到压缩空气做功,但可能没有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在课堂上我们现场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的过程,认真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实验: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做实验前请几位同学摸一摸打气筒外壁,提醒同学打气筒外壁的上下部分都要触摸一下,感受一下气筒壁上下部分的温度。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可以把自行车轮胎中的气放掉一部分,延长打气时间。打完气后,再让那几位同学触摸打气筒外壁的上下部分,感受气筒壁上下部分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活塞与整个气筒壁都有摩擦,摩擦产生的热是传给整个筒壁,如果只有摩擦生热的原因,气筒壁上下部分的温度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明显发现,气筒上部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下端却很热,甚至烫手,所以压缩气体做功产生的热量是使气筒的下部发热的主要原因。

教师:在刚才的实验中,通过做功,可以使气筒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如果不用做功的方法,用火烤一烤,也可以使气筒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由此可见,热传递和做功对改变物体的内能的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那么,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还有没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们尝试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本质。

教师:虽然两种方式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性的,但是在本质上有区别的。热传递的方式是使内能发生转移,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是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做功的方式则是能的形式发生了转化,外界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教材图13.2-5,注入约10ml水。塞紧瓶塞前,用吸水纸把瓶壁内外擦拭干净。塞紧瓶塞后,用实验室常用的两用打气筒打几次气,就能使瓶塞跳起,在瓶塞跳起的同时,瓶内出现水雾。

教师:在向瓶内打气时,压缩了瓶内的空气,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瓶内的水吸热汽化,产生了更多的水蒸气,随着水蒸气的增加,气压越来越大,直至冲开瓶塞。瓶内原来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看不见的。瓶内出现白雾,说明水蒸气液化,变成了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瓶塞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造成了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教师: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的小结。

学生:学习了内能的概念。了解了热传递和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二种途径。

三、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10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三、实验器材:

投影设备,挂图。

四、具体安排:

(一)、新课引课:

一般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有限,要想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就要使用显微镜。

(二)新课教学。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反馈练习。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学习指导62页。

用心爱心专心1。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十二

【设计理念】。

1.本课设计中,力求体现用身边常见器材进行物理实验的思想。这节知识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2.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解决物理问题常采用这种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器材】。

1.录音机、磁带、外接喇叭、大米数粒。

2.直尺。

3.杯子、勺子、适量水(学生自带)。

4.小铃铛、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

【教学过程】。

一、提高授课艺术,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分类,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原色及光具有能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太阳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以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1、光源的要领及知道白光是一种复合光。

2、色光的混合。

难点:物体颜色由谁决定的。

一、引入:

1、观看图片,切换幻灯片一片黑暗,引出光源。

二、新授:

光源

1、请学生例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发光体,并展示图片观看常见的光源。

问题1:你刚才这些物体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光源的定义)

教师引导对这些光源做一个简单的`分类。

2、问题2:我这里还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石它是光源吗?并与学生讨论月亮、钻石、投影幕它们是否是光源。

观察光的色散

1、学生活动:下面让我们来再现一个伟大的实验――分解太阳光!学生利用手电和三棱镜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问题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太阳光是否是单一的色光。

2、教师利用“雨后彩虹”的例子,略加解释色散现象。

观察色光的混合

1、观看放大的手机和电视机屏幕,引出光的三原色,介绍色光的混合。

问题4: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

2、介绍滤色镜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物体的颜色

2、问题7:那么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谁来决定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并让学生回忆刚才的实验进而验证结论。

四、自主探究

活动3学生讨论结束后利用玻璃纸观看不同颜色的小兔子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五、自主学习

展示电筒点燃火柴。

光具有能量――光能

六、课堂小结、随堂反馈

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案(优秀14篇)篇十四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几种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速度的单位。

1课时

电脑多媒体、投影

】启发、讲解、讨论

新授课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1)相同时间比路程。(2)相同路程比时间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贸易应聘自我介绍(实用17篇)

    自我介绍是一个展示个人风采的重要环节,要注意言之有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户口所在:清远国籍:中国。婚姻状况:未婚民族:

    如何写心得体会大学生范文(24篇)

    心得体会是对某个经历或者感悟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

    家人像动物(模板21篇)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锻炼语言组织能力,丰富自己的内涵。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学的魅力。你们一定去过动物园吧!那里

    传统节日劳动节校园教育活动总结(实用13篇)

    活动总结是活动组织者对参与者的贡献和付出进行认可和表彰的重要形式。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五一劳动节,在这个平凡

    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大全(18篇)

    学期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所做努力和付出的回顾,也是为未来制定更合理目标和计划的准备。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学期工作总结参考范文。

    大师的读后感大全(15篇)

    读后感是对文字和思想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作者思维的一种延伸与传承。下面是一些经典读后感范文的片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是如何写作的吧。今天妈妈给我买了

    社区党员评议个人总结(优质16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个人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样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三年来,本人坚持学习

    走进秋天写景(优质16篇)

    优秀的作文常常能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思考和对于特定问题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美的`

    再生资源管理工作总结(优质13篇)

    月工作总结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管理和考核绩效的重要依据。在下面的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宣传发动

    学习民法典讲稿(实用20篇)

    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增加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下是一些学习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一、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个人对民法的一些认识。法律